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章 出世入世之谋2
第十章 出世入世之谋2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1896  |  更新时间:2015-03-19 13:41:25  |  分类:

爱国教育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道德经·第24篇

将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刻意想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站得不稳的;将胯部打开的人(刻意想要站住大位),是无法走路的。

隋朝建国之初,功臣梁士彦被隋高祖杨坚冷落,没有受到封赏。梁士彦牢骚满腹,他对家人说:“我追随皇上多年,屡建奇功,如今皇上这样待我,太让人寒心了,我要和皇上理论一番。”

杨坚

梁士彦的家人怕他惹祸,忙道:“你的功劳太大了,皇上不封赏你,分明是防范你啊!这个时候,你岂能还去找皇上说理?”

梁士彦不听,向杨坚哭诉了一番,杨坚表面上安慰他,事后却解除了他的实权,只让他在京赋闲。梁士彦又感委屈,整天喝酒消愁,他的一位好友规劝他,说:“所谓功高盖主,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我们做臣子的,在君主面前始终是弱者,如果你认不清这一点,非要和君主争个高下,岂不糊涂之至?你还是安心认命吧。”

梁士彦行伍出身,做事鲁莽,他认为自己无错,便四处大吐苦水。对地位比他高的人,他不仅不敬,反是多有讥笑,朝中上下对他顿生嫌恶。他的家人担心地对他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你不要再活在从前了。现在皇上疏远你,你又无官无权,做事说话不能收敛些吗?你现在只求无祸,便是最紧要的事。”梁士彦也因为家人的奉劝而痛骂家人,并谢绝了所有人的劝告。他和不得志的宇文忻、刘防等人勾结在一起,竟想杀掉杨坚,率众造反。

梁士彦的阴谋被他的外甥裴通察觉,裴通为他痛心。一次,裴通侧面规劝他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那么他就会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来,这岂不是很可怕吗?所以说凡事要量力而行,否则就是可笑可悲了。”梁士彦听不出裴通的弦外之音,仍自我吹嘘说:“我当年统率千军万马,什么事情我做不到呢?可惜皇上不重用我了,这便是皇上的大错了!”裴通试探几次,见劝他无望,于是向朝廷告发了梁士彦的谋反阴谋。

杨坚始终派人监视着梁士彦的一举一动,为了不背上滥杀功臣的罪名,他决定先稳住梁士彦,一待他反形毕露时,再行诛杀。

不久,梁士彦突然被任命为晋州刺史,杨坚还让他重掌兵权。梁士彦不知这是杨坚的计谋,于是更加紧了谋反的步伐。他对同党刘防说:“皇上不敢不安抚我啊,只可惜皇上醒悟得太晚了。似我这等大才之人,又岂能长久甘居人下呢?”梁士彦野心疯长,于是上书杨坚,请求批准同党薛摩儿做自己的长史。他在奏章中辩解说:“薛摩儿才气过人,有他相助,我可以给陛下建更大的功劳。从前我没有辜负陛下的厚爱,今后我更要给陛下一个惊喜。”杨坚看罢梁士彦的奏章,轻蔑一笑说:“无知狂徒,你这是自寻死路!”

杨坚批准了梁士彦的请求,梁士彦更加自信。他暗中命薛摩儿四处联络,只等时机成熟便公开起事。

梁士彦的二儿子梁刚劝父亲不要谋反,他哭着说:“皇上对父亲纵是千般不对,父亲也不该不忠。何况父亲人单势孤,又怎会成功呢?父亲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家人着想啊!”梁士彦的三儿子梁叔楷和梁士彦一样热衷权势,他对父亲说:“父亲能征惯战,无人能敌,何必委身于人?做猛虎必须称王,难道皇上都是天生的贵人吗?”

梁士彦反迹日显,杨坚这才决定收网。一次,趁百官朝见之机,杨坚命人将梁士彦、宇文忻、刘防等人一举抓获。至此,梁士彦方知自己被杨坚玩弄于股掌,但已是追悔莫及。梁士彦和他的同党美梦不成,却葬送了丧命。

在老子的思想中,将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得不稳的;将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这一论断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忠告——人可以拥有梦想,但这个梦想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正确的定位之上,千万不能好高骛远,贻害终生。

在现代社会,有理想固然是值得褒扬的品质,但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只有理想的蚂蚁,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蚂蚁;一头有理想的狮子,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狮子。蚂蚁想变成狮子,那便是好高骛远了,痴心妄想了。像梁士彦的所作所为,就是痴心妄想了。

在生活中,也许会有人劝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有人劝你不要白日做梦实在一点。你对此或许根本不屑一顾,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你或许曾以为自己是鸿鹄、是大鹏,一展翅便能冲上云霄;你或许曾经以为自己是盖世奇才,业绩一定远胜比尔·盖茨、洛克菲勒、李嘉诚……然而,这一切如果不能联系实际情况而定位自己的话,那么这心比天高的理想,更多的会是好高骛远,故而也早已注定了一事无成的结局。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61篇

大的国家有如江河下游地区的聚集地,如万物之母般,天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聚集于此处,交流互动、滋养生息、相生兼容。通常“雌”都是以柔静的低下姿态而胜过“雄”。所以,当大的国家有足够的包容能力时,小国都会愿意归附大国;当小国能够配合大国运作时,就能与大国相结合。所以不论大包容小或小配合大,大国的功能不过是多照顾一些人;小国不过就是多配合大国一点,让大国的政策更有效率;这样,双方就能够互蒙其利了!所以,站在愈是大的、强的一方应该要更加居下谦虚,才是有德者的处世之道。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帧,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纸砚来。

如今的法门寺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

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注入茶杯中。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

人们都知道,只有从山脚下攀登才能到达山顶,只有从起点起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诸葛亮懂得放低自己,虽躬耕于山林不也同样修得满腹韬略,成就了日后蜀国霸业?亚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虽鞋匠出身不也成为受人景仰的美国总统吗?所谓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让自己飘飘其然,而是来到低处以一种谦卑的心去仰视芸芸众生。

唐代诗人王维,他在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他也因此显得十分高傲。

当时,科举考试盛行舞弊作假之风,如果应试之人没有权贵推荐,是很难高中的。因为这个缘故,读书人纷纷找权贵做靠山,千方百计讨取他们的欢心。

王维是个有骨气的人,他认为这样做有失读书人的身份,他还当面对人说:“考试要靠真本事,读书人不能走旁门。国家选用人才是大事,如果就这样形同儿戏,对国家是大不利的。”

王维坚持苦学,没有托请,结果第一次考试就落第了。相反,那些有关系的虽不如王维学问好,却都高中了。

这件事对王维打击很大,他变得沉默寡言了。这时,王维的朋友对他说:“科举的风气不正,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能改变得了吗?你要想高中,就该知道你不中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着手解决,这样才有希望。你的学识是不差的,关键是你没有结交权贵,补上这一课中个状元也不是难事。”

王维赋诗

王维承认他说得不错,从此放下自尊,出入权贵之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音乐才能也十分出色,特别是他的弹琵琶绝技,那是无人能比的。

岐王对王维十分赏识,他又把王维介绍给极有权势的公主。在拜见公主之前,有人提醒王维说:“公主爱好音乐,只要你让她高兴了,天大的事都能办到。你一定要卖些气力,千万不要搞砸了。”

王维记在心上,很费了一番脑筋。在拜见公主时,他使出所有的本事,把琵琶弹得动人心魄,格外好听。

公主听完十分高兴,连连叫好。王维趁机又把自己的诗作献上,还恭维说:“公主的才能,天下无人不知,有幸得到公主的教举高中。”后来,有了公主的关照,王维高中状元,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王维讨好公主,但这不并是王维的过错,只是封建社会对人性扭曲的写照罢了。他的一首曲子比万卷书还管用,他找到了成就功名的一条捷径。

物体要吸收热量,首先得冷却;人要跳跃,首先要蹲下。冷却和蹲下不是目的,目的是变得更热和跳得更高。同样放低自己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目的是加重成功的砝码。

放低自己,会不会真的使自己变矮?当然不会。放低不降。低,更不是贬低。相反,低调做人、潜心做事的人不但不降低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反而会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承认和人们更普遍的尊重。有一则谚语说得好:“口袋里装着麝香的人不会在街上大吵大嚷,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经说明了一切。”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2篇

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先为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左传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却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其实,孟之反不自夸,谦逊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还在于他不愿居功,以免引起其他将领和同僚的妒忌。

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高深的修养。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智慧,所以才能在乱世中自保。

东汉开国大将军冯异,跟随汉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不以功自居的故事更能解释老子这一智慧。

冯异

冯异原来是王莽的新朝官员,以郡掾的身份监理五个县,与父城长苗萌一同守城,与起义军作战。刘秀那时候是绿林军拥立的更始皇帝的部下,攻打父城,驻军在巾车乡。一次,冯异到所管辖的县里去,被刘秀的士兵抓住。冯异的堂兄正跟随着刘秀,于是把冯异推荐给刘秀。冯异说,我一个人作用有限,不如让我回去拿五座城地来立功报答您。刘秀说,好的。于是冯异回去劝说苗萌一同归降刘秀。

刘秀向南回到宛城后,更始帝的其他将领,前后共有十几个人带兵来攻打父城,冯异就是坚守不投降。后来更始帝派刘秀到洛阳担任司隶校尉,经过父城,冯异立即开门迎接。刘秀让冯异担任主簿的职务,跟着到洛阳去。

刘秀的哥哥被更始帝杀了,刘秀表面上不敢显示出悲痛。一个人单独居住的时候则不吃肉、不喝酒,暗暗流泪,冯异经常劝解他。后来更始派刘秀到河北开拓地盘,冯异劝刘秀趁机派人巡视郡县,平反冤狱,收揽民心,刘秀这样做了。

刘秀到河北的初期,因为王朗割据势力的猖獗,处境一度比较艰难。在饶阳无蒌亭,天气寒冷,人又疲劳,冯异献上豆粥,刘秀喝了饥寒俱解。渡过滹沱河,在南宫遇到大雨,刘秀在道路旁的农舍里避雨烤火,冯异又送上麦饭。后来刘秀消灭了王朗,封冯异为应侯。

可是冯异却从来不居功、不骄傲。每到宿营地许多将领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站在大树底下不声不响,所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部下作战。

后来冯异为刘秀建立了更大的功勋,打败赤眉军,平定关中地区,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有人上奏章说,冯异专制关中,威权太重,百姓归心,称他“咸阳王”。刘秀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感到恐惧,上书请罪。刘秀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见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后米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对其他大臣介绍他说,这是我起兵时候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了关中。又下诏书说,“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说明刘秀一直记着他的情意。

而冯异则一如既往的谦虚不伐其功,他学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说道,臣希望国家(指刘秀)不要忘掉河北时的艰难,小臣我不敢忘记在巾车乡受的恩惠。

后来平定西北时冯异病死在军中。

冯异从不以功自居,坚守旧有的正道,也是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无成”才能有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功劳”被别人传播出来是金子,被自己卖弄出来就成了黄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老子这一智慧——有了功劳要善于隐藏,不张扬不卖弄。唯有不居功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才更能突出自己的功劳、受到重用;相反,如果稍有功劳就自吹自擂,一方面显得自己素质低下,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成为公众眼中的“烦人”。

至柔驰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道德经·第43篇

天下间最柔软的东西能影响天下间最刚强的物体(滴水能穿石),没有实体的东西才能穿越没有间隙的物体(电波能穿越墙壁)。

冒顿单于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头曼后来又喜爱别的妻子生的小儿子。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冒顿便杀掉头曼,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内部形势不稳定,乘机挑衅,派使者到冒顿那里,索要头曼的一匹千里马。

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们都说:“千里马不过是个借口,假如我们不给,他就有理由攻打我们,就要发生战争。”

左右大臣都攘臂愤慨地说:“宁可和他们拼一生死,也绝不可示弱送马。”

冒顿说:“打起仗来就要损失几千几万匹马了,人死得更多,不值得为了一匹千里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况且都是邻国,在乎一匹千里马也显得过于小气。”冒顿便派人把千里马送给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人来索要单于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子称为阏氏),冒顿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义愤填膺,说:“东胡太没有道义了,竟敢索要阏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您下令发兵攻打他。”冒顿说:“为了一名女子和邻国大动干戈,损失人马牲畜无数,太不值得了,况且和邻国友好,何必吝惜一名女子。”便又把东胡索要的阏氏送了出去。东胡王见所求无不所获,意气骄横,根本瞧不起冒顿单于,又派使者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一千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把这块地送给我吧。”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左右大臣们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也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凡是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他斩首,然后下令,集中兵马,有敢迟到者一律斩首,便亲率大军袭击东胡。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把东胡的百姓和牲畜占为己有。

冒顿弑父自立,虽属自保,也显露出他凶猛残忍的天性,然而面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却一忍再忍,而且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因为他要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当时东胡最为强大,东胡敢于提出无理至极的要求也是倚仗自己的实力,索要千里马和阏氏不过是想挑起事端,以便自己出师有名,假如此时冒顿不答应请求,正式开战,一定占不到上风。

冒顿偏偏都忍住了,要马给马,要人给人,就是不给你开战的理由。另外也以谦卑懦弱的姿态达到骄敌、愚敌、痹敌的目的同时用所受到的耻辱来激发国内斗士的血性,“知耻近乎勇”,耻辱常常会增强斗志。

东胡见所求无不获,心满意足,既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也不屑出兵攻打了,却不知“骄兵必败”,在表面的胜利中,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战争要素。

冒顿战胜东胡的智慧,正是以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为指导思想才成功的,或者说是一种退一小步而进一大步的胜利。倘若东胡是一块巨石的话,那么冒顿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堆棉花,而不是同样硬的岩石,因为棉花如与巨石相碰,则会很轻松地将其包在里面。而如果巨石与巨石相碰,必然会两败俱伤。

至柔治刚的智慧并非让我们在面对强者时一味退缩、忍让,而是让我们适时地避开锋芒,与别人巧妙地周旋,最终达到制伏的目的。历史上最有名的以柔克刚的事例莫过于“将相和”,蔺相如正是善于使用柔术,不但避免了窝里斗,还使廉颇自己认识到错误主动请罪。

阳刚是年轻人的标志,然而处事过于阳刚就不明智了。遇到问题应该以冷静的心态去对待,在某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上不妨退一步,以一种柔弱的态度转到另一个方向去解决,这就是那些会办事的人通常采取软硬兼施手段的原因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33篇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有一位老师,他带领的班级在学校所有的竞赛中总是名列前茅,有人向他取经,他走到黑板前写下两个大字:“不能”。然后问全班同学:“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们马上高高兴兴地大声回答:“把‘不’字擦掉。”

是的,这就是答案了,擦掉“不”字,“不能”就变成“能”了。

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即使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教导,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把“不”字去掉,只要“能”,这就是我们获胜的秘诀。如果“不能”这个字在心中扎根,最终你会发现,即使是你擅长的事业,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面对的东西有很多,烦恼、朋友、敌人……在对外界事务应对自如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对手——自己。于是有了这样一个难题:有人能轻易打败敌人,却不能战胜自己。

有一位上大学的年轻人,一天他忽然发现,当时大学的教育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便马上向校长提出。他的意见没被接受,于是他决定自己办一所大学,自己当校长来消除这些弊端,让教育体制更适合学生们的发展。

话说起来简单,然而办学校至少需要100万美元。上哪儿去找这么多钱呢?等这位年轻人毕业后去挣,那太遥远了。

于是,这位年轻人每天都在寝室内苦思冥想如何能有100万美元。同学们都认为他有神经病,做梦天上掉钱,但年轻人不以为然,他坚信自己可以筹到这笔钱。

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电话到报社,说他准备筹备一个演讲会,题目叫如果我有100万美元怎么办,想让报社给予支持。报社对于这个异想天开却创意独特的想法打动了,决定在报纸上给这位有创意的年轻人以支持。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演讲会如期举行了,他的这一演讲创意吸引了许多商界人士的参与。面对台下诸多成功人士,年轻人在台上全心全意、发自内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当演讲结束以后,一位叫菲立普·亚默的商人站了起来,说:“年轻人,你讲得非常好。我决定给你100万美元,就照你说的办。”

就这样,年轻人用这笔钱办了亚默理工学院,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备受人们爱戴的哲学家、教育家冈索勒斯。

年轻时候的冈索勒斯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讥讽、资金的缺乏而放弃自己的梦想,相反的,他拥有了坚定的信念,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法,最终获得了人生的成功,可以说这也是胜己者的成就。

历史上胜己者的成功者比比皆是:司马迁遭宫刑依然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虽然仅拥有小米加步枪,然而却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美国佬;建国初期贫穷落后的中国,靠自己的努力依然爆破了“蘑菇云”……

古人云:“胜己者赢天下。”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如此,好吃懒做的思想令人们手高脚低;意志薄弱的心理常常令人们浅尝辄止。如果人们能够体会到老子这一“自胜者强”的智慧,切实地战胜自己的懒惰、坚强自己的意志,那么任何人都能面露微笑地迎接风雨。

强行者有志

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第33篇

行事遇困境而能不畏艰险的人,是有志气的人。

1796年,年仅27岁的拿破仑需要率领六万军队进入意大利阻击对手,但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是那正处于冬季被皑皑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六万人在几乎等于没路的情况下排成了一条长20英里的长蛇阵,一旦来到看似无路可走的峭壁时,拿破仑就命人吹起冲锋号,每个人虽精疲力竭,但队伍依旧不停地前进。很快,山就被踩到了脚下。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后,很快击溃了对手。从此这个世界的历史上就多了一句“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的名言,多了一位身高165米却敢说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的皇帝。

拿破仑

一个人遇到困难的事情,或者是退让,或者是挺进,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自然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有些人则有一股韧劲,对待自己认准的事,大胆而果敢地去做下去,这叫气魄。敢于大胆去做的人常说:“我总有机会!”失败者的借口是:“我没有机会!”失败者常常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机会,是因为没有成功者垂青,好位置就只好让别人捷足先登,等不到他去竞争。

可是有眼力的人决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亚历山大在某次战斗胜利后,有人问他,是否等待机会来临,再去进攻另一座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竟大发雷霆,他说:“机会?机会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机会,便是亚历山大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因此,唯有去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要等待机会,那是极其危险的。一切努力和热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而那机会最终也不可得。

爱迪生

有人认为,机会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一旦有了机会,便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然而机会并不是等来的,也不是从众多事情中“挑拣”来的,而是在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中收获的。

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了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爱迪生因为这上千次的失败而放弃了后面的试验,电灯不能说发明不出来,至少要晚上几个世纪,人们也将在“黑暗”中多挣扎几个世纪。

如果将爱迪生的每次试验失败都算成一次挫折。那么,爱迪生发明电灯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无疑这个数目是惊人的。由此可见,爱迪生的毅力更惊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爱迪生的这种毅力,同样来自老子“强行者有志”这一智慧基础之上。

人生就像一条曲折而多石子的道路。因为它是曲折的,所以常使人感到无奈;因为它多石,所以常令人跌倒。若想走好这条路,就必须拥有一个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信念,让它支撑着我们披荆斩棘,迎接人生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18篇

大道毁坏之后,才产生仁义。智巧出现之后,才产生虚伪。六亲不和之后,才产生孝慈。国家昏乱之后,才产生忠臣。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一个人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是决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很多人在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换来所谓的公正。唯有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才能去除生活中的烦恼、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

一个小男孩晚上与家人一起玩牌,连续几次抓的牌都很差,结果全输了,于是,他开始抱怨自己手气不佳、运气不好。这时,男孩的母亲突然停止了玩牌,她严肃地对小男孩说:“无论你手中的牌怎样,你都必须接受它,并尽最大努力玩好自己的牌!”小男孩望着母亲那严肃认真的面孔,愣了愣神。只听母亲接着说道:“人生也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发牌,你无法选择牌的好坏,但你可以用好的心态去接受现实,并竭尽全力,让手中的牌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获得最好的结果。”

从此以后,小男孩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番教诲,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命运,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就这样,他从得克萨斯州的农村默默无闻地走了出来,一步步成为陆军中校、盟军统帅、美国总统。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

人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困难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去解决死的困难,方法就像通往罗马的路一样有多种。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去思考它、研究它,找到多种解决困难的办法。

阿基米德是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就遇到过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叙拉古城当时的统治者海厄罗王为了报答诸神的恩泽,决定建造一个华贵的神龛,内装一个纯金的金冠作为祭祀物。金匠如期完成任务后,有人告密说金匠私吞了部分金子,企图用等重的银子掺入蒙混过关。愤怒但无法判断确有其事的国王请来了阿基米德做鉴定。面对这个无法用常规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阿基米德也一时想不出办法。但他并没有因为想不出办法而愁眉不展、牢骚抱怨,相反的,他尝试着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难题。最终,阿基米德在用澡盆洗澡时突受启发,豁然开朗,利用浮力测出了金冠的真假,也让他成功地发现了浮力定律。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当我们认为困难无法解决时,就好像到了绝路一样。这个时候困难就像横在我们面前的河,你要突破它的阻碍,可以从桥上过去,也可以坐船过去,还可以自己游过去。

俗话说:“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没有蹚不过的流沙河。”相信自己,遇到困难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如若遇到困难首次尝试失败之后,不能耐着性子去接着尝试解决办法,那么爱迪生永远发明不出来灯泡,飞机也永远上不了天,一切不能一次成功的东西都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14篇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作认识“道”的规律。

庖丁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厨师,他杀牛又快又轻,当时梁惠王听说庖丁杀牛技艺高超,就让人请他来给自己表演一下。有人给庖丁牵来一头非常强壮的牛,只见庖丁围着这头牛仔细地看了看,然后迅速提刀,一眨眼就把牛杀了,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瞬间就成了一堆肉。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吃惊,他们还没搞清楚庖丁怎么动刀,牛已经杀完了,不禁大吃一惊,不断地叫好。庖丁杀完牛,很悠闲地站在一旁,没有一点疲倦。

梁惠王更是对庖丁熟练的技术赞赏有加,问他说:“哎呀,太厉害了,简直太神奇了。你是怎么样将你的技术练到如此纯熟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手中的刀,说:“大王,我干杀牛这个行当已经快30年了,每天都干这种活。时间长了,干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啊。现在我老了,动作还慢了不少呢!”

梁惠王点头表示赞同,又接着问:“为什么这么多宰牛的人,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你这么熟练的技艺呢?”庖丁说:“大王,我所尊崇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宰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刚刚学习宰牛的时候,我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3年以后,我所见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一头牛了。如今我用我的精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

梁惠王和旁观的人不明白了,庖丁继续说:“牛宰得多了,就知道了牛全身的结构,我按照牛全身的结构,在牛骨头缝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到筋脉经脉相连的地方,也没有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与筋肉聚结的地方,那更何况大骨头呢?”梁惠王和大臣们彻底明白了,原来这里面还蕴含着这么多深奥的道理啊。

梁惠王又问:“你干了这么久,刀子一定用坏了不少吧?”庖丁说:“不,您看我这把刀用了19年,还和刚磨的一样锋利。”梁惠王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庖丁说:“好厨师每年都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也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断骨头。然而我的刀已经使用了19年,杀了无数牛,依旧和新的一样。这是因为牛的骨头有缝隙,而刀刃基本没有什么厚度;把基本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缝隙的骨节间,显得富富有余,还有很充分的余地。宰牛的时候,我就把刀刃插到骨节间,所以我的刀用了19年还和新的一样。即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交接处,我还是觉得不好下刀,就格外小心,目光集中,行动快速,这样,刀只轻轻一动,整个牛就骨肉相离了。”

庖丁之所以能够杀起牛来得心应手,是因他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牛的规律。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摸清事情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驾驭任何事情。

老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有可看、可听、可摸的物质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但只要我们能总结人类思想活动的结晶,用以来治国,就完全能够知道我们今天应该要创造什么,要废弃什么。

老子认为,人类的思想活动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也没有人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但它是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的作用也应该是光明的。治国者如果能依照人类的先进思想,用来引导国家的发展,就能知道哪些政策(制度)是要废除的,哪些政策(制度)是要创立的。

治国,不懂“道纪”,就不知“古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