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767  |  更新时间:2015-08-08 14:00:22  |  分类:

儿童教育

魏惠王认错求贤

名言

人告知以有过,则喜。

——孟子

故事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即位时魏国处于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对此,魏惠王心里十分难过,他下定决心要重整旗鼓,恢复魏国昔日的威风!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说给朝中的大臣听,让他们提出可行的建议来。

朝臣们听了魏惠王的想法,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位大臣的意见最让魏惠王受到震动,他说:“当年,商鞅在咱们魏国做官,大家都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信,结果怎么样呢?商鞅被秦国请去了。他帮着秦王变法革新,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您又听信庞涓的话,把孙膑害成残废。现在孙膑也帮着齐国打咱们。我看,您要富国强兵,第一是要善于识别、任用贤良的人才。”

一席话说得魏惠王满面羞愧之色,他说:“寡人知错了,国家弄到这一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黑白混淆所造成的啊!好吧,从今日起,寡人要洗心革面,礼贤下士,希望大家多多推荐贤才。”

从此,魏国的大臣奔走于各国,用最谦卑的口气,最厚重的聘礼邀请天下的人才到魏国来。像邹衍、孟轲等人就都是这样被请去的。他们到了魏国,与魏惠王倾心交谈,真心地指出魏国的缺点,讲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使魏惠王很受启发。

一天,魏惠王听大臣们提到,齐国的淳于髡先生正在各国游历。这位淳于先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了不起的才干,连当年的管仲、晏婴都不能和他相比。魏惠王一听就叫起来:“他既然有如此的才干,你们为何不请他来呢?”

大臣们答道:“淳于先生现在已经在给齐国效力呢!”

魏惠王一瞪眼睛:“我们可以给他更优厚的待遇!”停了一下,魏惠王又说:“就算请他做官他不来,至少也可以请他来谈谈,给寡人指点一些治国之道呀!”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有点为难的样子。最后一位大臣说道:“我们确实去请过淳于先生,可他就是不愿来,我们也闹不清是为什么。”

“不管怎么难,也要去请,至少也要请他到魏国来做做客。”魏惠王下了死命令。

魏国的大臣们费了好大劲儿,终于把淳于髡给请来了。魏惠王高兴极了,把淳于髡请到王宫中,摆下宴席款待他。可是,淳于髡坐在那里,光是吃,或者侧耳听听魏惠王与大臣们谈话,自己却什么都不说。就连魏惠王问他问题,他也哼哼哈哈地,不做正面回答。

送淳于髡去客馆休息以后,魏惠王心里挺生气,他把大臣们找来问道:“你们都说淳于髡有管、晏之才,可我看他像个木头人,哪里像个人才的样子啊!”

大臣们赶紧说:“大王可不要以最初的印象来下结论,别忘了过去对待商鞅、孙膑的教训啊。”

“对,对,寡人又差点犯错误。不过,他那个样子真叫人摸不透。难道我这样尊敬他,他还是不屑于同我谈话吗?你们中一个人去客馆里见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不满之处。”

一位大臣奉命而去,当天晚上就来报告说:“淳于髡讲,他过去曾经找过大王两次,可大王当时都无心同他谈话,他不知道大王现在是否真心想要了解治国之道。”

魏惠王听完感到十分奇怪,他记不起来何时见过淳于髡。

大臣说:“大王好好想想,过去有不少无名的隐士来投奔过您,他会不会是其中之一呢?”

魏惠王把宫里管理记事的官员找来,让他查一查。魏惠王查出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魏惠王。那时,淳于髡名气不大,刚巧两次都碰上魏惠王正在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根本没顾上和淳于髡讲话,所以魏惠王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当时并非有意伤害他,难道他还同寡人记仇吗?”魏国惠王仍然有点不服气。

“大王又错了,淳于髡并非记您这点小过,他是要试试您是否真心求贤。您不如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赢得天下贤才们的敬重。”大臣劝导魏惠王说。

第二天,魏惠王又把淳于髡请来,并且走下宝座,向淳于髡作了一揖,说道:“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真是寡人的大错。您第一次来,正赶上有人进献好马;第二次又遇上有人送来一位善于弹琴唱歌的乐工。我虽然叫人招待您,可心思全在名马和乐工身上,没顾上向您讨教治国的大道理。这说明寡人将声色享乐置于治国安邦之上了。为此,得罪了先生,真是惭愧,望先生能够原谅!”

淳于髡见魏惠王能这样放下架子,向自己认错,觉得是和他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了,于是就坐下来与魏惠王倾心交谈起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虽然淳于髡最后还是没有在魏国做官,但是魏惠王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名声却传了出去,有不少有才之士慕名前来投奔他。

解读

给人才以尊重是发现人才、让人才为其所用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没有人喜欢与不重视自己的人打交道,更没有人愿意为这种人服务。因此,要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如有可能,要尽力给对方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孟尝君“礼遇”冯驩

名言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贾谊

故事

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齐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孟尝君在秦昭王时曾入秦为秦相,不久因有人向秦王说其有叛秦的嫌疑,不得已逃归齐国,后被齐湣王拜为相国。孟尝君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孟尝君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有个名叫冯驩(也有的史书作冯煖)的上了年纪的人,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家:“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家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家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家将这件事报告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对待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家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家,那位冯姓门客还有什么意见。管家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驩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道:“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起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

冯驩赶回孟尝君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湣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

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解读

办事公正,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才能叫人甘心为你所用,也才能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效应。慢待、看轻对方,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也是办事不公的体现,因此一定要学会尊重人、善待人。

燕昭王礼遇郭隗

名言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故事

燕国是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国中最北边的一个国家。燕昭王继任时,燕国国力衰弱,生产落后。国都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他决心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发展生产,使燕国强盛起来。燕昭王深知:要强盛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是不行的。于是他就亲自到各地去访求贤才,对有专长的人都去登门求教,只要他们愿意,就聘请他们来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燕国人,很有见识。燕昭王听说郭隗的名声后,亲自到深山里去登门求教。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之际,侵占了我们燕国十几座城池。我们燕国被糟蹋得田园荒芜,民生凋敝,至今还衰败着,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诚恳地请求各方面的人士来帮助燕国,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见燕王有复兴燕国之志,为人又谦虚宽和,礼贤下士,言辞又诚挚恳切,就说:“大王所言极是,要想雪耻,就要使国家强盛起来。要想国家强盛,就要广招人才。要广招人才,就必须使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王爱惜人才。要是人们都知道大王重视人才,那么天下的贤才就会争着立于大王之朝,来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说:“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我是真正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求贤,怕是人们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没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问题,却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古代有个国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他出了好多钱,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给他购求。可是一连物色了三年,连一匹千里马也没买到。国王非常着急。有个给国王打扫宫廷的人,自我推荐说:‘大王给我千两黄金,我能去给大王买到千里马。’国王求千里马的心情很迫切,就给他千两黄金,让他去买千里马。这人去了三个月后,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颗马头来。他向国王回报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惜去晚了,等见到那匹千里马时,那马已经死了。我想,马虽死了,也还是千里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买来了。您看,这就是千里马的马头。’国王一听,十分恼火。说道:‘我要你去买活的千里马,你却买了一颗死马的马头来,这有什么用?白白花去我千两黄金!’买死马头的人说:‘大王息怒,这颗死马头不会白买。这里有个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都肯出千金购买,对活的千里马,自然会更重视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诚心诚意地要买千里马,那么要不了多久,千里马就会到大王这里来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这位国王就得到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郭隗讲的故事,问道:“先生您讲这故事的意思是……”没等燕昭王再往下说,郭隗就接着说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实意地访求贤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让我来给您当这马头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了。”

燕昭王连连点头,他郑重地把郭隗请到朝廷来,拜他为老师,日夜和他商量复兴国家的大计。为了表示对郭隗特别尊敬,给郭隗以优厚的待遇。当时燕国的宫殿被战火烧了,燕王自己没有像样的宫室居住,和大臣们一起办事也是在临时搭的简陋草房内,却单独给郭隗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给他建筑了华丽的馆舍,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请郭隗到里面居住。还在这高台上放置许多黄金,任凭郭隗花用。因此,人们都称这高台为“黄金台”。

这件事很快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实意地敬重人才,礼贤下士,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先后聚集到燕国来。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国又强盛起来。

解读

要让人为我所用,就要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给予人才足够的重视,足够的礼遇,这样的公正之举会赢得“人心所向”,得其心,才能使其尽其力,人才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