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158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6:31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七章 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生于在德国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1798年到维也纳定居,开始作曲生涯。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与莫扎特、贝多芬并称维也纳三杰。后曾两度去英国演出,并创作12首伦敦交响曲,这是他一生最好的作品,他因此获牛津大学音乐博士称号。因其最早确立交响曲形式和交响乐队编制,人称“交响乐之父”。

1781年,海顿结识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年近半百的海顿与初显风华的莫扎特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莫扎特自认为是海顿的学生,声称首先从海顿学习了怎样写作弦乐四重奏;他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题赠海顿。

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他摒弃了古老复调中那种拘谨而神秘的性质,而代之以率真、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强烈对比的引子,展开部获得显著发展,确立了以短小动机进行展开的发展原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

海顿一生创作了100多首交响曲,主要有交响乐《告别》《惊愕》《时钟》等。他早期的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18世纪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就,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和古典风格,往往既严肃又幽默。

海顿的音乐语言质朴平易,风格优雅高洁,乐曲流畅欢快,既有蓬勃的朝气,又有民间音调的幽默感,体现了乐观精神。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音乐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是18世纪奥地利最出色的交响乐的首创者,近代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被誉为“万能的音乐家”。

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世家中。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就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神童”莫扎特的音乐天才,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称他为“18世纪的奇迹”。

1773年,莫扎特在故乡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后因与大主教冲突而愤然辞职。1781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他的“自由艺人”生涯。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摆脱宫廷音乐家的从属地位的人。

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交响曲和歌剧贡献最突出。其代表作有抨击贵族腐朽虚伪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还有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唐璜》、憧憬超阶级理想社会的《魔笛》等歌剧。交响曲的代表作有《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和《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等。这些作品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对近代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贫病交加,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被草草地葬在维也纳的一个穷人公墓里,至今无法在众多的坟墓中辨认出来。但是,他的名字和他那些不朽的作品却彪炳史册,永为世人所怀念。

“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该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的创作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帕格尼尼在幼年就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8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然后开始旅行演出。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

帕格尼尼的作品有《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另外,还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做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帕格尼尼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他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1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1813年他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舒伯特的歌曲最为出名,他多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等人的诗作为歌词,通过牧羊人、流浪的磨工、被死神逼迫的少女之口,表现了他在梅特涅统治时期的苦闷压抑和对幸福的追求。其歌曲的显著艺术特色是诗的意境与乐的旋律的完美融合。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春之信息》《冬日旅程》。由于他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7岁开始作曲,1826~1829年求学于华沙音乐学院。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旅经维也纳最后到法国巴黎定居。从事创作、教学。他的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表现了反抗沙皇奴役、争取祖国解放的思想感情。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肖邦的作品具有潇洒、飘逸、含蓄、柔媚的风格特征。在器乐中创用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诙谐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进一步使练习曲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

肖邦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把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精彩绝伦的境界,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

“钢琴之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9岁举行第一次钢琴独奏会,获得匈牙利富豪们的青睐,其后6年中在他们的资助下,继续深造,琴艺突飞猛进。1875年创办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他在音乐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的钢琴演奏技巧与新型的作品;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样式,为作曲技法开拓了新的道路。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匈牙利》、《前奏曲》,钢琴曲《旅游岁月》(《瑞士游记》、《意大利游记》和《第三年》)、《森林风啸》、《侏儒轮舞》、《匈牙利狂想曲》19首,以及大量钢琴独奏曲与改编曲等。

钢琴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极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他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因此他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所创作的19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世界传唱的《马赛曲》

近两个世纪来,《马赛曲》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为人民发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的号角。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1792年,普奥封建君主组织联军对法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4月20日这天,在大敌压境的关头,位于战争前沿的边境小城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长底特利希号召人们为军队写战歌。诗人兼作曲家、莱茵营的士兵中尉里斯尔连夜写了一首题名为“莱茵军战歌”的歌曲。几天后市长在晚会上亲自演唱了这首歌,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于是这首歌很快在共和国军中流传开来。7月,马赛市的义勇军高唱着它开进了巴黎,从此人们便称它为《马赛曲》。

《马赛曲》一共有7段歌词,前6段是里斯尔写的,第7段是维恩市的爱国神甫佩索耐尔创作的。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分节歌,曲调分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以军号的基本音调为核心,再加上铿锵的附点节奏,充满了战斗性。

《马赛曲》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法国革命血肉相联。在它雄壮激昂的旋律中。法国的君主政体被摧毁。封建复辟势力被打退;工人们打响了街垒战的第一枪,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巴黎公社墙。

1795年,《马赛曲》就被正式宣布为法兰西共和国国歌,1879年法国国民议会又通过了恢复《马赛曲》为国歌的提案。从此它成为法国国民精神的象征。

记谱法简史

记谱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趋于完善的。在中世纪初,乐曲是凭记忆口授的,后来人们逐步尝试用各种文字、符号来标记。9世纪时,天主教士发明了“纽姆谱”,可暗示曲调的长短抑扬;继而又用数目不等的横线和颜色不同的线条来标明音调的高低,但由于没有音名,因而还不能确定音高。11世纪,音乐理论家规多(约公元991~1033年)提出了“四线谱”,用三种谱号表示线的不同音高,用d、re、mi、fa、sl、la(拉丁文圣诗前几句的开头音节),作为当时使用的自然音六级音列的唱名,从而为明确地记下音乐的旋律创造了条件。13~15世纪,人们先后发明了“有量记谱法”和节奏时值的二等分分法,并以黑白不同的音符表示时值的变化,用升降号记变化音。到16世纪,进一步确定了小节划分及五线谱上下加线的记号,五线谱逐渐得到完善。

中世纪时,乐谱都是手抄的,而且是抄在价格昂贵的羊皮纸上。乐谱的抄录者精心谱写音符和歌词,还将歌词的第一个字母写成漂亮的美术字体,以求美观。但这种手抄乐谱不仅副本极少,且价格昂贵,不利传播。于是,在15世纪金属活字发明后,人们便萌发了印刷乐谱的想法。16世纪初,在意大利首次出现了用活字印制成的乐谱,从而结束了手抄乐谱的历史。17世纪,随着宗教音乐的发展,教堂中的乐谱变得更为精美了。

数字简谱

最早正式提出数字简谱的是17世纪法国天主教“芳济各”教派的僧侣苏威地,其目的是便于教群众歌唱宗教赞美诗。

18世纪中叶,著名思想家卢梭深感记五线谱的方法复杂,大声疾呼要简化记谱。1742年,他在法兰西科学院作报告,提出了他的数字记谱制,并在《论现代音乐》一文中阐述了这套数字记谱制的具体内容。1767年,他又把这种新的记谱法载入《音乐辞典》。尽管他到处演讲、著书,但数字简谱还是因为许多音乐专业人士的不屑一顾而未能得到实施。后来,数学教师加兰和他的信徒们把简谱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系统组织,而且通过编书成册、举办群众合唱团来大力推广,终于使数字记谱得到官方承认。因此,在法国,数字记谱制又以这些功臣的名字被命名为“加兰—帕里斯—谢维记谱制”。

西洋乐器知多少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弹弦乐器和键盘乐器。常用的西洋乐器有: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

木管乐器

木管家族的成员主要有: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管。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常被用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

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大致可分为:

(1)唇鸣类:长笛、短笛。

(2)簧鸣类: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斯管。

铜管乐器

铜管乐器家族主要成员:圆号、小号、短号、长号、次中音号、小低音号、大号。

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在早期的交响乐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响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19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

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来改变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

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

弦乐器

弦乐器的主要家族成员: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西洋乐器

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主要分为:

(1)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

(2)弹拨弦鸣乐器:竖琴、吉它、电吉它、贝司。

键盘乐器

键盘乐器家族的主要成员: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电钢琴。

在键盘乐器家族中,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琴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

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其中,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家族的主要成员: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钹、架子鼓、三角铁、沙槌、钟琴、木琴、排钟。

打击乐器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架子鼓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摇滚乐

摇滚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早期摇滚乐的代表是歌唱演员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他把黑人宗教歌曲福音赞美诗和源于黑人音乐家的“节奏与布鲁斯”结合起来,以传统爵士乐的即兴演奏风格,使用电吉他、萨克管、低音提琴和鼓,并加入人声,通过把声音扩大得极响的扩音设备,演奏出一种具有强烈而粗野节奏的音乐,从而创造出被称为“摇滚乡村乐”的新风格。其演唱的歌曲舞蹈,大多是重节奏,声响喧闹带有“挑衅性”或“煽动性”,演唱时演员手抱吉它边弹边唱,并作出种种摇摆、扭动的舞蹈动作,它在台风和服饰上追求有“叛逆”精神的风格。这种“离经叛道”的流行音乐一出现,立即风靡全美,继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从而开创了“摇滚乐”的时代。

1956年,在英国出现了一个“甲壳虫”摇滚乐队,他们在演唱的歌曲中,以叙说性的风格抨击一些如失业、战争等社会问题。甲壳虫乐队的乐手们被称为“20世纪的游吟诗人”,其代表人物约翰·列农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与此同时,在美国也出现了一批称为“小青年王国”的新一代“甲壳虫”,他们的摇滚乐在内容上十分贫乏,大多是“单恋”、孤独、反抗专横的父母等作为主题,但仍强调极强烈的舞蹈节奏和粗鲁、狂放、富于性感的演唱风格。

唐代大曲《霓裳羽衣》

我国的歌舞艺术发展到唐代,属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了名目众多的音乐、舞蹈形式:唐代大曲,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体乐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曲是宫廷乐舞《霓裳羽衣》。

相传,这首著名的乐舞是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原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饰并制歌词,改名为《霓裳羽衣》。另一传说是。一天,唐玄宗这位酷爱乐舞、精通音律的风流天子,登上三乡驿,遥望女儿山,在朦胧之中,踏上浮现在眼前的通天长桥,登临月宫。只见数百仙女披羽衣翩翩起舞,仙乐回荡,悠扬悦耳。玄宗耳闻目睹,心旷神怡,暗将乐谱、舞姿铭记在心。待他回宫后,急忙写下记忆中的“仙乐”,可惜只记住了此曲前半。适值杨敬述贡献《婆罗门曲》,于是玄宗据此续成全曲。关于这首乐舞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话色彩。

《霓裳羽农》由“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组成,其乐曲、舞蹈、服饰着力描绘了虚无缥缈的仙境,塑造了一群楚楚动人,姿态优美的仙女形象。因原曲已散佚,这部乐舞的演出就只能从著名诗人白居易诗中的详尽描述来了解其盛况了。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诗中,对乐舞的结构、舞姿、场面、气氛都作了细致的描写。“散序”,为器乐演奏,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把人们引入奇妙的“仙山佛地”;“中序”,随伴着歌声和乐曲的节拍,“仙女”们轻歌曼舞、飘飘欲仙;“曲破”为全曲高潮,重于独舞表演,乐曲急促,声调铿锵。临曲终时,乐曲转慢,舞而不歌,演员们徐徐向两边退下……。

《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数百人进行大型群舞,也可采取双人舞和独舞。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天宝四年,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通音律,善歌舞,尤擅舞《霓裳羽衣》在晋见唐玄宗时表演的就是独舞,表现了她高超的技艺。

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它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件,经过集中概括写成的。流传至今大约已有400余年了。最初的记载见于清代《鞠士林琵琶谱》。

全曲按情节分为13段。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小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该曲在反映这一重大题材时,选择了最为扣人心弦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这一场面时又突出呐喊,形成全曲高潮,生动地塑造了汉军由进攻者、追击者到胜利者的形象,成功地展示了古代战场激烈壮观的场景。

全曲以古战场特有的鼓、号角的节奏和旋律加以艺术的概括,以《吹打》等段落表现汉军的军威,以《埋伏》、《大战》等段落表现战斗的紧张、喧嚣、激烈。在表现手法上,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形象生动,音乐发展激动人心。它集古代琵琶创作艺术之大成,达到了琵琶武曲艺术的高峰。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琵琶武曲技法,集中了无数民间艺人的创作才智,汇集了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梁祝》诞生记

1958年初秋,白浪滚滚的长江上,一艘银灰色的船体在月光下驶向温州港。船头甲板上,围坐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

此刻,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向国庆10周年献礼。选什么题材好?同学们争论不休。最后集中在3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船一靠码头,一封征求对以上题材意向的信,带着同学们的期盼,飞到上海音乐学院党委。

在温州的一个乡村,何占豪这天刚收工回到农舍,门口突然出现系党支部书记刘品。他受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委托专程赶来。刘品传达的选题意向,使何占豪吃了一惊。孟波收到意向信后,毫不犹豫地在3个题材的“3”字打了一个“√”。神奇的蝴蝶就此进入了胚胎发育期。

孟波之所以选择越剧《梁祝》这个题材,是认为小提琴的性格,较为纤细、柔软,难以表现全民皆兵、大炼钢铁这样一类生活所需要的气势雄壮、轰轰烈烈的情景。越剧《梁祝》本是一首委婉动人的爱情奏鸣曲,适宜小提琴性格化的体现。剧作提供的音乐素材非常优美,又有浓郁、醇美的民族风格。50年代初,越剧《梁祝》被拍成电影,为海内外熟悉,容易引起社会共鸣。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理由是,何占豪在进音乐学院之前,在浙江的一个越剧团乐队任二胡演奏员,有一肚子的越剧音乐。只有让艺术家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好。

因为受到了系党支部书记的直接鼓励,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这首当时被称作“小《梁祝》”的乐曲,令一些到上海音乐学院参观访问的外国音乐家惊喜。应该说,何占豪进一步探索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乐,已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人的积极性与实践创造能力,并不完全等同。何占豪毕竟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他虽有一肚子越剧音乐,但素材不等于作品,就像从布料到成衣,需要技术一样。对这一点,孟波十分清楚。

孟波向副院长、作曲家丁善德“求援”。丁教授把作曲系四年级的一位高才生介绍给孟波。他就是有“四只音乐眼睛”之称的陈钢。

在孟波决定调用陈钢时,有人认为,陈钢父亲有“历史问题”,向国庆献礼的重点创作,怎么可以让他参加?在院党委会上,孟波明确表态:“老子不等于儿子,为什么不能用?”这时校园里传出另一种非议:《梁祝》是才子佳人加封建迷信,怎么能把这种东西向国庆10周年献礼?

为了使两位学生的创作情绪不受影响,孟波主动找他们消除思想疑虑。《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听了这番话,两位作者坚定了信念。

经过何占豪和陈钢的精心创作,《梁祝》协奏曲终于定稿。孟波立即组织小提琴和钢琴两种乐器试奏一遍,然后把录音带直接送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征求意见。石听完后连说:“很好听!”孟波这才放心。他不是想邀功,而只求在上海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管理部门预领一张“通行证”,确保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得以实现。

幸运的是《梁祝》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作品,获得通过。在正式演出时,独领风骚,倾倒全场,一下子便声誉鹊起。

民族乐器知多少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用鸟禽类的肢骨制作的笛子,距今约7000年。这些笛子虽然制作得粗拙简陋,但有的还可发出简单的音调。这就是远古人使用的吹奏乐器——骨笛。

从原始时代到夏商时期,我国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类,如土鼓、磬、缶、钟、骨哨等,都是用天然材料所制成。到了商代,出现了很多用青铜制作的乐器,在性能和工艺上已大大高于原始乐器。

西周时期,乐器的种类增多,仅见于古籍中记载的就有70多种,如编钟、编磬、箫、笙等。弹弦乐器也在这时出现,但较为简单,发音单调。到了春秋战国,乐器的发展较快,出现了弹拨乐器筝,吹奏乐器竽等,旧有的乐器如编钟在研制、性能方面也都为此前任何编钟所无法比拟。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共8组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音阶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每钟可发出相距三度的两个音,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其精湛的工艺水平深为现代人所惊叹。

秦汉时期出现了排箫、羌笛、笳、箜篌、琵琶等。到了隋唐时期,乐器的品种愈加增多,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共有3000余种。拉弦乐器在此时也开始出现,如奚琴,有两条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摩擦发音,这恐怕就是胡琴的前身了。

宋代的乐器又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吹奏乐器,二是拉弦乐器开始得到重视,如马尾琴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流行。元、明、清以后的乐器更加多样,性能也更为完备,特别是西洋乐器的传入,又为我国乐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国古代乐器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

芭蕾舞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译,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这门由足尖支撑的艺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高潮期萌芽,至今已走过了500年漫长的历程。

15世纪,意大利宫廷宴饮时,常在席间穿插舞蹈。这些舞的内容多根据希腊神话故事改编,舞者服饰华丽,带有面具。一般认为芭蕾是从当时流行在宫廷里的哑剧、幕间剧、载歌载舞的演技和假面舞等形式汇合而成的。16世纪芭蕾已成为综合性的舞剧。1581年10月15日在巴黎波旁大厅上演的大型宫廷舞剧是芭蕾形成的标志。后来由于法王路易十三与路易十四的参与和倡导。王公贵族争相习舞,使得宫廷芭蕾在17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1672年路易十四宣布允许职业舞蹈家演出贵族芭蕾,这标志着芭蕾由贵族的自娱活动变成为一门艺术。

后来,随着专制主义的没落,芭蕾逐渐脱离宫廷,走向社会。1681年女演员登台,又打破了男子独霸芭蕾舞台的局面。女明星卡玛戈大胆改革芭蕾服装,取消拖地长裙和带鲸骨框的圆裙,以利演员的旋转和跳跃。

约在18世纪中叶,女演员成为芭蕾舞台的中心,芭蕾也除去了歌唱和说白。从歌舞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艺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使艺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芭蕾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题材由神话传说转为人神并存,面具、假发、鞋跟被废除,舞裙长度进一步缩短,并创造出了足尖舞及高速旋转等高难度动作。19世纪50年代以后。芭蕾的中心逐渐由法国移至俄国,20世纪初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

芭蕾名剧有《唐璜》、《堂吉诃德》、《仙女》、《吉赛尔》、《天鹅湖》、《海峡》、《希尔薇亚》等。芭蕾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芭蕾经典名剧《天鹅湖》

芭蕾经典名剧《天鹅湖》《天鹅湖》是俄国古典芭蕾传统剧目之一,也是世界芭蕾舞经典名剧。该剧作于1876年,柴可夫斯基作曲,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天鹅湖》1877年在莫斯科首演,1895年由俄国舞剧导演伊凡诺夫和法国舞剧导演彼季帕重新编排在彼得堡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全剧共有4幕,剧情描写奥杰塔公主被魔法师罗德伯特掳去变成白天鹅,在湖边她与王子齐格弗里德相遇并相爱了。在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以女儿黑天鹅奥吉莉亚欺骗王子,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邪恶势力,奥杰塔公主和其他白天鹅都恢复了人形,王子和公主终于结合在一起。

该舞剧音乐具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对芭蕾舞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这也成为该舞剧在舞剧发展史上取得划时代地位的重要原因。

“现代舞之母”邓肯

邓肯舞姿

邓肯(1878~1927)是20世纪初震动西方舞台的舞蹈改革家,由于她为现代舞蹈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因而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现代舞又称“自由舞”、“现代芭蕾”。邓肯于1878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是位诗人,母亲是音乐家。她从小就生活在家庭浓厚的艺术气氛中。曾与家人一起渡过了10年的漂泊卖艺生涯。当她的舞蹈艺术在上流社会和艺术界显露出持有的风采以后,她开始了到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布达佩斯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空前热烈的欢迎。后来她到希腊旅行,从古希腊雕塑上吸取了创作灵感与舞蹈语汇。在她眼中具有近400年历史的传统芭蕾舞,已经完全走向僵化和衰落。她不满于芭蕾舞台上所表演的那种严重脱离现实的“神仙故事”和“风流艳史”的题材,不满于艺术形式上千篇一律的“轻盈与曼妙”,主张创造一种充分体现人类自由精神和真情实感的舞蹈。她第一个打开了古典芭蕾的禁宫,摒弃矫揉造作的技巧的限制,使舞蹈动作自然,舞姿优美。她大胆改革舞蹈的动作和服装,从古希腊雕塑与文艺复兴时的绘画中得到启示。创建了形式自然,风格自由的现代舞和崇尚自然、崇尚古希腊艺术的舞蹈理论。表演时,她通常双脚赤露,只穿着薄纱裙或轻纱飘拂的希腊长袍,多用跑步和跑跳步,两臂经常向侧上方扬举,加上适当的举腿和腾越,显得自然典雅,柔中带刚。她有卓越的音乐感受力,用舞蹈表现勃拉姆斯、瓦格纳、贝多芬、施特劳斯等人的音乐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由于邓肯还是一位不畏强权,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终身为妇女解放而拼搏的斗士,因而当时许多大艺术家如罗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邓南遮、詹姆斯等人,都曾热情赞誉她为“世界最伟大的女性”。

交际舞

交际舞不同于宗教性舞蹈等,是一种纯娱乐性舞蹈。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很喜欢把跳舞作为一种社交性的娱乐,他们在各种盛大宴会和喜庆佳节上跳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赞成跳舞,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交际舞是有益的,因为它反映出人们的举止和行为。远在4000多年以前,埃及人就已把跳舞作为社交艺术。在古埃及人的宴会上,舞蹈是供宾客消遣的。西班牙人跳交际舞的历史也很长,但他们跳的舞多数是从阿拉伯人那儿学来的。法国是真正最早开展交际舞的国家,许多起源于其他国家的交际舞,在法国都得到充实和完善。亨利二世的王后凯瑟林·德·梅迪奇是法国第一个倡导跳交际舞的人。在凡尔赛宫,路易十四把交际舞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国际标准交谊舞

国际标准交谊舞是在传统交谊舞的基础上,加以国际统一规则而成的。它分为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部分。现代舞又含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快步舞5种舞蹈,其特点是格调高雅、舞姿优美、轻柔流畅、节奏起伏。拉丁舞含有伦巴、恰恰舞、桑巴、斗牛舞、牛仔舞5种舞蹈,拉丁舞热情奔放、自由活泼,舞蹈技巧性强。

现代舞的5种舞蹈起源和特点是:华尔兹舞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交谊舞的起源,其特点是“圆舞”,即旋转,探戈舞最早产生于阿根廷,舞蹈较低俗,20世纪初经法国演出商改造,成为庄重、奔放的舞蹈,以典雅、俊俏、爽快为特点,维也纳华尔兹源于维也纳,又称快步华尔兹,是德国人保罗·克雷布斯所创;狐步舞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14年传入英国,后来成为典型的英国式舞蹈,以自然、舒展、从容为特征,音乐节拍是4/4,每小节有4拍,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快步舞是从狐步舞演变而成,其节奏每分钟48拍乃至50拍,舞曲节拍轻松,舞姿活泼动人。

拉丁舞的5种舞蹈起源和特点是:伦巴舞源于古巴的一种黑人舞蹈,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入巴黎、纽约、伦敦,节拍为4/4,重音在第一拍;桑巴舞始于巴西,原是一种非洲奴隶舞,19世纪后得到普及,成为巴西狂欢节的主旋律,后又传入欧美各国,并得到改良和发展。恰恰舞原是模仿一对企鹅在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而创造出来的,企鹅在高兴时,雌雄相亲相爱,一起欢跳,不高兴时,雌的不理睬雄的,雄的舍命尾随,以求欢心和谅解,故恰恰舞多是女子领舞,男女舞伴不搂抱,离身而跳,动作不必划一整齐。斗牛舞最早出现在西班牙等欧洲和拉美诸国,在第一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于欧洲,舞蹈带有西班牙斗牛士风格。牛仔舞原是一种黑人舞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等欧洲国家,20世纪50年代后经改造,形成一种轻松诙谐、能用爵士音乐和迪斯科音乐跳舞的风格。

上述10种舞蹈被列为国际正式比赛的项目。比赛时在服装上也有要求。现代舞要求男子着黑色燕尾服,女子着长裙。拉丁舞男子为拉丁套装,女子为拉丁短裙。裁判是根据5种因素给选手打分:①与音乐和节拍的吻合。②身体基本姿势,③舞蹈动作;④旋律的掌握和对音乐的理解;⑤舞步。

踢踏舞

现代舞蹈样式之一。源于英格兰的木鞋舞。传统的踢踏舞以各种节奏型的脚的动作和击地为特点。19世纪末出现了以多伊尔和狄克逊为代表人物的“巴克温”式跳法,特点是快速、活泼,穿木鞋底。还有以乔冶·普里姆罗斯为代表人物的软底鞋跳法,特点是舒展、平稳。1925年,两种跳法融合起来,舞鞋的前掌和后跟钉上了铁片,以便发出更响的踢踏声。脚部动作大致不变,但增加了种类繁多的腿部动作,偶尔还要拍手。1940年后,腿部动作更为复杂,还吸收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许多高难度动作。著名的舞蹈家有阿斯泰尔、博尔格、鲍威尔等人。

迪斯科

迪斯科原是个音乐概念。20世纪以来,西方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出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叛逆情绪,凭借现代科技力量创造出五花八门的现代主义音乐,“迪斯科”即为其中之一。迪斯科音乐始创于1975年。当时西方的一些音乐家在录音室里,利用各种电声设备和电子乐器将黑人歌曲和民间音乐加以变形,把各种音响进行技巧性的叠加处理。这种音乐强调发挥低音部的节拍性音型,形成一种像节拍器那样不断重复、经常出现急捶战鼓似的重击节拍。由于它的狂热性和感染性,听众很容易被带进音响的旋涡中,着魔似地不停地欢跳扭摆。因此,迪斯科很快就成为一种舞蹈音乐,同时也成为一种流行舞蹈的名称。但也有人认为“迪斯科”舞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爵士舞蹈。由于灌制这种舞曲的圆盘叫“DISE”,因此取名“DISC”,有唱片舞会之含义。

“迪斯科”舞是一种汲取了非洲民间舞蹈特点的即兴式自由舞蹈。舞蹈者随着音乐强烈而急剧的节奏自由扭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腰胯部位,创造着各自的花样,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舞的动作中常揉进杂技、体操、民间舞、现代舞以至芭蕾的因素。但很少高强度的大跳和高难度的技巧表演。人们可以单跳,也可以双人、多人对跳,在激烈的音响中随心所欲地手舞足蹈。由于它能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休息及健美健身,因而很快兴盛起来,风靡全球。

爵士舞

由爵士音乐伴奏的舞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抛弃了上代人的习俗和生活准则,要求尽情享乐。反映在舞蹈上认为只有爵士乐才是跳狐步、希迷、拉格、查尔斯顿、黑臂等舞步的完美音乐。20~30年代爵士乐更为流行,舞蹈的技巧发展了,风格更多样,风靡一种吉特巴舞。1939年本·尼·古德曼大型乐队在派拉蒙剧院演奏“流线型爵士乐”,中学生们在剧场走廊跳吉特巴舞,由此招来消防队检查剧院椅座安全问题,后来摇滚乐引出的摇滚舞、迪斯科舞都与爵士舞有渊源关系。爵士舞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在世界范围内风行。

霹雳舞

霹雳舞有打破、折断、开创之意。性质与迪斯科舞相似,是一种自娱性兼表演性的即兴舞蹈形式。比迪斯科舞更为狂放而激烈,它把自由体操、芭蕾舞步、军事技巧、哑剧动作、杂技表演于一炉,伴以急风暴雨般的音乐节奏,时而头足倒立,时而双肩立地,时而躯体飞旋。霹雳舞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用身体某一部分作支点的“转舞”,可作风车般的高速旋转动作;二是由双人捉对表演的“斗舞”,动作快捷但不触及对方身体;三是模拟木偶或机械人动作的“触电舞”。

肚皮舞

埃及“肚皮舞”雅称埃及东方舞。“肚皮舞”这一俗称,曾使不少人对这种舞蹈产生误解。其实,正规的东方舞所表现的扭胯、摆肩等动作能显示女性曲线的妩媚和健美,体现妇女的勤劳、喜悦和欢乐。

东方舞多为体态丰腴、臀部发达的女子独舞。当舞乐声起,便有一位妙龄女郎身披白纱,手持金属镲,身佩响环、项链等饰物,胸部高耸,半遮半裸。她那看似赤裸的腹部。实际上穿着一层透明的尼龙纱,四周飘忽着丝绸和金色臀部饰带。但见她张开双手,舒展腰肢,扭动胯臀和双乳,动作欢快明朗。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腰、胯、臀的扭摆加速,此刻舞娘从上至下颤动腰、臀和胸部肌肉。技艺高超者,还可随意颤动腰、腹的某一块肌肉,配合手的动作和双脚移动,尽情地表现女性美,给人以优美欢乐的感受。

婆罗多舞

印度古典舞蹈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到中世纪时逐渐形成4大舞派:婆罗多舞、卡塔卡舞、卡塔克舞、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起源于敬神仪式,它由女舞蹈者在寺庙中祭神时表演,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过去它只流行于南印度,是南印度泰米尔纳杜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古老、最完美的古典舞蹈,被看作印度舞蹈的正宗。印度古典舞蹈本来就有一套规范,公元前后婆罗多牟尼(牟尼:圣人)撰写了《舞论》对之进行总结,后来积婆罗写的《姿态镜铨》又使之系统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婆罗多舞的成套动作,丰富涵义和严格程式。表演这种舞蹈需要高超的技艺,演员从小就要严格训练,学成常需近10年时间。婆罗多舞最显著的特征是飞波流光的眼神、细碎繁响的脚铃声和传神达意的几百种手势。它要求演员从眉毛、眼睛、嘴巴、下巴,到头、颈、肩、手,再到腰、腿、脚、趾都要舞动,而且每一个部位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含义。演员运用各种手势在身体各部分的配合下能表示多种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手语”,也叫“哑语”。表演婆罗多舞时常常在台中间小桌上供一尊印度舞蹈之神涅婆天的舞像。两旁燃两盏高脚铜灯。使舞台笼罩着静穆庄严的气氛。演员身着民族服装,赤脚上系着脚铃,先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然后随着乐声翩翩起舞,以她的长眉妙目、纤指柔腰讲述着印度古代优美的诗歌故事。

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女子集体舞蹈《孔雀舞》获金质奖章,民间舞蹈《双人孔雀舞》获银质奖章。傣族舞蹈艺术家刀美兰表演的孔雀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傣族的每个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世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垂。手型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国王或恶魔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台的场面。

傣族人为什么如此擅长跳孔雀舞?原来由于气候与自然条件适宜,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聪颖,是吉祥的象征,对它很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