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7484  |  更新时间:2015-08-06 16:04:22  |  分类:

爱国教育

李纲抗金报国的故事

名言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故事

节义重泰山,富贵轻鸿毛。

我心与明月,照见万古情。

这是宋代爱国名将李纲借明月抒发自己情怀的一首短诗。诗人形象地把自己的心胸比作天上的明月,皓洁明净,光明磊落。面对金兵的入侵,诗人视富贵轻如鸿毛,而对保卫国家,民族生存的伟大事业则看得重如泰山。在当时中原沦陷、国家危急,广大人民饱尝战乱之苦的年代里,李纲正是以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视富贵如粪土,上书朝廷,剖析时弊,要求改革朝政;视生命如鸿毛,以一介书生,毅然请缨上阵,抗击金兵进犯,保卫首都开封。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他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与投降派展开了不懈的斗争,虽屡遭打击报复,依然痴心不改,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怀念。

李纲,字伯纪,1083年出生,祖籍福建省邵武县。李纲的父亲李夔(ku)曾以进士起家,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里,李纲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史书上曾记载说李纲“幼有大志”。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诗赋文章,而且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李纲父亲的好友、名臣陈瓘常常高兴地对人们说:“李纲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11世纪末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夏日益强盛,时常在北宋西北边境地区挑起战事。公元1097年,14岁的李纲跟随父亲来到当时的西北重镇延安城。恰遇西夏大军进犯,延安城被围,形势非常严峻,按北宋惯例,这时只要达官子弟敢于登上城墙,就可以日计功得到封赏。所以达官子弟纷纷报名,涌上城头,以求邀功领赏。只有李纲不去报名。他认为,敌人兵临城下,国家需要的是真正的杀敌英雄,而不是走形式,凑热闹,这样的功名还是不去邀取为好。但为了表达自己忠于祖国、不畏强敌、敢于奉献的英雄气慨,他常常独自一人出现在边城之上,经受最初的战争考验,锻炼自己的胆略。这表现了少年李纲不求功名,务实勇敢的可贵精神品格。

公元1114年,31岁的李纲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当时的北宋朝廷,由奸臣蔡京把持朝政,官吏腐败无能,政治十分黑暗,社会矛盾极其尖锐。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刚刚被提升为太常少卿的李纲,冒着被罢官的危险,不计个人得失,几次上书皇帝,抨击当权大臣。当时京师开封遭受洪水袭击,广大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李纲对此深为忧虑,在给宋徽宗的上书中痛切提出:京师洪水暴溢,黎民深受其害,而在京师的官员却无一人为此而奔走。朝廷应当对那些不顾平民安危,视民命如儿戏的当权大臣绳之以法。各级官员不应一味贪图享受,而应积极行动起来,除水患、减租税,与人民共患难。

李纲的上书犹如晴天霹雳,切中时弊。在部分具有正义感大臣敢怒而不敢言的情况下,李纲说出了正直人士的心里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名臣陈瓘称赞李纲上书的主张是:“箜篌(一种乐器)妙音”,社会上赞誉李纲为:“凤鸣朝阳。”然而李纲的上书立即遭到了蔡京的打击报复,他指责李纲“所论不当”,并下令将李纲贬到福建任职。直到1125年,迫于舆论的压力,朝廷才恢复了李纲的官职。

就在李纲恢复原职回到开封的1125年隆冬时节,金兵撕毁盟约,分兵两路,直逼开封。腐朽的北宋统治集团乱作一团。宋徽宗表面上号召全国各地将领进京勤王,暗中却在投降派的鼓动下加紧进行逃跑准备,并在匆忙之中于同年12月24日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这就是宋钦宗。

早在宋徽宗让位之前,李纲即以其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心,多次要求宋徽宗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军粮储备,起用忧国之士,领导人民坚决抗击金兵。宋钦宗即位后,李纲再次上书,要求彻底整顿朝政,严惩卖国奸臣。刚刚上台的宋钦宗也试图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面对李纲的慷慨陈词,深为其爱国热情所打动,当即任命他为兵部侍郎,行营司参谋官。书生出身的李纲随之走上抗战前线,于1126年出任亲征行营使,全权指挥京师开封的防守工作,领导开封人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京师保卫战。

由于投降派的影响,宋钦宗对于京师的弃与守这一问题,一直动摇不定,从而导致整个京城极度混乱,人心惶惶,守备力量极为薄弱。李纲上任之际,金兵距开封城已经只剩下四五天的行程。面对严峻的形势,李纲大刀阔斧,以极为果敢的气魄,全力加强开封的防御力量。他在每面城墙之上布置守城将士一万多人,同时准备了大量的作战物资。他组织了四万余人的团结马步军,编为中左右前后五军,一部分驻守城外军事要地,一部分置于城内作为机动力量,以应急需。1126年正月,就在金兵前锋抵达开封之际,李纲在极为短暂的几天时间中,便把极度混乱的开封城整顿为一座防守严密的战斗堡垒,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开封的防御布置刚刚完毕,金兵便夜攻水西门。身为城防统帅的李纲立即跃马横刀,亲临战场。广大守城将士在李纲爱国精神的鼓舞下,士气极为高涨,人人奋勇冲杀,当即斩杀金兵一百多人。旗开得胜,大挫敌人锐气。初八清晨,金兵急不可待,出动数十只火船,对宣泽门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强敌,李纲镇定自若,指挥部队沉着应战,一举歼灭金兵数千人,阵斩敌将十余人,迫使金兵停战,并派出使者与宋朝议和。

李纲在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金兵的气焰,但却成为宋朝内部投降派向金兵求和的筹码。不久,宋钦宗全盘接受金兵的议和条件,答应送给金人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及绢采一百万匹。对此,李纲一方面极力反对议和,与投降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积极联络各地的勤王军,汇集京师,不断给金兵以沉重打击,迫使金兵北退。李纲坚决抗敌的爱国行为,被一心苟安的投降派视为心腹大患。金兵北退之后,他们罗织罪名,唆使宋钦宗于这年8月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将李纲罢官充军,这位为保卫开封立下赫赫战功的抗金将领,怀着满腔的悲愤,被迫离开了战斗前线。

然而,就在李纲被罢免充军的同年11月,金兵主力再次南下开封。直到东京被围以后,昏庸无能的宋钦宗才想起了主持抗战的李纲。然而召回李纲的命令还未到达李纲的住处,东京便告陷落。徽宗、钦宗也由于一味推行投降政策而自食恶果,成为金兵的囚虏。

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这就是南宋高宗。即位之初的宋高宗,也试图有所作为,同时为了借助抗战派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便任用李纲为宰相。李纲既感激宋高宗的知遇之恩,也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报效国家的机会,上任伊始,立即协助宋高宗从各方面进行整顿和建设:加紧操练兵马,完善军事防务,准备抗击金兵的进犯;同时与朝廷内部的投降派黄潜善等展开坚决的斗争。放逐了投降卖国的张邦昌;在两河(今河北、河东)地区分别起用具有崇高威望的抗金英雄张所、傅亮,领导当地人民积极开展抗金斗争;大量赶制战船、招募士卒、修筑城池,以防守和反攻进。

由于李纲全力以赴,精心组织,使刚刚建立的南宋朝廷后方秩序井然,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协力备战,斗志旺盛。两河地区的广大人民也迅速组成了十多万人的抗金大军,收复了被金人占据的大部分州县,抗金声势极为浩大。但就在李纲为收复故土惨淡经营、呕心沥血的时刻,投降派的黑手再次向李纲伸来。黄潜善等人连续派出所谓“大金通问使”,向金人乞降;还向两河地区派遣心腹,牵制张所等抗金将领;他们还不断与宋高宗策划,企图向东南逃跑。李纲为此与投降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多次上书宋高宗,希望他驻守中原,恢复失地。然而,宋高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已日益倒向投降派。为了排除南下的障碍,他终于于1127年8月罢免了李纲的宰相职务,并将他放逐到海南岛,接着将李纲的一系列抗战措施全部加以废除,于同年10月放弃中原大地,逃往扬州。

1132年,李纲被任命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这对李纲来讲无疑又是精忠报国的大好时机,他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全身心地投入。为了把湖广地区建设成收复故土的坚固后方基地,李纲一方面团结和抚慰各地的抗金武装,收编抗金义军;一方面,组织广大流民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使原来因金兵南下而造成的混乱局面很快得到扭转。李纲念念不忘北伐大业,他再次上书宋高宗,建议乘金兵南下,组织大军出击金朝后方,借以收复失地。然而,拳拳报国之心又一次遭到投降派的忌恨,1132年,李纲再次遭到罢免。

1135年,南宋主战派将领张浚出任宰相,李纲被委任为江西安抚制置使。但宋金和议已成,李纲胸怀一腔热血,无限愤恨却又无可奈何,终于在1140年忧愤而死,终年58岁。

解读

李纲的政治生涯,尽管数次起落沉浮,惨遭打击,然而任何挫折都不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也不能动摇他抗金报国的坚强意志。他把个人的荣辱进退,看得轻如鸿毛,而认为事关国家、民族生存大计的抗金事业却重于泰山,并为此而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爱国英雄李纲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的崇高品格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

名言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故事

12世纪前半期,抗金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中原人民奋起抗击金兵保卫家乡,保卫国家。老将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渡河!渡河!渡河!”的呼唤中带着对未尽事业的无限感慨悲愤而逝;名将岳飞精忠报国,战金兵、斗内奸,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事业。

就在这奸臣当道,国家危难的非常时期,抗金名将韩世忠以其大无畏的英雄豪气和非凡的智慧,在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在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以过人的勇力,冲锋陷阵,屡败敌军,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不畏强敌,勇于献身的可贵品格。他虽不通兵书,但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却能运筹指挥,屡出妙计,出奇制胜,在中原抗金斗争中创造了光辉业绩。

韩世忠于1089年出生在延安府(今陕西延安)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贫寒的家境,动荡的社会,连年的烽火,使韩世忠自幼经历了种种磨难,养成了坚强、豪爽、勇敢的性格。由于家乡常常受到西夏人的骚扰,为保卫家乡,韩世忠自幼就刻苦练武。他勇猛过人,能骑未经驯服的马驹,能挽三百斤的强弓,常常手舞铁槊(shu),跃马奔驰于高山峻岭之间,毫不胆怯。

1105年,北宋政府为了稳定西北边境,调集大军征讨西夏。青年韩世忠胸怀报国大志,应募报名参军,奔赴银川(今陕西米脂县西)前线。北宋大军压境,西夏人紧闭城门,据城死守。韩世忠在攻城战斗中,奋不顾身冒着密如飞蝗的乱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只身一人登上城头,杀死敌将,把首级扔到城外。宋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大获全胜。韩世忠因身不避险,冒死直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万人敌”。

1121年,宋徽宗颁诏收复燕山(今河北蓟县一带)。然而各路兵马与金兵一战即溃,以致领兵大将畏敌如虎,全军士卒惊恐气馁,情绪低落。而韩世忠却自告奋勇,与部将苏格率五十名骑兵北上,在滹沱河畔(今河北深县北)与二千余敌军骑兵遭遇。面对数十倍于己的金兵铁骑,韩世忠从容镇定,他一面指令苏格率部撤往附近高丘之上列阵设伏,伺机出击,一面嘱咐散布在滹沱河边的前线溃卒收拢靠岸,呐喊助威。安排既毕,韩世忠飞骑直入,杀向敌阵。转眼之间,两名敌军旗手被斩于马下。金兵遭到突然打击,阵脚开始动摇,苏格乘势率部杀出,河边的宋军又不断鼓噪呐喊。金兵不知虚实,又慑于韩世忠的威武,纷纷溃退北逃。

1126年,金兵再次大举南下,胜捷军将领李复拥兵数万乘机在山东叛宋自立。韩世忠奉命率所属部下不足一千的人马前往平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兵,韩世忠不急不躁,因势布兵。他将部队分为四路,作好猛攻敌营的准备。随后在部队后面设置铁蒺藜,自断归路,摆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阵式。并通令全军:“进则胜,退则死,逃者命后队剿杀。”将士见此情景,个个义无反顾,无不拼死战斗,连破敌营。叛军主将李复很快被斩于马下。敌军失去主帅,全线溃乱。韩世忠乘胜直追至宿迁(今江苏宿迁县南)。万余叛军满以为已逃脱险境,夜里宰猪杀牛饮酒取乐。韩世忠凭着英雄虎胆,出敌不意,在夜色掩护下,单枪匹马夜闯敌人中军大帐,并大声呼喊道:“大军已到,你们赶快收拾兵器,立即投降,不仅可保全性命,还可求取功名,报效国家,否则死路一条!”正在把盏狂饮的叛军将士万万没有料到韩世忠威风凛凛从天而降,个个惊恐不已,不知所措,赶忙向韩世忠奉敬酒肉。韩世忠下了马,从容不迫,大吃大喝。叛军见韩世忠气度从容,也不知其中虚实,只好全部解甲归降。韩世忠奋勇杀敌、单骑降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得到宋钦宗的嘉奖。

1129年3月,南宋大将苗傅与刘正彦打着“为民除害”的旗号,发动叛乱,逼迫高宗退位,并派出使者与金国议和。大臣张浚为了诛灭奸邪,坚持抗金斗争,密约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起兵平叛。驻扎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地区的韩世忠接到书信后气愤至极,面对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面对惨遭屠戮的黎民百姓,面对苗刘等人媚敌议和破坏抗金大业的可耻行为,韩世忠以酒洒地,坚定地表示:誓与叛军不共戴天!随即挥军南下,途中又得到张浚派来的二千援军,大军沿江而进,首尾长达三十余里,声势极为浩大。但当行进到秀州(今浙江嘉兴)时,韩世忠突然诈称身体有病,屯兵不进,而暗中则加紧制造云梯,整修战具。同时,韩世忠施用欺敌计谋,致书苗刘表示自己南下的目的是赶赴杭州护卫銮驾,以表明自己支持新拥立的明受皇帝。

苗傅、刘正彦听到韩世忠举兵南下的消息后,由于不明来意,非常惊恐。急急忙忙派其嫡系部队“赤心队”赶赴临平镇(今浙江余杭)进行阻击,并加强杭州防守,同时将韩世忠留在杭州的妻子梁红玉和儿子韩亮扣为人质。但当接到韩世忠的书信后,他们就转忧为喜,立即传令属部,允许韩世忠率军西下杭州,并授予韩世忠节度使之职。苗、刘满以为韩世忠南下并无他意,各军事要地的防御便渐渐松弛。主战派大臣朱胜非见韩世忠妻、子仍被扣押心中非常着急,便走上前诳骗苗、刘说:“依我看,我们应当让韩世忠的妻、子前往秀州抚慰韩世忠,好让他们尽快归来。”苗、刘不知其中有诈,于是解除了对梁红玉的软禁,并赏赐大量物品,还封她为“安国夫人”,让她出城迎接韩世忠还朝。梁红玉快马加鞭,一昼夜后进入秀州,与韩世忠团聚。不久,苗、刘为了进一步拉拢韩世忠,以明受皇帝的名义传诏书,任命他为定国军节度使。

在这期间,韩世忠运用各种计谋,使苗、刘大上其当。此时各路平叛大军已陆续汇集一处。万事俱备,韩世忠面对传诏使节,脸色骤变,厉声斥责,斩杀来使,焚烧诏书,迅速调集大军向杭州进发。苗、刘直到这时才如梦初醒,但从外地调兵为时已晚,不得不略作抵抗即率兵南逃。韩世忠马不停蹄,一直追至福建,生擒苗傅、刘正彦。

韩世忠随机应变、大智大勇的指挥才能,深得宋高宗赏识。为了表彰韩世忠忠勇爱国的可贵品格,宋高宗亲自书写“忠勇”二字,制成锦旗,赐予韩世忠。并授予韩世忠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

1129年金秋时节,金兵统帅兀术调集数十万大军分兵两路渡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各路宋军,江南重镇建康(今江苏南京)等军事要地连连失守。消息传来,南宋都城一片混乱,宋高宗竟不顾韩世忠等抗战派的劝说,带领一群投降派官员逃往海上,临行前任命韩世忠为浙东制置使,防守镇江。

由于宋高宗一伙无心抗战,致使南下金军在攻下建康后,又相继攻下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但由于金兵孤军深入,不习水战,处处受到南宋爱国军民的打击,昼夜不得安宁,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兀术因在江南无法立足,大掠一番,于第二年春季率军北返。正在松江、海口一带驻军的韩世忠知悉后,立即抓住战机,在镇江东北的焦山寺等险要地带凭险列阵,阻击敌军,挡住金军退路。正在一心北上的兀术见状又急又气,立即亲率随从登上金山观察地形,谁知刚刚进入金山龙王庙内,立即遭到暗伏于内的宋军的突然攻击,两名随从顷刻被捉,兀术急急忙忙夺路而逃,随即挥军直进,与宋军展开大战。韩世忠站立船头亲自指挥督战,他的夫人梁红玉身穿铠甲冒着乱箭,在韩世忠身旁擂鼓助威。宋军士气大振,连连击退金军的进攻,并活捉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兀术万般无奈,表示愿将所掠财物全部送还,并献上名马,请求借道北渡,韩世忠严辞拒绝。兀术无计可施,急忙率军退向黄天荡(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八十里)。韩世忠立即派军封锁江面,并利用金兵大多转乘小船这一弱点,派出大批骁勇兵士,配备铁绳大钩,只要金兵一出,立即两路夹击,抛出大钩,将敌船击沉于江中。在之后长达48天的时间中,兀术求战不得,求退无路,只好下令全军连夜挖渠,企图在黄天荡与秦淮河之间挖开一条三十里的大渠,向建康逃命。挖通大渠逃窜之时,又在牛头山遭到岳飞的重创,损失惨重,继而丢了建康。兀术只好原路返回黄天荡,再次强行突围。韩世忠指挥士兵绕到敌后,将企图突围的敌船全部钩翻,沉入江底。兀术狼狈不堪,再次哀求韩世忠网开一面,韩世忠严辞拒绝,并明确指出:“送还我徽、钦二帝,退还我被占领土,可以让出一条生路。”绝望之际,兀术利用海风停息,宋军船队无风不能行驶的机会,火烧宋军船只,趁机逃出黄天荡。韩世忠由于损失惨重,只好率部退守瓜步(镇江市北)。

黄天荡大战,韩世忠以八千孤军大战十万金兵,使金兵受到重创。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英勇抗敌的事迹,受到历代人民的称颂。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黄天荡怀古中讴歌道:

建炎第一功终属,太息西湖竟角巾。

黄天荡大战之后,金兵于1134年合兵70万向淮南一带大举进犯。韩世忠屯兵扬州、大仪(今江苏扬州及其西北)屡次击败金军,彻底粉碎了敌军渡淮南下的战略计划。人们称这次胜利为“中兴武功第一”。

就在韩世忠积极策划,准备北进中原,光复故土之际,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于1141年收回了韩世忠、岳飞、张浚的兵权。随后,岳飞被害,韩世忠又屡遭弹劾,倍受压抑。1151年,一代抗金名将终于在忧愤中含恨而逝。

解读

韩世忠在抗击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除平定方腊外,还为宋廷平定了建安范汝、广西曹成、淮南李横、淮阳刘豫等反叛,为偏安一隅、摇摇欲坠的南宋政权支撑了几十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抗战英雄,却触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政策。由于韩世忠反对议和,多次上疏弹劾奸相误国,为投降派所不容。岳飞蒙冤,举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却敢于当面质问秦桧。当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回答时,他气愤地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替他担心,劝他不要与秦桧作对,他回答说:“畏祸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他一生清廉,仗义疏财,历年所得赏赐都分给了部下,田产都分给了他封邑的百姓。他持军威严,能与士卒同甘苦,解职后居家十余年,澹然自若。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