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813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12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7章

什么是“士”呢?士在中国古代,通常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有一定文化、行动自由,不受约束的有才干的人。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互相征伐,一切礼乐制度都失去了制约作用,谁强谁称霸,谁弱谁灭亡。这时,有不少士人纷纷投身到政治斗争中去,于是,在当时社会中就出现了一大批惹人注目的四处奔走的游说之士。这些游士能够洞察时局,善于分析判断,坚毅果敢而又能言善辩,对扭转局势起了不小的作用。各国国君为了加强统治,争霸称雄,竞相笼络人才,纷纷礼贤下士,许多卿相门下大量养士,最著名的是被称为“战国四公子”的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这四君子大量招揽门客,门客最多的孟尝君养士竟达三千人。

各国君主礼贤下士,而士人也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最典型的有苏秦奔走于山东六国宣讲合纵之计;张仪来回于秦、楚、齐境内主张连横之策;商鞅革新变法强兵富国;蔺相如大义凛然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促成赵、楚联合抗秦;鲁仲连坚决主张不尊秦为帝……这样的事例在战国时有很多,其中一些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

战国养士之风很普遍,士的出路比较广阔。就是说在本国不得志,就去其他国;在这个国家不行,还可以到另一个国。总能找到接受他的国家,完全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所以便有了“朝秦暮楚”的成语。有的游士还同时为好几个国家服务,出现了一人挂六国相印的现象。

除了这些在各国间穿梭效力的游士外,还有一种专门从事讲学的文士。他们的特点是谈经说史、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当时齐国曾一度非常强盛,文化上也出现鼎盛一时的局面,各国文士都来到齐国,聚众讲学论辩,沸沸扬扬,盛况空前。齐国政府还专门为这些文学之士建立了一个场所——稷下学宫,供他们传道授业、著书论辩。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士,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等都在稷下学宫讲学过。文士中的知名学者著书立说,建立了各自的学术体系,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著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