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民族的脊梁——劳动模范 > 第十章 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吕玉兰
第十章 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吕玉兰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472  |  更新时间:2015-03-31 16:11:10  |  分类:

爱国教育

简述

吕玉兰

吕玉兰(1940—1993),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1974年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1993年因病离世,享年53岁。

生平

1940年,吕玉兰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吕玉兰的名字是她母亲起的,因为母亲喜欢花儿很白、味道挺香,既好看、又好闻的玉兰花树,便为其取名玉兰。

吕玉兰手捧毛主席语录

1955年正是新中国农村形势迅速发展的年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其中,农业方面的发展走在了前头。到1955年春,全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数量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毛泽东同志于7月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后,农业合作社更是迅猛发展。在此前后,党中央号召和鼓励在校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小年纪的吕玉兰,是学生中要求回乡务农最积极的人之一。她于1955年7月27日写道:“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炼红我的心。”就这样,15岁的吕玉兰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堡寺镇东留善固村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从此,吕玉兰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努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冬天,吕玉兰充分发动群众变冬闲为冬忙,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东留善固村北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沙荒地,年年风沙肆虐,粮食颗粒无收,全村到处是贫穷落后的面貌,年年依靠国家救济过日子。吕玉兰立志改变家乡的这一落后面貌,在她的带领下打响的第一个战役就是冬季“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但是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谈何容易。那个时候,一连10多天,吕玉兰晚上不脱鞋。母亲埋怨说:“傻妮子,咋能不脱鞋?”可母亲哪里知道,女儿的脚上冻出了疮,流出的黄水和鞋子黏结在一起,哪里还脱得下来!她穿鞋太费,母亲做不及,就到处捡别人的旧鞋穿,直到鞋子前面露出脚指头,后面露出脚后跟,才让它退休。一到夏天,为了节省鞋子,她便干脆常常光着脚下地干活。吕玉兰以勇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积极带领群众自己动手育苗,栽树,冲破重重困难,硬是在沙荒地上育成100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那道绿色的屏障,锁住了风沙的危害,几代人绿化沙荒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吕玉兰刚当社长的时候,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而且有些男社员也不听指挥。从未当过干部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挨门挨户地发动妇女。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勤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劳动搞得热火朝天。那些日子,吕玉兰一边领着大家干活,一边教社员识字唱歌,谈说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她要让大伙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家乡变个样。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1958年吕玉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吕玉兰任村党支部书记。到1965年,吕玉兰已经在农村整整奋斗了10年。在她的带领下,广大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把一个穷沙窝变成了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昔日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滩,已被成千上万棵树木覆盖,一片葱绿,有效地防止了风沙的危害,使“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长出了好庄稼……

同年吕玉兰发表了十个为什么,以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抒发了她的人生观。

吕玉兰带领家乡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先进事迹,通过报纸、广播的宣传报道,远近闻名。她很快成为中共临西县委,邢台地委和河北省委的重点培养对象。这年3月,她被评选为河北省劳动模范。不久,全省掀起了一个长达数月之久的宣传和学习吕玉兰的活动,规模声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河北省宣传各个模范先进人物中是空前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书名为英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吕玉兰。那时,在中华大地传唱着许多颂扬吕玉兰的歌曲,传颂最广、最久的是由田间作词的歌曲革命闯将吕玉兰。其中有这么一句:“革命闯将吕玉兰,党的话儿记心间……”她的先进事迹整整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人。

1966年4月1日,是一个令邢台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把党中央和毛主席真情关怀的温暖送到了邢台人民面前。那天,周总理点名表扬了吕玉兰:“你们东边临西县,不是有个吕玉兰吗?这个姑娘带领群众搞封沙育林,很快改变了自然条件……我们大家要学习她们的精神!”省委领导把提拔吕玉兰的想法向周恩来同志做了汇报,他说:“玉兰这个人可以培养,但还是阶梯式的为好,可以先当公社书记嘛!”于是,吕玉兰相继担任了下堡寺公社书记、临西县委书记、邢台地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省委书记等职。她走上领导岗位后,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仍旧是头扎白毛巾,布衣布履,举手投足,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吕玉兰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被批斗,脊背上插着削尖的竹竿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人一起站在台前。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滴滴点点的鲜血,背上至死还有那时留下的疤。批斗结束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玉兰就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面对这些磨难,吕玉兰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很快冷静下来,她认真地回忆了自己十几年走过的路,认定自己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做法没错。她不能听凭造反派的纠缠,她要回到乡亲们身边去工作,这时她想到了一个能够救她,也会救她的人,那就是周恩来总理。于是,她背着人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既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陈述了她对当时时局的看法。仅仅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驻邢台的支左部队就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信,要他们解放吕玉兰。吕玉兰被成功解救。

吕玉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69年春天,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举行。吕玉兰作为主席团成员,光荣地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这次大会给吕玉兰留下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毛主席对她的亲切接见。那是4月24日下午举行的选举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闭幕式上,吕玉兰幸运地被划分到与毛主席同一个选区的第一票箱投票。会议就要结束了,她多么想多看一眼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啊!忽然,周总理的目光同吕玉兰的目光相对而视,周总理微笑着向她招招手。她赶忙走上前去,站在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前面。

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她是吕玉兰,河北的代表。”

毛主席高兴地站起来,亲切地同吕玉兰握手,说:“你就是河北的吕玉兰?你的名字我记下了!”

吕玉兰激动得热泪盈眶,好像有许多话要向毛主席倾诉,但一下子又说不出来,只是使劲地点点头。就在这次大会上,年仅29岁的吕玉兰,光荣地当选为中央委员。

后来,在参加九届二中全会、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党的“十大”等场合,吕玉兰又十几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她在笔记本上,对自己每次见到毛主席,几乎都记下了时间、地点、具体情景和自己的感受。毛主席每发表一次最新指示,她都要抄录在笔记本上,反复认真地学习领会。毛主席逝世后,她撰写了题为红太阳照耀我成长的回忆文章,表达了对毛主席深厚真挚的情感。

经历了“文革”初期那段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波折之后,她不再是熟悉家乡黄土地、脑子里只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单纯村妇了,她有许多困惑也有许多思考,意识到面临局面的复杂。1970年,吕玉兰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赴朝鲜访问;1973年以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赴阿尔巴尼亚访问;80年代率河北省农业代表团赴法国、泰国进行农业考察。1980年,组织上决定调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职务虽然下降了,而她并不感到有什么失落感。

1972年11月23日晚12时,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了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刚从阿尔巴尼亚访问归来的吕玉兰一行。会见中,周总理向吕玉兰问起了东留善固大队和县里的情况。她汇报说,大队今年粮食亩产达到800斤,皮棉达到100斤。周总理讲,那不错,大队过“江”了,全县也上500斤了吧?她汇报说,只有260斤。周总理不太满意地说,才260斤?你们县像你们大队这样水平的有多少村?她说,全县有44个大队是学大寨的点,粮食产量上了“纲要”。周总理又问,九届二中全会后,读了点书吧?她回答,参加了一次省委读书班,县委每月有4天的学习时间。周总理问,你每年参加劳动多少天?她说,劳动不够多。周总理又充满希望地说,你到县上工作,要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这次周总理同吕玉兰整整谈了1小时20分钟。

第二天上午,刚吃过早饭,邓颖超大姐又亲自给吕玉兰打来电话,说总理还没有跟她谈完,委托她继续谈。同志们都对吕玉兰建议说,邓大姐那么大年纪了,还是你上邓大姐家去汇报吧。吕玉兰就给邓大姐打电话,邓大姐马上同意了。不一会儿,邓大姐派车把吕玉兰接到中南海西花厅。邓大姐又一次详细地向吕玉兰询问了东留善固和临西的基本情况,具体同她一起研究了临西县实现东留善固化需要的时间和措施,建议她要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她们从上午10点一直谈到中午1点。临别时,邓大姐对吕玉兰说:“今后多联系,这次算挂上钩了。”

这天晚上,在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举行的阿国庆招待会上,周总理再次嘱咐吕玉兰:“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当周总理到各桌祝酒时,再一次来到吕玉兰面前,同她碰杯,并深情地说:“玉兰,3年!”吕玉兰点点头说:“3年!”周总理又说:“3年,要东留善固化。”周总理一边说着,一边两眼殷切地望着吕玉兰。吕玉兰又使劲地点了点头,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夜深了,吕玉兰辗转难眠。她反复思考着,两天来,周总理和邓大姐接连3次接见自己,3次提出“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要求,不仅给自己在县上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为临西的大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面对周总理的重托,吕玉兰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遇到困难从不认输的吕玉兰,带领全县人民大干了3年,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一个崭新的临西,展现在人们面前!

吕玉兰一方面抓好工作,一方面注意学习。周恩来常说的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吕玉兰经常挂在嘴边。1966年国庆节观礼,周恩来总理送给王进喜、陈永贵和吕玉兰等工农兵代表每人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再三叮嘱他们好好学习毛泽东思想。

那几年,吕玉兰把学习抓得很紧。她除了开会、下乡,其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就是节假日也不放过,每天都学到深夜。她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做笔记,包括摘录革命导师的语录,写学习心得体会。这些,几乎占了她笔记本的主要篇幅,先后记了几十本。除了学理论,她还学历史、学地理、学农业科技知识,甚至学英语。党中央和河北省委,对吕玉兰的培养和学习十分关注,多次安排她参加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和工农中央委员读书班学习,几乎年年都有,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到一年。而吕玉兰也是把它们当作一次次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和增强领导工作能力的大好机会,认真加以对待,积极吸取营养,并同自己的实际工作密切联系起来。1977年9月,吕玉兰来到中央党校,参加了“文革”后举办的第一期中央党校高中级干部学习班学习。博大精深的理论,精彩纷呈的报告,把吕玉兰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她深深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不能停留在过去基层时那种“敲钟喊人上工”、光懂得“敢想敢说敢干”的状况,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了,而必须系统地、完整地掌握革命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

从1969年中共“九大”到1982年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吕玉兰先后参加了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党代会,全国四届、五届人代会,全国四届妇代会,以及河北省第四届到第七届人代会,而且是历届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并先后当选为3届中央委员、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一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作为人民和党员的代表,她积极参与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机构的参政议政活动,敢于反映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的呼声、愿望和困难。

吕玉兰对农业生产责任制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她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包干”这种形式的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许多地方一年就见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她在笔记本上,抄录了许多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赞扬“大包干”好处的顺口溜,同时她自己也编了不少。

吕玉兰在热情赞扬农业生产责任制优越性的时候,也不断发现和纠正它的缺点。1981年9月1日,吕玉兰即将到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这次会议上,她准备反映一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那个时候吕玉兰已被免去省委书记等省上的一切职务,下放到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她说:“俺不管那些,该说的,就说!俺不是省委书记,还是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如果有了毛病谁也不敢讲,那非得把政策搞歪了不可!倒霉的还是农民!”

果然,她到北京后,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详细的发言提纲。她的发言,也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在这年9月8日五届人大第二十会议第7号简报上,共反映了12位常委会委员的意见,特意把吕玉兰谈的“农村实行责任制,思想工作任务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的意见放在了第一条。

后来的事实表明,吕玉兰及时发现并建议纠正当时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精神。

在吕玉兰被“贬”官下放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时,她仍旧上穿花格布褂,下穿的确良蓝裤,脚穿黑色布鞋,纯粹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令人难以把她同曾为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河北省委书记的吕玉兰联系起来。在正定,她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所有乡镇及数十个村庄,调查研究,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甚至不分昼夜。出门下乡,极少坐车,大多是骑自行车。赶上吃饭,就在食堂里排队买饭;回来晚了,就把凉馒头泡在开水里吃。许多干部群众讲述起她热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创办企业、走富裕之路的事儿,无不流下感激的泪水。

1981年8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河北视察工作接见河北省领导时,详细地询问了吕玉兰的情况,然后说:“她对老同志是有感情的,对我们的党是有感情的。”1983年5月,河北省委纪检委的结论也出来了,套在吕玉兰身上的“历史问题”全部推翻了。手捧调查结论,吕玉兰一边念,一边笑,又一边哭,口中反复念叨着:“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又一次在俺身上落实了。”在正定县工作期间,她以忘我、坦诚和热情,同这里的干部群众广交朋友,赢得了真正的友谊。之后,她又来到位于保定市的河北农业大学,开始了为期3年的大学生活。

1985年7月,吕玉兰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仍然回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9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决定,吕玉兰调省农业厅任党组成员、副厅长。她分管的工作面多线广,她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理好千头万绪。她想方设法帮助一大批老同志的事儿,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称道。1990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同志,来到石家庄了解群众过春节的情况时,特意接见了吕玉兰,同其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并合影留念。分别时,李瑞环关切地问:“身体怎么样?”吕玉兰答道:“马马虎虎吧!”其实,那时吕玉兰就患有了多种疾病。可她从来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只要能动,就要出门,就要工作,一直没有改变她在农村就养成的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劲头。

为了更积极地投身于事业中,吕玉兰制定了晚婚计划。她说:“国家计划和每个集体、每个人的计划有联系,像套盆一样,大盆套小盆,有了大的就有小的,个人计划得服从国家计划,小集体计划得服从大集体计划,考虑个人的事,一时也不能离开国家。所以,我才把自己的婚姻和国家的五年计划联系在一起。”

后来,第二个五年计划过去了,吕玉兰的婚姻还没有考虑,原来她又订了新的晚婚计划。那是在1965年召开的河北省妇代会上,省委书记闫达开号召晚婚。吕玉兰积极响应:“我的婚姻问题,实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再说。”她还说:“我认为,我的一生中,从体力、脑力、创造力,20岁至30岁,这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应当集中精力,为建设新农村贡献青春。”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有不少人不断地给吕玉兰介绍对象,他们中既有地方领导干部,又有部队团级军官;既有名牌大学生,又有技术人员,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从1968年开始,又先后走上了县、地、省的领导岗位,工作十分繁忙。她说,等把县上的工作搞上去了,把地、省的工作熟悉了,再来考虑个人的婚姻。就这样,吕玉兰一再制订她的“晚婚计划”。她的“晚婚计划”经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一时被传为美谈。

周总理知道了这件事,多次予以表扬。1970年6月23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即将启程前往朝鲜访问的中国代表团时,表扬说:“我们还是要提倡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是个好办法。今天,在座的就有两位,一位是吕玉兰,一位是王海容,就是晚婚的代表。应当号召年轻人,向她们学习。”几天后,周总理在首都机场欢送来访的朝鲜代表团时,又表扬说:“吕玉兰是中国妇女晚婚的代表!”表扬归表扬,周总理和邓大姐一直很关心吕玉兰的婚事,曾多次催促她找对象。

1974年年初,经人介绍,吕玉兰与时任新华社年轻记者江山确立了恋爱关系。1974年10月3日,河北省委组织部和民政部门的有关同志为他们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当时,吕玉兰34岁,江山28岁。当天晚上,在河北省委大院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结婚仪式。为了给总理有个交代,吕玉兰嘱咐丈夫,在合适的机会要向总理报告他们的家事。1975年4月7日,当江山见到邓颖超汇报了他们的婚事时,邓颖超十分高兴地说:“请代总理和我向玉兰同志问好!”并勉励说:“你们两个要互相学习!”

吕玉兰虽然身居高官,爱人江山也上着班,但家中的经济一直很紧张,他们自己种菜养鸡,生活得十分简朴。每逢开会的时候,是吕玉兰改善生活的时候。许多领导不在会上吃,可她却在会上吃。她说:“在会上吃饭,既便于接触从基层来的同志,还可以改善生活。”吕玉兰的穿着也很朴素,平时老爱穿蓝白相间的粗布方格褂,的卡蓝布裤,的确良衬衣。脚上一直是平底布鞋。就是到北京开会也是这套服装。她衣服不多,平时出门只带够换洗的几件,打个小包袱就装完了。

吕玉兰很要强,再穷也不收礼。那时很少有请客送礼的,即使最要好的朋友,生了孩子,也只是带一瓶橘子汁,或送一斤红糖,表表心意而已。吕玉兰结婚不久,回到家乡东留善固,刚进家门,她的母亲拉着她的手往里屋走:“玉兰,你来看看,这咋办?”吕玉兰有点纳闷,跟着母亲进了里屋。只见里屋炕上放着好几块用红纸包着的被面、布料。吕玉兰便明白了。还没等母亲说完是谁家送的,她就说:“俺们家啥时候收过礼?还不赶快退回去!”母亲有点迟疑说:“他们说,你好不容易才结婚了,太难得,这辈子就这一回。”吕玉兰坚定地说:“这是搞特殊的事儿嘛!一户也不能留!”母亲答应了。吕玉兰对自己要求很严。当时石家庄电视机厂刚试产彩电,给她送来一台免费“试看”,她坚决不要。后来,这台彩电被搬到了省委办公厅秘书处,放在办公室,让秘书和服务员们看。不久,她又将这台彩电还给了电视机厂。

当时,河北省委对吕玉兰比较关心,包括她工作安排、理论学习和家庭生活。对于吕玉兰家的困难,有次省委主动提出年底一次性补助200元钱,但吕玉兰坚决不要。她说:“家困难,国家也困难,只要有吃有住有穿,能过得去就不要伸手。”那年春节,吕玉兰的秘书给她拿来100块钱,说是机关给她发的生活补助,所有拿工分加补贴的工农领导干部都有,她仍然不要,叫秘书退了回去。

吕玉兰对自己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一直十分重视。1977年下半年到1978年上半年上党校时,她联系实际,考虑到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她1978年4月写在笔记本上的一首自编顺口溜儿,表达了这位身为省委书记要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后代的决心:“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吕玉兰一生中曾受到几次错误批判,“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但她毫无怨言,仍然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她听党的话,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30多年以来,她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她党性强,作风正派,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1985年6月,吕玉兰在河北省农业厅工作,任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她患了脑血管痉挛症,但她舍不得在医院休养,仍坚持带病工作。从这年的6月到这年年底,半年时间内,她几乎一刻也没停息。6月,她到大曹庄农场参加现场会,回来后又赴秦皇岛,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全国农机监理学术研究会、全省地市农机科长会;7月,她飞赴昆明,参加全国农机工作会议;8月,她到承德、唐山、秦皇岛检查工作;9月,又连续行程2000多公里,上天津、下邢台。回来后病情加重,她住院治疗一个多月。11月15日刚出院就赶赴保定,参加一个培训班开幕式,然后到保定、廊坊所属数县调查研究,24日回到石家庄,26日又赶赴邯郸现场办公。28日,从邯郸直接又去保定。12月27日,过度疲劳的吕玉兰再次被送进河北省人民医院。两天后,确诊为脑血栓。在医生、护士的竭力抢救和家人的精心护理下,到1991年春天,吕玉兰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有所好转。3月底,转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后又转到北京西苑医院,在这两个医院医生的精心诊治下,她的病情进一步好转。1991年6月12日,吕玉兰从北京西苑医院出院,回到石家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全靠她的爱人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帮她穿衣、吃饭、喂药,为她洗澡、换洗衣服。长期以来,吕玉兰忙于工作,经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访,两人很少能厮守在一起。这次吕玉兰生病住院,倒为他们夫妻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照料吕玉兰,江山错过了担任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职务的机会,也错过了晋升高级记者职称的机会,但他无怨无悔,他说:爱的真谛是忘我的奉献,爱的极点是心灵的交融。望着病中的妻子,江山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玉兰哪玉兰,你带领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图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你病了,但还是人民的功臣,好人应当有好报,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你!”再精心的治疗,再好的药物,再尽心的护理也没能从病魔手中夺回吕玉兰的生命。1993年3月31日凌晨4时40分,吕玉兰因病治疗无效,在河北石家庄逝世。4月9日,在河北省会石家庄,河北省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由河北省委组织部审阅批准的“吕玉兰同志生平”中,这样评价她:“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吕玉兰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曾长期担任邓颖超大姐秘书的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赵炜,专门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和对家属的亲切慰问;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等中央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也打来电话慰问和送来花圈;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书记或省长的老领导刘子厚、闫达开、金明、高扬、邢崇智、李尔重,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社长郭超人,当年曾同吕玉兰一道在农业战线上拼搏的我国知识青年代表人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著名劳动模范、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等发了唁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专程从北京赶来,表示深切怀念。知道姓名的或不知道姓名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告别仪式的竟达数千人,告别仪式整整举行了一小时。吕玉兰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向吕玉兰做最后的诀别时,恸哭声、呼唤声,响成了一片。

吕玉兰塑像

当天的人民日报用较长篇幅刊登了吕玉兰病逝的消息,对她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同志在悼念文章中写道:“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如今,在吕玉兰的家乡东留善固村,以吕玉兰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里,两幢洁白的教学楼巍然矗立。2008年3月31日,展示吕玉兰事迹与风采的“吕玉兰纪念馆”,在东留善固村举行了开馆仪式。毛泽东嫡孙、全国政协委员毛新宇博士专门发来贺电;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周恩来亲属周秉钧夫妇、周秉华夫妇,以及来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有关领导与亲朋好友,从邻近农村赶来的乡亲们共数千人,参加了开馆盛会。

总结

吕玉兰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是一个决心做“傻于集体,傻于人民,傻于社会主义”的人。她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保持着农民最质朴的本色,几十年如一日,听党的话,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带领农民搞生产运动,努力改革农村落后面貌。她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她的伟大正如文中所说: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