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章 忠孝善恶篇1
第十章 忠孝善恶篇1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851  |  更新时间:2015-03-18 11:22:48  |  分类:

儿童教育

儒家的思想突出表现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上,而“仁”则包含了封建“忠”“孝”思想。“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孝敬父母和先人,不在于给了父母多么富贵的生活,更不在于时时刻刻把父母挂在嘴边,而是发自内心、量力而行地行孝,让父母心情愉悦,让家人不再担忧,这才是真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后来才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忠心辅佐上;人要形成一个善恶的永久观念,了解对他人、对百姓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其实儒家的性善、性恶、性中这三种无所谓对错,都是对人性的一种叙述方法,他们所谓的“善”的概念和范围也不同。正如我一直向南走和一直向北走都可以到达南极点,殊途同归。在古代,社会是秩序分明的,从价值观到具体的生活都是和谐的整体,善恶是分明的,确定的。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啊!先王成汤勉力修习做人纲纪,听从别人规劝而不反唇相讥,对前辈贤人更是言听计从;在上位时能够明察秋毫,做下属时能够尽心竭力;与人结交不求全责备,约束自己却唯恐不够;以此修身治国,直至统治天下万邦,这真是难能可贵啊!

商原是夏朝东部一个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始祖叫契。当禹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刚刚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到商汤做部族首领时,刚好处于夏代最后一个国王桀统治时期。

夏桀统治黑暗,不修国政,骄侈淫逸。据说桀体格健壮,力大无比,能够把坚硬的兽角一手折断,敢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曾独自一人深入潭中斩杀水怪,似乎是个了不起的英雄,然而他骨子里却极端腐朽暴虐。在他统治时期,多次举兵讨伐周围小国,使臣服于夏的诸小国离心离德。夏桀为了加强对周围诸方国的控制,曾举兵讨伐有施氏,有施氏自知抵御不过,为避免方国灭亡,便选了一名叫妹喜的绝色美女,献给夏桀。夏桀看到这位倾国倾城的美女妹喜后,就罢兵而归,终日与妹喜厮守一起,寸步不离,从此不再理政。为了讨好妹喜,夏桀在国内大征民夫,特为妹喜修建了一座宫殿,因此宫高大无比,看上去就像要倾倒下来,所以叫“倾宫”,宫中有琼室、瑶台,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他整日和妹喜在宫中寻欢作乐,荒淫到了极点。

夏朝百姓对桀的统治深恶痛绝,没有人再愿意为夏桀这样的荒淫暴君卖命出力,夏统治集团内部也分崩离析,矛盾重重。

面对夏桀的暴政,商族首领汤采取“宽以待民”的政治策略,笼络民心,扩大自己的影响,遇到哪个方国有灾有难,就主动救济,并积极网逻人才收集有关夏桀政权的情报信息,为进一步消灭夏朝做积极的准备。

夏桀看到商族一天天壮大起来,汤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已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心中十分害怕,就听信佞臣赵梁的计谋,假意召汤入朝,趁机将他囚禁在夏台。商汤被夏桀囚禁后群龙无首,商部族灭夏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无奈商部族在伊尹的主持下在国内搜罗到许多美女珠宝进献给夏桀,又暗中重金贿赂赵梁,使贪财的赵梁在桀面前为汤开脱,最后夏桀仍然听信了赵梁之言,竟然放了商汤。

商汤

商汤被放回以后,坚定了灭夏决心,加力准备灭夏战争。他首先灭掉了与夏关系密切的韦、顾、昆吾诸小国,在力量准备充足以后于公元前1600年领导了灭夏战争。在商军出征以前,商汤进行了誓师动员,历数夏桀的罪行,说明自己出兵灭夏是替天行道,号召部众勇敢作战,一举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誓师以后商军战旗猎猎,军容齐整,士气高昂地向夏朝都城进发,商汤手把大斧,坐在战车上,指挥三军。

此时的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几道防线,阻止商军的进攻。然而连年来夏桀的统治十分不得人心,军队纪律涣散,又指挥不灵,两军交战,夏军很快就被击溃。夏桀见势不妙,就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鸣条,双方军队在鸣条进行了决战,结果商军获得全胜,桀带着几名护从狼狈逃出战场,据说后来死在了安徽巢县,夏王朝宣告灭亡。

在上位的人要通达下情,在下面的人要尽忠职守,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地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但为君之道与为臣之道是相辅相成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君不正,则臣下也不会忠心保之。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啊!大王您要警戒自身,念念不忘啊!先圣的谋划完美无缺,他的善言嘉语也很明白。上帝赐福降灾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对行善者赐予各种吉祥,对作恶者就降下各种灾难。”

北齐开国君主文宣帝高洋在称帝前任京畿大都督,掌管外朝大政,但是他假装愚钝憨直,连他的妻子被他哥哥齐王高澄多次调戏他也假装不知道,无论国事家事,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相安无事。可是,当高澄因为专横跋扈被杀死后,他忽然变得办事井井有条,一清二楚,推行新法,把一个晋阳城管理得市井繁荣,井然有序。

东魏帝元善见他办事认真,不怕苦累,便封他为大丞相,都督全国的军队,还承袭了他哥哥的爵位,当上了齐王。人们哪里知道高洋早有当皇帝的野心,经过密谋策划,终于逼东魏帝元善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齐,历史上称为北齐。

当了皇帝的高洋,嗜酒成性,变得昏乱妄为,脾气暴躁,甚至泯灭人性,大发兽性。有时喝到酣畅时,他就起身擂鼓,然后跳舞,直跳得筋疲力尽。有时他脱光了衣服,乱叫乱闹。有时他披头散发,穿上胡服,到街上挥刀舞剑。有时又随意乱走,到大臣或勋戚家乱闹一通,搅得人人胆颤心惊。三伏天,他赤身裸体躺在地上晒太阳;三九天,他在风雪中光着身子跑来跑去。他不但自己发狂,还让随从们也仿效他,弄得随从们苦不堪言。

高洋极爱喝酒,常发酒疯,酒劲上来,往往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一次,他斥退左右,疯狂地撕乱他父亲的小妾尔朱氏的衣带,企图强奸尔朱氏。尔朱氏不从,双手紧紧护住身体,哀求他千万不要乱伦。高洋假意应允,他却用刀捅进尔朱氏的下体,在尔朱氏死前痛苦的挣扎中获得快感。

又有一次,他竟残暴荒淫得失去人性,将自家宗室的全部女人聚于宫中,要她们脱光衣服,然后叫他的宠臣去跟这些女人群交乱淫。高洋瞪着血红的眼睛狂笑不止。

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高洋同样丧失人性。有一次,母亲劝说他不要荒淫,他却勃然大怒。他扬言,如果母亲敢再管他的事,就把她嫁给胡人,让胡人去糟害她。当时胡人有个风俗,一个女人嫁给哥哥,哥哥死后,弟弟有权娶嫂为妻。胡人粗鲁残忍,尤其喜欢中原女人,如果一个胡人得到一个汉人女子,弟兄几个会日夜奸淫,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高洋对母后都敢如此,其后妃的遭遇就更加悲惨了。高洋有个宠妃姓薛,早先与清河王高岳相好,后被高洋看中,强行将她迎入宫中。薛氏的妖媚之术,令高洋感到新鲜、刺激,他那三千宫娥顿时变得索然无味。薛氏极受宠幸,被封为薛嫔。薛嫔有个姐姐,长相也很妖艳,高洋干脆将她也弄进宫来,高洋与薛氏姐妹,有时一连数日不离床榻。两姐妹则极尽风流,博取高洋的欢心。她们自以为得计,便恳请皇帝封她们的父亲为司德公。高洋知道,薛氏姐妹的父亲是个卖唱的人,地位卑贱,不配当官。后来他又探知薛嫔依旧与高岳藕断丝连,不禁大怒。便令人当着他的面,将薛嫔的姐姐活活锯成八块,接着又砍掉薛嫔的头,将她的尸体乱刀剁碎;又把两姐妹的血掺进酒里,让大臣共饮。他还叫乐师剔去薛嫔大腿的筋肉,用白森森的腿骨做成乐器。在每次杀人后的酒宴上,让乐师用薛嫔腿骨做成的乐器弹奏“佳人再难得”的曲子,以示对薛嫔的“怀念”。

仆射崔进是三朝重臣,曾经是高洋父亲高欢的心腹。他死了之后,高洋前往吊唁。崔进的小妾李氏见皇上驾临,连忙跪地“接驾”。李氏只有十七八岁,是个既年轻又十分漂亮的妇人,正值丧夫之时,穿着一身缟素,更显得唇红齿白,不施粉脂,现出原来的肤如凝脂,增添几分凄艳的姿色。高洋见到李氏,又禁不住心旌飘摇,想来个雨打梨花。他不顾身在灵堂之上,当着治丧者的面,一把抱住李氏,尽行挑逗猥亵之事。李氏有重孝在身,对高洋的兽行深恶痛绝,坚决不从。高洋干脆强行撕开李氏的衣服。李氏惊呼着逃进人群。高洋恼羞成怒,令人搬来一把椅子,高坐其中,审问李氏道:“这么说,你很想念故去的丈夫喽?”“回陛下,”李氏颤抖着声音说,“谁不想念自己的丈夫啊!……”未等李氏说完,高洋就接过她的话头说:“那好,你这样忠贞,我很佩服。现在我命令你做我的使者,前往阴曹地府,去探望一下你的丈夫,看看我的崔爱卿是否平安!”言毕,还未等李氏醒过神来,高洋就叫人杀死李氏,并亲手割下她的头,扔进阴沟。

类似的事件真是数不胜数……

高洋的女人,只有一个没有受到他的欺侮,那就是皇后李氏。李氏是汉人,才色俱美,高洋为太原公时娶她为妻,当上皇帝后立她为皇后,高洋对后妃虽喜怒无常,厌烦了就杀掉,但对李氏却以礼相待;至于对李氏的母亲和姐姐,他就另眼相看了。一次酒后,高洋闯进岳母家中,见岳母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发起无名之火。他从随从手里拿过弓箭,一箭射中岳母的脸,并对流血如注的岳母说:“我打过母后,还没有打过你,这不公平,我还要打你一顿才好。”于是又命令手下抽了岳母一百马鞭才罢休。

李皇后的姐姐是魏亲王元昂的妻子,长得香艳迷人。高洋早就对她垂涎欲滴,于是故技重演,借口到元昂家饮酒,酒后装疯,同李姐调情。他故意把酒洒在自己身上,让李姐为他擦拭,趁机在李姐身上摸摸捏捏。他甚至将酒吐在裆处,要李姐清理。

为了得到李姐,高洋想将她纳入宫中当三昭仪,但又怕她留恋丈夫,便心生一计,找个借口,召元昂进宫,用乱箭射死。李姐设置灵堂,祭奠元昂,高洋假装前往祭祀。欲火攻心的高洋就在元昂灵前把李姐奸污了。朝廷命官吓得从此不敢蓄美纳艳,有了美女也只送往宫中。

一天早晨,住在北齐皇宫附近的一户李姓居民,起床后忽然发现屋檐下有一群蓬头垢面、赤身裸体的男人。他赶忙向官府做了报告。地方官带着兵役赶来捉拿这帮人时,看见其中一人正在奸污李氏的女儿。小女呼天抢地地哀号着,施暴者却哈哈大笑,连地方官到了面前都视若不见。地方官不禁大怒,心想这畜生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幼女,正要喝令拿下。谁知“拿”字还未出口,这地方官已吓得屁滚尿流,慌忙俯伏在地,口称“死罪”。原来那个奸淫幼女的人,正是当今皇上高洋。

到了三十岁,高洋已经不能吃饭了,每天只靠几碗酒度日,最后终于死在昏醉之中。

历史上,像高洋这样的狂暴昏君,还是少有的。曾有人说,高洋是因为酒醉才乱性,应该说,他是借酒装疯,酒后暴露了他荒淫、残暴的本性。在佛家看来,人与人之间就如同你在山谷里高喊一样,你喊什么,就会听到什么回音,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为善还是为恶。”又有千古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这里面就包含着最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民心无常,惟惠永怀。

上天不亲近任何人,也不疏远任何人,只辅助有德的人;百姓心中没有永恒的君主,只是怀有仁爱之人的君主。做善事(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走向动乱。

唐朝大夫柳秕,为人正直,朝野闻名。在赴任泸州途中,经过渝州,一个官员的儿子慕名前来拜见。这个年轻人随身带来了自己的习作,毕恭毕敬地请柳大人指教。柳大人认真读过以后,连声叫好,并希望该青年再接再厉,随时把作品拿来共勉,该青年高高兴兴地回去了。柳大夫的儿子恰好也在旁边,他悄悄问父亲:“那孩子写的东西简直是狗屁不通,你怎么还表扬他呢?”柳大夫说:“这几年巴蜀一带多变故,士豪崛起,官不像官,民不像民。这个青年出身贵族,却专心写作,有心向善,实在不容易。只要循循诱之,让他坚持下去,这个世界上就会多一个正经人,少一个草贼。”

杂譬喻经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位国王叫阿阇世王,他同时还是一位信佛的人。有一天,来了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要见阿阇世国王,他请国王答应他一个要求,阿阇世王问他有何愿望。

屠夫说:“国王您每遇节日需要屠杀畜生时,请求您全部赐给我包办。”国王说:“杀生的事,很少人乐意替别人做,为什么你却那么喜欢做?”

屠夫答道:“我上一辈子就是佛教中讲的‘过去世’,曾经是个贫穷人,幸好靠杀羊得以度日。又因杀羊之故,死后升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我在天上寿终以后,又转生为人,还是从事杀羊的职业,死后又升到天上。就这样六世出生为人,都从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后都升到天上,享受天上无量的快乐。我前后往返天上、人间,已有六回。我亲身经历了屠羊有这么大的好处,因此向国王提出这个请求。”

国王听了大为惊疑,问他:“你的情况,就算真如你所说,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屠夫答:“因为我具有宿命通的能力,可以知道我过去世的事。”国王不相信,认为他说谎,因为像屠夫这么一般而毫无修行的人,怎么会有宿命通的功能呢?国王疑惑不解,便去向释迦牟尼佛请教。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那位屠夫所说的情形,全都真实,并非说谎。他在过去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时,这位屠夫很欢喜、很恭敬、很专心地瞻仰辟支佛庄严的容貌,因而善心随生,并积下许多功德。由于这些功德,使他得以六回升天享福,然后出生为人,又有宿命通功能。因为他敬佛有功德,造作于前,福报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间。他有关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但这方面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现在他还没有受恶报。等他此生命终,福报享尽以后,他将堕落到地狱,接受屠羊的罪报。地狱的罪报受完以后,接着再无数次地出生为羊,一一偿还命债。这位屠夫,宿命通的能力很浅,只知道过去世中,六世杀羊升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无法得知,他于是误认为屠羊是使他升天享福的原因。”

阿阇世王聆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解释,立即恍然大悟。他继续坚持修行,并教人多做好事,不杀生;坚信善恶有报,不要任意妄说。国家也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变得文明、富强。

这世界上,着实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独善其身,喜欢猛烈攻击别人的不是,通过别人的不是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正确。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会去考虑别人逼到对立面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比无所事事的人更可怕。所以说,可以选择独善,但一定要先学会与人为善。有时候人们会问:“为什么好人没有好处?为什么恶人没有恶报?”其实,善恶有报是肯定的,但各有不同的原因与表现,特别是时限,绝非常人所能预料。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没经过检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

战国时代,秦国从庄襄王即位到嬴政二十二岁亲理政务,其间十二年,吕不韦一直是秦相,把持着秦国的军政大权。一开始,吕不韦尚知为臣之道。他不独揽大权,极为明智和富有见地地起用昭王以来的老臣宿将,使当时秦政权稳定,使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协调。权力的腐蚀性是不知不觉的。后来吕不韦渐渐专政,他自己有“家童万人”,封地三处,即蓝田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河间十城。

权力欲的不断膨胀使吕不韦很难有所舍弃。秦王嬴政二十一岁时,再有一年就正式理政了。这时,面对抱负宏大、富有雄才大略的秦王,吕不韦未能收敛锋芒,急流勇退。恰恰相反,他对权力的运用超过了限度。他抛出其主编的吕氏春秋于咸阳市门,悬赏说:“谁能增改一字,赏千金。”由于他的权力太大,没有人敢更改。他以吕氏春秋来向秦王示威,想规范秦王按照其治国方略而行事。

在一次兵变后,秦王嬴政软禁了太后,并罢了吕不韦的相位,可以说,这是吕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一年后,秦王致信吕不韦,信中说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要封你河南十万户!你与秦国有什么亲属关系?你自称仲父!你和你的家属还是回到蜀地去吧!”

吕不韦预感到前途暗淡,遂饮毒酒而死。

“中庸之道”讲究中和的立场,一个人在理想追求和现实之间有一个“度数”和“分寸”,而对它的把握却在人自身。诚如礼记所说:“有骄傲但不可助长,有欲望但不可放纵,把握志向但不能过于自满和执着,追求喜乐但不能够荒淫奢侈。”此乃所谓的“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国古代为政者的行为准则。礼记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但什么是“正”呢?它的标准就是中和的“度”,左和右都不可取,超出与不足都是缺陷。这或许是浅显的解释,实则却包含着关于政治的深奥智慧。

权力甚至比金钱、财富和女色更富于吸引力,这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是实情。对权力的追逐,曾酿成了无数悲剧,也使它成为最敏感的话题。追逐权力,可说是人之常情,但追逐权力也有高下尊卑的层次之分。

中国古代的为政者,是深知这其中的道理的。把握对权力占有的分寸实在需要极高的智慧。有人提出了用权的三个原则,即权不损人,权不越法,权不多用。这是说,运用权力要讲究中庸之道,要富于辩证的灵活性。损害别人,最终会损害自己;权力的无限膨胀,最终会使人沦为权力的奴仆;权力的多用、滥用,会导致难以防范的祸害。

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权力的腐蚀作用。真正的为政者是不应为权力所迷的。权力可以助人实现抱负理想,但权力也可以招致祸端。历代正直的臣相在这方面表现得是极有智慧的。如西汉张良的功成身退;三国诸葛亮街亭失误后,虽自掌朝柄却自贬三等;羊祜的两次拒绝升迁等,这些都是深知权力奥秘的智慧之举。相反,那些为后人耻骂的权臣,常是追逐权力不择手段,眼光短浅,私欲膨胀。纵观历史,他们权倾一时,但也绝少善终者。玩弄权术,最终为权欲所害。如唐朝李林甫葬礼未行,已被贬为庶人;宋朝蔡京被儿子所害,被贬海南,一路受人唾骂;明朝魏忠贤害怕更惨的结局,畏罪自杀……权力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忠臣良相,也产生了不在少数的奸佞之徒。这些,都足以成为后人的借鉴。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伊尹拜手稽首,曰:“……奉先思考,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伊尹举手行礼说:“……侍奉祖先须想到孝字,待下面的人须想到恭字,策划将来的事情,必须靠一个明字,听取贤人的忠言则靠一个聪字。……”

在中国古代的晋朝。一个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的早上,早年丧母的小王祥才睁开双眼就被继母从被窝里揪出来撵他上山打柴。衣着单薄的王祥顶着寒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了一捆柴。他艰难地将柴火放到地上,突然感觉头疼欲裂,全身无力,眼前一黑他躺在了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继母走进房内看到王祥倒在地上,不由分说地喊道:“王祥,你这个懒猪,快起来!还不快去把我和你父亲的炕烧热!”“我……”还没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呵斥道:“懒猪!还不去!中午不给你饭吃。”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站起来,按继母说的去做。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做,接下来的将是一顿毒打。

卧冰求鲤

不久,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进谗言道:“夫君,祥儿今天异常懒惰。方才我叫他去烧炕他很不情愿,还与我顶嘴。哎,无论我怎么做他就是不喜欢我这个后妈。夫君,我看我还是离开这个家吧!”说着,假装掩面哭泣。

父亲听后,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由分说把王祥一顿怒骂:“祥儿,今日你不干活还顶撞你的母亲,真是大逆不道啊!”

“父亲,我……”王祥欲言又止。他知道他的解释只会令父亲难过,母亲去世后父亲就是他唯一的亲人了,他不想因为他而让父亲为难。“以后不可对母亲如此无礼,否则……”

王祥含泪退了出去。

不久,继母感到心口郁闷,疼痛难忍。父亲叫来郎中给继母号脉。郎中开了药方,说要治好这种病,需喝鲜鲤鱼汤才会见效。可是,时值寒冬腊月到哪去买鲤鱼呢?怎么办?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王祥说:“父亲,我出去一下。”说完,便径直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条河边。”

“河面冰冻了,你去那里干什么?”

“父亲,我会有办法的!”

卧病的继母此时也不忘进谗言:“那孩子肯定又是去河边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的辛苦白费了。如今我重病在身,他不帮忙做家务竟然还跑出去玩,真是不孝啊!”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只见王祥迅速地脱掉上衣,躺在了冰上!刺骨的寒风像千万只尖利的刀刃割着王祥的肌肤。也许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厚厚的冰层竟然被小王祥的体温渐渐融化了一块洞。王祥敲开冰,只见水下有好多鲤鱼。他将手伸到冰冷的水里抓了两条鲤鱼,踉跄着往家走去。

“爸爸,有了,有鱼了,有鱼了!”

“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母颇受感动,尤其是他的继母,羞愧不已。她拉过王祥,紧紧地搂住他,含泪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都是为母做得不对。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孝道,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在九泉之下也安息了。”从此,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也成为孝子的楷模。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南宋初年,硝烟四起,乱世出英雄,尤其是大帅良将。朝野上下均离不开此类的话题,所谓前方吃紧思良才啊!

这一天,建康(今江苏南京)的行宫内,宋高宗正要退朝,忽听有人禀报:岳元帅求见!高宗皇帝闻听一惊:“岳元帅从抗金前线回来,定有要事禀告。”于是,立即传令召他进宫。

岳飞满面风尘,但精神饱满。他叩拜后,滔滔不绝向高宗皇帝汇报前线的战事,并有意引到了双方战马的话题。因为他知道高宗喜欢马。

果不其然,宋高宗随即问道:“爱卿,你最近得到了什么好马吗?”

岳飞意味深长地说:“臣以前倒是有两匹骏马,它们的食量比一般马的食量要大好几倍,而且,对食物很挑剔讲究,稍微不洁净就不吃,可是,要论本领,那是普通马远远不能相比的。”岳飞说着,看了一眼高宗,见他兴致正浓,便继续说:“我一早乘马出发,起初那马跑得还不算怎么快,等跑过上百里以后,才风驰电掣般地飞跑起来。到了中午,那马仍然飞速不减,后劲十足。至下午酉时(约下午6时),仍能跑200余里,到达目的地后,我卸下鞍鞯,见这两匹马不但气不喘腿不软,甚至连汗都不出。如此良马,才可托以重任啊!”

高宗赞许地点点头,刚要问及,只听岳飞叹了一口气:“可是很不幸,前不久,我的这两匹马先后都死了。”见高宗惋惜地连连摇头,岳飞趁机言道:“现在我乘的这两匹马,食量倒不大,什么样的草料都吃,且不讲究脏净。跑起那路来,开始时倒是能飞奔一阵,可没跑几百里就没劲了,气喘吁吁,汗水淋淋。这种劣马,消耗的食料是少,也容易满足,但是爱逞能,且没有后劲,真是不是可造之材!”

话到此处,宋高宗终于明白了岳飞的言外之意,他是以马为题,奉劝自己要珍爱人才。虽然其中隐含批评,但不乏忠告,况且又是暗喻,并没有伤及宋高宗的自尊心,故而他欣然接受,并连声赞誉道:“你说得好极了!知马善用方能得良马,是良马就更要珍爱它们!”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在道,而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而这人道最鲜明的体现为孝悌之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所以要想培养仁爱之心,必先从孝悌始。“孝”是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而关于对待下属问题,珍爱人才并对下属亲近而恭敬,才能达到上下同心,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而有战斗力的团队。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记孚于休。

不思考,怎么收获?不做事,怎么成功?天子大善,天下因此清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辩扰乱旧政,臣子不要凭仗骄宠和利禄而安居成功。这样,国家将永久保持在美好之中。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计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率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不思考永远不会有收获,但光有思考而不行动,也永远不会取得成功。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虽然不在事业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但却是贯穿于整个战略实施的过程之中。一个人能够成功,绝不可能是单纯的理论家,也不可能是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抬头看路的人;而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他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他只想到了什么大道理,而在于他把这种道理付诸行动之中,并为了实现这种目标而努力。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