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庄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七章 至德治于国
第七章 至德治于国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2167  |  更新时间:2015-03-18 15:25:14  |  分类:

儿童教育

庄子的政治观直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实力纷争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权术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的境地。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根源,庄子认为是整个等级制度、处于等级制度最上层的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用以统治百姓的仁义道德。

庄子认为当时所存在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度是完全多余的,因为天地万物的发展都应遵循其自然之道,人与社会也是如此,所以庄子为人们勾画了一个无等级君臣的理想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平等相处,这就是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

支离疏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面,两边肩膀高于头顶,后脑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朝上,两条大腿紧贴胸肋。他给人家缝衣浆洗,收入足够糊口度日;又替人簸米筛糠,可以养活十口人。

官府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场所闲逛;官府有大的劳役时,他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官府向残疾人赈济贫病时,他还能领到三钟粮食和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能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那些忘掉世俗德行的人呢?

晚清两江总督曾国藩,文武双全,雄才大略,堪称晚清第一名臣,但因为杀伐太多,在历史上总是褒贬不一,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却是无人有异议的,那就是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眼光,从无错漏。

曾国藩雕像

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曾国藩为他们三人分派职务。正巧此时曾国藩出门散步,李鸿章便让三人在厅里等候。直到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便向他讲明缘由,让他定夺。谁知曾国藩经过厅门却并不进去,他只扫了一眼厅中的三个人,便带着李鸿章绕到了厅后的内堂,请李鸿章和他在此稍候。

李鸿章莫名其妙,不知曾国藩有何用意,但他也并不开腔,静待曾国藩的下一步举动。曾国藩在内堂仔细观察厅内三人。随着时间过去,其中两人渐渐不耐烦起来,开始不停地在厅中走动,不知为何大人还不接见他们。而另一个却心平气和地在欣赏墙上的字画,丝毫没有焦虑之感。

曾国藩心中有了定论,便起身进了厅内。看见他的到来,三人连忙下拜,曾国藩也不多话,开口便问他们是否知道墙上字画的内容。那两人压根儿没关注过字画,茫然失措,只有最后一个人因为细细品赏过,便对答如流,毫不慌乱。

晚清重臣李鸿章

问过字画之后,曾国藩便不再多问,直接让他们退下。李鸿章更是奇怪了,他问曾国藩:“曾大人难道已有定论吗?”曾国藩笑道:“正是。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办事小心的人,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更是吃惊了,便问:“大人只是考问了字画,何以能下此结沦呢?”曾国藩说:“那第三人定力十足,又懂得观察左右,可堪大用。何况刚才进门之时,我扫了他们一眼,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须踏实、无须多少开创精神和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曾国藩的眼光确实不错。那第三位叫刘铭传,后来他成为了台湾首任巡抚,在台湾兴建铁路,功勋卓著,恰合曾国藩的评价。

可见,真正具有慧眼的人,不会轻易对事物做出评断。他会根据观察,识出不同的人才,从而用在不同的地方,达到理想的目的。

庄子认为无用即为大用,也就是说有些东西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一点可用的价值的,实则不然,任何事物都有它有价值的一面,也许它的无用正是它真正的有用之处,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用一成不变、绝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每一个事物都存在好与不好的一面,只要能有一点可用的价值,它就是可用之材。人也一样,即使外貌丑陋、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独立生活。

明王之治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斄之狗来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办事敏捷果断,看事物准确透彻,学道勤奋且从不厌倦。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圣哲之王相提并论吗?”

老聃说:“在圣人眼里,这样的人不过是那聪明的小吏罢了,这样的人有才能智慧、有技能,可是劳心苦志,担惊受怕。比如,虎豹因为身上有美丽的花纹,才被猎人捕获;猕猴由于行走敏捷,因此被人套上绳索;狗由于捕物迅猛,所以招致绳索的拘缚。被才智所累的人怎能与圣哲之王相提并论呢?”

阳子居听了,面容立刻改色,不安地问:“请问圣哲之王是怎样治理天下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

老聃说:“圣哲之王治理天下,功劳普盖天下,却又像是与自己没有关系;教化普施天下,可是百姓却不觉得依赖他;他的功德无量,但又无法去赞美,使万物能够各得其所而欣然自得;自己立足于高深莫测的地方,生活在虚无的世界里。”

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戒,实行了多种措施发展经济,例如合并州、县以节省开支,分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等。这些措施都赢得了人民的称赞。唐太宗体察民情,深知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他曾经引用古人的话说:“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使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

与此同时,唐太宗还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受各民族的拥护和爱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为了增进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国王,这为巩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李世民实行了许多开明的政策和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措施,不仅使政权得到巩固,而且社会经济也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进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和谐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历史上罕见的开明之治。

李世民以史为镜,汲取经验,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赢得了民心,成为后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典范。

付出无须回报。如果一个人总是抱着付出多少,就该得到多少回报的想法,那他一定会因事物无法满足自己而劳累,因此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计较得失的,他能使自己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使万物能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自然他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得多。

权贵如鼠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拜访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了,他是想取代你的宰相位置的。”于是,惠子惊慌起来,派人在城里搜寻庄子,搜寻了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除了梧桐树,其他的树它是不会停下来休息的;除了竹子的果实,别的果实它都不吃;除了甘美的泉水,别的水它都不喝。一只猫头鹰寻找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正巧从空中飞过,猫头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叱:‘吓!’难道今天你也想用你得到的相位来怒叱我吗?”

杨贵妃

唐玄宗六十一岁那年才得到了杨贵妃,因此十分宠爱她。唐玄宗不仅把她的两个哥哥封了官,还将她的三个姐姐封为夫人。从此以后,国家大事都被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和李林甫掌管了。

自从有了杨贵妃后,唐玄宗经常在宫里寻欢作乐,就连每天例行的早朝也不见参加了。只要是杨贵妃想要的东西,他会全力去满足。杨贵妃喜欢吃新鲜的荔枝,唐玄宗便专门下令让岭南的官员派人骑着快马去南方找荔枝,再把新鲜的荔枝运到长安。

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天都饮酒作乐,常会叫人奏奏音乐、唱唱歌曲,但是宫里原来的一些老歌曲都听腻了,于是他就想找人来给他填新词。有一个官员贺知章便向唐玄宗推荐说,长安新来了一位大诗人,名叫李白,是个天才,不论作诗写文章,样样出色。唐玄宗早就听说过李白这个名字,于是令贺知章赶紧让李白进宫。

唐玄宗在宫殿里接见了李白,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感觉他的确才华出众,就把李白留在了翰林院,专门起草诏书。

李白平生最爱喝酒,每次喝起酒来都会酩酊大醉。进了翰林院后依旧如此,一有空就会找一些朋友到长安的酒肆去喝酒。有一次,唐玄宗叫乐工谱了一首新曲,尚未填词,就命令太监去找李白。可是,太监们找遍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没找到他。有人告诉太监,李白上街喝酒去了。于是,太监们便到长安街上寻找,许久才在酒店里找到了他。李白喝醉了,躺在那里睡着了。太监上前推醒他,告诉他皇上要召见他,他们七手八脚就把李白拉进了轿子,抬进了宫里。当李白进了内宫,抬头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礼,身子却不听使唤。太监们见他醉得如此厉害,就端来一盆冷水,泼在李白的脸上,李白这才渐渐清醒过来。唐玄宗爱他的才,也就没有怪罪他,只是叫他马上把歌词写出来。

这时,李白席地而坐,他忽然觉得脚上穿的靴子很不舒服,一眼看见身边有个年老的宦官,就伸长了腿,对那宦官说:“请您帮我把靴子脱下来。”那个老宦官原来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头子高力士。他平时依仗皇帝的宠爱,在官员前作威作福,现在一个小小的翰林竟然命他脱靴,简直是把他气昏了。但是唐玄宗如今如此喜欢李白,如果得罪了李白,扫了唐玄宗的兴,他也担当不起。

高力士忍住气,装出蛮不在乎的样子,笑呵呵地说:“唉,真的喝醉了,真拿他没办法。”说着,就跪着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脱了靴子后,没正眼看高力士,拿起笔龙飞凤舞地写起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三首叫作清平调的词交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反复吟诵,觉得文词秀丽、节奏铿锵,的确是好词,便立刻叫乐工演唱起来。

虽然唐玄宗十分欣赏李白,但高力士却对李白怀恨在心,一心想要报复。有一次,高力士陪伴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玩景色。杨贵妃高兴地唱起李白的清平调来。高力士装作惊讶地说:“哎呀,贵妃,你还不知道吧!李白这小子竟然在这些诗里侮辱了您。”

高力士塑像

杨贵妃被他这么一说感到十分奇怪。高力士便说,李白的诗里把杨贵妃比作汉朝皇后赵飞燕,是有心讽刺她的,因为赵飞燕曾经与人有私,行为不检。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十分生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总是说李白的坏话。时间一久,唐玄宗也逐渐对李白看不惯了。此时的李白也看出在唐玄宗周围,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如果自己留在唐玄宗身边,只不过是帮他解闷散心,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二年春天,李白就上呈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官回家。

唐玄宗看了他的奏章后,也就顺水推舟地批准了他。为了表示他爱才,还赐给李白一笔钱,让他回家了。

李白与惠子相比,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人物。惠子听到有人说庄子来梁国要取代他的位置,便惊慌起来;而李白却蔑视权贵,追求自然随心的生活。

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恐慌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因为他的智慧是别人无法相比的。只有那些靠小聪明一时得逞的人,当遇到比他聪明的人时,才会变得十分恐慌。所以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你果真具有智慧,又怕什么呢?如果你患得患失,只能说你的才能不够,与人相比能力低下。

时势造英雄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孔子师徒周游到了匡地,宋国人把他们层层包围起来,可是孔子还在不停地弹琴、唱歌。子路进来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还能如此的快乐呢?”

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忌讳困窘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始终不可避免,这是命该如此啊。我渴求通达也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至今也不能达到,这是时运不佳啊。生活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才智过人;生活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全是时运所造成的。那些在水里游泳而不躲避蛟龙的人,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猎人的勇敢;在刀光剑影面前视死如归的人,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明白穷困是命中注定、通达是时运造成,遇到大难时而不畏惧的人,是圣人的勇敢。子路啊,你放心吧!我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

不一会儿,一个带兵的将领走了进来,道歉说:“原先认为你们是阳虎一伙的,因此包围了你们;现在知道了你们不是阳虎的人,请允许我向你们致歉,现在我就让他们撤离。”

东汉桓帝统治时期,有个名叫荀巨伯的人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当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朋友居住的西北边疆的一座郡城时,看见一群群扶老携幼的百姓正向城外涌出。他上前问其缘由,原来是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活不了多久了,您还是赶快离开这里吧。”

荀巨伯说:“我大老远来看望你,你却叫我走,让我舍弃正义获得生存,这是我荀巨伯难以做到的事情。”

胡兵攻进城后,闯进了荀巨伯朋友的家,看到荀巨伯正在服侍朋友喝药,便逮捕他去见首领。那位首领对荀巨伯说:“我们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逃跑了,你是什么人,为何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呢?”荀巨伯说:“我的朋友生病了,我不忍心抛弃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朋友的生命。”

胡兵首领听后,深深地被这种临难不惧的气节所打动,对手下的人说:“我们这支从不讲仁义的军队,如今闯入了讲仁义的地方啊!”于是,他释放了荀巨伯并下令收兵,就这样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正确、健康的心态是一个人能够常保人生快乐的法宝。“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是谁都有可能遇到的倒霉事,只要你面不改色地应对灾难,老天又能奈你何?所以,要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才不会让命运的“诡计”得逞,否则你将很难获得翻身的机会。同时,面对倏忽万变的人生际遇,人们应该懂得调适自己的心态,生活中的不如意并不会因为你的悲哀而有丝毫改变。“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人若不能拒绝改变,那么何不使自己豁达一些,坦然接受比消极抵抗来得更现实一些。

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除掉马群中的害马而已!

黄帝要到具茨山见大隗,方明驾车,昌寓陪乘,张若、朋在马前当向导,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到了襄城的远郊,七个人都迷失了方向,也没有可以问路的人。

正在几个人着急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牧马的小孩,黄帝就过去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牧马的孩子回答说:“知道。”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的住处吗?”

牧马的孩子回答说:“知道。”

黄帝非常惊讶地说:“怪啊,小孩!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的住处。请问治理天下的方法,你知道吗?”

牧马的孩子笑了笑说:“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而已,又何必多事呢!我小的时候游于人世间,正好得了目眩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坐上时间的车子而游于襄城的远郊。’现在我的病好一点,我又游于尘世以外的境地,治理天下,也是如此而已,又何必去多事呢!”

黄帝说:“治理天下诚然不是你的事情。虽然这样,还要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轩辕黄帝

牧马的孩子不回答,黄帝又问。

牧马的孩子这才回答说:“治理天下,和放牧马群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去那些害群之马罢了。”

黄帝听了牧马孩子的话,恍然大悟,再三拜谢叩头点地,称小孩为天师而返回。

在与人交友时,要远离“害群之马”,否则只会让自己受累。原来,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国大臣的儿子。由于奸臣费无极构陷,伍子胥的父兄被杀害,他只好独自一人逃到吴国,吹箫行乞于市。一个善长相面的地方官被离看他气宇不凡,将他推荐给吴王僚之叔伯哥哥公子光(后来的阖闾)。伍子胥因此而倍受重用。

伍子胥推荐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便做了吴王,本来王位就该是他的。后来伯嚭的父亲也被费无极构陷而灭门,伯嚭出奔,投奔吴国见到了伍子胥。两人相对而泣,同病相怜,遂相荐引,吴王便让伯嚭做大夫,与伍子胥同议国事。

大夫被离说:“吾观嚭之为人,熊视虎步,其性贪佞,专功而擅杀,不可亲近。若重用之,必为子累。”

伍子胥雕像

伍子胥不以为然。伍子胥与阖闾交好,阖闾死后,其孙夫差接替,而夫差敬畏伍子胥而亲近伯嚭。正是这个贪婪的伯嚭断送了吴国。夫差大败勾践时,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得以存国。

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言,唯伯嚭是从,而伯嚭又是越国的内线。伍子胥后悔荐举了伯嚭,正是这个奸佞小人和西施一起挑拨离间,夫差才赐死伍子胥。

后来,越国经过二十年的准备,一举攻灭吴国。伯嚭降越,越王杀之,并灭其家,说:“吾以报子胥之忠也!”

可见,在交友时去害群之马是多么重要!交朋择友必须慎重,道不同不相为谋,交恶友则良朋去,鸟兽不可以同群也。

除掉害群之马的目的,是使马群能顺其自然地放牧,这种解释是符合庄子牧马治国皆顺其自然的主张的。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务必清除不利因素。奸臣不去朝必乱,违纪不去军必乱,奸商不去贸易乱,逆子不去家必乱,恶友不去交往乱,盗淫不去民不安,恶徒不去塾必乱,妒妇不去妻妾乱,恶优不去梨园乱,害马不去厩必乱。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就算是权势达到了天子一般,也不拿权势骄横地对待别人;即使占有天下所有的财富,也不拿自己的财富去戏弄别人。

天宝元年,李白进京赶考。考官是当朝太师杨国忠,监考官是太尉高力士。许多考生纷纷巴结考官,送礼讨好他们。因为这两个人是有名的爱财之人,如果不送礼,不在他们面前阿谀奉承的话,考生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会落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偏偏不信,也不屑于去讨好他们。

考试开始了,胸有成竹的李白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地答完了考卷,很快就走出了考场。杨国忠一看李白这个名字,就心生怨气,因为他记得“李白”没有送过礼给自己,便说道:“此位书生只配给我磨墨。”

李白

高力士接着冷嘲热讽道:“磨墨是抬举他,他只配给我脱靴!”还没有走出考场的李白正好听见两人尖刻的谈话,心中颇为不平,没想到高力士竟然上前将他推出了考场。

李白自然落第了。一年后的一天,唐玄宗收到番使送来的一封国书,命令杨国忠大声念出来。杨太师打开一看,张口结舌。原来上面全都是一些鸟兽图形,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竟然没有一个字是认识的。国书传下去,满朝的文官武将个个如见天书,没有一个人读得懂。唐玄宗拍案而起,怒斥道:“你们这帮废物,竟然没有一个能替我分忧的!限你们三日之内,若仍无人能解其中之意,你们一个个都被免官撤职,听候发落!”说罢,拂袖而去。

唐玄宗李隆基

文武官员们纷纷打听能通读番文的饱学之士。这时,有人推荐了李白,玄宗立即命人接李白入宫。李白从皇上手中接过番书,快速扫了一眼,冷笑了一声,说道:“番国威胁我大唐国,如果不割让高丽的一百七十六座城池就会马上发动兵马。”

玄宗听后,急忙和大臣们商讨对策,一群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眼瞪小眼,茫然不知所措。玄宗看着面前气度不凡的李白,问道:“不知你有何良策呢?”

李白胸有成竹地说:“这有何难,等我修书一封,明日番国必将不战而降。”

唐玄宗大喜过望,没想到李白一纸文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除自己的心头大患,马上说道:“你学识渊博,今又替朕排忧解难,朕要封你为翰林学士。”随后,唐玄宗安排盛宴款待李白。

第二天,李白重又进殿修写诏书。只见杨国忠和高力士列于文武官的首位,想起去年自己所受的“待遇”,李白便向玄宗请示说:“去年臣应考时,杨太师和高太尉二人将我批落,还对我冷嘲热讽一番。今日我仍觉不服,又看他二人如此神气,现在微臣有个不情之请……”

唐玄宗一心想着如何尽快解除来自番国的威胁,便爽快地说:“你有任何要求都可以,只要我能办得到。”“臣恳请圣上吩咐杨国忠为我磨墨,让高力士为我脱靴,只有这样我才能心平气和,口代天言。”李白说罢,看着杨国忠和高力士。二人听后,早已气得咬牙切齿。

唐玄宗用人心切,就按照李白的话传旨下去。杨国忠强忍怒火,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耐着性子磨墨,双手捧砚;高力士也只好毕恭毕敬地跪在一旁,脱下李白的靴子,双手捧立,不敢造次。李白写的诏书陈词严厉,句句击中要害,番使看罢觉得自己真是胆大妄为,连连谢罪,最后吓得飞快地离开了京城。

唐玄宗从此对李白宠幸有加,赐予他丰厚的财富和高等的地位。李白在宫中一路平步青云,志得意满。但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那一套阳奉阴违,更看不惯那些大臣们因官位高低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就主动上书,请求玄宗让他离开皇宫。离开皇宫后,李白成为鄙野乡间的闲云野鹤,创作了许多伟大壮丽的诗篇。

在庄子看来,人的地位有高低,财富有多寡,但是作为个体生命,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将人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因为地位和财富而轻贱他人。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那些偷窃腰带环等小贼被抓住了要被诛杀,而盗窃国家的大盗却成了诸侯,在这样的诸侯之家还有仁义存在,这难道不是诸侯把仁义圣知一起盗窃了吗?所以那些追随于大盗之后,把自己抬举为诸侯,窃取仁义和斗斛权衡官符大印以谋取利益的人,即使有高官显爵的赏赐也不能阻止他们,纵然有砍头的重刑的威慑也不能禁止他们。这样重利的行为就导致了跖一类大盗屡禁不止,这就是圣人的过错啊。

臧武仲担任鲁国的司寇,管理国家的经济和狱讼事务。他为人正直,能言善辩,鲁国国王季武子对他非常信任。

一个名叫庶其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带着一批人马来投奔季武子,还顺便把漆和与闾丘两座城邑偷窃过来献给鲁国国王。季武子见庶其归顺自己,还帮自己扩大了疆土,因而礼遇庶其。他不但把曾襄公的姑母赐给庶其为妻,而且还重重奖赏和他同来的人。一时间,这件事成了鲁国内外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臧武仲认为国王这样做影响很不好。窃国者也是偷,季武子非但不惩处这些盗贼,反而姑息养奸,把他们奉为座上宾,那人们岂不认为偷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久,盗贼果然在鲁国大行其道。夜半时分上房揭瓦,破门而入,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抢钱掠财,十分猖狂,一时间民怨沸腾。臧武仲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季武子听说国家现在治安混乱,于是找到臧武仲,质问道:“现在盗贼无法无天,我都有所耳闻。难道你这个负责治安的还不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管不问?”臧武仲漫不经心地说:“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有办法禁止!”

季武子看到臧武仲心不在焉,十分生气,厉声说:“我养着大批的军队,派遣他们驻守在边境,不分昼夜地监探,就是为了抵制强盗和外寇。你反而说盗不能治!那些军队在边境有什么用!你有什么用!连个盗贼都治不了,还谈什么才能?你还不如回家算了!”

季武子脸都气白了,一口气骂完,瞪着臧武仲,看他如何作答。臧武仲仍然不为所动,不紧不慢地说:“养兵是另一回事。我虽然没有才能,但我知道国家仅凭借山河之险是不会昌盛的,关键是以德治国!”季武子冷笑着说:“原来你是说我没有德!你自己推说没有能力惩治盗贼、维护治安,还配谈什么‘以德治国’?你若没有好的解释,我今天就赐你一死!”

臧武仲故意露出惊慌的神色说:“请您息怒。可是如果一边消灭盗贼,而一边却在引贼入境,您认为我能管得住吗?”季武子一听更生气地说:“谁吃了豹子胆,敢引贼进来?你告诉我,我要严加惩处,把他分尸。”

臧武仲摇头说:“那庶其就是贼的头目,他率领的是一群贼啊!您只看到了他们送来的礼物,却没注意到礼物的来源,还重赏他们。在百姓眼中,您养的就是一群盗贼。他们看到盗窃不仅可行,而且能够得到富贵,自然就改头换面做盗贼了。您说,我是不是无可奈何呢?”

季武子听完后终于明白了,刚刚升起的怒火很快平息了下去,他没有让臧武仲回家,而是把庶其施以车裂之刑。从此,鲁国境内又恢复了安宁,盗贼逐渐减少了。

庄子这句话可以说是愤激之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的话说得有点“愤青”了!在庄子看来,所谓的窃钩者,就是那些偷鸡的、盗狗的小毛贼;所谓的窃国者,则是那些以各种手段夺取政权,为诸侯、英雄、元勋、领袖的人。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帝王的德行,以天地作为根本,以道德为中心,以无为为常法。无为,任天下自行治理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春秋时期的赵简子放生斑鸠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每逢元旦,邯郸一带的老百姓都要成群结队去山野里,捕捉许多斑鸠,送到赵简子的府上。

赵简子看着一笼笼活蹦乱跳的斑鸠,非常高兴,当即命人取出金银,厚厚赏赐给每一个献斑鸠的人。

赵简子的一个朋友来到赵简子的家中做客,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要这些斑鸠干什么。赵简子回答说:“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个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这天,我要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罢,“噗哧”一声笑了,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鸠能得到厚赏,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捕捉斑鸠,下铁夹的下铁夹,用箭射的用箭射,活捉的固然不少,可打死的更多。您如果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不然的话,抓了又放,你的恩德还抵不上你的罪过呢。”

赵简子听了,红着脸点头称是。从此以后,赵简子再也不放生斑鸠了。邯郸一带的百姓也不像以前那样热心去抓斑鸠了。

伯成子高辅佐尧舜而不辅佐禹的故事所传达的就是庄子的这种政治理想。尧执政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因功勋卓著而被立为诸侯。尧年老后把天子之位传给了舜,舜后来也将帝位传给了禹。

但是,禹即位后不久,伯成子高就告老还乡,辞去了诸侯之位,回到老家种田去了。禹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往伯成子高的家里看望他。禹到达他家的时候,伯成子高正在田里耕种。

禹快步走到田里,真诚地问道:“您能辅佐尧、舜二帝治理天下。而现在帝位传到我这里了,您却辞去了诸侯之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伯成子高笑了笑,说:“尧和舜二帝在当政的时候,没有奖赏而人们却极力向善,没有惩罚而人们却不敢为非作歹。现在您当政,频繁地使用奖赏和惩罚,人们反而开始争利而不顺服了,道德也日渐衰微了,谋求私利的事更多了。我想混乱的世代就要到来了。”

伯成子高说罢,面带和悦之色继续播种,不再回头看禹。禹一边反思自己的执政方针,一边无可奈何地走了。尧舜的无为而治,而天下安定,人民幸福;禹有为而治,天下反而开始不安定了。这在庄子看来就是无为和有为之间的区别。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还是无为的好,有为反而坏事,如赵简子放生斑鸠。但是,人们似乎并不了解这个道理,非要积极行事,以表现自己的才能,结果导致本来安宁的社会被搅扰得处处危机。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已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

“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推销员强调说:“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驼鹿笑了笑说:“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便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

“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

推销员信心十足地说:“不然。我一定可以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的。”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推销员说。

“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这句话所体现的是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其实,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并不是庄子一个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他还对道做了进一步的解说,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在政治上也是一样,只要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即可,根本不需要对天下横加干涉。只要任天下自行治理,人民就会获得安定和幸福。而且在庄子看来,也只有这样,人民才能获得安定和幸福。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