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6881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6:31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八章 建筑·工艺

建筑·工艺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洋建筑的先驱,无论是建筑美学法则、建筑的艺术形式,还是梁柱的结构方法,都成为西欧建筑的典范。它对全世界的建筑都有极其进步的影响,是人类建筑史上最光辉的一段时期。它深刻反映出人们的崇高理想以及人们对自由、民主的强烈渴望。希腊建筑分为古风时期(前7~5世纪)、古典时期(前5~4世纪)和希腊普化时期(前4世纪—1世纪)。古希腊建筑的最光辉的杰作是雅典卫城,此外人们还创造了陶立克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及科林斯柱式等建筑。希腊建筑的特征有:柱式建筑;结构方法多以梁柱为主;多采用油画或彩色的装饰以取得极高的色彩效果。

古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继承了原始伊特鲁士干人的拱券结构,并吸收了希腊建筑的成功之处,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它发展了拱顶,改变了平静力分布状态。从体量上和形象上,创造了梁柱结构体系无法比拟的空间。古罗马人善于运用土、石、木各种材料,并能运用力学原理设计建筑;另一大特征是大量运用拱顶,并借助于玻璃用以装饰。古罗马建筑多为公共性建筑,其中代表性的有:建于前578年的罗马大沟渠、公元79年建成的罗马大角斗场和建于公元217年的卡拉大浴室等。古罗马人的创作领域极为广泛,其结构方法及建筑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对全世界的建筑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古代七大奇迹是古代的建筑和塑像,它们以其规模、壮丽或独特的建造方式令人惊奇不已。古代七大奇迹的名册编制于公元前3世纪。按今天的标准,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七大奇迹就规模而言并非特别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非凡的美丽和久远的年代仍然受到人们由衷的赞叹。

实际上“世界七大奇迹”只包含了西亚、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古迹,是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全部世界。这一地区在古代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公元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总结这一地区的人造景观时,把他认为最伟大的七处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个提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它们是: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耳忒弥斯神庙、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现在除了埃及金字塔依旧巍然屹立在沙漠中以外,其他六处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金字塔

金字塔是七大奇观中最古老,也是唯一一处保存得相对完整的遗迹,我们至今仍未揭开它的全部秘密。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公元前2500年

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被称做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亚历山大灯塔

遵照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国王)的命令,亚历山大城的法罗斯灯塔于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岛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闪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00年

建造地点:埃及亚历山大港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的高度当之无愧地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六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14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

巴比伦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建造的。见过巴比伦空中花园的作家们都将它描述为一座层叠的平台建筑,每一层上种植了棕榈和其他树木。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600年

建造地点:巴比伦,现在的伊拉克巴格达附近

这座神话般的建筑是尼布甲尼撤二世为他的一个妃子修建的,大约120米见方,高出地面20多米。据说它要由奴隶们转动机械装置从下面的幼发拉底河里抽上大量的水来灌溉花园里的花草。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众不同的,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出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阿耳忒弥斯神庙

土耳其以弗所古代王国吕底亚的国王克罗伊斯所建造。神庙里供奉着生育和多产女神阿耳忒弥斯。公元前356年神庙被烧毁。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点:希腊城邦埃斐索斯,现在的土耳其西海岸

神庙建筑以大理石为基础,上面覆盖着木制屋顶。整个建筑的设计师是Chersiphrl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内部有两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约12~18米高。神庙的底座约为60×120米。原庙毁于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后建起的庙于公元262年再遭火难。

阿耳忒弥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首座阿耳忒弥斯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建筑师Sams、Chersiphrn及他的儿子Metagenes设计,以爱奥尼亚柱式大理石柱支撑的建筑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当时最大的建筑物。整座建筑物均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以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着阿耳忒弥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后来在公元前356年,神殿为大火及侵略所毁,其后的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多了十三级阶梯围绕在旁边。最后,由于爱菲索斯人转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摧毁后,从此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

宙斯神像

奥林匹斯山的宙斯神像是古希雕刻家菲迪亚斯的杰作。他用象牙来制作宙斯神像的躯体,用黄金制成宙斯神像的长袍。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457年

建造地点:希腊奥林匹亚城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城,第一个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前776年)就是在此地举办的。

神殿是以表面为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神殿共由三十四个科林斯式支柱支撑着,神殿的面积为411×10775米,宙斯神殿是多利斯式的建筑,整座神像及他穿的长袍都是由黄金制成,他头戴橄榄枝编织的环,右手握着由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拿着一把镶有闪烁耀眼金属的权杖,上面有一只鹰停留着,而他所坐的宝座则以狮身人面像、胜利女神及神话人物装饰,不包括宝座,仅神像就相当于四层高的现代楼宇,使坐在宝座上的宙斯的头部差不多顶着神殿顶。位于奥林匹亚的神殿于公元5年被大火摧毁。宙斯神像虽然因被运到君士坦丁堡而幸免于难,可是最终亦难逃厄运,于公元462年被大火烧毁。

摩索拉斯陵墓

据说,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陵墓约45米高,底座上部呈阶梯形的金宇塔状,卡里亚王国摩索拉斯国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顶端。陵墓毁于公元3世纪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

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公元3世纪初毁于大地震。现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一点剩余的雕刻。

摩索拉斯陵墓建造在哈利卡纳苏斯,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30平方米,高45米,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轮战车。

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

这座巨像建在罗德斯港口的入口处。它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巨像铸造完工后过了56年,毁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时间:公元前282年完工

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斯港

罗德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德斯岛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公元前的罗德斯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斯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历史上罗德斯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这已超过了整个岛上的人口)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斯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12年,高约33米,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0多年后就被强烈地震毁坏了。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腿中间过去,非常壮观而有趣。

古印度佛教建筑

古印度的佛教建筑,是宗教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丰富的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古印度的佛教建筑有三种形式,其代表是:窣堵坡、石窟和佛祖塔。

窣堵坡是早期佛教建筑。它是一种半球形的建筑物,主要用于埋葬佛祖或圣徒的骨灰和遗物。印度现存的最大的窣堵坡是桑奇大窣堵坡,它建于约公元前250年,其半球体的直径为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径有366米。顶部有正方形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着三层华盖。大窣堵坡的四周也有一圈石栏杆,每面的正中有一个10米高的门,上面布满深浮雕,周缘装饰圆雕。其题材大多是佛本生经故事。

石窟多是依山凿成,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称之为“支提”。支提多为瘦长的马蹄形,有一圈柱子。在其内部的中央有一个窣堵坡。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期间,印度北部大约开凿了1200个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里石窟。它建于公元前1世纪,内外都模仿木结构的建筑物,雕凿有各种竹、木形的构件和立柱。除卡尔里石窟外,还有闻名于世的阿旃陀石窟。它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位于海特拉巴省的温德耶山脉的一个新月形悬崖上,有石窟共29个,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的雕刻和优美的绘画,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一支绚烂的花朵。

佛祖塔建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迦耶,故又称菩提迦耶塔。佛祖塔原建于公元前2世纪,14世纪时重建,为方锥体建筑,有五座,中央一座为主塔,高达55米,塔身下宽上尖,最上部呈圆锥形尖顶,其余四座较小。佛祖塔四壁布满雕刻。

哥特式建筑的典范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12~1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起源于法国北部,后来扩展到欧洲各国。哥特式建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上,也有少数的私人住宅、行会公所、封建城堡和帝王宫殿采用了这一形式。“哥特”一词来源于古代欧洲的哥特族,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把中世纪视为野蛮时代。因而把被列为蛮族的哥特族的“哥特”一词来称呼这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强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大面积的窗户饰以带图案的彩色玻璃,使教堂显得高大而典雅。教堂内部置有雕刻、绘画和挂幛,阳光通过大开面的彩色玻璃窗户透射到堂内,显出五彩光艳。哥特式建筑的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刺青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的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的代表建筑有:法国亚眠大教堂、德国科隆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英国的夏特尔教堂等。

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阿拉伯语中教“麦斯志得”。清真寺建筑在各伊斯兰国家虽带有地方色彩,但就建筑风格来说,则是统一的。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首先一般有个大的封闭院子,院子中央有个供穆斯林沐浴净身的水池或喷泉。清真寺中祈祷室墙上的圣龛,它的方向必须对着麦加的克而白。其次,清真寺内有一个或两三个,甚至6个尖塔,建筑在寺院的四角,作为宣礼员登高召唤教徒做礼拜之用,后来又兼作灯塔之用。再次,清真寺的屋顶正中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外形很像洋葱头的尖形顶,门和廊多由各种形式的拱券组成。清真寺内墙上有丰富的装饰,但这些装饰花纹都是几何形的图案,而没有人像、动物,因为这是伊斯兰教所禁止的。

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在14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所谓“文艺复兴”运动。随着资产阶级的上升,世俗建筑成了主要的建筑活动。资产阶级的府邸和象征城市经济的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建筑师们深刻改良哥特式建筑形式,形成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的式样,它在建筑技术上、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型装饰,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一切都被理性的精神统治着。当时。从意大利到欧洲各国先后涌现了许多名师巧匠,如维尼奥拉、阿尔伯蒂、帕拉提奥、米开朗基罗等等。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建造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这座建筑对边422米,高达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有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各种拱顶、碹廊,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独创精神。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之一,它除了举行节日庆祝会以外,只供游览和散步。意大利人习惯在广场上约会亲友,所以把广场叫做露天的客厅。几百年来,它吸引了很多游客,人们赞美这是洋溢着浓郁的亲切气氛的广场。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典范罗马耶稣会教堂

17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开始衰退,人们开始追求另一种建筑风格:建筑形象和风格均以打破常规,追求传奇新颖,以奇特为贵,尽情装饰,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繁华细琐。往往不顾实际需要,为了新奇不惜破坏一切合理存在物。对这种风格的建筑,后人称之为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由意大利兴起,后传入西班牙,遍及整个欧洲,影响到19、20世纪。它创造了一些崭新、活泼、丰富多彩的式样,在室内装饰、利用自然光等方面也取得不朽的成就。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

在法国古典主义思潮影响下兴起的建筑流派。古典主义建筑反对豪华放纵的巴洛克式建筑,追求理性的外部空间,象征着中央集权和君主统治。其均衡与法则常常有流于陈腐、乏味的危险性。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是法国巴黎恩瓦利德教堂,又名残废军人新教堂,建筑于1680~1691年。建筑师是JH孟莎。是欧洲第一个完全的古典主义教堂建筑,也是17世纪最完整的古典主义建筑纪念物。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则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建筑师是克里斯道夫·仑。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建筑,是继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18世纪初,巴黎的贵族和富有的资产阶级希望振兴巴黎,使之成为国家文化的中心,他们反对路易14时期凡尔赛宫以及官方艺术的繁冗浮华风气。要求按照他们的意志来建造新住宅,从而在巴黎的府邸中形成了一种更明朗、更亲切和更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即洛可可建筑风格。

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室内装饰上采用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喜欢在墙上大量嵌镜子,张绸缎。挂晶体玻璃的吊灯,陈设瓷器,大量使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光泽。法国洛可可艺术的杰出范例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年建成,由让·奥贝尔作装饰设计;还有1732年始建的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由热尔曼·博夫朗设计。1715~1745年期间的装饰艺术是洛可可倾向的集中体现。它这时主要不是用于建筑,而是更适用于家具、地毯、瓷器和金银器等的一种风格。

浪漫主义建筑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思潮,是受文学中浪漫主义影响而发展的。19世纪30年代为浪漫主义早期,在建筑上模仿中世纪的塞堡或哥特风格。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真正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建筑常常以哥特式风格出现,尤其富于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所以也称之为哥特复兴。反映了西欧一些人对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恋慕。浪漫主义建筑最有名的是“英国国会大厦”。建筑师是巴端。该建筑采用亨利第五时期的哥特垂直式,用以象征民族的自豪感。

折衷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种建筑思潮,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曾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处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样式,所以也被称之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风格,它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但它始终没有脱离复古主义的范畴。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获得解决。折衷主义在欧美影响非常深刻,持续时间也长。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典型,19世纪末则以美国为突出。折衷主义代表作是巴黎歌剧院,它在欧洲各国折衷主义建筑中影响极大。在美国,折衷主义的代表作是芝加哥博览会的建筑物。法国的皇家艺术学院,成为传播折衷主义的中心地。

现代主义建筑

它包括欧洲必盛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建筑思潮和以美国建筑家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思潮,但一般指前者,以建筑家、建筑理论家德国的洛罗庇斯、密斯·范德尔·罗厄为代表。现代建筑思潮具有强调建筑功能和突出理性的作用。他们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尽管设计思想不尽相同。设计实例相去甚远,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明显的,即:强调建筑物的功能、效用,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据以决定建筑物的形式,注意发挥钢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各种新材料的功能,努力采用新的建筑技术,讲求经济效率,提倡创造新型的建筑样式,具有立体设计思想,提倡简单明快的造型,强调建筑的社会作用和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天然博物馆——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建于公元前8世纪,曾是古罗马帝国的重要行政中心。公元79年8月24日,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下午1时许,维苏威火山顶出现了一片奇特的云团,并向四周扩散,整个天空漆黑一片。随后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山顶又喷出了浓浓的带有硫磺气味的烟云,一会庞贝古城遗址儿又冒出带有气泡的炽热的岩浆。之后,大量的泥石流在48小时之内,将整个庞贝城吞没。从挖掘出的古迹可以看出,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庞贝城丝毫没有准备,甚至炉内烤好的面包,橱内的熟鸡蛋,瓦罐内的蚕豆、小麦都历历可辨。惊慌逃离的人们倒毙在街道上、屋门口,发现的被火山砾烧焦的人体约2000具,各自显露出入们顷刻死于非命时挣扎的恐怖神态。

进入庞贝城遗址后,人们容易发现街道石铺路上由马车轮深深嵌下的辙印。古城四周有长达3千米的城墙,设有8个城门。当时庞贝城仅距海500米,所以靠近海边有港口。城西的商业区是古城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市区共分为9个区,第1、2区在南部,这一带有著名的露天剧场;第3、4、5、9区在东北部,属尚待开发地区;第6、7、8区均靠西部,6区在西北,8区在西南,7区在6区和8区之间,这3个区属市内繁华地带,大小剧院在第8区。庞贝城参观的主要景点有:

(1)古董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有: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庞贝人家中使用的器物及饰品以及用石膏复制的在灾害中受难者的尸体。

(2)大小戏院及露天剧场。

(3)著名人物住家和别墅。

维苏威火山吞没了庞贝古城,使无数生灵葬身火海,但它却把1900年前的庞贝城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给人们提供了极其珍贵、完整的文物资料,是一座罕见的天然博物馆。

科隆大教堂

科隆是莱茵河畔的名城。公元前38年已成为古罗马要塞。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尤以教堂和博物馆最为有名。科隆大教堂就座落在科隆市中心、莱茵河畔,是最大的教堂,也是全欧洲、全世界最著名、最壮丽的大教堂之一。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1248年开始动要兴建,直到1880年方全部建成。历时630多年,至今还保存着成千上万张当时设计大教堂的图纸。其规模之大,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教堂建在高出莱茵河畔15米高的小丘上,共有5层楼,正面有两座尖塔,高达157米,犹如两柄巨剑直插青山。教堂四周还有无数小尖塔。整个教堂纵深、144米,宽61米,占地约8000平方米。教堂由磨光的石块砌成,内外的雕刻、装饰极为精致华美。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高为43米多。各礼拜堂内设有整齐的席位,仅神职人员的座位就有100多个,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镶嵌出的圣经故事图案。教堂内还有石刻浮雕,是以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为题材雕成。

圣马可大教堂

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座落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东首。829年由威尼斯执政官米斯蒂纳诺·帕尔蒂西帕齐奥始建。为成尼斯著名历史建筑,有“金色大教堂”之称。教堂因有耶稣门徒、威尼斯护城神圣马可墓,故名。917年毁于大火,复由多米尼克·孔塔里尼执政官于1043~1071年重建。教堂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教堂正面长518米,有5座棱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教堂内外,都布满描绘着圣经故事与宗教事迹的镶嵌画,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它们以黄金色为主调,把大教堂装点得金光灿烂,四壁生辉,大教堂的4匹鎏金青铜马,更是遐迩驰名。身体与真马同,神形毕具。它们是1204年威尼斯执政官丹多洛与十字军参加者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掠夺而归的大批“战利品”中的著名文物。

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是法国著名历史古迹和游览胜地,塞纳马恩省市镇。位于塞纳河左岸,离巴黎约60千米。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特别以其金碧辉煌的宫苑和苍翠一片的森林驰名。

“枫丹白露”意为“美泉”,因此地有一眼八角小泉而得名。约在1137年,路易六世在泉水旁边,修建了一座宏伟城堡,供打猎时休息之用。从1528年弗朗西一世起,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和拿破仑等历代君王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和爱好,进行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各种宫室,使之日臻富丽豪华。王家婚丧大典也常在此举行,路易十二就是在这里诞生并受洗礼。这里在历史上是许多重要事件的扮演地。

现存的建筑有13世纪圣·路易时期的一座封建城堡主塔、6个朝代国王修建的王府、5个不等形的院落、4座代表4个时代特色的花园。建筑时,国内外名工巧匠鲁聚集于此,往往是法国建筑家完成建筑工程之后,意大利艺术家作内部修饰。其中以意大利名画师弗朗西斯科。普利玛蒂西奥为旨的艺术家们形成了有名的枫丹白露画派,这个画派实际上是法意两国艺术水乳交融的结晶。

枫丹白露是18世纪室内装饰的博物馆,内有由50幅油画和8组壁画装饰的舞厅;有25幅(现存9幅)描述法国历史壁画的蒂亚娜长廊;满墙的蓝色、玫瑰色彩画的会议厅;镶嵌128只细瓷画碟的碟子廊;仿大理石雕刻和仿浅浮雕灰色油画相间的王后游艺室;雕梁画栋、仿皮革墙饰的国王卫队厅;雍容华贵的王后卧室和教皇卧室;举行重大仪式的国王办公室等等。在这座西方艺术之宫里还有中国馆,它是拿破仑三世时的奥日妮王后修建,里面陈列着中国明、清时代的名画和香炉、金玉首饰、牙雕、玉雕等上千件艺术珍品。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面积达17万多公顷。主要种植有橡树、桦树、山毛榉等如人树木,从高处下望,宛若一块硕大无朋的绿色绒毯。

巴黎圣母院

世界驰名的法国天主教堂。座落在塞纳河中的城岛上。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动土兴建,1345年基本落成,耗时近200年。几个世纪内,屡经战火,破损不堪。后由建筑大师维奥来·勒·杜克在保持原来风格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修建,工程历时20年,于186*年重新开放。

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上一代新风,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所有拱顶、塔楼、扶壁等的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拱顶轻、空间大、一反教堂建筑那种拱壁厚重、空间狭小之弊。正如法国作家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的名言: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圣母院正面是立方形,棱角分明,仪态庄严,以其规模、年代和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从上而下可分三层,最底层是并排3个桃形门洞,门洞上的浮雕或表现圣经故事,或表现地狱景象。左门为“圣母门”,中柱雕有圣母圣像,拱肩两面表现圣母的经历;右门为“圣安娜门”,中柱雕有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赛尔像,拱肩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两旁是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中门表现“最后的审判”。圣母院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教堂,堂内大厅,长130米,宽50米,可放千张木制坐椅。堂前祭坛中央供着天使与圣女围绕着殉难后的耶稣大理石雕塑、绘画,内容均取材于《圣经》旧约全书,或用彩色玻璃装饰。整个厅堂给人以庄严华丽、幽深肃穆之感。

几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场所。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坐落在意大利古城比萨大教堂的广场上,1173年建筑师博纳诺·皮萨诺开始建造。当建到第3层时,塔身开始倾斜。博纳诺·皮萨诺只得把工程停了下来。94年后,建筑师焦旺尼·迪·西蒙内恢复建塔,他试图将倾斜的塔身调直,可是没有成功。由于迪·西蒙内死于1284年的战争中,建塔工程再度搁置。直到1350年,该塔才由建筑师托马索·皮萨诺最后完成。竣工时,因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所以被人们称为“斜塔”。600多年来,塔身继续缓慢地向南倾斜。据自1911年以来的系统测量表明,它平均每年向南倾斜大约1毫米。如今,塔顶已南斜53米,斜度为5度6分。

比萨斜塔

塔身为什么倾斜?根据地下钻探的土样,已查明塔基下面地表至10米深度是混砂层,由10米至40米是含很多结合水的粘土层,再往下是含自由水的砂层。这层粘土层在建筑物的压力作用下,部分结合水就会被挤出来,跑到下面的砂层中去,造成粘土层的压缩和沉降,使塔倾斜。当下面砂层自由水被人为地抽汲而造成压力下降时,这种粘土层的压缩和沉降还会大大地加速,引起斜塔的倾斜速度加快。据测定,在从砂层中抽汲地下水的时期,斜塔的倾斜速度曾增至每年2毫米,比以前加快了约一倍。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停止抽汲砂层中的地下水,斜塔的倾斜速度才恢复原来的数值。

这座塔为什么向南倾斜?据比萨大学一位老教授的解释说,可能是太阳的影响。因为意大利是在北半球,南面的大理石受日照强,热胀冷缩产生的力对下面的土层起着不间断的冲击作用,所以向南倾斜。另外,斜塔是在比萨城北部,原来城内蒙林取地下水的位置在它南面,南部地面沉降也可能造成塔身加速南倾。

眼下,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超过5米。不过,按照目前的倾斜速度,比萨斜塔在未来的200年内还不会倒塌。这是因为从它的重心引下的竖直线并没有越出它的底面的缘故。

艺术圣殿——卢浮宫

雄伟壮丽的卢浮宫,坐落在巴黎塞纳河北岸的繁华市区。它先是法国封建王朝的王宫,后来改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它以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艺术收藏著称,与列宁格勒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梵蒂冈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博物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在法国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过程中,卢浮宫屡经修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初,1204年菲力浦·奥古斯塔最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城堡,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14世纪末查理五世进行扩建,正式改为王室起居之用的王宫。此后将近300年的时间,一直是帝王起居行乐的宫闱。1546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拆除原来建筑,选用建筑师莱斯科的设计方案动工重建,重建工作延续到亨利二世时期。156*年亨利二世皇后卡特琳修建了连接杜伊勒利宫和卢浮宫的大画廊。路易十三时修建了钟楼和卢浮宫的北翼。路易十四时耗资巨额修建了卢浮宫东部柱廊,这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杰作。拿破仑一世时在卢浮宫北端修建另一条长廊,此项工程由拿破仑三世于1857年完成。1984年2月,法国政府又采纳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再次进行扩建。

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往凡尔赛宫后。卢浮宫就不再是帝王闱宫,而变为皇家美术馆了。在那里经常举办艺术展览,展出历代国王,特别是从法兰西斯一世至路易十四期间收藏的2500余幅油画和其他许多的雕塑作品。1793年雅各宾党人执政期间,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决议,把卢浮宫皇家美术馆改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家美术博物馆,并于当年11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参观。后来卢浮宫的艺术收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拿破仑征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名贵艺术品,都成了“战利品”被运往法国,收藏于卢浮宫。

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共分6个部份:古希腊罗马馆、古埃及馆、古代东方馆、雕塑馆、工艺美术馆和绘画馆,共有40万件藏品,其中油画15000幅,雕塑5000件。稀世珍品有:古希腊胜利女神尼凯(亦译尼斯)的雕像;表现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爱与美女神阿佛洛狄特的“米洛的维纳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两个《奴隶》雕像。此外还有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和《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罗瓦的《自由神引导人民》,米勒的《拾穗》,拉斐尔的《美丽的女园丁》,提香的《戴着手套的男子》等著名画家的绘画。珍品荟萃的卢浮宫,真是世界艺术圣地之一,每年都有二三百万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8千米的凡尔赛,驰名世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凡尔赛官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为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潢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美瓷器。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铜雕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南北宫和正宫底层处,从路易·菲利浦起已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他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浏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作为欧洲最美的皇宫,凡尔赛宫沿袭的文艺复兴式的着重俗世之美和严谨秩序的风尚,是国家建筑意念超凡入圣的典范。

法国巴黎凯旋门

1836年7月29日,法国巴黎凯旋门建成。

巴黎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夏尔-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中央,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的。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的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

1920年11月,在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

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直达50米高的拱门。人们亦可沿着273级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去后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有关凯旋门建筑史的图片和历史文件,以及介绍法国历史上伟大人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558位随拿破仑征战的将军的名字。另外设有两间配有英法两种语言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在博物馆的顶部是一个平台,游人们从这里可以远眺巴黎,鸟瞰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的卢克索方尖碑、雄伟的埃菲尔铁塔和圣心教堂等巴黎名胜。俯视凯旋门下由环形大街向四面八方伸展出的十二条放射状的林荫大道,这些大道就像一颗明星放射出的灿烂光芒,因而,凯旋门又称“星门”。十二条大道中,最著名的为香榭丽舍大道、格兰德大道、阿尔美大道、福熙大道等。

现在,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迎空飘扬。逢重大节日时,则有一名身着拿破仑时代戎装的战士,手持劈刀,守卫在《马赛曲》雕像前。每年的7月14日,法国举国欢度国庆时,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通过;每位总统在其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而凯旋门最奇特之处,据说是每当拿破仑周年忌日的黄昏,从香榭丽舍大道向西望去,一团落日恰好映在凯旋门的拱形圈里。

世界上最大的舞台——巴黎歌剧院

位于巴黎市中心奥斯曼大街的巴黎歌剧院,揭幕于1875年,整整施工了13年之久。占地11万平方米,剧场长172米,宽101米,设2167个座位,舞台宽1515米,深228米,高14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穹窿下吊着65吨重的分枝灯具。天花板和舞台两侧挂有大幅油画。剧场外的回廊曲折幽深,总长达19千米。整座建筑物好像一块蛋糕,兼有哥特式和罗马式的风格,尽量显示拿破仑时代的豪奢派头。剧院演出芭蕾剧、舞剧、抒情剧、交响乐等,卖座率95%,除了演出场所外,其余用房属于法国国家音乐科学院和舞蹈学校。

埃菲尔铁塔

世界驰名的钢铁建筑,法国巴黎的最高建筑物和游览中心。矗立在市中心塞纳河右岸的战神广场上。为1889年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国际博览会而建。1887年动工,1889年举行竣工仪式。以设计人著名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塔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4座塔墩为水泥浇灌,塔身全是钢架镂空结构,重达9000吨。其组成部件共18万余个,全靠100余万个铆钉铆成一体。塔高3207米。全塔共分3层,每层有平台高栏。从地面到塔顶装有电梯和1710级阶梯。由4座墩柱支撑的第一层高57米,下面为东西南北4座大拱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二层离地面115米,第三层离地面276米,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像倒写的字母“Y”。1980年底关闭,开始问世以来的一次最大的改建工程。首先将铁塔第二层原来每平方米重量为400千克的混凝土平台,改为厚度8毫米,每平方米重量为95千克的钢板替代。这将使铁塔的总重减轻1000吨。改建工程还包括:第二层上的豪华饭店将迁至第三层,原地重新开设一个大众博物馆,建一“居斯塔夫·埃菲尔”接待厅,供组织学术会议,举办讲座和招待会之用,另外建一视听博物馆,游客可看到介绍铁塔历史和建筑特色的影片和电视节目。全部改建完工之后,游人到第三层平台观赏巴黎全景,将由4座同时自动上下的电梯载运,而不像过去要分层搭乘。1982年9月第一层已重新开放,辟有餐厅、商店和影剧院,另开办了介绍埃菲尔的陈列馆。20世纪50年代以来,铁塔成了法国广播电视的中心。改建后,还将设立“埃菲尔铁塔”广播电台。铁塔自建成100年来,不仅是一座吸引游人观光的纪念碑,而且是巴黎这座美丽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的象征。

悉尼歌剧院

在频临澳大利亚悉尼港的贝尼朗岛上,雄踞着举世瞩目的悉尼歌剧院。它以新颖奇特的造型,吸引着世界众多的漩客,引起人们无限暇思。整座建筑形如升出海面的一组贝壳,又似一张张迎风鼓起的白帆漂浮于海面。它的奇特还在于建筑与环境地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座被当代建筑大师们誉为伟大杰作的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是按照丹麦建筑师约翰·乌尔松的得标设计方案建造的。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破土动工,耗资巨大,1973年落成,同年10月20日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剪彩揭幕。剧院矗立在一个平台上,占地184公顷。主体建筑外型结构成贝壳形,有三组贝壳形的屋面系统,外表铺以高级白色瓷瓦。正面是宽为90米的桃红色花岗岩铺设的台阶,这也是世界上最宽的台阶了。剧院内部结构复杂,由错落别致的各种形态独特的阶梯、平台、厅堂和走廊连结在一起,四通八达,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内有可容纳2700人的音乐厅,舞台设在当中,舞台后壁顶端装有重达340千克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舞台上方悬挂着18个汽车轮胎形状的白色塑料反应器,使音乐厅的音响柔和悦耳;有1550个座位的歌剧场,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它的围幕图案是以太阳为主题设计的,称为日幕;有550个座位的话剧院,它的围幕图案是以月亮为主题设计的,称为月幕。舞台灯光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除此以外,悉尼歌剧院内还有电影厅、录音厅、多个排演厅、展览厅、图书馆和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大小厅室900多个。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澳洲乃至世界著名演唱团体的表演,可以在餐厅里一边品饮料一边观赏灯火相映下的海面,真是美不胜收。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座落在法国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这是一座设计新颖、造形特异的现代化建筑。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用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它是已故总统蓬皮杜1969年决定创建的,故以蓬皮杜命名。1972年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面上有6层,投资总额达98亿法郎。该中心分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4大部分。这里陈列着各种新型工业产品,每件产品都有其发明创造及发展演变的文字说明,并配有图片、模型或实物,可以进行现场表演。工业创造中心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编辑图书资料,来介绍建筑、城市建设、公用设备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产品和新发明。这里还有一个常年展览,用400幅图片介绍19世纪以来重要的工业发明创造,图片绘制在玻璃上,有灯光照明,醒目美观。大众知识图书馆在第一、二层,共收藏20世纪出版的知识性和艺术性书籍及再版的20世纪前的各类书籍50万册,法国国内外报刊、杂志2400多种和参考资料、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3000多种。现代艺术馆设在第四、五层,被认为是文化中心的心脏,分别展出不同流派的作品及其有关的内容,从“野兽派”到“立体派”,从“达达派”封“超现实主义派”,构思大胆,立意奇特,反映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概貌。全部绘画目录,只需按一下电钮,便可从电视上看到。其中800幅名画悬挂在可以升降的板架上。参观者通过按动电钮,所需要的画幅自动下降以供观摩。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设在地面16米以下的深处,设有工作室、实验室、电声设备室、收音室和回音室、电子计算机控制室、音响播放大厅等。

世界最大的佛塔——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遗迹,距离日惹市西北40千米,是9世纪当时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筑物。它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

婆罗浮屠大约于公元842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开始兴建。“婆罗浮屠”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山顶的佛寺”。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

婆罗浮屠是一座由100万块火山岩石块砌成的高大的寺庙建筑。整个佛塔是实心的,没有梁柱和门窗。经过历年的风吹雨打,雷轰电击,地基已大幅下沉,从底层至塔尖的高度,由原来的42米,已下降到315米。整个建筑动用了几十万名石材切割工、搬运工以及木工,费时70~80年才建成。

在婆罗浮屠基座之上,为正方形塔层,边长大约120米,每边没有严格保持直线形,而是分5段,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了生硬的5层方形直角状基座。这样也许是试图用建筑风格来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塔层高4米,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在边缘的地方形成过道。第1层方形塔层离地面边缘约7米,其余每层平台依次收缩2米。每边中央有石级直通方形塔身顶上,方形塔层之上又有3层圆形基座,层层收缩,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和26米。每个圆形塔层都有1圈钟形舍利塔环绕,共计72座。

婆罗浮屠声名远扬,不仅因为它的规模宏大,而且含义相当复杂。寺庙的每一层四周都有一条通道,由大约1460块经过雕刻的石板建成,还有400多尊宣讲佛教教义的佛像。寺庙的顶部有一座宝塔,代表最后进入涅磐境界。对于佛教信徒而言,婆罗浮屠是佛和人类互相联系的建筑。

佛塔主要结构由这个塔底和建在塔底上的五层方台组成。上部结构由三个圆台组成。其中塔底代表欲界,方坛代表色界,三个圆坛和圆顶塔代表五色界。这一分层式的建筑形式本身就象征着通过修行直至终成正果的全过程。事实上,婆罗浮屠显示着一条通往智慧的道路,它代表着佛教的宇宙观念。还有一种说法是,塔底加上五层方台,三层圆台共十层。人们相信,这个数字代表着十个境界,积德行善最后修成正果的十个阶段。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塔底、方台和圆台三个部分可能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象征三个世界——地域、人间和天堂;一是一座真正的曼陀罗——象征大地的方形结构与象征天空的圆形结构的结合。非常巧妙的是这座建筑从各个方向都能到它的顶端。这种结构的确可以使膜拜者认识到: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他们能够受到指引,并最终获得正觉和拯救。

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吴哥窟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洞里萨湖西北暹粒市北6千米处,约建于115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中最大和最著名的庙宇。吴哥窟共建有各式建筑物约600座,散布于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之中,吴哥窟是高棉国王领土内千百个宗教建筑之一。

600多年来,高棉整个地区湮没在丛林榛莽中,更边远的地区因为可能埋有地雷而变得危险。有些树木穿过建筑物在石缝中成长起来,因而导致了一些主要寺庙被毁。有人怀疑随着木结构建筑被湮没,这些石建筑也终究会倒塌。

12世纪时,一位神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皇帝建造了这个巨大的吴哥窟。吴哥窟是奉献给印度教神灵毗瑟拿的,它既是一所寺庙又是苏利耶跋摩一世的陵墓。柬埔寨的高棉统治者在公元10~13世纪统治着一个相当巨大的王国,他们自认为是毗瑟拿在尘世的化身,吴哥窟犹如天堂的宫殿,国王的灵魂在这儿神游。

寺院周围有壕沟环绕,墙外有很大的蓄水池。吴哥窟设计匀称典雅,规模宏大,围入外墙的面积达83610平方米。参观者由外墙的一个门进入就看见整个建筑物矗立在一个接一个重叠1的平台上面。这个圣殿的中心上方有一个61米高的塔,要到达那里还要走过几道门、一座台阶和开阔的庭院,它的四周围有四座较低的塔,它们是四个附属寺庙的标记。

吴哥窟丰富多彩的雕塑装饰与它严谨的匀称设计形成对比。石雕上生动地描绘出印度史诗中的场面,许许多多男女神灵以挑逗姿态欢腾、跳跃。在长达数百英尺的络绎不绝的木廊的浮雕上展现了高棉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最受喜爱和反复出现的形象是高棉舞蹈女神受斯帕拉斯。

吴哥窟是一项辉煌的成就,它体现了对体积、空间以及几何体组合的深刻造诣。当时的建筑技术和风格非常有限,但它的整体效果却令人惊叹。

吴哥窟的建筑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是建筑艺术的奇迹。世人把吴哥窟、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吴哥古迹在历史上遭到多次破坏,直到19世纪中叶,柬埔寨人民加以发掘、修复和保护,才使这个稀世珍宝重放异彩。

印度的珍珠——泰姬陵

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最杰出的建筑物,它倒映在庭院中央水池中的形象,高雅清丽、纯净和谐,充满了幻想般的神奇风貌,号称“印度的珍珠”,是印度最完美的穆斯林珍宝。

泰姬陵是世界上最动人心魄的奇观之一。当初,为了建造这座陵墓,曾动用了22000名男女,每天工作24小时,一共耗用了23年之久。它的兴建有着一段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

泰姬陵于1631年开始动工,是沙贾汗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妻——于生产第14个皇子时不幸去世的孟泰兹·玛哈尔而建造的。它印证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人的深情厚爱,是举世无双的爱情象征。

泰姬陵

泰姬陵没有通常墓穴所具有的那种阴森威严、令人胆寒的气氛,而是清新明快、恬静雅致。这正反映了沙贾汗的意愿:他要爱妻继续享受人间的安乐富贵,不必孤苦地在天国淡泊苦修。

整个陵墓是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的。陵墓修建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平台上。基座正中是陵体本身,每边长567米,有四座高耸的大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了半部《古兰经》经文。寝宫居中,总高74米,上面是一个硕大的、状似大半个球形的高耸饱满的穹顶,直径18米。穹顶顶部隆起一个尖顶,直指空阔的蓝天。下部为八角形陵壁。陵墓四周有四座40米高的圆形尖塔,为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塔身均稍外倾。这四个圆形尖塔立在基座平台的四角,仿佛是陵墓的卫士,永远恭顺而尽职地守卫在墓旁。

整个陵墓的设计,体现了伊斯兰教“天圆地方”的概念。基座是方的,陵墓下部也是方的,给人一种博大、端正和肃穆的感觉。高耸的长方形大门,居高临下,雄视四方,体现了恢弘的气势。大门的上部是圆弧形的门楣,它使四四方方的下部产生了柔和的外感。经过它们的过渡,陵墓上方的穹顶,好似一个圆球悄然升起一大半,给人一种圆润和谐的美感。穹顶四周的四个小圆顶同大圆顶交相辉映,具有一种匀称的美。有了它们,尽管主顶高耸,也不给人突兀的单调感。基座四周的四座细瘦的尖塔,既突出了陵墓稳居正中的地位,又加强了整个陵墓巍巍上云霄、一览众物小的帝王气派。整个陵墓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而其上上下下浑然一体的白色大理石的银辉,更使它显得高雅纯洁,富有女性的柔美。

印度诗人尼札米说这座宫殿“掩映在空气和谐一致的面纱里”,它的穹顶“闪闪发亮像面镜子:里面是太阳外面是月亮”,它一天之中呈现三种颜色:拂晓是蓝色,中午是白色,黄昏则是天空一样的黄色。这样的建筑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存在。总之,陵园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美无比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因为关于这个建筑的美丽爱情故事,又有人把它称为象征永恒爱情的建筑。在2007年评定的“世界新七大奇迹”中,它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最大的木构宫殿——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即位、寿辰、节日庆贺、颁布诏令等大典的地方,是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最大的一个。明初建时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金极殿,清顺治二年(16*5年)方改名为太和殿。奉天殿与华盖殿、谨身殿建成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4月毁于雷火,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

太和门是三大殿的正门,广九楹,重檐歇山顶:面积1800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大门。门南广场内有一金水河,长200多米,上跨石桥5座。进太和门就是外朝区的太和殿了。

太和殿曾屡毁屡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殿面阔11间,纵深372米,东西横广6396米,通高3505米,外有廊柱72根支承梁架,重檐庑殿式屋顶,上檐斗拱出跳单翘重昂七踩。殿内设有皇帝宝座及屏风,雕镂极精。座旁有沥粉贴金缠龙金柱六根,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座顶正中的藻井悬有蟠龙衔珠,天花板、梁、枋绘饰和玺彩画,辉煌殿丽。太和殿由55间房屋组成,面积为2380平方米。

中间中和殿呈正方形,纵横各三间,四方攒尖顶,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殿内雕有金龙,极精致。此殿是皇帝临朝前的预备室。

后面的保和殿比太和殿略小,重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殿高二十九米,广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式顶,上檐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下檐为重昂五踩。殿内采取减桂措施,使空间显得宽畅。大殿全部木构和内檐彩画,均为明代万厉年间原物。殿内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雕石重约250吨,这在任何宫殿建筑中都是罕见的。保和殿是皇帝除夕举行大宴和殿试的地方。

三大殿共建于一高达81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更显大殿之高大雄伟气魄。太和殿前还有一广场(36公顷左右),两侧有东西廊庑各32间,为外朝区辅助用房。

每逢盛典,外朝区三大殿,尤其太和殿场面盛大庄重。殿前18座铜鼎炉、铜龟、鹤形香炉都燃起松柏枝,殿内的铜炉点燃檀香,大殿内外香烟缭绕;加上殿外排列仪仗旗帜,殿廊下的金钟、玉罄等鼓乐齐鸣,王公大臣三跪九叩,山呼万岁,显得十分神秘庄严。

古典园林之最

我国被人称为世界园艺之母,特别是古典园林数目之多,规模之大,建造技术之奇特,风景之优美,是举世闻名的。

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北京。北京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畅春园都是清代建造的皇家宫苑。

私家园林最有名气的地方一苏州。私家园林汇萃于江南,而江苏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总面积比颐和园大1倍,比北海公园大8倍。园内原有楼台廊庭、桥亭轩榭、寺观塔碣等各类建筑120余组(座)。整个山庄是我国地貌环境的缩影,真是“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最古老的皇家园林——首都北海公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古园林,整个公园占地1071亩,其中水域面积883亩,琼华岛位于水面南部,楼、殿、亭、阁,依山傍水,参差错落,游廊曲折,风景秀丽。建成至今已有800多年。

最大的假山——景山。北京景山公园中的景山是一座聚土叠石、五峰连缀的园林土山,中峰高43米,四周有路可以登升。五座山峰,峰峰有亭,都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建。其中以中峰的万春亭最大,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北京全城壮丽景色。

最长的彩画长廊——颐和园长廊。北京颐和园里傍依昆明湖的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这座廊总长为728米。中间每隔10米便有一座亭、阁、轩、舫。长廊每根梁枋都绘有彩画,总数近2万幅。内容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

伦敦蜡像馆

座落在伦敦玛利尔庞街,即杜索夫人蜡像馆。这座蜡像馆是由生于法国的杜索夫人创建的。杜索夫人于1802年到英国,开始是巡回展出蜡像,1835年在伦敦创办了蜡像陈列馆。这些蜡像与真人一样大小,神态生动,惟妙惟肖。陈列馆分4个楼层。一楼展厅是特拉法加海战的一幕:背景是纳尔逊的旗舰下层甲板,纳尔逊虽手臂被炸断,仍镇定自若地指挥英军作战。展厅内配以隆隆炮声和烟火,使人仿佛亲临战场。二楼大厅展出的是当代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英国近代君王等。如美国的七八位总统、法国的戴高乐、施密特,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南斯拉夫的铁托等均有蜡像,蜡人的服装、佩戴勋章、奖章之类均与真品一样,令人真假难分。三楼是展出的重点,有“戏剧性场面”、“温室”、“英雄”三个展厅。“戏剧性场面”像舞台演出,主要表现英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盖·福克斯阴谋炸毁英国议会等。“温室”厅则是蜡制的花草、盆景、树木等。在这些花木中,有一些著名的政治家、作家、音乐家、演员、运动员等蜡像。“英雄”厅展出的为各国著名影星、歌星、运动员、宇航员等的蜡像。如美国的卓别林、拳王阿里。厅内还播放模拟这些人物讲话的录音。地下室名为“恐怖室”,展出欧美国家的各种刑具,如断头台、绞架、电椅等。顶楼为蜡像制作室,许多蜡像就出自这里。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铸品,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独一无二的微刻工艺

我国的微刻工艺历史悠久,独一无二。最早的微刻,要算是陕西岐山县出土的一批西周甲骨文。这批甲骨文,锲刻字小如芥籽,笔划细如秋毫,其直笔锲刻有力,折直劲迅;圆笔锲刻婉逸,笔法娴熟自如。个别字体径方不足毫米。足见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微刻艺术的高超。

微刻一般在象牙、玉石、贝壳等物上。在头发上进行刻字称为发刻。这是一种精细绝美的工艺。进行发刻时要选择宁静的环境,安定情绪,屏息良久,运用内功,用极细的钢丝,完全靠个人经验和感觉,迅速准确地在头发上刻字。现代苏州艺人沈为众精彩、奇特的发刻,1980年9月在香港展出,引起中外友人极大兴趣。三件艺术品,是三根长半英寸的头发。第一根白发上刻着“学海无涯苦作舟”,署名是“艺术研究所大牛刻”。第二根白发上刻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唐诗。第三根黑发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刻写“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三件发刻艺术品,被人们称为“旷古奇今,惊人绝艺”。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三朵花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窗花、团花、烙花是我国工艺美术花坛中的三朵花。

窗花,是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具有简洁、明快、朴实和装饰等特点。窗花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历来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里,许多人家的门窗内外,都贴上窗花、吊钱儿,以增加节日气氛。窗花来自民间,出自劳动人民自己的手,是反映自己的生活的艺术创作,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和平的美好愿望、朴实的情感。人们把象征吉祥、富足的各种动物、花卉形象逼真地剪好,贴在窗户上,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鹊登枝”等。窗花,现已成为一种特定的装饰艺术品。

团花,也叫球花,是单独纹样的一种。它是将选取的写生素材组成圆形纹样,有作四周放射状的,有作旋转环绕状的。在古代的青铜器上,以及瓷器、陶器、印花被单、床罩或花布上,都有不少的团花装饰,为人们所喜爱。

烙花,也叫烫花,是我国民间工艺品之一。用烧热的铁扦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竹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花鸟等纹样。河南省南阳出产的烙花工艺晶闻名国内外。

四大名绣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之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刺绣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刺绣工艺品以其本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特有的艺术效果,在纤维艺术创作门类中脱颖而出,它沿用了传统手工艺技巧,用不同质地、颜色、肌理的碎布缝绣或贴补以及绗缝技法,称之为布艺刺绣。布艺除本身具有的技艺之外还应有艺术性。

刺绣类纤维品与现代空间装饰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特性以及细腻表现是从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的。刺绣类纤维品在吸收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注重独创性,在材料的运用上根据创意需重新染制。

传统的刺绣以彩色丝、棉在丝质绸缎、绢、纱、棉布等面料上绣制,采用多种针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传统刺绣分为写实和装饰两种风格,写实风格的有花鸟、静物、风景、人物;装饰风格的有花卉、植物等图案。还分为欣赏性的绣画和生活品两大类。刺绣工艺是一种细致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的补绣工艺是利用布色的变化分割画面的空间,又用刺绣方法统一和协调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构图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刻画装饰性的同时也注重保留材料本身的质朴感觉,赋予其朴素的内涵。绣品一般采用传统的套针刺绣方法,在色线的运用方面去发现和创造美,努力探索内容与形式,材料与技法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以臻完美。

刺绣工艺还有金银彩绣等工艺。它是用金、银线在绣好花纹的边线及结构处勾描,并盘在花纹的表面。金银绣富于特有的装饰风格。在绣线内部,铺垫棉花、绒布使绣面突起,为加强丝线的光泽,还以黑、棕、灰、青、绛红等深暗色彩绣制图案,配以传统吉祥内容,使金银彩绣工艺更富于民族特色。

刺绣工艺品类繁多、技法多样、绣艺精美、题材广博、寓意深邃、色彩华贵,因此被称作手工艺品的经典。中国刺绣与历史、文化、民俗、科学与美学密切关联,内涵丰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刺绣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绣派。

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濒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技法多样,常用套针、枪针、打子、拉梭子、盘金、网绣、纱绣等,绣艺精湛,具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等特点,特别是乱针绣、双面绣名扬海内外。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在荆楚织绣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的细腻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绣制,色彩丰富,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风格粗犷。

湘绣

湘绣在1912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原先,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在技法工艺上,湘绣以参针最具特色,俗称“乱插针”,还有齐针、花针、游针、钩针、刻针等技法,能够绣出神形,以至于嗅觉之灵气。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参与湘绣技艺的改革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

粤绣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其特点根据造型的需要选择色彩繁多的绣线,绣线蓬松,针脚参差,针纹重叠,辅以金线盘绕覆盖,绣品雍容华贵,光彩夺目,与黎族织锦如出一辙。

在织工技艺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粤绣的特色形成于明中后期。其主要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

蜀绣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绣线以出自成都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自制的散线为主,绣品色质厚重,淳朴自然,富于情趣,多以生活品出现,观赏品少。花纹图案以花鸟为主,针法以套针为主,结合斜滚针、施流针、纺织针、朋参针等。平直庄重,色彩明亮,具有浓郁的民间吉庆色彩。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12大类,120多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