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四章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第四章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5444  |  更新时间:2015-03-25 10:08:39  |  分类:

儿童教育

太子宝卷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敬则闻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有走耳!”盖时人讥檀道济避魏之语也。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

太子萧宝卷让人上屋顶,望见征虏亭失火,一片火光,以为是王敬则率领军队打过来了,就急忙穿上戎装,想要逃走。王敬则知道此事之后,高兴地说:“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我想你们父子也只有逃走这么一条路了。”所谓“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是当时人们讥刺檀道济见了北魏军队只会逃跑的话语。王敬则起兵,其来头凶猛,声势甚大,但是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失败而告终。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东晋末年,他随宋武帝刘裕进攻后秦,被宋武帝任命为前锋,攻克洛阳。宋武帝平定中原后,檀道济因军功封为永修县公,任职丹阳府尹,护军将军。

宋文帝时,檀道济又因功升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和北魏开战。当时,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先后攻灭了夏、西秦、北燕、北凉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檀道济画像

尽管北魏的兵力大于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济以寡敌众,和北魏的军队接连打了三十多仗。他打一仗,胜一仗,打得北魏军队闻风丧胆。

不久,檀道济率军来到历城,由于后勤供应跟不上,军营中的粮米将尽,军心惶惶。檀道济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北魏相比,兵寡势弱,之所以能每战必胜,靠的是将士高昂的士气。如果将士们知道粮尽,必将士气低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必须立即退兵。但他考虑到,手下的将士如果知道粮尽退兵,必然影响军心,而如果北魏军队知道己方粮尽退兵,必将率兵追击。于是,他让人运来大批白沙,只用少量的米覆盖在上面,故意在晚上以沙充米,以斗量之,给人以粮米仍很充足的假象。

这样一来,军心稳定了,而北魏的探子以为檀道济量的真是米,便向北魏将领禀报檀道济军中并不缺粮。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全体将士穿着整齐的盔甲,乘着战车,慢慢地退走。北魏军队怕有伏兵,竟然不敢追赶。

檀道济此次出征,虽然没有一举平定河南,但他在全军粮尽之时,仍能不伤一兵一卒,全军而返,威名大震,使北魏将士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人在必要时委曲求全,以暂时躲避的方式避开敌人的锋芒,这样可以为以后重新再来或者东山再起保存力量,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值得肯定。人生并不是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再所难免的,暂时的后退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决定以后,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独不见萧令君乎?以精兵数千,破崔氏十万众,竟为群邪所陷,祸酷相寻。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难道忘记了尚书令萧懿了吗?他以几千精兵,打败了崔慧景的十万大军,然而竟被那帮邪恶的小人所陷害,很快就灾祸及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的教训实在值得我们记取。

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君主。公元前458年,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谁知消息走漏,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晋定公无力抵抗,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为此十分生气,他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智伯眼看战事进行了两年多,而毫无进展,心中十分焦急。一天,智伯在查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忽然想出了引晋水淹晋阳城的主意。智伯命令兵士在晋水修筑水坝,拦住上游的水,再在晋水旁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为了防止水淹晋阳城时,同时淹了自己的人马,又在三家联军的营地外,筑起拦水坝。

这时正值雨季,连日大雨不停,水坝里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下令,掘开堤坝。一时间大水奔腾咆哮,直朝晋阳城冲去。不到一天的工夫,晋阳全城便泡在了水中。城中的军民只好爬到未被淹的屋顶和城墙上避难。可是,晋阳城的全体军民宁可淹死,也不投降,仍然顽强地坚守危城。

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的领地。在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在韩、魏两家的配合下,悄悄地派兵出城,杀死了智伯派去守卫护营堤防的官兵,掘开了堤防,放水倒灌智伯军营。汹涌的大水,不一会儿就把智伯的军营全淹了。智家的兵士们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得一片喊杀声,见军营里到处是水,不由乱作一团。

赵襄子率领人马从正面杀来,韩、魏两家则乘势从两翼夹攻。智军大败,智伯本人也被三家的人马擒住杀了。韩、魏、赵三家乘胜追击,灭了智家,平分了智家的土地。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声名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在后周节度使赵匡胤手下当官。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于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后,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很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他处理起政事来思维总是十分敏捷。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粗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不以为然。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能超出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另外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会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病去世,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赵普之所以能够稳坐宰相之位,除了他深研论语之外,还离不开他丰富的实践经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因为那是被许多人证明了的“真理”。它为后面的事情提供了解决的有效途径和有益的借鉴。

赵普雕像

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才智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和才智去应对万千变化了的事物,显然是力有不逮的,同时,也是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启发我们的灵感,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温谓诸将曰:“以吾之众,攻则不足,守则有余。骠骑、抚军,首尾连兵,会须灭贼,但应聚粮厉兵以俟时耳。”

慕容温对众将领说:“以我们的兵力,进攻则力量不足,防守则绰绰有余。骠骑将军、抚军将军的兵力汇集起来,应当能够消灭寇贼,只是需要聚集军粮、训练军队以等待时机。”

安禄山造反后,叛军所到之处,官员望风而降,只有很少的官员能够奋起反抗。安禄山的部队很快就占领了宋州和曹州,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他还命令真源县令张巡向叛军投降。张巡是个有骨气的人,他召集了1000多人起兵反抗叛军。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带兵和朝廷军队作战,张巡偷袭了雍丘,把令狐潮的全家杀光。令狐潮赶紧带了4万人马回来攻打雍丘。当时张巡手下只有两千人,大家都很害怕。张巡对大家说:“敌人知道我们的虚实,所以肯定会轻视我们。我们可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一定能打败他们。”于是张巡派出1000人向敌人发起猛攻,将叛军击败。第二天叛军攻城,张巡率领部下死守,一直坚守了两个月之久。令狐潮见实在攻不下来,就撤兵了。张巡率部追击,差点活捉了令狐潮。不久令狐潮卷土重来,张巡手下有6个将领害怕了,劝张巡不如投降。张巡表面上答应了他们,内心却对这些人恨之入骨。第二天,他召集全军将士,公开将这6个人斩首,守城士气更加高涨。

城里的箭射光了,没有箭不好守城。张巡想了个办法,他命人扎了1000个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服,到了晚上就用绳子把它们吊下去。叛军以为张巡前来偷袭,急忙放箭,射了很久才发现原来都是些草人。第二天张巡命人把草人拉上去,从它们身上得到几十万支箭,又可以继续守城了。过了几天,敌人发现又有人从城上下来了,都以为又是骗他们的,没有防备。谁知道这次不是草人,而是张巡派下来偷袭的兵将。他们下来后向敌军发动奇袭,将其逼退了十几里。

城里的柴火用光了,张巡骗令狐潮说:“我想带着大家弃城而逃,请你后退60里地,好让我们跑掉。”令狐潮同意了。结果张巡带着人四处伐木,准备了足够的柴火。令狐潮知道中计了,赶紧回来重新把城围住。不久,张巡对令狐潮说:“你得给我30匹马,这样我才好跑啊。”令狐潮就送了30匹马给他。张巡把马分给手下30员猛将,跟他们说:“敌人来了之后,你们就杀出去。”第二天,张巡对令狐潮说:“我倒是想走,可将士们不让我走啊。”令狐潮气得吹胡子瞪眼,那30个人冲出来对着叛军大砍大杀,活捉了敌人14个将领,杀了100多人,令狐潮再也不敢来了。

张巡塑像

叛将杨朝宗率部进犯宁陵,断绝了张巡的退路。张巡率领3000人马赶到睢阳,和太守许远等人合兵对敌人发动攻击,大获全胜,杀敌万人。许远觉得张巡才能远远超过自己,于是把指挥权交给了他,自己甘愿当下属。

尹子奇率领十几万大军前来攻打睢阳,张巡、许远和将士们死守城池,一天交战20次,杀敌无数。张巡为激励士气,宰了很多牛羊请士兵们吃,吃饱喝足后出城与敌人交战。敌人见他们人少,得意地大笑起来。张巡、许远二人亲自擂鼓,士兵们舍生忘死地杀入敌阵,把骄傲的敌人杀得大败。张巡想射杀尹子奇,但又不认识他,就用蒿草做了一支箭射向敌人。敌兵以为城里的箭都射光了,高高兴兴地把那支箭拿给尹子奇看,让张巡记住了尹子奇的长相。他命令神射手南霁云射杀尹子奇,一箭射中尹子奇的左眼,敌人只好撤兵。

前进是要具备必要条件的,如果盲目前进,那么无异于自杀行为,其后果显然是不会好的。如果不具备前进的条件,那么采取守势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是一种理智的迂回的前进,在守则有成的基础上,寻找出击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出击并取得胜利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

然后,我军蓄养军威,窥伺破绽,就能够一举消灭他们。打算有所索取,就要先有所给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了吗?

楚庄王十分喜爱一匹马,可是这匹马因过于养尊处优,得肥胖症死了。楚庄王十分心痛,他命令朝中大臣为死马致哀,并要用一棺一椁装殓,按当时楚国大夫的礼节举行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劝阻,楚庄王不但不听,还大为恼火,他下令谁要是再劝阻,一定判他的死罪。

当时宫中有个叫优孟的人,进宫来便号啕大哭。庄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最心爱的马,以楚国之大,什么东西弄不到!现在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我请求用侯王的礼仪来埋葬。”

楚庄王一听非常高兴,便问:“依你看来,怎么个埋葬法呢?”

优孟说:“最好用雕琢的白玉做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椁。还要建造一座祠庙,立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轻贱人而看重马了。”

楚庄王一听,如梦初醒:“我的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唐太宗即位不久,突厥人攻进大唐的心脏——都城长安,颉利可汁的大帐已经扎在了渭水北岸,遥遥面对长安城。在如此存亡危急之刻,唐太宗亲自骑马出了玄武门,随行只有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唐太宗直接来到渭水南岸,与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对话,理直气壮地指责突厥违背盟约。过了一会儿,唐军各路兵马陆续抵达,一时间旗帜铠甲遍野,突厥人心生畏惧。唐太宗下令诸军退后布阵,自己则单独留在前线,和颉利可汗谈判。

之前,左仆射(宰相职)萧瑀担心唐太宗的人身安全,跪在马前劝谏,态度坚定地不让唐太宗冒险。唐太宗对他说:“我已经有所安排。若要开战,一定胜利;若要和谈,一定安全。制伏突厥就在此一举。你等着瞧吧!”

颉利可汗被唐太宗的气魄所震慑,当天就请求和谈。两天后,双方斩白马誓约,突厥退兵。

萧瑀在和约签署之后,前去请教皇帝,当时为何要孤身涉险。唐太宗回答说:“突厥人马虽多,但军容不整,各部落都只想捞点好处就回去,各怀异志,其实不堪一击。我已经安排李靖、长孙无忌在颉利可汗的后方设下了伏兵,真要开战的话,我们也一定能取胜。我实在是考虑国家建立不久,内部情势尚未完全安定,老百姓也还称不上富足,一旦开战,耗费一定很大,所以宁愿与他们和谈。然后,我军蓄养军威,窥伺破绽,就能够一举消灭他们。打算有所索取,就要先有所给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明白了吗?”

萧瑀听后,十分赞赏太宗的英明决策。

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到某人的东西,不妨先给他点东西。要想得到长远利益,就要有吃小亏,先奉献的胸襟和谋略。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高明策略。如果你仔细考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用以退为进的迂回战略,往往要比盲目前行靠谱得多,最终的结果也会令你满意很多。

毒蛇螫手,壮士解腕

密曰:“让贪愎不仁,有无君之心,宜早图之。”密曰:“今安安未定,遽相诛杀,何以示远!”曰:“毒蛇螫手,壮士解腕,所全者大故也。彼先得志,悔无所及。”密乃从之,置洒召让。

李密说:“翟让贪婪而刚愎自用,不行仁义,有目无君长之心,应该早些想办法。”李密说:“现在我们的安危还未确定,就相互诛杀,让别的地方的人怎么看呢?”郑说:“毒蛇螫手,壮士断腕,但是根本还保全着,若他们先得了手,您后悔就晚了。”于是李密听了他们的劝告。他摆酒宴召翟让来。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最强的一支起义军是瓦岗军。瓦岗人马起先是由翟让领导的,徐世绩、单雄信是翟让手下最重要的谋臣、勇将。之后李密看准翟让在群雄中最强,就加入了瓦岗阵营。李密雄才大略超过翟让,他周游各地,游说各路英雄豪杰加入瓦岗阵营。

隋炀帝因兵变被杀,各路起义军更加活跃。李密建议翟让“袭取东都(洛阳)号令天下,占领兴洛仓赈济灾民,天下可指麾而定也”,翟让自知才能不如李密,于是推举李密为“魏公”,设坛场,即位,建元(公元617年),大赦。自此,李密成为瓦岗军的最大统领,翟让位居第二。

不过,李密的大战略只达成了一半:夺下兴洛仓,吸引了百万流民,声势大振;但是次取洛阳却受阻于王世充。

起义军有个通病,如果军事受到挫折,就容易发生内部矛盾。翟让的手下对翟让说:“天子你应该自己当,为何拱手送人?你不发动兵变,我来发动!”翟让听了大笑,没理会,但也没处置这名手下。李密听到这事,心里却琢磨起来。后来双方手下之间起了摩擦,翟让庇护自己的手下,杖责李密部下,并且扬言:“魏公还不是我立的吗?”

李密的左司马郑颋建议李密先下手为强,李密犹豫,郑颋说:“毒蛇螫手,壮士解腕,如果不当机立断,可能受伤害的将是我们。”于是李密摆下酒席宴请翟让等人,在宴席四周埋伏下杀手,杀了翟让与其亲信。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后,李密让徐世绩、单雄信、王伯当接管翟让人马,稳住了大局。

毒蛇螫手,壮士解腕体现的是一种当机立断的精神,没有此种精神,面临的将是更大的伤害。两害相衡取其轻,是选择断一足还是选择失去生命,相信所有人都会毫不犹疑地选择前者。危机面前,没有过多的时间容你考虑,在权衡利弊之后,要迅速做出决断,果断采取正确行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

存亡之机,间不容发

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对比部郎中长孙无忌说:“现在仇怨已经造成,一旦祸患暗发,岂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实际上便是国家的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采取周公平定管叔与蔡叔的行动,以便安定皇室与国家。存亡的枢机,形势的危急,就在今天!”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天下已经平定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都很嫉妒秦王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李建成、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们,每天都向李渊说李世民的坏话,李元吉还劝李渊杀掉李世民。

有一次,伊德妃的父亲伊阿鼠让家人把经过自己家门的杜如晦拉下马来,一边骂着说:“你算什么东西,竟敢到我门前不下马!”一边说这还一边打杜如晦。事后,伊德妃怕李世民把这件事告诉李渊,就恶人先告状,说秦王派手下的人欺负伊阿鼠,引得李渊又是一阵大怒,把李世民找去狠狠训斥了一通,任李世民怎么解释,李渊也不相信。还有一日,李建成把李世民叫到他的府上喝酒,想用毒酒害死李世民。李世民喝完之后,感到心脏剧痛,随后就开始吐血,吐了很多。因施救及时,李世民才拣回一条命。李元吉和李建成总是想方设法谋害李世民,李渊也准备惩罚李世民。为此,李世民就召来房玄龄,和他商议这件事。房玄龄说:“秦王您功劳盖世,本应该继承皇帝的大业,现在您心怀忧虑和恐惧,这正是上天在帮助您啊!希望您不要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了。”于是,房玄龄就和秦王府属杜如晦一起劝说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给李渊呈上密奏,说李元吉和李建成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还说:“我没有丝毫对不起哥哥和弟弟的地方,而他们却想杀掉我,像是要为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似的,我如果含冤而死,就远离您了,魂魄回到地下。”李渊看完奏章以后,很惊奇,就回复说:“朕明天就调查这件事情,你应该及早前来朝见我。”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入朝,把自己的兵马埋伏在玄武门附近。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上奏的事情,他把李元吉叫来商议这件事情,李元吉说:“我们应该统率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假托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的变化。”

李建成说:“我们的军队已经防备得很严密了,到处都是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入朝,亲自打听消息。”于是,他们二人就一起骑马入朝,向着玄武门走来。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感到情况有点不对头,于是立即勒马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等人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跑,就追了出来。李世民在后面大声叫他们,李元吉返回身,拉开弓箭准备射死李世民,但是,他射了好几次,都没有射准。李世民提箭射李建成,一箭就把他射死了,李建成坠落马下。李世民的坐骑跑到了树林里,李世民被树枝挂住,掉了下来。李元吉见状,迅速赶到,夺过李世民的弓来,准备勒死他。尉迟敬德带领着骑兵及时赶来,大声呵斥李元吉。李元吉见势不好,就想步行逃往武德殿,尉迟敬德从后面追来,用弓箭射死了他。

翊位车骑将军冯立和副护军薛万彻等人率领精锐兵马2000人,快速赶到了玄武门。结果城门已经关闭,致使冯立等人无法进城。

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见冯立等人前来,就要挺身而出,准备作战,他亲近的人就劝他说:“将军,事情还未见分晓,先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再见机行事吧!等到我们的人马集合起来,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不迟啊!”敬君弘不听劝说,执意出兵。于是他就和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奔出城门,和冯立的人马交战,结果全部战死了。

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率领的人奋力作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都很恐慌。这时候,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给薛万彻等人看。薛万彻带领的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一见主人已死,就全都逃散了。此时,李渊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就派尉迟敬德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拿长矛,直接就奔李渊所在的地方来了。李渊十分惊恐,就问他:“今天是谁在作乱啊!你到这里做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和齐王起兵作乱,秦王派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您的大驾,就派我来担任警卫。”

李渊就对裴寂等人说:“朕没料到今天会出这样的事情,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就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平定天下的时候,本来就没立多少功。他们还忌妒秦王,准备谋杀他。现在秦王已经把他们处决了,秦王的威名遍布天下,人们都诚服他,您不如立秦王为太子,把国家的大事交给他来处理,这样就不会再发生什么事情了。”

李渊叹了口气说:“那好吧,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啊!”

六月初七,高祖李渊将李世民立为皇太子,还颁布诏书说:“从今天开始,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都交给太子处置决定。”

又过了几个月,李渊索性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改年号为贞观。

危机往往突然来临,令人猝不及防,值此之际,要纵观全局,权衡利害,果断采取行动。如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则往往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造成严重后果。一个明智的人,在存亡之际,决不会思前想后,前怕狼后怕虎,而是善于谋断,果断行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陛下屡敕臣承奉契丹,勿自起衅端;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诸节度使没于虏庭者,皆延颈企踵以待王师,良可哀闵。愿早决计。

陛下多次命令我仰承恭奉契丹,不要自己去挑起衅端;可是现在天道人心,难以违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诸节度使被执陷在胡虏境内的都伸长脖子、提起脚跟在等待着王师北伐,实在值得同情哀怜。愿朝廷早做决计。

在山间丛林中,一只狼前来觅食,茂密的松林遮蔽了狼的视线,它不知道此时猎人布置的陷阱就在附近。这时,狼看到前方似有猎物出现,于是奋力追赶,忽然狼的脚掌被一个铁圈钩住了。狼想挣脱束缚,但是铁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这时,手拿猎枪的猎人出现了,他一步步向狼逼近,狼似乎感觉到了死亡的预兆。眼看着就要端起猎枪的猎人,狼不再犹豫,它用尽全身的力气,咬断了自己的脚掌,猛地挣脱了铁链,终于逃离了危险地带。如果狼迟点决断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就要丧命于猎人之手了。因此,要把握好时机,当断则断。

当年楚怀王和诸将拟定了一个协议,谁打下咸阳就封他在关中为王。最后刘邦完成了这个使命,将秦朝灭掉。刘邦怕别人抢走功劳,就派了一支部队驻扎在函谷关,不许别人进入。

项羽打败章邯后,也向咸阳进发,但在函谷关被阻拦了下来。他听说刘邦已经进入咸阳,顿时大怒,发兵攻破函谷关,大摇大摆地进了关,把军队驻扎在戏这个地方。当时刘邦驻扎在灞上,只有10万人,而项羽有40万人,实力差距很大。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害怕了,偷偷派人告诉项羽:“刘邦想在关中称王,任命原秦王子子婴为相,已经把珠宝全部占为己有了。”项羽发怒,下令说:“明天犒赏士兵,准备大败刘邦军队!”项羽的谋臣范增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入关以后却一点财物都没有拿,也没有抢夺美女,可见这个人志向不小。我让人看过了,他有天子的福分,所以千万不要错过杀他的机会。”

项羽塑像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刘邦谋士张良的好朋友,他怕张良有事,赶紧跑去通知张良,要他逃跑。张良是个讲义气的人,他不但不跑,还把这事告诉了刘邦。张良问:“谁让你把守函谷关的?”刘邦说:“他们说把诸侯挡在外面我就能在关中称王了。”张良问:“大王的士兵打得过项羽吗?”刘邦想了很久,说:“打不过。现在怎么办?”张良说:“那去对项伯说吧,让他帮你说好话。”于是刘邦连夜找到项伯,向他解释了一番。项伯答应帮他说好话,但要刘邦明天一早去项羽军营请罪,刘邦答应了。项伯回去对项羽解释了一番,项羽答应不杀刘邦。

第二天早上,刘邦带了100多个骑兵来见项羽。走到鸿门的时候,项羽出来迎接,刘邦谢罪道:“我和将军一起出兵诛灭秦朝,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不小心就先入关灭掉了秦朝。现在有小人说我坏话,才让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裂痕。”项羽相信了他的话,说:“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做?”项羽邀请刘邦一起喝酒。入席后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并悄悄举起玉佩示意要杀刘邦,项羽装作没看见。范增离席,把项庄找来,对他说:“大王不忍心杀刘邦。等会你进去劝酒,请求表演舞剑,然后趁机杀死刘邦。不然的话我们都要当他的俘虏了。”项庄进去要求舞剑助兴,项羽答应了。于是项庄拔剑起舞,眼睛却一直看着刘邦。项伯见势头不对,也起来和项庄对舞,用身体挡住刘邦,项庄没办法下手。张良见情况不对,出来找樊哙。樊哙问道:“事情怎么样了?”张良说:“现在事态紧急,项庄正在舞剑,随时都有可能伤害大王。”樊哙说:“现在是关键时候,我先进去,生死都要和大王在一起。”樊哙带着剑要闯进去,卫士不让他进,樊哙用盾牌撞开卫士冲了进去。他怒睁双目瞪着项羽,头发都竖了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大惊,按剑问道:“你是谁?”樊哙说:“我是刘邦的马夫樊哙。”项羽夸道:“真是个壮士,赐酒!”左右把酒端了上来。樊哙拜谢,站着把酒喝光了。项羽又喊道:“赐给他一个猪蹄!”左右拿上了一个生猪蹄。樊哙把盾放在地上,猪蹄放在上面,用剑切开来吃了。项羽问道:“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酒算什么?当年秦王杀人不眨眼,伤害别人唯恐不够残忍,所以天下都背叛了他。当初怀王和大家约好了谁先进咸阳谁就为王。现在刘邦先进咸阳,但他什么东西都不敢动,就等着大王来接收。派人守在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这么大的功劳不但没有赏赐,大王反而听信谗言要杀了他。这是继承了秦王的暴虐,我私下觉得大王这样是不对的。”项羽没有回答,只是让他坐下,樊哙就在张良身边坐下了。过了一会儿刘邦借上厕所为名走了出去,樊哙也跟了出去。刘邦出去后,樊哙劝他赶紧离开,刘邦说:“刚刚出来的时候没有告辞,怎么办?”樊哙说:“都什么时候了,现在人家是刀,我们是案板上的鱼肉,还告什么辞!”刘邦就走了,临走时让张良向项羽告辞,并把带来的礼物托张良转交。张良回来对项羽说:“刘邦不胜酒力,不能告辞就走了。他让我给大王献上白璧一双,送范增一双玉斗。”项羽接过白璧放在桌子上,范增把玉斗放在地上用剑砍得粉碎,气呼呼地说:“唉,以后夺取你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当俘虏了!”

果真,刘邦鸿门宴上侥幸逃脱被诛的命运后,在张良和韩信等人的辅佐下,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最终成功击败项羽,创立了刘姓天下。

20世纪80年代,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王安电脑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公司的创始人是华人王安博士。王安在哈佛求学期间,曾经在实验室进行有关计算机存储问题的研究。

哈佛大学有一条既定方针:当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到商业应用的程度就会强行停止该项技术的研究。就在王安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离哈佛停止该项技术研究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王安对计算机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本希望将来能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可是哈佛却要断送他的美好前程,令他非常懊恼。于是,他想到了去申请专利,但这样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他工作上的最佳搭档艾肯博士一再声称,计算机不受任何专利限制,一旦自己去申请专利必然会招致艾肯的猜忌,甚至会因此反目成仇。

王安犹豫了,可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还是果断地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说干就干。1949年10月21日,王安正式向专利局提出了“脉冲转移控制器”的专利申请。这件事传到哈佛实验室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指责他是叛徒,还有一部分人为他担心,害怕他遭受艾肯的谴责和惩罚。

但王安毫无惧色,他不再为决定后悔,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谋出路。出乎意料的是,艾肯对待这件事很冷静,没有暴跳如雷,他只对王安耸了耸肩,摊了摊手,一切就都过去了,至此,王安终于凭借果断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强大的电脑帝国。

很多事情容不得你长时间考虑,要当机立断,做出抉择,如果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那么解决事情的恰当时机极有可能稍纵即逝,很快就溜走了,给你留下的只能是懊悔。因此,在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一定不要再犹豫不决,思前想后,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能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

夫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安有上将与叛卒入贼城,而他日得保无恙乎!大梁,天下之要会也,愿假三百骑先往取之;若幸而得之,公宜引大军亟进,如此始可自全。

什么事情都是由于果断而取得成功,犹豫而招致失败,哪里有上将和叛进入贼城而他日又安然无恙呢?大梁是天下的要害地方,我希望借三百骑兵先夺取大梁。如果侥幸攻取了大梁,您就率领大军赶快前进,只有这样才可保全自己。

邺都是天雄节度使的指挥所在地。天雄军发生兵变,兵变的领导者皇甫晖劫持了指挥使杨仁晟并要他带头叛变,杨仁晟拒绝了,皇甫晖杀了他。另一位指挥使赵在被胁迫着当上了叛军的指挥者,并进入邺都、占领宫城。

后唐庄宗派出好几拨人马讨伐邺都之乱,却连番失利,叛军声势日益高涨。庄宗不得已,派出原本不放心授以军权的李嗣源带领中央禁卫军出征,没有想到禁卫军却阵前兵变,胁迫李嗣源进入邺都,并推他为叛军的领导者。李嗣源以“招募散兵”为理由,自邺都脱身,想要回京师洛阳表白,却遭到之前讨伐叛军失利的李绍荣从中作梗,李嗣源进退不得,奏章也无法上达。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极力告诫李嗣源不要犹豫,要立即行动,凡事成于果断,而败于犹豫不决。石敬瑭主张攻取大梁作为根据地。李嗣源采纳了他的意见,抢先一步攻下大梁,自此局势逆转。李嗣源也由叛军俘虏、流亡败将,变成一方霸主,最后当上了皇帝,就是后唐明宗。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父亲试图用金钱赎回在战争中被敌军俘虏的两个儿子。这个父亲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笔赎金来救儿子。但他被告知,只能以这种方式救回一个儿子,他必须选择救哪一个。这个慈爱而饱受折磨的父亲,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无法决定救哪一个孩子、牺牲哪一个。这样,他一直处于两难选择的巨大痛苦中,舍不得这个,也不想丢掉那个,就这样在犹豫不决中度过了两个星期。等最终决定下来前去救人时,由于时间太长,敌军已将他的两个儿子都处决了。

在圣皮埃尔岛发生火山爆发大灾难的前一天,一艘意大利商船“奥萨利纳”号正在装货准备运往法国。船长马里奥敏锐地察觉到了火山爆发的威胁。于是,他决定停止装货,立刻驶离这里。但是发货人不同意。他们威胁说现在货物只装载了一半,如果他胆敢离开港口,他们就去控告他。但是,船长的决心却毫不动摇。发货人一再向船长保证培雷火山并没有爆发的危险。船长坚定地回答道:“我对于培雷火山一无所知,但是如果这个火山像今天早上的样子,我一定要离开那不勒斯。现在我必须离开这里。我宁可承担货物只装载了一半的责任,也不继续冒着风险在这儿装货。”

24小时后,发货人和两个海关官员正准备逮捕马里奥船长,圣皮埃尔的火山爆发了,他们全都死了。这时候“奥萨利纳”号却安全地航行在海上,向法国前进。

有位学者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那么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事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机会有时是稍纵即逝的,犹豫不决的人很难抓住机会。因此,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要学会当机立断,紧紧抓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

田兴不贪专地之利,不顾四领邻之患,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借使国家发十五万兵以取六州,期年而克之,其费岂止百五十万缗而已乎!

田兴不肯贪图专擅一地的好处,不顾四周相邻各道的祸患,归顺本朝,陛下怎么能够珍惜微小的费用,反而丢掉重大的谋划,不肯用这点钱财去收取一道的人心呢!钱财使用光了会重新得到的,而这一时机一旦失去,就不能够再追回来了。假如国家征发十五万兵马去攻取魏博六州,经过整整一年才战胜敌军,这需要的费用难道是一百五十万缗就可以止住的吗?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过世后,其子田怀谏在母亲的扶植下,自行发布公告为副大使,但是不得军心。有一天,军士哗变,拥立田兴为“留后”(代理节度使),田兴与军士约定:一、不得伤害副大使,二、听从朝廷指挥,由朝廷委派官吏。

唐宪宗画像

唐宪宗采纳了宰相李绛的建议,任命田兴为节度使。李绛再请求“赏赐魏博军士一百五十万缗钱”,唐宪宗左右的宦官嫌太多,李绛于是对唐宪宗讲钱用没了还可以再拥有,

但是机会失去了却有可能永不再来。唐宪宗听完表示:“朕之所以勤俭立国、蓄积财货,就是为了平定四方之用,储放在府库里毫无用处!”

一百五十万缗钱送到魏博后,军队欢声如雷。成德、淄青和平卢等节度使派去魏博的使者看到这个场面,都叹气说:“咱们对抗朝廷是毫无希望的。”

钱固然很重要,但失去了可以再拥有,但世界上很多事物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而不会再拥有。比如时间一去不复返,流逝的时间永远不会再回来。还有,很多时机也是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因此,要紧紧抓住时机,珍惜现在。

举大事者不顾家

劭欲尽杀三镇士民家口。江夏王义恭、何尚之皆曰:“凡举大事者不顾家;且多是驱逼,今忽诛其室累,正足坚彼意耳。”劭以为然,乃下书一无所问。

刘劭还打算把雍、荆、江三州将士们留居在京城的家属全都杀死,江夏王刘义恭和何尚之都说:“凡是图谋大事的人,都不会顾念自己的家,而且很多人又是出于无奈而这样做的,如果现在突然把他们的家属亲人全都杀了,这正好坚定了他们的斗志。”刘劭认为他们说得对,就下书说不再追究家属。

尧统治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鲧去治理。鲧虽然很有才干,但他对治水一窍不通,9年过去了,洪水一点减退的意思都没有。本来尧还打算如果鲧治水有成果,就把王位让给他,但看他治水不力,于是就选择了舜。舜登基后,见鲧把水治得一塌糊涂,就把鲧杀了,人们都认为杀得好。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也是一个很贤明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为人做事最讲信义。虽然他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因为父亲的死而仇恨舜。当然,他对于父亲的死感到很伤心,不过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取父亲的教训上面了。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禹以身作则,宁可吃差点穿少点,也要把精力用在治水上面。禹为了治水跑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亲自和百姓们一起挖土挑土,脚掌上全是老茧。在外面辛辛苦苦干了13年,甚至好几次经过家门而不敢进去,生怕耽误了治水的时间,就连他儿子启生下来的时候也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

大禹雕像

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走遍了全国,他为了方便治理,把全国分为9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他划分了各个州的地理位置,调查土壤情况和土特产。九州的划分对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好处,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禹还开凿了九大山脉的道路,疏通了9条河流,彻底将洪水治理好,天下重新回到太平时代。由于灾害被清除干净,舜的教化重新推行全国,禹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舜特地赏赐给他黑色的圭玉,并昭告天下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

当时负责法令的官员名叫皋陶,他和禹还有伯夷都是舜身边的贤臣。有一次三人在舜面前讨论,皋陶说:“如果能够以道德来达到信义,那么就能有高明的政策,辅佐的大臣也能和谐相处。”禹和他讨论了很久关于治理天下的问题,禹用自己治水的行为为例,证明自己是兢兢业业为天下做事。舜告诫他说:“你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放纵,成天只知道玩,在家里淫乱。所以我取消了他的继承权。”禹说:“我结婚刚4天就离家治水了,儿子出生的时候都没回家去看,更没有抚养教育他,所以才能完成治水的大业。我还建立了五服制度来治理天下,现在天下各国都能尽忠职守,只有三苗还不肯服从,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动向。”舜说:“替我推行德政和教导人民,这都是你的功劳。”通过这一番讨论后,皋陶更加尊重禹的德行了,命令百姓们都要向禹学习。对于那些不遵守命令的,就严厉地处罚他们。在这些贤臣的悉心辅佐下,舜的天下越来越太平。

禹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禹”,感谢他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禹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起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为百姓造福上面了。舜觉得禹的确是个贤人,而且又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就想把王位传给他。舜有个叫商均的儿子,但这个儿子和丹朱一样,是个不肖之子。舜不放心把天下交给他,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立禹为继承人。舜死后,禹辞掉了继承人之位,把天下让给商均。但天下诸侯和百姓纷纷背叛商均而去投奔禹,禹没办法,只好即天子之位,定国号为夏。

大禹雕像

禹也学尧、舜,登基后立皋陶为继承人,并把一部分政权交给他。但皋陶死得早,后来他又选择伯益为继承人。10年后,禹在会稽山去世。禹死前虽然把权力给了伯益,但伯益辅佐禹的时间还很短,功绩也不多,所以诸侯们都抛弃他去朝见启。启就登上了天子宝座,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至此,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举大事者不顾家体现的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的奉献精神是做大事之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如果每一个为公的人都能做到这种公而忘私的奉献,那么何愁国不强,国强了,家自然也就强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