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脱稿讲话,即兴发言 > 第七章 为你的讲话加猛料——脱稿讲话这样做才言之有物(二)
第七章 为你的讲话加猛料——脱稿讲话这样做才言之有物(二)
作者:王剑   |  字数:3595  |  更新时间:2016-07-09 09:49:58  |  分类:

职场励志

一般来说,举例的途径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即事例举例和语例举例。

1事例。即用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作为依据,对自己讲话论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达到让观众理解其含义的例子。事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事例,另一种是概括事实事例。

2语例。所谓语例,即引用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的语言作为例子,以证明演讲者本人的观点。在这里,语例举例又可分为正引和反引两种。

所谓正引,就是指演讲者引用专家学者的有力语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所谓反引,即在所引用语言的基础上得出相反的观点和结论。反引的形式有三种:其一,是照搬原文,在原文基础上加以否定;其二,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动,最终表达出与原文相反的观点;其三,在原文的中心理念上进行评判,用新的观念代替,提出自己的观点。

举例说明虽然十分实用,但也需要注意两点:案例的适用性和代表性。演讲者养成举例说明的习惯后,演讲的效果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也能够提高自身说话的说服力。

显而易见,举例说明可以增强脱稿演讲的活力和说服力,然而脱稿讲话者在进行举例时也不可盲目选用,而要在深思熟虑之后再决定选用哪些例子进行引用。反之,如果演讲者不加思索随意举例,可能会造成举例与观点相悖。

讲故事、举例子每个人都会,但这里存在当不当的问题。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如果能够正确地选择案例、故事,则可以让演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故事、案例植入不当,则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所以在具体运用中不得不认真揣摩学习。

1927年,鲁迅先生曾在广东某中学做了一次题目为读书杂谈的脱稿讲话。他就当时中国批评界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讲话中鲁迅说道:“我在看中国式批评文学时,总是越来越糊涂。如果我们当真了,那就真的是无路可走了。”为证明自己的这一观点,鲁迅先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老人牵着驮着货物的骡子去集市卖东西,家里的孩子吵嚷着也要跟去。在回程的路上,两个人步行牵着骡子,有人见后就说:“这对父子愚蠢,有骡子不骑还要走路。”老人听罢,就让孩子骑着骡子,继续前行。可有人见了,便说道:“孩子不懂事,怎么能让老人走路呢?”两个人听后,调换了位置,路人看了更加指责老人说:“心狠手辣,怎么能让小孩儿徒步行走,自己享清福呢?”如此几番折腾,总是能够听到路人的指责,令他们不知所措,最后只能抬着骡子……”

上面的这则故事来自印度的寓言,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听从他人的观点,而要有自己的主张。反之,一个人总是在众人的反对与批判声中改来改去,将会无路可走。这样一个原本深奥的道理,鲁迅先生却通过一个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阐述清楚,令在场的听众们掌声不绝。

所以,脱稿讲话选择故事、案例时,我们要做到以“适合”为最大准则,反之宁可不用。当然,想要选好故事、案例也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故事、案例不可用的过早,也不可用的过晚,而是要穿插在适当的位置中;第二,引用故事、案例要详略得当,切不可过于繁琐,也不可过于简单。因为过于简单的故事、案例很难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过于繁琐、复杂的故事、案例又会喧宾夺主,消弱了讲话主题在听众心目中的分量。

让内容接地气——脱稿讲话也要与时俱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代社会上开始盛行一个词儿叫“接地气”。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接地气呢?所谓接地气,就是要广泛全面地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样,脱稿讲话中要想使自己的讲话内容更吸引听众,讲话者也要学会说接地气的话儿,而不是尽说些空话、套话、虚伪话。

比如,著名作家刘震云就是一个接地气的作家,不仅他的书接地气,他的演讲更是接地气。2012年,刘震云在自己的著作我不是潘金莲一书的发布会上,曾做了题目为“知识分子应该像探照灯”的脱稿讲话,其内容如下:

读书多的人,未必就是知识分子。而不识字的人,如果他见识特别深远,那他就是很了不起的知识分子。在我的人生中,曾有两个大知识分子对我影响特别深,这两个人就是我的两个舅舅,他们都不识字。

我的一个舅舅在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方圆几十里,无论再调皮的牲口,只要到了他的手里,马上就变成一只乖猫。在我13岁时,舅舅问我:“你觉得自己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舅舅又问:“那你觉得自己笨吗?”我说:“我也不笨。”于是舅舅说道:“世界上就怕不太聪明的人和不太笨的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这样你会生活得非常幸福。而这种不聪明又不太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很难混。对于你这种不聪明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就行,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我记住了舅舅的话。直到现在,我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编瞎话”。

我的另一个舅舅是一个木匠。我们家乡方圆几十里,数他的木匠活做得最好。有一次,我的这个舅舅跟我说:“你不是聪明人,我就教你一招,那就是做事情要慢。”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们要快,但舅舅却教会了我“慢哲学”。比如,别人写一本小说只花三个月,而我要花三年的时间。读者喜欢看我的小说,并不是我的才能比那些人好,而是我花的时间比别人长。可以说,这是我写作的最大诀窍。

在我看来,我的两个舅舅都可谓是有见识、有创见之人。而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虽然他们有知识,但并没有见识。为什么见识对我们中国人如此重要呢?因为在中国既不缺人,也不缺钱。世界上都知道中国人有钱,我们看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奢饰品店不都是靠我们中国人来支撑的吗?那中国最缺什么呢?中国最缺的就是见识与远见。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你看一条马路,第一年刚修好,第二年又要挖开重修。再比如下水道,巴黎19世纪修建的,现在还在用,而我们中国的下水道几年就没法用了。还有中国的桥梁,现在中国的很多桥梁只有20年左右的寿命,如果一个民族修建的桥梁只能用20年,说明他们的远见也只有20年。

当下,远见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就如同“大旱之望云翳”。所以,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都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别总是在表面上做文章。

那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你们的眼睛替我们早看几年,要像一个探照灯,照亮整个民族的未来。这就好比一个苹果,砸在我们普通人头上与砸在牛顿头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于是,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重力,这就是知识分子对世界的改变。再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知识分子最应该做的事儿是什么?就是给这个民族领路。现在我们总觉得每走一步都是陷阱,甚至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就是因为缺乏有远见的引路人。所以,中国知识分子最急迫的任务就是锻炼眼睛的宽度和深度,让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最终成功地承担起知识分子探照灯的责任!

听完这场讲话,我们不得不赞叹,刘震云的脱稿讲话像他的小说一样精彩,甚至比他的小说更精彩。当发言结束后,现场响起很长一段时间的掌声。为什么刘震云作家的演讲能够获得众多听众的认可与喝彩?其关键就在于他的讲话内容“接地气”。

要知道,听众大都喜欢新鲜事物,老生常谈的内容令人厌倦,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想要脱颖而出、不落俗套,我们就要多讲接地气的话,不能总是陈词滥调,让观众质疑你的讲话能力。在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基础之上,创新就是首要任务。而创新要有新思想、新思维和新模式,甚至把新词语组合在一起,呈现新鲜奇异的一面,这样才能够令观众耳目一新。当然,创新也要从“旧”出发。旧是新的根源,新是旧的传承。所以,演讲者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喜新厌旧变为以旧翻新的过程,下面就有五种方法可以参考:

第一,老话翻新。脱稿讲话中,如果讲话者针对某一话题翻来覆去地讲,就会令听众感觉你黔驴技穷。然而,如果你能够换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样是某品牌的养生饮料,换上另外一种不同的包装进行销售,就可以给人一种口味不同的感觉,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甚至比原有的商品销量更高。此举同样可以运用在脱稿演讲之中,老话翻新可以激起观众对此观点的求知欲,更加能体现演讲者的口才能力。

第二,借旧呈新。中国的语言极其丰富,从古至今流传了很多的民谣、俗语、谚语和俏皮话等等,如果演讲者可以把这些老的形式融入到演讲当中,并且“添油加醋”包装一下,赋予新的含义,就可以在演讲当中找到源源不断的资源。而对于观众来说,就会觉得这些故事似曾相识却又和以往不同,只要演讲者能够拿捏分寸,并且言之有理的话,那就能在观众的认知上达成一种新的共鸣感。

第三,除旧立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语云”都是正确的,演讲者可以把这些“旧”的学说废除,注入进自己新的想法。虽然这种方法有难度,风险也比其他的方法要高,但只要演讲者言之凿凿,并且有理有据,本着科学求知的态度,就能够做到语出惊人,震撼观众的效果。

第四,陈词反说。脱稿讲话,锻炼的就是讲话者临场应变的能力,陈词反说就是要学会在演讲时的逆向思维,而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一语惊人。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