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礼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九章 治国之道4
第九章 治国之道4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521  |  更新时间:2015-03-19 11:14:44  |  分类:

儿童教育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

因此,以前的君王在朝当政,崇尚的就是有德行的人,尊崇的是有大道的人,任用的也是有才能的人。大家推举贤才来管理国家政事,聚集众人宣誓告诫。

阳虎的学生在天下为官的,比比皆是。可是有一次,阳虎在卫国却遭到官府通缉,他四处逃避,最后逃到北方的晋国,投奔到赵简子门下。

见阳虎丧魂落魄的样子,赵简子问他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

阳虎伤心地说:“从今以后,我发誓再也不收徒弟了。”

赵简子问:“这是为什么呢?”

阳虎懊丧地说:“许多年来,我培养的人才,在朝廷大臣之中,已超过半数;在地方官吏中也超过半数;连镇守边关的将士中,也有大半都是我培养起来的。然而,就是我亲手培养起来的这些人在朝廷上离间我和君王的关系,在地方上败坏我在百姓中的名声,那些领兵守境的则亲自带兵来追捕我。想想都让我寒心啊!”

赵简子听了,深有感触。他对阳虎说:“只有品德好的人,才会知恩图报;那些品德差的人,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你当初在培养他们的时候,没有注意挑选品德好的加以培养,才落得今天这个结果。比方说,如果栽培的是桃李,那么除了夏天你可以在它的树荫下乘凉休息外,秋天还可以收获那鲜美的果实;如果你种下的是蒺藜,不仅夏天乘不了凉,到秋天你也只能收到扎手的刺。在我看来,你所栽种的,都是些蒺藜啊!所以,你应记住这个教训,在培养人才之前就要对他们进行选择,否则等到培养完了再去选择,就已经晚了。”

阳虎听了赵简子的一番话,点头称是。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国家发展需要的是有德有能的人才;企业发展更需要懂得管理大道的德才之士;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明德行对人的重要性。

古时候,有一个十分喜欢仙鹤的人叫支公。一次,一位老朋友送了他一对仙鹤,支公便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精心喂养这对仙鹤,仙鹤也经常跳舞给支公看。随着时间的流逝,支公和仙鹤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了。

不久,仙鹤长大了,它们天天扑棱着翅膀,想飞到遥远的地方去。支公实在舍不得仙鹤离开,便用剪刀把仙鹤的翅膀剪短了。仙鹤因此再也飞不起来了,它们总是先扑打一阵翅膀,然后又回头看看自己的翅膀,接着就沮丧地低下头,无精打采地走来走去。

支公对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后悔极了,告诉自己说:“既然仙鹤有直上云霄,去见识更广阔的天空的志向,我又怎么能强行把它们留在我跟前,供自己观赏呢?”

从此,支公饲养两只仙鹤更加用心,终于仙鹤的翅膀又长齐了。这次,支公带着它们来到野外,把它们放到地上,依依不舍地对它们说:“仙鹤啊,快飞吧,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吧!”仙鹤似乎听懂了支公的话,鸣叫着在支公头上盘旋了几圈,然后拍打着翅膀飞上了蓝天。

支公虽然舍不得仙鹤,但他理解仙鹤的志向,最终放飞了仙鹤,这才是真正的爱鹤。

将人才拘禁在一片狭小的圈子里,除了剥夺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起不到别的作用。而真正爱才的人,会放开自己的手脚,还人才以一个恣意发挥的空间。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凭借武力使人服从的,别人不是真心服从,而是力量不够;凭借道德使人服从的,别人才会内心快乐而真正顺服。也就是说,武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想别人从心里敬你、服你,就得修炼自己的德行,以德服人。

曾有一段时期,人们是崇尚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凡是遇到矛盾或是有人不服,便兵刃相见,直打得对方跪地求饶才肯罢休。但事实上,这种人根本无法让人从内心真正的顺服,就像上海传奇里的那些地头蛇,人们见到他们之所以点头哈腰,完全是出于对他们拳头和刀枪的畏惧。如果有一天他们老了,打不动了,也就没人怕了,甚至也许还会骑到他们头上反打一顿,所以聪明人不会随时都用拳头说话。

中村是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大臣,他生性温和,慎思密虑,极谙收买人心之道。

当时,德川家族中有一位名叫德川秀忠的将军,此人手握兵权,非常讨厌别人抽烟。于是,他在军中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士兵抽烟者,一律斩首。”

有一天晚上,几个负责守卫城门的士兵在站岗时,感觉天气寒冷,又无事可做,想到深更半夜的肯定没人前来巡查,便躲在阴暗处每人点了一根烟。

哪知这一天,中村正好闲来无事,出来巡视。当士兵们发现中村时,掐灭烟头已经来不及了。士兵们心想:“这下人赃俱获,看来性命难保。”他们一个个惊恐不安,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中村若无其事地走上前去,先问了一下守卫的情况,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刚才抽的烟让我也抽一口,怎么样?”

士兵们谁也没想到中村会有这样的要求,疑惑不解地望着中村,但还是乖乖地拿出香烟交给中村。中村接过来,津津有味地抽了几口,便把香烟退还给他们。

“没想到烟这么可口,谢谢!”说罢,转身走了。刚走了几步,他又转回来对士兵们说:“今天的事,我也有份,希望今后再也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要知道,你们的将军可是最讨厌抽烟的。”据说,自此之后,士兵们抽烟的风气居然完全消失。

想使一个人臣服,武力征服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以德服人才是上策。以高尚的品德收服人心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以德服人,不仅限于领导与群众之间,把它用在征服对手上,也同样比拳头有用得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甘愿辅佐他人成其霸业。上对君王忠心不二,下对将士善待有加,是一位有德有能的贤士。在他的辅佐下,刘备才取得鼎足而三的地位。诸葛亮的忠心护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而他本人也成为“君子”的典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古人认为,德行、大道、才能三者具备,就是理想的君子了。蒙牛总裁牛根生的用人标准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是坚决不用。”这是对“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最准确的现代解释啊!

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看重的是人才而鄙薄爵禄,不吝惜给予人民,这样的话人民就兴起谦让;如果崇尚人的技能而鄙贱车服,不吝惜给将士车服,那么人民就会兴起技艺。所以君子信守承诺,说过的话一定能做到,而小人是先说了很多大话没有做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道:“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

渔夫指责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赚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后来那个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了船。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被淹死了。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围观,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口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愣,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去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子夏在孔门四科中以文献知识著称,孔子说:“商始可与言诗已矣。”认为他可以与他一起谈关于诗中的一些问题了,但孔子认为子夏的眼光不够远大,曾对他做过单独的指导。他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在孔子看来,君子儒,是谋道者,重在谋道济世;小人儒则是谋食者,重在取自身之利。君子儒才是行道救世的大才。

一次,子夏要前往山东莒县做县官。临行前,孔子再次叮嘱他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见利忘义,要做一个正直而令人尊敬的父母官。

相同的话,孔子也对子路说过。子路要去蒲县当县长,上任前请教孔子,并说蒲县这个地方青壮年较多,有的人还桀骜不驯,很难治理。孔子说:“你去做县官,考虑问题要克服急躁的毛病,要以宽容正直的胸怀容纳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要以爱人和宽恕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就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得到百姓的支持。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温和而果断的措施就可以抑制邪恶事情的发生。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应该是一个正直而受人尊敬的县官了,治理蒲县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子路在蒲县做了三年的县官,治政有方,政绩显著,在卫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孔子为此很高兴,想亲自去蒲县看一看。子贡便陪孔子去了蒲县。

孔子乘车刚一进入蒲县的境地,就高兴地说:“好啊!仲由在这里做官,做到了恭敬别人,别人也恭敬他!”当车子进入县城时,他又说:“做得好啊。仲由能以信赖的态度宽恕百姓,也就得到了别人的信赖。”当他下车进入县官办事的公廷里,又说:“好啊!仲由能明察事理,办事果断了。”回来的路上,子贡问道:“先生,您并没有看到子路办理政事,在路上就一连三次称赞他做得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仲由像

孔子说:“我刚一进入蒲地,看见田地耕作整齐,田间杂草也打扫得很干净,沟渠修整得完好平整。如果他不是以恭敬的态度待人,取得百姓的信任,百姓会听他的话这样做吗?进入蒲县,看到城墙和房屋都修筑得很坚固、很美观,树木也郁郁葱葱、茂盛林立,这也是他施政时对百姓忠信和宽恕的表现,否则百姓是不可能不乱砍乱伐的,不偷盗更是不可能的。进入他的办公地点,庭院清幽雅静,没有人在那里吵闹,人人各归其位,这说明他办事果断而明察下情,所以奸邪的恶事就少了,也就没有奸邪之事来干预他的政事了。”

做县官也罢,职场工作也罢,都是同样的道理,即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假如做一件事马上就想索取回报,这种人很难成大器,很难获得成功。想成大事的人,总是在一点一点积累,长线投资,以追求更大的回报。

浙江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有这样的人才理念:“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这体现了一个高明的企业家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事实上,正是这种人格上的尊重和制度上的保证,南存辉和他的正泰才拥有了大量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才。

在诺基亚,人人都可以做决策,但企业没有乱套。即使你在诺基亚把事情做得一团糟,总裁奥利拉也不会解雇你。诺基亚始终创造并兑现着“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如果贪图小利,就会妨碍大事的成功。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的大利在于留住人才,而要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就要优待人才。在今天看来,优待人才不只是在待遇上,更要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留住人才。留住了人才的心,也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

空口答应给人好处而实际做不到,就会招致被怨恨的灾祸,所以君子宁可别人对自己有埋怨或怨恨,也不轻率许诺。

晋文公重耳

古时候有许多同家,比如晋、秦、齐、宋、郑、楚等。这些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为他们都想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晋文公重耳是晋国的国君,他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称霸。于是,他即位以后尽心尽力地治理同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国家渐渐地强盛起来。

后来,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派他的儿子到晋国去寻求帮助,因为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来攻打宋国。晋国的大臣们都向晋文公提议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其他一些弱小的国家,主公您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成就一番霸业,现在就是时候了。”晋文公也早就看出,要成为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于是,他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地派兵去救宋国。不久,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国的国王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认为自己迟早可以打败宋国,便违背了命令,不肯收兵,并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可以打胜仗,但一定要拼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只派了少量兵力给成得臣指挥。

楚成王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让他们释放卫、曹两国的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照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没想到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成得臣道:“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这样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向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了,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道理呢?”

大臣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有个理由,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也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一步紧追不舍。

成得臣又派人向晋军下战书,言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里。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了。”

在后来的战争中,成得臣骄傲自大,十分轻视敌人,最后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打得落花流水。晋文公又下令不再追杀逃兵,把敌人赶跑就可以了。最后,晋文公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和百姓的拥戴,实现了成就霸业的理想。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守信的声誉,更会招致许多麻烦,而且有时还会严重地伤害别人。

甘茂

甘茂在秦国为相,秦王却偏爱公孙衍。有一次,秦王曾经许诺公孙衍,将来必定有所提拔。他亲自对公孙衍说:“我准备让你做相国。”

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就私下告诉了甘茂。于是,甘茂进宫拜见秦王说:“大王得了贤相,斗胆向大王贺喜。”

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你,哪里又得到贤相呢?”

甘茂说:“大王将要立公孙衍为相。”

秦王问:“你从哪里听来的?”

甘茂回答说:“公孙衍告诉我的。”

秦王窘迫非常,于是就驱逐了公孙衍。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做人言而有信,做事才会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做担保。像秦王那样轻易许诺,事后又不兑现诺言的人,结果只能失去大臣的信任,同时也伤害了忠臣甘茂,所以许诺一定要谨慎。

其实很多时候,你可能是说者无心,殊不知听者有意,他们把你天南海北的话当作真事,继而企盼憧憬。当失望的时候,那是双重的痛苦,然后就是对你一万个不信任。所以说,单图嘴快似乎不负责任,以至变本加厉地胡说八道是绝不允许的,那样只会让你在生活和事业中遭受失败,甚至陷于危难中,也无人再愿意出手相救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秦孝公

两年后,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商鞅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纷纷议论。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里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家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有人敢去扛。

正在大家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说到做到,才能使人信服。要想取信于人,最好用行动来证明。行动是最具说服力的。

这句话告诫我们,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断地做下去。在生活中,真正聪明的人一定是诚实守信的人。而做到诚实守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把握的话绝对不要说,有把握的话在不适当的对象面前也不要说。

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也就是“不轻诺”。“不轻诺”是做人守信的基础。轻率许诺者,必是少有信义的人。与其最终成为失信的人,不如一开始就不对人许诺。

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小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者推荐人才,只要对方德才兼备能够胜任,就不会考虑其是否为亲属而避嫌,如果是从外部举荐的,也不会考虑对方是否为冤家;儒者度量功绩,积累事实,推举贤能的人才并且希望他仕途通达,并不指望他们有什么回报,从而也遂了国君的意愿;只要是对国家发展有利的,不奢求富贵。儒者推举贤能的风格就是这样。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祁奚,他荐贤、护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受到人民的一致称赞,成为千古美谈。

祁奚

祁奚请求退休。晋侯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晋侯公又征求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晋侯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晋侯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佐助。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推举仇人,不算是谄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说的就是祁奚。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诗经说:“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真是贤德的人。

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企业的兴旺或衰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用人之道。那么“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就成为企业决策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内称不辟亲”,只要对企业有利,或利大于弊,无论什么样的人——哪怕是朋友、亲属都可以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建立好防范机制,并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外举不辟怨”,哪怕他曾经是对手,只要他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就应毫不犹豫地聘用他。既体现了企业宽广的胸怀,又能激励他努力工作、发挥作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日治亲,二日报功,三日举贤,四日使能,五日存爱。

圣人执掌政权治理天下,必须首先注意五件事,而治理人民的事还不在其中。第一是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第二是报答有功的人,第三是选拔有德行的人,第四是任用才能出众的人,第五是访察并举用有仁爱之心的人。

“玄武门事变”以后,魏征终于投入明主的怀抱,并逐步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入朝议事之后,魏征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于国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在皇帝面前屡屡“犯颜”直谏,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兴旺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天,唐太宗升朝议事,他端坐在龙座之上,双手轻按龙座扶手,神态庄严、威武,两边侍者大气不敢出。他轻轻咳嗽一声,问大臣:“众爱卿,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能言善辩的宿儒,为什么上朝议事,却总是慌慌张张,甚至颠三倒四呢?”

魏征深知个中缘由,便上前一步,毫不客气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上朝又总是神态严肃,气势咄咄逼人,加之朝廷的气氛森严,所以为臣的才那么慌张。皇上以后临朝,宜稍减龙威,最好放下皇帝的架子,对大臣和颜悦色。这样,大臣们发言讲话就会自然了。”

唐太宗有些暗中得意,又有些难堪,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种肺腑之言难得,不便发作。

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告诉魏征,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号令严明,上下同守。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否则,再多的法令也只是一纸空文,必然导致官场腐败,社会不安。唐太宗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免不了要包庇一下自己的老部下。

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人告发。按大唐法律,他应该受到追还赃款、削除职务的处分。

这天,唐太宗正休息,忽报秦王府老部下庞相寿冒万死求见。他点点头勉强同意了。一见到这个庞相寿,唐太宗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地把他臭骂一通。庞相寿摸熟了主人的脾气,待太宗发完了脾气,便嘟嘟囔囔地央求道:“皇上,罪臣自随陛下以来,出生入死,对陛下忠心耿耿,今天不慎做了糊涂事,恳请陛下看在几十年相随的份上,饶罪臣一回吧……”

“别说了!”唐太宗气愤地打断了庞相寿的话。

晚上,唐太宗回到寝宫,回想起白天的事,不禁有点心软了。“当年,英气勃勃的小伙子庞相寿,如今已成了佝偻的老人,岁月无情啊!庞相寿跟我这么多年,不能冷了人家的心。他贪污,也许是由于妻子儿女太多,开支花销太大,穷得没法吧。”想到这里,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派人给庞相寿传话说:“你是我的老部下,贪污大概是因为穷,现在我送你一百匹绢,继续做你的刺史,以后注意不要贪污就是了。”

皇帝徇私情,袒护一个老部下,这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魏征却是从江山社稷的安危上看待这个问题的。他知道此事后,立即上书,表示反对:“陛下,奖赏的时候不要忘了疏远的人;处罚的时候,不要顾忌亲贵。治天下要公平为规矩,仁义为准绳。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否则,就会纲纪混乱,令不行而禁不止。邪恶一旦恣肆,天下就不稳定了!庞相寿是您的老部下,就为这种关系,您不追究他的贪污罪,反而加以厚赏,留任原职。这样做,实际上是在鼓励贪污。您过去为秦王时,部下很多,如果他们都因此而贪污枉法,皇上您怎么办呢?势必上行下效,不但形成包庇徇情之风,更重要的是纵容贪官污吏。请陛下您自己考虑一下后果吧!”

那个时代,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不可更改的,更何况是这种“口谕”,魏征的谏诤,虽从维护皇权统治出发,却是很让太宗下不了台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位明智之君,魏征的奏疏使他猛醒,因此立即撤消了自己的处理决定,维持原判。

魏征的直言谏诤,大多是持反对意见。这样,就常常给唐太宗当头泼下冷水,弄得唐太宗很扫兴。

在贞观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到贞观四年,社会便出现了“升平”景象。这之后,又连年丰收,所以天下太平,盗贼不作。

治理天下,不只是帝王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天下人的事情,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英明的帝王总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既唯贤是举,又赏罚严明,尽可能做到上下一心、全国一致。

德成而教尊

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太子要有德行。因为有了好的德行,教育就会受到尊崇,教育受到尊崇,为官的就正直,百官正直,国家就能治理好,这是指太子将来要为国君而言的。

卡尔是一个卖砖的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使他陷入困境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走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说:“卡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不好,生意也面临即将停业的境地。”卡尔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头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来发泄。

一个星期天早晨,卡尔听了一位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卡尔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卡尔告诉牧师,就在上个星期五,他的竞争者使他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他要以德服人、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当天下午,当卡尔在安排下周的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位顾客,正因新盖一座办公大楼需要一批砖。可是,他所指定的砖却不是卡尔公司所能制造供应的那种型号,却与卡尔的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相似,同时卡尔也确信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的机会。

这使卡尔感到为难。如果遵从牧师的忠告,他觉得自己应该告诉对手这笔生意的机会,并且祝他好运。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本意,他但愿对手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卡尔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踞在他的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卡尔拿起电话拨到竞争者的家里。

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卡尔还是礼貌直接地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感激卡尔。卡尔又答应打电话给那位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承包商,并且推荐由对手来承揽这笔订单。

后来,卡尔得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对手不但停止了散布有关他的谎言,而且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卡尔做。现在,他们之间的阴霾已经散去,两人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可见,以德服人,才能让人真正的佩服。试想,如果当时卡尔真的把一块砖敲在了对手的头上,那他只能得到两种结果:要么对手再反砸他一砖;要么就是卡尔被关进监牢。总之,想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非但不能解决,甚至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要想让别人从内心真正地敬你、服你,就要收起你的拳头,好好地修炼你的德行。

做君的条件是以德为先,君王有了良好的德行,臣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像大海一般包容百川,才能够重视教育、尊崇教育,并以“四术”来教育官员,进而达到国家的大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