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829  |  更新时间:2015-09-07 11:48:06  |  分类:

爱国教育

路温舒“编蒲”抄书

名言

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

故事

西汉时,巨鹿东里有个7岁的牧羊小孩,名字叫路温舒。他家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要在牧羊时挖些野菜回来充饥。但他很想读书,看到那些在学堂读书的儿童,非常羡慕。听到读书声时,就竖起耳朵听;一看到村里的学堂,就出神地望着,舍不得离去。他常想,如果我能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

本来,放羊时也可以读书。可是在西汉,书籍主要由竹木简做成。这样的书,不但价格贵,质量也很重。路温舒买不起这样的书。即使他有这样的书,放羊时要带去阅读也非常不便。为此,他十分苦恼。

但这没有难倒聪明的小路温舒。为读书,他一有空就躲在学堂外偷听。老师在学堂里面教,他就在窗外默默地念。他记忆力很强,听了老师读几遍后,他就会读。没过多久,他就会读、会背不少文章了。

会读还得会写,怎么办呢?路温舒一边牧羊,一边在地上划字,在树上划字,可这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一天,路温舒赶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里长着一丛丛的蒲草,又宽又长。他心想:这种蒲草这么宽,不是很像古代抄书的木简吗?用它一样可以写字,可以做成很多这样的书,不仅不用花钱去买,而且比竹木简做成的书要轻便得多。牧羊时就可以带着去阅读了。他就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里,切成跟竹木简一样长短的片子织起来。他向人家借来了书,挤时间抄在加工过的蒲草上面,做成一册一册的蒲草书。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没书读了。他每次出去牧羊,身边都带着这种蒲草书,一边牧羊一边读。读完一本,再抄—本。路温舒这样克服困难,勤奋读书的事迹很快在乡里传开了。学堂的老师听到后,非常感动,抽空教他,给他解疑答难,还帮他借来了尚书。路温舒借到尚书后,日夜攻读,编蒲抄写,以惊人的毅力将尚书59篇全部抄完,基本上会背。

15岁那年,路温舒在听洛阳一位学者讲尚书时,竟滔滔不绝地念出尚书中夏书一卷中的一大段,指出那位学者讲解中的失误地方。那位学者和在场听众看到这位少年如此渊博,记忆力那么强,都钦佩不已。

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后,路温舒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请求到狱里去做小吏。在做小吏时,他继续刻苦钻研,学习当时的律令,因而被提升为狱吏。县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找他出主意,想办法。他后来写的尚德缓刑书一文中的“画地为牢”、“死有余辜”等精炼的语言,成为后人常用的成语。

路温舒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汉时期一个有名的法律学家,对当时的刑法提出过很好的意见。

解读

路温舒家里没有钱,买不起昂贵的书,但他勤于观察,发现池塘边长着一丛丛的蒲草,又宽又长,很像古代抄书的木简,于是向别人借来书,挤时间抄在加工过的蒲草上面,做成一册一册的蒲草书,一边牧羊一边读书。正是他这种克服困难,勤奋读书的事迹感动了别人,学堂里的教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使他的学习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孙权劝学

名言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郑心材

故事

三国时东吴的名将吕蒙,出身在贫苦的家庭,没读过什么书。吴主孙权觉得吕蒙资质好,是可以造就的人才,就常劝吕蒙抽时间读书,吕蒙总以繁忙为借口。一次,孙权又劝吕蒙读书,对吕蒙说:“我难道是要你钻研经史典籍成为学者吗?我只是要你广泛涉猎历史而已。你说事务多,比得上我吗?我年轻时读遍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独不读易。自任吴王以来,我又读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家兵书,自以为得益匪浅。像你,悟性强,学必得之,怎能不读书呢?应立即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刘秀在处理兵务间隙,手不释卷。曹操也自谓老而好学。你为何独独不自勉吗?”于是,吕蒙就读起书来。不管军务多忙,都挤出时间来学习,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快,吕蒙的学问大有长进,看问题的眼光也更加深远。

一次,东吴的统帅鲁肃去吕蒙那儿,两人谈论起来。吕蒙对鲁肃说:“你现在驻守陆口,与关羽相持,早就听说关羽智勇双全,精通兵法,你有什么办法来对付他?”鲁肃问吕蒙有什么高招,吕蒙就提出自己的想法。

鲁肃听了,大吃一惊,在他的印象中,吕蒙读书不多,没什么精深的谋略。如今听了他的分析,简直出乎意料。就夸奖道:“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

吕蒙还为鲁肃出了三个计策,鲁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解读

武官按理说只要能带兵打仗就可以了,不需要读什么书籍,但孙权却认为熟读兵书对武官也是很有用的,所以奉劝吕蒙多多学习。吕蒙从此勤奋学习,当鲁肃向他请教时,才能滔滔不绝,让鲁肃非常震惊。孙权由此感叹:“荣华富贵之后不忘记认真学习,使自己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这才值得称道!”

葛洪燃薪抄书

名言

少年人宜使苦,苦则志定。

——汤斌

故事

葛洪是东晋丹阳句容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和医学家。

葛洪从小热爱学习。他家很穷,13岁时,死了父亲,全家的生活重担,一下压在他的肩上。祖先只留下几亩薄田,他便亲自耕种起来。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葛洪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收集了不少书籍;只因累经兵火,有的被焚毁,有的被劫掠、没有剩下一本。葛洪在农闲时,苦于无书可读,便背上空箱子,徒步跋涉,四出求借。大概由于累经战乱的缘故吧,任何一家都很难借到一部首尾完整的书,必须跑东家又跑西家,东拼西凑,才有可能凑全。而借书总是有限期的,好容易凑全一部书,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又要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抄写。而要抄写,困难也很多,第一,没有笔墨纸张;第二,白天还要劳动,主要得利用夜间,而夜间又点不起灯。但是,这一切都没难倒他。他挤出时间入山砍柴,一则卖柴买文具,二则用柴火代替油灯。每天吃过晚饭,便架起枯树枝,点起火来,开始抄书。他抄的书,数量十分庞大。晋书本传就说他“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伎、杂事310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要急方4卷”。要抄这么多书,靠卖柴买纸当然常常感到不敷应用,所以他对纸张异常珍惜。一张纸,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写完正面,又写反面。

葛洪没条件进学校,主要靠自学。遇到重要的疑难问题,就出门求教。有时不远数千里,跋山涉水,寻师访友,析疑辨难,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才高兴地回家。

这样,葛洪一面辛勤劳动生产,一面刻苦钻研学问,终于在医学、化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著抱朴子,共20卷,是研究古代炼丹术的主要资料,其中包括了相当丰富的化学知识,在客观上对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肘后要急方,共4卷,包括急性传染病、各脏器急慢性病、外科、儿科、眼科;此外,还有六畜病的医治内容。这部医书的特点是:对每种疾病,都讲到病状、病源、治法和药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天花症、恙虫症(沙虱毒)、结核病等都作了相当正确的论述。西方医学界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病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而雷撒斯生活的时代,比葛洪晚500多年。西方最早记载恙虫病的是美国医生帕姆,比葛洪晚生一千多年。在医疗方面,他主张用常山治疟疾,用麻黄治喘咳,用松节油治关节炎,用雄黄、朱砂、艾叶作消毒剂,用铜青(碳酸铜)治皮肤病,都与现代医学相符合。

解读

葛洪挤出时间入山砍柴,一来卖柴买文具,二来用柴火代替油灯。每天吃过晚饭,架起枯树枝,点起火来,开始抄书。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是不能“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伎、杂事310卷,金匮药方100卷,肘后要急方4卷”的。抄这么多书,使他对纸张异常珍惜。一张纸,总要写得密密麻麻的,写完正面,又写反面。

这种勤学节俭的精神,对那些家有万卷书,却不认真学习的人,有很大的讽刺意味。

从弃婴到“茶神”

名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集·诫子书

故事

唐代学者陆羽以嗜茶著称,对茶道有很深的研究,他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科学著作,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说起来,陆羽的身世十分凄惨。他一降临人世就被狠心的父母丢弃在河边,龙盖寺的僧人见他可怜,就抱回寺中抚养。六七岁时他便开始伺候法师的饮食起居,除了洒扫庭除,还学会了煮茶,后来法师又加派他放牧寺里的三十多头牛。

年龄渐长后,陆羽非常渴望读书,他把寺里墙上柱上的字都默记下来,再打听字音、字义。放牛时他就偷偷地学,用竹枝代笔在牛背上练习写字。无书可读,他就到寺外借,一次他好不容易借到了一卷书,喜不自禁,忘了放牛,忘了吃饭,也忘了酷暑,在烈日底下捧书默默诵读,结果几头牛跑到寺庙里,法师大怒,派管事僧人将陆羽痛打了一顿,将他借来的那卷书撕碎了。

小陆羽忍无可忍,当晚便逃走了,后来他在一个戏班子落脚,当了伶人。然而无论环境怎样变化,陆羽始终没放弃过读书,他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当时的官府曾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借故推辞了,他的志向不在官场,而是想为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于是他闭门谢客,一心著书。陆羽一生著作很多,尤以茶经最为著名,他被后人称为“茶神”,旧时茶叶店里都供着他的画像。

解读

陆羽的身世凄惨,被狠心的父母丢弃在河边,六七岁便开始伺候法师的饮食起居,在繁重的劳作之余,还学会了煮茶。长大以后,由于对新借到的书爱不释手,忘记放牛,被迫逃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当代,很少有人会像陆羽那么孤苦,读书却没有他那么忘我,因此很少有人能取得像他那么大的成就。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