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7025  |  更新时间:2015-08-05 14:58:11  |  分类:

爱国教育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个人应有的品德,更是推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科学发展实现富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把富强比作一座高楼,那么勤劳节俭便是攀登这座高楼的基础。有了它,不论多么巍峨的高楼,都是根基深厚,稳如泰山。可以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缔造富强梦的必要基础。

开源节流

名言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

故事

春秋时期,张玉和陈邵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读书、坐息都在一起。张玉因家境较为贫穷,所以需要自己工作,赚取生活费用;陈邵则因家中富裕,所以衣食无忧。但是,每到月底缴交束脩(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的时候,陈邵却总是没钱。

一天,陈邵接到家中寄来的信,说:“受战乱波及,家中已无多余钱财,希望你能自力更生。”陈邵看了吓了一跳,心想:这该如何是好?这时,张玉满身是泥地从外面进来,就问他:“你到哪里去了?”张玉回答说:“我在屋子旁开垦了一块菜圃,种些蔬菜,除了自己吃,还可以赚些钱。”接着陈邵就把自己家中来信的情况告诉了张玉。

张玉在陈邵将其家里情形说完之后,笑了笑,说:“你跟我来。”他们一起走进张玉的房间,张玉指着已晒干的米饭,对陈邵说:“这是你平常剩下的,我把它晒干后,再煮稀饭吃。此外,在课余,我还将教一些小孩读书收到的钱,存到竹筒里,不到必要时,绝不拿出来用。现在,我又种了一些蔬菜,各种花销应该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陈邵听了之后,十分惭愧地对张玉说:“谢谢你对我生活上的帮助,更谢谢你教给了我‘开源节流’的方法!”

解读

陈邵因家中富裕、衣食无忧而挥金如土;张玉因家境贫穷、生活困难而打工赚钱;但是贫穷的张玉却帮助了衣食无忧的陈邵,并使其不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改变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气,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学到了“开源节流”的良好品行和生活方式。这种穷人帮富人的典例自古以来实属罕见。

古人云:“粮有万担,粗茶淡饭”。非如此,既使“裘皮革履,腰缠万贯”倘若一掷千金,也难免最终一贫如洗。可见,无论到什么时候,“勤俭持家、开源节流”都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

季文子以俭为荣

名言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您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仅显得太寒酸,还会让别国的人笑话您,而且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严肃地对仲孙它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粮养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官吏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无言以对,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俭朴。

解读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为政三十余年,始终以节俭为立身之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节俭朴素的生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朝廷官员拥有美艳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

这种视平民百姓为衣食父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季文子“以民为本、以国为家”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

崇尚节俭的汉文帝

名言

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欧阳修

故事

汉文帝(公元前202—前157年)即刘恒,是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代王,史称文帝。

汉文帝一生崇尚省俭克奢,他在位23年,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不有增益”。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预先叫工匠计算一下花费。工匠说大约需要花费百金。汉文帝想百金相当于百余户中等人家的家产,花费太大,于是就决定不造“露台”了。汉文帝平时穿着次等丝料做的衣服,宫中爱姬的衣服不能长得拖地,屋里的帷帐不许绣花。

汉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临终前,针对当时盛行的厚葬风气,要求薄葬省繁。他对死的态度反映了朴素的观点,认为:“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莫可甚哀!”对厚葬,他认为:“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产,重服以伤生,吾其不取。”他下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娶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无发民哭临宫殿中”,并要求“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解读

作为一代权势齐天的帝王,平时穿的是次等丝料做的衣服,并要求宫中爱姬的衣服也不能长得拖地,屋里的帷帐不许绣花,且在对待自己的后事安排上,“薄葬省繁、视瓦如金”并留有“厚葬以破产,重服以伤生,吾其不取”的遗嘱,实为难能可贵。

陆纳待客

名言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财源。

——辛尼加

故事

陆纳是东晋时期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太守,当时,大将军谢安常到陆府拜访,与他畅谈安邦治国大事,二人交往颇深。

有一次,谢安突然来到陆府。陆纳的侄子陆俶见叔叔无所准备,便自作主张准备下一桌十来个人的酒馔以招待谢安。当时,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谢安,二人谈得兴趣正浓,陆俶命人把早已备下的酒菜端了上来。当侄子的本来以为叔叔会夸他会办事,谁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增添什么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这样讲奢侈呢?玷污我一贯清操绝俗的名声!”于是,令侄子作了深刻检查,方才罢休。

陆纳尽管与谢安情投意合,是多年的莫逆之交,但他一贯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反对侄子摆酒设宴,挥霍钱财。陆纳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而是他提倡清操节俭作风的具体体现,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解读

陆俶热情好客,亲自准备酒菜,以招待登门拜访的贵宾——大将军谢安。然而,他的行为非但没有受到叔叔的表扬,反而挨了一顿批评。

通过这件事使我们看到:身居显赫位置的官员,如果能够做到生活俭朴,就能抑制贪欲之心,就不会以权谋私、以势敛财,不会授人于柄、被人牵制,从而做到清正廉明、勤政尽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为百姓服务,将手中的权力真正用于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善事义举上。

陶侃倡俭

名言

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

——贺长龄

故事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陶侃在东晋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但他戎马生涯四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作贡献。

陶侃家境贫寒,父亲病后,全家只好靠母亲一人纺线织布维持生活。为了培养他,母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16岁时,陶侃在县里谋到一个小吏的职位。他刚上任不久,就利用工作之便,给母亲带回一坛她最喜欢吃的咸鱼。母亲没有吃,却原样退了回来,还责备他不该贪私,这深深教育了陶侃。

母亲的正直和勤俭影响了陶侃一生。在任荆州刺史时,有一年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觉得很可惜,就下令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丢掉。没几天,木屑和竹头就堆成了小山,大家都很纳闷。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又全部融化了,官衙门前到处是水。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大家要集会,共贺新年,到时候人、车、马来来往往,必定会将门前弄得脏乱不堪。下属们正不知如何是好,陶侃却胸有成竹地说:“去把木屑拉来垫上不就行了吗?”大家对陶侃的细心非常佩服,新春盛会如期圆满地结束了。

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讨伐蜀国,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将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

陶侃提倡节俭,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财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区,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青稻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说没什么,随手采的。陶侃很生气,训斥道:“自己不种庄稼,还去糟蹋别人的!”当即教训了一通。在他的节俭治奢、率先垂范的影响下,荆州地区形成了勤俭的好风尚,农业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

晋建兴三年(315年),陶侃率兵击败杜弢的反晋武装,又攻克长沙,声威很大。权臣王敦因猜忌他,解除了他的兵权,陶侃被贬为广州刺史。因为公务少,陶侃一下子成了无事可做的闲人,但他并没有放纵自己,而是想出了个治懒的办法——搬砖。

陶侃让人弄来100块大砖,早晨将砖一块块搬到房外,下午再搬回屋里,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人不解,甚至笑他,他却正色道:“我正当壮年,总有一天要平定中原,报效国家,生活悠闲不但会变懒,还会败坏身体,以后如何担当重任?”人们听了不禁肃然起敬。

在交友和饮酒上陶侃也严格要求自己,订下限量。但别人却觉得还没尽兴,就劝他多喝一点。他说:“我年轻时大醉过一次,母亲很难过,劝我不要因酒误事,所以有了这个酒约。”在他的带动下,部下都很节制,士兵也勤于训练,这无形中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陶侃始终克勤克俭。因为身体不好,本来他早就要辞官了,同事们纷纷苦心挽留,他才又继续任职。后来,病情加重,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长沙郡休养。临行之前,他让人将军用物资、车马、仪仗等物详细登记入册,全部入库,还亲自上锁封存。然后嘱咐大家以后要精打细算,一丝一毫的东西也许在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场,然后将登记簿和库房钥匙交给他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登船离去。

解读

陶侃为官一生,始终保持了精打细算、克勤克俭的良好作风,他坚持“物尽其才,物尽其用”,“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们广大青少年在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中,应当像陶侃那样,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促使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升油、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分钱,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裕崇节俭

名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

故事

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后来迁居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他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

刘裕清简寡欲,严整而有法度,不重视珠玉舆马之类的装饰,后庭也没有纨绮丝竹之音。起初刘宋朝廷未备音乐,长史殷仲文提醒他,刘裕说:“没有时间,而且也听不懂。”殷仲文说:“多听自然会懂。”刘裕说:“据说多听音乐导致情绪松懈,可能耽误政事,所以不学。”宁州曾经贡献琥珀枕,光色亮丽,价过百金。当时北伐正要开始,刘裕听说用琥珀治疗金疮效果很好,下令摔破分赐给诸将。

事务主管建议在东西堂设局脚床,以金涂钉,刘裕不准。结果只用普通的木料和铁钉做了一副简易的木脚床。广州太守曾经派人献上一匹八丈筒细布,刘裕不喜欢这种过分精致华丽的筒细布,因其费工费料,让有关官员弹劾广州太守,吩咐把布送还,还禁止岭南以后制作这样的布。

刘裕一向患有热病,而且有伤,晚年尤其严重,坐卧常需冷物。后有人献石床,睡在上面很舒服。刘裕感叹说:“木床已经费钱了,何况用石材制作?”于是下令毁了不用。就连公主出嫁,陪嫁不过20万钱,没有锦绣金玉。

刘裕生活简单朴素,经常穿着连齿木屐,在神武门内左右散步,随从不过10余人。

年轻时刘裕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种过庄稼,后来他的地位越来越高,刘裕让人把农作用具保存起来,留给后代。

若干年后,一次宋文帝参观旧居,看起这些农具觉得有失体面,于是令人将其扔掉。近侍如实答道:“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土木,陛下不睹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何以知先帝之至德?”说的文帝有些不好意思,改命侍从认真清点、妥善保管。

解读

刘裕身为南北朝时期的皇帝,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认为多听音乐导致情绪松懈,耽误政事;精致华丽的筒细布费工费料,劳民伤财。他生活简单朴素,始终保持平民百姓的本色,他还把自己用过的农具保存起来,留给后代,以作警示。

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勤俭节约是民族之魂,是中华之宝,惟有它发扬光大起来,中国才会更有发展。

隋文帝节俭治国

名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冯梦龙

故事

隋文帝杨坚很了解暴虐的统治不得人心,当了皇帝后,唯恐重蹈覆辙,怕人心不服,所以总是警惕自己,谨慎地处理政事,注意节俭。

他的三儿子秦王杨俊,灭陈的时候立下战功,受到奖励。后来,杨俊觉得自己是皇子,又有战功,生活越来越奢侈,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他指使手下的人放高利贷,敲诈勒索,使许多小官吏和老百姓倾家荡产。隋文帝听说后,特地派人去调查处理,把杨俊手下的人抓起来几十个。

可是,杨俊不但不收敛,胆子反而越来越大。他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殿,用外国进贡来的香料涂抹墙壁,用美玉、黄金装饰台阶,宫殿的墙上到处镶着镜子。还搜罗许多美女,日夜寻欢作乐。隋文帝知道了这些情况,非常生气,下令罢免了杨俊的官职,把他禁闭起来。

将军刘升以为隋文帝不过是一时气愤,就去说情。他对隋文帝说:“秦王不过是多花了些钱,把房屋修得稍好一些,这算什么大错?我认为陛下处罚过重了。”隋文帝严肃地说:“法不可违,不论什么人都得遵守国家的法律。”刘升以为隋文帝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坚持说:“秦王还年轻,这算不了什么大错,陛下就饶了他吧!”还没等刘升说完,隋文帝站起来就走了。过了几天,大臣杨素又来劝隋文帝赦免杨俊。隋文帝说:“皇子和百姓只有一个法律,照你们的说法,为什么不另立一个‘皇子律’?任何人犯罪,都得依法制裁!”

杨俊听说隋文帝拒绝了杨素的请求,既担心又害怕,就病倒了。病中,他给隋文帝写信表示认罪、请求宽恕。隋文帝对送信的人说:“你回去告诉杨俊,我艰苦创业,都是为了他们,希望大隋天下,子孙万代传下去。他是我的儿子,反倒要把杨家的天下断送,叫我还有什么可说?”

没过几天,杨俊病死了。他手下的人请求给杨俊立个石碑,隋文帝不同意,说:“想要留名,在史书上记一笔足够了,何必立碑!”随后,吩咐把杨俊府中奢侈华丽的装饰全部毁掉。

隋文帝对皇亲国戚、王子、大臣比较严,对百姓却比较宽容。他认为,法律太苛,百姓就会反抗,法律和缓,百姓就会受到感化,自己的统治才能巩固。因此,他下令制定“隋律”,废除了前朝的许多残酷刑罚。百姓有冤枉可以越级上告,直到朝廷。各地判了死刑的罪犯,不能在当地处决,一定要送交大理寺复审,然后由皇帝批准执行。

开皇二十年(600年),齐州有个叫王伽的小官,送70多个罪犯去京城长安。当时法律规定罪犯在押送途中,一定要套上枷锁。走到荥阳的时候,王伽见这些罪犯头顶太阳,颈套枷锁,实在痛苦,就叫他们停下来,对他们说:“你们犯了国法,受了处分,这是罪有应得。可是,你们还给押送你们的民夫添了痛苦,让他们陪着你们风吹雨淋太阳晒,你们忍心吗?”罪犯们都表示自己有罪,连累民夫,实在过意不去。王伽说:“你们带着枷锁,长途跋涉,也很不容易,我想把你们的枷锁去掉。咱们约定时间,到长安城门集齐,你们能做到吗?”罪犯们都很感动,一齐跪在王伽面前,说:“大人的慈悲,我们终生难忘。”王伽遣散了民夫,把罪犯的枷锁去掉,说:“如果你们失约,我只好替你们受罪了。”说完,王伽便放了罪犯,自己带着随从向长安进发。

约定的日期到了,罪犯们都按时来到城门口,一个也不缺。隋文帝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惊异,马上召见王伽,对他大加赞赏。还把罪犯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他们,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随后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级官吏学习王伽,用感化的办法管理百姓。

隋文帝很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拿来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

隋文帝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发展,比如继续推广均田制,规定一个男劳力可分田80亩,一个女劳力可分田40亩。这样做虽然得田最多的还是官僚大地主,但是毕竟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一些土地,使地主兼并土地受到限制,这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加上隋文帝的节俭政策,只经过二十几年,隋朝的经济就繁荣起来。政府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一直到隋朝灭亡以后二十年,隋朝仓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

解读

“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隋文帝认为:自古以来,没听说有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故一生非常注意节俭。他对皇亲国戚要求非常严格,如若犯法,一律严惩;而对平民百姓犯法,则主张用感化的办法管理。作为一代帝王能够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实属难能可贵。

倡俭戒奢有利于为政清廉,倡俭戒奢有利于社会稳定,倡俭戒奢有利于国家发展。隋朝兴亡之快,充分说明:奢侈则招致民怨,民怨则导致亡国,而节俭则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廉者,政之本也”。我们应牢记历史的教训和经验。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