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6114  |  更新时间:2015-09-06 13:42:11  |  分类:

儿童教育

吕蒙正不计小节

名言

豁达的心胸能够修补专事诽谤的恶舌。

——荷马

故事

吕蒙正从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何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了。这样耿耿于怀的话,必定得不偿失,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吕蒙正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贩卖,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向左右说:“要将这些人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要将那些做得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资的畅行无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解读

生活中常常存在一些这样的人,本来自己没有理,非得和别人争辩不休。同样,生活中也存在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掌握着真理,却不卑不亢,不与别人争辩什么,得饶人处且饶人。前者是令人厌恶的,而后者则是令人敬佩的。作为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不计小节,得饶人处且饶人,学会用豁达的心胸去看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人。

将心比心的秦穆公

名言

虽然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互不相让的基础上,可是良好的关系却是建筑在宽容相谅的基础上的。

——萧伯纳

故事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宽厚仁慈,待人以善。注重忠恕之道,凡事都将心比心,将心换心,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拥护。

秦穆公有一个嗜好,喜欢养马。有一匹千里马,他格外钟爱,不但给马新盖了马厩,而且给它配备了宝石马鞍,并专门派了几名马夫尽心尽力侍候它。

有一天,养马的一个马夫不小心,没把马厩门关好,千里马偷偷跑了出去,一会儿就跑到了城外。这时,一群饥饿的老百姓看见了它,围了上来,抓住了千里马。这些老百姓已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也不管是谁的马,三下五去二将马杀了,熬成肉汤,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马夫发现千里马丢了,大惊失色,连忙报告负责养马的官吏。官吏一听,马上派人去寻找。等他们找到马的时候,千里马已经被饥民吃得只剩下一堆马骨和马皮了。官吏一看傻了,没办法,要向秦王交差啊。只好押着一群百姓,带着马骨和马皮,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官吏把实际情况向秦穆公做了汇报,在场的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都认为这些百姓竟敢吃国君的千里马,肯定死罪难逃,没想到秦穆公听后,沉吟了半晌,说:“把他们放了!”

“可是,他们吃了您的千里马呀!”官吏回答说。秦穆公解释道:“他们吃了我的马,理当难逃死罪,但是他们也是迫于生计,无奈做出的错误行为,更何况又不知道是我的马,将心比心嘛,别为难他们了!”

不久,几年之后,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乘机入侵,秦穆公率大军拼命抵抗。这时,有300勇士主动要求参战,原来他们就是几年前吃掉千里马的那群百姓。秦穆公被晋军包围,身上也受了伤。这时,勇士们护住穆公,拼死冲杀。晋军抵挡不住,开始后退。秦穆公乘机率兵追杀,结果不但转危为安,还大败晋军。

解读

故事中的秦穆公包容大度,将心比心,将心换心,善意待人,善终得好报,在关键的时刻救了自己一命。这也正是因为他的宽广胸怀和良好做人美德给他带来的好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有时候一句简短的包容的话语,就足以温暖一个人的心。所以生活中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份理解,这样人与人之间相处起来才会更和谐。

丙吉的车夫

名言

若想在困厄时能得到援助,平日里就应待人以宽。

——萨迪

故事

汉宣帝时期,有个丞相叫丙吉。他知大节、识大体,又宽厚待人,惩恶扬善。尤其是对下属,从不求全责备。对好的下属,他大力加以表彰,对犯了过失的下属,只要是能原谅、能包容的,他都尽可能地原谅、包容他们。

丙吉有一个车夫,驾车的技术非常好,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有一个毛病——喜欢喝酒。他经常喝得醉醺醺的,出门在外也是这样。

有一次,丙吉出门办事,由这个车夫驾车。殊不知他这次喝得大醉,车子还在路上,他就呕吐起来,把车上的坐席都弄脏了。车夫一见自己弄脏了坐席,吓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丙吉并没有多说什么,只让他把车上的污迹擦干净,然后又赶车上路了。

回到相府,管家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车夫一顿,并向丙吉建议说:“大人,这个车夫实在是太不像话,干脆把他赶走算了!”

丙吉摇摇头说:“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他喝醉酒犯了一点点小小的过失就赶走他,你让他到哪里去容身呢?他不过是弄脏了我的坐席罢了,算不上什么大罪。还是原谅他吧,我相信他自己会改正的。”管家这才没有赶走这个车夫。

车夫知道是丞相的宽宏大量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后,内心非常感激,决心要报答丞相。从此更尽心尽力地赶车,酒也喝得少了。

车夫原本是边疆人,熟知边防报急方面的事情。有一次,他在京城的大街上看到一名驿站的官员疾驰而过,猜想一定是边境上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于是他紧跟着到驿馆里去打听消息,果然得知是匈奴入侵中郡和代郡,那里的郡守派人告急。

车夫立即回相府,把自己探听到的情况向丙吉报告。丙吉知道宣帝马上会召自己进宫商议,便叫来有关方面的属下,向他们了解被入侵地区的官员任职以及防务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思考了对策。

不一会儿,汉宣帝果然召见丙吉和御史大夫等人商议救援之事。由于丙吉事先已经知道了消息,并且有所准备,所以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很快提出了可行的救援办法。而御史大夫等人却是仓促进宫,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对被入侵地区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一时之间根本就说不出什么来,更不用说切实可行的救援办法了。

两相比较,对照鲜明。汉宣帝赞赏丙吉“忧边思职”,对御史大夫等人却很不满意。

退朝后,其他大臣对丙吉十分钦佩,丙吉却对大家说:“实不相瞒,今天是因为我的车夫事先打听到消息并告诉了我,使我预先有了准备。当初,他曾经醉酒呕吐,弄脏了我的车座,我原谅了他,所以他才有今天的举动。”

说到这里,丙吉又感叹道:“所以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我们应当尽量容忍别人的过失。想想看假如当初我不容忍车夫的过失,把他赶走了,能有今天受到皇上的表彰吗?”

众人都点头叹服。

解读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于别人的长处要懂得赞赏而对于别人的短处和过失应该懂得包容。宽以待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难容之人,这样才能彰显宽宏的气度和宏大的气量。纵观中外历史,凡是有作为的人,都具有一颗宽阔的胸襟。他们也正是具有这样的品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诚实守信遵守诺言

“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人心灵深处一种内在的品质。它是人外表那最华丽的衣装,是人心灵那最圣洁的花朵。它犹如一股清澈的甘泉,洗去那欺诈和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犹如一把万能的钥匙,打开我们心灵深处那把锁,让我们敞开心扉,沐浴在信赖的阳光之下。它让心灵无瑕纯净,让友谊天长地久,让世界和美常在。

以诚至成

名言

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

——池田大作

故事

1936年年初,红军将被俘虏的东北军团高福源释放回营,让他做张学良的工作。经高福源、王以哲牵线,张学良在陕北洛川与李克农进行了会谈,双方达成协议:由毛泽东或周恩来中一人,与张学良当面会晤,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地点初步定在肤施城,时间由中共方面决定。不久,张学良接到毛泽东、彭德怀4月发来的急电,称:

甲、敝方代表周恩来偕李克农于8日赴肤施,与张先生会商救国大计,定7日由瓦窑堡启程,8日下午6时前到达肤施城,关于入城之安全,请张先生妥善为布置。

乙、双方会商之问题,敝方拟之:(1)停止一切内战,全国不分红白,一致抗日救国问题;(2)对全国红军集中河北抵御日寇迈进问题;(3)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具体步骤及政纲问题;(4)联合苏联及先派代表赴莫斯科问题;(5)贵我双方订立互不侵犯及经济通商初步协定问题。

4月8日,周恩来到达肤施东北的川口。4月9日,张学良自驾飞机抵达肤施。周恩来与张学良以前从没有见过面,但彼此并不陌生。一位是威名赫赫,并带着浓厚传奇色彩的中共领袖;一位不仅是东北军少将,而且是全国的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

刚一落座,周恩来就说:“张将军,我也是在东北长大的,当时,在奉天(沈阳)第六高等小学堂读书。现在多想回去看看,可惜回不去了。”提起东北,令张学良感到亲近,又引起了张学良的感触。他说:“周先生的经历我了解,在东北的情况,我听我的教师张伯荃说过。”周恩来很奇怪,就问:“张先生是我天津南开学校时的校长,怎么会是你的老师?”张学良爽快地回答:“我原来抽大烟,打吗啡,后来听了张先生的规劝完全戒除了,因此我就拜张先生为师。咱们是同师啊!”于是谈判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开始了。

首先,他们谈到了国家的前途。周恩来问道:“张将军,你看中国的前途如何?”张学良心事重重地说:“我看国民党已经是没有希望了。当前中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共产.党的道路,一条是走法西斯的道路。两年前,我从意大利回国,曾经相信法西斯主义可以救中国,因为德国、意大利都是在法西斯统治下强大起来的。所以我主张拥护蒋介石做领袖,实行法西斯主义,领导全国抗战。但现在看来,现实与我想的并不一致,内战不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日寇赶出中国呢?”

周恩来说:“张将军这般开诚相见,请允许我谈谈我们的看法。我们认为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主张个人独裁,压迫人民,摧残群众,把资产阶级统治最后的一点表面上的民主都抛弃了,因而是一种反动主张。中国要抗日,必须实行民主,必须依靠民众。群众的力量是伟大而无比的,只有依靠它,中国的抗日才能胜利;否则,就不会树立真正的抗日信念,也绝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周恩来指出:“打内战,只能为亲者痛、仇者快,让人民遭殃,让日本帝国主义喜欢。只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才能把日寇赶出中国。”

接着,他们又讨论了对蒋介石的态度。中共原来是主张反蒋抗日的。此时,周恩来真诚而虚心地说:“我们原来主张反对蒋介石,那是因为大革命失败以来,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的事实教育了我们。不过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愿意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愿意听听张将军的见解。”张学良认真地说:“我认为,蒋介石是现在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中国现有的主要地方都是他在统治着,全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也都被他掌握着,其他如财政、金融和外交大权也都掌握在他手中。我这两年同他的接触很多,关系很密切,据我多方观察,他还是有抗日的可能性。抗日不应该反蒋,统一战线也应该把蒋包括在内,而且我们东北军是他的部下,财政上也靠他,如果反蒋抗日,工作起来有困难。在国民党的要人中,一些人也佩服蒋介石尚有民族情绪和领导能力,故希望他能抗日。”张学良说:“我们现在正想增大抗日力量,为什么要把他所掌握着的一股力量排除呢?当然,蒋介石左右有不少亲日派,要蒋介石下决心抗日是不容易的,还需要做许多的工作。”

关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他表示,他现在不能反蒋,将来蒋如果真的降日,他一定离开蒋另做打算。周恩来说:“张将军的意见很重要,值得我们重视。共产.党由土地革命的阶级斗争,转到各党派联合抗日的民族革命已经变了一步。我现在可以表示,我同意张先生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主张,不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针政策问题,我愿意把这个意见带回去,提请我们中央郑重考虑以后,再作最后答复。”张学良高兴地说:“那好,你们在外进逼,我在里面劝,我们对蒋介石来一个内外夹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

关于不分红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问题,张学良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完全同意。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我还不能不接受蒋介石的命令进驻苏区。蒋介石已经有电报骂我隔岸观火,但我们事实上可以合作。”张学良接着说:“我很清楚红军是真心抗日的,剿共与抗日不能共存;联共抗日才是前途。”双方谈定,红军可在适当时候退出某些地方让东北军进驻。以打假仗的方式应付蒋介石。

周恩来指出加强抗日教育与培训抗日干部的重要性,提出将这一项列入正式协议。张学良深受启发,表示十分赞成,双方决定:红军开办红军大学,东北军创办军官训练团,彼此合作。

关于全国红军集中河北抗日问题,延安会谈时,中央红军主力已经组织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由陕西渡黄河东征,进入山西。张学良问:“红军东渡黄河的目的是什么?”周恩来说:“准备占领太行山,东出抗日,以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早日到来。”张学良说:“蒋介石已经看到这一点,所以他集中了几个师的嫡系部队,配合阎锡山的部队,事先对太行山进行了控制。我认为,红军去河北恐不利,在山西也难立足,不如经营绥远较妥。但如果红军决定出河北,我可以统治东北军对红军不加阻拦。”说到正在艰苦转战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张学良说:“贵方四方面军如北上,东北军陕甘部队可让路;二、六军团须要取得中央军同意方可,本人可以从中斡旋。”

说到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张学良同意红军的主张,认为这是中国当前的惟一出路,并说他愿意尽力向蒋介石提出来促成实现。对于“八一宣言”中所提国防政府的十大政纲,研究后再提出意见。

关于抗战准备问题,周恩来提出,要加强物资准备,特别是通讯器材、医药品的贮备,如果缺乏这两种物资,会使部队在将来的长期抗战中遭受极大的困难。张学良当即说明这两种物资他都有充足的库存,可供东北军和红军长期作战之用;并说他还有一笔私人存款,必要时愿意拿出来作抗日公费。关于经济通商、普通购物,红军可在东北军防地设店自购。无线电、医药等军用品由张学良代.办,子弹可由张学良供给。为了表示诚意,张学良还决定,当即拨出2万银元送给红军,以后再出10万元法币。

关于国际联合问题,双方一致同意联合苏联,派代表赴苏,争取苏联对中国抗日事业的援助,东北军方面派赴苏联的代表,取道欧洲前往;中共方面派赴苏联的代表,从新疆前往,由张学良向盛世才联系,负保护之责。会谈中,张学良向周恩来提议,彼此互派一个得力人伪装侦察,保护交通;另派有政治头脑及色彩不浓之人在他处做事。周恩来表示同意。

这样,谈判整整进行了一个通宵,双方共誓“永不毁约”。

解读

只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也会同样地回报你真诚。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一定要做到坦诚相待,这样友谊才会长存,合作才会成功。故事中我们的周总理和张将军正是由于互相坦诚相待促进了谈判的成功,为抗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