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脱稿讲话,即兴发言 > 第五章 人靠衣裳马靠鞍——用修辞为你的讲话“乔装打扮(二)”
第五章 人靠衣裳马靠鞍——用修辞为你的讲话“乔装打扮(二)”
作者:王剑   |  字数:3293  |  更新时间:2016-07-09 09:45:39  |  分类:

职场励志

面对他人的无礼嘲讽,法拉第没有采用直接反驳的方式回击对方,而是巧妙地反问。这不仅给对方有力的还击,而且还暗示电磁感应原理像新生儿一样,将会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可谓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使自己的观点更具鼓动性和说服力,就要善于运用反问修辞。然而,反问修辞虽好,但也不可随处乱用。比如,当讲话者对某一问题了解不够深入时,就不要轻易运用反问修辞。这样一来,你不但没有把对方驳倒,反而使对方据理力争,把你驳得无言以对、哑口无声。

总之,脱稿讲话中要想用好反问修辞,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更要掌握逻辑的严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反问修辞运用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设问——让话语更吊人胃口

如果在脱稿讲话中总是单一的叙述会显得枯燥乏味,这个时候怎么办?有一种很好的调味剂是设问修辞。设问修辞手法,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变得一波三折,同时具有很突出的强调作用。即讲话者为强调某一讲话内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另外,也可以只问不答,由听众经过思索后自己得到答案。脱稿讲话中,讲话者巧妙运用设问修辞,可以引起听众对讲话内容的重视,从而激发听众主动去思考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军攻占了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

当时,俄国的农民们大喊大嚷,发誓要将之付之一炬,以解他们的心头之恨。见此情状,一些工作人员纷纷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了现场。他很恳切地对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烧它之前,我可以问你们几个问题吗?”

农民们一听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皇宫,于是齐声回答:“可以,你说吧!”

列宁问:“请问皇宫里面原来住的是谁?”“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皇宫又是谁修建的呢?”“是我们呀。”农民们坚定地回答。

“那么,既然是咱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咱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行不行啊?”

农民们都连连点头。

列宁最后问:“皇宫现在还烧吗?”“不烧了!”农民们齐声回答。

皇宫终于保住了。

在这场讲话中,列宁用一连串的设问,对广大民众循循善诱,不仅巧妙清除了他们心中的障碍,更是成功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同样,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使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样需要用设问的方式来诱导听众思考,并最终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根据提问的方式不同,设问修辞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一问一答。即讲话者先提出一个设问句,紧接着自己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设问,可以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讲话者通过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来感染听众,从而达到让对方深思的讲话效果。

第二,几问一答。即讲话者先提出一连串的设问句,然后再一一加以回答。这种设问方式,能够有效增强讲话者的语言气势,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语言魅力来折服听众,最终使听众心服口服地接受讲话者的观点。

第三,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设问,以步步紧逼的手法制造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也就是说,讲话者可以在层层逼近的过程中,使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从怀疑到接受,再从接受到认可,最后从认可到最终的大力支持。

在脱稿讲话中,设问用在不同的地方,也常常会起到不同的语言效果。比如,在讲话题目中运用设问,可以激发听众对讲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想听的欲望与冲动;如果在讲话的开头运用设问,则可以巧妙拉近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加了讲话者的信服力;如果在文章结束时运用设问句,则具有强调、总结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讲话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在生活的交流中,还是在工作的沟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争议是正常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管双方之间具有怎样的分歧和矛盾,但彼此之间总能找到某些“共同点”。所以,讲话者要想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就要善于运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使对方的观点与你达到“高度一致”的频道。这样一来,你的脱稿讲话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每个人都具有抗拒外来说服的心理本能,此时讲话者不可强硬地否定、指责对方,而是要善于“求同存异”,并在“求同”的过程中来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成功说服的目的。

对比——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讲话,这件事简单吗?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讲话,稀松平常,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大家每天都在讲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话讲好,这又证明了讲话的不简单。

为了让自己的脱稿讲话更具感染力,我们可以采用对比修辞手法。所谓对比修辞手法,即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鲁迅将战士和苍蝇对比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毛泽东将成功和失败对比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中都运用了对比修辞。

由此可见,对比修辞手法可以让讲话内容更加冲击十足、曲折丰富,尤其是更加接地气。不接地气的语言,怎么可能打动听众呢?所以,要想真正打动人心,就要借助对比修辞手法,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说到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扁鹊的故事。其大概意思如下: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说他大哥的艺术最高,接下来是他二哥,最末的才是他自己。魏文王感到疑惑,就问扁鹊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给人看病,都是在病还没发作之前就帮人治好了,一般的人都不知道他在无形中铲除了病因,因而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自己家人知道;我的二哥给人看病,是在病很轻微的时候就治好了,因此名气也就周围乡里人知道;而我呢,所治的病都是已经很严重的,因此大家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也传遍国家。”

这则故事中,扁鹊通过三个人的巧妙对比,让医术高超的大哥凸显出来,同时也说明世人的愚蠢和无知。这就是对比的力量,就像京剧脸谱一样对比鲜明,让人一望便知。

关于美与丑的对比,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之后,也自然而然的知道什么是丑了。因而,在脱稿讲话中,要想让自己的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运用对比的确是个很好的法子。这往往比你堆砌一大堆的华丽辞藻管用的多,更比你呆板念稿子更有力量。

关于对比修辞的巧妙运用,我国流传了不少鲜活的事例。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纪晓岚就很善于使用对比技巧。

有一天,乾隆问纪晓岚忠和孝是什么。纪晓岚答道:“忠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孝,就是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合起来就是忠孝。”

谁知,高明的乾隆皇帝立马“将”纪晓岚的“军”道:“朕现在就赐你一死。”纪晓岚叩头谢恩后出去寻死。半柱香的功夫过去了,纪晓岚却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活着回来了,满心欢喜,但又故作严肃地训话道:“大胆纪晓岚,朕赐你一死,你竟敢不死?”这时,纪晓岚立马跪在地上,然后向乾隆解释道:“皇上,臣罪该万死。臣遵从皇上的谕旨去死,但正当我准备跳河自杀时,屈原却突然从河里跑出来。他怒气冲冲地向我喊道‘纪晓岚,你这个混蛋家伙,我当年跳江,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但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豁达,你怎么能死呢?’听屈原这么说,这不我就又回来了!”

乾隆听纪晓岚这么说,默然无语。此时,如果真的让纪晓岚去死,说明自己也像楚怀王一样昏庸。于是只好自我解嘲道:“好一个铜齿铁牙纪晓岚,竟然把朕给绕进去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很多人被皇上赐死,并不是因为犯了滔天大罪,也可能只是因为一句玩笑话而已。这正如上文中的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起初只是在讨论忠和孝的话题,但在话赶话的情况下,却把纪晓岚推到了死亡的浪尖上。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真的就一命呜呼了。而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却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赞美乾隆,不但令乾隆龙颜大悦,而且为自己的“不死”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从这个例子中不难发现,“对比”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具有一种起死回生、柳暗花明的魅力。那么,在脱稿讲话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呢?以下策略可以参考: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