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3713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27  |  分类:

儿童教育

赫梯金质小神像

文物名片

出土地点:土耳其屈尔土丘

制作年代:公元前15世纪

出土时间:1834年

材 质:金质

文物掠影

土耳其屈尔土丘出土的坐姿金质神像为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的作品,它那盘状头饰象征太阳,抱着一个孩童。据说此神像为天气之神的妻子——太阳女神阿林那。哈图西里三世的王后普度海帕担心丈夫的健康状况,向这位女神祈祷。有学者猜测这可能是个人还愿物品或挂件。

文物故事

赫梯文明(Hittites) 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原山区,在哈利斯河(今名克泽尔河)上游一带。这里的原始居民称为哈梯人,他们既非闪米特人,也与古代其他民族没什么关系。约公元前2000年,一支属于印欧人的涅西特人迁入此地,与当地的哈梯人逐渐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们说的赫梯语的主要成份是涅西特语。

赫梯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初为小国,后以哈图斯(今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赫梯在古巴比伦的后期逐渐强盛,常向两河流域侵扰,最大一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灭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与赫梯交过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赫梯与埃及的军队会战于卡迭石(石迭什战役),双方损失都很惨重,结果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公元前13世纪末,居住在地中海东南沿岸的“海上民族”腓力斯丁(Philistines)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在这片土地上,罗马人曾建立过殖民地:在罗马人之前,希腊与波斯军队曾在此地兵戎相见。

古赫梯的居住文化遗存主要有卡内什城址和哈图萨城址。卡内什城址位于土耳其开塞利东北约20千米的屈尔土丘,以利用巨石、柱基和圆柱为建筑特点和风格;城市中的居住文化建筑主要是宫殿、神庙、这是为土著统治者修筑的,宫城修筑有围墙;城墙外为亚述人的居住区,区内建筑基本是带天井的二层木结构建筑;在市区还分布着货栈、市政机构等木结构建筑,这是亚述人进行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的场所,位于土耳其安卡拉东约200千米哈利斯河谷地带的哈吐斯城,原是赫梯部落的堡垒,后在穆尔西里时代加以重建和扩大;该城早期有巨大规模的城墙,是用大石垒砌而成,城墙上设筑城楼,城外设深壕沟,城墙并设有供军队出入的“出击门”;后期城市布局形成低地市区、城堡、高地市区三大部分;低地市区中心有大神殿建筑,式样独特,有二重围墙,中间是广阔的庭院,四周是住房和仓库;城堡建于城内山上,内有神殿和王室文书档案库房,后者有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宗教和法律的泥板文书;城外西北山岩有著名的“亚西里卡雅圣地”,圣地中修筑有神殿等多处建筑物。

法国探险家查理?特谢尔于1834年偶然发现赫梯首都哈图萨遗迹,并将当年的发现制作了手绘图。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发现的是什么,但进行了大量记录,并绘出整个区域的详图。对后世进行赫梯帝国考古活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继特谢尔之后,考古学家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在 1840年左右绘制了哈图萨附近石壁圣地画窟的草图。与特谢尔一样,这位考古学家也是在探寻古罗马遗迹时来到这一地区。他也不知道所面对的是赫梯族的众神像。特谢尔认为雕刻的人物是亚马孙人(特洛伊中所提到的母系社会的亚马孙女王)。汉密尔顿则认为此场面是纪念波斯人和吕底亚人签订的一份条约。

相关链接

两种文字

赫梯文字包括两种文字体系,一种是楔形字,一种是象形文字。前一种体系的破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人们已经誊抄并翻译了大量的楔形字赫梯文本,而后一种还未被广泛解读。

赫梯楔形字是约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他们建立了一个持续时间长达750年的强大帝国。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博阿兹柯伊对这一帝国首都的发掘,发现了赫梯国王的皇家档案馆。从这些收藏中获知,赫梯人使巴比伦楔形文字适应他们自己的语言,就像巴比伦人对苏美尔文字所做的改变一样。已经证实,赫梯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拉丁语早期的分支。在使用楔形文字体系时,赫梯人保留了这种文字最有特色的要素:字符或表意符号、音节符号、限定词和语音补符。然而,赫梯音节表比巴比伦音节表小的多,只包括了约130个符号。总之,赫梯人引借的字符和表音符号仍保留了阿卡德语的意义。他们使用各种规格的泥板,他们的书写技艺可能与巴比伦人的书写技艺是相同的。

赫梯象形文字这个引人注目的文字体系主要是以碑铭形式被发现的,但与埃及的僧侣体或通俗体相似的草写体形式的例子也被发现了。这种文字为帝国时期的人们所了解。两种文字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赫梯这个名称有可能被错误地冠于象形文字和语言上。这些符号与埃及的一样,是真正的图形式象形文字。大约有220个符号,其中56个是表音符号,其余的是纯粹的表意符号。赫梯象形文字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偶尔表现出字行的牛耕式转行书写法,即一行字从右向左阅读而下一行字从左向右阅读这样交替进行,在早期的希腊碑文中也能发现这一特征。40个赫梯象形文字显示出与克里特书写符号的惊人形似,而后者还不能被确切地解读。

男女平等

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期间,安那托利亚女性享有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妇女只能幻想的优越地位。法律保障男女平等,她们可以从事在其他地方只有男子才可以从事的职业。出土文物提供了表明平等的最佳实例——王后和国王共同统治,并且看起来王后还经常独立行使职权。

泥板文揭示,安那托利亚中部的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始于公元前2000年之初,一直延续到约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国结束。尽管在早期文件中只出现王后的头衔,它们却表明王后曾被授予独立自主地进行统治的权力。在赫梯帝国时期的公元前14、前13世纪,王后的身份变得明晰,尤其在泥板文上——她们的头衔和名字与国王的刻在一起或单独存在。普度海帕是哈图西里三世的妻子、图德哈里亚四世的母亲。考古学家发掘出关于这王后大量的文献——包括这一枚联合印章。

虽然普度海帕可能并不比此前的王后拥有更多的职权,她确实在帝国的极盛时期统治过,当时赫梯帝国与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长期脆弱的关系由于卡迭石战役后签订的“银板和约”而稳定下来。该条约刻在一银质刻写板上,两端分别是哈图西里和普度海帕的印章。

数年后赫梯王朝的两位公主嫁给拉美西斯二世,进一步巩固了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联盟。这位法老在给普度海帕的信中亲切的称她为“我的姐姐”,这表明他对这位王后的尊敬。

普度海帕的儿子图德哈里亚四世肯定很爱自己的母亲,一枚印章留下的印记上镌刻着“哈图西里和普度海帕之子”。这是已知的唯一的一枚提到国王母亲是谁的君主印章。

考古学家在赫梯铁器时代古墓中则发现了强大的母系血统,其已沿袭了200余年,表明了在赫梯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出土的4具女性残骸均来自公元前8世纪的墓碑建筑。其年龄从7岁至70岁不等,衣服上曾缀有纤细的金条,周围环绕着青铜器和雕像,以及金、银、玻璃、象牙等从小亚细亚和北非等地进口的宝物。其他的陪葬器物还包括石制的祭坛和祭祀用的青铜刀锯等,显示了女性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

铁比金贵

赫梯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

造型复杂的赫梯青铜旗,是哈图萨附近的阿拉卡土丘这座前赫梯城市的13座墓中发现的珍宝之一。这些墓中的文物表明,早在公元前2300年(即青铜时代早期),安那托利亚曾出现过高度发展的文化。战时该旗帜可能曾被安装在战车上。几乎可以肯定此旗不是军事标志,因为一些男人和女人墓中都出土了这种旗。

出土的一枚银质印章为破译赫梯语打开了大门,印章上既有楔形文字符号(外环),亦有赫梯象形文字(内环),是两种语言写就的双语铭文。

1880年,英国语言学家阿切贝尔德?亨利?赛斯利用此印章的石膏模型,翻译出了印章上的楔形文字意为:“塔库穆瓦?厄姆国君主”。赛斯认为,内有十字的三角形意为“君主”,两个有条形的三角形意为“国度”或“国家”。

右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浮雕,出土于土耳其东南部,描绘了一位赫梯小姑娘左手托隼,右手执笔,站在她妈妈的膝上。新赫梯人对家庭生活场面的喜爱胜过战争和权术场面。这表明新赫梯人在遭到亚述人袭击之前过着相对安宁、满足的生活。

下图是一成年牡鹿青铜像,上面有嵌入的银质细部。有学者认为它描绘的是狩猎之神。阿拉卡土丘的王墓出土了许多此类牡鹿青铜像。不难想象,古代赫梯人具有极为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赫梯具有大量分工细致的各种技术工匠。

这一形象如今被用作赫梯文化的代表之一。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