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顾问的战略构想
作者:胡兆才   |  字数:5466  |  更新时间:2015-07-28 11:05:32  |  分类:

军史乡土

淞沪保卫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到11月12日结束,整整3个月。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从淞沪战役在上海的八字桥打响第一枪开始,便高度关注上海战事。蒋介石命令军政部长何应钦召集国民政府军事机关的高级将领、幕僚和有关人员研究对策。在3个月的时间里,何应钦在他的鼓楼斗鸡闸官邸的大客厅里(现南京大学内)召开了33次会议。每晚9点开始,三四十位部长、总长、主席、总监、厅长、署长和主任、委员认真听取情况报告,设想种种可能,讨论各种战略部署。因为南京和上海近在咫尺,火车用不了几个小时便可到达,如上海沦陷,南京必然告急。所以,他们最为关注的有两件大事,一是要不要迁都?二是要不要在上海与南京之间修筑工事,加强布防?

蒋介石十分清醒地知道,日军占领上海后,决不会停留在上海,胃口会越来越大,下一个目标一定会瞄向南京。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府,蒋介石对如何保卫南京,心中无底,只好求救于洋顾问法肯豪森,希望他能有良方妙计。法肯豪森建议他发挥“兴登堡防线”的作用,堵截西进的敌人。

法肯豪森是德国驻挪威部队的总司令,还担任过德国驻日武官,来中国前,已退休5年。

何谓“兴登堡防线”?要从1935年12月说起。当时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塞克特回国,法肯豪森从德国来到南京,接替了塞克特的职务,蒋介石给他一定的时间熟悉中国的情况,然后拟定一个国防建设的战略规划。法肯豪森提出,自己来中国后,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中国的了解还只局限于书本,要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搞一个国防建设战略规划,必须对全中国的地形作一次实地考察。蒋介石觉得他言之有理,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派参谋次长贺耀祖陪同前行。

洋顾问和贺耀祖一行人乘一艘小型巡洋舰,从南京的下关码头出发,经长江,从黄浦江入海,再往南驶往镇海和乍浦。镇海即今天的舟山群岛一带岛屿对面的重要港口,洋顾问和贺耀祖一行来到这里,一眼看去,用砖修成脆弱的掩护工事,半圆形的暴露的炮台设施,以及堆集着的各种大小不同的炮。这些过时的炮台和落后的岸炮,对于现代化的防御功效起不到任何效果。

法肯豪森指着那些山上暴露的炮台说:“我不知道这些军事设备有什么存在和利用的价值,当然,在使用长矛大刀的明清时期,用来吓唬吓唬敌人还可以,但现在发明了飞机大炮,这些设备就没有用了。一旦打起仗来,在半明半暗的情况下,敌人迟早会发现的,他们会通过空中打击,彻底地摧毁它们。”

贺耀祖点点头,同意他的看法。

他们一行又到了浙江北部的乍浦,从海岸平原突出的地面上,筑有钢筋水泥的步兵防御工事。法肯豪森摇摇头,皱着眉头说:“这些工事暴露在地面上,又缺乏纵深,怎么能起到防御敌人的作用呢?敌人要想在这里登陆,简直太方便了。敌人一旦在此登陆,不但上海,连杭州也要受到威胁。”

贺耀祖说:“你说得对,我们立即对这里的工事进行改进。”

法肯豪森的巡洋舰进入长江口以后,溯江而上驶到江阴要塞。他们上了岸,顺着山道登上江阴炮台。这里的工事多是前清时修筑的,法肯豪森视察后又提出,江阴一地很重要,长江在此骤然收缩而小,此地必将成为前往南京、武汉的重要大门,而这些防御设施却如此陈旧。他要求必须马上进行整修或重建。

贺耀祖问:“顾问先生,战争一旦爆发,您认为这里应该如何防御呢?”

法肯豪森望着江面,挥动着手说:“封江!”他十分自信又很有把握地说,“再加上新建筑的炮台和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最新式大炮,实行严密封锁,敌人无法从这里渡过,就无法到达南京。”

法肯豪森东南之行结束后,在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的陪同下,深入内地进行考察。他们仍然是坐着小兵舰溯江而上。转眼已是夏季,赤日炎炎,酷暑难当。洋顾问热得只穿着背心和裤衩,摇着扇子站在军舰上,两岸的大好风光尽收眼底,他翻阅着手中的三国演义,倒也悠闲自得。到了庐山脚下,对着岸上如诗如画的风景,洋顾问兴奋地赞不绝口。他们经汉口、宜昌、南津到达长江三峡。望着三峡的地形,他挥动着手,对身边的俞大维说:“这里很好,是防御日本人的最佳地形,如果一旦战争爆发,据点就设在三峡另一端,日本人是奈何不了你们的,我们要在峡口地段修筑要塞。”

抗战期间的蒋介石

洋顾问一行到了重庆,登上了峨眉山。晚上,他在山上的寺庙内写下了自己这些天考察的心得体会。回到南京,他叹息着对蒋介石说:“你们中国太落后了,简直就是一架破旧的牛车,根本就碰不得,你如果一碰它,就会全盘散架。我的设想是将这架破旧的牛车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换掉。”他晃着脑袋说,“你们政府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当个修车匠,要在三五年内将这架破牛车的零件全部换成新的。”

蒋介石着急地说:“顾问先生,现在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东北三省,军舰已停到了我们的黄浦江上,他们的野心显而易见。一旦日本人要打,我们怎么办呢?”

“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洋顾问从口袋里掏出他的笔记本说,“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蒋先生,先让我们预测一下,日本人如果挑起这场战争,他们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蒋介石没有回答,而是望着法肯豪森,等待他的下文。

“我认为,贵国的海岸线长,但登陆点却是以上海比较理想。日军可能采取从华北南下与东边登陆相结合。战争初期,我们要利用黄河、长江两道屏障,阻击日本人。在长江入口处的江阴沉船,堵塞航道,不让日本军舰进入长江。”

蒋介石觉得他虽然说得有些道理,但并不全面,便提出:“我认为敌人主要还是靠步兵推进占领城市,你能不能说说步兵如何防御?”

“你听我继续说,”洋顾问呷了一口宋美龄递过来的浓浓的咖啡说,“蒋先生,你是全中国的三军统帅,考虑问题的立足点不能只站在一个师长、团长,甚至连长的位置上,作为统帅当然应该站在最高点,考虑大战略。”

蒋介石有点尴尬,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反感,没说话。

洋顾问继续他的理论:“日本人一旦打进来,根据贵国的力量,不是一年两年能把他们赶走的。根据贵国的经济和地形,要打的是持久战。打持久战就要预设战场,就要选择蓄积力量反攻的大后方,也就是说,从现在起,要寻找复兴基地。”

蒋介石认真地听着,没有插话。

洋顾问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他不谈具体的战术,先寻找复兴基地。他说:“我们不妨用三国诸葛亮借东风时与周瑜同时写在手心上的办法,看看我俩心中的复兴基地是否一致,蒋先生觉得如何?”

法肯豪森没等蒋介石点头,便拿起笔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了两个字,他看蒋介石也写好了,便笑着说:“让我们一起翻开手心吧。”两人将手心同时翻开,不由哈哈大笑,他们不谋而合,手心上都写着“四川”两字。

蒋介石忘了烦恼,笑着说:“顾问先生,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说得对,说得对!”洋顾问也很高兴,说,“那就请蒋先生先谈谈你的看法,为何选在四川?”

蒋介石说:“我认为四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从地形上看,主要是山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万一长江、黄河两岸丢掉了,我就带兵到四川打游击,屯田招兵,伺机复兴啊!”

“哦……”洋顾问点点头说,“我同意你的看法,我看中四川,有三点理由,一是诸葛亮就曾经到四川去发展,而且搞得生机勃勃,这是我的历史依据;二是四川的地形遍地可以作为军事要塞,山多山高是一大特点,即使蒋先生的部队打得差不多了,带上剩余的部队登上又高又险的峨眉山,不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了吗?还有一点,就是四川是米粮仓,任何人带兵都要筹粮筹款,四川对支持战争的潜力是很大的嘛。”

蒋介石觉得他考虑得更细更全面,后来,的确是照着他的主张去做的。

法肯豪森见蒋介石直点头,继续分析说:“四川只不过是持久战的后方,但是,前线,尤其在战争之初,你还必须在上海、南京、武汉、徐州等地作为支撑点,不能一仗不打就撤到四川。那样的话,政治影响就太坏了嘛!”法肯豪森皱着眉头说,“那样的话,你在全中国会失去民心、军心,而且就军事素质而言,你就是一个不及格的普通的指挥员罢了。”

“你的意思是在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还是要认真地和日本人打几仗。”

“说得对!”

“那你可不可以谈谈你的计划呢?”

法肯豪森胸有成竹地说:“上海、南京、徐州、武汉是中国的大城市,在这里和日本人拼一拼,目的是利用这些城市的建筑物,消耗敌人的弹药,阻滞敌人的进攻步伐。尤其是南京,是你们的首都,要号召军民,打一场硬仗。提出保卫首都的口号,以号召民众。同时把保卫首都的阵地向前延伸到苏州、无锡,最好在那里修筑一条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兴登堡防线。这条防线要用一连串的钢筋水泥碉堡与坚强的防御阵地组成。”

蒋介石虽然很赞同法肯豪森的建议,却又头痛造这样一条费用十分昂贵防线,他觉得无法承担。因此很担心地说:“凭我们的经济实力,恐怕难以修筑这样一条防线啊!”

法肯豪森拉下脸说:“这是民族的重托,未来国家和首都的安全的需要,是关系战略的大事。这么重要的一项工程,我认为,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办!”

蒋介石觉得他说得也对,便低下头考虑。法肯豪森接着说:“修建兴登堡防线,首先要办水泥厂和钢铁厂。兴办水泥厂和钢铁厂,战时可用于军事,平时可用于民间经济建设,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蒋介石经法肯豪森一鼓动,一跺脚下定了决心,他说:“好吧,为了保卫首都的安全,倾家荡产也要把兴登堡防线修起来,这件事我立马吩咐最可靠的人去办!”

指挥淞沪战役的张治中将军

蒋介石经过再三思考,决定把修建兴登堡防线的任务交给俞大维和张治中两人。俞大维负责筹集钢铁水泥,张治中负责工程设计。

他俩接受任务后,立即分头筹划。

张治中当时身兼三职:第5军军长,京沪区司令长官,中央军校教育长。他一接到蒋介石交给的任务后,就在中央军校挑选了一批骨干,在炮标的东大楼教育长办公室旁挂出了一块高级教官室的牌子。这个教官室设参谋处、秘书处和联勤处,门前配有双岗,持枪的两个士兵一左一右站在教官室门前,让人有种戒备森严的感觉。这个高级教官室具体是干什么的,无人知晓。

张治中在召开第一次会议时,神情严肃地对与会军官交代说:“我们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工作是保密的,请你们不能对任何人说,包括你们的父母妻儿。如果有人问起你们,你们的回答是,拟订军校的教学计划。”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秘密通行证,外出一律着便装,更多的时候是化装成叫花子或生意人,到南京的郊区、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看地形,画地图。为了工作方便,两个月以后,他们将办公室转移到了苏州的留园,对外宣称是搞绿化的办公室。

张治中与冯玉祥(右)在淞沪战场前线指挥所

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们就拿出了修建“兴登堡防线”的草图。张治中从苏州赶到南京,向洋顾问汇报了他们的工作,递上了他们绘出的草图。洋顾问看后,在草图的右上角作了批示:构思甚好,以淞沪线、吴福线、锡澄线为第一主要阵地,吴福线、锡澄线则是重中之重。南京防御区在城外构筑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在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一线,形成大弧形阵地。复廓阵地以南京城墙为内廓,在紫金山、麒麟门、雨花台、下关、幕府山要塞炮台一线为外廓阵地,形成内外城两线,相互利用。在江北浦口构筑桥头堡阵地,在后头山、大连山、湖熟、秣陵关、江宁镇一线布置警戒阵地。

洋顾问的批示十分具体,张治中又将它转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罢,在草图上批示:请严格按照兴登堡防线的标准施工。

蒋介石还向张治中口头交代:“为了保密,兴登堡防线的施工一律不用民工,全部由部队士兵承担。

张治中奉命后,令第326师、第87师、第88师担任吴福线、锡澄线的施工任务。施工期间,法肯豪森亲自到苏州、无锡督工。他名义上是观光旅游,脖子上还挂着一架莱卡照相机,在苏州虎丘、拙政园、沧浪亭、天平山游览,实际上是秘密视察吴福线的施工情况的。

兴登堡防线完工后,刚从德国进口的大炮便运进了工事,并安排了防御军事演习。蒋介石看到坚固的工事、配备齐全的武器和正规化的军事演习,十分满意地说:“很好,很好,一旦战争爆发,敌人想进首都南京,那一定比登天还难。”

当上海失守后,蒋介石把洋顾问找来,问他南京怎么守时,洋顾问提出利用早已修筑好的兴登堡防线抵御日军。蒋介石不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后悔地说:“我们犯了顾此失彼的大错误,淞沪战役爆发,一时慌了手脚,将原来防守兴登堡防线的12个师全部调往上海作战,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打残废了。部队一走,恰逢下暴雨,这些工事全积满了水,现在都无法使用了。现在我们不能指望兴登堡防线的工事了,还是尽快想个保卫首都的方案。”

法肯豪森正要开口,桌上的电话铃响了,蒋介石拿起电话,一听是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打来的。他将电话交给法肯豪森后,双方在电话里说了很长时间。法肯豪森挂断电话后,眼睛盯着蒋介石看了片刻,开口说:“中国目前经济落后,军队装备也差,如果继续打下去,中国的经济一定会走向崩溃。所以,我主张设法停止战争,能和则和。”

“什么?”蒋介石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自法肯豪森来中国后,他一直坚决主张抗击日本的侵略行为。

法肯豪森见他瞪着自己,重复一遍说:“我主张停止战争,能和则和。”

蒋介石这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明白德国驻华大使和法肯豪森说了什么,令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抗日走向妥协。

法肯豪森顾不得蒋介石惊愕的反应,径自走了。蒋介石立马派戴笠跟踪调查原因,很快就查明了。原来,日本人得知蒋介石身边有德国军事顾问团帮忙,很不高兴,通过外交部与德国政府交涉,要德国从中国撤回军事顾问团。德国出于同日本、意大利是军事同盟国,只好答应了日本的要求。

陶德曼代表德国政府通知法肯豪森,要求他按照德国政府的旨意,不要再为中国抗日出谋划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