第十七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2771  |  更新时间:2015-09-15 10:16:44  |  分类:

儿童教育

真诚待友

名言

友谊的本质在于原谅他人的小错。

——大卫·史多瑞

故事

宋朝时,朝中有位宰相叫寇准。寇准很有名望,又极好诗词,闲暇时自己也舞文弄墨,写些诗词,并和许多文坛名流结为朋友。

在寇准结交的诗友中,有一位叫张咏的文人,他虽然官位不高,但却很有文才,深为寇准所钦佩。张咏为人豪爽,性格也非常耿直,因此常常得罪一些人。有些人因此不愿意和他来往。

一次,寇准在宅中摆上盛宴,邀了几位诗友到家中相聚,一同切磋作诗的技巧。张咏也被邀请赴宴。在大家谈得极有兴致的时候,寇准当众为朋友念了几首近日新作的诗,想请朋友一起品品,听听大家的意见。

谁想,近日寇准刚刚“入相”,官位的升迁,使一些文人不敢再像从前那样,毫无拘束地为寇准评诗。所以,寇准极有兴致地吟完自己的新作后,这些旧日的朋友,个个都沉默不语。寇准被弄得心情有些不快。

过了一会儿,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诗人,见大家这样冷落着,气氛很尴尬,便率先开了口,他晃着头,慢条斯理地说道:“寇大人诗才大有长进,老生听罢自愧不如。好诗,好诗!”

这老诗人这样一说,其他人忙跟着应和道:“是啊!是啊!寇大人官升,诗才也大进,这几首诗都极有韵味啊!”一个年纪稍轻一点,长相中透出几分机敏神色的诗人,此时拿过寇准那几首诗稿,大声吟诵起来,并边读边对寇准说:“寇大人的诗,晚生读来,如醉如痴,太妙了。晚生自恨诗才拙笨,就是再下上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功夫,也不会及得上寇大人的诗才一半啊!”说完,他还特意做出自感极为羞愧的样子,一再摇头说:“自愧,自愧!”

寇准本来性格也极爽直,不喜欢虚假的阿谀奉承那一套。他念这几首诗时,原本并不是想让大家专门奉承自己。但此刻,他见夸他的人这样多,特别是第一位表态的那位老诗人,平日里评诗见地很高,今天率先夸自己,心里也不免觉得有几分美滋滋的。那最后一位晚辈“自愧不如”的感叹,更使寇准感到有些飘飘然,他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很高兴,于是更热情地招呼众友人一起饮酒。

正在大家亲亲热热,一起饮酒的时候,在宴席角落沉默多时的张咏突然举杯站了起来,他神情极坦然地对寇准说:“寇大人官升了,我表示祝贺!但在我看来,寇先生诗才并没有长进,有些诗甚至比先前显得浅薄。”张咏说完,态度很平静地坐在了座位上。

寇准方才心情极好,此刻,张咏的一番话,犹如一盆凉水,猛地向他浇来,寇准感到有些承受不住。心想:你张咏极富诗才,我寇准也不是不知道,而且很厚待你。你今天当着这么多位有名望的人,毫不客气地指责我,这也有点太过分了。寇准越想越觉得心里不舒服,便阴沉着脸对张咏说:“张先生说的也许不无道理,不过,我寇准还是想听听张先生的具体指教。”

谁都看得出来,寇准话虽然这么说,可他心里并不痛快,因为他脸上布满了阴云。于是,宴席上方才的活跃气氛,一下子像是突然凝固了。瞬间,所有人都沉默着。

坐在张咏身旁的一位中年人,一向与张咏关系甚密,而且他也知道:张咏说的这番话,毫无恶意,也符合事实。但他认为:寇准一向待张咏不错,张咏总该给寇准留些情面。于是,他便在桌下,用手轻轻碰了碰张咏,示意他不要再讲什么了。

可那张咏最反对朋友间的虚情假意,他觉得:友谊最需要真诚,朋友有了不足,就应该敢于指出。于是,他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态度依然平和地对寇准谈了自己对方才几首诗的看法。

夜晚,酒宴散了。寇准虽然最初听了张咏的批评,心里觉得有些不舒服,但静静想来,他觉得张咏的批评是很有道理的。因此,送客时,他陪着张咏一直走到郊外。两人分手时,张咏毫不客气地对寇准说:“大人,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当时并不理解张咏所说话的含义。回到宅中,翻开汉书一读,见霍光传中有“不学无术”的话,才恍然大悟,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张咏在批评我啊。他告诉我,要写出好诗,就要加倍学习啊!”

从此以后,寇准更加发愤读书,他的诗后来真的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他和张咏的友谊也更加牢固。

解读

朋友之间就应该坦诚相待,长久的友谊最需要的就是真诚,朋友有了错误和存在的不足,就应该及时地指出来,并帮助他改正错误,填补不足,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才是真正的朋友。

明成祖与哱泥国王的友情

名言

友情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意义。

——梭罗

故事

中国与文莱(哱泥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历史。

明代朱元璋建国后,于洪武二年(1370年)八月,主动派出都监院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哱泥国。他们在海上航行历时七个月,经暗婆国(即今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岛)后抵达该国。双方经过亲密交谈,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

第二年八月,哱泥国王马漠沙派出专使,随同张敬之等同来我国回访,得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厚礼相待。明永乐三年(1405年),麻那惹加那乃接任王位,又遣使来华,受到了明永乐帝朱棣的盛情款待。当时,哱泥国正遭受暗婆罗国的侵略,但不堪忍受其政治压迫和经济勒索,又鉴于明朝对外奉行友好的国策,在哱泥国访华使节返国后,哱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亲率王后、王子及王弟、妹、王亲和陪臣等150人组成的访华代表团,专程来华进行友好访问。消息传来,明成祖朱棣特派专使前往福建泉州迎接,明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乙未日,哱泥国访华团来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当天,明永乐帝朱棣在内宫华盖殿设宴,为哱泥国王洗尘。接着,又在奉天门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后,将他们迎至国宾馆——会同馆歇息。中国明代皇帝朱棣和哱泥国王之间的亲密交谈,为两国人民的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月后,哱泥国王忽然患病。为此,明永乐帝朱棣万分焦急,他当即派国医日日夜夜为他诊治疾病,又派皇亲、重臣前往探望国王的病体。日继一日,天天如此。同年十月哱泥国王病势益重,眼见自己重病难愈,随即嘱咐王后:为了感谢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如果他一旦逝去,愿将遗体:“托葬中华。”还叮嘱年幼的王子,愿与中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十月乙亥日,国王病逝于会同馆,终年二十八岁。明永乐帝朱棣闻悉噩耗,沉痛哀悼,举行国哀。又派皇太子率文武大臣前往祭奠。当哱泥国王后转达国王临终前请求“托葬中华”的遗愿后,永乐帝朱棣立即答应。并命太常寺择日、选地,工部为国王赶制葬具,砌陵墓,还由礼部主持安葬仪式。当月庚寅日,举行奉安典礼、归葬坟茔并建享殿于墓前。专拨三户人家常年守墓。规定由礼部主其事,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祭祀。

现在哱泥国王之墓,坐落在南京市安德门外,乌龟山之南麓。这座墓前的石刻,有神通石碑一通,华表柱础一对,翁仲两对(马佚二、武将二),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以及享殿的石柱础若干。这些雕刻精致、形象栩栩如生的石刻碑,置于松柏翠竹丛中,使这座陵墓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而富有生气。

解读

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做出来的。明成祖与哱泥国王之间的真挚友谊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赢得了后人敬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