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别让制度毁了你的团队 > 第五章 公事不公办,制度就会成为花瓶
第五章 公事不公办,制度就会成为花瓶
作者:谢国计   |  字数:3525  |  更新时间:2016-07-07 13:57:07  |  分类:

职场励志

不要让制度隔靴搔痒

公司出现某些问题,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便解决问题。可是,有些管理者制定的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制度规定不恰当,无法到位地解决问题,这是很多企业管理的现状。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

某公司发现员工创新意识不够,认为这是他们不思进取、平时不学习导致的,于是硬性规定员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看书看报。时间段为9:009:30,如果谁在该时段内不阅读,就会被处以50元的罚款。

看什么样的书,看什么类型的报纸呢?对此公司并没有规定,公司领导只表示,不看娱乐、体育类的图书和报纸都行。公司为什么这么规定呢?因为这是一家图书出版公司,领导者认为员工通过看书看报可以增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关注民生民情,有助于从中发现策划灵感。

制度虽然执行了,但是却没见到什么效果,反而大家每天都要耽误30分钟的工作时间,这让多数工作积极的员工很不满。他们认为,这项制度无法解决大家没有创新意识这个问题,因为了解社会动态的方式太多太多,在如今这个网络社会,网上新闻多如牛毛,上网看新闻比从图书和报纸上看新闻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为什么一定要求看书看报呢?

看了这个案例,很容易让人想到“隔靴搔痒”这个成语,脚痒了,却隔着靴子去挠,能缓解痒的感觉吗?又容易让人想到“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口渴了,看一眼杨梅,就能解渴吗?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不过是在敷衍自己。

以上面的案例来说,员工缺乏创新意识,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单单将其原因归结为知识水平不够、了解社会信息较少,恐怕有失偏颇吧!这与隔靴搔痒有何区别呢?事实上,员工创新意识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根本没有创新意识,或者不知道从什么方面来创新,对员工这两项进行培训,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的案例提醒我们,针对实际问题制定制度时,千万不要隔靴搔痒。否则,制度制定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还会让员工感觉别扭,甚至是不满。正确的做法是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于细枝末节,还是少一些规定好。否则,既不便于员工记忆制度规定,也不便于执行。员工可能稀里糊涂,不知公司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执行起来也容易走样。

铲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风

常听人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两句话共同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你怎么做,别人都有办法应对。把这两句话放在公司管理上来,管理者一定会深感无奈,因为很多企业里都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风。

某公司为了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严肃工作纪律,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公司规定,员工上下班都必须打卡,如果有人迟到或早退,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而处罚的方式往往以罚款为主。

制度推出之后,人力资源主管发现员工之间存在相互代为打卡的现象,因为他发现有的员工明明上班时间过了之后才来到公司,可是考勤上明明记录该员工已经打过卡。苦于没有证据抓住员工代为打卡,人力资源主管也很无奈。当他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上级时,上级领导让他每天来早一点,站在旁边监督员工打卡。

不久之后,人力资源主管又发现了问题,每次他站在打卡机旁边监督时,总有员工主动和他搭讪,甚至有人故意叫他帮忙,把他的注意力引开。顾于同事间的情面,他也不好意思拆穿。后来,公司安装了一部指纹打卡机,希望从源头上刹住代为打卡的歪风。

可是问题又来了,自从推行指纹打卡的方式记考勤,员工迟到的现象并未减少。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员工往往因为迟到一两分钟,就被记录迟到,这让他们很沮丧。有时候他们因为迟到这件小事,可能影响一整天的工作情绪。有些员工还会因迟到被罚款而抱怨,认为公司的制度缺乏人性化。

为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呢?这一方面说明员工聪明,另一方面往往说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和漏洞。当然,关键还是制度本身有问题。假如制度没问题,员工再聪明也找不到空子钻。以上面的案例为例,公司的考勤制度确实少了点人情味。

首先,制度规定,但凡迟到就要罚款,这太过严格。在迟到早退方面,公司没有给员工任何宽容,假设允许员工迟到三次,超出三次,再处以罚款,也许会更得人心。其次,制度规定迟到了罚款,但是如果员工每个月都全勤,有没有奖励呢?案例中没有提到,“只罚不奖”有失公平,员工自然会有不满。

比如,有个公司规定,出纳人员、业务员如果因工作需要而迟到,可以不计迟到。如,出纳要去银行取钱、存钱,业务员要见客户。有一次,出纳给人事部管理考勤的主管打电话,说:“我今天上午要去银行,会晚些到公司,不要给我记迟到哦。”可让人不解的是,出纳员居然准时来到了公司,人事主管问他怎么没去银行,他却说:“去银行早去晚去都可以,不着急。”

这个案例和上面的案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制度有漏洞,员工就会很自然地钻空子逃避制度的处罚。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虽然大多数员工是敬业的,愿意遵守制度,会认真对待工作的。但人性是有弱点的,是有劣性的。要想防备人性的劣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制度本身没有问题,没有漏洞,让制度深得人心,这样员工就不会再去钻制度的空子了。

果断清除团队中的“烂桃子”

我们经常听到“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的说法,几乎在任何一家企业,都存在这种坏事的“老鼠”,他们的存在似乎就是要把事情搞砸。对于团队中的这些“老鼠”,如果你发现他们有碍团队目标的实现,就要果断地将其清除出团队。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人说,这些坏老鼠的存在不只是自己坏事,还会带坏周围一帮同事。更形象地说,他们就像果箱中的“烂桃子”,如果不及时清理,它会迅速通过烂口处的细菌传染,把果箱中的好桃子也弄得污水横流。

团队中的“烂桃子”是可怕的,它能让一个正直的人变得狡猾,能让一个积极的人变得懒散,能让一个井然有序的部门变得混乱不堪,能让一个高效的团队变成一盘散沙。所以,对待这种“烂桃子”,还有什么好仁慈的呢?若不果断地将其清除,你的企业将永无宁日。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几年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精品陶瓷,一只驴子只需几秒钟就能将其毁掉。如果你的团队里也有这样的驴子,那么你的企业还有什么希望呢?还是赶紧将其扫地出门吧!

任先生是某公司的经理,他曾经将一位威信很高的员工钱某开除出公司,转而提拔了威信不高的李某当某部门的负责人。当时他的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有员工就去问任先生,说:“这次人事变动在公司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无论从工作态度上,还是从群众威信来看,钱某都超过李某,你不提拔钱某也罢,为何还开除钱某呢?”

任先生听了,笑着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钱某工作能力不差,有时候表现确实很好。相比之下,李某的脾气暴躁,人际关系一般,但是他的能力很强,办事果断,善于应变,每次上级交给他任务,他都能出色地完成,并且这个人很有原则性。我听说有一次,他老婆让他帮忙多报销100元钱的出差费,他不但不帮忙,而且还严肃批评了老婆一顿。”

说完李某,任先生开始说钱某:“钱某是个善于交际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表面上看,他有很多优点,能力也很很强,但是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原则性不够,公司出纳休3个月的产假期间,我让他兼职做出纳,没想到他未经批准,私自挪用公款5万多元,这些钱已经大多数成了呆账,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有时候他完不成任务,不主动认错,而是找借口推脱责任,这些缺点对部门负责人来说是最致命的。”

“那为什么要辞退他呢?因为他私自挪用公款吗?”

“是的,私自挪用公款表面上看让公司损失了金钱,但是深入分析,他这种不良品行是可怕的。今天他可以挪用公款,明天他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对公司不利的事情呢!”

歇了一会儿之后,任先生说:“其实李某就像一只烂了桶沿的桶,表面上不怎么好看,但是没有致命的缺点,能够盛将近一桶水。而钱某就像一只烂了桶底的桶,表面上看这只桶完美无缺,但实际上已经无法盛水了,这就是我开除钱某,提拔李某的原因。”

后来的事实证明,任先生的用人之道没有错,李某不仅把部门管理得井然有序,富有活力,还把自己变成了公司管理层的骨干人员,而且其脾气暴躁的毛病改善了很多,与员工们的关系也大大改善。

任先生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将李某和钱某深入剖析了一番,他眼中的钱某是只烂了底的桶,已经无法盛水了,如果继续用这只桶盛水,不但会浪费水,从桶里漏出来的水还会打湿其他物品,所以,他对公司已经失去了价值。

身为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就要像任先生这样慧眼识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准确地辨别“烂沿桶”和“烂底桶”,既不放掉一个优秀的人才,也不留下一个“烂桃子”,以免一颗“烂桃子”毁掉一箱“好桃子”。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拥有清正廉洁之风,才能保证团队拥有高效的执行力。

拒绝“内讧”,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