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532  |  更新时间:2015-07-31 13:36:00  |  分类:

儿童教育

公平正直和平相处

“公平正直,和平相处”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德行。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做事情也是同样如此,没有完完全全的公平。如果人人都以一颗公平正直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那么也同样能够得到别人同等的对待。待人正直,对事公正,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够更和谐地相处。

公平正直和平相处

和谐篇

和谐篇

吕蒙正举不讳亲

名言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笛福

故事

吕蒙正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擢进士第一名,丁丑科状元,因而颇受宋太宗的赏识与重用,他从通判升州到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成为宰相,仅用了12年时间,当时也不过42岁。宋朝开国元老、宰相赵普对吕蒙正大力提携、扶植,称赞他负有重望。

吕蒙正敢于讲真话。有一次,宋太宗元宵灯节设夜宴,吕蒙正侍宴。宋太宗对他说:“五代之际,生灵涂炭,周太祖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率军南归,百姓惨遭劫掠。当时地上有火灾,天上有慧星,看到这些,人们都感到十分恐惧,纷纷说天下不会再有太平之日了。朕亲自处理政务,使万物和谐,常常感念这是上天的赐福,现在国家繁荣,才知道治乱全在于人。”赵光义自吹自擂,很想得到大臣们的应和,可是吕蒙正却站起来说:“天子所在的京城,各种人都聚集在这里,所以才显得十分繁荣,臣曾看到京城外距离都城不到几里的地方,就有许多人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死。天下还没有像陛下说的那样的繁荣。愿陛下放远目光,那么天下百姓幸甚。”本来颇为自得的宋太宗,听了这番话,脸色变得很难看,不再说话。吕蒙正一脸正气,回到座位上,大家称赞他说得直率而真实。

吕蒙正学识丰富,历侍太宗、真宗两朝,为人正直宽厚,直言不讳,独具慧眼。只要他看准的人,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宋太宗曾打算派人出使朔方,让宰相物色一个既有才干又能担此重任的人,吕蒙正向宋太宗推荐了一个人,宋太宗不同意。过了些天,宋太宗再三询问使臣人选的问题,吕蒙正仍然推荐那一个人。宋太宗非常的不高兴,对吕蒙正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吕蒙正说:“不是臣固执,而是陛下没有体谅到臣的良苦用心。这个人可以为使臣,其他人都比不上他。臣不想讨好迎合皇上而贻害国家。”君臣的态度都很激动,群臣大气不敢出。最后,宋太宗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派他推荐的人去出使朔方。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那个人的确富有才干,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吕蒙正识人、荐人,是不论亲疏远近的。景德二年(1005年),吕蒙正告老还乡,回到洛阳,颐养天年。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祭拜宋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经过洛阳的时候,两次到吕蒙正家中看望。宋真宗想寻找一些人才,便问吕蒙正:“你的这几个儿子中,谁可以担当重任,能有大用?”吕蒙正回答说:“老臣的这几个儿子都不中用。但老臣有个侄子,叫吕夷简,现在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县)担任推官。他具有宰相之才,可堪大用。”宋真宗记住了吕夷简这个名字。后来,吕夷简果然成为了宋代的一位名相。

如果说吕蒙正推荐使臣、推荐侄子都因为对他们有较深的了解,那么吕蒙正一眼就能看出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日后将会像他一样,位居宰相,就是一件奇事了。

当时有个叫富言的人同吕蒙正有来往,有一天,富言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已经十几岁了,我想让他进书院读书。”吕蒙正答应了,并让富言把儿子带来让他看看。吕蒙正一见富言的儿子,便吃惊地对富言说:“这孩子将来的名位会和我一样,而功勋会远远超过我。”于是,吕蒙正让富言的儿子和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读书,富言的儿子叫做富弼。富弼后来曾两次担任丞相之职,也成为宋代的一位名相。

解读

对待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都应该用一颗公正正直的心。是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不能够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欲或利益而违背良心说话,做事。故事中的吕蒙正就是一个正直公正的人,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不仅为国家推举了栋梁之才,自己这种举不讳亲的品质也得到世代的赞扬。

祭遵克己奉公

名言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

——兰多

故事

祭(zhi)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川颍阳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是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时,祭遵前去投降,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遵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颖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的时候,他还嘱咐家里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简单下葬就可以了。

解读

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种种的诱惑,但是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所表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在诱惑面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争取自己所该拥有的,拒绝自己所不该得到的。这样才不会违背做人的根本准则,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

石碏大义灭亲

名言

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

——培根

故事

春秋前期,卫国庄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姬完,次子名姬晋,三子名州吁。由于庄公最宠爱州吁,经常纵容他,使他养成了残忍暴戾的性格,成为国家的大害。当时的卫国有一位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但他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好,经常与州吁出去游玩,为非作歹,百姓深受其害。

庄公去世后,长子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卫桓公生性软弱,国政日衰,石碏见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便奏请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他见哥哥软弱无能,就听取了石厚的计策,迫害卫桓公,自己夺位。

百姓早已深受州吁、石厚之害,对他害兄篡位的行为更是不齿。州吁、石厚为了制伏国人,立威邻国,就大征青壮年,并贿赂鲁、陈、蔡、宋等国一起去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国人对州吁、石厚早有怨言,为了平复百姓的怨言,石厚又出计谋说:我的父亲石碏一直深受人民爱戴,如果能请他出来主政,一定能平复民怨。”

于是,州吁就派大臣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请石碏,而石碏早想为民除害。石碏想了一计,推说自己病重,要求石厚亲自回家请。当石厚向他问计时,他假意献计说,新主刚刚即位,如果能得到周王朝君主的赐封,国人一定服帖。现在陈国国君忠顺于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向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石碏看见石厚已经中计,在他们赶去陈国后,石碏立刻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先送到陈国。血书上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虽然是州吁的错,但我逆子石厚也是助纣为虐,罪孽深重。这两人不除,卫国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了。现如今此二人驱车前往贵国,其实是我的计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实乃卫国之大幸!”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交情甚深,看见石碏的血书,就奏请陈桓公。于是,陈桓公就命人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请说:“石厚是石碏的亲生儿子,我们应该慎重行事,不如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道州吁、石厚被抓后,他一方面急忙派人去陈国接姬晋(州吁之兄)继位(即卫宣公)。另一方面急忙请大臣讨论州吁的罪行。众臣都说:“州吁是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应该被杀,但是石厚是从犯可以免死罪。”石碏知道大家是顾及石厚是自己儿子的事情,对石厚的罪行有所宽缓。于是他正色说道:“州吁的罪行都是我那不孝子酿成的,从轻发落他,难道要让我徇私枉情,抛弃大义吗?”于是,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孺羊肩亲自去执行命令。孺羊肩到陈国后,见到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但我是卫国人,请将我囚回卫国,见我父亲后再死。”孺羊肩说:“我奉你父亲的命令诛逆子,想见你父亲,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说完后,将石厚就地正法。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的事,拯救了卫国的老百姓,被老百姓传颂至今。

解读

正义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的特殊情况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同样做人不能够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大众的利益,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正义。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