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礼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六章 修身之道4
第六章 修身之道4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2952  |  更新时间:2015-03-19 11:11:15  |  分类:

儿童教育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例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黔敖就在路边煮饭,用来给过路的饥民充饥。有一个饥民,以袖蒙面,拖着鞋子,迷迷糊糊地挨着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执着汤罐,用怜悯的口气喊道:“喂!吃吧!”那个饥民抬起眼睛看看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这种没有好声气的饭,才到这步田地的。”黔敖听了连忙向他道歉,但他还是不肯吃,因而饿死了。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心狠手辣的高洋怕留下祸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

高洋当皇帝第十年,在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他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呢?”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四十四家共七百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元景皓的话报告给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元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又过了十八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时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可见,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体现了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蒙元政府俘虏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十四岁。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把他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里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疾病缠身。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大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义诗篇。

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大汗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的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更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都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忽必烈画像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大肆搜刮,物价飞涨,老百姓苦不堪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也背了一身的债,冬天里连一件棉衣都穿不起,一家人只能喝稀粥度日。他的小儿子因营养不良而夭亡了。

朱自清先生像

反动政府知道朱自清很有学问,几次请他出来做官,许给他很高的薪水,可是他抱定主意,不做反动派的官,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

国民党担心大学教授造反,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低价供给美国“援助”的面粉。为了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北京一百多个教授发表声明不买美援面粉。朱自清毫不犹豫地在声明上签了字,并对妻子说:“人穷志不穷,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决不乞求美国的所谓恩赐。”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重病不幸去世,临终前他振足气力对妻子说:“有一件事必须记住,我是在拒绝购买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过字的,你们即使饿死,也不要买它。”

妻子含着泪点点头,朱自清欣慰地含笑闭上了眼睛。

宁可饿死,也决不食嗟来之食。这是人的一种骨气,也是中华民族能绵延五千年的法定。人们活着,不应屈辱地活着,而应活得有骨气、有所作为,这才能无愧于“人”的称号。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它身上的疵斑不会掩盖自身的光彩,自身的光彩也不会掩盖本身的疵斑,就像忠实正直的品性。

在一次推销酒的大会上,各国的众商家都带着自己公司制作的酒去推销,茅台酒的老总带着酒也去了。到了之后,他发现别的商家的酒包装得非常好,可自己的酒却放在大坛子里面。包装如此简陋的茅台酒不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别的公司的酒包装得如此精美,购买的商家纷纷前去品尝,只有茅台酒无人问津。

其实,茅台酒的味道十分醇香,但因为他们的包装不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所以到了最后大会快要结束的时候,仍然没有人去品尝茅台酒。

这时,茅台的老总着急了,眼看人们就要纷纷走出大厅了,而没有一个人来品尝和购买自己的酒,于是他不高兴地把酒往地上一摔。这一摔可不要紧,已经走出大厅的人们一下子就闻到了醇醇的酒香味,所以纷纷又回来品尝茅台酒,最后许多商家都与茅台老总签订了购买合同。直到现在,茅台酒作为中国的名酒,不但家喻户晓,而且一直蜚声海内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金子不一定会被别人发现,只有勇于表现自己、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被别人发现,也才能发出耀眼、迷人的光芒!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今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吸引着那些有志的求职者的眼球。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的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下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而且辛劳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到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了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做了详细的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詹姆斯不愧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能够不争一时的先后,才华不外露,锋芒内敛。他目光远大,为自己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力量不足。赵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定亲自到楚国向楚王提出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像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其余的人他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里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到这里都三年了,我怎么没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呢?”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的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用轻蔑的眼光看着他。但是,平原君倒比较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他们辞别了赵王,到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王在朝堂上谈判联合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唇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这回该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走上了台阶,高声嚷道:“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落山了,还没说停当吗?”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道:“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着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蛮横劲儿,反而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脸色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还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商量联合起来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句句直戳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变得通红,接着说:“说得是,说得是。”

毛遂紧跟着补了一句道:“那么联合抗秦的事就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就这样,毛遂在说服赵王的过程中做了突出的贡献,并因此受到了赵王的重用。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啊!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了!”

乌云遮不住太阳,只要你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然而在没有被发现之前,你要为闪光的那一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当然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被发现。不过,有时候你也不必总是等着别人推荐自己,可以像毛遂一样,只要有才干,不妨勇敢地亮出自己,尽自己的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孔子说:“礼,就是理的意思。乐,就是有节制的意思。君子是不会做没有道理的事情的,也不会做没有节制的事情。”

汉朝时候,有个叫许武的人,父亲早死,与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许武每天耕田劳作的时候,都叫来两个弟弟看着,生怕他们日后学不到生存的本事。

到了晚上,他就在灯下教他们读书识字。若他们不听话,他就自己跪在宗族牌坊下告罪,认为是自己教得不得力。

后来,许武被荐举为孝廉,但是他想到他的两个弟弟都还没什么名望,就想了一个帮他们树立名望的方法。他把家产分作了三份,自己故意拿了最好的一份,而比较坏都给了两个弟弟。

于是,人们都开始称赞他的两个弟弟的谦让,而鄙视许武的贪婪。许武一直忍受着这份恶名直到两个弟弟也被荐举之后,才肯聚集全族的人,说明真相,洗刷这份恶名。之后,他又把自己得的那份家产重新分作两份,全部赠给了两个弟弟。

古往今来,做坏事的人,不管表面上多么强大,不管一时间多么猖狂,都逃脱不了害人终害己的人生法则,所以人在做坏事前,一定要想想结果,千万不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唐代王梵志在积善必余庆中说:“积累恶行,一定会灾祸连绵。”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干坏事就有坏的报应。”明代吕坤曾说:“伤害别人其实就是害自己。”古往今来,做坏事的人无不是从害人的目的出发,以害己的结果而告终。在这方面,明代宦官魏忠贤便是一例。

魏忠贤

魏忠贤从小就是个二流子,因赌博输钱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而自阉入宫,后勾搭上明熹宗的乳母客氏,进而逐渐获得了熹宗的宠信。

熹宗年少,喜欢干木匠活,经常自己动手劈、锯、刨或者油漆木器,以致“内外大权,一归忠贤”。魏忠贤在朝野广布羽翼,“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为了打击异己,魏忠贤所控制的特务组织东厂和锦衣卫,设置了数不清的骇人听闻的刑罚,任意栽赃陷害和逼供杀人。他指使东厂和锦衣卫大肆捕杀不依附于自己的官员,其中不少人是被酷刑摧残致死的。如诰命老臣、左副都御史杨涟死时血肉模糊,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情状惨不忍睹。东厂和锦衣卫对百姓百般察听,若有冒犯魏忠贤者,则“剥皮刮舌”。就这样,天下臣民随时可能遭到飞来横祸。魏忠贤操纵的厂卫组织,写下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特务统治最残酷、最黑暗的一页。

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其爪牙还在全国竞相为他建立生祠(为活着的人歌功颂德的祠庙)。“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建祠之处,拆毁民房,强占民田,征收钱款,逼交贡品。凡不从者,皆以不爱魏公、不敬圣贤论处,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倾家荡产。

就在魏忠贤横行无忌、张狂得意之时,明熹宗病死,魏忠贤失去了靠山。朝野上下对他早就恨入骨髓,纷纷抨击、声讨。新即位的崇祯帝遂将其贬谪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贤闻讯,于赴凤阳途中的卓城县畏罪自杀。崇祯帝“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城门)”。祸国殃民、恶贯满盈的魏忠贤,落了个戮尸寸剐、悬道示众的下场。

可见,害人终害己。虽然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不少见。试看那些贪污受贿的人,那些敲诈勒索的人,那些流氓滋事的人,那些盗窃抢劫的人,那些中伤、诽谤他人的人……到头来不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做坏事的人,损害他人的利益,违背社会道德,扰乱社会秩序,触犯法律,必然引起民众的愤慨,必然遭到舆论的谴责,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作孽越多,罪行越重,所受的惩罚也就越严厉。

俗语说:“夜路走多了会见鬼。”因此一个人千万不可有恃无恐,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否则一旦报应临头便要后悔莫及,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君子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就他人;而小人则会千方百计的毁谤他人来成就自己。

明代吴麟征家诫要言说:“心术一坏,即入祸门。”诚哉斯言!萌生做坏事之心,注定跌入灾祸之门。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社会的规律,历史的必然。做坏事的人,不管表面上多么强大,不管一时间多么猖狂,都逃脱不了害人终害己的人生法则。魏忠贤如此,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如此,强盗、流氓、地痞亦如此……这也从反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人要积福,就不能有坏心眼、做坏事,只有时刻保持一颗良善之心,才能活得坦然,活得幸福。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只有能做一个好的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父亲;知道做一个好的臣下,然后能做一个好的君主;了解如何为人服务,然后才能使唤他人服务。

今天无意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小羊请小狗吃饭,它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且我们会认为那样对他是最好的。然而我们有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对方的心理去想问题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里。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的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唯恐避之不及。

有一天,一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自己。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自己来的要晚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推到别人身上,用自己不愿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不愿有的痛苦和麻烦转嫁到别人头上。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是公认的真理,然而许多时候还要“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才对。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遇到问题多进行换位思考,这样你会更好地理解别人,也减轻了别人的思想负担,自己在乎的人也才能轻松恬淡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已故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就很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着想。在接受北京晚报关于方正公司年轻人成长的采访时,他提到了很多年轻人。采访结束时,王选专门拿了一张纸,写下了一些年轻人的名字,以防记者在写稿时,不知道听到的这些名字到底该怎样写。记者被王选的精神感动了,“王选体质文弱,谈吐举止从容不迫,没有企业家雷厉风行的姿态和作风。但是他做事却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含含糊糊,这就是王选和别人打交道时的爽快和果断。我想这大概和王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性格有关”。

王选院士说,降一个层次,所谓好人就应该是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一样多。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所谓好人就是为别人着想比为自己着想多的人。其实,是不是好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待人处事,是增加人与人之间和谐气氛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许许多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不要再把自己所认同的观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强加于人。虽然你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可是由于对方的不乐意,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完全会南辕北辙的。这样一来,不仅没有使受施的人过得更好,反而使他过得更差了。

每个人都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在父亲面前担任的是儿子的角色,而在儿子面前担任的是父亲的角色,真正能够担任好自己的角色,必须善于从与自己相对的角色中吸取教训,善于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要您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你会慢慢地发现,其实自己的看法、观点与决策并不一定适合对方。

君子有三患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有德行的人有三种忧虑:第一是对自己没有听说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听到;第二是对自己已听说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学会;第三是对自己已学会的知识,忧虑不能用起来。

回眸中国几千年历史,多少次所谓的太平盛世却奏响了王朝覆灭的序曲,统治者的残暴、奢靡与放纵导致了农民起义、安史之乱之类的社会动荡;又有多少人因为不懂得“居安思危”,一味地贪图安逸,不为以后着想而招致了祸患,所以聪明的人是懂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

宋真宗时,后宫李妃生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当时正得宠的刘皇后无子,宋真宗便命刘皇后认仁宗为子。

仁宗长大后,以为自己是皇后亲生,宫中人畏于皇后威严,没人敢对他说明真情,仁宗对刘皇后也极为孝顺。

宋仁宗

宋真宗去世,仁宗即位,刘皇后垂帘听政,大家更没人敢对仁宗说明。李妃身处真宗的众多嫔妃中,对仁宗也不敢露出与众不同之处。后来李妃病死,刘太后想把葬礼办得简单些,以免引起别人的疑心,万一传到仁宗耳中,就拆穿了这副西洋镜了。

宰相吕夷简却反对,在帘前争执说:“李妃应该厚葬。”

当时仁宗正在太后身边,刘太后吓了一跳,忙把仁宗支出去,然后厉声问吕夷简道:“李妃不过是先帝的普通嫔妃,为何要厚葬?况且这是宫里的事务,你身为宰相,多什么嘴呢?”

吕夷简平淡地说:“臣位在宰相,所有的事都该管。如果太后为刘氏宗族着想,李妃就应厚葬,如果您不为刘氏着想,臣就无话可说了。”刘太后沉思许久,想明白了吕夷简的用心,便下旨厚葬了李妃。

吕夷简出宫后,找到总管罗崇勋,告诉他:“李妃一定要用皇后的礼仪厚葬,丝毫不能有缺,棺木一定要用水银实棺,可别说我没告诉你。”罗崇勋见宰相少有的庄重与严厉,唯唯听命,于葬礼用物丝毫不敢轻视。

刘太后死后,燕王为了讨好皇上,便告诉仁宗:“陛下不是太后所生,而是李妃所生,可怜李妃遭刘氏一族陷害,死于非命。”

仁宗大惊,忙传讯老宫人,刘太后已死无人再隐瞒此事,便如实禀告。仁宗知道后,痛不欲生,在宫中痛哭多日,也不上朝。他一想到亲生母亲朝夕左右,自己却不知道,母亲从生至死,自己从未孝敬过一日,最后竟然不得善终。

他越思越痛,下诏宣布自己为子不孝的大罪,改封母亲为皇太后,并准备为母亲以厚礼改葬。待改葬后再查实,清算刘太后一族的罪过。

然而宫闱秘事本来就是无法查实,也无法说明的,刘氏宗族的人知道后惶惶不可终日,既无法申辩,只能坐待灭族大祸了。大臣们见皇上已激愤到极点,便没人敢为刘太后一族说上一句话。

改葬李妃时,仁宗亲自抚棺痛哭,却见李妃因有水银保护面目如生,肌体也完好,所用的葬器都严格遵照皇后的礼仪。仁宗看到后,大喜过望,哀痛也减少许多,他对左右侍臣说:“小人的话真是不能信啊。”改葬完后,仁宗非但不追究刘氏一族的罪过,反而待之更为优厚。

至此,我们看出了吕夷简的深谋远虑,他已预见到此事必将真相大白,也预想到了会有小人借机大进谗言,以及仁宗的反应,所以借李妃的葬礼把此祸预先消除。刘太后倒也不糊涂,想明白吕夷简的用心后,便同意厚葬,不过她对此事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依然没有吕夷简看得分明,所以吕夷简又亲自找到主管葬礼的人,唯恐他不明白此事的重要性,从中偷工减料,尤其是点明一定要用水银实棺,这一点后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居安思危这一点上,与吕夷简一样,郭子仪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

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

郭子仪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

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

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被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啊。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陷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由此可见,正因为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和德行修养,才能善于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必要时牺牲局部利益,确保全家安乐。人们若能像郭子仪那样时刻保持谨慎的心态,祸患自然不会产生,所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有德行的人总能居安思危,善于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能多方面吸取知识来充实自己,并最终利用知识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居安思危”告诫人们,在安乐的境遇中要预先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以防患于未然。在当今社会,这一为人们世代传颂的智慧格言,不但被政治家们奉为座右铭,而且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起到警示作用。

君子约言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君子是少说话,多干事;小人则是事还没做,就先说大话。

从前,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与一个文盲相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水平、性格有天壤之别,可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尽快富裕起来。

每天,教授跷着二郎腿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在旁边虔诚地听着,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与智慧,并且开始依着教授的致富设想去实践。

若干年后,文盲成了一位百万富翁,而教授还在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说。那些低调的人习惯了去听去吸取别人的智慧,他们默默地做的往往比他们说的更成功。他们总在别人无所察觉中取得丰收的硕果,从而让人刮目相看。相反,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虽然总是说得比做得响亮,但当人们都被他的高谈阔论吸引的时候,他常常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失败的甚至是没有任何起步的结局。可想而知,人们对他将报以怎样的态度:失望或者是鄙夷!

威廉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业务部的一名成员,起初他业绩平平,但是他却很不以为然,总认为自己的才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每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做出成绩赢得赞赏时,虽然他的心里不无羡慕,但他在嘴上却很不服气,总是说:“我会干得比他还好,我会成为公司里的王牌推销员,我会让你们每个人都伸起大拇指来夸奖我。”久而久之,威廉的“表决心”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同事们虽然没有明说什么,但他们的表情都是不屑一顾的,连最初对威廉欣赏有加的上司,也越来越不信任他的能力了。

面对大家的排斥与轻视的眼光,威廉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究竟出在哪里。

这一天,威廉在一本名叫成功无限的杂志里,看到了一篇化不满为灵感的文章,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决定将书中所介绍的积极原理拿来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里,威廉冒着严寒沿着一家家商店找业务,结果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对此,他当然极不满意,但他突然想起了自己所读的那篇文章,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按照书中的说法,把这种不满转变成了一种“灵感”。

第二天,从公司出发前,威廉将自己昨天的失败告诉其他同事。最后,他信心百倍地说:“等着看好了!今天我要再去拜访那些客户,并且拉下比你们更多的业务。”虽然威廉的这些话仍然没有引起同事们的重视,但这一次威廉却并没有再继续为自己的能力争辩下去,他选择了“去做”!

而这一次,威廉果然没有食言,他果然说到也做到了。他再度拜访昨天所谈过话的人,结果他签下了将近70个新的业务。他果真成了公司里的王牌推销员,当然他也赢得了同事们的称赞和上司的嘉许。

一件事情,嘴上说说是很容易的,但要身体力行、多做少说则较困难。威廉在一开始只是用嘴巴说,所以他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而当他用手做出来,用脚走出去,把耀眼的成绩单亮出来时,他才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前程。

现今社会,浮夸式的言论很多人都会讲,但真正将行动落到实处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大家越来越提倡少说话多办事,只有少说多做,才能将计划落到实处,将设想一步步实现。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在皇室为他举办的庆功宴中,有一位宾客不服气地说:“任何一个人坐上船航行,都能到达大西洋的彼岸,这有什么稀奇,值得大家这样大惊小怪!”

哥伦布

哥伦布一言不发,拿了一个鸡蛋要求同桌的人把它直立起来,结果每个人都失败了。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往桌上一敲,蛋的一端陷进去,蛋也就站起来了。这位宾客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样我们也会!”

“没错!只要知道怎么做之后,大家都知道会很简单。”哥伦布说,“一旦我向大家指出通往新世界的航路后,没有什么比跟随还要简单的了!”

有些人认为是简易可行的事,哥伦布却证明了“说得到不如做得到”的重要性。当别人犹豫的时候,他已找出解决的办法,并付诸执行。很多人倾尽毕生之力去经营一个大计划,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失败了,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执行力不佳,无法真正将计划执行到底。在面对困难时,他可能嘴上是豪情万丈,但落实到行动上,可能却是怕苦又怕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决心。

一个完美动人、毫无瑕疵的计划或设想,无论它被说得多么好,都只有等做出来才真正动人。美好的构想说得再多,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空谈。

所以,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你不能去做,就一定不要在人前夸夸其谈。要知道,成绩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当你努力诉说着你的“丰功伟绩”,只动口、不动手时,没有人会凭着你的吹嘘就认同你的业绩和能力,人们只会质疑你的决心和信心,以为你不过是在用夸夸其谈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和劣势,所以凡事少说多做,行动起来,才可以做出成绩,赢得信任。

君子慎于言,他决不去夸耀自己,宣示自己的功德,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赢得后人的赞赏;而小人,总善于夸大其辞,以华丽的言辞去蒙骗别人。说苑·说丛中有:“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这句话意思是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说。生活中,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总是说得比做得响亮,当人们都被他的高谈阔论吸引的时候,他常常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失败的甚至是没有任何起步的结局,而那些默默做事的人则往往在别人无所察觉中取得了丰收的硕果。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