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796  |  更新时间:2015-09-13 14:41:20  |  分类:

儿童教育

张爱萍诚招天下将

名言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莎士比亚

故事

张爱萍是一名高级将领,也是戎马一生却手不释卷的儒将。他不但足智多谋,胆识过人,而且非常注重感情,团结人,信任人,重求信义。他笃信“天下之事,成于同,而败于异”。抗日战争初期,他同周恩来同志一起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做统战工作,当时周总理亲自赠给他宋代程颐说的一句话,叫做“以诚待人者,亦以诚而应”。他坚信不移,并经常以此教育和影响自己的下属。正因为他具有这些宝贵的品质,所以,在频繁的戎马征战中,他与同事精诚团结,克服了无数困难,为党和人民屡建奇功。

在中国人民海军建军史上,就记载了他“诚招天下将”的一段历史佳话。

1949年年初,党中央发出:“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命华东军“着即组建海军,务必于1949年年底以前能够配合陆军解放台湾。任张爱萍为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着手组建人民海军。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组建海军任务谈何容易。一无完整战舰,二无海军海上作战指挥人员,以及驾驶舰船,谙熟海军技术人才。从陆军选调上来的兵源,也是未见过海的“旱鸭子”。按照贯例,训练一个航海官需六到九年,一个舰上操作兵需二到三年正规训练。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张爱萍采取一个大胆的办法:“招贤纳士”。即从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中,广罗人才。当时,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要拿出很大的勇气。有人对这个办法有很大顾虑,认为靠不住。可张爱萍认为,在他们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当初投笔从戎,献身海军事业,并不完全为一党一派的私利,而为了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在建设强大的海军问题上,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他的想法得到上级肯定之后,立即在全国沿海各大城市设立了招罗原海军人员的登记处。通告一经发出,原国民党海军一大批重要骨干闻讯应召,应验了张爱萍的想法。在登记名单上,除一般人员外,还出现了原海军高级将领:曾以鼎中将、周应聪少将、曾国晟少将等名字,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徐时辅是一位海军知识渊博的匡世之才,但他又是国民党最高当局的一名亲信,担任过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是国民党海军司令的把兄弟,蒋介石亲自接见他、并授给他“中正奖”。开始时,徐时辅自己有顾虑,怕不被接纳,在解放军中当时也有人说:像他这样的人,能诚心为建设海军服务吗?张爱萍却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解放前夕,在国民党逃往台湾的关键时刻,他听从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劝告,没有跟着走,而受到通缉,说明他有爱国心,我们有共同愿望,不能拒之门外。”于是张爱萍亲自接见徐时辅,作了彻夜长谈,面对这位海军全才,恳切地对他说:“欢迎你参加人民海军,建设海军,我们没有经验。希望你真诚合作……”徐时辅被张爱萍宽厚待人、赤诚相见的精神感动得热泪横流,当即表示愿意参加人民海军,贡献力量。自此以后,张爱萍吸收他参加海军建设的重要会议,任他为华东海军训练处副处长,放手使用,充分信任。使徐时辅终生难忘的是1949年8月份,张爱萍与徐时辅,及其他国民党原海军高级将领一起被毛泽东接见,并合影留念。徐时辅那时34岁,还没有与在北京的未婚妻完婚,张爱萍便催促他尽早去北京完婚。徐时辅爱人的父亲是伪国大代表。有人说:“只他本人就够复杂了,还有这么一个老丈人,张司令何必这么张罗呢?以后怎么说得清?”张爱萍非但没有接受好心劝告,还亲自在北京为徐时辅主持了婚礼。婚礼上,张爱萍祝词说:“祝你们幸福,共同进步!”张爱萍就是这样带着共产.党人的赤诚,走进了徐时辅的心扉。张爱萍对徐时辅并非出自一般关怀,而是出自真心诚意,在他亲手制定的人民海军建军原则上,是这样写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徐时辅被党的政策感召了,也被张爱萍的人格力量震撼了,他说:“我要以心换心,把我的全部才华奉献给新中国的海军事业。”自此以后,徐时辅夜以继日地工作。华东海军部队根据徐时辅制定的计划,仅仅用了三个月,就把一批批“旱鸭子”训练成初步懂得海军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海军人员,与经过学习、思想面貌焕然一新的原海军人员,一起登上了舰艇。不久,一支用多艘舰组成的人民海军,突然出现在东海洋面。人民海军刚刚诞生就威镇海疆,使敌人闻声丧胆。先后配合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解放了滩浒岛、嵊泗岛、舟山群岛及一江山岛;一举击沉了国民党主力舰“太平号”巡洋舰。徐时辅为新中国海军事业的初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解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全心全意地去做事,真诚地去对待人,这样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你真心地对待他,他也同样会真心实意地回报你。俗话说“以心换心”就是这个道理。张爱萍在创建中国人民海军过程中,不仅以“诚招天下将”的品格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而且也与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革命情谊。

徐悲鸿诚助“二石”

名言

朋友间必须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莎士比亚

故事

在中国画坛,生长在南方和居住在北方的现代画家傅抱石、齐白石被称为南北“二石”。傅抱石是中国杰出的山水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他和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江山如此多娇大幅壁画。他还为郭沫若的屈原一剧设计过服装,同时又擅长金石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齐白石是尽人皆知的国画大师,他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作为国家的宝贵文物享誉中外。而他们的成名,是与画坛伯乐——徐悲鸿的发现和扶植分不开的。

徐悲鸿以中国卓越的画家著称于世,他画的马驰名世界,但许多人却不知道在他58岁的一生中,他把美术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创作放在第二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30多年,把美术教育作为他毕生坚持不懈殚精竭虑的事业。

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带学生到庐山写生,归经南昌。这年,近30岁的傅抱石正怀才不遇、湮没于陋巷。傅曾是制伞工人,完全靠自学成才。当时正在一所小学代课的傅抱石,有一天到寓所拜访徐悲鸿,他拿了几块图章和几张画。徐悲鸿发现图章刻得很好,又看他的画气势不凡,就要他再拿些画来,并留下他的地址。

第二天,徐悲鸿回访了傅抱石。傅抱石受宠若惊,不知如何是好,特别是听徐悲鸿说:“你前途无量,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

徐悲鸿为傅出国四处奔走,争取资助,他找到当时的江西省主席,拿出自己的一张画,说:“这张画留下来,就算你们买下的,南昌出个傅抱石,是江西的荣誉,你们应该拿钱,让他深造。”省主席只好同意出一笔钱送傅抱石去了日本。

1929年,蔡元培推荐徐悲鸿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徐悲鸿意外地发现了齐白石的作品。齐白石当年已66岁,但他的艺术横遭画坛保守派的排斥。当时北平美术界很保守,北平艺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掌握在保守派手里,画必称“四王”(清初画家王时敏、王原祁、王晕、王鉴,他们一味崇古,趋于程式化,缺乏艺术应有的生活气息),学必循芥子园(清代广泛流传的中国画基本技法图谱),教学改革为保守派所不容。

齐白石30多岁尚未步入画坛,只是个匠人,57岁时为避战乱来到北平,以卖画为生,并无人问津。他“衰年变法”,闭门十年,大胆突破传统手法,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美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徐悲鸿到北平,一眼就看准“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认为66岁的齐白石“在中国画坛仍然是一匹能够奔驰的千里马”。他两次登门邀请齐白石为“北艺”教授,没有得到老人的同意,又第三次去邀请。他的诚意和苦口婆心的说服,感动了老人。徐悲鸿亲自驾车接白石老人踏上了学院的讲台。他对学生讲:“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徐悲鸿为齐白石办画展、编画集,还亲自为画集做序。

后来,徐悲鸿又回到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告别北平时,齐白石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送给徐悲鸿并题诗一首:“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二人分别后经常互赠诗画,成为莫逆之交,感情十分深厚。

解读

朋友之间既要真诚相待,又要互相帮助,在这种相互的帮助和真诚的交往中,才更能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前辈们的深厚感情令我们羡慕和钦佩,在这种钦佩中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的那种坦诚相待的品质。

战友情深

名言

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不会失去个性,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

——康德

故事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的一支部队正在平北四海地区休整。

有一天,班里分来了一个新战士,他叫郅顺义。副班长董存瑞热情地招呼他,搬凳、倒水,全班战士都围上来,问长问短。郅顺义已经30岁,家有妻儿老小,但经过一再要求,终于实现了参军、打老蒋、保卫胜利果实的愿望。董存瑞了解到他的情况,非常钦佩他当兵的勇气和决心。他看到郅顺义的衣服破了,鞋也磨出了窟窿,露出脚趾头。便急忙打开自己的小包,拿出一套半新的军装和一双新鞋,塞到郅顺义手中,郅顺义看看董存瑞身上那补了又补的旧军装,心里感动极了。

晚上,班里开完迎新会,董存瑞还继续跟郅顺义唠家常,好像分别多年的老战友又重逢似的。他给郅顺义讲革命道理,教他射击、投弹和刺杀,就是吃饭、睡觉、执行勤务,他也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

一天,董存瑞和郅顺义坐在一块擦枪,他看到郅顺义拿着枪出神。原来,郅顺义参军后,看见班里老同志手里都有一支枪,非常羡慕,他天天盼发枪,盼得真着急。尤其是上岗时,是背着别人的枪,下岗后又要还给人家,心里真不是滋味。

董存瑞了解到郅顺义想得到一支枪的迫切心情,很理解地笑笑说:“枪有的是,到战场上去领吧!”说着指了指自己手中的枪,告诉郅顺义,这枪就是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战斗中,董存瑞所在的大班担任了反击任务。

我们的迫击炮把敌人的机枪轰哑了,部队开始发起冲锋。董存瑞一面向溃退的敌人追击,一面指着右前方说:“你看那儿!”郅顺义定神一看,那边有几具敌人尸体,一支七九步枪完好无损地扔在那里。郅顺义乐得直蹦高,他捡起枪,与董存瑞继续追击敌人。

战斗结束了,为表彰郅顺义在战斗中的勇敢表现,上级给他记了一小功,缴获的那支步枪也归他使用了。郅顺义谦虚地说:多亏了咱副班长和咱班里的老同志的帮助。

打这以后,董存瑞更是积极、热情地帮助郅顺义,特别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处处注意帮助自己的新战友,提高阶级觉悟,增强革命斗志。

农历年三十,部队又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仗后回到驻地,战士和群众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董存瑞照例检查每个战士的武器、装备是不是符合作战要求。检查到郅顺义,看见他脚上的鞋开了个大口子,就嘱咐他抓紧时间缝一缝。郅顺义答应着,顺手掏出锥子和麻绳来,正要补鞋,转念一想,战友们都在忙着帮炊事班做饭,帮老乡挑水扫地,我怎么好意思坐在屋里补自己的鞋呢,明天再说吧。这样想着,他放下锥子麻绳,走出屋去。

不料,刚吃过晚饭,就传来急促的号声,部队紧急集合,开始了急行军。郅顺义跟着队伍跑了一会儿,就觉得鞋不跟脚,他蹲下身子一看,鞋底就要掉下来了,他掏出麻绳想捆一下,董存瑞从后面赶上来,塞给他一双新鞋。这一夜,部队走了120里路,第二天早晨终于追上了正在溃逃的一股国民党军,完成了战斗任务。

回到驻地,夜里郅顺义一觉醒来,发现董存瑞不在身边,他睁眼一看,董存瑞正在油灯下缝补自己行军中扔掉的那双鞋。他飞针走线,聚精会神,把对战友的深情全部倾注在那针线上面了。郅顺义只觉得心里一阵滚烫,他久久地望着副班长,回想着参军几个月来董存瑞对自己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一回回热忱的帮助,感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

解读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管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要学会主动帮助别人,这样不仅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更能获得深厚的友谊。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