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7549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6:31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六章 美术·书法

美术·书法

油画源起

油画在欧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油画采用鸡蛋黄为调料,融合矿物原料作画,最后在画上罩上薄而透明的油层,形成如瓷器色釉一般的效果。这类早期油画画面均匀,有光泽,看不见笔触,工细严谨,富有装饰趣味。到了15世纪,被称为欧洲油画创始人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在总结前人作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亚麻油和核桃油是比较理想的调和剂,用之不仅颜色易于调和,便于运笔,而且可以层层敷设,画面透明鲜亮,富有真实感。同时,用这两种油调色作画,画面干燥时间不快不慢,颜色干透后附着力强,色彩既有光泽又不易褪去。从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传遍全欧洲,成为欧洲各国绘画的主要形式。

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春》

波提切利(1444~1510)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他的早期创作同15世纪前半期那种雄伟的、富有人生乐趣的民主的佛罗伦萨艺术是不能分开的。他巧妙地把人物同风景统一起来,同时在风景中发掘了一向为早期佛罗伦萨画家们所忽视了的那种美。他善于以令人信服的手法表现出厚重衣料的硬褶纹以及轻薄的衣着。创造了他所喜爱的、略为有些做作的女性典型。在处理这种女性典型的时候,他独创把古代神话中的维纳斯的特征同基督教圣母的特征融为一体。代表作有《维纳斯的诞生》《春》。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的意大利画家、学者及工程师,文艺复兴时代科学与艺术最重要的代表,在《基督受洗》、《岩间圣母》、《圣安那与圣母子》等大量的早期作品中,由于构思的新颖和富于诗意而动人心目。年轻的画家全神贯注研究了人物的躯体、姿势、表情,四周的大自然——朦胧的远景,形形色色的树木、花和青草。1482年,达·芬奇离开了故意修饰的艺术环境,前去芬兰。在这儿他创作了“伟大的巨像”即法朗采斯坷·斯福查的骑马雕像,此像以气概不凡的表情和庄严见胜。壁画《最后的晚餐》中,体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就构思的戏剧性、心理描写的深刻、现实主义的表现力而言,属世界崇高成就之列。《蒙娜·丽莎》完满地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晚期还创作有《安加利之战》。他不仅完成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美术完整而详尽的理论家,他以作品总结了15世纪丰富的美术经验,为16世纪的美术奠定了基础。

提香

提香(1477~1576)是意大利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威尼斯度过的,在他的创作里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优秀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人文主义思想。提香的作品以华美丰丽著称。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艺,描写了广泛的无所不包的生活现象。从他艺术顶峰起,除了塑造一些心情开朗而宁静的形象之外,还创作了一些充满着紧张的戏剧性的画。他在创作一些思想道德很高尚的人物肖像的同时,也制作了另外一些作品,毫不留情,直言不讳地画出了当代世俗的与教会的显贵们的傲慢、贪婪、冷酷以及其他一些丑恶面。提香晚期作品的特征,是这些作品上琢磨入微的、绚烂的色彩结构。代表作《忏悔的玛格达林》。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画家。初期,他为佛罗伦萨的15世纪大师们的现实主义所吸引,但他作为新风格的创造者。摈弃了这些大师们借以追求说服力的繁琐规定,走了一条综合法的路,典型概括之路。他在佛罗伦萨时期的画大部分是表现圣母的,这些画富有诗意,并以形象的生动表现力和结构的明快博得好评。被公认的杰作是《西斯延圣母》。他的大厅壁画绘制的明快、恬静、和谐。他的《雅典学派》,在向纵深敞开的雄佛的拱廊为远景的背景下,画家介绍了各学派和各代的希腊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富丽堂皇的建筑术的沉静庄严的背景下,安排着人体和人群,这种建筑术把实际上不大的房间的墙壁分隔开来,给人以非常宽阔的印象。

伦勃朗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画家与版画家。他的创作是在荷兰艺术繁荣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作品表现出对普通人的注意,对周围现实的反抗,感情充沛,人物的深刻的人性,取材范围的广阔是他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以卓越的绘画技巧(其中巧妙的明暗效果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表现出心理特征的感动人的力量。伦勃朗画了很多的肖像画如《自画像》。在这些肖像画中,他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笔下,圣经故事成为表现人类情感和人与人关系的充满着心理表现力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为画家对同时代人民生活的观察所充实的,如《对家族》、《基督向穷人说教》(铜版画)。他也画风景画、神话与历史题材的画。

德拉克罗瓦

德拉克罗瓦《自由领导着人们前进》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是法国画家,法国艺术中浪漫派的代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表现出他创作的进步的、革新的倾向。油画中形

象的情感洋溢的、悲剧性的力量,人类的灾难的真实表现,处理构图与色彩的大胆,对盛行一时的虚伪的学院派的艺术发出了响亮的挑战。代表作《但丁与维吉尔》。后期作品着力于表现热爱自由的主题,特点是:形象的勇敢与明朗,对于英雄气概的向往。奔放的想象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被公认为他最好的作品。德拉克罗瓦是在色彩方面最杰出的革新者;在他的绘画里发挥了色彩的炯非寻常的、情感洋溢的表现力,发挥了中间色调、补充色调反射的丰富作用。

浪漫主义绘画

19世纪20—30年代兴起于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带来了一个腐败、混乱、倒退的年代。在这时出现的浪漫主义运动,一开始就带有呼唤革命风暴的气魄。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籍里柯的著名作品《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这位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自家家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是他的浪漫主义作品的首发之作。在这幅作品中,冥河中荡漾着不祥之波,炼狱中闪现着熊熊烈火,水中的鬼拼命然而徒劳地扒着船帮。他的《希阿岛的屠杀》更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悲天悯人的艺术激起人们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德拉克洛瓦的奔放不羁在《萨达纳巴尔之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尤其是其火红的色调,杂乱的场面,奇怪的章法。《自由领导人民》更展现了画家奔放的想象力,被公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

印象主义绘画

19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当然,印象主义本身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技法。作为一个艺术流派、一种画风,它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它在19世纪60~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汲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的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摒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先锋是马奈。但重要人物是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等。其中,莫奈的《日出·印象》是杰出的代表。

塞尚

塞尚(1839~1906年)是法国油画家。在19世纪60年代创作的肖像画、风俗画和静物画中,塞尚致力于把自己的创作与抽象的学院派艺术对立起来。70年代初期,塞尚的作品最直接地表现大自然,那时他接近毕沙罗,开始与印象派一样在露天作画。他竭力表现描绘对象的可变的形,利用色彩表达对象的立体感、质感。但,在塞尚的没有思想性的与远离社会生活的创作中,这任务的解决是作为抽象的形式问题歪曲了的。塞尚开始用简化了的几何形体来描绘真实世界,这就引向对象的变形,色彩造作,通过主观的努力把真实世界的物质的面貌重新创造出来,他实际上成为形式主义的创始人。立体派与其他形式主义者在自己的实践中是以塞尚的艺术为依据的。

莫奈

莫奈(1840~1926年)是法国印象派画家。曾随布丹学习。莫奈热衷干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努力捕捉的是跳动着的光、变幻着的色、流荡着的水波和大气、抖动着的树叶和草丛……他想再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与活力在人们视觉上留下的印象。他创作了一系列色调丰富,观察力特别新颍、富有人生乐趣的风景画,如《国会大厦》、《火车组画》等。同时,他的作品中,那种主观的、偶尔的印象和故意使用习作的手法仍然起着重大作用,如《日出印象》。他的画对于空间、光线变幻和它的反射观察具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性质。

后印象主义绘画

出现在19世纪末的法国。该派画家不同于印象主义,不满足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地追求外光与色彩,而强调抒发自我感情,表现主观情绪和情感。后印象主义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是他们创作的特色。代表人物为塞尚、凡高、高更等。

塞尚在尊重印象主义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色的团块表现法来描绘物象的体积、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如《吸烟者》、《花匠瓦勒之肖像))等。凡高注意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对中国和日本的版画颇感兴趣,注意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养料,追求单纯感和表现力,代表作《向日葵》、《夜间咖啡店》、《自画像》等。高更的艺术活动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回归原始、追求表现生命本源,追求野犷、奇异的倾向,代表作《塔希蒂二少女》、《游魂》、《芳草的土地》等。

凡高

梵高《向日葵》

凡高(1853~1890)是19世纪的荷兰画家。在30岁才开始从事绘画。在毛威的指导下进行创造。在荷兰时,凡高制作了许多反映工农生活的作品,如《吃土豆的人》等。在类似这样的作品中,他运用明暗对比的表现力,真实确凿地揭露出深受繁重劳动折磨的农民所过的暗无天日的生活。1886年,他到佛罗伦萨之后,受现代派艺术的影响,并成为后期印象派的典型代表人物。这时,凡高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的是真实现象的变形、原始化的素描、不和谐色调的配合和故意表现动势的笔触,如《红色的葡萄园》。他的代表作还有《向日葵))等。

凡高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象征主义绘画

19世纪末自法国兴起而后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反写实主义绘画思潮和运动,其宗旨是反对以严格观察客观世界为造型准则,而强调用更带主观性的联想和想象,创作“象征”的画面,来暗示他们所感受和理解的“真实”。象征主义绘画是受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产生的。该派画家排斥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反对写实主义概念和创作原则。在创作手法上,强调情感与观念、线条与色彩的一致,以色彩和构图来表达他们神秘的感觉,寻求用象征的方法,来造成不加说明的情感效果,揭示难以把握的生活奥秘和未来世界的憧憬。他们常常采用宗教故事、神话、寓言、诗歌等文学题材,加以独特的再处理。象征主义绘画运动包括有许多小的流派。代表人如夏凡纳、摩罗、思索尔等人。高更被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早期象征主义画家。

抽象派

抽象派又称“非具象派”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它不仅表现在绘画上,而且表现在雕塑等其他方面。

抽象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使命只是表现艺术家本人的本能、下意识的感受,所以拒绝描绘客观世界的现象。他们“画的画是一种造型的客体,而不是真实的代表”,画面不与他们描绘对象的形象相联系,只有感情的交流。他们的作品要么是杂乱无章的斑点和线条的结合,要么是大理石、金属、花岗石堆积的毫无意义的结构,在绘画中没有素描和构图;在雕塑中没有对象的自然客体和真实造型。抽象主义者随心所欲地创作,甚至用各种物质材料任意涂抹,连猴子画的画或倒转过来的平面图都成了杰作,可见它脱离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真正审美趣味,因而也很快让位给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艺术流派——“视觉派艺术”(或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光的效果,通过几何图形和色彩对比,在人的视觉上造成一种幻景。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是公认的抽象画派创始者,他在1910年制作了一幅抽象作品,几乎是一张不成形的草图。后来,其作品更远离原有的装饰感,满纸杂乱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像火山岩浆一样喷射出来。最后他的图又变成一色的几何形。代表作是《尖而安宁的玫瑰红》。

荷兰画家蒙德利安(1872~1944)是早期抽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他的画主要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画面只是竖线和横线组成的格子,色彩仅限于红、黄、蓝三原色,并附加黑、白、灰。这种绘画异常单调费解,其代表作是《构图》。

野兽派

野兽派是20世纪初法国著名油画家亨利·马蒂斯发起的一个绘画运动。马蒂斯早年热衷于荷兰和意大利得绘画风格。后来他被印象主义所吸引,并喜欢库尔贝和塞尚的画。在经过短期实践后,他欣赏后期印象主义,开始追求色彩刺激,画风狂野。1905年,亨利·马蒂斯、伏拉明柯、德兰、鲁奥等参加巴黎秋季沙龙油画展览,由于批评家路易·赫克塞尔发现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勒(1386~1466)的雕塑,置于马蒂斯等人所创作的粗野色彩的油画之中,惊呼“多纳泰勒陷于野兽之中”,野兽派因而得名。

野兽主义一词,特指灿烂的、任性的、强烈的色彩和原色的、粗野的油画笔触。野兽派画家完成高更、凡高、修拉、奈比派和印象主义者追求的色彩的最后解放,继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之后,把色彩革新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拒绝色彩上的自然主义,强调色彩对比,认为色彩关系是绘画的基本成份。艺术家应该根据自然独立地自由使用颜色,创造抽象的色彩形象和构图,和用线勾绘出基本形体。

野兽派画家的著名作品有马蒂斯的《打开的窗户》、《科利乌尔》和《戴帽子的女人》等。

野兽派运动在1908年以后便趋消沉。但它对20世纪艺术以极大推动,尤其是为现代主义艺术开创了一个先例。马蒂斯也因此成为与毕加索齐名的法国画派代表。

立体派

立体派又称立方派,是20世纪初在法国画坛出现的一个现代艺来流派,主要活动于1906~1920年间,它的得名来源于1908年马蒂斯对秋季沙龙的一次评论。立体派把体和面的表现放在艺术表现的首位,是从“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把一切物体分析归纳为几种几何形体的主张发展而来。他们宣称要打破传统的空间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像,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表现客体内在的视力所看不到的结构。

立体派的创始人是法籍西班牙人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人勃拉克(1882~1963)。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是立体派绘画的尝试,作品没有表现任何情节,也没有描绘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只是画了5个形象离奇的裸女,意在从一个平面上表现妇女体形的不同方面,以追求所谓立体结构的美。毕加索的油画《弹曼陀铃的少女》则是典型的立体派绘画,他将人的形体结构分解为若干形体切面,然后再使它们互相重叠,以此来追求形体结构的美。勃拉克曾是野兽派画家,他的风景画表现出深受塞尚画风的强烈影响。勃拉克的作品将每种东西都极度简化,形成一种类似房顶上的瓦那样叠成的图案。这种探索使他与毕加索殊途同归,共同创造了立体画派。由于该画派的创作多从主观出发,玩弄形式,把客观世界的人和物表现得支离破碎,所以尽管许多作品有标题,但观者仍难于理解它们所体现的具体内容。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对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对美术上的一切传统。他们的作品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给人以梦中之感。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主要有德国恩斯特的《红鸟》、西班牙米罗的《月墙画稿》、达利的《时间的消逝》等。其中油画《时间的消逝》是一幅极为典型的代表作。画中一只好像用面粉做的扁平形状的挂表,从一个座子的边缘上滑下来一半,柔软得像一块腐烂了的奶酪;另一只同样的挂表安放在地上一个好像长着睫毛的“幼芽”上;此外,还有一只同样的挂表弯曲地挂在一株枯木的枝干上,远处则是一片潮水和岛屿。整个画面荒诞不经,使人惶乱,然而这正是超现实主义画派所追求的境界。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目的是激发观者的共鸣反应,使欣赏者承认这些非理性的、在逻辑上费解的固有“感觉”。他们研究出一系列表现方法,以引起观者的各种心理反理。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1904年定居巴黎。他的创作道路以复杂、矛盾著称,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吸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早期受到黑人雕刻的影响,把变形的手法和非洲艺术结合起来,这类风格的代表作是《亚威农的少女》。此后,他进一步把分割成块的形体重新组合,创造了“立体派”。并成为把实物用作艺术形象的“波普艺术”的先导。他的才能在于:在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着粗犷、刚劲的个性,一种奇妙的美的挽救力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和谐统一。反法西斯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表现了暴行对人民的摧残,以重叠而动乱的形体表达出不安和愤怒的情绪。名作还有《弹曼陀铃的少女》、《三个乐师》、《球上的少女》、《和平鸽》等,毕加索一生充满童稚气的艺术之所以显得格外珍贵,就是因为倾注于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大放光芒。

毕加索《三个乐师》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

日本的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的一种描写风俗人情以及俳优、武士、游女、风景等的民间绘画。浮世,就是现世,是佛教用语,含有人生无常的意思。浮世绘色彩艳丽,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细腻,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浮世绘的根源可追溯到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0)流行的风俗画和美人画。到了江户时代,其题材扩大为表现市井生活与风俗习惯、游乐活动、风景名胜以及歌舞伎艺、力士相扑、美人春画、花鸟画等,由起初的毛笔画发展成为木版画。开创木版画浮世绘的是菱川师宣。17世纪后半期的木版画是墨色印刷。到了18世纪,铃木春信创造了多色印刷的木版画,浮世绘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时浮世绘的代表人物是喜多川歌磨,他绘作的美人画娥眉粉颈,体态婀娜,优艳华丽。江户末期,安藤广重所作的《东海道五十三驿站》,描绘了江户时代栩栩如生的生活与风景画面,留下了幕府末期的社会风貌。

漫画简史

最初的漫画是16世纪末在意大利肖像画和风景画巨匠安尼巴列·卡拉契(1560~1609)的画室里出现的一种娱乐游戏。16*6年,莫契尼在根据卡拉契生平写成的《波伦亚的呼声》的序言中,第一次将漫画定义为: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想象力和滑稽效果的肖像画法。

“肖像漫画”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后由贝尔尼尼传到法国宫廷,它力图破除人体表现手法上僵死的教条。其中,丢勒在如何改变人物脸部画像方面作过认真探索;达·芬奇也运用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可怕丑陋的面孔进行过研究。正是由于他们进行了规律性的探求和实践,才使他们反传统的绘画收到了滑稽可笑的艺术效果。

政治讽刺漫画是16世纪以后,由借助魔鬼形象来反对罗马教皇和路德的绘画过渡发展而来的。在1730年后的英国,政治讽刺画(如荷加斯的作品)成为反对贵族阶级及所谓“高雅情趣”的真正武器。在法国反对路易十六和后来反对查理十世的斗争中,讽刺画同样也发挥过重要作用。路易·菲利浦在1830年宣布了出版自由,但杜米埃和1830年创办的拥护共和政体的《漫画》周刊的一批撰稿人却使他感到漫画比文章更具破坏性,因此于1835年再次下令对出版物严加限制,这一禁令直到1881年才得以解除。人们用弗洛伊德的“妙语”理论来解释漫画的这种威力,即画家在创作漫画时,像作家一样有意识地违背语言规则而运用“倒置词序”那样,违背古典主义绘画原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独特表现手法,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并隐喻现实、启迪人们的思想。而在现代艺术中,突破古典主义框框,已自然地使狭义的漫画丧失了这种威力,倒是成了一种比嘲讽更能为名人们所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

世界上最长的画廊——敦煌壁画

佛教把崇拜的偶像刻凿、绘制在石窟内,形成宣扬佛教教义的场所。这些雕塑、绘画通称为石窟艺术。我国的石窟艺术大多形成于公元3—8世纪,分布地区较广,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又称“敦煌千佛洞”),而珍藏在这里的大量的绘制于石窟墙壁上的壁画,已经成为蜚声中外、驰誉全球的佛教艺术的瑰宝。

敦煌壁画

远远望去,敦煌有两座山,一座是黄沙堆成的鸣沙山,一座是它对面的三危山。呜沙山东麓是平均高度17米的崖壁,在这1600米长的崖壁上凿满了密密麻麻的洞窟,形成了规模宏伟的石窟群。经过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历时近千年。保存到今天的,仍有石窟492个,塑像2450尊,壁画总计有45,000余平方米。若把这些壁画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3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是中国人民留给人类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北魏是我国佛教艺术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北魏画师的旺盛创造力和非凡的才能在莫高窟的窟顶“藻井”图案、“说法图”,“本生故事”及佛教故事画卷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数量上说,“本生”“佛传”故事画虽然不多,但在我国绘画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所谓“本生”故事,是指佛教经典中把印度民间流传的种种舍己利他的行善故事,附会成佛祖释迦牟尼前生前世的事迹。如第254窟壁画《萨捶那王子舍身饲虎图》讲的是太子摩诃萨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同出游,在山中见饿虎之状,心生怜悯。他决心舍身饲虎,刺颈出血,从高崖上跳下,终被群虎所食的故事。这幅画构图严谨完整,前后情节重叠交错,设色厚重,形象感人,具有强烈的悲剧气氛。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王涉水救溺人》,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故事歌颂了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于激流之中而不求报答的九色鹿玉,鞭挞了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溺水人。在这幅画卷中,惩恶扬善的典型佛教主题被赋予了优美的形式。着色鲜明、构图讲究、造型优美,整个画面显得十分典雅、和谐、动人。

在莫高窟的四壁上部与窟顶相接处,画有大量的、栩栩如生的美女飞天图。飞天,又名香音神,是散放香气、司音乐舞蹈的天神。其形象优美飘逸,那轻盈的动态和飞扬的飘带裙裾,色彩浓艳,翱翔自如,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敦煌壁画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也是我们了解,学习古代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重要博物馆。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0~759),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活于盛唐时代,生卒年不详。在唐代,吴道子就被称为“画圣”,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久远的影响。

相传他曾向大书法家张旭和贺知章学习书法,以后专工绘画,曾在宫廷中作画,后来的画工也把他奉为师,为人好酒使气,感情激昂,意气奔放。吴道子擅长于画佛道人物,在艺术上远师张僧繇,近学张孝师,后来创成“吴家样”,以夸张的手法与生动的形象,成为一种具有很大历史影响的人物画派。

吴道子的人物画线条行笔磊落,圆润折转,凹凸起伏,被称作“兰叶描”,轻重顿挫之间,呈现屿粗细剐柔、长短虚实的特点,画面上具有立体感,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吴道子在用笔和线条上改变了前人顾恺之、陆探微那种巧润细密的作风,形成了自己的神速大胆、自由豪放的气派。吴道子曾经在长安、洛阳的寺观先后画过佛道宗教壁画三百多间,其中人物情状各不雷同。据说他画的《地狱变相图》,并没有画出牛头马面,但却画得阴气逼人,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因为他经常活动予民间,观察过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然后重视运用夸张手法绘出的。他的画法采用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笔迹洗炼,被称作“吴装”。

在山水画方面,吴道子的绘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山水画象人物画一样具有比较强的立体感,比起隋代人画的单片的山石有很大不同,所以有人认为山水画的发展走进新阶段,是从吴道子开始的。传说中吴道子山水画最有名的作品,是他在大同殿上一日之间完成的三百里嘉陵江山水壁画。

吴道子绘画的作品没有保存下来,传本《天王送子图》据说是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摹卷,画面上人物众多,衣纹用锐利的兰叶描线法绘出,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形象。由于吴道子画派流行,唐代时民间画工曾经翻印他的画稿作为样式,后来屡经翻摹复刻已失真。

国画大师齐白石

齐白石(186*~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木居士、借山翁、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出身农家,小时只读过半年私塾,曾在家牧牛、砍柴,少年时开始做木工。以后与当地文人结识,刻苦努力学习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曾靠绘肖像、卖画为生。中年时,齐白石从家乡“五出五归”,先后游历了南北各地,足迹遍及西安、北京、天津、桂林、梧州、广州、钦州、香港、上海、苏州、南京等地,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巨川,扩大了心胸和眼界,所到之处,画笔不离手,绘下了许多写生画。回到故乡时买了房子居住,起名为“寄萍堂”。

1917年,齐白石到北京卖画、刻印时,结识了画家陈师曾,到北京定居以后,他们曾一起切磋艺术。陈师曾劝齐白石改变工细的画法,自创新意,他接受了劝说,闭门琢磨新的画法。齐白石吸取明清时代的写意画家徐渭、朱奋、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重视自己的创造,实现了“衰年变法”变化出新的画风,形成齐派独特的艺术风格。齐白石在绘画实践中,总结有自己的画论,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见解。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广泛,最擅作花鸟虫鱼,笔墨纵横雄肆,色彩热烈鲜明,造型简练,特别是画的虾子活跃,红花墨叶狂放,另有一种工笔草虫与阔笔写意花卉结合在同一画面的特色,生动活泼。齐白石的山水画,早年有《借山图》、《石门二十四景》等,晚年画有《雪景山水》、《祝融朝日图》等,构图简朴,笔法精练。在人物画方面,齐白石的作品也呈献出简单而含蓄的风韵。齐白石是个全能的画家,他的书法、篆刻也都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书法在继承传统中以随意为度,工篆书与行书。篆刻在学习浙派以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章法朴茂,运刀如笔,劲辣奔放,编有多种印谱。齐白石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诗集。

1926年起,齐白石受聘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抗日战争中,齐白石毅然辞去日本侵略者管辖的学校教职,抗战胜利后才又开始任教。新中国成立以后,齐白石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齐白石在90多岁以后,仍然从事书画、篆刻的活动,荣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下午,齐白石因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94岁。

古希腊雕塑

希腊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罗马雕刻一起合称“古典雕刻”。古希腊雕刻的最大成就是对人体美的发现,这是与当时古希腊人的社会风尚分不开的。其中代表性的杰作有: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雅典卫城中的巴农神殿等。公元前7世纪,希腊雕刻受古埃及影响较深。到前7世纪形成了古希腊雕刻的“古风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陶立克式神像等。前5世纪左右达到成熟期,代表作是米隆的《掷铁饼者》。前四世纪达到顶点,代表作是普拉克西德利的《赫尔美斯与小酒神》和第一件大型全裸女像“克尼多斯的阿英罗狄特》。亚历山大大帝以后的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些悲剧性作品,代表作是《拉奥孔》。古希腊雕刻以其辉煌的成就,深深影响着后世的雕刻艺术,成为后世艺术家的楷模。

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在陕西临潼的骊山脚下,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兵马俑,仿秦宿卫军制作。近万个陶俑分别组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陶俑武士身高180米左右,与真人相同,身披铠甲或战袍,束带,扎绑腿,发髻千姿百态,纽扣式样种类繁多,面部表情亦各有不同。或手执弓箭,或紧握戈矛,武器都是青铜实物。陶马大小也和真马相仿,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整个墓道军阵行列整齐,把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

兵马俑坑共有三处。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中置有与真人、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000多件,排成长方形军阵。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1000多兵马俑,是一个以战车、骑兵为主,诸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三号坑520平方米,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有统帅一、二号俑坑军阵的军幕,有73名武士手持近卫武器,整个阵势环卫统帅人物乘坐的一辆战车而排列。三个俑坑有机地联系着,构成一个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近万个陶俑兵马,车步骑混合编组,部伍严整,排列有序,气势雄伟的军阵体系。这样的壮观画面为无数的中外游客所惊叹。1979年在一号坑上建起一座200多米长,70多米宽的拱形展览厅。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我国秦代雕塑的艺术水平,令人信服地显示了秦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所有陶俑、陶马形象逼真、富有质感。这是世界罕见的珍宝。它的发现和大批文物的出土,为人们研究秦代的历史、经济、军事制度及文化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已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为世界人民瞩目。这兵马俑是谁设计,由谁制作的呢?

据专家们考证,这兵马俑的蓝图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由秦宰相李斯等朝廷大臣设计的。制作者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匠。秦代实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就是在陶俑身上打印或镌刻陶土的名字。这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检查陶工制作陶俑的数量和质量的,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艺术匠师的大名。现在已获知的陶工名字共有68个。这些人都是技术高超的工匠。在他们的率领下,还有一大批没有留下名字的陶工。以每个工匠带徒工10余人计,总数将近1000人。如此庞大的雕塑艺术队伍集合一起进行艺术创作,不但在中国,在世界的雕塑艺术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我国最大的佛像——乐山弥勒佛

在四川乐山市,有座凌云山耸立江边。峭壁上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体型魁伟高大、比例匀称、神态端庄慈祥。大佛是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名僧海通发起创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90年时间。

乐山弥勒佛

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两个人,头顶可置一圆桌,脚上可围坐百余人。两侧有身高10多米,手持戈戟、身穿战袍的武士。佛像远眺峨嵋,近瞰乐山,双眼欲睁似闭,面容显得慈祥肃穆,真是形神兼备,巨细和谐。

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大佛呢?据说当时凌云寺的海通和尚见江水汹涌,每到夏季,便如万马奔腾,易翻船溺水。为了镇住水势,让船能安全行驶,于是发起修造这尊大佛。人们形容这尊大佛是“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像之雍容大度、气魄雄伟可想而知。佛像完工时,建有跨度60米的7层13重檐大像阁覆盖,后来楼阁毁于元末,始终未重建。

据有关部门测定,这座大佛不仅完全符合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和结构,而且在筑像工艺上也有独到之处。既科学又巧妙地在佛体上构筑了排水系统,而且使人不易看出它的排水沟迹,避免了像体表层受雨水冲刷而风化,保持了它的雄伟丰姿。在佛像右侧的石壁上,自上而下凿有一条险峻的栈道,盘旋九折而下。人行于栈道之上,身临危岩深涧,令人头昏目眩,惊心动魄。

佛像开凿的90年中,正处于盛唐之世,那时文化、经济十分繁荣,佛教也因帝王推崇而非常昌盛,加上早在北魏至唐初期间先后开凿了云岗、敦煌、龙门等处佛像,这些都为乐山大佛的开凿创造了有利条件。

乐山大佛精湛的雕刻艺术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创造力和惊人的智慧。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16世纪上半叶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生于嘉泼莱斯,卒于罗马,葬于佛罗伦萨的圣·克罗齐教堂。米开朗基罗在他的早期雕刻中就对传统的圣像画一类题材赋予了新的、充满深刻思想并且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表现。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艺术的时代精神,利用传统的宗教题材而不拘泥干其中,借人们所熟悉的题材表达时代的主题,充满着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他创作丰富,水平很高,几乎每幅作品都是灌注了艺术生命力的杰作,如《哀悼基督》、《塔第圣母》、《巴库斯》,《晨、昏、昼、夜》、《摩西》、《巴尔扎克》、《大卫》、《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布鲁特斯》等等。

巴洛克雕塑

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罗马,主要是为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天主教会贵族服务的。狭义的巴洛克指的就是一种宫庭艺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贝尼尼。巴洛克雕刻的风格是:更加复杂地使用人体语言,往往不止使用四个“面”或两个“面”,而是使形体扭转得更加复杂和厉害,以充分发挥所谓分形造型原则和潜力。体积的强烈扭动,加上整张的脸部表情,波浪式的形体起伏和流畅的线条以及壮观的场面等,使作为华丽的宫庭美术的巴洛克雕刻,以其浓厚的戏剧效果和宏伟和纪念碑式的气势,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各具神韵的维纳斯

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佛洛狄特和罗马神话中的女神乌耶努斯相混合的称呼。神话中有的说她是主神宙斯与女神狄俄涅生的女儿,有的说她是天神乌刺诺斯的女儿。历代艺术家塑造出了无数个维纳斯像,以表现崇美、爱美、追求美的自由精神。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维纳斯是座身穿宽大衣服的雕像。存在于公元前9至6世纪的希腊。公元前4世纪中,出现了全裸的维纳斯像。以后在古罗马时期制造出许多仿前人的作品,但这些雕像大都没有留传下来。

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岛上发现的“米洛的维纳斯”是极为罕见的希腊雕刻瑰宝,约作于公元前4世纪,现藏巴黎卢浮宫。这座雕像为黄色大理石半裸像,由上下两截拼成,高240厘米,身体重心偏于右脚。这座美神形体美与气质美和谐统一,那双断损的手臂虽无人能修复却使欣赏者在遗憾之余产生无穷的遐想。

“美第奇的维纳斯”是16世纪时人们在罗马附近发掘出来的,因当时佛罗伦萨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买下了她,故得此名。这座雕像凝睇顾盼,雍容典雅,裸体曲线起伏,颀长而秀丽。

波提切利和乔尔乔内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他们分别描绘出一动一静的两个维纳斯。波提切利的画题为《维纳斯的诞生》。画中刚诞生的维纳斯亭亭玉立于海上,左右有风神与春神相伴,飘拂的金发赋予这位羞涩与柔情的少女以活力与动感。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和鲜明的世俗倾向。乔尔乔内画的是《睡着的维纳斯》,画面背景幽深,气氛静谧,美神安然入睡,她那修长匀称的躯体曲线优美,舒展自然。

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创作了卓有新意的《镜前的维纳斯》。这位美神朝里侧卧,仅以纤巧苗条的背景对着人们,而又将恬静动人的面容从镜中显示出来。镜旁小爱神丘比特正玩耍着。画面仿佛一幅世间母子嬉戏图。这些维纳斯千姿百态、各具神韵,她们将给人们以永恒的美的享受。

未来主义雕塑

现代派雕塑流派之一。主张和过去的美术彻底决裂,以便创造出一种与现代生活相适合的视觉形式。恩培托·波菊尼在1912年发表了关于未来派雕塑的宣言,把未来派画派的美学观点运用于雕塑。宣称要绝对地放弃有限的线条和封闭式的雕塑。波菊尼的代表作《空间中的独特的连续性状态》也是未来派雕塑的一个范例。他把对象简化为相互贯融的基本平面,这种未来派技术的运用产生了奇异而强烈的效果。未来派成功地表现出了现代社会的两个特征即速度和技术,他们对美术界的强烈的挑战,使现代美术家们不得不探索和运用新的具体的方法。

罗丹

罗丹(1840~1917)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5年。

罗丹《思想者》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自由女神像的由来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的俗称,她坐落在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岛”上。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铜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10周年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珍贵礼物。

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法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德·拉布莱伊提出铸像建议,由法国人民捐款,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巴托第设计并主持建造,像内铁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工程师埃菲尔设计。

据说,女神像的模特儿是艺术家的妻子尚奈密丽,面貌原型是艺术家的母亲。巴托第从1874年开始设计,到1884年5月全部工程才告完成。1885年6月,女神像被分装成210箱,用法国拖轮运至纽约。这尊像高为46米;连同基座在内,总高92米;重225吨。女神握着火炬的右臂高插入云;左臂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字样,标明宣言发表的日期;脚上还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铁链;女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宣布获得自由,故称为“自由女神像”。像内有22层,电梯可升至10层平台上,再循盘梯可达巨像冠部的望台。巨像的底部建筑为美国移民博物馆。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由美国克利夫兰总统主持揭幕。1924年,美国政府宣布该地为国家纪念地。1984~1986年,自由女神像曾进行整修。

“美人鱼”铜像

丹麦著名青铜雕像,被看作是丹麦国家的标志。在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的海滨公园附近的海滩上,有一下身为鱼的少女高高坐在一巨岩之上,凝视大海,若有期待,它就是丹麦名雕刻家埃德华·埃里克森于1912年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雕铸的“美人鱼”铜像。其模特儿有的说是参加当时在丹麦皇家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有的说是雕刻家的夫人。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神情宁静,面容略带几分羞怯,眉宇闻似有几分忧郁,她披着美丽的长发,含着深情的双眸,终日凝视着大海,沉思遐想,又好似在等待着她的王子远航归来。1914年,美人鱼的头部被盗,查无下落,幸好当时原雕塑家尚健在人世,又按照原型重铸了一个头像。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约好友谢安等文叭雅士41人在风光胜地山阴(今浙江绍兴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兰亭修禊吟咏,流觞曲水。修禊,就是排除不祥的意思;流觞,就是趁春暖花开的暮春时节,人们集聚水边,让酒杯漂在曲折流淌的溪水上,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吟诗一首,做不出来的罚酒3杯。这一天,风和日丽,茂密的松林,挺拔的劲竹,一湾清清的溪水自远方迤逦而来。水上一艇游舫,几尊醇酒,顺流漂浮而下。文友们乘坐在游舫上,饮酒赋诗,赏春抒怀。当场,你一首,我一首,不一会儿,吟咏的诗作就达37首,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名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着酒兴濡墨挥毫,写下了一篇序言,即《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个字。这篇序文,笔锋遒劲,顿挫生姿,其矫如惊龙骏马,其势如行云流水,其中有20个“之”字,体态不凡,各有千秋,都不重复,不过四个笔画的字,竟然没有一个相同的,真像有神助似的。在场的人看了,无不击掌叫绝。这就是千古闻名的流觞曲水的书坛佳话。等到王羲之酒醒后,又重写好多本,终究没有达到当时所写的妙境。

《兰亭集序》被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是品评楷书书法的术语,最先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北宋的范仲淹,他说同时代人石曼卿的书法是“延年(即石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颜、柳都是唐代的以楷书著称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经历过多年的官场生活,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七十六岁时被叛乱的地方官杀害。因此,颜真卿的人品和书法同样受人尊崇。颜真卿的书法,不沿习唐代初期的风气,他革故鼎新而自成新的面貌,他的楷书刚柔结合而以丰筋为胜,笔遒筋健,韧而富于弹性,结构端庄大气,点画之中具有内在功力,具有一种浑厚雄伟的美。颜真卿的楷书碑刻《多宝塔碑》和《颜勤礼碑》等是他的代表作。

柳公权生活于公元778年至865年,晚于颜真卿。他的楷书最初是学王羲之风格的,后来又学颜真卿和唐代另一书法家欧阳询,形成了骨力遒健、结构劲紧、点画瘦硬的风格。当时,柳公权的楷书名气很大,许多王公大臣家以求到他写碑志为荣耀。柳公权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引“筋”入“骨”,而以骨力为胜,他的字体势劲媚,方圆兼施,刚劲中却含秀润,严谨之中具有生动,充分表现字的骨力之美。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碑刻。

筋与骨都是讲笔画运转能凝聚着坚定的笔力。颜真卿的楷书与柳公权的相比,虽然都具有力的美,但颜书的浑厚,点画之间虽然宽容,却不涣散,柳书清瘦秀淡,在隽丽之中呈现着雄健,所以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千百年来,人们称颂“颜筋柳骨”,学习颜、柳楷书的人,经久不息,正是为他们书法作品中的坚劲、厚实、雄壮的风格所吸引。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