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008  |  更新时间:2015-08-05 14:04:50  |  分类:

儿童教育

罗蒙诺索夫的坎坷求学路

名言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平等。

——美国马丁·兰多

故事

罗蒙诺索夫(1711~1765),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家。他发现和创立了质量、能量不灭定律,创立了原子—分子特质结构学说、热的动力学说,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被誉为俄罗斯科学的始祖。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一个渔民家里,家里很穷,没钱供他上学读书。邻居叶列麦大叔读过几天书,他非常喜欢聪明的罗蒙诺索夫。空闲的时候,他常在沙滩上教罗蒙诺索夫识字。

10岁的那一年,罗蒙诺索夫开始跟爸爸一块出海去捕鱼。每次从海上回来,他都会自告奋勇地帮爸爸把鱼拿到市场上去卖。

有一次,罗蒙诺索夫和爸爸从海上回来晚了,集市上的人很少。为了能把鱼在当夜卖出去,罗蒙诺索夫便挨家挨户地卖了起来。当他来到一个商人家的时候,看见两个孩子正在看书。

罗蒙诺索夫问道:“嘿,你们看的什么书,能让我看一眼吗?”

大一点的那个孩子回答说:“用你手里的鱼换!”

罗蒙诺索夫说:“可以,只要你们能把它借给我,所有的鱼都可以送给你们。”

那个孩子笑着说:“我们逗你玩呢!不用你拿鱼来换,只要你把书看完以后,把里面的内容告诉我们就行了。”

罗蒙诺索夫不解地问:“你们不是在看吗?还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吗?”

“我们根本就不喜欢书,可是爸爸偏要我们学它,否则我们就要受罚的。”

罗蒙诺索夫说:“那我以后就替你们学习吧。”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从商人孩子的手里得到了书读。每当他遇到不会的单词时便去问叶列麦大叔,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这样一来罗蒙诺索夫对书里面的内容不仅记得非常牢固,而且还能说出许多道理来。他去跟商人的孩子们讲书里的内容时,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商人的孩子们更愿意把书借给罗蒙诺索夫了。

可是书读得越多罗蒙诺索夫越是不满足,他想到学校里去学习。1730年,19岁的罗蒙诺索夫便背着行囊到莫斯科求学。刚来到莫斯科的罗蒙诺索夫四处打听学校,可接连好几天都遭到了学校的拒绝。当时,俄罗斯的等级制度森严,大部分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像罗蒙诺索夫这样出身贫寒的青年想要进入学校学习,简直比登天还难。

眼看罗蒙诺索夫这一次莫斯科之行就要无果而终时,他听说莫斯科的杜季科夫书记官家里要请一个家庭教师,于是他便前去应聘。他来书记官家应聘的那一天,刚刚把姓名和家庭住址说出来,书记官便同意了。

书记官问他:“你来莫斯科多长时间了?”

罗蒙诺索夫回答说:“我刚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来。”

书记官和蔼的笑了起来,缓缓道:“我们是同乡,我也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人。”

罗蒙诺索夫问:“这是你录用我的理由吗?”

书记官狡黠地一笑,说道:“猜对了,年轻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呢?”

罗蒙诺索夫说:“上学。”

书记官问:“在哪一所学校上学?”

罗蒙诺索夫黯然神伤地回答说:“我家里太穷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录取我。”

书记官略一沉思,缓缓道:“去他的贫穷!穷人和贵族应该受到同等待遇,你说是吗?那就先这样吧,从今天起你来教我的儿子读书!以后有机会再说你上学的事,好吧?”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来到了同乡杜季科夫书记官家给他16岁的儿子彼基卡补习。半年后,彼基卡正式到学校去上学去了。为了孩子有一个陪读的人,杜季科夫书记官便开了一个假身份证明,证明罗蒙诺索夫也是贵族,让罗蒙诺索夫陪彼基卡上学。

爱读书的罗蒙诺索夫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罗蒙诺索夫高兴极了,他说,书记官是继叶列麦大叔之后又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

上莫斯科神学院的那一年罗蒙诺索夫已经20岁了,他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笑话,甚至于还有人叫他傻大哥。可是罗蒙诺索夫并不管这些,他还是认真地学习,结果没出三个月,他便把一年级的课程读完了。

老师让这位好学生跳了级。又过了三个月,罗蒙诺索夫又把二年级的书给看完了,接下来他又跳到了三年级、四年级。罗蒙诺索夫连跳三级的事被学校传为了美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叫他傻大哥了。

在莫斯科神学院里,罗蒙诺索夫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八年的课程,而且还把图书馆里的书几乎都读遍了。

罗蒙诺索夫毕业的那一年,学校决定选拔12名优秀的学生到彼得堡国家科学院大学去深造。罗蒙诺索夫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彼得堡国家科学院大学,在这里他仅仅学了一年,便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德国马尔堡大学留学。

罗蒙诺索夫的导师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沃尔夫教授。后来在罗蒙诺索夫毕业的那一天沃尔夫教授说:“同学们,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我最信赖的学生是罗蒙诺索夫,这不是因为他的成绩优秀,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向老师挑战的人。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具备这种东西,才有可能超过老师,罗蒙诺索夫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好学生。”

4年以后,罗蒙诺索夫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彼得堡科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并一直在此工作。他在发展俄国文化和教育方面有很大贡献,被认为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

解读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贵族和穷人不单单是身份上的区别,更多的是社会待遇方面的不平等。出身贵族或富人的孩子有书不愿读,但出身寒微的罗蒙诺索夫却无书可读。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对人类良心的拷问。好在,任何时候都不乏能以平等观念对待每一个人的博爱之人。文中的书记官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因为他对穷人不存偏见,俄罗斯才多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米开朗琪罗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名言

对他人平等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法国孟德斯鸠

故事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文艺复兴时期与达·芬奇齐名的艺术大师,也是人类艺术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画家、雕塑家,而且是天才的建筑设计师。他的绘画代表作末日审判被誉为“人体的百科全书”;大卫、摩西等雕塑作品则是无与伦比的精品。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这个镇上的一位行政官员。母亲在他6岁的时候去世了,于是米开朗琪罗便被寄养在奶妈家里。

奶妈的丈夫是一个石匠,米开朗琪罗对石匠每天敲敲打打非常感兴趣,整天跟在石匠后面看他在石头上刻字雕花。有时米开朗琪罗也学着石匠的样子,拿着石刀在一些废弃的石块上刻画。

奶妈看见米开朗琪罗这么喜欢雕刻,于是让石匠给他打了一套小的刀具。在石匠的指点下,米开朗琪罗开始学习雕刻。虽然他的手工和图案都显得十分幼稚,但是他对雕刻真正开始着迷了。

可是米开朗琪罗的父亲认为如果照这样下去孩子将来不会有多大出息,就把儿子接回来,送到了一所拉丁语学校去学习。米开朗琪罗已经热爱上雕刻这门艺术了。他在学校也不忘画画,有时还找来石头把自己画的画雕刻在石头上。

米开朗琪罗喜欢画画触怒了父亲,因为父亲认为一个官员的家庭出了个画家是很低贱的事情。父亲想让他像自己一样,学习法律,将来从政。

但米开朗琪罗就是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好。为此,他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但这也不能使他改变自己的兴趣,相反地促使他更顽强地学下去。

后来,父亲心平气和地看米开朗琪罗作画,发现儿子很有艺术天赋。这时,他突然觉得画家似乎也不是那么低贱了。他想:“与其强迫儿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如遂了他的心愿。”

在米开朗琪罗13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在佛罗伦萨比较有名的一位画家那里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米开朗琪罗进步很快,他的临摹作品有时甚至超过老师的水平。有一天,几个学徒正在欣赏老师的一幅肖像画,米开朗琪罗拿起一支粗铅笔在画上改了几笔。老师心中赞叹这位鲁莽的学生改得很好,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学生的举动,便给米开朗琪罗写了几封评价极高的推荐信,让他离开了画室。

一年之后,米开朗琪罗又进入了一所雕塑学校。他的老师是当时的雕塑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由于有小时候石匠教给他的雕刻基础,加之认真学习和揣摩,他的技艺很快就成熟了。

他用了4年时间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屋顶绘制大幅壁画创世纪。其中描绘了数以百计的人物,个个体型健壮魁梧。后来他又花费了5年的时间,继续为教堂绘制壁画末日审判,这幅画从另一角度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他绘制的西斯廷教堂壁画和巨型天顶画,被后人公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米开朗琪罗虽然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但他只将自己当做雕塑家。他刻苦学习、观摩希腊、罗马的古典雕塑,并从中学习刻画人的健康、完美体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初,他创作了浮雕山道儿之战,而后又完成了雕像哀悼基督,这尊雕像卓越的构思、完美的技艺,使他一举成名。以后他又创作了雕像大卫、摩西和奴隶,这些雕像作品都是无与伦比的精品。

摩西刻画了摩西嫉恶如仇的神态,强烈而集中地表现了艺术家对祖国和人民苦难的关怀,也反映了人民对拯救时代的英雄人物的渴望。它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之一。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是历代最伟大的雕塑家。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天才的建筑设计师。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领导设计了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直到今天,这两座庄严、富丽的教堂仍然以它精美的雕饰和布局的完美和谐屹立于世界建筑之巅。

米开朗琪罗的最后一件作品是雕塑隆达迪尼圣母抱耶酥悲恸像(现存放在米兰的城堡博物馆),这尊雕塑刻画了一个扶着咽了气的儿子的母亲形象。米开朗琪罗一刀一画地一直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琪罗死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他留给后人的丰富的艺术作品,400多年以来,打动过无数观众的心。他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西方艺术的最高峰,对后来欧洲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

心中有不平等的观念,眼中自然可以看到不平等现象,并一再放大它们。米开朗琪罗的父亲就是这样。起初,他自以为官员比艺术家高贵,一再阻挠米开朗琪罗学习绘画。好在天真的米开朗琪罗一再坚持,终于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成为了艺术世界的主人。如果不是这样,恐怕人们永远都无法看到这位艺术大师的伟大作品。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