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576  |  更新时间:2015-09-06 13:26:34  |  分类:

儿童教育

有第三颗子弹吗?

名言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梁漱溟

故事

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抗击之下,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本来,中国应由此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可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要消灭共产.党。人民是绝不要战争的,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士10余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内战,争和平。然而,国民党当局实行了血腥镇压,当请愿代表到达南京时,在下关车站遭到大批暴徒的围攻和毒打,马叙伦等四人身受重伤。7月11日,国民党特务在昆明街头用美制无声手枪又暗杀了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另一位中央委员、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也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梁漱溟在统一建国同志会不了了之后,一度隐居桂林。抗战胜利后,为了促进国共和谈,他出任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他四处奔走,竭心尽力,但求和平能够实现,但是蒋介石政策既定,倒行逆施,眼看国内发生了一系列暴行,梁漱溟气愤已极,以个人身份在上海对新闻界发表讲话:“现在政治如此黑暗,统治者已经超过法律,用特务手段来恢复统治。李闻两先生,手无寸铁,除以言论表达见解外,别无其他行动。这样的人竟然也要斩尽杀绝。趁早收起宪政民主的话,不要再说,不要再以此欺骗国人了。本来,我个人极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文化工作的,但像今天这个样子,我却无法退却了,要战斗。民主是不死的。国民党特务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光吗?”

7月22日,梁漱溟等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联名致函国民党政府负责人并转蒋介石,公开要求:“政府应立即选派公证人员,与本盟所推派之人员,同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的真相,早日公诸社会。”然而,国民党政府不答应这个要求,只同意一切调查由中国民主同盟自己单独进行,相应给予一些交通的便利和调查时的便利。

调查开始了,国民党特务不断对梁漱溟本人进行恐吓,他不为所动,挺身而出,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发表声明:“特务们,你们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就在这里等待着。”他的凛然正气令人钦佩。

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后,梁漱溟基本上弄清了李闻案的内幕,除收集掌握了大量暴徒的标语、布告之类的物证和部分人证外,他还调查清楚了凶手就是霍揆彰的部下汤时亮。

这件事,使梁漱溟对国民党更加不满,此后,他虽还与国民党及共产.党“等距离外交”,但实际上对国民党已经非常厌恶了,对共产.党的好感与日俱增。

解读

梁漱溟曾说:“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95岁的人生,他的身份有:国学大师、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等。这些身份都已如浮云消散,留存下来、可供流传的,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是他作为儒者为农民四处奔走,为家国奋力呼吁的行动家的身影。

为民主罹难

名言

给别人自由和维护自己的自由,两者同样是崇高的事业。

——亚伯拉罕·林肯

故事

“砰”的一声,一颗直径不到127厘米的铅弹头射向林肯头部左侧,从齐耳高、距左耳762厘米的地方进入了后脑。子弹的路线是斜着穿过大脑朝右眼方向去的,最后停留在右眼眶后几厘米的地方。

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偕同夫人乘马车前往剧院,随同陪伴的是亨利·里德·拉思伯恩和他的未婚妻。拉思伯恩是志愿兵少校、陆军部一个颇受信任的武官。负责总统警卫的是约翰·帕克,他的任务是寸步不离总统,严密监视可能暗算总统的任何人。

这一行人在晚上9点钟左右进入剧院,由一个引座员带着走向他们的包厢,在座的观众看见或听说总统到来,便一起鼓掌欢迎,许多人都站了起来,有的还发出了欢呼。总统停步向欢迎他的观众们点头致意。舞台上演出的是英国戏剧作家托姆·泰勒14年前的作品我们美国的表兄弟。

林肯坐在扶手摇椅上,他只能看到包厢里同他坐在一起的那几个人、舞台上的演员和可能从左边走下舞台的一些人。这个包厢有两道门,靠前边的门锁着。然而这个地方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保险。在总统身后几厘米便是包厢的后门,除了可以从舞台攀上包厢之外,这道门是进入包厢的唯一出口。门上有个小孔,是那天下午才钻通的,一个“不速之客”用手钻出这个窥视孔的目的,是要站在包厢外面向里窥视总统,然后选择时机溜进包厢。从包厢的这道门出来是一条狭窄的过道,过道的另一头有一道门通往戏院的楼厅。

这两道门是“不速之客”进入总统包厢的必经之路。他在通往楼厅那道门旁的狭窄过道的砖墙上挖掉约5厘米深的泥灰,其用意是想把一根木棍插进砖墙的凹处顶住门,以阻止其他人闯入,防止任何人在他从包厢门上的小孔向里面窥视总统时来干扰他。

指定给约翰·帕克的任务和他份内的职责是以毫不松懈的警惕性,片刻不离地站在或坐在通往包厢的那道门或通往楼厅的那道门旁。不知是在演出换幕的间歇,还是在剧情不够精彩不中约翰·帕克意的时候,或是由于贪饮一小杯随身带的威士忌酒,他离开了楼厅上的岗位,下楼到街上和几个同伴喝酒去了。这种情况给那个正伺机以待的潜伏着的“不速之客”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戏还在继续演着。下一幕是雷鸣海啸,是火山喷发,是最野蛮、最不可想象、最致命和最混乱的悲剧。当这个悲剧传开来时,它空前地震撼了整个世界。

剧院里的观众谁也没有看到这千钧一发之际所发生的事情,只有一个人明了这一瞬间的情况,这就是那个做好了一切准备、伺机而动的“不速之客”。他穿过外面的门进入狭窄的过道,然后把那根结实的细木棍插进砖墙上挖就的凹处,把门顶住。他蹑手蹑脚地摸到包厢门口,轻轻地拉开门,走近他要杀害的人。他右手握着一支铜制的单发大口径小手枪——一种致命的袖珍手枪,左手持着一把匕首,不慌不忙、准确无误地伺机而动。他举起枪,伸直右臂,眯缝着一只眼,瞄准约2米内林肯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拉思伯恩少校从椅子上一跃而起,只见一个陌生家伙手攥匕首向他猛扑过来,就像一头张牙舞爪、活蹦乱跳的猛兽,他没带帽子,露着乌黑的浓发,身上穿着一件黑色便装。他恶狠狠地对准拉思伯恩的心窝猛刺过去。拉思伯恩用右上臂挡开刺来的匕首,手臂上挨了深深的一刀,他便向后晃了晃。那个恶虎般的陌生人乘机跨上包厢的围栏。这时拉思伯恩已恢复过来,便又向陌生人直扑过去。那个人发觉拉思伯恩的一只手在后面拽住了他,于是又转身向拉思伯恩猛刺一刀,随后纵身往下跳,但装饰包厢的联邦锦旗缠住了他马靴上的马刺,使他失去了控制。他左脚落地,离脚踝稍微上面一点的胫骨折断了。一些人听到拉思伯恩在喊“逮住那个人!”许多人看见一个人从前排座位跳上舞台,一边追赶那个神秘的陌生人,一边喊着“逮住那个人!”可是,陌生人从跨上包厢围栏跳到舞台上直至逃脱,前后还不到半分钟。

陌生人以惊人的速度从两个演员之间冲过舞台,穿过一个入口处,从入口处的一扇通往一条胡同的小门逃了出去。胡同里站着一匹栗色的骏马,一个反应迟钝的仆役握着缰绳站在那里。陌生人一脚把仆役踢开,翻身上马。人们听见马蹄在石子路上奔跑的嗒嗒声,一会儿就消失了。从陌生人用袖珍手枪射出那一颗子弹到此时,总共才不过是六七十秒钟的光景。

一个女人的尖叫声穿透了整个大厅,有些人后来说那是林肯夫人的声音。这一声尖叫震惊了许多人,使他们毛骨悚然。“他把总统打死了!”人们一下子拥到舞台,越过舞台上的煤气脚灯爬上舞台。过道里挤满了不知往哪儿走才好的观众。

大约200名士兵赶来清查现场。拉思伯恩少校一边叫喊着找医生,一边冲出包厢跑到狭窄的过道上。他不顾受伤的胳膊鲜血直流、疼痛难当,摸索着要拿掉横放在墙壁上和门框之间的那根木棍。一个引座员在门外帮着他,终于把木棍取了下来。这时引座员身后已挤满了一大堆人。他把他们都挡了出去,只让一个留着络腮胡、样子很年轻的人进来了,这个人是23岁的合众国志愿兵助理外科医生查尔斯·利尔。

利尔大夫在别人的帮助下把林肯从椅子上抬起来,平放在地板上。利尔大夫翻起林肯的眼睑,发现有脑损伤的迹象。他迅速扒开被血凝结起来的头发,发现了一处伤口,他清除了凝血块,以减轻对大脑的压力,使林肯有了微弱的呼吸和脉搏。

利尔大夫弯下身,两腿叉开跪在林肯身体两侧,他把两个指头伸进林肯的喉咙,压迫舌根部,并用手指清除喉部积存的分泌物,设法启动林肯的呼吸器官,以刺激他进行呼吸。陆军外科医生查尔斯·萨宾·塔夫脱从舞台上爬到包厢里,还有一名内科医生艾伯特·金也跟着来了。利尔请他们各自摇动林肯的一只手臂,他自己则按压横隔膜和其他部位,以促进心脏跳动。经过一番抢救之后,林肯的脉搏和不均匀的呼吸都有了好转。

然而,利尔大夫认为,林肯由于伤势过重已经虚脱,现在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使他的生命维持下来。正如他后来叙述的:“我不得不平伏在他身上,胸贴胸、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我好几次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对准他的嘴和鼻腔强行呼进去,使他的肺部扩张,促进呼吸。过了一会儿,我把耳朵贴在他胸口上,发现他的心脏跳动有了好转。我把身子直起来,跪着观察了片刻,看到总统已经可以自己呼吸,不至于立即死亡。我于是宣布我的诊断:‘他的伤是致命的,不可能恢复。’”

医生们决定,现在可以把总统转移到一间屋子里去,稳稳当当地放在床上。四个士兵抬着总统的上身和两脚,塔夫脱大夫抬着右肩,艾伯特·金大夫抬着左肩,利尔大夫抬着头。他们把这位受伤的“人类之友”抬进一个房间,安放在一张简单的木床上,当时的时间是10点45分左右,大概距开枪还不到半小时。

在病人稍许休息之后,大夫们给病人脱下衣服,从头到脚检查了全身,没有发现其他伤口,只是下身冰凉。利尔大夫叫一名医院护理人员拿来热水和毯子,又要来一堆芥末膏,涂在太阳穴和整个身体上。

总统的呼吸渐渐困难,脉搏每分钟44次,很微弱。左眼瞳孔收缩得非常厉害,右眼瞳孔扩大,两眼对光反射完全消失,总统完全失去了知觉,偶尔因呼吸困难而出一口气。在隔壁房间里,林肯夫人由几个妇女陪着,有几次她被通知去见丈夫。其中有一次她对他哭喊着:“活下去!你必须活下去!”大夫曾试图找出那颗子弹,但过了一会儿之后,他们认为再找下去也无济于事了。

在总统的病室,曙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灰白色的光线使室内煤气灯的黄色火焰和其他灯光显得黯然失色,总统眼看就要不行了。

病室外每隔几步就聚集着一堆人,其中有些人已站在那守候了整整一夜,直到黎明。当听说总统很快就要不行了时,每张脸上都露出了极大的悲哀,特别是黑人,也许当时在场的黑人比白人多,完全被悲痛所淹没。

近7点钟时,林肯的体温在变凉,正在跨进那人人最后都得跨进去的冰冷世界。海军部长韦尔斯记述道:“林肯夫人马上来见最后一面。长子罗伯特和其他几个人站在床边,罗伯特极力控制着自己,但有两次抑制不住悲伤,大声恸哭起来,转过头去倚在参议员萨姆纳的肩上。”

林肯的最后一次呼吸是在1865年4月15日上午7点21分55秒,最后一次心脏跳动是在7点22分10秒。接着,死神降临在亚伯拉罕·林肯身上。

解读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了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击败了南方的分离势力,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就在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4月15日身亡。5月4日,林肯葬于橡树岭公墓。一百多年来,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