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康熙教子密语 > 第七章 慎重持敬谨终如始
第七章 慎重持敬谨终如始
作者:赵润田   |  字数:6136  |  更新时间:2015-04-03 14:45:39  |  分类:

人物传记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注解

轻忽:轻视,疏忽。敬:恭敬,端肃。此处意为警戒。自持:自己克持,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谨终:慎终。小心谨慎,始终如一。慎:谨慎持重。修:学习,遵道。永:长久。习而安:此处意为习惯。湛然:厚重、澄清的样子。直内:指内心变得正直。

译文

对于天下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掉以轻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慎重,就是所谓的“敬”。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去应付一切。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

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含义。礼记一开篇就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这一句话,至理名言。

评语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这是诗经上的话(见诗经·大雅·常武)。郑玄笺曰:“敬之言警也,警戒六军之众。”康熙发挥了经书上“敬”的含义,指出对天下之事,哪怕是“至微至易”者,都应当慎重持敬,不能掉以轻心。这与他一贯所提倡的“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思想是一致的。其次,“敬”也是修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恭慎地对待人与事,就能够使内心变得正直;能够敬重他人及一切事,就能处理好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做起事来才显得游刃有余。

防微杜渐预其未萌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译文

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当小心谨慎。古人所说的“防微杜渐”的含义,就是指无论任何事情,即使很小,如果在它劲露端倪或刚刚发生的时候不加以防范,小问题就一定会逐渐变成大问题;如果在它逐渐发展变化的时候,仍然不加以防范,那么,就必定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评语

凡事当前,无论大事小事,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古人有:“事有因革,风起于萍”等训语,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作为君王或一任领导,事情繁杂,头绪众多,这时候常常忽略或有意视而不见一些小事,正是这些小事的发展,让人们措手不及。

康熙教导后辈,无论处理大小事务,都应当处处留心,都应当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此话值得我们借鉴。

事无巨细不可懈慢

训曰:顷因刑部汇题内有一字错误,朕以阃笔改正发出。各部院本章朕皆一一全览,外人谓朕未必通览,每多疏忽。故朕于一应本章,见有错字,必行改正;翻译不堪者,亦改削之。当用兵时,一日三四百本章,朕悉亲览无遗。今一日中仅览四五十本而已,览之何难?一切事务,总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也。

注解

阃笔:红色笔迹。清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阃笔批示书写,表示出于亲笔。

译文

近来,因为刑部呈送上来的公文中有一个字错了,我就用红笔加以改正并颁发下去。各部、各院的奏折、奏本等我都一一通读过,外边的人以为我未必能够做到通览,所以,每每多有疏忽。故此,我在所看的全部奏章中,一旦发现有错别字出现,就加以改正;那些翻译极差的文字,也加以删改。

当年,国家有战事时,每天送上来的奏章、奏本有三四百件之多,我都一一通览,无一遗漏。现在,一天之中,送上来的奏章等仅有四五十件而已,通览它们又有什么困难呢?做任何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能有一点懈怠、拖延的念头。

评语

“一切事务,总不可稍有懈慢之心”,这是老生常谈的话,其道理的正确性自不必说。这篇庭训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励精图治、日理万机的封建帝王的形象。“一日三四百本章”,皆“亲览无遗”,且其中有一错字都能发现、改正,这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拖拖拉拉、拖延扯皮之人,终将一事无成。抗金名将岳飞曾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语,留传于世;古人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传诵民间。世上的人若能像康熙这样身体力行,当日事当日毕,又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注解

王平藩:吴三桂部将。应作王屏藩。保宁:地名。在四川境内,今阆中县。吴世璠:吴三桂孙。吴三桂病死后,他继承帝位,改元洪化。后兵败自杀。犷:蛮横。宜若:就好像。倍:通“背”。背叛。顾:反顾,反而。子舆氏:孟子的字。赡:充足,丰富。

译文

我们的军队平定四川时,在保宁打败了逆贼王平藩,俘获苗人三千多,后来把他们都释放了,并让他们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吴世璠走投无路,就只好派人鼓动苗族人支援他的军队,以抗拒我们天朝大军。苗族人不肯依从,他们说:“天朝曾让我们活命,恩重如山,我们怎能忍心用武力对待他们作为报答呢?”

大家都知道,苗族人生性蛮横,按常理是不能够用义礼来驯服他们的,这就好像天性使他们这样。但是,他们一旦产生感恩和怀念别人好处的感情,就不忍心轻易背叛自己的主人和上级,这样的事,内地读书人、普通百姓一般都很难做到,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这是很可取的。孟子不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么:“用武力征服他人的,他人并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的,才能使人家心悦诚服。”难道说苗族人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能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们吗?

评语

用武力征服他人,他人并不是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感化、征服他人的,才能使人家心悦诚服。这句话说得真好。纵观康熙皇帝一生,可以得知:处乱世之时,“威猛”二字是治国之本;处治世之中,“仁者无敌”乃是最佳统驭之术。

恒劳知逸自强不息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注解

易云句:见易·乾传第一,卷一。天行健:是说天体、万事万物的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这是天之自然现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应努力自强,不要停息。

译文

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厌恶劳动,我心里则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常劳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进取,那他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劳苦的事情就觉得不能忍受。易经上说:“上天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君子应当勉力自强,一刻也不要停息、放松。”从这一点上看,圣人把劳苦看作福分,把贪图安逸看作导致灾祸的起因。

评语

世上万物,生生不息皆在运动之中。这就是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太闲,私欲杂念就会暗中悄悄滋生;人生太忙,又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大凡有德有才的人物,既不愿使身心过度疲劳,也不愿整天沉迷在无所事事、醉生梦死的享乐之中。

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注解

坛庙:坛,指天坛、地坛,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庙,指祖庙。神佛:泛指天地神祇佛圣。

译文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要去追求虚名。我从幼年即皇帝位以来,凡是遇到祭祀天地、祖庙、神佛的事情,都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思去对待。即使处理日常的朝中事务,对待各位朝中大臣,也总以诚心相待,不求虚名。所以,我的为人行事,完全出于一片诚心,没有丝毫的虚饰之意。

评语

有修养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观。大凡君子是以恕人克己为前提的。一般自私自利者总是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因此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以德报怨”、“涌泉相报”、“一饭之恩终生不忘”的传统。

事实上,为人不可斤斤计较,少想别人的不足、别人待我的不是;别人于我有恩有劳应记取于心。人人都这样想,人际关系就和谐了。用现在的话讲,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行事就顺了,上下左右的关系就良好了。

修德之功在于主敬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纷矠。”其斯之谓与?

注解

德:恩惠,福利。齐明:斋戒严整。齐,同“斋”。盛服:衣冠华美。洋洋:欣喜貌。明:人间,阳世。幽:鬼界,阴间。非僻:错误,偏邪。惰慢:轻薄下流。礼·乐记:“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念念:指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又作刹那解。此处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记解。昭:彰明,显示,公开。纷: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译文

孔子说:“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小心翼翼地从事祭祀这种活动。祭祀之时,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们的身边。”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僻的思想就难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每时每刻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不就是指此而言吗?

评语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认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颇有见解地认为主要不在于通过敬神去祈福或避祸,而是由此培养出一种随时随地随事都必须具有的敬畏之心。这里虽明显地表现出康熙作为封建君王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从他的鬼神论中却引出了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态度。这就是以对鬼神的敬畏来达到修身的目的。如果把这一则与第八则联系起来看,我们更能体会康熙的用意。

持斋必戒感发善念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译文

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易经·系辞中写道:“通过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这里所说的“斋”,就是“齐”,意即完善自己内心不够完善的地方。所说的“戒”,就是戒绝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头。古人没有一天不持斋,没有一天不守戒。现在的人们只在某月某日持斋,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持斋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评语

“斋”和“戒”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持斋一定要守戒,否则就是一种徒具形式的伪善做法。相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有其可爱、可称道之处。当然,持斋在某些宗教的教规中是必须恪守的仪式,规定是必须遵守的。但不管哪种宗教的教义都倡导向善向上,倡扬戒除非心妄念,这就是其积极内容之所在。康熙在此说教、强调的是持斋与守戒并重,内容与形式并重,这也是这则庭训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立志于道犹入圣域

训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纷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子曰”句:见论语·述而。志:志向,立志。夫子:孔子。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轫,刹车木。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届:至,到。义理:道理。又作经义名理讲。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游于艺:即游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伦:道理,次序。本末:指主次、先后。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养:陶冶,修养。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外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