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 第七章 敢于问责,严于问责——有效监督为制度保驾护航
第七章 敢于问责,严于问责——有效监督为制度保驾护航
作者:王剑   |  字数:14237  |  更新时间:2015-03-06 15:00:19  |  分类:

职场励志

制度执行的效果如何,离不开管理者的监督,有了监督,才能随时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制度执行的情况如果不好,管理者应该立即问责——找到相应的负责人,按照制度的规定让其承担责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制度的执行保驾护航,才能确保制度真正落实到位。所以说,管理者要敢于问责、严于问责,让问责真正产生实效。

别指望人人都能自动自发,监督是执行的保障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老板把任务交代给员工之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他们不去过问,不去监督,等到后来发现员工执行不到位时,又来责怪员工:“我当初是怎么跟你说的?你怎么把事情办得这么糟糕?你不懂不会来问我吗?”就这样,员工不得不返工,耗时耗力,关键是受打击。

一天,张老板对市场部的小胡说:“我这里有一个市场推广任务交给你,一个星期之后教给我……”然后,张老板和小胡针对这个市场推广计划谈了一个多小时,向小胡交代了诸多背景资料、推广的目标群体,权限范围等等,讲完之后,张老板习惯性地问了一句:“清楚了吗?”

小胡拍着胸脯说:“清楚了,你放心吧,我马上去做。”

小胡回到办公室,就按照自己理解的那样做,他一边做一边感受到老板对自己的器重,他很认真地做了一个星期,期间不断地修改,做完之后还非常得意,以为做得很不错。

在这一个星期之内,张老板从未过问小胡的计划书,更没有与小胡针对他所做的计划书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一个星期后,小胡自信满满地将自己的计划书交给张老板,满心欢喜地以为会得到表扬,却不料张老板看了他的计划书后,生气地嚷嚷道:“你怎么做成这样子呢?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我汇报啊!”

不少管理者把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就等着员工汇报工作进展。殊不知,真正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双向沟通和反馈,既要求下属向上司汇报,也要求上司主动走下去,去了解员工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员工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点和帮助,这样才能保证下属不偏不倚地按照目标去执行。

IBM前总裁郭士纳曾说过:“员工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监督和检查的。”这句话道出了管理的精髓:管理者主动去检查和监督,是促进员工把工作落实到位的关键一环。因为员工的自觉性再好,能力再强,也需要管理者的监督。没有监督,工作没有执行到位,出了大问题,到死后就悔之晚矣。

为什么很多企业存在“半截子”工程?因为管理者把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就认为已经把工作分解了,但是执行的效果怎么样呢?由谁负责检查和监督呢?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呢?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这就致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沦为口号,对企业的发展毫无益处。与之不同,有些管理者懂得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监督,使员工的头脑中时刻有一种制度的约束感,从而促使他们严格地执行任务。

不淘汰平庸的员工,是对奋斗者的不负责任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也注定永远平庸。好的下属是具有可塑性的,但要想将这些员工培养成卓越人才却并不容易。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培养一批精兵强将,因此,管理者在培养员工的过程中,必须毫不留情地淘汰平庸者,这既是对企业的未来负责,更是对奋斗者的肯定。

不少管理者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雇那些“鸡肋人物”?一般来说,这些人工作还算努力,懂礼貌,善解人意,甚至在公司里面还有着不错的口碑,然而他们在工作中却经常犯错,哪怕是多次提醒依然不见什么起色。对于这样的人,解雇起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为了企业的发展,却不得不淘汰。

阿丽是某科贸公司的经理,最近公司新来了一位女员工,人长得漂亮,性格活泼,但却令她头疼不已。

该员工工作十分努力,但业绩却十分平庸,每次都是打着最低考核标准的擦边球。起初,阿丽认为该员工可能是由于还未融入企业的环境,所以才会业绩平平,毫无起色。

为了帮助她提高业绩水平,作为经理的阿丽专门给她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但转眼3个月过去了,该员工的工作状态丝毫没有改变,更令阿丽头疼的是,她毫无工作积极性,又怎能把工作做好呢?为了帮助这位员工提升业绩,阿丽专门找她谈话,并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并许诺,只要她能够超额完成工作任务,一定会给予其丰厚的物质的奖励。

然而,阿丽的办法似乎没起一点作用,该员工还是老样子,甚至工作业绩还有下滑的趋势。这样通融一个平庸者,难免会让那些业绩优秀的员工感到不公,出于这样的考虑,阿丽毫不留情地开除了这名能力平庸的员工。

实际上,每个企业都有工作能力平庸者,他们整天不思进取,上班就是“磨洋工”,拿工资混日子,如果不淘汰这类员工,那些优秀员工就会觉得:不干活也这样,干这么多活也这样,那我为什么非要这样拼命努力呢?一旦员工们有了这种想法,那么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必然会降低。

通常来说,企业都会有一套完整的人事体系,对于什么情形下可以与员工解除雇佣合同都有着比较明确的要求,作为公司的管理者,要善于借助这些制度来清除那些平庸的员工。此外,在人员招聘时,要尽量避开那些没有培养价值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平庸者的数量。

“放羊式”管理,必然导致人才的浪费

适当自由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但过度自由的管理则会令他们陷入迷茫之中。一旦丧失了工作的方向,工作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如今,已有不少企业认识到“放羊式”管理的弊端,并采用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

“放羊式”管理的核心缺陷在于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责任分区,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工作要求,于是大家你推我,我推你,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士气。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责任管束下属,激发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

老张是一家新技术开发企业的总经理,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和谋划,他决定以“新产品”为拳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紧接着,他便将开发新产品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研发部门。

研发部门由12名技术精英组成,都是高薪聘请而来,然而三个月过去了,当他问及新产品的开发进度时,却大吃一惊。这些研发人员有经验有技术,但那么长时间过去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却丝毫没有头绪。问题在于,老张采用“甩包袱”式的方式,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研发部,但职责并不明确。谁都不知道该项目的带头人是谁,连个拿主意的人都没有,所以才相互推诿、“磨洋工”。

从研发部门的人员构成来看,这并非是员工能力不足,而是管理方式有问题。“放羊式”的任务分配是造成人才浪费的主因。后来,总经理指定了两名项目负责人,为了明确各个研发人员的具体职责,他还专门任命了一个工作小组长,负责研发各部分工作的人员安排。

管理方式调整后,该部门严格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哪怕是极其细小的工作也能找到具体负责人。很快,研发部懒懒散散“磨洋工”的现象发生了改观,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新产品最终得以问世,并为该企业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克服“放羊式”管理弊端的关键就在于明确职责。再优秀的人才管不好,也会变成庸才。为了避免人才浪费,不少企业都开始实行责任制,但在进行责任分工时,却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些工作上的事务,莫名其妙成为“三不管”地带,有些则成为责任交叉地带,你管他也管,到头来管的人越多反而越乱。事实上,这都是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结果。

企业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因此要把整体的工作责任分散开来,进而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想把所有的责任都落到实处,就必须遵从这样一条原则,即:保证人与责任对应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在工作职责的分配上,既不能存在空白区域,也不能出现职责交叉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责任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避免人才浪费现象的产生。

监督与问责,对事不对人

一位管理者问:“我们公司有一个骨干员工犯了错误,我想批评、追究他的错误,但怕他接受不了选择辞职;如果我不批评、追究他,我怕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两难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管理者有类似的担忧,他们既想追究员工的错误,又怕员工接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管理者往往会选择做“老好人”,不去追究员工、问责员工。而出错的员工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依然我行我素。这样下去,公司制度的权威性就被挑战了,其他员工甚至会认为,只要对公司又功,就可以重复犯错。

其实,监督、批评与责问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要想避免批评与问责带给员工不快,管理者就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样才能把批评与问责带给员工的不快降到最低,同时让员工从批评与问责中发现自己的错误,积极地改正,不断进步。

所谓对事不对人,指的是只谈论事情本身,如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评价事情本身。对事不对人的精髓是注重成果、尊重规则,它要求管理者把关注点放在事情和结果上。下面这个案例中的管理者Robin就真正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地批评下属。

2002年,百度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一方面他们要面对独立流量带来的用户,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与之合作的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当时Dan主要负责百度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因为百度服务器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访问压力,这个压力已经接近了服务器承载的极限。如果访问人数再增加,就很可能导致百度服务器不稳定,严重影响用户的搜索体验。

然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销售部门新谈了一个门户网站,对方希望马上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服务。Dan犹豫了,他知道如果开通这个服务,就可能超出了百度服务器的承载量。但由于种种原因,Dan没能拒绝这个服务上线。结果连续两天,百度网站的稳定性都很差,用户搜索时经常得不到正常的结果,那个刚开通的服务不得不紧急下线。

对于这一情况,Dan的上司Robin是怎么处理的呢?正当Dan惴惴不安地准备接受批评时,脾气暴躁的Robin在例会上却没有对他发货,而是平静但很认真地说:“Dan,你的职责是保证百度服务的可依赖性,所以这次事故你有很大的责任,你要好好反思,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

说完这些,Robin马上把话题转移了,他对大家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赶紧讨论一下。”在讨论中,Dan说出了自己准备的结局方案,Robin非常认真地倾听,不时点点头,然后很投入地和他讨论解决方案中的细节。谈完事后,Robin邀请Dan周末一起参加娱乐活动,顿时,Dan心头的乌云消散了,他能感觉到上司Robin对他本人没有任何成见。

身为管理者,批评下属是在所难免的,要想下属接受你的批评,你务必坚持对事不对人的批评原则,否则,就很容易伤害下属的自尊心,令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怎样才能让下属感觉你对他没有成见,你只是在谈论事情本身呢?很多管理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批评之后马上对下属说:“我批评你是对事不对人,你不要往心里去。”这句话一出口,往往很容易化解员工对管理者的怨恨,这样可以让管理者的批评既有威力,又不至于得罪人。所以,懂得说这句话的管理者是聪明的。

用事实堵住发牢骚人的嘴

任何企业都会存在这样一些员工,他们似乎特别喜欢抱怨,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喋喋不休。他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对于这样的员工,管理者需要拿出一些魄力来,用强有力的事实让他们哑口无言。

浙江华立集团董事长汪立成说:“做生意,我们只信奉一点,只做不讲,或者多做少讲。我们只用业绩说话。”同样,对于管理工作,管理者也应该用事实说话。如果员工素来有爱抱怨、爱发小脾气的性格,管理者则不要与其浪费唇舌。事实具有超越一切的说服力,说得越多,越肤浅;埋头做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一个员工抱怨薪水过低时,管理者可以把他调到薪水高的职位,用实际工作说服他,薪水的高低与能力的大小成正比;当员工抱怨得不到升迁时,管理者可以让他和办事能力强的人从事同一项工作,用工作业绩来告诉他,升迁并不是靠运气获得。总之,企业中出现抱怨在所难免,管理者一条条反驳,只要把事实摆出,道理就显而易见。

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有控股专业化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靠着“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核心价值观一步步壮大的。1993年,刚刚成立的格力电器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厂,只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不过2万台窗式空调的生产线。但是,格力人有一个大梦想,那就是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二十年来,格力电器的这个梦想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部分公司员工也对领导层的好高骛远心生不满。但是,格力人从来没有放弃追求,他们坚持用事实说话,一步一个脚印地埋头耕耘。一个个“世界第一”、“全球首例”的赞誉,有力地回击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也化解了员工心头的不满情绪。今天,格力空调已经实现了梦想,影响力和营业额都稳居世界空调企业排行榜首位。

联想总裁柳传志说:“我不会用言语去回应质疑,我只用具体的业绩赢取信任。”的确,口水战没有任何意义,事实才最具有说服力。当牢骚和不满向管理者袭来时,明智的管理者都能够摆出事实,让抱怨者心服口服,且自觉地消除牢骚;失败的管理者则试图用道理说服,结果自己口干舌燥,抱怨者反倒更不耐烦。所以,当员工乱发牢骚时,管理者就应该用事实去堵上他们的嘴。

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

员工满意度调查,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肯去做的人,凤毛麟角。财富杂志曾经对世界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了一番调查,结论是只有16%的公司会认真贯彻这一行动并使之制度化,而且公司规模越大,这项工作做得越是到位。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小型公司一般人员流动性较高,对员工的保留度相对较差,而大公司的人员组成相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加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公司更加乐意做员工满意度调查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种看法同时也是一种误区。管理学上有一种“马太效应”,意思是你已经得到的,会得到更多,而你失去的将会失去得更多。员工满意会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率,增强企业凝聚力。满意的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形成对企业的心理依赖,不会轻易离开,因而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是比较低的,凝聚力很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

孙总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企业文化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管理还是相当人性化的,各种制度订得也非常有弹性,从各个部门经理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也让孙总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观点。

但是每次他去办公室的时候,总是觉得员工士气不是很高涨,大部分都是一脸疲惫。孙总很疑惑,但是当他把员工叫出来询问时,每次得到的回答却是:各方面都很满意。孙总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于是孙总私下去了一家咨询公司,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结果得到的答案却异常简单:做个调查问卷。孙总觉得这根本就是敷衍,自己亲自问过的,难道还不如一纸问卷有效?但是这毕竟也算一个方法。

于是,孙总委托咨询公司制作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给员工们发了下去,结果出人意料,员工对公司现行的政策满意度极低。孙总觉得很诧异,赶紧去咨询公司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这次结果更令孙总吃惊:有的员工觉得某主管太死板,有的觉得弹性工作时间看似很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效果很差,有的抱怨该有的福利没发下来。

孙总立即下令召集中层领导开会,在会上布置了调整,改革措施,任免干部,并迅速将会议结果执行并且公布。接下来的几个月,孙总一直亲自监督,并且经常做调查,公司士气渐渐有了好转。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领导,不可能逐一接触到每一个员工,更不可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员工的状况。但是员工是企业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员工,不可能有好的企业。而领导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员工在一线,所以将员工满意度调查制度化,对企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一个较低的生态圈里,所以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并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价格低廉而且有直接效果的行为方式,掌握好这一利器,能让工作事半功倍。

谨防员工报喜不报忧

很多人在向领导汇报情况时,喜欢浓墨重彩地讲成绩、讲好事,对于问题与错误,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这种做法不仅会妨碍领导者了解真实情况,影响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还会错失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良机,使小问题变成大危机、大灾难,给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德国摩登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

一线员工发现公司的大客户跳出了合同,马上给主管打电话汇报:“主管,不好了,公司的大客户丢掉了,这直接影响我们的效益啊!”

主管淡定地说:“慌什么啊?镇定一点!”说完他马上给自己的上司打电话:“经理,市场部出了点问题,一个客户流失了。”

经理说:“流失一个客户怕什么,我们公司的客户还有很多,继续开拓市场,争取获得更多的合作。”

正在这时,总裁给这位经理打电话,询问市场开拓情况,经理笑着说:“总裁,你放心,市场开拓得很好,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很多客户都与我们有合作的意向,很快我们就会拿下他们。”

总裁放下电话,非常开心地坐在老板椅上,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然而,一个月后,公司召开月销售会议,总裁才得知市场开拓动作一败涂地……

这就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德鲁·格鲁夫对企业内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颇有感慨,他说:“高层领导有时候直到很晚才明白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老板则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中国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更是打趣地说:“一天,老板发现门外有人搬东西,出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公司倒闭了。”当然,这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它由此也说明了下属报喜不报忧的危害。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员工报喜不报忧呢?除了管理者要乐意听坏消息,鼓励员工报忧之外,管理者还应该积极走出办公室,走到员工中间与员工沟通,走到生产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格鲁夫的做法就是,每天不管有多忙,都会打开电子邮箱,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线员工的汇报。这种汇报是越级的,其真实性更加可信,因此格鲁夫十分重视。

牢牢把控制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

公司的制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执行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前后相互影响的流程。如果流程的前一道执行到位,那么后一道的执行就会轻松很多。如果每一道都执行到位,那么整个流程就会顺畅地运转。相反,如果前一道程序执行不到位,到了后一道发现错误时,就要花大力气、花高成本去补救,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牢牢把控制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专业从事包装瓦楞纸箱生产的公司,多年以来以产品质量过硬著称,深得客户的信赖,是众多客户争相合作的对象。然而,该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也出现过危机。

有一次,公司开发了一家新客户,该客户订了1万只包装箱,协议规定半个月内交货。公司接单之后,按照正常的生产流程安排生产。然而,在半成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选用材料错误。而且这一情况在交货前3天才被发现,生产部决定重新生产。但他们知道这样一来,要想按期交货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把这一情况反映给销售部,销售部马上与客户进行了沟通,客户同意延迟一周交货。

重新生产的过程中,在制作最后一道工序——印刷工序时,由于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对印版进行擦拭和抽检,导致印刷内容模糊不清。这样一来,交货时间再次后延。无奈之下,销售部只好再次与客户协商,客户得知此消息,一气之下要求该公司赔偿损失……

最后,该公司的营销总监亲自登门拜访,与客户协商,客户才勉强同意延后交货,但公司为此也支付了一定的违约金,并且信誉大受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该公司所以一次次发现问题,一次次违约,关键就在于没有牢牢把控生产制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导致前面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后面的执行。这看似是一起简单的产品质量事故,其实它本质上是一个因流程监控不力导致的执行不力的问题。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制度的执行效率。

公司制度的各个操作环节,比如,制度的设计、制度的执行、制度的监督、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等,就如同木桶壁上的诸多模板,哪一个制度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制度最终的执行质量。比如,制度设计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制定了不适合企业的制度,员工在执行这个制度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再比如,企业的监督制度不规范,导致监督不利,也会导致很多问题发生。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有全局的眼光,牢牢把控制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不让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高效执行。

责任明确,顺着流程直接找到事务责任人

在企业管理中,当你发现某项工作出了问题时,应该顺着执行流程,直接找到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通过与之交谈,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措施解决现有的问题。对于出现的过错,该处罚的要处罚,该批评的要批评,绝不能姑息纵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明白自己肩头的责任,更加负责任地对待工作。

有一家炸药厂经常出现安全问题,董事长感到非常忧虑,他与安全工作的负责人谈话多次,也处罚过他们多次,还撤换了好几个安全责任人,但依然无法解决安全问题。

有一天,董事长突然灵光一现,他把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公司近来安全问题频繁,公司决定让你全权负责安全问题,为了让你全身心地把公司的安全制度落实到位,做好安全监督工作,公司给你在厂区提供了一套房子,你把家人全部接过来住吧,也省得你每天在路上奔波。”

自从安全工作负责人办到厂里住之后,公司的安全事故减少了很多,到最后几乎没有安全事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呢?原因只有董事长和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心里清楚,因为负责人和家人都住进了厂区,厂里的安全事故直接影响家人的安全,因此,他会更加负责任地做好安全监督工作。

每一项制度的执行情况,都涉及到一个利益关系。董事长让安全工作负责人的家人都住进厂里,实际上是将安全工作负责人一家人的安危与公司的安全捆绑在一起。如果负责人继续不把安全监督工作当回事,不把安全制度落实到位,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他们一家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所以,这才给安全工作负责人带来制度落实上的动力。

由此可见,要想公司的制度和公司的战略计划得以贯彻实施,管理者就应该向下属明确责任与利益之间的关系,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责任,以及做好工作所获得的利益。同时为了让员工做好工作,管理者还需向员工说明期望和要求,达到了这些期望和要求会获得哪些奖励;如果员工没有达到这个期望和要求,将会受到哪些处罚。这些都应该让员工清楚明白,这样才能给员工压力和动力,使员工带着目标感、使命感去对待工作。

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汉高祖刘邦晚年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谋划决策,我不如张良。他们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但是我能使用他们,这是我得天下的原因。”从刘邦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用人得当,把工作分配给正确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把工作分配给正确的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个管理者都希望公司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希望人人把事情做到位,可真正有几个管理者能够如愿呢?很多企业事情一大堆,没有交给具体的、正确的负责人,公司规模越大,这种现象越严重。而且有些员工忙得加班都干不完工作,而有的员工闲得上班没事做,这一方面与员工个人的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没有科学地分配工作。

科学地分配工作,是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关键。它并不单单指把工作交给正确的人,还包括让正确的人做好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科学地分配工作不仅仅体现在如何分配工作这件事上,还要求分配产生良好的执行效果。

李明是某公司的局域网管理员,副总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在管理方面,李明经验不足,但他技术实力雄厚,并且是个很好相处的人。

一天,副总见李明愁眉苦脸,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最近他把局域网技术修正的工作交给手下的陈小北,但是陈小北完成的并不顺利,他已经准备自己接手这项工作。

副总听完李明的讲述,连续问了李明三个问题:“你在把工作交给陈小北的时候,有没有考虑陈小北是否具有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和经验?你有没有说出你对陈小北的期望?有没有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李明说:“我觉得陈小北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但实际上他以前没有负责过这么大的项目,另外,我并没有告诉陈小北我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但我认为他明白对他的工作期望。”

副总笑着说:“你认为的并不等于事实,我建议你同陈小北交流一下,了解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并且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给陈小北提供指导和建议。”

后来,李明与陈小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他的帮助下,陈小北顺利地完成了局域网技术修正的工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分配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理者也不是天生就会分配工作的。要想做到有效地分配工作,保证人人有事做,而且把事做好,保证事事有人管,而且把事管好,管理者要牢记这样四点:确定什么工作要交给员工去做;选定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确定工作完成的期限、条件和方法;检查下属的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和评价员工的完成效果。

最后,根据员工完成的效果,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许多情况下,管理者“奖励”下属的往往是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因为事实证明他很能干,因此,把工作交给他管理者很放心。但这种做法对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在加重负担的同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酬劳。因此,除非给员工相应的奖金激励,否则,“奖励”员工更多的工作这一情况应该尽可能避免。

监管结合,确保工作顺利持久开展

汽车上的表盘、仪表是给司机做监控用的。在汽车的表盘上,没有多余的仪器仪表。为什么呢?因为开汽车只需要控制速度和路线,至于其他没用的东西,不需要去控制它。管理企业也是一样,不用想着太多的东西,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一件事是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这就如同控制企业这辆汽车的方向盘;第二件事是监督战略的执行情况,这就如同监控汽车上的表盘。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格里·富斯特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他曾讲述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富斯特前后有两名助手,一个叫琳达,一个叫艾米。8年前,富斯特前往多伦多参加一个会议。在芝加哥换机时,他给助手琳达打了一个电话,以确认琳达是否把工作安排妥当:“琳达,我演讲的材料送到多伦多了吗?”

琳达说:“六天前我就已经将材料寄出去了。”

富斯特问:“他们收到了吗?”

琳达说:“快递公司说他们保证两天后送到。”

尽管如此,富斯特还是有点不放心。虽然表面上看,琳达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甚至提前把资料交给了快递公司,但是在多伦多会议主办者收到资料之前,意味着这项工作没有执行完毕,意味着还有不可预知性。

结果,当富斯特赶到多伦多的会场时,得知他的材料还没有送过来。为此,他只好将材料上的重要话题推后,直到材料送到。

8年后,富斯特再次前往多伦多参加会议,同样是在芝加哥转机,他想起了8年前的经历。换机时,想到8年前的经历,于是他拨通了艾米的电话:“我的材料到多伦多了吗?”

“那边的会议负责人说,你的材料三天前就到了。”接着,艾米又说:“对方说,听众人数可能比原来多400人,为此,我多寄去600份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也已经寄到了。”

艾米还补充道:“对方问我,您是否希望在演讲的时候,听众手中都拿着你的材料。我告诉他,你通常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个新的演讲,我不确定你会怎样做。如果你不同意听众拿着你的材料听你演讲,你可以给对方打电话,我这里有他的电话,你可以记下来,随时跟他联系……”

听了艾米的一番话,富斯特彻底放心了。

富斯特故事充分说明,一流的执行必须有一流的监管。要想员工执行到位,管理者就要做好管理和监督两项工作,管理表现为向员工布置合适的任务,监督表现为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度,帮员工查缺补漏,避免遗忘重要事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上面案例中,富斯特在琳达身上监督不够,导致执行出现了问题。但是在艾米身上,由于艾米本人是一个做事细心的员工,因此,福斯特监管工作轻松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福斯特的监督是多余的,因为并不是每个员工都像艾米那样考虑周全。通过有效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下属执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出现重大差错,这是确保工作顺利持久开展的重要保证。

莫让问责走过场,要落到实处

问责是一种监督机制,它的意义在于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展,尤其是在员工的工作出了问题之后,问责可以了解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便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问责应该讲究实效,千万不能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害怕得罪人。否则,问责就失去了意义,还不如不问。这一点在美国甲骨文公司就有很好的表现。

美国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也是一家进入中国的软件巨头。公司的创始人LarryEllison谈到公司的内部管理时,频频提到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他表示,通过授权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自主性,使员工承担自己的岗位责任。通过问责制可以约束员工,对员工做好监督工作,使公司能够掌握员工工作的进展情况。

如果员工在执行任务、落实制度方面出了问题,甲骨文公司的管理者会对当事人进行问责。这种问责绝对不是走过场,而是动真格的。一旦发现问题出在员工自己身上,公司将会对员工进行处罚,绝不纵容。

问责的核心内容是“问”,这种问本质上是一种监督和了解。问责时,管理者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要把责任弄明白。问责时,管理者要考虑到权责对等,员工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问责对应的是责罚,而且责罚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打雷不下雨。

在问责的时候,管理者首先要问执行者,即工作的负责人。遵守公司制度、服从命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是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做到的。如果员工没有做到这些,导致工作出了问题,那么管理者就应该追究其责任。

问完员工,管理者还应问自己。员工的工作出了问题,其直接上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不是用人不当,或分配任务不当导致员工无法胜任?还是上司属于管理,监管不力导致问题超出了可控的范围?对此,管理者应该问员工的上司,如果你自己就是员工的上司,那么你要进行自我反省,并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这点,管理者的问责才能让员工心服口服。

外派监事会,让“外人”监督“自己人”

管理者与员工同在一家公司,平日里经常碰面,彼此还要打交道。如果管理者在监督方面过于严厉,不小心点得罪了员工,往往会影响其人际关系。因此,很多管理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往往很难做到公正执法、不徇私情。不仅如此,反而有不少管理者存在包庇员工,弄虚作假的现象,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监督成为一种形式化的工作,无法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实际的意义。

为了避免管理者徇私情、包庇员工,有些企业采取外派监事会的监督机制,让“外人”来监督“自己人”。这种监督机制的好处在于,外派监事会与企业人员不熟悉,不牵涉利益挂个,在履行监督职责时,更容易做到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武汉万事达公司是一家经营家居、家电、服装三大板块的综合性企业,公司规模虽然很大,但是效益却不是很理想。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决定,从公司外部邀请几位监视员组成监事会,进驻到公司的三大分公司,负责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

据介绍,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三大分公司的财务,兼顾监督公司的制度落实情况。它由一位主席和六名监视员组成,每个分公司有两名监视员,负责监督分公司的日常经营。为了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公司董事会决定,监事会成员的工资由总公司的财务单独发放,而不是从各自所驻的分公司领取工资,这样他们就与分公司没有经济利益上的联系。

每年监事会对分公司定期进行34次全面检查,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几乎每月一次,监督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查阅账目,也有日常观摩,一经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如果员工抗命不尊,将会按照公司的监督制度予以相关的处罚。可以说,监事会在公司万事达公司有相当大的权利。

采用外派监事会的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的发展,这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外派监事会不仅可以减少管理成本,还能有效防止内部人员营私舞弊,相互包庇。外派监事会的天然优势主要体现于公正性、专业性,因此,能更好地保证公司各项制度和战略计划的贯彻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外派监督的监督机制下,如果仅以单一的组织结构去运作是很难做好监督工作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有限的人员和编制结构下,让监视员深入企业内部,这样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从而增强监督和管理的时效性。

另外,外派监事会作为空降兵初到公司,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不熟悉,因此,管理者有必要向监事会成员详细地介绍公司的具体制度与流程,使监事会成员明确关键岗位,确定相应的监督手段和方法,顺利开展监督工作。

监督不是个案,要常态化

监督制度是一项必须长期执行、常抓不懈的工作,若是等出了问题,再去补救,势必迟了。明智的做法是将监督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来,当成一种习惯坚持下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问责、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团队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美国旅店大王希尔顿在制度监督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众所周知,希尔顿饭店的服务理念是对客户保持微笑,老板希尔顿要求员工不论多么辛苦,都要坚持落实这一服务理念。他本人的座右铭就是“今天你对顾客微笑了吗?”为了保证微笑制度落实到位,他不但从自己做起,给员工树立榜样,而且在多年的管理中,他积极地走向各个分店,监督微笑制度的落实情况。希尔顿的做法不仅拉近了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更可以带给员工监督与激励。

希尔顿每次巡视分店时,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对顾客微笑了吗?”他用这句话来提醒员工牢记公司的服务理念。1930年,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希尔顿依然要求员工落实微笑制度。当时美国80%的旅馆都经营不下去了,希尔顿饭店也遭受重创,但希尔顿坚定信念,鼓励员工微笑面对,他呼吁全体员工不要把愁云挂在脸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保持微笑。

在希尔顿的严抓与监督下,公司的微笑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员工的真诚微笑成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感动了无数的顾客,给希尔顿旅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帮助希尔顿旅馆走出了低谷。

当企业进入黄金时期时,有一次,希尔顿酒店添加了一流的硬件设备,希尔顿问员工:“我们还需要添加什么?”员工想了很久也回答不出来,希尔顿说:“如果我是一位顾客,我重视的不仅是一流的设备,我更重视一流的服务,我宁愿去一家设备差点,但是能见到微笑的旅馆。”靠着真诚的微笑,希尔顿酒店不断发展壮大,在全球五大洲有500多家分店,成为当今世界最具规模的旅店之一。

希尔顿酒店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把制度监督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绝对不允许虎头蛇尾,也不允许把监督工作当成一时的发展需要。在旅行监督制度的同时,管理者还应向希尔顿一样率先落实制度,为员工做榜样。

很多公司也重视制度监督,然而,真正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企业,还真是少之又少。在监督过程中,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能否带头做好监督工作,关系到监督工作能否得到长期落实。如果每一位管理者都像希尔顿那样,那么企业的制度监督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公司的一种文化,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骨子里,每一位员工都会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去监督制度的落实。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