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135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0:17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23章

但是,另据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古塔不倒是当地地质构造的关系。由于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降不均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软,西北方向土质较硬,所以塔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江浙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建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东南风力更强。因此,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风力还起到支撑作用,使护珠塔斜而不倒。尽管解说众多,但人们了解到的事实是,在乾隆年间斜塔遭大火焚烧后的200多年中,无数次狂风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倒了;1954年刮12级台风时,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上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都受到了摇摆震动……为什么护珠塔能在天马山巅屹立不动呢?这是不是同地球上的神秘地带有关呢?这只有揭开护珠塔斜而不倒之谜才能弄清楚。

麻浩佛像之谜所谓崖墓,就是凿山为室,整座墓穴宛如一件巨大的石雕。麻浩岩墓博物馆就藏身于乐山凌云山南麓。麻浩佛像在一号墓中。

这座一号崖墓宽11米,高3米,深达29米。在墓道门枋上,有一尊浮雕佛像,佛像宽30厘米,高40厘米,结趺坐,佩顶光,线条流畅,造型古拙。经鉴定,属于原雕,也就是说这尊佛像雕刻于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麻浩佛像佛像貌不惊人,但其久远的历史,却包含着一个难解的谜:乐山地区的早期佛教究竟来自何方?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公认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称为“释教之源”的洛阳白马寺就建造于那个时期。我国开始有佛教造像,是在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这比麻浩岩墓的佛像起码要晚了近30年。我国著名的佛教造像,均晚于麻浩佛像:云冈石窟晚了300年,龙门石窟晚了300多年。一般公认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自西向东传入中原的,可是位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敦煌莫高窟也比麻浩佛像晚了200年。那么麻浩佛像何以起始这样早呢?乐山地处四川西南,在秦汉时期,属于边陲地带。然而恰恰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并且不只一尊;据说在众多的东汉岩墓中,已发现了六七尊,这不能不使人从另外的途径探寻乐山地区佛教的传入渠道。据历史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崇奉浮屠,因此有人推测佛教传入中国可能还另有一条途径,即从古印度经海路传到中国的吴楚。巴蜀和楚地被长江一水相连,巴蜀文化受楚地文化影响很大,那么,乐山地区早期的佛教是不是从这条渠道传入的呢?

还有人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记载,推测远古时期有一条从印度经我国云南直通蜀地的“身毒道”张骞从西域归来,说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见到了蜀布和邛竹杖,得知是从身毒(古印度)买来的,又得知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在邛西2000里。为此,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出10余批人去寻求通往身毒之路,但都因洱海附近的昆明部族的阻拦而没有成功。据说,现在已有人论证了远古身毒道的存在,它比著名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00多年。那么乐山地区早期的佛教是不是从这条渠道传入的呢?莫高窟万道金光之谜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完美的立体艺术。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有不少谜,莫高窟出现的万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的清晨或黄昏之时,如果从敦煌城驱车沿安敦公路向东南而行,就会被几十里以外的三危山呈现的奇特景象所吸引。只见这座陡然崛起、劈地摩天的大山之巅,在朝阳或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莫高窟的这种奇特景象,千百年引来无数人的瞩目。最早记录这一现象的,是唐朝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僧,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龛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

我国最早记载山川地形的《尚书·禹贡》中就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话,可见早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据《都司志》“三危”条下注释:此山之“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云三危”。三危山也由此而得名。若登上山巅,可东望安西,西尽敦煌,山川树木,尽收眼底,所以古来又有“望山”之称。对于莫高窟的佛光,科学界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三危山纯为沙浆岩层,属玉门系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约1846米,岩石颜色赭黑相间,岩石内还含有石英等许多矿物质,山上不生草木,由于山岩成分和颜色较为特殊,因而在大雨刚过、黄昏将临,空气又格外清新的情况下,经落日余晖一照,山上的各色岩石便同岩面上未干的雨水及空气中的水分一齐反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将万道金光的灿烂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另一种解释是: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前有条溪,在唐代叫“宕泉”,现今叫大泉河,河东侧的三危山与西侧的鸣沙山遥相对峙,形成一夹角。傍晚,即将西落沉入戈壁瀚海的落日余晖,穿透空气,将五彩缤纷的万道霞光洒射在鸣沙山上,反射出万道金光,这正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夕阳西下彩霞飞”的壮丽景象。无论是出现在三危山,还是鸣沙山两个方向的所谓“金光”,都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自然现象,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客观,有待进一步探研,揭示谜底。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