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礼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二章 生活之道
第十二章 生活之道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5168  |  更新时间:2015-03-19 11:25:28  |  分类:

儿童教育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交友观,面对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古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处世之道,如“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些词句中蕴含的道理能给我们以一定的启迪。虽然时代在变,但这些基本的生活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价值。

不窥密,不旁狎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

不窥视人家隐秘之处,不随便与人亲热,不讲别人以前的过失,不要有嬉笑傲慢的神态。

诗经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名叫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去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恋人别这样做。

于是,她唱道:“请求你仲子啊,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杞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父母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啊。”

姑娘又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地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后园,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人家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人家风言风语的议论,也可怕呀。”

可以想象,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必定是有过“人言可畏”的人生体验才说出这番话的。所幸的是,只要年青人不再来找她,她所顾忌的流言蜚语就可以避免,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你是根本无法避免别人的议论的。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所填之词自成一格,具有很高的成就。这样一位富有学识的大家闺秀,本应有幸福的生活,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终其一生,李清照都没有摆脱流言的纠缠。

李清照

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期间,便陷入了流言的漩涡之中。她的父亲李格非与当时朝廷全力排斥的“元韦右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徙。这样的打击李清照还可以忍受,最让她难以承担的是,处理此事的是她的公公赵挺之。好事者对此说三道四,令李清照不胜尴尬。她写了一首诗,送给赵挺之,要求他以“人间父子情”为虑,顾及儿子、儿媳妇和亲家的面子,不要再做让自家人心寒、让外人笑话的事情。在当时,一个新过门的儿媳妇能以如此强硬的口气给公公上书,是一件十分罕见的事情,这也说明了李清照对名誉是多么珍惜,流言对她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之后,李清照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是,在她的丈夫赵明诚患上重病即将辞世时,流言又起。赵明诚是一个文物鉴赏家,有人拿了一把石壶请他鉴定,没想到赵明诚刚去世,便有谣言说他直到临死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送给金国。当时,宋、金之间正在激烈地交战,这种谣言关乎重大的气节问题,是很严重的。李清照不知如何洗刷,一气之下,带上夫妻俩多年来积攒的全部古董,跟随南奔的宋高宗赵构一同逃难。她是想表明,在宋朝最高统治者走投无路的时候我还追随他,并要将全部古董献给朝廷,我们怎么会巴结金国呢?可是,流言的传播者是不会在乎你做过什么的,李清照此举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唯一的结果是自己身心俱疲,珍贵的文物也丧失大半。

但悲惨的日子并没有结束。备感凄凉与孤单的李清照接受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的求婚,此举再次招来士大夫们疯狂的嘲笑。最可怕的是,张汝舟竟然是一个人面兽心之徒,他所看上的,只是李清照手中那价值不菲的古董。刚刚结婚,张汝舟便对李清照非打即骂。李清照不堪忍受,便提出了离婚。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妻子上告丈夫是不可思议的,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坐两年牢。结果也真的是这样,离婚成功了,李清照也进了牢房,这时人们对她的嘲笑达到了顶点。

了解了这一切,或许我们就可以明白,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声声慢为什么会是那么悲凉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了解了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再读她的这首充满感伤的声声慢,我们便可知道,流言对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诗经中所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又是怎样的沉痛之语。

然而这根本就不足以让那些喜欢听信和散布谣言的人警醒,中国人似乎天生就喜欢把别人的一些隐私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然那个活跃在旧中国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影星,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各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形象的天才演员阮玲玉就不会在流言蜚语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选择自杀了。正如她在遗言中所说:“想了又想,唯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啊!”

可见,人言可畏,可畏到足以杀人了,所以为了别人免受流言之苦,也为了避免自己遭受流言的伤害,在听到一些关于别人的流言蜚语时,千万不要为了满足自己幸灾乐祸的心理去添油加醋地传播,更不要让自己成为制造谣言的始作俑者。

诗经告诉我们,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生活中,人们似乎天生就喜欢听信和散布谣言,只要有一丝可供茶余饭后作为谈资的谣言,便立刻有无数帮闲者的回应。他们不会分辨是非黑白,只是一个劲地添油加醋,似乎不把人整死就誓不罢休。这就是为什么说“人言可畏”的原因。所以,与人交往应当注意几件事情,决不能因为你的好奇去追问窥视别人的隐私,更不能随便议论别人的过失,去揭别人的隐私,去揭别人尘封已久的伤疤。另外,必须诚实平等地与人交往,君子交于心,决不是交于利。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医生如果不是三代行医,病人就不吃他的药。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啊!”

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呢?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一天,庖丁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那样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啊!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三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身体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

文惠君听得十分入神,认为十分有理。

庖丁又接着说道:“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十九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啊!”

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非常漂亮。

学习医术,不但需要刻苦钻研知识、学习病理,而且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应对一切疾病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如此,经验的积累对于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留心观察,摸出事情的规律来,这样就能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问题了。

生,于我乎馆

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孔子说:“活着可以在我家,就是死了也不妨殡在我家。”

君子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的人,小人则是在关键时刻加害你的人。与君子接近,能使自己获得机会,得到发展;与小人接近,则会使是非混淆,黑白颠倒,不但祸害别人,最终会祸害到自己的头上。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了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有些不服气,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

廉颇雕像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呢?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儒家主张朋友之间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平素则切磋学问,匡正阙失,有事则济困救急,托妻寄子,不受贫富贵贱的影响,不因生死利害而改变。这样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难得的,因而极其珍贵。萧梁时著名的文学家刘峻称之为“素交”,意即纯洁真诚的友谊。另一种“利交”可就不一样了,顾名思义就是势利之交。刘峻指出,有些人专门奉承有势力的当权者,其目的自然是求得提拔或庇护;有些人专门交结富翁权贵,不用说是想捞点小恩小惠;有些人喜欢和名人攀交情、拉关系,企图沾光给自己提高身价;有的人一高升暴发就忘恩负义,不认穷朋友;有的人则用得着时就是朋友,用不着时如同路人。这几类“朋友”,在古今社会里大概都不少见,而一旦丢官破产,失去利用价值,“朋友”也就不存在了。

血缘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即使父子兄弟,也未必一定志同道合。五伦之中,唯有朋友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因此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选择标准。生活中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交朋结友就得有点识别力,必须带眼识人才好。

朋友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决不因朋友身处逆境而鄙弃他,更不能因朋友的高升而奉承他。

观其舞,知其德

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

观察他的舞,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好比听到他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的行为如何。

人们都明白小隐患能引发大灾祸的道理,却不知道生活中的小细节、小事情的异常也可能是灾祸降临的前兆。随时注意小的事情,虽然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却的确能预防一些灾祸的发生,而粗枝大叶、容易疏忽小事的人,则很容易因为过于粗心而吃亏。严重者,甚至因此葬送了性命。

汉景帝时,自刘邦以来分封的藩王势力逐渐强大,身为内史的晁错便上书景帝,请求从吴国开刀削藩。吴王刘濞听说后立即派使者联络胶西王、楚王、赵王及胶东、淄川、济南六国一起造反。吴、楚等七国起兵不久,吴王刘濞发现公开反叛毕竟不得人心,就提出了一个具有欺骗和煽动性的口号,叫作“诛晁错,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本无过错,只是用错了大臣,七国起兵也并非叛乱,不过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大臣。

汉景帝像

景帝命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出征。与此同时,袁盎来到了窦婴的府中。袁盎曾是吴国故相,到了晁错为御史大夫,建议削藩,袁盎才辞去吴相之职,回国都复命。晁错曾说袁盎私受吴王财物,谋连串通,后来景帝下诏免除了他的官职,贬为庶人,袁盎故此对晁错怀恨在心。他见到窦婴说:“七国叛乱,由吴发起,吴国图谋不轨,却是晁错造成的。只要皇上肯信我的话,我自有平乱之策。”窦婴原与晁错不睦,虽是同朝事君,却互不与语。听了袁盎的话以后,窦婴满口答应代为奏闻。袁盎当时身为庶人,不能晋见皇帝,只有通过窦婴这条门路,才能奉特诏见到皇帝。

景帝一听袁盎有平叛之策,正如雪中送炭,立即召见了他。当时,晁错也在场,正向皇帝汇报调拨粮饷的事。景帝见袁盎即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平定叛乱呢?”袁盎并不显出庄重的样子,而是随口答道:“陛下尽管放心,不必挂怀。吴国只有铜盐,并无豪杰,不过是一群无赖子弟,亡命之徒,乌合之众,如此一哄为乱,实不必忧。”景帝真的着急了,说道:“你来难道就是跟我说这些无用的话吗?”袁盎这才说:“臣有一计,可使平叛。只是不得外人与闻。”

晁错

景帝连忙屏退了周围的人,但晁错还在。袁盎十分清楚,如果当着晁错的面说出自己的计划,晁错必定会为自己辩解,景帝肯定下不了决心,到那时,不仅杀不了晁错,自己肯定会被晁错所杀,所以他说:“我的计策是除了皇上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听到的!”说完这话,袁盎的心都吊了起来,如果景帝认为晁错不必回避,又逼着自己说出计策,那自己就是死路一条了。好在沉吟了片刻之后,皇上终于对晁错说:“你先避一避吧!”

袁盎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即对景帝说:“陛下知道七国叛乱打出的是什么旗号吗?是‘诛晁错,清君侧’。七国书信往来,无非说高帝子弟,袭土而王,互为依辅,没想到出了晁错,离间骨肉,挑拨是非。他们联兵西来,无非是为了诛除奸臣,复得土地,陛下如能诛杀晁错,赦免七国,赐还故土,他们必定罢兵而去,是与不是,全凭陛下一人做主。”说毕,瞪目而视,再不言语。

景帝毕竟年幼识浅,不能明辨是非。袁盎这番话,令他想起了晁错曾建议御驾亲征的事,越觉得晁错用心不良。当即对袁盎说:“如果可以罢兵,我何惜一人而不能谢天下!”袁盎听后十分高兴,但他毕竟是老手,为了避免景帝日后算账,他先把话栽实,让景帝无法推诿责任。袁盎郑重地对景帝说:“事关重大,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景帝不再理他,只是让他秘密赴吴议和。

等袁盎退出,晁错才出来,他也过于大意,明知袁盎诡计多端,又避着自己,所出之计应与自己有关。但晁错过于相信景帝,见他不说,也就置之不问,只是继续陈述军事而已。晁错还以为景帝并未听从袁盎的计策,岂知景帝已密嘱丞相陶青、廷尉张欧等人劾奏晁错,准备把他腰斩。

一天夜里,晁错忽听有敲门声,原是受人奉诏前来传御史晁错立刻入朝。晁错惊问何事,来人只称不知。晁错急忙穿上朝服,坐上中尉的马车。行进途中,晁错忽觉并非上朝,拨开车帘往外一看,所经之处均是闹市。正在疑惑,车子已停下,中尉喝令晁错下车听旨。晁错下车一看,正是处决犯人的东市,才知大事不好。中尉读旨到处以腰斩之刑时,晁错已被斩成两段,身上仍然穿着朝服。

晁错被腰斩,袁盎又赴吴议和,景帝以为万无一失,七国该退兵了,但等了许久,并无消息。一日,周亚夫军中校尉邓公从前线来见景帝,景帝忙问:“你从前线来,可知晁错已死,吴、楚愿意罢兵吗?”邓公直言不讳地说道:“吴王蓄谋造反,已有几十年了,今天借故发兵,其实不过是托名诛错,本是欲得天下,哪里有为一臣子而发兵叛乱的道理呢?”景帝听罢,低头默然。

晁错死得确实冤枉,他完全是一场政治、军事与权谋斗争的牺牲品。如果当袁盎示意景帝让所有人都退下的时候,晁错能够立刻警觉起来,在袁盎走后向景帝细问其计,也许能让自己幸免于死。况且,晁错也知道自己与袁盎有隙,应多加提防才是。也许是他在如何平息叛乱一事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忽略了袁盎言行中的可疑之处。也许晁错认为,国难当头,理应以大局为重,何必在小事上深究。

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晁错的死,就是因为对小事的疏忽,让小人有机可乘,所以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仔细观察,加倍留意,不可粗心大意,更不可发现了异常也满不在乎。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异常,就可能给你带来不可挽救的灾难和损失。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观一叶而知秋,也就是说能通过观察事物的一部分来了解整个事物。这就要求既要有全豹的整体概念,又要能了解秋天到来的各种迹象,并能从各种细小的变化中敏锐地嗅出它们的气息。能随时注意小的事情,所以能避免大的祸患。这告诫人们无论对待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仔细观察,加倍留意,粗心大意,不注意小事情上的异常,是很容易招致祸患的。

临事而屡断,勇也

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

遇事能决断,就是勇;见利能谦让,就是义。

孔子主张积极用世,他的进取精神,是终身不衰的。他是一个勤奋而机敏的政治家,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认为一个人总要有所作为。孔子谦虚、恭敬、诚实、礼让,强调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感到人生是勤奋而快乐的,应该乐以忘忧,而不应该总是患得患失、得过且过。

一位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衫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用眼睛死死地盯住他住的酒店。

富翁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个究竟。那个穷人说:“先生,我没钱、没家,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富翁觉得有趣,决定为这人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且支付了一个月的房费。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住了几天就搬出了酒店,又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

富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自己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里,真是妙不可言。可我一旦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自己睡在冰冷的长凳上,感到可怕极了,总是做噩梦,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故事中的那个穷人实际上怀着严重的患得患失的心态。当他睡在豪华的酒店里时,他感到自己是睡在公园里的冰冷的长凳上;而当他睡在冰冷的长凳上时,却又想起豪华的酒店。这种人就是在这种得到时不珍惜,失去后又备感怀念的患得患失的心态中不思进取、游离自己,终将一事无成,一生难以拥有幸福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被事情的阴暗面所困扰,假如换个角度去思考,生活就会焕然一新。

有个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伞店老板,小女儿嫁给洗衣作坊店的老板。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一到下雨天,她就担心作坊店的衣服晾不干;一到天晴,她又担心大女儿家的伞无人购买。她天天为女儿担心,日子过得非常难受。

一个聪明人告诉她说:“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您的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天晴时,您的小女儿家则会顾客盈门。天天都是好日子啊!”

心态是人生态度的具体化,是人生态度的现实反映。我们身边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过着富足的生活,而有的人却与此无缘。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心态”二字。

我们可以以两种心态来看待世界,一种是积极的心态,一种是消极的心态。心态不一样,对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乐观者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克服困难,悲观者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不思进取,不是牢牢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和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忧心忡忡,担心得而复失,整日在忧虑中度过。

比尔·盖茨说过:“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结束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我们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现实面前,任何自卑和懊恼的心理都是无用的,只能让自己陷入更加无助的境地,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灵的枷锁,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

患得患失的心态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态,是一种不自信的心态,是一种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克服这种心态呢?

树立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并将这个奋斗目标细化,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这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大目标,在这个不断追求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做强做大自己,逐步克服这种心态。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这句话令很多人不解,他们认为,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再次夺得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时,回答记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让人捉摸不透的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后来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在他的自传中他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线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如,第—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颗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开始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克服患得患失的心态需要掌握方法,需要树立目标。当你制订了奋斗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细化后,你便会充满自信,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内心不再恐惧,也无暇在得失之间游离。

患得患失者实际上就是担心失去名利地位。这种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整日在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不择手段地打击别人,排除异己,这种人活得并不轻松、自在。他们在算计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的深渊。这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这种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也没有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幸福。

患得患失是一种病态心理,是不自信的表现。克服这种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办事要果断,决不能疑惑不定。如若见到利益应有所谦让,做到取之有用,用之有度,不能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一直紧张而没有松弛,即使文王、武王也吃不消;一直松弛而没有紧张,文王、武王也不愿意这样做;有紧张又有松弛,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确实是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弃而不咎的宽大胸怀。有些东西,我们尽管很不愿意放弃,但为了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该放弃时还得放弃。放弃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放弃心中积攒下来的烦恼和负担,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对权力的角逐和对虚名的争夺,放弃考场上的失误,放弃职场竞争中的败落,你就可以轻装上阵,让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中。放弃会使你显得更精明、更能干、更有力量;放弃会使你变得乐观、豁达、充满智慧。有时候我们需要来一次心灵的大扫除,该丢弃的丢弃,不要让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这样才能轻松赶路、快乐做事。

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有时候,失去的不一定是忧伤,反而是一种美丽;失去的不一定是损失,反倒是一种奉献。

1964年盛夏,又一枚中国火箭在一个大漠中准备发射升空。关键时刻,火箭出现了故障,被迫推迟了点火时间。这时,年轻的中国上尉军官王永志找到了设计师,提出:“卸出600公斤推进剂,也许就行了。”设计师想,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道理呢?于是,他断然拒绝了王永志的建议。

后来,王永志向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反映:“箭体的重量直接影响到射程,卸出一些推进剂,不就等于减轻了箭体的自重吗?这样一来,火箭不就可以飞得高了吗?”钱学森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当即拍板说:“我看这个办法行!”

不久,大漠一声巨响,中国火箭又一次成功发射。

多年以后,王永志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是什么方法使火箭飞得更高呢?卸下包袱。同样道理,什么方法让人走得更远呢?丢掉包袱。

就像当年的王永志那样,丢掉包袱,大胆设想,大胆建议,只有如此,才能脱颖而出,抢占先机,因而走得更远。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何尝不是这样呢?当你背负沉重时,有多少空间去做你应该做的事呢?人生中有很多大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感觉难度较大,确切地说,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每天进步一点点,生活的喜悦与新鲜才会一点点渗透到生命中,以便拥有一路最佳的行走状态,实现更大的辉煌。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将狒狒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腹大的洞中,并故意让狒狒看见。等人走远后,狒狒就会欢蹦乱跳地跑到洞口边,然后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子抓住食物后就很难从洞中抽出来,明知是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却还是舍不得丢弃。这时,猎人只管不慌不忙地走来抓获猎物就行了,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已经到手的可口食物。面临危险,狒狒会显得惊慌失措,会把食物抓得更紧,但无论如何,爪子就是不会从洞口里拔出来。

这有些类似于人,或者说人有些类似于狒狒,狒狒只要舍得撒手就完全可以逃生,但是它却偏偏不,明明看到危险在即,也明明有办法把拿着食物的爪子从洞口拔出来,但伸进洞里已经抓住食物的手,无论如何是舍不得松开的。而人如果也像狒狒一样,只见其利而不见其害地一味不知道放弃,当包袱过重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人活着,会有很多责任、很多欲望,这些东西没有不行,没有会使人生变得轻飘,毫无意义,但如果太多了,背在背上会很沉重,会成为累赘,会把自己压垮,会使自己变得不快乐。

学会放弃,是一种人生哲学;敢于放弃,是一种生存魄力,更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有所舍弃,才能有所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把曾经遭受的困难和挫折内化成前进的动力,把曾经犯过的错误内化成获取成功的经验教训,随时保持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没有思想负担的自我,一个快乐的自我。正如一句箴言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张而不弛,只能使人民疲于奔命,感到草木皆兵,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绝不能长久;弛而不张,又会使人民散漫,无所适从;只有一张一弛,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张弛有节。在人生的旅途中,该弃时就要舍弃,轻装上阵,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小人溺于水

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

小人由于爱玩水常常被水淹死;君子由于喜欢议论,常常以此招致怨恨;执政的人则常常被人民所陷溺。这些都是由于太接近而失去戒心。

如果说三分话对方已经听明白,就没有必要把其余的七分话也说出来。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太狡猾,不够坦诚。打个比方说,把话说得太多了,就像杯子里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进去水就会溢出来;就像灌饱了气的气球,再灌进一丝气就会爆炸。杯子里留一点空间是为了不至于再加一点水而溢出来,气球留一点空间是为了不至于因为再灌一点气就爆炸。说话不要喋喋不休,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说多了会令人生厌,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大卫有一次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他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禁止抽烟”。大卫显然有些生气,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幸好被自己看到,如果没有看到会怎么样呢?大卫不敢想下去。大卫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朝那伙人走去,递给他们每人一根雪茄烟,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抽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这几个工人立刻意识到自己违犯了工厂的规定。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时候说话太多容易把自己暴露给别人,让别人很容易就探明自己的底细,从而采取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举动。

豹子给兔子写了封信,信中说:“兔子老弟,以前是我不好,把你吓得四处躲藏。最近,好好反省才知道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如果你能既往不咎,我愿意向你赔礼道歉。另外,我从国外带回来一大包鲜草,如果你和你的家人能够享用,这将是我最大的荣幸。听说你有三栋漂亮的别墅,如果你能原谅我,我愿意带上礼物参观你富丽堂皇的住处……”

兔子看完信,心里非常高兴,既然豹子有了和好的诚意,自己不妨就宽容些吧。它立即回信,邀请豹子来家做客。豹子果然带来了一包进口的鲜草。兔子带领豹子参观了自己的三处别墅,并对豹子说:“别人都说‘狡兔三窟’,这是我们防身的秘密啊,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不然,我们一家老小几十口就会有灭顶之灾……”

还没等兔子说完,豹子就一口把兔子生吞了,兔子其他两个别墅的家人也成了豹子一个月的美食。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兔子这样的人,他们轻而易举地相信别人,在根本不知道对方用意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对方,结果使自己深受其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与人交谈,一定要分清对方的目的和意图,像豹子一样的人很多,它们对你友好,假装送你一些礼物,其实是为了害你。假如你没有认清对方的真实面目,只图一时之快,喋喋不休地把不该说的话毫无保留地说出,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秘密,那么倒霉的也许就是你自己。

说话不要喋喋不休,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说话太多往往会惹祸太多。祸从口出这已经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

三国时期,曹植与曹丕争太子位。曹植才华横溢,人们都非常佩服,曹操对他也是另眼相看,内心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曹植。当曹植封侯的时候,曹丕还只是军中的一个小官,但灵活善变的曹丕却知道如何去打败曹植。

曹操带兵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到路边送行。曹植充分发挥其才能,出口成章,称颂父亲的功德,曹操大为高兴。曹丕却反其道而行,不能出口成章,就装得很含蓄,假惺惺地哭拜在地上,曹操及其左右都非常感动,认为曹植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缺乏曹丕的真情实感和忠实厚道。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并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危险,他依然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计,每天吟诗作赋,用这种方式尽情倾泄自己的所思所想。曹丕则掩饰内心的真情实感,不用过多的言辞来表达自己。宫中及曹操身边的人都觉得曹丕比曹植为人诚恳厚道,善解人意,都在为曹丕说好话。曹丕终于被立为太子。而不懂得防人之道,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曹植,最终将性命葬送在自己的亲兄弟手里。

说话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就行了,不要因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说什么而做过多的阐释和说明。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人们往往由于随便议论他人,由此招致祸患,受到不应有的惩罚。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

随便地与贫贱而贤能的人绝交,而慎重地与富贵而邪恶的朋友绝交,这就是好贤的心不坚定,嫉恶的行为不鲜明。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绝交,想必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这中间也必然包含着几许惆怅、憾恨及许多双方都难以突破的心灵障碍。朋友之所以会走上绝交之路,不一定是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这么简单,而是一定有很多细微又尖锐的矛盾纠结,终使彼此双方都感觉相当大的不悦,且不悦的程度可能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以绝交来切断彼此的牵扯。在行为上,颇有壮士断腕的悲壮;在心态上,则是一次不算小的创伤。但往往在“长痛不如短痛”的前提下,在与其不愉快地交往下去,不如彻底地根除障碍,让双方都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反省、去修正。

基于这种理念,君子绝交虽然不是愉快的事,却也不必将之视为太难堪的失败,重要的是,如何冷静地处理绝交后的相互关系。“不出恶言”是应该遵循的。所谓不出恶言包含了不讲对方坏话,不将所有过失推到对方身上,不张扬对方的隐私等,而这其中最高的落点,则应该是“三缄其口”,绝口不提属于彼此的一切。这时候,那个绝对沉默的一方,必定是厚道、懂得尊重他人、真正有修养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有爱心、有良知的人,虽已绝交、却未绝情的仁人君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最让人叹服和感慨的,就是山涛与嵇康的那段故事了。

山涛,是魏晋名士之一,与嵇康、阮籍等人一起被称作“竹林七贤”。山涛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他当时担任一个很大的官职,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山涛画像

嵇康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很长,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令人伤心:

“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吗?……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我如何立身处世,自己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是咎由自取,您如果来勉强我,则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我刚死了母亲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一些,真不知该说什么。现在,我只想住在简陋的旧屋里教养孩子,常与亲友们叙叙离情、说说往事,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当官,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阉人身上一样。您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一起欢乐,其实是在逼我发疯,我想您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吧?我说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与您诀别。”

嵇康

这封信很快在朝野传开,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态度,而山涛满腔好意却换来一个断然绝交,当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绝交信用不着写那么长,写那么长是嵇康对自己的一场坦诚倾诉。如果友谊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两语,甚至不置一词,了断一切。总之,这两位昔日好友,诀别得断丝飘飘,不可名状。

后来,有个叫钟会的势利小人在司马昭面前说了嵇康的坏话,司马昭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把嵇康抓到监狱里,并判了死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洛阳城里很多人都为嵇康求情,山涛也几次上书请求赦免嵇康的罪行,但是都无济于事。

嵇康在临死前,把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山涛爽快地答应了。嵇康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山涛伯伯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只要他在,你就不是没有父亲的孤儿,他会像父亲一样照顾你。”果然,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这一番话。嵇康死后,山涛不怕司马氏集团的迫害,对嵇康一家老小尽心照顾,把嵇康的儿子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

几年过去了,司马炎当了皇帝,朝廷的混乱局面有所好转。山涛就上书给司马炎说:“父亲有罪,和儿子没有关系。嵇绍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是个人才,应该得到重用。”司马炎采纳了山涛的意见,对嵇绍委以重任。

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否则谁还敢接近你呢?

小人交人以利,君子交人以心,能够淡泊名利的诱惑,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这样的人才能有真正的朋友。

君子即使同别人断绝了交往,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友谊破裂、同事关系闹僵、熟人拌嘴以至于绝交的事,但是如果你因此而撕破脸皮,恶语中伤对方,甚至造谣诽谤,就显得太幼稚无知了。因为道人之短者,除了于自己名声不利外,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