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420  |  更新时间:2015-07-31 13:33:19  |  分类:

儿童教育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去讲究个人恩怨,这就是公而忘私,一心为公。心胸只有宽广到只想到公事,只想到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而把自己的私事放诸脑后,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反之,如果心胸狭窄,脑中只想到自己,只想到私利,把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别人的利益都放在一边,那又如何做到公正无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达到这样的境界,公正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公而忘私,一心为公

公正篇

公正篇

大禹治水为国而忘家

名言

凡举大事者不顾家。

——资治通鉴

故事

尧统治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鲧去治理。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一点减退的意思都没有。本来尧还打算如果鲧治水有成果,就把王位让给他,但看他治水不力,于是就选择了舜。舜登基后,见鲧把水治得一塌糊涂,就把鲧杀了,人们都认为杀得好。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是一个很贤明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为人做事最讲信义。虽然他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因为父亲的死而仇恨舜。当然,他对于父亲的死感到很伤心,不过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取父亲的教训上面了。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禹以身作则,宁可吃差点穿少点,也要把精力用在治水上面。禹为了治水跑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亲自和百姓们一起挖土挑土,脚掌上全是老茧。在外面辛辛苦苦干了十三年,甚至好几次经过家门而不敢进去,生怕耽误了治水的时间,就连他儿子启生下来的时候也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

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走遍了全国,他为了方便治理,把全国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他划分了各个州的地理位置,调查土壤情况和土特产。九州的划分对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好处,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禹还开凿了九大山脉的道路,疏通了九条河流,彻底将洪水治理好,天下重新回到太平时代。由于灾害被清除干净,舜的教化重新推行全国,禹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舜特地赏赐给他黑色的圭玉,并昭告天下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

当时负责法令的官员名叫皋陶,他和禹还有伯夷都是舜身边的贤臣。有一次三人在舜面前讨论,皋陶说:“如果能够以道德来达到信义,那么就能有高明的政策,辅佐的大臣也能和谐相处。”禹和他讨论了很久关于治理天下的问题,禹用自己治水的行为为例,证明自己是兢兢业业为天下做事。舜告诫他说:“你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放纵,成天只知道玩,在家里淫乱,以致不能继承尧的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禹说:“我结婚刚四天就离家治水了,儿子出生的时候都没回家去看,更没有抚养教育他,所以才能完成治水的大业。我帮助帝王建立了五服制度来治理天下,现在天下各国都能尽忠职守,只有三苗还不肯服从,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动向。”舜说:“替我推行德政和教导人民,这都是你的功劳。”通过这一番讨论后,皋陶更加尊重禹的德行了,命令百姓们都要向禹学习。对于那些不遵守命令的,就严厉地处罚他们。在这些贤臣的悉心辅佐下,舜的天下越来越太平。

禹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禹”,感谢他把人民从洪水当中解救出来。禹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起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百姓造福上面了。舜觉得禹的确是个贤人,而且又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就想把王位禅让给他。舜自己有个叫商均的儿子,但这个儿子和丹朱一样,是个不肖之子。舜不放心把天下交给他,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立禹为继承人。舜死后,禹辞掉了继承人之位,把天下让给商均。但天下诸侯和百姓纷纷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禹没办法,只好即天子之位,定国号为夏。

解读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的奉献精神是做大事之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如果每一个为公的人都能做到这种公而忘私的奉献,那么何愁国家不兴旺发达,人民不幸福安康。

伊尹为公放逐太甲

名言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列子·说符

故事

伊尹,名挚,又名阿衡,相传他原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婴儿,被有莘部落的一位采桑女子捡回去,长大后做了有莘部落的奴隶。有莘氏出嫁女儿的时候,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去了商汤部落。

伊尹帮助商汤谋划进攻夏朝的大计,最后一举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帮助商汤制订各项典章制度,规定官吏一定得勤勤恳恳地工作,要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商朝初期的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政治上比较安定,经济上也比较繁荣。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管理好国家。

商汤建立了商朝,过了十三年就死了。商汤的儿子早死,开国元老伊尹做主,由商汤的孙子太甲继承了王位。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君主。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两年还能照着做,不敢违反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不再遵从祖宗遗训了,认为自己是一国之主,应该说一不二了,谁都该听他的了。他不愿再让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他了,因此他依自己的性子办事,把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全给破坏了。他以粗暴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致使老百姓生活困苦。

太甲变坏了,伊尹自然要管教一番。他先是一再规劝,提醒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实在太不像样了,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的王,由他自己暂时管理国家大事。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早晚看到的是他祖父商汤的坟墓。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非常简陋。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不遵守祖宗的制度而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每天对他讲述当年商汤创业的艰辛,让他以商汤为榜样,不要做败家子。太甲听着听着,仔细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做得不对,就决心改正错误。他在桐宫关心老弱孤寡,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应当做的事情,他立刻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不仅自己不做,看到别人在做也立刻加以制止。

三年过去了,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伊尹见他态度诚恳,确实已悔改,便将他迎回王室,交归国政。太甲接受过去的沉痛教训,小心翼翼地遵照着祖宗留下来的章程办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日渐繁荣起来。

解读

伊尹从一个陪嫁奴隶到商朝的顶梁支柱、肱股重臣,必然有他超人的地方。这个超人的地方就是他一心为公的忠心,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己谋利,而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的人总是能够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敬重。

齐桓公忘记私仇重用管仲

名言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活在我国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两人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年轻时,管仲和鲍叔牙就相识了,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家境好些就出资多些。生意做得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到年底分利润时,鲍叔牙总是把一多半给管仲,一少半给自己。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人对鲍叔牙说,管仲出资少,平时开销又大,年底还要多分钱,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只看到这些,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齐国的国君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己的谋士,而鲍叔牙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齐襄公昏庸无道,他没来由地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于是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去了,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跑到了莒国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君王,公孙无知当了君王没几个月,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管仲提醒公子纠:“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只能看着了,我看还是让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应允了。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驰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各为其主。他知道管仲来此的目的。他不敢耽搁,命令手下护着公子小白火速前进。管仲见情况紧急,急忙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驰而去。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却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国的首都全力疾驰。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告诉他们公子小白已经继位,成为了齐国新君王。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在这个过程中,鲍叔牙功不可没。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是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说:“此人就是我的朋友——管仲,就是当初拿箭射您的人!”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公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当时各为其主,他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佐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地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度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管仲也不负众望,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解读

齐桓公不愧是一代霸主,自有他人所不及的智慧和度量。为了国家,他断然放弃一己之私,拜仇人为国相,这种公而忘私、一心为公的雅量值得每个人好好研究,好好学习。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