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6905  |  更新时间:2015-09-08 13:28:45  |  分类:

儿童教育

“和平之星”的陨落

名言

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

——罗曼·罗兰

故事

70多岁高龄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安息日这一天丝毫没有“安息”。忙碌一天之后,匆匆吃完晚饭,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静静地坐了很长时间。他在考虑今天晚上“国王广场”群众集会的讲话内容。拉宾微微睁开眼睛,抬起手腕看了看表。他猛地站起身来,朝随从摆摆手,大步走出室外。

这天晚上,特拉维夫灯火通明。许许多多以色列人手里挥舞着小旗,高举着标语和拉宾的画像,从四面八方涌向市政府前面的“国王广场”。他们要去参加以色列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和平集会。这次集会是由工党和其他一些左翼党派组织的群众和平集会。会议的口号是“要和平,不要暴力”。

10万多人高喊这个口号,群情沸腾,气势宏大。参加集会的群众把整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广场的周围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没有和平的欢呼声,没有身着鲜艳服装的群众,只有700多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他们十分警惕地把守着通往广场的各条道路。这些警察时而抬起头来望望广场那边的灯火,细心地倾听一会儿那边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大会发言人的声音,彼此间交换一下眼色,而后左右踱上几步,眼睛紧紧地盯住楼角等阴暗处。

“拉宾来了!”有人喊了一声,人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拉宾在随从官员的簇拥下,走到了讲台的后面。他很有风度地向集会的群众挥了挥手,然后退后一步,用手稍微整理了一下笔挺西服的下摆。他向大会主持人点了点头,示意大会可以开始了。

“女士们,先生们,所有爱好和平的以色列同胞们……”大会主持走上讲台,开始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这时的广场也逐渐安静了下来。“下面,请拉宾总理讲话。”在群众雷鸣般的欢呼声中,拉宾镇定、从容地走上了讲台。

在发表了一番精彩的开场白之后,拉宾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从军27年了,只要没有和平机会,我就坚持战斗。但我相信现在有和平的机会,而且机会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会。”他顿了顿,接着说:“我一直相信,绝大多数人是要和平的,并准备为此付出代价。”他把语调又稍稍提高了一下,“只有和平才能解决以色列面临的各种问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实现和平的机会,如此盛大的集会表明,以色列人民希望和平。”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一位面色黝黑、长脸、浓眉大眼的以色列青年,焦急地徘徊在特拉维夫的一个公共汽车站上。这个青年的名字叫阿米尔。他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朝公共汽车驶来的方向望望。

一辆开往“国王广场”的公共汽车进站了。阿米尔迅速跳上车,隐藏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

很快,汽车到达了“国王广场”,阿米尔最后一个下了车。他环视了一下四周围,发现许多全副武装的警察遍布在街头。他靠墙站了一会儿,深深地喘了几口粗气,努力使自己平静一下,然后装做漫不经心的样子,朝警察把守的街口缓缓走去。

一切出人意料的顺利。这时警察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不远处几名过往的阿拉伯人身上,对这位手插在衣兜里,嘴上哼着小调,擦肩而过的犹太小伙子,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阿米尔越过警察后,迅速走进停车场。他非常内行地拉了拉一辆豪华汽车的车门,用脚踢了踢车胎,又低头望了望车下,很像一名称职的专车司机。

这时,拉宾的讲话已经接近了尾声,他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他的讲话时常被群众的欢呼声所打断或淹没,他十分热情地向台下近乎狂热的群众频频点头示意。讲完话,拉宾与其他政府高级官员们一起手拉着手,同广场上的10多万群众齐声高唱和平之歌。一些以色列著名演员还主动登台助兴,手持着麦克风在拉宾和官员中间又唱又跳。随着歌声,群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国王广场”上激荡起汹涌澎湃的和平声浪。

广场上的歌声传来,停车场上的阿米尔知道大会就要结束了。他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会场的出口。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寒光。他把手合在胸前,默默地祈祷了几句,然后慢慢地抬起头。他看到拉宾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走下了主席台,随即在保镖的簇拥下走下市政府大楼的台阶。拉宾一边走,一边还同路两旁的群众热情地握手。拉宾走向了他的专车,准备乘车离开。

阿米尔在人群中拼命地向拉宾挤了过去。当拉宾走近他的轿车,拉开了车门,正要迈步上车的时候。阿米尔已经挤到了拉宾的背后,迅速从衣袋里掏出了一支杀伤威力极大的意大利制9毫米左轮手枪!“啪、啪、啪……”这支枪对准拉宾连着响了三声。

枪声响过,年过七旬的拉宾愕然失色,随即身体向前扑倒在地上,鲜血浸透了他的衣服。广场上随即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人群像炸开锅一样,乱作一团。

拉宾的几名保镖起初有些慌张,毫无目标地开了几枪,但他们马上清醒过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其中的几个人闪电般地冲向阿米尔,将他扭绑起来。另两名迅速叫来救护车,并赶快抬起拉宾,将他送进车内。救护车载着面色苍白的拉宾,风驰电掣般地驶向附近的伊奇洛夫医院。

经检查,拉宾的伤是致命的:这三发子弹,一发打在腹部,一发打在胸部,一发打在背部。

19分钟后,拉宾因流血过多,伤势太重,心脏停止了跳动。拉宾的夫人莉娅像疯了一样扑到了丈夫身上,她用瑟瑟发抖的手从丈夫的衣袋里掏出了一张浸透了血迹的歌谱,上面谱写的正是拉宾不久前与大家一起唱的那首和平之歌。

在救护车拉走拉宾的同时,场上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人们先是惊呆,而后愤怒,许多人涌向凶手,高喊要绞死他。保安人员迅速将阿米尔推入一辆警车里。闻讯赶来的警察立即组成了一道人墙,将那辆警车团团围住,防止凶手被群众打死,也防止有人乘机杀人灭口。

整个特拉维夫城市的民众都在关心着拉宾的命运,他们不约而同地奔向医院,焦急地打探着拉宾的消息。

噩耗传来了。以色列军队电台播发了一则来自医院的消息:“总理拉宾遭到了枪击,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听到消息后,许多人泣不成声。有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点燃起一支支蜡烛,悼念拉宾的亡魂。许多与拉宾共事的官员们,禁不住失声痛哭,泪流满面。他们来到以色列内阁会议,用黑纱把拉宾用过的椅子罩了起来,以此表达他们永久的思念。有些反对过拉宾的人,也为此景所动,他们称拉宾遇害的这一天,是以色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凶手在被捕后,很快接受了审讯。身体瘦弱、没刮胡子、戴着手铐的阿米尔被带到了一座法院里,这座法院离阿米尔枪杀拉宾的地方只有几百码远。

许多人在悲痛和为“和平之星”陨落叹惜之后,对凶手何以暗杀成功的问题,提出了种种疑问。以色列拥有世界著名的特工组织,他们曾在世界范围内多次组织过出色的行动,但为什么对这一事件没有任何反应?拉宾由20多名保安人员护卫着,但为什么阿米尔可以在贴近拉宾仅有15米的地方向他开枪?为什么阿米尔可以从容地连发三枪,而保安人员毫无反应,没有及时还击,击毙凶手?为什么拉宾没穿防弹背心?

实际上,把所有问题归结为一点,这就是拉宾绝不相信自己的同胞会杀害自己。警方人员也同样认为,绝不会有自己的同胞枪杀自己的总理。当拉宾的保卫人员提醒安全的时候,他不以为然地说:“在这里我就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一般感到安全。”一位新闻记者也曾向拉宾夫人询问为什么不让拉宾穿上防弹背心,而拉宾夫人却用一种惊讶的口气反问:“你疯了吗?我们又不是在非洲。”

解读

伊扎克·拉宾(192231-1995114),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他是首位出生于以色列本土的总理,首位被刺杀和第二位在任期间辞世的总理。由于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的共同努力,中东和平取得进展,1994年三人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3年9月13日以巴和平协议签署后,在以色列国会前的坡地上聚集了10余万人。巨大的海报上,拉宾被画成穿着希特勒的衣服,双手鲜血淋漓,几个黑色的大字写着:“拉宾是犹太民族的叛徒!”在震耳的喧嚣声中,拉宾走上国会讲台。他说:“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这是一个转机,虽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危机……”

民主平等其境融融

在整个19世纪里,民主思想的理论家们觉得,议论一个国家或另一个国家是否“适合于民主制度”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直到20世纪,这一看法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承认,这样提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根本不需要去判定一个国家是否适合于民主制度,相反,每个国家都必然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变成适应民主制度的社会。这一变化的确是个重大的,它把民主理念潜在的影响扩展到了历史和文化各不相同、富裕程度千差万别的世界各国。

班级管理的民主困惑

名言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故事

作为年轻班主任的李梅,脑子里充满了对学生爱的教育,民主的观念。微笑常挂在嘴边,班务也经常与学生商讨。很多老教师提醒她,对学生心不要太重,笑得不要太多,否则受他们折磨的日子还在后头呢,但她仍然激情不减,甚至没明白这话的意思。

后来发现,学生是很喜欢她,但是也不害怕她。当然,鉴于她是班主任的缘故,学生在她的课上还算规矩,但到了其他课堂,对其他老师来说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他们总喜欢和其他老师讲道理,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学生和自己讲道理,有些老师认为那是对自己师威的挑战与不尊重,也不会耐着性子去和学生讲理。于是,他们班部分学生就被认为是缺少教养的。她批评他们的时候,比较注意方法,尽量不去伤他们的自尊心,有时气极了,也会喊几句,但可能是已经建立了信任,他们比较听她的,但对于某些老师“正常”的训斥,他们往往不能接受,甚至还会讨厌那门学科。

李梅也经常教育他们,不管老师说什么,那都是为你好,如果真不管你了,也不会去说你的。学生似乎也明白那些老师是为自己好,并承认自己犯错不对,但又说有些老师没有搞清楚情况就随便说他也不对。她就又告诉学生,就算委屈了你,下课可以跟老师说,但受批评的时候不能顶嘴。

慢慢地,李梅发现班里的孩子看老师的眼神和其他班的孩子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恐惧与揣摩,似乎也少了些尊重。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的民主与平等到底是对是错?是让他们早些学会独立思考,还是让他们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利而不懂起码的尊重呢?如果是自己的错,又该如何改正呢?让学生怕自己,管理起来确实容易一些,但难道非要让学生惧怕自己吗?这似乎不是她的初衷。可是初中学生分不清场合,分不清课上与课下。李梅真的很困惑!

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日趋成熟,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愿望也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李梅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班级中“微笑常挂在嘴边,班务也经常与学生商讨”,因此赢得了学生的喜欢。但是也渐渐滋生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不“害怕”老师,喜欢和老师讲道理,经常不能接受老师的训斥,甚至出现了课上顶嘴的现象,以至于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产生了一些疑惑,是不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强调民主与平等是错误的呢?

的确,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由于班主任没有“架子”、不够“严肃”,而使学生“为所欲为”,不懂得“尊重”、“不守规矩”。但是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故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就不难发现,其实这并不是该班主任的民主班级管理策略出现了问题,而恰恰是有些老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出现了问题。他们总是强调“师道尊严”,将自己与学生原本是平等的人格等级化、差异化,于是就出现了“学生就被认为是缺少教养”,要求学生“不管说什么,都不能顶嘴”。这是一种科学的班级管理观念与落后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冲突而导致的结果,错不在于学生,不在于李梅班主任,而恰恰在那些认为“对学生心不要太重,笑得不要太多”的老师身上。

解读

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懂得如何去以身正人,懂得以理服人,那么何来课堂上的争辩,何来的不尊重呢?而当他们用粗暴、武断、专横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时,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扼杀个性的发展,甚至会伤害学生的心灵,这显然是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当然,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讲民主并不意味着妥协与放纵,班级管理的民主是建立在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上的。

我的班级我做主

名言

民主的含义,一是制度,外在的标志是选择;二是内在的,是对人的尊重,沿用到教育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利,少数服从多数,多数要尊重少数。

——李镇西

故事

长期以来,只有教师才能对班级“发号施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难道学生就不能自己管自己,自己管好自己吗?

本学期高飞担任了高一(5)班的班主任。从开学第一天起,他就尝试自我观念的转变,努力做到由命令的发布者转变为探讨者,由权力的使用者转变为学生的护航者,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上,进行班干部轮换制的探索与实践,开展值日班长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做班长。做值日班长的同学行使常务班长的权力。这位同学不仅要做具体的事情,而且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设计、思考和总结,并以值日班志的书面形式反馈给班主任。

值日班志的第一项内容——要求值日班长对当天的考勤,如请假、迟到、缺席等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记录;对当天的早读、上午上课、午读、下午上课、晚休进行组织和整体评价。这样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有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

值日班志的第二项内容——要求值日的同学把自己所信奉的格言或者自己所写的一句话在小黑板上公布出来,以此来激励、鼓舞同学们。这一句句朴素的语言,无不掷地有声,无一不是激励同学们自我发展的动力。

值日班志的第三项内容——好文章大家分享。同学们在平常读书的时候,会读到很多很好的文章。利用午读或班会课时,值日班长朗读他所推荐的文章。如汪洋同学推荐的文章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就引起了一股“容中兴旺,我的责任”、“班级兴衰,我的责任”有关责任意识的大讨论。通过好文章大家分享,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自我发展的目标明确了,文学素养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增强了,书柜里面的好书越来越多了。

值日班志的第四项内容——当天值日班长向班主任汇报近期自我发展的目标,并请班主任监督。好多同学都谈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年目标、学科目标、对自己各学科的优劣分析、对自己的潜力分析、对新课程的理解,等等。如茜茜同学对每一科的学习都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预习—听课—练习—总结等一环扣一环。她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主要以和同学们讨论合作为主,如英语科以小组为单位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上网查资料,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余的时间独立思考,对期中和期末都定了发展目标。正因为这样,她的期中考试成绩由入学的21名一跃而成为班级的第5名。通过制定自我发展目标,同学们无论是在思想修养还是在文化学习成绩方面,都在一天天进步。

值日班志的第五项内容——给同学们真正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管理的主人提供平台。如班委会、团支部建议对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实行量化管理。班主任高飞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并立即予以采纳。于是由班委会、团支部起草德育量化方案,交由全班同学讨论修改后开始实施。事实证明这个方案非常好,它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为期末各项评优、评先进提供了依据。

这样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使班级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一新生入学要到军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学们到基地后,尽管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但他们之间能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以宿舍为单位,组成一个临时的小家庭,又以整个班级为大家庭。在训练期间,干部同学分管每一个宿舍,负责管好本宿舍同学的纪律、内务卫生,同学们积极配合。每位同学一天写一篇日记,记录军训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四个单项评比中,内务卫生、作风纪律、先进连队等三个项目独占鳌头,班级的凝聚力也因此空前高涨。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问题,还要依靠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特别高,这远不是要他们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能比拟的,关键是要相信和鼓励他们,并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自主治理班级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进行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值日班长的轮换,班级日志的填写,培养了学生的是非观,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和对集体的责任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全班学生人人都应来演主角,同唱班级管理这台戏。

解读

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性格、素质、爱好。班集体建设的过程是学生集体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自主治班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弹性空间有多大,以便发挥自己在集体中应有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步融入集体中,在凝成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增强。这一模式使班级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学生转变为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人人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舞台也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