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史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二章 修养·德行篇2
第二章 修养·德行篇2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800  |  更新时间:2015-03-18 14:23:23  |  分类:

儿童教育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范雎蔡泽列传

有欲望却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所谋求的;本来拥有却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其现有的。

蔡泽,是燕国人。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任用。他听说宰相范雎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在秦国犯下大罪,范雎内心惭愧抬不起头来,蔡泽向西来到秦国。

他准备去拜见秦昭王,先派人在范雎面前扬言一番来激怒范雎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他只要一见秦王,秦王必定使您处于困境而剥夺您的权位。”范雎听这些话,说:“五帝三代的事理,诸子百家的学说,我是都通晓的,许多人的巧言雄辩,我都能折服他们,这个人怎么能使我难堪而夺取我的权位呢?”于是就派人去召蔡泽来。蔡泽进来了,只向范雎作了个揖。范雎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看他又如此傲慢,范雎就斥责他说:“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吗?”蔡泽回答说:“有的。”范雎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哟!您认识问题怎么这么迟钝啊!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很健壮,手脚灵活,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明,心神聪慧,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范雎说:“是的。”蔡泽说:“以仁为本,主持正义,推行正道,广施恩德,愿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拥护爱戴而尊敬仰慕他,都希望让他做君主,这难道不是善辩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吗?”范雎说:“是的。”蔡泽又说:“位居富贵显赫荣耀,治理一切事物,使它们都能各得其所;性命活得长久,平安度过一生而不会夭折;天下都继承他的传统,固守他的事业,并永远流传下去;名声与实际相符完美无缺,恩泽远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称赞他永不断绝,与天地一样长久。这难道不是推行正道广施恩德的效果而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的吗?”范雎说:“是的。”

蔡泽说:“至于说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悲惨结局也可羡慕吗?”范雎知道蔡泽要用这些话来堵自己的嘴,从而说服自己,便故意狡辩说:“这三位先生,本来就是道德大义的标准,忠诚气节的榜样。因此君子为了大义遭难而死,视死如归;活着受辱不如死了光荣。士人本就该具有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的志向,只要是为了大义的存在,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蔡泽接着说:“这三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令人可叹,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永做个悠然自乐的陶朱公。您难道没见过那些赌博的人吗?有时要下大赌注,有时要分次下小赌注,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现在您任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挥即可控制诸侯,谋取三川之地,展开威势,用来增强宜阳实力,打通羊肠坂道的天险,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断范、中行氏这些韩、魏领土上的要道,使六国诸侯不能联合,栈道连绵千里,可通往蜀汉地区,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秦国的欲望满足了。您的功业也到了顶点了,这也就到了秦国要分次下小赌注的时候了。若在这个时候却不引退,那么您就是商鞅、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易经上说‘龙飞得过高达到顶点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后悔(亢龙有悔)’,这句话说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觉返回所造成的状态,让人们警惕。希望仔细考虑这个问题!”范雎说:“好的。我听说‘有欲望却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所谋求的;本来拥有却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其现有的’。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

几天之后,范雎上朝,向秦昭王推荐蔡泽。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范雎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范雎被免掉了相国官职,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

知足才能常乐,如果总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也许连锅里的都没吃到,碗就掉在地上砸了。人往往有一个通病,已经拥有的却不知道珍惜,总觉得那没有得到的更好。其实事实常常不是如此。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得深刻:人生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前半句很好理解。因为人生是有理想的,每个人都在苦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旦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苦闷。而后半句则更为深刻,按说欲望得到了满足,就该舒心快乐。可是在现实中却不然。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些人欲望无穷,得陇又望蜀,以致闷闷不乐;另有一些人,虽然一直盼望欲望实现,可是一旦欲望被满足,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苦苦追求的不过如此而已。还有一些人一旦得到了某种满足,就会无所追求,精神空虚,从而感到苦闷。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鲁仲连邹阳列传

燕将攻占聊城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据聊城不敢回去。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上写道: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忿,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声名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以之为臣,游说之士不会为之记载,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如今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我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放弃公子纠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带刑具被囚禁,是耻辱。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国君不用他做臣子而乡亲们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假使管子长期囚禁死在牢狱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不免落个行为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婢和他同名都感到羞耻,何况社会上的舆论呢!所以管仲不因为身在牢狱感到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感到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曹沫做鲁国的将领,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当初假使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曹沫不顾多次战败的耻辱,却回来和鲁君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的机会,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收回来,使天下振动,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功业不能建立,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

鲁仲连

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人生的格局太狭小了,是难以有大的作为的;不能忍受小耻的人,动辄发怒就容易坏事,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试想:如果韩信不能忍胯下之辱,而是逞一时之勇,也许他当时就被人杀害了,根本活不到做大将军,名扬天下的时候。忍小耻并不是懦弱,而是有涵养的表现。须知只有忍辱负重者,才能成就大事。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淮阴侯列传

上天给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会受到它的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要受它的祸患。

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想用妙计去打动他的心,于是借口给韩信看相向他进言。

蒯通说:“我曾经学过看相的方法。”韩信问:“先生怎样看相呢?”蒯通说:“人的高贵和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和喜悦在于气色,成功和失败在于决断,拿这三项来参酌一个人的前途,是万无一失的。”韩信说:“那么先生您相一相我怎么样?”蒯通说:“希望周围的人退避。”韩信说:“左右退下。”

蒯通说:“天下最初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他们一号召,天下的有识之士就像汇集的云雾、密集的鱼鳞一样集合在一起,声势如火焰迸发,大风席卷。当时,大家所关心的只是灭掉秦朝而已。现在楚、汉相争,迫使天下无辜百姓死亡惨重,老少父子抛尸荒野,无法计算。楚国在彭城起兵,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胜席卷大地,军威震撼天下。但是,却被困在京县、索城之间,被阻挡在成皋以西的山地已经三年了还不能继续前进。汉王率领几十万人马,据守巩县、洛阳一带抵抗楚军,依靠山河的险峻,虽然一天几战,却得不到尺寸战绩,屡屡败逃,不能自救,在荥阳溃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真可谓智慧和勇敢都一起用尽了。将士的锐气因困顿于险要关塞之间而磨掉了,府库的粮食也消耗光了,老百姓筋疲力尽,怨声载道,动摇不定,无所倚靠。

“在我看来,非天下的圣贤之士,是平息不了天下这场祸乱的。现在,刘、项二王的命运悬在您的手上,您帮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帮助项王,项王就胜利。我愿意披露心腹,献纳肝胆,献出我愚妄的计策,恐怕您不能采纳。假如您能够听从我的计策,不如不损害刘、项双方利益,让他们都存在下去,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先动兵了。以您的贤才圣德,又有众多的军队,占据着强大的齐国,有燕国、赵国的归附,从刘项两军的空隙地带出兵,去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众的愿望,向西劝说刘、项罢兵,为百姓请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起来响应,有谁不听从!

“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重新封立诸侯。诸侯一立,天下都会归服听命于齐国,并感激齐国的恩德。您据守齐国故土,拥有胶河、泗水流域,以恩德安抚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主就会互相带动着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给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受会到它的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要受它的祸患。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意见。”

韩信说:“汉王待我情谊深厚,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乘人家车的,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服的,要想着人家的忧愁;吃人家饭的,要拼死为人家效力。我怎么可以为利而忘义呢?”

我们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而“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句话则更进一层,非但你要失去机会,还会因此遭受祸患。有时候就是这样,别人好意给你的,你却不要,这是不识抬举,别人就可能从此与你为难;机会来了,你却不采取行动,这是错失良机,等你后悔为时已晚,从而你会受到心灵上的折磨。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淮阴侯列传

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

蒯通欲劝韩信与刘项三分天下,韩信看重刘邦所施的恩德,不忍背弃。

蒯通说:“您自以为与汉王相友善,想建立万世的功业,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初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还是平民的时候,相约做了共生死的朋友,后来因为张餍、陈泽的事,两人发生争执,互相怨恨。常山王的兵力东进攻下井陉,把成安君杀死在泜水以南,头脚分为两处,终于为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交情,可说是天下最好的,然而,最后却到了互相残杀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祸患就是产生于贪心不足和人心难测。如今您要凭借对汉王的忠信与他结交,必定不能像张耳、陈余的交情那么深,而且您同汉王之间关系到的事情,多半比张黡、陈泽的事更为重大。所以,您以为汉王不会危害到您,这是错误的。

“大夫文种、范蠡曾经保住了灭亡的越国,使勾践称霸,立功成名以后,一个被迫自杀,一个不得已而逃亡。这就叫野兽打尽后煮杀猎狗。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的交情不超过文种、范蠡对勾践。这两个人,足够您借鉴的了。希望您深入地考虑考虑。我还听说,一个人的勇敢和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惊的,必然有危险;功勋胜过世上所有人的,反得不到封赏(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请让我说说大王您的功劳和谋略:您曾经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魏豹,活捉了夏说,率军攻下井陉,杀死成安君,占领赵国,胁迫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摧毁楚军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司马龙且,最后西去向汉王报功,这正是所谓:功劳天下无二,谋略世上少有。现在您有功高震主的危险,有无从封赏的功劳。归附楚王,楚人不敢相信;归附汉王,汉人感到害怕。您凭着这样的声威和功勋,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现在的情况是,您处在臣子的地位,却有着使君主害怕的威势,有高过天下所有人的名望,我私下很为您感到担心。”

韩信

韩信辞谢说:“先生暂且不要说了,我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蒯通重又游说韩信道:“听取正确的意见是成大事的征兆,制定正确的策略是成大事的关键,听错误的意见,打错误的主意而能长久安全的,很少听取意见能分辨主次得失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来迷惑他;安心于养马等低贱差事的人,就得不到万乘之国的权力;谨守着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丞相的位置。所以说,做事坚决是智慧的表现,行动迟疑是事情的祸害。

“专在小事上用心思,就会漏掉天下的大事,明知事情应该怎么做,可是却不敢断然行动的,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要是犹豫不决,不如黄蜂、蝎子用刺去螫;千里马要是徘徊不前,不如劣马稳步前进;孟贲式的勇士要是狐疑不定,不如庸懦的人决心达到目的;就是有虞舜、夏禹那样的智慧,要是闭口不言,还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来表达。这些都说明,最可贵的是行动。功业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而容易丧失。时机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希望您详细考虑。”

韩信犹豫再三,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劳多,汉王最终不会夺去我齐国封地,于是谢绝了蒯通。后来韩信被刘邦借吕后之手所杀,临死时才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

决策果断、处事干脆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但总比那些不敢开始行动,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要好,他至少总有成功的希望,而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往往会错失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优柔寡断就是一个危险的敌人,在它还没有伤害到你、破坏你的力量、限制你一生的机会之前,你就要果断地把它置于死地!不要等到明天,就从今天开始!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商君列传

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亲国戚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鞅。

商鞅说:“我能见到你,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赵良回答说:“鄙人不敢奢望。鄙人不才,所以不敢从命。鄙人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不该占有的职位而占有它叫位贪位,不该享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位贪名(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贪位又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

商鞅说:“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商鞅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魏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比,谁更有才干?”

商鞅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不敢讲话,因而灭亡。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请允许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可以吗?”商鞅说:“俗话说,外表上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苦口相劝、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您果真肯终日正义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我将拜您为师,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

赵良说:“你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邑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尚书上说:‘依靠美德的一定兴旺发达,凭借暴力的必将灭亡(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的处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一样危险,您还打算要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把商于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商邑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所要拘捕您的人难道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像抬起足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后来公子虔一班人告发他谋反,最终被秦惠王五马分尸。

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才叫聪明,可是有一些人自以为聪明,所以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做出了很愚蠢的事。

能够自我省察才叫明智,可是有一些人却不知道自省,一味地埋头蛮干,结果撞得头破血流了,才知道原来自己错了,后悔当初没有三思而后行。

能够自我克制才叫强大,可是有一些人却以为处处张牙舞爪,彰显自己的力量才叫强大,其实这往往是一种怯懦弱小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不怒自威,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让别人不敢侵犯。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蔡泽列传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在王稽的推荐下,范雎担任了秦相之后,王稽曾经对范雎说:“事情不可预知的有三件,毫无办法的也有三件。君王说不定哪一天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一件事情。您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二件事情。假使我突然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三件事情。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没被君王重用而感到遗憾,那是毫无办法的。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为还未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假使我突然死去了,您即使因不曾及时推荐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

范雎听了闷闷不乐,就入宫向秦王进言说:“不是王稽对秦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不是大王的贤能圣明,就不能使我如此显贵。如今我的官位做到了相国,爵位已经封到列候,可是王稽还仅是个谒者,这该不是他带我进关的本意吧。”

秦昭王便召见了王稽,任命他做河东郡守,并且允许他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范雎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一饭之恩必偿,是应当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睚眦之怨必报则值得商榷,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如果把这些都当仇怨记着,会弄得自己很痛苦,而且总想着去报复,人生就不用干别的事了。而且,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做人还是应当大度一些,应当记住别人给你的恩惠,最好忘掉别人给你的伤害。

贵交贱朋,富结贫友

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

——范雎蔡泽列传

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

范雎任秦相的第二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拿下了这两个城邑。

秦昭王听说魏齐藏在平原君的家里,想替范雎一定报这个仇,就假装交好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说:“我久闻您为人有高尚的道德情义,希望跟您交个像平民百姓一样无拘无束的知心朋友,您肯光临我这里小住几日的话,我愿同您开怀畅饮十天。”

平原君本就畏惧秦国,看了信又认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秦国见了秦昭王。昭王陪着平原君宴饮了几天,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脑袋取来;不然的话,我就不让您出函谷关。”平原君说:“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魏齐,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家,我也决不会把他交出来,何况现在他根本不在我家呢。”

昭王又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大王的弟弟在我秦国这里,而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

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

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脚踏草鞋,肩搭雨伞,远行而到赵国,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

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赵王得知魏齐自杀身亡,终于取了他的脑袋送到秦国。秦昭王这才放平原君回赵。

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这种得意不忘形的人是真的可贵,才可能变得更显贵;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这种发达了不忘本的人值得尊敬,才可能更长久地富下去。人生无常,富贵从来多变数,贫贱常有行运时,所以要给自己留有后路啊。只有那些能低得下头的人,才能最终把头昂得更高。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滑稽列传

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面;鹤在遥远的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

这天,朝廷召集学宫里的博士先生们参与议事,大家一同诘难东方朔说:“苏秦、张仪偶然遇到大国的君主,就能居于卿相的地位,恩泽留传后世。现在您老先生研究先王治国御臣的方术,仰慕圣人立身处世的道理,熟习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不能一一例举。又有文章著作,自以为天下无双,就可以称是见多识广、聪敏才辩了。可是您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侍奉圣明的皇帝,旷日持久,累积长达数十年,官衔不过是个侍郎,职位不过是个卫士,看来您还有不够检点的行为吧?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方朔说:“这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完全了解的。那时是一个时代,现在是另一个时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张仪、苏秦的时代,周朝十分衰败,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用武力征伐夺取权势,用军事手段相互侵犯,天下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势力不相上下,得到士人的就强大,失掉士人的就灭亡,所以对士人言听计从,使士人身居高位,恩泽留传后代,子孙长享荣华。

商鞅

“如今不是这样。圣明的皇帝在上执掌朝政,恩泽遍及天下,诸侯归顺服从,威势震慑四方,将四海之外的疆土连接成像坐席那样的一片乐土,比倒放的盘盂还要安稳,天下统一,融为一体,凡有所举动,都如同在手掌中转动一下那样轻而易举。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当今因天下广大,士民众多,竭尽精力,奔走游说,就如辐条凑集到车毂一样,竞相集中到京城里向朝庭献计献策的人,数也数不清。尽管竭力仰慕道义,仍不免被衣食所困,有的竟连进身的门路也找不到。假使张仪、苏秦和我同生在当今时代,他们连一个掌管旧制旧例等故事的小官都得不到,怎么敢期望做常侍郎呢?古书上说:‘天下没有灾害,即使有圣人,也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才华;君臣上下和睦同心,即使有贤人,也没有地方建立他的功业(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所以说,时代不同,事情也就随之而有所变化。

“尽管如此,怎么可以不努力去修养自身呢?诗说:‘在宫内敲钟,声音可以传到外面;鹤在遥远的水泽深处鸣叫,声音可以传到天上。’如果能够修养自身,还担忧什么不能获得荣耀!齐太公亲身实行仁义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行他的主张,封在齐国,其思想影响留传七百年而不断绝。这就是士人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敢停止的原因。如今世上的隐士,一时虽然不被任用,却能超然自立,孑然独处,远观许由,近看接舆,智谋如同范蠡,忠诚可比伍子胥,天下和平,修身自持,而却寡朋少侣,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你们为什么对我有疑虑呢?”

于是那些先生一声不响,无话回答了。

与“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类似的名言有“酒香不怕巷子深”,多用来比喻:真正有才能的人,即使不四处宣扬,名声也会自然传扬开来。

不过,在当今这个社会,善于推销自己还是很重要的,只是我们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就好。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