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680  |  更新时间:2015-09-08 14:53:54  |  分类:

儿童教育

幼年受辱,为平等奋斗终生

名言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美国惠特曼

故事

卡达尔·亚诺斯(1912~1989),匈牙利前社会主义工人党主席,前总理。卡达尔出生在亚得里亚海滨的阜姆城。母亲是奥焦拉的一位农村姑娘。为了谋生,她来到阜姆给人当女仆。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服兵役的小伙子,不久之后,他们双双坠入爱河。但是,小伙子的父母却根本看不起这个一贫如洗的女孩儿,所以,强行拆散了这对恋人,并为儿子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

因此,卡达尔的母亲没有结婚,但却有了儿子。作为女仆,是不应该有孩子的,人们都不会愿意雇佣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仆。没有办法,母亲只好把他托给了别人抚养。就这样,刚刚出生不久的卡达尔被妈妈送到了卡波伊村。卡波伊是一个穷人窝,亚诺斯的养父是位新教徒。亚诺斯称他为“山多尔叔叔”。

山多尔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位贫穷的农民沉默寡言,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十分疼爱亚诺斯,亲呢地叫他“亚尼”。他给予亚诺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劳动,他总是说:“亚尼,你要记住,穷人的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干活。”

在山多尔的教育下,亚尼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刚刚学会走路,就要帮家里干活,照料病重的养母。以后,他又喂火鸡,当猪倌,帮助饲养牲口。农村生活对亚诺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日后的政治家卡达尔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童年时代的亚诺斯并不知道,就在距离卡波伊不到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更小的村子,那里住着抛弃他们母子的生父。长大之后的亚诺斯怎么也不能原谅他的生父。

亚诺斯6岁的时候,母亲把他接到了布达佩斯。但是,他和山多尔叔叔的联系并没有中断。每年夏天,他都要到卡波伊干农活赚点钱来支付自己的学费。当了学徒工之后,亚诺斯总是想办法省下钱给山多尔寄去。山多尔因此感到莫大的幸福和骄傲。

因为卡达尔的妈妈波尔芭拉在首都当洗衣女工、送报人和门房助手。这些工作在当时是一个很低贱的职业,妈妈每天除要完成一大堆繁重的工作外,还要小心翼翼地应付房客们的坏脾气。卡达尔一有时间就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是,他无法忍受那些有钱人对他的侮辱,命运把他抛在社会的最底层,使他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卡达尔形成了倔犟、孤僻的性格。

当卡达尔带着一口地道的卡波伊土语来到布达斯的一所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里面的同学全都像看怪物一样对待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出丑,经常大喊大叫地称他为乡巴佬儿。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卡达尔站出来回答问题,由于他说的是土语,老师当时并没有听明白,就让他重新回答一次。

结果另外一个喜欢捣乱的同学就学着卡达尔的声音,怪模怪样地重复了一次,最后还说道:“这就是乡巴佬儿刚才说的话。”

因为这位同学的模仿,使得教室里的学生全都哄堂大笑,连老师也笑了好半天。卡达尔愤怒地瞪着那个捣乱的同学,生气地说道:“这好笑吗?一点都不好笑!”

说完,卡达尔生气地冲出了教室。从此以后,卡达尔开始躲避那些骄傲的邻居和同学,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里或独自做着自己的事情。最后,他从农村带来了一只小公鸡,作为自己的伙伴,以逃避陌生的城市。就这样,饲养家禽的习惯他一直保留。

正因为自幼饱尝艰辛,卡达尔奋斗终生,竭力反对等级制度,努力追求自由、平等。

解读

虽然每个人的家庭出身不同,但人人生而平等。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多的不平等现象存在。一些出身优越的人经常嘲笑那些出身贫寒的同学。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无论是同学,还是同事,在交往过程中都应该以博爱、平等之心对待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才能在未来和平共处,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叔叔,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名言

平等是施政的目的。

——英丹·笛福

故事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平等。然而,万恶的等级观念却无处不在。纳粹屠杀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就是一个明证。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

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

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希特勒反犹灭犹政策一出台就遭到了全世界热爱和平人士的反对。犹太人自己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但仍有大量的犹太人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德国的一个集中营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正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集中营的人数在不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一个集中营。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

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向大人们打听,她的妈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他们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找你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

小女孩相信了大人的话,她不再哭泣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其他数百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深坑,所有的人都将一起被活埋在这里。人们在恐惧中沉默着,发不出任何声音。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暴地推下土坑。

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推她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周围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他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自己的丑恶和渺小。

解读

纳粹可以埋葬小女孩的身体,也可以屠杀、埋葬更多的犹太人。然而,他们永远也无法摧毁人们对生命平等的渴望和反对等级观念的斗志!集中营里的那个小女孩死了,妈妈再找不到她了,但世界找到了她——世界从她那里找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信念。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