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八章 九变篇
第八章 九变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2555  |  更新时间:2015-03-18 16:54:06  |  分类:

儿童教育

九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八篇,本篇主要论述了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辩证分析利弊得失,灵活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集中体现了孙子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思想。“九”是多的意思,“变”是机变之意。两者连用,表示军事行动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战场上经常需要人们变通应敌的几种情况,有:圮地无舍;衡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指出诸如以上种种情况,为将者必须临机处置,即使是“君命”区别不同情况亦“有所不受”。

途有所不由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池不要攻占,有的地方不要去争夺,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不适合当时情况的也可以不执行。

公元47年冬,南方武陵郡的五溪族暴动,打到了临沅县(今湖南常德)。汉光武帝刘秀派武威将军刘尚前去镇压。刘尚一去就中了诱兵之计,全军覆没。接着,又派李嵩和马成两个将军前往,结果也被五溪族打败。

汉光武帝见两次派兵前去征讨,都被五溪族打败,不禁十分担忧。这时,伏波将军马援请求前往征讨。

马援是战国时期的名将马伏君赵奢的后裔,马援立了很多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豪迈地说过:“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战死疆场,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怎么能够贪图安逸,待在家里,跟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当时,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又有病在身,但他仍然请求出征,汉光武帝看了看马援,见他胡子都白了,就说:“将军太老了,还是别去了吧!”

可是马援不服老,说:“我还能披甲上马。”

汉光武帝叫马援试试看。马援就在殿前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转,以显示自己还行。

刘秀为马援的英武精神和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于是派他率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领,以及十二郡的兵士四万余人征讨五溪。

马援出发前的那天晚上,与送行的朋友诀别时,对好友杜倍说:“我受国家厚恩,年纪已经垂暮,常常担心自己不能为国捐躯。今天能够如愿以偿,我死也瞑目了。我现在只是担心权贵子弟,他们或许会在皇上身边挑拨离间,又或者我与他们共事时受他们制约,这是很难处理的,我耿耿于怀的就是这事。”

公元49年春天,马援率军来到武陵临乡(今湖南常德古城山),正遇上五溪人攻打县城。马援指挥汉军迎击,打败了他们,斩首和俘虏了两千余人,其余的五溪人纷纷逃往了山上的竹林之中。

马援率军进至下隽(今湖南沅陵),准备攻打五溪人的老巢。这时候有两条路可走:一条通过壶头山(今湖南桃源西南),路虽然近,但是山高水险,很难走;另一条路通过充县(今湖南桑植),路途较远,但道路平坦。部将耿舒主张走充县那条平坦的路,而马援认为那条路会耽误时间,多消耗粮草,主张走壶头山这条路,可以扼住五溪人的咽喉,使他们不战自溃。

马援把两个方案都上报了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同意了马援的方案。

3月,马援率领汉军进至壶头山,马上被五溪人包围了。五溪人居高守险,加上水流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五溪人一会儿敲着鼓冲下来,一会儿一声呼哨又全撤了回去。汉军根本无法接近五溪人而与之交战。马援进退两难,只好找地方驻扎下来。

时逢天气酷热,许多士兵都中暑而死,马援也得了病。他将士兵分作两队:一队驻守营寨,对付五溪人;一队在山崖上凿窑洞,让士兵可以在里面避避暑气。马援想用这种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然后伺机进到平地,就可以发挥汉军的优势,击败五溪人了。

每天当五溪人在附近高山上呐喊示威时,马援总是不顾重病,拖着沉重的双脚,走出窑洞去观察敌情。马援身边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许多人为之流下了眼泪。

耿舒原来就不主张走壶头山这条路,现在汉军被困在壶头山,他心里对马援更是大为不满。他给他的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先前我曾上书说应当攻打充县,粮食虽然难运一点,但是兵马前进没有障碍,数万大军,人人能够奋勇争先。如今到了壶头山,根本无法进军,士卒们忧愁抑郁将死,实在令人痛惜。当初到临乡时,敌人自己送上门来,如果乘夜出击,就可以将他们全部歼灭。伏波将军马援带兵打仗,就像西域的胡商一样,所到之处,处处停留,贻误战机,这就是失利的原因。现在遇上了瘟疫,正如我当初而言的一样。”他的哥哥接到信以后,就向汉光武帝上奏了此事。马援这么做虽然也是事先经汉光武帝批准了的,但是现在遭遇失利,就只能责问将军,不能责问皇上。于是,汉光武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到壶头山去责问马援,同时代理监军事务。

梁松是汉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骄横自大,而马援偏偏不买他的账。当初,马援生病,梁松前往探望。梁松在马援床前拜见,马援却没有还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他:“梁松是皇上的女婿,朝廷的显贵,公卿以下的官员,没有不惧怕他的,为何唯独您对他不敬?”

马援回答说:“因为我是他父亲的朋友,他身份虽高贵,总不能不讲辈分吧!”梁松从此记恨马援。

当梁松到达壶头山时,马援已经病死于军中。梁松见马援已死,乘机向汉光武帝夸大马援的过失,并捏造事实诬陷马援。

汉光武帝接到梁松的报告后,大发雷霆,没收了马援新息侯的封地和印绶。

战争中,有的道路是险途,是敌人重兵设伏的地方,可以说危机重重,这样的道路万万不能走,生活中,这样的险途也会遇到,表面看,平和安静,有的时候似乎还充满了诱惑,但实际上,危机重重,一旦步入其中,就会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时,因此,要提高警惕,远离诱惑。

君命有所不受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池不要攻占,有的地方不要去争夺,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不适合当时情况的也可以不执行。

日寇大举入侵东北后,蒋介石不许张学良的东北军抵抗,把东北军调到西北,命令张学良与杨虎城率领的西北军进攻陕北的红军。

红军在长征途中就散发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他们做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量工作。使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华清池,强令西北、东北军进攻红军。张学良和杨虎城哭着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断然回绝。几天后,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一万多学生向蒋介石请愿,要求抗日,蒋介石命令张、杨以武力镇压学生。张学良和杨虎城忍无可忍,决定实行“兵谏”——逮捕蒋介石,逼蒋抗日。

少将张学良

12月12日凌晨5时左右,东北军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率领50多名官兵直奔华清池。蒋介石的门卫察觉气势不对,开枪拦截,孙铭九将其击毙,开车冲开大门,闯入外院,随后直捣蒋介石的居住之处——五间厅。蒋介石的卫队拼死用手提机枪扫射,孙铭九则从假山后的小路直接冲入了五间厅。

蒋介石不在屋内,他从梦中惊醒后误认为是红军袭来,披着睡袍跳窗而出,跌倒在墙外的乱石沟中,两名侍卫把他背到骊山山腰上,他便一头钻入了乱草中。

孙铭九在蒋介石的卧室中四外搜寻,发现蒋介石的公文皮包、假牙都放在桌上,又摸摸被窝,被窝内尚有余温,于是断定蒋介石没有跑远。孙铭九很快抓获了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又抓获了蒋介石的贴身侍从蒋孝镇,最后在草丛中将蒋介石抓住。

蒋介石哆嗦着对孙铭九说:“如果你是我的人,现在就开枪把我打死算了。”

孙铭九回答:“委员长,我们决不对您开枪,我们要求您领导我们抗日!”

上午9时,孙铭九将蒋介石“护送”到了西安城,把蒋介石交给了张学良。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这一天是12月12日,因此又称之为“双十二事变”。

1967年,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著名的以埃战争,这次战争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战争的爆发,苏伊士运河被迫中断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条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线被切断,直接影响了这条航线上所有轮船公司航运事业的发展。

希腊的蓝波轮船公司在以埃战争发生后,积极寻找其合作伙伴,他们打电话给英国石油公司。如果在一天内能得到肯定答复,轮船公司将以最低的价格将公司所有商船出租给石油公司,如果轮船公司不能得到肯定答复,他们将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当时,英国石油公司接电话的人是现任英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彼得·沃尔特。那时候他不过是公司的一名执行副总裁。按公司惯例,沃尔特无权对公司的重大行动做出决策,也就不能给对方一个明确答复,可是石油公司总裁纳尔逊出差去了美国,要一周后才会返回英国。沃尔特想通过电话请纳尔逊决定,可是没能联系上,显然,等待纳尔逊回国后再做出决定无疑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的否定态度。

在这个问题上,沃尔特没有犹豫,他考虑了整整一个上午,毅然决定全部租下蓝波轮船公司的所有商船。

埃以战争期间,由于苏伊士运河航线的中断,使得商船不得不改道绕过南非好望角,同时,战争的影响使一些轮船公司把资产转移到其他产业,所以油船的价格很快上涨,也正由于此,沃尔特决定租用蓝波轮船给石油公司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

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万万不要被原先所设定的框框限定住,原先的一套制度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设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做事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不合时宜的命令,即使是“君主之命”,也同样要敢于违抗,君命有所不受,所反映出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敢于冲破旧牢笼的魄力。

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

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接受,有的是不该执行的。将帅能精通各种机变的灵活运用,就懂得如何用兵了。

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以后,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兵,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谋士刘哗也说:“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按照司马懿和刘哗等人的分析,当时的战略态势似乎对曹操进兵西川十分有利。但曹操却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并未成熟,他以“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为理由,一直“按兵不动”。曹操考虑到三国鼎立的战略态势已经形成,刘备虽然刚刚夺取成都,但军力强盛,士气正旺。另外,尽管孙、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但如果曹操的拳头一旦伸得过长,腹背出现空虚,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孙权是断然不会失此良机的,况且荆州又有关羽领重兵把守,这时孙权势必会弃荆州而袭许都。后来形势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因此,曹操在西有刘备、南有孙权这样一种战略环境中,不得不瞻前顾后,慎重从事。

曹操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在胜利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控制取胜后的激情,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州驻军叛变,胁迫节度使贺德伦投降了晋,晋王李存勖进驻魏州城。后梁大将刘鄩率兵在莘县布下防线,增修营垒,加固城防,并且疏浚河池,西从莘县到黄河边修筑了一条运粮甬道。

梁末帝催促刘鄩进攻李存勖。刘鄩说:“晋军并不容易攻打,我正在观察敌情,一旦有了机会再迅速出击,我哪里敢拖延时间偷享安逸而招致危难呢?”梁末帝于是派人视察询问刘鄩战胜敌军的办法。刘鄩回答说:“我也并没有什么奇特的策略。只要能给我部下每人十斛粮食,待吃完了这些粮食敌人就会被打垮。”梁末帝闻知大怒,说:“刘鄩是用粮食来治疗饥饿病的吧?”又派人催刘鄩出战。刘鄩对部下说:“大将远征在外领兵主战,即使皇上的旨意有时也可不接受。同敌军交战中,要随机应变,哪能事先决定作战的方法呢?现在根据敌情来看,还不能轻易出兵,我们还是先商议一下再说。”各位将领要求出战,刘鄩默默不答。

一次,刘鄩把各位将领召集到帐前,每人发给一碗水,让他们喝下。大家迷惑不解,有的喝了,有的没有喝。刘鄩说:“喝一碗水都这样困难,那滔滔不尽的河水又怎能一下喝完呢?”各位将领听了,大惊失色。当时正碰上李存勖率兵进逼刘鄩的营地,刘鄩仍按兵不动。末帝又屡次派人责成刘鄩作战,刘鄩这才亲率万余名将士冲进李存勖的营帐,俘获了很多敌军。不久,李存勖的援兵赶到,刘鄩便命部队退回去。

1760年,奥地利军队在西里西亚活动频繁并接连获胜,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为阻止奥军的行动,于8月1日调动三万人的部队渡过易北河。8月7日到达西里西亚的利格尼茨地区。普军的冒进造成了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势:在普军的侧后是奥地利元帅道恩率领的九万奥军,随时有可能受到优势奥军的攻击;前方还有奥军的拉西军团和劳顿军团,实际上普军已陷入包围;普军的粮秣仅够消耗十天,而且远离各补给基地,就地补给也有较大困难;更主要是无法立住脚。弗里德里希二世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决定采用灵活的机动,迷惑和调动敌人,使敌人疲惫不堪,尔后伺机击敌薄弱部位,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8月8日,普军的三万人以不定的形式频繁机动。今天向东开进,明天却又突然向西;今天在北面发现普军,明天在南面也会有,更不知主力在哪儿。道恩被牵着鼻子徒劳地行军几天以后,决定采用拉网式缩小包围圈。8月15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在通往勃烈斯拉夫尔方向上的劳顿军团已同道恩失去联系,兵力有限,是整个包围圈的薄弱之处。于是,普军在进行充分准备后,以突然、勇猛、果断的冲击行动,直扑劳顿的线型横队。奥军措手不及,迅速崩溃,在逃跑中又遭普军追杀。结果,奥军光被杀者就达一万人,六千多人被俘。弗里德里希仅以伤亡一千八百人的微小代价,顺利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此战的胜利使普军保存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队,使七年战争(1756~1763)得以继续进行下去。奥军此败失去一次歼灭普军的极好机会,并且给奥军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是七年战争继续延长的原因之一。

将帅只有懂得战况是变化的,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而正确地变更部署,使之有利于作战任务的完成,取得战争的胜利,才可称得上懂得用兵作战的规律。很多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事情变化了,应对解决的办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拿旧有的办法去应对处理已经变化了的问题,试问,又如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治兵要知九变之术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治兵而不知道九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与张士诚为邻,张士诚的军队多次侵扰朱元璋的城池和边境。当时张士诚自称吴王,建都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1366年8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0万军队讨伐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带领军队率先进攻湖州城。

朱元璋画像

湖州守将李伯升及张天祺得到战报,分兵三路迎战徐达。徐达得到了情报,经过谋划,除了分兵三路应对外,又暗中派遣一支军队绕到敌人后面,阻断了敌人回湖州城的道路。经过战斗,敌人战败,向城中溃逃,正好被徐达设置的伏兵截住。敌人回城无路,只得回头再战徐达。徐达四路大军合围,将出城作战的敌兵全部消灭,俘虏了200多名将官。然后包围了湖州城。

张士诚得到湖州被包围的消息,立即派遣他的儿子五太子和得力战将吕珍等率领六万人马来救援湖州,在城东旧馆,设立五座营寨。徐达派常遇春在姑嫂桥筑起十座营垒,把守住通往湖州城的各处关口。吕珍等不敢贸然进攻,常遇春也不主动出击,却暗中派兵切断了吕珍运送粮饷的通道。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押送粮草来到乌镇,常遇春乘夜偷袭成功,潘元绍狼狈逃走。不久,张士诚的大将徐志坚率领水兵袭击姑嫂桥,反而中了常遇春的埋伏,徐志坚被活捉。张士诚见事态危急,亲自带领精兵来救援吕珍。徐达在皂林截住张士诚,将他杀得大败而逃。徐达乘胜追击,又攻破了敌人在升山的水陆营寨。五太子、吕珍陷入绝境,只好缴械投降。常遇春报告给徐达,徐达命令吕珍等人到湖州城下劝说李伯升、张天骐投降。李伯升、张天祺见大势已去,只剩下投降这条活路。于是打开城门,迎接徐达入城。不久,朱元璋的大将李文忠也攻下了杭州。守将潘原明也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湖州和杭州,又发出了进攻张士诚的命令。

11月,徐达接到命令,带领大军从太湖出发,来攻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城。徐达经过考察,见平江城防牢固,又有张士诚的精锐部队勇胜军把守,短时间难以攻破,就利用自己兵力多的优势,将敌城紧紧包围起来。他派常遇春驻扎虎丘,郭兴驻扎娄门,华云龙驻扎西门,康茂才驻扎北门,耿炳文驻扎敌城东北,仇成军驻扎敌城西南,何文辉驻扎敌城西北。徐达自己屯兵葑门指挥全军,在敌城四周筑起一道首尾相连的围墙,昼夜连环攻城。又架起数座像佛塔一样的木质塔楼,上面设置瞭望哨,俯瞰敌城,观察敌情,并根据瞭望哨的报告,随时调整进攻计划。不久,徐达又想出了攻击敌人更好的办法。他命令军队筑起高出敌人城墙三成的台子,台上设置弓弩火筒和巨型大炮。巨炮所击之处,所有东西都被击成碎片,敌人非常恐慌。张士诚见困守城池,持续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决定突围。他派徐义、潘元绍率领精锐部队勇胜军潜出西门,绕道至虎丘,偷袭常遇春,却被常遇春手下大将王弼杀得大败。

徐达发出了总攻令,各路军马奋勇争先。不久,平江城即被攻破。

孙武强调的“九变之术”,并非只指九种变化,而是多样性无穷的变化,因为九是数之极,也就是千变万化。作为军队的统帅一定要精通战理,熟悉灵活多变的兵法原则,只有这样,在具体的行军作战中,才能做到灵活自如、随机应变,也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创新也是一种变,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需要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才能常新,才能以变应变,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智者之虚,必杂于利害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害两方面,在不利情况下看到有利,事情可顺利进行;在有利时看到不利,祸患才可以预先排除。

古代边塞上有个老翁,家里养了一匹骏马,家人都十分喜爱,视之若宝。可是有一天,马儿去吃草后就再没回来,大家都怀疑是跑进山里的野马群里面去了,于是乡里邻人都来劝慰老翁,叫他不要太难过,也为他丢了这样一匹好马而惋惜。岂料老翁丝毫不见伤心,反而说:“我虽丢了一匹马,但不一定是件坏事啊!”几天后,马儿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漂亮的母马,大家惊异地看着这两匹马,一齐向老翁表示祝贺,但沉稳的老翁看着这匹被带回的马,缓缓地说:“一匹马丢了两匹马回来了,但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呀!”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几天后,老翁八岁的儿子骑那匹新带回的马时出了意外,由于这匹马是野生的,未经人驯服,性子颇烈,居然将小主人摔在了地上,老翁的小儿子因此跛了一条腿。这下,乡人又一次为老翁叹息了:“这简直是祸从天降啊,好好的孩子摔坏了一条腿。”这一次老翁沉默了良久,最后他谢了大家的关心,对儿子说道:“孩子,跛了一条腿也许是你终生的憾事,但就像当年丢马一样,也许会有转机出现呢!”

十几年过去了,老翁的儿子也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长大,除了跛一条腿外,他十分健康快乐。那一年边境战乱,死伤无数,村里所有健康的年轻人都被征去戍守边防了,生死未卜,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跛腿则留了下来,陪父母一起搬到关内生活了,当年的一条腿,保全了今天一条命!真是世事难料。

1988年4月27日,美国阿哈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自檀香山机场起飞后不久,突然,“轰隆”一声巨响,飞机前舱顶盖被掀开一个直径达6米的大洞,一名空姐当即被掀出机外。驾驶员采取紧急措施,把飞机降落在邻近的机场上。令人惊异的是,除了那名不幸的空中小姐外,全机89名乘客和其他机组人员无一伤亡。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对飞机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

波音公司面对严峻的考验,毫不惊慌,他们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波音公司还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对空难事件大加宣扬,波音公司的解释是:这是一架已飞行了20年、起落9万多次的客机,按照技术规定,它本已早该退休了。飞机过于陈旧、金属疲劳是造成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但即使是一架如此陈旧的波音737,它还能保证乘客无一伤亡,这证明了什么呢?只能证明波音公司的飞机质量的的确确是上乘可靠的。

波音公司处变不惊,从容查清了造成空难的原因,并大加言传,不但没有损伤波音公司的形象,反而使公司因“险”得“福”。事故之后,波音公司的订货成倍增加,仅国际金融集团和美国航空公司两家就订购了130架波音737,公司在5月的订货高达70亿美元。

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正如俗话所说,有利必有弊,不可见利而忘弊。利与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方面,才能提高胜利的信心,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防患于未然,祸患才可以解除。变弊为利、变害为宝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能巧妙地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是智慧的象征。

趋诸侯以利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想要使诸侯屈服,就要用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他们。想要役使诸侯,就要用危险的事情去烦扰他们。想要使诸侯听从自己的调遣,就要用利益去引诱他们。

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战争不断。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正是通过不断兼并、征服小国而迅速崛起。在晋献公时,又准备吞并南面的虢国和虞国两个小国。

虢、虞两国山水相连,国君都为姬姓,两国关系很好,结有同盟。一国受到攻击,另一国立即支援,所以晋献公一直没有找到吞并两国的机会。

终于,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诱之以利”的一箭双雕的妙计。

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是一个鼠目寸光、见钱眼开的人,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屈地出产的千里马和垂棘出产的玉璧送给虞公,他一定肯答应借路给晋国,让晋军通过虞国去讨伐虢国。”

晋献公对荀息说:“这两样可都是我最喜欢的宝物啊!再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在,他们怎么会蠢到借道给我们这种地步呢?”

荀息道:“我们把千里马和玉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一个马厩中牵到另一个马厩中去,把玉璧从一个仓库放到另一个仓库去。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不全都是您的啊!宫之奇这个人足智多谋,但他不敢犯上强谏,况且虞公也绝不会听从他的劝告。”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谋,派荀息携带着千里马和玉璧出使虞国。

荀息见到虞公,献上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公一见,眉开眼笑,问荀息:“这些东西都是贵国的国宝,怎么会舍得送给我呢?贵国一定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吧?”

荀息说:“敝国国君一向非常仰慕您,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敝国国君的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请您帮忙,因为虢国老是侵犯我们,我们想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缴获都送给您。”

虞公既贪利收下了千里马和玉璧,又不敢轻易得罪晋国,于是答应了荀息借道的请求,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军作战。

宫之奇认为这件事大为不妥,在一旁加以劝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大夫里克和荀息率领晋国军队经过虞国去攻打虢国。虞公派出军队协助晋军作战。晋军在虞军的配合下,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东北)。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宫之奇劝虞公说:“虢、虞两国相互依靠,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必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贪欲不能纵容,对敌国的军队不能放松警惕。上一次借道已经是很过分了,难道还可以再来第二次吗?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虢、虞两国的关系。”

虞公说:“晋国是绝不会害我的。”

虞公拒绝了宫之奇的劝告,再次借道给了晋国。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年8月,晋献公派里克率领大军,经虞国进入虢国,灭了虢国。晋军凯旋途经虞国时,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发动突然袭击,一举灭亡了虞国,虞公也成了晋军的俘虏,千里马和玉璧又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许多商人打出“血本大甩卖”、“跳楼价”等招牌引诱顾客,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靠这一策略最成功的当数英国著名的哈罗斯百货公司。

哈罗斯百货公司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一隅,是从一间杂货铺发展成为欧洲大百货公司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里是一幢共有5层楼的庞大建筑,总面积有12万多平方米。楼内设施一应俱全,其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如该公司有12部扶手电梯、50部升降机,拥有2000部电话机。升降机和扶手电梯每年累计行走量约10万公里,而电话的使用量平均每天1万次,圣诞节前后则高达2万次。

哈罗斯公司取得这一辉煌业绩靠的就是“以利诱人”的办法,即“哈罗斯疯狂大减价”,也就是在每年的圣诞节及新年前后,哈罗斯百货公司以出人意料的价格,实行所谓“疯狂大减价”。届时,慕名前来购物的顾客如潮水一般涌来。白天,如云的顾客摩肩接踵挤得这里水泄不通;入夜,这里仍然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如此盛况再加上商场四周悬挂着的闪闪发光的万盏灯火,真是风光十足。

哈罗斯的发展可谓是惊人的,而综观其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手法就是“疯狂大减价”。其实这种做法在商界是司空见惯的,每每到处可见诸多商店推出“大减价”、“不惜血本大酬宾”类的手段以吸引顾客。然而像哈罗斯这样持之以恒、有规律又使人感到有利可图的大拍卖却不多见。其实,大减价、大拍卖、大酬宾仍然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商店一旦声名远扬,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其效果是巨大的。

哈罗斯百货公司靠着持之以恒的“疯狂大减价”,为自己做了最好的广告,提高了它在广大消费者中间的知名度。这既扩大了销售额,又使自己闻名于世,令消费者向往,连英国女王每年也到这里购物。至于圣诞节及新年举行的大拍卖,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美、亚洲顾客。

生活中,要学会舍得,学会给予,正所谓“有失才有得”,失去的同时也必定会在别的方面有所收获,虽然可能这种收获要来得晚一些,也可能不够显赫,但终究会来的。如果不懂得给予,不懂得以利趋之,极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是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五出祁山前想联合东吴同时攻打魏国,以实现平定中原的夙愿。东吴接受了诸葛亮的这一建议,决定和蜀国一起兴兵讨魏。孙权派荆州牧陆逊和大将军诸葛瑾率领水军向襄阳进攻,自己则亲自率领10万大军一直打到合肥南边的巢湖口。魏明帝曹散一面派兵迎击西蜀的军队,一面率大军突袭巢湖口。经过浴血奋战之后,射杀了吴军的大将孙泰,击溃了吴军。

诸葛瑾在途中听说孙权在巢湖口被魏国军队打败,急忙派使者给陆逊送去信件,建议陆逊也迅速退兵。使者很快就返回了,告诉诸葛瑾,陆逊正在与部将下围棋,陆逊看过信后,只把信件放在一边,又继续下棋去了。诸葛瑾大惑不解,又问陆逊军队的情况,使者回答说,陆逊的士兵们都正忙着种豆种菜,对魏军的逼近并不在意。

诸葛瑾听了使者的这一报告之后,疑惑重重,很不放心,于是决定亲自坐船去陆逊那里看个究竟。到了之后,他对陆逊说:“如今主公已经撤军,魏军必然全力以赴地来进攻我们,将军不知有何妙计?”

陆逊道:“如今魏军占有绝对优势,又是挟大胜之威,我军现在出战,肯定很难取胜,自然只有撤退一条路可走了。”

诸葛瑾问道:“既然要撤军,那为何还按兵不动?”

陆逊回答道:“如今敌强我弱,我军一旦后退,敌人势必掩杀过来,那种混乱的局面,会很难控制。我的想法是这样……”陆逊屏退左右,悄声说出了一条计策,诸葛瑾听了之后,赞叹不已。

诸葛瑾辞别陆逊之后,陆逊从容地命令军队离船上岸,向襄阳进发,并大肆宣扬:不攻下襄阳,吴军誓不回兵。

魏军听说陆逊已经弃船上岸,向襄阳开来,立刻调集人马,准备在襄阳城外迎战吴军。一些将领对陆逊是否真的进攻提出质疑,但魏军的统帅早已接到密探的报告,说陆逊的部队在两岸种豆种菜,毫无撤退之意。魏军因而统一了认识,全力备战,准备给陆逊以毁灭性的打击。

陆逊率大队人马向襄阳挺进,行至中途,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并改后队为前队,急速向诸葛瑾的水军驻地撤退。诸葛瑾自离开陆逊回到自己的水军大营后,早已把撤退的船只准备妥当,陆逊的将士一登上船,一艘艘战船就满载将士们扬帆返回了江东。

魏军久等陆逊,却不见陆逊的影子,等到他们发觉上当,挥师急追时,陆逊的全部人马已平安撤走,魏军追至江边,只好望“江”兴叹。

清朝道光年间,“鸦片问题”已经成为当时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鸦片的危害,到底是禁还是不禁,如何禁,各方都争论不休。道光十八年(1838),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最终接受了严禁鸦片的主张,决定禁烟。当年的11月15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2月初四,林则徐、邓廷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但外商拒绝交出鸦片,最后经过坚决的斗争,林则徐挫败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237万余斤,于4月22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震惊了全世界。同时,林则徐深知英国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借助军事上的优势威胁清朝政府。于是,他加紧进行抵御英军的准备工作。林则徐派人去当时被葡萄牙人盘踞的澳门购买报纸,了解国外的最新情况;招募在外国教会读书的学生,翻译有关世界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购进一批西洋大船,改装一些渔船,充实水军,新建炮台,秘密购买大炮,以增强虎门的防御力量;同时,还在虎门外海布下铁链和木排,阻止英船进入内海;招募5000名壮丁、渔民,加紧进行水战训练。

果然,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人非常气愤。经过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此时已成为了全世界的第一强国,尤其是强大的海军实力更让英国人在全世界扬扬自得,不可一世。虎门销烟,正好给英国找到了一个出兵攻打中国的借口。于是,1840年4月,英军以女王外戚麦伯为统帅,率领30艘战船侵入广东沿海。仗着自己船坚炮利,英国人一路肆意开枪开炮,轰击中国平民的渔船,屠杀中国居民,并扬言要好好教训教训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英国人的厉害。

面对英国人的这些暴行,林则徐早有准备。他根据之前对英国人和英国军队的了解,指挥清军水师,趁夜晚偷袭英军的船只,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将11艘英军船只焚毁,英军官兵仓皇逃窜。之后,林则徐又以“火船”为武器,乘风而进,向停泊在金门星、老万山外的10余艘英军战船发起攻击。英国人以为自己装备先进,船坚炮利,中国军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防备之心薄弱,结果没想到中国人对他们的军队和弱点如此了解,最后一个个被“烧”得狼狈而逃。

由于林则徐率广东军民积极防御,勇猛作战,在他离开广州前,英军始终未能侵入广东沿海。

凡事最好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而是假定必然发生,事先积极准备,做好应对之策,这样才会在事情真正来临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有备无患永远都不多余。如果事事抱着侥幸心理,凡事只想万一成功,而不做必要的准备,那么事情成功则好,如果不成功,则必然会手足无措,应对无力,其结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