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704  |  更新时间:2015-09-14 13:25:36  |  分类:

儿童教育

李勉人穷志不短

名言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王安石

故事

李勉生活在唐朝,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做小生意,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都夸赞他。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常常被老师拿来作示范。

长大后,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李勉和王义同住在一个房间,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

一天,王义洗澡着凉了,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没有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

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忙得不可开交,没空看书,可他毫无怨言。会试的时间快到了,可王义的病情不但不见好,反而愈来愈重。他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实在对不起!”

李勉安慰他说:“贤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

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一百两银子,如果我不行了,你就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

李勉听到王义说这些话,心里很难过。他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

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在王义的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的时间。

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三天。这几天,李勉累极了,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克服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皇榜一公布,李勉榜上有名,当上了县令。

他虽然当上了官,但王义的事,始终没有忘记。他几次给王义的弟弟写信,但都没有回音。

转眼十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作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一个姓王的汉子要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李勉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王义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一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很抱歉……”

李勉把当时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讲了。最后说:“你哥哥的银子,用去二十两,剩下八十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

接着,李勉带着他到城外荒地王义的坟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把那八十两银子,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弟弟流着眼泪接过银子,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你不用这些银子呢?”

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解读

人穷志不短,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话说起来简单,但很多人做不到,但也正由于此,才显得坚守操守之人的可贵。

许衡律己不欺心

名言

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宋濂

故事

许衡,宋末元初人,在元世祖时先任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后拜为中书左丞。

宋元交替时夏季的一天,许衡同几个旅伴一起赶路。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照得眼前白花花的,往四周一望,看不到一棵树可以遮阴。他们已经整整一个上午没见到一个人影、没见到一口水井了。几个人从头到脚都像是水洗的一样,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嗓子都像要冒烟一样。

“唉呀,怎么连一点儿水的影子也见不到啊?”一个人说。

“是啊,这时候如果能喝到一杯茶,花多少银子我都舍得。”另一个人说。

许衡边喘着粗气边说:“这一带,前不久刚刚打完一场大仗,几十里不闻鸡鸣犬吠,百姓不知都逃到哪里去了……”他说不下去了,觉得嗓子冒火,呼出的气都热乎乎的。

又走一阵,一个人耐不得了,说:“你们听说过吗?当年汉末的时候,曹操带领数万大军顶着烈日行军,军士们一个个唇焦口燥。忽然,曹操扬鞭指着前面说道:‘你们看,前面乃是黑压压乌森森一片梅林。’说得众军士口内生津。”另一人接过话头:“真有那么一片梅林就好了——”他说着往前面一指,忽然,他的手停在空中不动了,话也不说了,因为他看见远处隐隐有树影。

别人也看见了,众人加快脚步奔去。

嘿,真的是一棵树,比梅树还好,是一棵梨树。树身高大,枝叶茂密,树下浓阴一片。最引人的还是那缀满树枝的颗颗黄梨。

众人跑到树下,顾不得乘凉,纷纷摘梨,摘下来急忙往嘴里送,一时谁也顾不得说话。

吃得差不多了,众人才注意到,许衡在一处阴凉地坐着,树上的梨,他竟碰也没碰。

“为什么愣着?”有人拍拍许衡的肩膀,“摘梨啊,还等着别人送吗?”

许衡轻轻摇头,只是撩着衣襟扇凉。

“怕是累得动不了吧?给!”有人说着将梨递给许衡。许衡没接,转过头皱皱眉。

那人举着梨说:“吃吧,是好梨,又甜又脆,吃几个解解暑气。”

“这梨怎么能吃呢?”许衡说。

“这梨怎么不能吃?”好几个人同声说,眼睛打量手里的梨。

“我不是说梨。”许衡说。

“那——”

“我是说,梨的主人不在,我要买梨来吃,钱都无处付。不付钱吃人家的梨,那不就同偷吃一样了吗?”

听许衡这么一说,有人笑了:“这是大战场之内,连个人影都不见,还有什么梨主啊?你不吃,这些梨也许白白烂掉呢!”

许衡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即使梨没有主,我自己可有心。宁可梨烂掉,自己不能欺心。”

又一个人说:“吃几个梨,又算得了什么大事,何必如此认真?”许衡说:“事无论大小,都有是非曲直,怎么能因为事小就不诚实呢?小事不诚实,大事怎么能诚实呢?”

别人都不说什么了,也没人再劝许衡吃梨,都自己找阴凉地方坐下或躺下。有的人还把手里的梨偷偷地丢到草丛中了。

有人因为刚才摘梨、吃梨,看着许衡有点觉得理亏,就自我解嘲似的说:“刚才的事,幸亏没有谁看见。”

许衡笑一笑,心里说:“诚实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解读

许衡的律己不欺心的行为告诉我们,诚实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该做的,没人看见也要做;不该做的,没人看见也不做,人前人后一个样,这才是真正的律己不欺人。

唐太宗下“罪己诏”

名言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东周列国志

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让位,称太祖,李世民继皇位,称为唐太宗。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精于用人,而且他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还能认真进行检讨。

一次,有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上百万的钱财。这件事被人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处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器重党仁弘,认为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大理寺的判决,改成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上,心情沉痛地向大家检讨说:“法律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旨意批准制定的,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因为私念,不守法律,失信于民。我因私念袒护党仁弘,赦免了他的死罪,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有些大臣正想宽慰唐太宗几句,但唐太宗却当场宣布,为了这件事,他将亲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谢罪三日。

这一下,满朝的大臣都吃惊了,感到唐太宗为这点事,竟然要这样做,太过了,于是便纷纷跪下劝阻。丞相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皇帝是一国之主,生杀大权是皇帝掌握的,陛下何必把这件事看得这样重,内疚自贬到这种程度呢?”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劝说、宽慰而原谅自己。他自责地说:“正因为皇帝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才更应该慎重认真,严格地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呀。而我却没有听从大理寺依法判决的正确意见,反而不顾法律,一意孤行,怎么能原谅自己呢?”

天快黑了,唐太宗见大家一直跪在地上阻拦,硬是不让他去郊外,便感慨万分地说:“你们不要跪在地上了,快起来吧。我决定暂时不到郊外向上天谢罪了,但是一定要下诏书,把自己的罪过公布于天下!”说着就毅然拿起笔来,写了一道“罪己诏”。唐太宗在“罪己诏”中检讨说:“我在处理党仁弘之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赏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们宣读之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解读

唐太宗是公认的一代明君,他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还能认真进行检讨,这种律己精神给后世的帝王树立了榜样。

段秀实整顿治安

名言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

故事

安史之乱以后,中兴功臣郭子仪名震朝野,他的儿子郭晞也当了兵部尚书。他们父子统领的军队号称“郭家军”。

郭家军多年驰骋疆场,很能打仗。但平时管束不严,纪律松弛。有一次屯兵邠州时,将士们竟然在大白天进商店强拿东西,看见不顺眼的人动手就打,甚至连孕妇也打伤了。当地的地痞流氓觉得郭家军是个靠山,就纷纷找关系、托门子,在军营里挂个名,穿上军装在邠州城里为非作歹。

面对郭家军的横行不法行为,邠州节度使白孝德虽然心里不满,但他害怕得罪了郭家父子,所以不敢去管。泾州刺史段秀实有一次来邠州办事,看见这种状况十分焦急。他跑去问白孝德:

“您受朝廷委派治理邠州,现在这里乱成这个样子,您怎么不管呀!”

白孝德说:“郭家军的名气很大,我敢管吗?”

段秀实说:“您如果委派我在邠州管理治安,我就有办法制服那些郭家军里的犯罪份子。”

白孝德说:“这还不好办吗?我现在就任命你为邠州的都虞候,专管治安。”

段秀实上任后,立即贴出告示整顿治安秩序,宣布若有横行不法之事,无论是谁都要从严惩处,轻则鞭笞,重则斩首。

告示刚刚贴出,就有十几个郭家军的兵丁在酒店里喝酒闹事。他们用刀刺死店主,还砸碎了酒瓮,酒流得满街都是。段秀实闻讯,立即派出执法队,将闹事之徒全部抓起来就地正法。当地百姓看见这伙祸害地方的家伙受到惩处,都十分高兴。

可是这消息一传进郭家军的营房,兵士们就大吵大嚷起来。他们要求主帅郭晞下命令,去和邠州节度使属下的人大干一场,取下段秀实的脑袋。

这下子可把邠州节度使白孝德吓坏了。他向段秀实说:“你闯了这么大的祸,可咋办呀?”

段秀实说:“你不要害怕,我亲自去和他们讲道理!”

白孝德要派一队兵丁随同前往,段秀实坚决不带一兵一卒。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佩刀,骑一匹老马,就去了郭家军的营房。

郭家军的兵丁全身披挂,已经整装待发。段秀实看见这个阵势,赶忙迎上去,一面笑着打招呼,一面若无其事地说:“你们要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老汉,还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我今天已经把自己的头带来了,等见过郭尚书,就由你们处置我吧!”

经过允许,段秀实进了营门。他一见到郭晞,就开门见山地说:“你父亲郭子仪老令公是中兴功臣,大家都很敬重他,你应该珍惜这个荣誉。但是现在你却纵容部下在邠州横行不法,万一激起民变,朝廷就会怪罪下来。到那时,郭家的名声也就全毁了。”

郭晞听了这话猛然醒悟。于是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对段秀实说:“您指教得很对。我一定听从您的劝告,严惩那些行凶作恶的人,把部队的纪律整顿好。”

郭晞一边说,一边告诉侍卫:“快去传达我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回营房休息。今后谁再上街胡闹,一定严办不饶。”

从此以后,郭家军军纪肃然,邠州地方的社会秩序也安定下来了。

解读

“郭家军”恃功自傲,军纪涣散,缺乏律己精神,段秀实出于治安的需要,敢于“摸老虎的屁股”,就地正法了“郭家军”中扰乱治安的兵丁,后又规劝主帅郭晞要严肃军纪,以免毁坏名声,这种律己又律人的精神值得佩服。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