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885  |  更新时间:2015-09-11 13:34:08  |  分类:

儿童教育

腹醇杀独子

名言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

——韩婴

故事

腹醇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的一位大学者。公元前337年,秦惠王继承了王位,一心想使国家更加强大,他听说腹醇的大名后,把腹醇请到宫中,征求意见。

腹醇说:“我们墨家的原则是,一要根据古代圣王的先例行事,例如大禹,他勤劳为民,治理洪水,为人民做了大好事,人民就拥护他;二要了解当前百姓的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的主张,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三要制定政治措施,才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秦惠王说:“先生提出的这三条原则很好。现在我再请教您:如果有人打架斗殴,怎么处理?如果杀了人,又该怎么办?”

腹醇说:“我们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在友好交往中,共同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我们墨家最反对打架斗殴致伤人命。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原则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

秦惠王说:“先生这一席话,使我心中有数了,为了秦国社会的安定,我要向全国人民宣布:‘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一天,两名军士来到腹醇家中,腹醇的儿子见了,吓得浑身发抖,直喊“爹爹救我!”腹醇问:“怎么回事?”两名军士说:“禀告先生,您家公子打架斗殴,出了人命,所以要捉拿他!”腹醇说:“儿呀,果真这样的话,为父也没法救你了,你跟他们去吧!”

腹醇眼看着军士给自己的儿子上了枷锁带走了,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是他的独生子啊!没想到不多久,儿子轻轻松松地回家了,说:“爹爹,大王降恩放我回家了!”

腹醇一想,不对!他整了整衣冠,就去求见秦惠王。秦惠王说:“先生是为您儿子的事来的吗?我已经下令把他释放了,他没事了。”腹醇说:“大王啊,我的确是为我儿子的事儿来的,但不是为了释放他,而是想问清楚:为什么释放他?”

秦惠王听了觉得十分奇怪,说:“先生啊,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您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您又是我所尊敬的先生,国家大事我还需要借重先生的智慧和经验,我有什么理由不开释您家公子呢?”

腹醇严肃地说:“大王啊!我十分感谢您的好意。但是,我们墨家之所以主张‘杀人者死’,是为了禁止乱杀人,之所以主张‘伤人者刑’,是为了禁止乱伤人。禁止随意杀人伤人,这是治理国家的大原则。现在,大王虽然赦免了我那犯罪的儿子,可我却要信守我们墨家学派的治国原则!”

尽管腹醇只有一个儿子,但他犯了杀人罪,最后还是在腹醇的坚持之下被处死了。

解读

为维护法律的尊严,腹醇没有犹豫,依法处死了自己的独生子。法律和私情在这里交锋,是法外容情,还是秉公执法,腹醇的决定给出了最好的解答。这种廉洁自律和奉公守法的精神值得赞颂。

曹操割发惩戒自己

名言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雕像曹操身为丞相,看到自己手下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很生气,因此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可是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斑鸠,从曹操的马前飞过。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身边其他的将士们也纷纷表示认为不要。但是曹操执意要领罪,众将官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吧!”说完他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在古代,头发对于人来说十分重要。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在现在看来割点头发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古代人的观念中,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可损毁的。所以,曹操割发代首在当时是十分严重的处罚。

解读

身为一方统帅,曹操军令如山,这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规定,违法乱纪,那以后的军威也将大打折扣,自然也会影响到今后的行军打仗。因此,面对私情和军纪,曹操以发代首,严重地惩戒了自己。

诸葛亮自贬三级

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

故事

三国时,蜀军中有个参军叫马谡,喜欢自吹自擂。刘备在临终前曾对承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认为马谡不仅擅长辞令,而且还很有才气,常与他海阔天空地彻夜长谈。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向祁山进军。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肃且号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个郡县相继叛魏,响应蜀军,使关中引起巨大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叡坐镇长安,派部将张郃率五千人马救天水、抗蜀军,并派曹植驻扎郿城,随时准备会师。诸葛亮闻讯后,料定张郃必定要抢夺街亭这个交通要道,他决定先派人占领这个战略要地。诸葛亮问众将:“谁敢领兵去守街亭?”“末将愿往!”马谡盛气凌人,当下即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命他为先锋,拨两万五千精兵归他统帅,又派了大将王平作为他的辅佐,共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嘱咐马谡,要他提高警惕。同时还建议:最好多架些栅栏,多设置些障碍,只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马谡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到了街亭,王平主张在依山傍水处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阻,执意要把蜀军分兵两路,在山上安营扎寨。结果,魏军来到马谡守军的山下,切断水源,阻绝所有下山的道路,接着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军无法冲下山来,都惊慌起来,纷纷丢掉武器,四下逃窜,致使街亭失守。刚刚夺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丢失,重归曹魏。

回到汉中,诸葛亮见到逃回的马谡,心中后悔不已,连声叹道:“都怪我固执己见,当初不听先主的劝告,才至于此,这完全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立即传令,将违反军令、严重失职的马谡斩首。接着,又向后主刘禅上书道:“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有责任,但实属卑职用人不当造成的。为此,臣请求给自己贬职三级。”

解读

诸葛亮自贬三级惩戒自己用人不当,这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表现。没有这种严格要求、严格自律的精神,人就很难进步。给自己加压,就等于获得前进的动力。

胡威偿还盘缠

名言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老百姓)话短长。

——于谦

故事

胡质是三国时魏国的一位太守,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虽先后任过县令和太守,但其家人一直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一年,胡质升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从京都来看望他。由于家境清贫,没有车马仆僮,胡威只得独自赶着毛驴前来探望父亲。父子在荆州相聚了十余天后,儿子胡威要返回京都了。临别时,胡质拿出一匹细绢,送给儿子以作为归途中的盘缠。

胡威见到这匹细绢,竟然大吃一惊,忙向父亲跪下,不解地问道:

“父亲大人,您一向廉洁清白,不知是从哪儿得到这匹细绢?”

胡质深知儿子的心意,高兴而又坦然地笑着对儿子说:

“孩子有所不知,这不是赃物贿品,而是我从薪俸中节省下来的,所以用来给你做路上的盘缠。”

胡威听父亲这么一说,才伸手接过细绢,告辞了父亲。

胡威独自赶着毛驴踏上了归途。一路上,他每到客栈,都是自己放驴、劈柴、煮饭,从不雇用别人。三天后,一位自称去往京都的人,提出与胡威同行。此人谈笑风生,为人慷慨大方,自和胡威同行之后,百般殷勤地照料着胡威。他不仅处处帮着胡威筹划出主意,有时还请胡威吃喝。这样一连几天,胡威心中暗暗地纳闷了。心想,此人看来心眼并不坏,但他与我素不相识,为什么对我百般殷勤呢?胡威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原来,此人是胡威父亲胡质属下的一个都督,早就有意想巴结讨好胡质,但听说胡质为人正派清廉,最不喜欢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和时机。这次,他听说胡质的儿子要独自回京都,自认为是个大献殷勤的好机会,于是他探听得胡威起程的日子,就提前以请假回家为理由,作好了准备,暗中带着衣食之物,在百里外的地方等着胡威,以便同他结伴而行。所以,他会同到胡威后,才有这一番表现。

胡威在多次与那人的谈心中,终于得知了真情。于是,胡威立即从自己的行装中取出了父亲送给他的那匹细绢,递给这位都督,以此偿还他一路花销的费用和情意,这位都督拒绝不收。

胡威说:“我父亲的为人,你应该是知道的。他执政廉洁,为人清白,从不接受别人馈赠,我做儿子的如果仗着他的权势占别人的便宜,就等于在这匹白绢上面泼上了污水,岂不大错特错了吗?”

那都督看到胡威态度如此坚决,心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只好十分尴尬地拿着那匹细绢和胡威道别了。

解读

守贫固然算不上什么高尚的品质,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廉洁而安贫乐道则是值得赞扬的。金钱再好也是身外之物,廉洁自律的精神则可以完善自身,使自己内心修养不断提高。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