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 假定孩子优秀:“骗”的黄金原则和技巧(三)
假定孩子优秀:“骗”的黄金原则和技巧(三)
作者:芦芩   |  字数:3198  |  更新时间:2016-07-09 15:08:42  |  分类:

儿童教育

5不要用金钱和物质“骗”孩子

过年了,孩子会收到一笔压岁钱,家长们常要把这笔钱自己保管,骗孩子说“这只是几块钱,我帮你买零食了”。孩子年龄小的话会对金钱没概念,家长说是多少就是多少。家长的想法是不想让孩子过早接触钱,甚至有些家长一直不让孩子自己花钱。

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金钱意识更重要,否则孩子不知道钱的重要性,他上学之后花钱时难免大手大脚,因为他不知道好几百块钱买一根冰棍是不合理的。所以家长不应该在金钱方面骗孩子,从小就应让孩子认清楚钱的面值、作用、重要性,可以替孩子保管,但是当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去买,告诉他这件东西花了多少钱,让孩子对金钱的价值有一个认识。

还可以给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把压岁钱放到里面,并给孩子买一个储蓄罐。3岁认识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钱币的面值,5岁知道钱币的等价物,6岁可以简单地找零,7岁会看价签,8岁可以帮父母干家务挣钱,9岁会制定一周的开支计划,10岁知道每周节约用钱,逐步养成存钱意识。

陈女士的女儿最近开始主动要零花钱了,因为学校里的同学都比她的零花钱多。陈女士思索良久,她并没有直接拒绝孩子,而是找到女儿认真地谈话:“爸爸妈妈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你能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吗?你花的每一分钱里面都有爸爸妈妈的劳动,妈妈不是不想给你很多钱,只是你不劳动是不会体会到这份辛苦的。”

女儿听了之后似有所悟,从那以后,就开始主动帮父母干家务,陈女士并不是女儿做任何家务都会给零花钱的,而是当女儿做一些非常大扫除之类的费力家务才会给女儿零花钱。至于女儿整理自己房间,洗碗、倒垃圾这些则不给,因为陈女士要让女儿分清楚家庭责任和劳动报酬的关系,不能什么事情都用钱来衡量。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陈女士的一个同事,她给家务活儿明码标价,收拾桌子、刷碗、洗菜都有不同的价格,孩子干什么活儿都给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喜欢主动帮爸妈做家务了,帮忙去买个东西都先问给多少钱,甚至去爷爷奶奶家时帮忙递一下老花镜还要爷爷给钱。

与一点也不让孩子碰钱不同,这种情况是用钱作为激励孩子的手段,让孩子做成一些事情。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从小就以奖励为前提,只会让孩子认为:必须给他相应的奖励,他才会去做某事。长久下去,即使基于物质允诺而让孩子产生学习动力,也是短暂而薄弱的,不可能持续有效。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靠金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有时会起反作用,会让孩子明确不了目标。读书的意义是吸取知识,劳动的意义是锻炼动手和自立能力,如果用金钱刺激他会让他把任何事情都跟金钱挂钩,驱使他努力学习、认真做事的动力根本不是上进心,而是金钱,很容易就出现如下情况:孩子做什么事都跟家长要钱,或许他们并不知道钱的具体含义,但还是坚持要钱,这就表明已经出问题了。

所以家长们尽量不要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孩子,不要用金钱来鼓励孩子的一切行为,要正确地激励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才行。

还有一种情况:把买东西找零的钱顺手给孩子,当成零花钱一样给。这种做法形成习惯后,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认识:找零的钱就应该是我的。不仅如此,随意地给钱,还会让孩子对于钱的数量没有判断,错误的金钱理念就容易在这样的举动中形成了。

家长应培养孩子对于金钱的概念,教孩子存钱,并给孩子创造消费的机会。如果只是给钱而不让孩子自己学会花钱,给他零花钱就没什么意义了。对于孩子来说,让他良性的花钱就是培养理财观念的最好方法了,并且只有让孩子懂得赚钱的艰辛,才会让他改变乱消费的心理,买一件玩具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赚买玩具的钱并不容易,这样孩子才能够合理利用钱,正确树立起金钱观念。

6不要急于求成,允许孩子慢慢来

家长望子成龙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一种着急心态:“为什么吃饭要那么久?”“为什么一下午的时间都学不会系鞋带?”“怎么别的孩子背古诗的速度比你快?”等等,实际上是家长有些迫不及待了,不给孩子留一些思考和磨合的时间,做法是不可取的。

老师叫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听写汉字,老师念“田”,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田”字,这种听写方式能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复习质量,老师正一个个汉字念着,念到了“国”字,学生不会写了,在黑板上只写了一个“口”,里面画了三道,转头看向老师。

老师摇摇头,学生说:“老师这个字我会写。”老师说:“那你写出来。”学生说:“我现在忘了怎么写了。”老师说:“那你不就是不会写吗?”学生赶紧辩解道:“老师我会写。”

“会写就赶紧写出来,别耽误其他人的时间。”老师不耐烦了,不断地催促着学生写出来,5分钟过后,“国”字依旧没写出来,学生被罚抄写“国”字20遍。

现在早已不流行“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了。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让孩子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当孩子一直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是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摸索,适当地教他一些经验启发他,不能气急败坏地跟孩子大吼大叫。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回家的时候,让孩子尝试自己开家里的防盗门,把钥匙给孩子后,孩子左开右开都不能成功,我们是否能够沉得住气给他时间接着开很重要,一个好的家长应做到这一点。如果在孩子信心满满的时候你因为不耐烦而一下子抢回钥匙,把门打开,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本来他想把门打开,却没有这个机会,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间都不给,所以孩子会很伤心。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循序渐进,坚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很多在成人看来简单至极的事情,对于孩子则需要时间来理解、适应,家长仅仅焦急是没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给予孩子启发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做成功,这样的经历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练习让孩子自立的时候,让他自己起床、叠被、洗衣服等,最开始的时候孩子自然不会做,我们要反复教,如果第二天忘了,那也不要跟孩子发脾气,继续教,让他继续练即可,要允许孩子慢慢来。可能洗衣服这样的事情就学了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只要孩子学会了并享受了乐趣,那就是值得的。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写过一本红极一时的书,叫做孩子,你慢慢来,在这本书的卷首语中,龙应台描写了自己看着小孩打蝴蝶结,那一个场景非常美好:“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龙应台用优美的文字继续表达了这种美好:“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无论孩子是做事还是学习,都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诚然做家长的有时候工作烦劳,心情浮躁,但这都不是可以对孩子急不可耐的借口,无耐心则无好教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师徒二人出远门,途中很渴,徒弟去小溪打水,返回后说:“水中有车经过,水很浑浊,不能喝。”师傅道:“你再去。”徒弟又无功而返,说有人在溪水里洗菜。师傅告诉他再去,这次溪水中的泥沙、浊物都不见了,打回了清澈的溪水。这就是耐心等待的意义所在,如果缺乏耐心、急躁,看到孩子做错事情就大发脾气,不仅使孩子幼小的心灵缺乏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慢慢来”,甚至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正确的方法,锻炼能力。关于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其实让孩子慢慢来的意义在于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独立完成事情,孩子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别小看某个小小的事情,当这些事情积累起来,将会是孩子的重要宝藏。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