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 第22章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大历才女”晁采
第22章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大历才女”晁采
作者:郁海彤   |  字数:4091  |  更新时间:2017-08-02 11:03:25  |  分类:

人物传记

晁采,小字试莺,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时人。年少时与邻居书生文茂约为伉俪。文茂寄诗通情,采以莲子达意,坠一盆中。没过多久,开花结缔。文茂告诉了晁采。晁采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叹曰:“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将晁采嫁给了文茂。晁采是唐朝大历年间最出众的女性诗人之一,在女性文学史上地位颇高,今存诗作二十二首。

绝色佳人,唤作试莺

晁采是大历年间江南吴郡人,世代书香,诗文传家。她的父亲是谁,史书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她跟随母亲一起生活。江南的水土滋养人的肌肤,晁采在江南山水的滋养下,出落得秀丽可人,而且天资灵慧,性情温雅,被晁母视为掌上明珠。晁母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颇通文墨,知书识礼的女人,她对女儿晁采除了保护备至外,还十分注重女儿的教育。在母亲的训教和熏陶下,晁采自幼就能吟诗颂词,棋琴书画样样精通。晁家母女成了远近皆知的才女。

一个夏日的上午,晁母和女儿正在房前庭院内纳凉,一位尼姑化缘来到门前。这时的晁采正倚在院中的鱼池边,手中轻持兰花绢扇,神情专注地欣赏着池中嬉戏的游鱼。尼姑见她“不施丹铅,眉目如画,不佩芳芷,而体恒有香;不簪珠翠,而鬟鬓自冶”,当真称得上天生丽质。这六根清净的尼姑都为清俊透逸的小女子惊叹不已,甚至忘了化缘一事。

晁采赏鱼赏到悠闲心怡时,嘴里轻轻哼起了“竹枝小词”,声音虽低,但沁人心腑,清丽婉转,宛如黄莺出谷初试啼声,尼姑听了直叹此音天下少有,因此称她为“试莺”。

后来,尼姑云游各地,总忍不住向人宣扬晁采的风韵,称她为“瑶池仙女下凡”。因此,晁采的芳名传遍了江南一带。吴郡的年轻男子都知道晁采貌美才佳,都希望能够一睹芳容,看一看晁采的绝世风采。然而晁母礼教极严,从不许女儿在人多处抛头露面,免得惹是生非。所以,那些男人们只能在梦中勾勒晁采的形象。

青梅竹马,诗作传情

当时,有一个幸运的少年,他可能算是唯一常常接触晁采的男人了。这个少年郎叫做文茂,是晁采的邻居,与晁采的年龄相仿,两个人自幼一起长大,常常结伴玩耍,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一对。

随着年龄的增长,晁采和文茂渐渐体会出男女之别来,心中时时期盼着对方,见面时又隔着一丝羞涩,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两小无猜了。晁母为了避嫌,就让他们断绝往来,虽然两人近在咫尺,却不能常常相见。但是此时,两人早已芳心暗许,情定对方了。由于不能常常见面,两人便以书札相通,晁采的侍女成了他们殷勤忠实的信使。

平时除了诗词书画以外,晁采还喜欢看云。一有闲暇,她就在窗口仰头凝望天际,看朵朵浮云变幻游移,不知疲倦。因为借物思人,可以将两块云朵想象成自己和文茂,这样溶为一体的云就再也不会分开了。因为爱云,所以她给自己的居室取名为“窥云室”,书房取名“期云馆”,就连她的侍女也唤作“小云”。

一日,期云馆外兰花开得正浓,晁采站在花丛中体味着兰花的幽香。晁母看到此景,说:“你既然爱兰,何不咏一首兰花诗?”晁采知道母亲是考自己的才思,立即应声吟出:“隐于谷里,显于澧浔,贵比于白玉,重匹于黄金,既入燕姬之梦,还呜宋玉之琴。”晁母见女儿才思敏捷,而且用典贴切,含义深远,心中十分赞赏。

兰花虽美,心上人却不能一起来品赏,于是思绪郁结,难以遣散的晁采顺手拈过一张素笺,提笔书成一首七言绝句:

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写成之后,晁采便让侍女小云把诗笺偷偷送给文茂。文茂拿到诗笺,心中砰然一动。两人皆为情所苦,如痴如病。文茂很能理解晁采的心情,于是立即提笔以诗作答:

旭日瞳瞳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

那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文茂的诗同样呼喊出他心底的愿望,晁采细细品味,深知情郎的情意。她冒着雨到院中的池塘边,精心摘下池中莲蓬上的十颗青莲子,用一块锦缎包好,又遣小云送给文茂,包中还夹着一张纸片,写着一句话:“吾怜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咀嚼着送来的青莲子,在苦涩中竟渐渐品味出一丝清香甘甜来,他顿时悟出了苦尽甘来的道理,似乎看到希望就在前面,因而心头为之一振,豁地站起身来,不料却把放在膝头的一颗莲子弹出,落在了窗外盛水的盆中。他急忙过去,想要捡起来,却被刚巧飞来的一只喜鹊屙下一团粪便在盆中,文茂又气又恼,只好将盆中的水同莲子一同倾倒在院里的水池中。

过了一段时间,文茂发现他家原本没种莲的池中竟然长出一枝莲来。他感到很惊讶,仔细一回想,此处正是前些段时间倒水之处,而那颗晁采送来的莲子竟然在文茂家生根发芽了。又过了几日,莲花居然开了,而且还是一株并蒂莲花。一枝茎上相并盛开着两朵娇灼的红莲,它们相互依偎着,似乎有说不尽的爱恋。见此景,文茂心中大喜,连忙写书信向晁采传达喜讯。

晁采看到文茂送来的信后,同样喜不胜收。她暗想:并蒂莲开,欢好永谐,这一定是好兆头。欣喜之余,又找来纸笔,将纸折成鲤鱼形状,并画了鲤鱼图形,鳞甲闪烁,栩栩如生,还在鱼腹中藏了一首诗:

花笺制诗寄郎边,鱼雁往还为妾传。

并蒂莲开灵鹊报,倩郎早觅卖花船。

正所谓“并蒂莲开送吉兆,鲤鱼传书共心声。”虽然并蒂莲开对晁采和文茂都是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频频为两人传送诗文,沟通了缕缕情思,但这些毕竟还是望梅止渴,两个相爱的人儿不能相见言欢,终究是莫大的遗憾。

等到秋天的时候,恰巧晁母到外地一亲戚家探视,路远需隔天才能回来,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门户。这对于晁采和文茂来说是一个相见的好机会,于是晁采悄悄叫来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传给文茂。两个人一直相伴到第二天的黎明,到了不得不分开的时候,晁采从头上剪下一束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文茂,并深情地望着他说:“好藏青丝,早结白首。”并附带一首诗《子夜歌》其一: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文茂含泪接过,道别时,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晁采让文茂回去后也剪下一缕头发,将两人的头发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同心结。虽然此时两人不能做夫妻,公然朝夕相伴,但是正像这两缕头发,缠绵在一起,再也难分清彼此。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头下。每晚枕在上面,都能嗅到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晁采后来又让侍女送自己的指甲给文茂,并写诗《子夜歌》其五说:

明窗弄指甲,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晁采恨不能和情郎在一起,剪下指甲送给文茂,摸一下指甲,就当是两个人在携手同行吧。一别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真是思念难当,晁采写下一首诗《子夜歌》其十六:

得郎日嗣音,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相思的确是最苦的,但是晁采和文茂又有什么办法呢?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但咫尺天涯,有情人只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文茂更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幸福甜蜜的幻景:

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

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

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无法相见,文茂心情郁结,不思功课。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杭汝,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肠,也是借诗抒怀:

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这首诗写的很工整,诗思也卓有可观。但是,晁采最为人所知的却是她的《子夜歌》十八首,儿女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前面已经有几首了,这里选其他的部分展现如下:

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但看枕上迹。

何时得成匹,离恨不复牵。金针刺菡萏,夜夜得见莲。

相逢逐凉候,黄花忽复香。颦眉腊月露,愁杀未成霜。

寄语闺中娘,颜色不长好。含笑对棘实,欢娱须是枣。

良会终有时,劝郎莫得怒。姜蘖畏春蚕,要绵须辛苦。

醉梦幸逢郎,无奈乌哑哑。中山如有酒,敢借千金价。

信使无虚日,玉酝寄盈觥。一年一日雨,底事太多晴。

绣房拟会郎,四窗日离离。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相思百余日,相见苦无期。褰裳摘藕花,要莲敢恨池。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普门。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花池多芳水,玉杯挹赠郎。避人藏袖里,湿却素罗裳。

感郎金针赠,欲报物俱轻。一双连素缕,与郎聊定情。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早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即欲系侬心,侬思著郎体。

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其实,若是能够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那真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自古以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岂不是大逆不道。况且自己与父母说这种事情,实在是羞于启齿。诗书往来愈频,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于是晁采病倒了。

聪明的晁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晁母又爱又怜地叹息道:“才子佳人,自应有此。然古多不偶,吾今当为成之。”

幸好晁母是一个明礼之人,因此并不追究两人的儿女私情。择良辰吉日,成全这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如“比目之逝青波,文禽之逐绿水”。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

思君远别妾心愁,踏翠江边送画舟。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向西流。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茂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一天细雨迷蒙,晁采思念丈夫文茂,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书,你难道不能吗?”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晁采明白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去。不久,文茂赴京赶考顺利归来,并携带送信的白鹤素素回到家中。文茂有没有考中,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这对才子佳人恩爱依旧,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