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庄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一章 忘友于江湖
第十一章 忘友于江湖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5314  |  更新时间:2015-03-18 15:44:53  |  分类:

儿童教育

庄子中多处有惠子的身影,每次惠子出现大都是站在庄子的对立面,与庄子诘难辩论,他们哪里有友谊,分明是敌人。然而从他们那场著名的“鱼之乐”的精彩辩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温馨的情谊”。两位智者的辩论应是两位的家常便饭,他们的情谊就是在争辩中如花绽放的。

庄子如此狂傲,在天地中无人比肩,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寂寞也是峰顶般的高处不胜寒!所以能有惠子这样的“辩论对手”对于他的寂寞是多么珍贵和重要。人生没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但能有一个这样的“辩友”也是人生之幸啊!庄子的一句“君子之交淡若水”道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友情观!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吧!

君子之交淡若水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因为利益结合的朋友,在遭遇困穷灾祸或危难的时候则会相互抛弃;而以天性结合在一起的朋友,在遭遇困穷灾祸或危难的时候则能相互容纳。相互容纳与相互遗弃相差非常远,而且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君子相交表面淡漠而内心相亲,小人相交表面甘美,而实际上却容易断绝。那些无故结交为朋友的,也会无故相离。

有一个富翁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就把独生子叫到了病床前,叮嘱他说:“我用一生给你积攒了两样东西,一是我的财富,二是我一生中唯一的朋友。我的朋友住在很远的地方,这是他的地址,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你就可以去找他。”

说着,富翁把纸条交给儿子。不久后,富翁就去世了。失去了父亲,儿子自然悲痛万分,但他对父亲的临终遗言感到有些疑惑:“我分明有许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父亲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为什么要我在遇到困难时去找他那在远方的唯一的朋友呢?”带着一丝不解,儿子还是听从了父亲的教诲,把写有父亲唯一朋友的地址的纸条存放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

此后的日子里,儿子依然像父亲在世的时候一样花钱如流水,他不但经常宴请那些形影不离的朋友,还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慷慨解囊,但他却没有像父亲一样用心经营父亲留下来的家业。就这样,由于进账少,而花费又实在太大,很快他就把父亲留下来的钱财花光了。他的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也逐渐远离了他。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向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朋友们寻求帮助,但这些曾经非常热情的朋友一个个都变成了铁石心肠。

无奈之下,他只好靠借高利贷度日。一次,几个放高利贷的人向他讨账,由于对方恶语相加,他一气之下竟将对方打了个头破血流。他知道自己惹了祸,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抓进监狱。想到这里,年轻人有些忐忑不安,他想到朋友们那里去躲一段时间,帮助自己渡过劫难。他连夜到所有朋友家去敲门求助,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惹上官司,很多人连家门都不愿意让他进。

此时,他想到了父亲的临终遗言。于是,他打点了行囊,去寻找父亲说的那个唯一的朋友去了。一路上,他历尽了磨难,终于站在了父亲生前的老友门前。这位老友显然并不富裕,年轻人看到这些不由得又疑虑重重。当他犹豫不决地向老人说明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的处境之后,老人迅速地将他拉到了家中,马上让老伴为年轻人准备饭菜,他自己急匆匆地出门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满头大汗地赶了回来,他怀里还抱着一个看起来年代很久的坛子。老人打开坛子,里面竟然有几十块闪闪发光的金币。年轻人大吃一惊!更令年轻人感到意外的是,老人竟将金币全部送给了他。老人一边将金币递给年轻人,一边说:“这些金币是我年轻时和你父亲一起做生意赚来的,你全部拿去吧,用它们还清债务,剩下的钱你就用它们像你父亲一样去创造财富吧!”

年轻人拿着老人送给他的几十块金币走了,直到此时,他才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有一天,孔子问子桑雽说:“我再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遭逢伐树之险,在卫国被拒绝入境,困穷于宋国和成周,在陈蔡之间受围困。我遭遇这么多次患难,亲朋老友愈加疏远,学生和朋友不断散去,为什么呢?”

子桑雽说:“您难道没有听说假国人逃亡的事吗?其逃亡之民林回放弃价值千金的玉璧,而背负着婴儿逃走。有人说:‘是为了钱财吗?小孩子值钱很少;为了怕沉重吗?小孩子又比玉璧重得多。舍弃价值千金的玉璧,背负婴儿逃难,为什么呢?’林回说:‘那是与利相合,这是与天性相合。’以利相合,遭遇困穷灾祸危难则相互抛弃;以天性相合,遭遇困穷灾祸危难则相互容纳。相互容纳与相互遗弃相差甚远,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亲,小人甘美而易断绝,那些无故相合的,也就无故相离。”

孔子从两个人的话中领悟到了很多道理,他恭敬地说:“敬听您的教诲!”然后,孔子就缓慢而自由自在地归去了。从此,孔子绝有为之学,弃圣贤之书,弟子也无须对老师作揖鞠躬,而相互敬爱之情日有增进。

又有一天,子桑雽又说:“舜在要死时,就对禹说:‘你要当心!仪容举止莫如随顺物性,情感莫如坦率。随顺物性则与物不离异,情感坦诚则不劳心神。不离物不劳心神,则不追求对仪容举止加以文饰。不追求对仪容举止的文饰,更不待外物来加以辅助了。’”

庄子所说的这个故事明显是在批判儒家烦琐的礼节,提倡自然而然地与人相交,即“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则一反种种污浊,它是精神上的交往,是高尚的交往。古今中外,以权相交者,权失则交散;以势相交者,势倾则交断;以财相交者,财辟而交绝;以色相交者,色衰而爱弛;至于酒肉之交,在席则醉,醒后则忘。这些交往,绝非真正友谊。唯有这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才能交情老更亲,才能在艰苦卓绝时感受到倾心相助之力,才能令自己宽慰一生。

不能容人者无亲

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以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能尽物之性的,入物而无缝隙;和外物苟且的,连自身都不能相容,怎能容纳别人呢?不能容人的人就没人亲近他,没人亲近的人周围自然就空无一人。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贤臣: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乱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襄公的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国女子所生。于是,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到了莒国,管仲跟随公子纠到了鲁国。

齐襄公的昏庸终于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发动兵变,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随后,公孙无知也被刺杀了。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

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商量,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齐桓公雕像

这样,兄弟二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管仲亲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他受了伤,但最终还是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军队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说:“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仇,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祁奚

春秋时期的祁奚有着丰富的为臣经验,他具有以国为重,不挟私见、私怨的良臣品德。祁奚所处的时代,是周天子一代不如一代,无力统驭天下,大权旁落的时代;是“春秋无义战”,大国争霸,强者为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也是晋文公称霸中原后,其子孙后代政治上无所建树,朝政日趋腐败,晋国面临危机日重的时代。

恰在这时,荒淫奢侈的晋厉公死于非命,晋悼公继位。悼公立志要复兴文公霸业,重振晋国国威。他重整吏治,调整百官,任贤用能。久以贤良称著、无私饮誉的祁奚,遂被推任为中军尉,以羊舌职为其辅佐。

三年后,年逾半百的祁奚,觉得自己年老力衰,精力不济,恐有负国家希冀,阻塞贤才仕途,便以年迈告老,请求悼公另选良臣。悼公见他辞恳言切,便准他告老并请他推荐继任者。于是,祁奚举荐了解狐。当时的百姓都知道解狐与祁奚有私仇,悼公遂问:“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

祁奚答道:“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此职,又没有问与我有仇否!”然而,解狐尚未到职,便一命呜呼。

悼公请祁奚再行举荐。祁奚这次说:“祁午可以继任此职。”悼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坦然回答:“公让我推荐的是适合此职之人,又没有问他是否是我的儿子!”

没过多长时间,任中军尉辅佐之职的羊舌职死了。悼公又请祁奚举荐合适人选。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悼公对祁奚所荐之人,统统给以录用。于是,两个儿子分别接替了两位父亲的职位,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佐。

事后有人对悼公说:“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祁午自幼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成年后,和安而好敬。每临大事,镇定自若,非义不举。他父亲举荐他是对的。”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容人”、“宽以待人”。这说明能够“容人”是人生于世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能否宽容地对待别人,是一个人品德修养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是否自私自利的试金石。胸怀宽广者,必能容人容物;胸襟狭隘者,必不能容人。要做到宽容他人,就必须有所忍让牺牲,必须有一颗平常心。

凡人心险于山川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大凡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知天更困难;天还有春夏秋冬早晚时间的限定,人却容貌敦厚而性格深沉不易觉察。

一个旅人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后,又累又渴,发现前面的大树底下有一口水井,于是奔过去捧起清凉甘冽的水美美地喝了个够。大树底下特别凉快,微风吹来很舒服,由于太过疲乏,他就躺在井旁睡着了。

可是,他的位置十分危险,只要一翻身就会掉进井里。命运之神看到他危险的境地,感叹地说:“人啊人!净让我为难!他找到了井水,却并不感谢我这个命运之神的照顾。可是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掉进井里淹死了,人们肯定会诅咒我的不公平!”

命运之神走过去,正要把他叫醒,旅人果真一个翻身就掉了下去:“天啊!命运之神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旅人掉下去的时候喊道。

“明明是你自己不小心,还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我!先让你吃点苦头!”命运之神让旅人抓住一块突出的石头,让他在那里悬挂了足足半天,最后才被一个过路的人救了上来。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心之险恶啊!

齐桓公手下有三个小人:易牙、竖刁、开方。他们整天变着法儿哄桓公开心,桓公离了他们就活得索然无味,食而不甘,寝而不安,口无谑语,面无笑容。桓公好色,连同宗姐妹都不放过,姐妹七人不出嫁;桓公好打猎,有时直到半夜才回宫,不尽兴不返;桓公好吃,天下好东西没有吃不到的。但他能重用本是仇人的管仲,终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的厨师易牙烧得一手好菜,有一次闲谈,桓公对易牙说:“我是有名的饕餮,吃遍天下美味,就是没吃过人肉,不知是啥滋味?”

易牙回家便把自己的小儿子杀掉,清蒸了给桓公吃。

竖刁也是心怀叵测之人,自愿阉割以侍奉桓公。开方原是卫国太子,却自愿到齐事桓公,桓公有两房夫人是卫国公主。

管仲临终前要桓公务必斥逐三个小人,桓公仍执迷不悟,还以为是大忠臣,甚至有以他们三人之一为相的想法,桓公说:“易牙可以为相吗?”

管仲回答说:“您不问我也打算说,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心地险恶,必不可近,务要斥逐。”桓公说:“易牙烹其子以快我,是爱我胜于爱子,还值得怀疑吗?”

“人情莫爱于子,亲生骨肉都忍心杀掉,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干呢?在您年老无能的时候难道就不杀您吗?”

桓公又道:“竖刁自阉以伺候我,是爱我胜于爱自己的身体,还能怀疑其忠心吗?”

“人情莫重于身,身体是最大的私子,最大的本钱,其身可以阉割,难道不能杀您吗?他是大奸若忠。”

桓公又说:“卫公子开方,抛弃千乘之太子,而臣事于我,父母死不奔丧,是爱我胜于爱父母,有什么值得怀疑呢?”

“人情莫亲于父母,连亲生父母都不要了,连家乡故国都抛弃了,他能真正忠于您吗?他能不抛弃您吗?且他弃千乘而事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也!”

桓公说:“这三个人跟随我很久了,平时您为什么没进谏一言呢?”

管仲说:“我不谏诤,是为了使您适意,私生活也快乐。他们是水,我是堤防,有我制约着,水泛滥不了,我死堤防去,必有横流之患了!请您一定疏远他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果然如管仲所料,桓公大病时,易牙、竖刁为乱,塞断宫门,在桓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墙,内外隔绝以困毙桓公。桓公死前悔不听管仲之言,阴间无脸见仲父,乃以衣襟掩面而死。他死后五个儿子争位,乱哄哄闹了两个多月才收殓桓公,桓公停尸六十七日无人搭理,尸腐生蛆爬出宫门!

在庄子看来,天还有春夏秋冬之变,旦暮早晚之不同气象,天文气象人还能很好地预知、把握它,而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没有仪器能预知或测定对方是否撒谎,对方心里的阴谋,所以自古以来都有同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庄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当然,庄子说这一句话的目的,也并非要丑化人性,他只是告诉了人们一个自然现象。实际上,庄子所说的也是一个事实!所以人对待生活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多地去揣测别人的心思,只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可以了。

既然这样,倒不如不要在人际交往中非将对方的心揣透!因为每个人的心如同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永远是最可靠的,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心才能有把握。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镜子明亮了就不会落灰尘,落上了灰尘就不明亮了。长时间地和贤人在一起就不会犯错误了。

东汉顺帝年间,朝中的名臣苏章因为政绩显著,被派到冀州担任刺史。他童年时期的好友贾明正在清河郡当太守,刚好在他的管辖范围。

苏章到任不久,就有清河郡人前来控告太守贾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苏章接到状纸后半信半疑,因为在他的印象里贾明和自己一样,从小就立下了报国安民的志向。当年,他们二人形影不离,一起读书写字,一起练功习武,后来又一起出来做官。做官后各奔东西,因而联系也比较少了。但是,几年不见贾明难道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和志向吗?苏章将信将疑。

因为案情影响很大,苏章还是决定派人去清河暗中调查。结果表明状纸上所说的罪状件件属实。这时,苏章非常痛心地说:“贾明,贾明,你可真糊涂啊!”

“朋友触犯了国法,该怎么处置他呢?”苏章打算亲自劝贾明自首投案。

第二天,苏章带着衙役到了清河。刚刚住下,就在下榻的官邸设私宴招待贾明。宴席上,苏章对贾明非常热情,又是劝酒,又是添菜,两人兴致勃勃地说起童年时的乐趣和友情。酒足饭饱之后,贾明乘兴对苏章说:“现在做官的手脚都不怎么干净。你现在是我的顶头上司,如果发现我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你一定要多包涵啊!”

苏章此时板起了面孔对贾明说:“我们今天是朋友聚会,是私事。明天我就要作为冀州刺史来清查你的错误,那是公事。公事就得公办。听说,这些年你贪赃枉法,聚敛不义之财,欺压百姓。难道你真的忘记了我们当年的共同志向吗?如果你想争取宽大处理,就请趁早主动坦白自首为好。”

“难道你就不念我们朋友一场了吗?”贾明惊讶地说。

苏章斩钉截铁地说:“你要知道,我是皇上派来专门惩治贪官污吏的。如果袒护了你,那我以后怎么让百姓信服呢?虽然贪污腐败的现象现在到处都有,但如果听任这种恶劣的风气继续存在和发展,那么社会就民生凋敝、民怨沸腾,国家也不能强盛和安定,而且你这么做也是违背咱们当年立下的志向啊!因此,你还是坦白自首吧!这是我的忠告。你要知道,我苏章向来是依法办事的,绝不会为了庇护朋友置国家的法律于不顾。你还是回去好好想一想吧!”

听了苏章的一番话,贾明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他再也无心喝酒,便急匆匆地告辞了。

第二天天刚亮,贾明就来到刺史官邸,主动向苏章呈交了坦白书,退回了全部赃款赃物。苏章核实了贾明的罪证,如实上报给朝廷,依法处罚了贾明。

申徒嘉是被断去一只脚的残疾人,他和当朝宰相子产同时拜伯昏无人为师。

子产很瞧不起穿得寒酸的申徒嘉,不愿意和他一同出入。他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的时候,你就留下来;你先出去的时候,我就留下来。”

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又在厅堂里同席而坐。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的话,你就留下;你先出去的话,我就留下。现在我要出去了,你留下呢,还是不留下呢?你见到当朝执政的宰相而不知道回避,

子产

你要比齐执政的宰相吗?”

申徒嘉说:“同在老师的门下,哪里有执政的宰相呢?你以你的执政宰相地位为骄傲,难道就可以轻视别人的存在吗?我听先生说过:‘镜子明亮了就不会落灰尘,落上了灰尘就不明亮了。长时间地和贤人在一起就不会犯错误。’现在,你学得了老师广博的学问,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你不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吗?”

子产说:“你的形体如此丑陋,还想与尧一争高下吗?衡量一下你自己的德行,难道还不足以使你自我反省吗?”

申徒嘉说:“自己反省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该死的人是多数;不陈述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该死的人也非常少。知道对事情无可奈何而安之如命,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从前,以自己的双脚讥笑我只有一只脚的人很多,我听了勃然大怒。但当我到了伯昏先生这里,我的怒气全消了。我懂得这是伯昏先生用善道教育我的结果。我已经跟伯昏先生学习十年了,还不曾感觉自己是个断脚的人。现在,我和你用道德相处,而你却要我身体完好,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的话,非常惭愧,于是改变了说话的口气,温和地说:“你不要再说了!”

一个人学问多、道德高,就会心如明镜,自己有一点过错都很清楚;一个人官做得再大,但头脑不清,学问不够,没有得道,犯了错误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未必有改过的勇气。庄子将世界上的人分成了三种:一种是时时反省,但是始终不承认自己有错的人,有错的都是别人;第二种人干脆连反省这个程序都免了,认为自己根本没有错误,犯错的都是别人。大多数人都是这两种。第三种人就像明亮的镜子一样,自己身上的灰尘看得一清二楚,别人身上的灰尘也看得明明白白。和这种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相处,时间长了,你就不会犯错误了。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古代的至人,都先立自己然后才去立人,如果自己的脚跟都还没有站稳,又怎能有闲空去纠正暴人的行为呢?

战国时期的燕国,人才匮乏,奸臣当道,有才有德之人被罢免,无才无德之人倒是层出不穷。于是,燕国大乱,后来燕国被齐国大败,几近亡国,因此燕国一蹶不振,国君也因忧心忡忡而得了重病,不久就驾崩了。燕昭王即位后,知道吸取教训,决心招揽有才之人,振兴国家,恢复元气。

燕昭王塑像

一次,大夫郭傀晋见,昭王问他:“寡人希望招揽人才,以振兴我大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郭傀回答道:“这很简单,但不知大王肯不肯采纳我的办法呢?”

昭王说:“有什么办法?你尽管说,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寡人一定会接受的。”

郭傀说:“如果大王想得到很多的贤才,就必须从国内或者朝庭的官员中挑出一个稍有名气的人,然后大王亲自去登门拜访并委以重任,这样天下的人都会知道您重用贤才,那么有才能的人自然会到您这里来了。”

燕昭王问:“那依你之见,寡人应该选拔谁呢?”

郭傀说:“大王您真的想让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您的话,首先应该从臣开始。让天下人知道,像我郭傀这样的人都得到了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昭王感觉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燕昭王替郭傀造了房子,并尊称他为老师。这件事一传出去,乐毅从魏国、邹衍从齐国、剧辛从赵国都来到了燕国,其他一些有本领、有学问的人也都争着到燕国为昭王效力。燕昭王慰问有丧葬之忧的,关怀有添丁之喜的,与百姓同享安乐,共渡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从一个实力弱小的国家发展成国力殷实的国家。

之后,燕昭王派乐毅为上将军,同秦、楚、韩、魏、赵合力攻打齐国,并大败齐国。齐泯王因此出逃,燕军攻进了齐国都城临淄,掠走了齐国的珍宝,烧毁宫室宗庙,洗雪了燕国之前被打败的耻辱。

庄子认为,先能够自救,自己先站起来,才能辅助别人站起来。这个道理相当于学佛的人先求自度,然后才能度人。庄子的这个观点与孔子的正是针锋相对的。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征,但在庄子看来这多少是有些虚伪的。

庄子说得很对,自己没有立起来,怎么去立别人呢?自己都没有站稳,怎么有空去管别人的闲事呢?现代的年轻人总会犯这个毛病,自己还不会爬,就想去辅助别人站起来,觉得自己很高明,有很多主意。如果你是这样的年轻人,不如时时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要做己未立而立人的蠢事吧!

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把自己的美德分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把财产分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之为贤人。在别人面前以贤者自居的人,没有能够得人心的;如果以贤能甘居人下的,就没有不得人心的了。

庄子所谓的“以贤下人”和后世所说的礼贤下士颇有几分相似,说到礼贤下士,就不得不提刘备的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汉皇叔刘备被曹操几番追杀,走投无路,手下只有不满两千士兵,将也只有关、张、赵三人,可谓是势单力薄,被曹操追得已经无栖身之所了。

绝望的刘备曾想过自杀,谋士孙乾说道:“主公怎么能够这样轻生呢?属下听说荆州刘表礼贤下士,而且与主公同是汉室宗亲,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

于是刘备便投奔刘表,在新野屯兵。他整天闷闷不乐,虽想逐鹿中原,又苦于势单力薄,身边没有谋士良臣。徐庶拜见刘备,同他畅谈形势,头头是道。刘备十分器重他,将他待为上宾。

刘备画像

“我不过是一介凡夫,”徐庶说,“我有个朋友,主公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辅佐,天下恐怕不难得。”

刘备惊讶地问道:“天下有这样的人吗?他是谁?叫什么名字?”

徐庶说:“这个人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字孔明,因为他的才华出众,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为‘卧龙先生’,主公为什么不去请他出山来辅佐您呢?”

“好极了!”刘备高兴地说,“先生快去请他来吧。”

诸葛亮画像

“那怎能如此随便呢?”徐庶说,“孔明乃是天下高士,将军果真有心,应该屈驾前去拜望才是。”

刘备连连称是。结果,他“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才见到诸葛亮。两人在茅屋中促膝长谈。诸葛亮议论精辟,提出先占据荆、益两州为基本,然后安抚西南各族,整顿内政,联合孙权,伺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

一席谈话,刘备犹如拨云见日,眼前豁然开朗,从此便拜诸葛亮作为军师。两人常常夙夜谈心,亲密无间。

刘备的结义弟弟关羽、张飞见了大为不满,便在刘备面前发泄怨气道:“他诸葛亮年纪轻轻有何大才,大哥待他如此之好,把他奉为上宾,这却是为什么呢?我们不服。”刘备诚恳地对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希望你们深明大义,不要再多讲了。”关羽和张飞听了很惭愧,就不再作声。

春秋时期的樊姬是一个聪明的人,而沈令尹则是一个不能“以贤下人”之人。

一天,楚庄王上朝听政,下朝很晚。回到后宫,他的妃子樊姬走下厅堂来迎接他。樊姬问道:“大王,为什么退朝这么晚?恐怕疲倦了吧!”

楚庄王兴奋地说:“寡人今日上朝听到很多忠臣贤士的言论,寡人已经忘记饥饿和疲倦了!”

樊姬又问:“大王所说的忠臣贤士,是各国的宾客呢,还是国内的名士?”

楚庄王说:“是沈令尹。”

樊姬听说是沈令尹,就捂着嘴笑了。

楚庄王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要轻蔑地一笑呢?是嘲笑寡人吗?”

樊姬说:“贱妾不敢。”

楚庄王追问:“那你到底笑什么呢?”

樊姬说:“我有幸能侍奉大王,主管大王的洗浴,手持毛巾、木梳给大王擦拭梳头,整理被褥坐席,已有十一年了。我还曾派人到梁国、郑国寻访美丽少女,进献给大王。她们当中与我地位相同的有十人,比我强的有两人。我难道不想专享大王的宠爱吗?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私欲而遮蔽众女的美貌。让大王见到众多的美女,是想让大王了解到她们的才能啊!”

楚庄王说:“你的贤惠,寡人早就感觉到了,但这与你的笑有什么关系呢?”

樊姬说:“我笑沈令尹虽然是一国宰相,可是还不如我呢!”

楚庄王说:“这话怎么讲?”

樊姬说:“沈令尹在楚国执掌相位已经多年了,却从未推荐过一位贤人,也从未辞退过一个坏人,这哪里称得上是忠臣贤士呢?”

楚庄王听后觉得樊姬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早晨上朝,楚庄王便把樊姬的这番话讲给了沈令尹。沈令尹听后,感到很惭愧,就离开席位,把孙叔敖推荐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召见孙叔敖,任命他为楚国令尹。孙叔敖治理楚国三年,楚国强大起来,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庄子认为,“圣”、“贤”在与人相处方面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有了“圣”、“贤”之风就可以得到人心了的。在庄子看来,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以贤下人”,即甘居末位。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肯以财富下人,肯以种种方面下人,肯以“以贤下人”、以德下人的人并不多。说一个人没钱,穷,可以;但是如果说他没道德,那就是骂人了!庄子的这句话对那些自以为有德、有贤,而瞧不起他人的人不啻为一剂猛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的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借以延缓生命,与其这样,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与其赞誉唐尧而非难夏桀,倒不如把两者的是非都忘掉而同化于大道。

东汉名士袁安就受到了庄子的这种人生哲思的影响,他也说过“相忘于江湖”之类的话。当时,袁安在相府任参赞军事。大将杨阜素有忠臣的美誉,但是袁安从来不称赞他。杨阜曾从军讨伐马超,屡建战功,赐爵为关内侯,历任益州刺史、武都太守等职。

杨阜敢于直谏,视天下为己任。一次,曹魏与蜀汉交战,都护曹洪奉曹操之命打退了蜀汉大将马超的进攻后,置酒庆功,慰劳诸将。正在酒酣之时,曹洪令家妓穿上一种透明的纱衣,踏鼓表演,满座兴高采烈地对这些裸女大声喝彩,只有杨阜站出来责备曹洪,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安排这种不雅的表演。

杨阜去世之后,有人问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忠言直谏,你为什么从来不称赞他是忠臣呢?”

袁安回答道:“像杨阜这样的大臣只能称得上是‘直士’,算不得是忠臣。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的直谏正彰显了别人的过失。如果发现别人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杨阜总是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他的过失传扬于天下,反而给自己捞了个耿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恰当的做法。”

袁安的“相忘于江湖”是一种境界,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其实,更多的时候,人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相忘于江湖”的境界。静下心来想一想,能做到“相忘于江湖”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把君位传给他宠爱的妃子骊姬生养的小儿子奚齐,就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保命,带了几个随从离开了晋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一次,他们在大山里迷了路,一连几天没有东西吃,饥肠辘辘的重耳跌坐在一条破席上,仰天长叹道:“唉,没想到我堂堂晋国公子竟要饿死他乡!”

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从听后悄悄跑到僻静处,用匕首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烤熟后送给重耳。

介子推像

重耳一见是烤肉,不问三七二十一,三口两口吃了个精光。之后,抹了抹油腻腻的嘴问:“哪来的肉,还有吗?”

介子推向上提了提裤腿说:“肉从腿上来,公子喜欢吃,臣愿将另一只腿肚子上的肉割下来奉君!”

望着介子推鲜血淋淋的腿,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多年后,晋公子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他给所有流亡期间跟随他的人都封了官、加了爵,却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的邻人解张深为不平,上书晋文公,文公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不肯来,晋文公便亲自登门,不想却扑了个空。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一时无计。“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方,介子推自然会从这一方出来。”有个大臣献上一计。

文公依计而行,但却始终未见介子推出来。等大火熄灭后,重耳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根下,发现了介子推与其母亲的尸体。目睹此景,文公放声大哭,追悔莫及。

晋文公因为对介子推的深情厚谊无法忘怀,苦苦寻找报答他的方法,但是晋文公根本就不了解介子推的性格,他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以官位自缚。晋文公不懂得“相忘于江湖”的道理,最终害死了介子推及其母亲。

成语“相濡以沫”就出自庄子的这段名言。现在所说的“相濡以沫”这个成语,是指夫妻或情侣双方感情非常好,互相扶持,相敬如宾。实际上,庄子说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这个意思。庄子认为,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顺应自然,反归质朴的本性。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实际上仍然是顺其自然,将一切化于自然之中的道理。正如涸泉之鱼一样,在痛苦中相濡以沫,自然比不上在江湖中那衣足食丰的生活。人也一样,与其斤斤计较生活当中的是是非非,倒不如将是非都化于大道之中,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忘掉一切是非与不快,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呢?

其实,庄子并不反对非常情况下的相濡以沫,毕竟痛苦中的相互鼓舞和勉励很重要。不过,在困苦中“相濡以沫”毕竟是一种悲剧,虽然“相濡以沫”是一种幸福,但困苦毕竟是一种不幸。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好当面赞美人的人,也喜欢在人的背后毁谤他人。

孔子和柳下季结成了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字叫盗跖。盗跖是一个有名的大盗,光是属下便有九千多人。他带领着自己的小喽啰横行天下,侵袭诸侯,穿室破户,赶走人家的牛马,掳夺人家的妇女。他们贪得无厌忘却亲友,不顾忌父母兄弟,不祭祀祖先。所到过的地方,大国严守城池,小国坚守城堡,亿万民众都感到痛苦。

孔子对柳下季说:“先生是当世的才智之士,而弟弟却是一个大盗,成为天下的祸害,你不能教育他,我私下为你感到羞愧!请你允许我为你前去说服他。”

柳下季说:“虽然现在有先生的辩才,又能把他怎样呢?况且,跖的为人,心境像涌泉一样不可抑制,意境像暴风一样不可揣度,强悍足以使之对抗,雄辩足以掩饰过错,顺从他的心意就高兴,违逆他的心意就发怒,轻易地用语言污辱别人,先生一定不要前去。”

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说,让颜回驾车,子贡陪乘,去会见盗跖。盗跖正在大山的阳面休整士卒,切碎人肝而食之。孔子下车走上前,看见传命官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高尚正义,敬请传令官传达。”

传令官入内通报。盗跖听到此事,大怒说:“这个人是不是鲁国的巧伪人孔丘?告诉他,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专生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书生不务正业、装作孝悌,而侥幸得到封侯富贵。这种人最好快点滚回去吧!不然,我要用他的肝当作午餐。”

孔子再次通报说:“我有幸得到柳下季的介绍,希望到帐幕下拜见。”

传令官又通报。盗跖说:“让他到前面来!”

孔子快步而进,再拜盗跖。盗跖大怒,叉开双脚,握剑瞪眼大喊道:“孔丘,你往前来!你要说的,如果顺我意,就可以活着;如果违逆了我的心思,你就只有死了!”

孔子说:“我听说,凡天下的人有三种美德:生就而身躯魁梧,容貌美好无双,不分老幼贵贱,见到都喜欢他,这是上德。智慧能包容天地,才能足以辨别各种事物,这是中德。勇猛、强悍、果敢,聚众率兵,这是下德。凡是人具有这一种德的,就足以南面称帝了。现在,将军兼有这三种德行,身高八尺二寸,面目有光泽,嘴唇犹如鲜红的丹砂,牙齿像排列的贝珠,声音宏亮,而名字叫盗跖。我孔丘私下替将军感到羞耻不可取。将军有意听我的意见,我请求向南出使吴国和越国,向北出使齐国和鲁国,向东出使宋国和卫国,向西出使晋国和楚国。给将军建造周围数百里的大城,设立数十万户的采邑,尊奉将军为诸侯,和天下的诸侯共同除旧布新。停战休兵,收养众弟兄,共祭祖先。这是圣人才士的行为,也是天下人的愿望。”

盗跖画像

盗跖大怒说:“孔丘,你往前来!凡是可以用利禄来规劝的,可以用语言来谏正的,都可以把他们叫作愚陋的平民。现在,身体高大,面目美好,人人见到都喜欢,这是我父母所遗留的德行。孔丘你虽然不赞美我,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吗?况且,好当面赞美人的人,也是好背后毁谤人的人。现在孔丘你告诉我有大城民众,是想要用利禄规劝我,让我当顺民,怎么可以长久呢?”

盗跖强忍着心中的怒气,接着说道:“现在你修习周文王、武王治国之道,掌握天下的舆论,用来教化后代,宽大的衣裳,浅薄的腰带,矫揉的言论,虚伪的行为,用以迷惑天下的君主,而想要求取富贵,强盗之中再也没有比你更大的了。天下人为什么不把你叫作盗丘,而把我叫作盗跖呢?你以甜言蜜语说服子路,而使他跟随你。让子路摘掉他的高冠,解掉他的长剑,而受你的教育,天下人都说:‘孔丘能制止强暴禁止非礼行为’。其最终结果,子路想要杀死卫的国君,而事情没有成功,在卫国的东城门之上身躯被剁成肉酱,这是你教育的失败。你不是自称才士圣人吗?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穷途末路,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教育子路身躯被剁成肉酱,这样的祸患对上无法保护自己的身体,对下无法做人。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

孔子听完盗跖的话,急忙再次叩拜,匆匆跑出门外。他上车之后,缰绳竟然三次脱手,眼睛茫然不见,面色如同死灰,按着车轼低头,不能喘出气来。孔子一行回到鲁国东门之外,正好遇见柳下季。

柳下季说:“近日怎么好几天没见到你,车马有出发的样子,莫非去见跖了吗?”孔子仰天而叹说:“是的。”柳下季说:“跖是不是像我从前所说的,违背了你的意愿呢?”孔子说:“是的。我此举是没病而自己针灸,急跑挑弄虎头,编织虎须,几乎不能免于虎口啊!”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为人应率性而为,反对繁文缛节以及一切虚伪的东西。庄子在庄子·盗跖中就假借跖与孔子的对话,抨击了儒家礼教的虚伪,阐明了其顺应自然的观点。谀和谗是一种品德的两种表现,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会奉承的,必会诋毁;不奉承人的,一般地说也不会诋毁他人。明此理者,就应对口出奉承或诋毁之言的人有所警惕。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三个人相交为要好的朋友,他们说:“谁能相交在不相交之中,相助于不相助之中,谁能登上天空而邀游于云雾间,婉转没有穷尽;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三个人互相看着对方笑了,默契于心,于是就结交为朋友了。

管仲画像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可以说是“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典型。

管仲和鲍叔牙经常在一起合伙做生意。他们走南闯北,一起打仗,出生入死。后来,他们一同在齐桓公的手下为官。他俩长期合作,友情深厚,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他们做生意,每到最后结算利润、两个人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比鲍叔牙多拿一倍,但他却从来都不认为他是贪财之辈。有人替鲍叔牙打抱不平,但他总是说:“管仲并不是贪财的人,他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还有那些贫穷的族人需要救济,而我现在的家庭状况要比他好得多,也不需要用多少钱。”

有一次,鲍叔牙遇到了一些麻烦,正在束手无措之时,管仲帮助了他,帮他出主意来解决问题。可是,没想到结果却是弄得一团糟,管仲惭愧地说:“我真是没有用,把你害苦了啊!”

旁观者对鲍叔牙说:“管仲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这样的蠢人你还要和他交往下去吗?”鲍叔牙淡然一笑,说:“虽然事情没有办好,但是他也是尽力了!再说这件事情确实很棘手,客观条件如此,换了是谁都不一定能解决得了,恐怕还不如他办的呢。”

鲍叔牙画像

管仲为官时,曾经有三次机会做官,可是每一次都被罢免。鲍叔牙每一次都帮他说话,才又得到了提升。这时,有人幸灾乐祸于管仲的遭遇,在鲍叔牙面前冷嘲热讽地说:“你的那位朋友真是没出息,好不容易做个官,总是得不到信任,每次都被免掉,真是丢人啊!”

鲍叔牙却极力为管仲辩护,严肃地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当今之世没有几个能比得上他的!他现在仕途不济,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机缘而已!”

他们出征打仗的时候,管仲每次出击都惨遭失败。后来,到了行军打仗的时候,每次列方队,管仲都站到队伍的后面,不敢在前面冲锋陷阵。等战争结束,凯旋而归的时候,他就抢在前面。同行的人都讥笑他胆小,鲍叔牙赶紧解释道:“管仲是有名的孝子,他家中的老母亲还要他养老送终,他当然要保全性命奉养老人,他的这种美德,你们几人能比得上呢?”

管鲍之交

公子小白杀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纠后,当上了国君。鲍叔牙竭力推荐管仲当齐国的相国,自己却心甘情愿做管仲的副手。他对小白说:“管仲有济世匡时之略,一定能够帮助您建立霸主地位。我恳请您不计前嫌,能够重用他!”

管仲听说后,非常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如果没有他,也许我早就成了贪财奴、怕死鬼和笨蛋,说不定现在已经被定罪成了刀下之鬼呢。”

庄子从道家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对友谊和伦理的见解,即一切都在有无之中,不必过于拘泥,也不必过于计较,强调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的境界,但这种交友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而且庄子这种强调交心,而不注重外在表现的交友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近人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实践的就太少了。但是,真正的朋友或者说知己,相处相交不正需要庄子的这种重交心而不重外在的豁达心态吗?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