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篇1
第四章 智慧学习篇1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580  |  更新时间:2015-03-18 10:43:48  |  分类:

儿童教育

人生需要智慧,人生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而“人非生而知之”,要想有大智慧、超出常人的智慧,必须经过努力的学习,向书本学,向前人学,向生活学,向一切人和事物中学习。尚书中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而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这些,也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过有智慧的人生!

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商高宗居父丧,三年丧礼已过,还是默默不言。群臣都向王进谏说:“啊!通晓事理的叫明哲,明哲的人才可制作法则。天子统治万邦,百官承受法式。王的话就是教命,王不说,臣下就无从接受教命。”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

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组织的形态而运作,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团队。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企业组织领导应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经理人员的任务在于知人善任,提供企业一个平衡、密合的工作组织。

知道事物的本质才叫明白原理,明白原理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今世界是市场经济,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拥有非凡的洞察力,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商机。真正的领导人,无不具有能够发现他人未曾注意到的、新颖的、潜在的、更有价值的某种目标的洞察力。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圣人不思考就会变成狂人,狂人能够思考就能变成圣人,上天用五年时间等待、宽容商的子孙悔改,让他继续做万民的君主,但是他却不思考和听从天意。上天又大降灾祸异象来警告你们顾念天意,你们也没有人理会。只有我们周王顺从民众,能用明德,善待神灵和上天。

五胡十六国时代,杀人魔王的后赵明帝石勒,及后赵武帝石虎兴兵作乱,一时祸乱连连、生灵涂炭。佛图澄大师为了救度众生,千里迢迢从西域到石勒、石虎的营帐,希望能教化这叔侄俩。

佛图澄

“你们要发发慈悲心,为天下的生灵着想,不要再滥杀无辜了。”佛图澄大师义正词严地劝谏。石勒、石虎狡猾地说:“你要我们发慈悲心,我们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佛图澄大师即刻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把自己的胸膛剖开,挖出一颗血红的心:“你们看,我的心慈不慈悲?”

接着,佛图澄大师对着身旁的一盆清水念念有词,说也奇怪,那盆平静无痕的清水突然长出一朵洁白的莲花,顿时馨香盈室,佛图澄大师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动的心拿给石勒、石虎:“我的心就像这朵净莲一样高洁无染!”

石勒、石虎虽然凶残,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惧地挖出自己的心,不觉大惊失色,不得不感动礼拜佛图澄大师为依止师父,从此对大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再滥杀无辜。

无论任何人,想要成功必须勤于思考,智慧来自勤思考,遇事多想为什么,就会有大的收获。有人说:“狂人与圣人之间只隔着一层纸。”有时也需要别人来点化自己从狂人变成为圣人。例如,上面所述佛图澄大师慑服了石勒、石虎叔侄,使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也使无数的老百姓免去兵燹之难。这些不仅是佛图澄大师的神通力所致,他的道德修养,慈悲智能,让佛法大兴于华北,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石勒、石虎的勇于悔过精神。只有发自本心地勇于改过自醒,才能弃“狂”近“圣”。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的大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大君。……无稽之谈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的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攻占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和韩国都城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以便用赵国的军力来抵抗秦国的入侵。

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当时赵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秦国慑于赵国的威力,就暂时放弃了进攻。过了两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又派王龁围攻上党。赵孝成王连忙派大将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刚到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听说上党已经被秦军占领了,廉颇知道秦军远道而来,一定无法持久,于是就地驻扎下来。

王龁得寸进尺,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身经百战,老谋深算,他审时度势,不与气势汹汹的秦军正面交锋,命令士军修筑堡垒,深挖壕沟,坚守阵地,跟远道而来的秦军对峙,一来挫挫秦军的锐气,二来消耗秦军的粮草,准备做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呢?”秦昭襄王心想:如果不除去这个老家伙,就无法打败赵国。他就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范雎回去以后,苦思冥想出一条妙计——反间计,于是连忙报告秦王,让秦王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大臣们议论纷纷:

“廉颇不敢进攻,他已经被秦军吓破胆啦!”

“廉颇太老了,怎么还能带军作战?”

“秦国最怕的其实不是廉颇,而是赵括……希望赵括不会出来担任统帅……”

“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大臣们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目中无人地说:“假如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此很是担忧,就劝谏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不要派她儿子去。赵王把她召来,问她有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带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知子莫如父”,由此可见赵括真正的本领了。但赵王赵括

却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就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浩大,自以为打败秦军不成问题。他把廉颇规定的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不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秦军那边的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重新使用廉颇的军事策略,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但为时已晚。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赵括想带兵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白起表面上接受赵军的投降,后来却把这四十五万赵军活埋了。可怜四十五万赵军,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任何人都要学会一种技能——倾听。一个人闭门造车,思路难免狭隘;打开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听,也要讲究艺术,能用自己的理智,客观地判断所听到的是否是真实可信的,然后才能根本听闻去采取相应的措施。平静的心境可以使我们意志集中,头脑清醒。对眼前的问题,有一个沉着、全面的看法,也可以使我们看清周围的环境,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容易忽略的事物上去,出现了问题你要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所在,才能避免更大的错误发生。

学于古训,乃有获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傅说说:“王!人们要求增多知识,这是想建立事业。要学习古人的经验、训示,都会有所得;建立事业不效法古训,而能长治久安,不是传说也是耳闻。”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苏北宝应城外有户姓张的财主,家雇两个伙计。大伙计叫万老大,小伙计叫柳老面。那天启明星刚露脸,张财主便把两个伙计叫醒下地割麦子。万老大扛着一把锋利的大镰刀在前头走,柳老面忽感肚子痛,招呼了一声便钻入竹林去出恭。完事后柳老面赶到地头,见前面沟头躺着一个人,不由得喊起娘来,原来是万老大的脖子上直冒鲜血,已倒地身亡。柳老面发疯似的奔回张财主家。张财主赶到地头惊呆了,这人命案非同小可,就挂下脸说道:“这里并无他人脚印,必是柳老面所为!”当下地保、里正一拥而上,将柳老面押到官府。

适逢宿迁戴知县告假回扬州省亲,船过宝应,见岸上围了一大群人,就上岸察看。宝应知县正在验尸,苦于无法破案,就请戴知县帮助他分析案情。戴知县只见尸体周围麦棵整齐,脚印清晰,并无搏斗痕迹,旁边一把贼亮的大镰刀,刀刃锋利,上沾鲜血。乡人做证:此刀是万老大的。

戴知县又调查了柳老面平日的禀性,人们都说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连鸡也不敢宰,是有名的软面疙瘩。戴知县又仔细将尸首查看,看见尸首身下躺着只死蛤蟆。他摇摇头叹息:蛤蟆成凶手?自古未曾听说过。不过此案不是自杀,亦非他杀,其中定有蹊跷。忽然身旁有个随从叫起来:“这儿有血!”

戴知县细瞧,果见草丛里有几点淡血迹,可不像人血。旁边还有一条二尺多长的死蛇,蛇腰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痕。他想怪了,蛇和蛤蟆不可能操起镰刀割万老大的脖子,但为啥现场留下这两个死物?便和宝应知县带了死蛇和死蛤蟆回衙门。第二天,戴知县扮成江湖郎中到百姓家中串门,和几位老者拉家常,讲得兴起,便把那蛇拿出,请教为何物所伤。大家同声道:“像是螳螂锯的。”

一个老者问:“在捡到死蛇处可见到蛤蟆、老鼠等物?”

戴知县一惊道:“果有一只蛤蟆。不知何故,请赐教。”

老者笑道:“先生有所不知。这几物是天敌,蛇吞蛤蟆、老鼠为常情,螳螂拔刀相救为天性,跳到蛇腹咬紧蛇身,锯开皮肉。还有一说,大凡螳螂救出被害之物,精疲力竭,往往就变成被搭救之物的一顿美餐。这虫豸之类也有恩将仇报的。”

戴知县听此欣喜万分,回到县衙即叫宝应知县升堂断案。百姓听说奇案已破,相约赶来衙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两个知县坐堂上,戴知县说:“据本官查明,万老大属自误身亡。究其原因,乃是蛇、蛤蟆两物作祟。”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叹声。

戴知县又道:“万老大来到地头,看见一条蛇正吞蛤蟆,一只螳螂跳过来,锯开蛇肚,救出蛤蟆,蛤蟆见面前的螳螂,一口把它吞进肚中。万老大是个忠义的孝子,见这蛤蟆恩将仇报,气极了。肩上扛着大镰刀,便攥着刀把用力拉下去打蛤蟆,谁知莽撞之中锋利的大镰刀把自己的脖子给割断了。万老大身子倒下压死了蛤蟆。柳老面在后面出恭,不知这一切,故造成此桩奇案。”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沧州。有一年沧州降暴雨,把南边一座濒河的古庙冲塌了,庙前的两只石兽也顺势滚进了河底。

多年后,庙里的和尚们四处云游,化缘筹款,准备重造庙宇。几经筹建,庙终于落成了,可是庙门的石兽一时却请不到高明的石匠打制。和尚们便悬赏,请人下河打捞那两只落水的石兽。

船工们打捞了几天,一无所获。有人猜测说:“这两只石兽一定给河水冲到下游去了。”

于是,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又去下游打捞了十几里,然而,十几天的努力,又是一无所获。大家渐渐灰心了,但又觉得奇怪:这么沉重的石兽,明明掉进河底了,怎么会捞不着呢?难道它飞出水面了不成?

正当人们对打捞石兽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指点迷津了:“你们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么重大的石兽,怎么会冲到下游去呢?石头坚硬沉重,而河底的沙土松浮不实,石兽沉陷河沙里,一定越陷越深,埋在河底深层了!”

众人听罢,豁然开窍,于是又划船到庙旧址附近的河里去捞。有人还在长竹竿上绑住铁器,伸到河底去寻探。大家昼夜奋战,忙忙碌碌半个多月,还是徒劳!

这时,有个过路的老船工,听了事情的原委后笑说道:“你们总是按着常理想,怎么不全面探研一下河底沙土的运动规律呢?河底的石兽既不会顺流而下,也不会沉在原处不动。现在,这两只石兽正在河上游的某处睡大觉哩!听我讲完道理,你们就明白了。因为石头坚实沉重,河沙松浮不实,石兽沉到河底,激流冲不动它。可激流的不断冲击,却能把石兽下面的泥沙渐渐掏空。激流越冲空穴越大,有一天大到石兽失去重心时,就会跟翻筋斗似的倒在空穴里。在时间的长河里,石兽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着,便会慢慢地爬到河上游去了。不信,你们去上游找找看?”众人按照老船工的指点,划船到几里外的上游去打捞,果真一举捞出了那两只大石兽!

经验来自生活,要注意多观察并吸取古人的经验,才会有所得。牛顿说:“如果说我所看得比别人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这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之言,长者的智慧是从几十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生阅历,他们知道的事情比较多,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请教他们来给自己提供帮助,让自己少走弯路。

不过,对于经验也不可拘泥于事,而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水中之物,往往都是顺流而下,几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事。如果被此所缚,当然会做出一些劳而无获之事。假如我们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突破常规去解决,也许你会有新的收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永远都不会过时。有时候,我们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不能一成不变地用经验去看待问题,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才会有进步。

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全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

告诉你们各位卿士:功位崇高是由于有远大的志向,事业广大是由于勤劳。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居官不应该骄傲,俸禄也不应当奢侈,恭和俭是最好的美德啊!

秦末楚汉争霸,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刘邦兵力少,不消多大工夫,项羽就打进了关。大军接着往前走,一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将官曹无伤,想投靠项羽,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密告,说:“这次沛公进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项羽听了,气得瞪着眼直骂刘邦不讲理。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次进咸阳,不贪图财货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哩。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项羽下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消灭。那时候,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项伯怕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陪着刘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张良不愿离开刘邦,却把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项伯,再三辩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请项伯帮忙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项伯答应了,并且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礼。

第二天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且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玦,要项羽下决心,趁机把刘邦杀掉。可是项羽只当没看见。

范增看项羽不忍心下手,就借个因由走出营门,找到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说:“咱们大王(指项羽)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敬酒,瞧个方便,把刘邦杀了算了。”项庄进去敬了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说着,就拔出剑舞起来,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来了。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是想杀刘邦,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说着,也拔剑起舞。他一面舞剑,一面老把身子护住刘邦,使项庄刺不到刘邦。

鸿门宴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紧张,也向项羽告个便儿,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樊哙。樊哙连忙上前问:“怎么样了?”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看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了。”樊哙跳了起来说:“要死死在一起。”他右手提着剑,左手拉开帐幕,闯了进去,气呼呼地望着项羽。项羽十分吃惊,按着剑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吗?”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替他回答说:“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项羽就吩咐侍从的兵士赏他一杯酒,一只猪腿。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儿,刘邦起来上厕所,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刘邦留下一些礼物,交给张良,要张良向项羽告别,自己带着樊哙从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刘邦走了好一会儿,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范增。”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非常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得粉碎,说:“唉!真是没用的小子,没法替他出主意。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等着做俘虏就是了。”

做任何事,都需要果断。虽然有的时候,决断会让我们阵痛,但对于全局来说,却是必需的。但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当断,什么时候不当断?决断时应该采用何种措施?决断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后果?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学习和应该具备的智慧。那就首先应该看清决断的时机和形势,然后当断则必断,最后还要在决断的痛苦中吸取教训,避免再遇到需要决断抉择的情况,鼓足勇气东山再起。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做事情,之前要有所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不要开启宠幸的门路而导致受到侮辱,不要以改过为耻而形成更大的过错。这样思考所担任的事,政事就不会杂乱。

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弟弟。田婴为齐相十一年,共有四十多个儿子,孟尝君的母亲只是田婴的一个妾,地位不高。孟尝君本名田文(孟尝君是他的谥号),幼时即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机智。长大后逐渐掌家事,广纳能人,声名渐显,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孟尝君养士三千,当然其中也有吃闲饭的。有一位叫冯谖的穷人,实在穷得没办法了,就托人找孟尝君,希望能到孟尝君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例行公事地问冯谖的情况:“有什么爱好吗?”“没有什么爱好。”“那有没有什么能耐呢?”“也没有。”可就这样一个既无爱好又无能耐的人,孟尝君居然也收留了他。可那些用人可就不干了,看不起冯谖,成天给他粗茶淡饭。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倚门弹剑哼歌了:“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用人就把这事向孟尝君打起了小报告,孟尝君大手一挥:“给他吃鱼,待遇跟别人一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故技重演,这回唱的是:“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别人就把这事当笑话一样讲给了孟尝君听,孟尝君豪爽地说:“给他车子吧,与别人乘的车一样。”这下,冯谖可就得意了,骑着车子去看他的朋友并且说“孟尝君非常尊重我。”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下,别人都觉得他太过分了,简直是贪得无厌,就去孟尝君那儿报告,孟尝君倒不在意,在得知他家中尚有一老母后,就叫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于是,冯谖就不再唱歌了。

一次,冯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当地百姓大感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孟尝君看到这种情景,非常感动,他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义’,我今天才看到了。”

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

无论干什么事情,准备充分就会减少或防止忧患的发生。做事之前,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会避免失败的隐患。具有高明的远见能让你有备无患。远见卓识的人,在做事情之前要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陷入窘境。要运用理智来预测尚未降临的困难,可以解除眼前的忧虑。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而灾难面前更是人人平等!谁的准备越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并获得成功。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治和乱在于众官。官职不可授予亲近,当授予能者;爵位不可赐给坏人,当赐给贤人。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又当把握时机。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庄公问曹刿:“齐强鲁弱,我们能打胜吗?”曹刿反问:“陛下感到自己为百姓办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战胜敌人呢?”庄公说:“我虽尽责不够,不过还是时时想到百姓。吃穿不敢独享,常常分给人们。”曹刿说:“这很好,但只靠施这些小恩小惠,百姓还不会真心实意跟陛下去作战的。”庄公又说:“我还能时刻想到百姓疾苦,凡重要诉讼案件,都亲自考察,不因自己所爱而滥赏,不因自己所恶而加刑,一定按实情做出处理。”曹刿高兴地说:“好!真能做到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齐国一决雌雄了。”

庄公进一步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战胜齐国呢?”曹刿说:“打仗要根据战场的千变万化随机处置,决不能事先凭空决定采用什么固定的战法。我愿和陛下一同率军前去作战,根据实际情况谋划。”庄公认为曹刿讲得有理,遂同曹刿一起带领大军迎敌。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了阵势。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庄公见状,也欲击鼓迎战。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擅自出战者斩。鲁军纹丝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只好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齐军重振精神,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鲁阵仍岿然不动,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以为是怯阵,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阵中杀声骤起,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盔弃甲,狼狈溃逃。庄公见齐军败退,欲下令立即追击。曹刿忙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观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三十余里,斩杀、俘虏了许多齐军,缴获辎重无数,全胜而回。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考虑妥善之后就要马上行动,行动则尽力选择最恰当的时机。比如一个企业,一旦瞅准了时机,就要准确地把握住,而后才能壮大自己,完成质变;抓不住机遇,反而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祸患。当然,做事情之前,先要用心地去思考。以理智来判断,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不要忽略细小的情节。缜密的思考习惯会让我们解决问题更加顺利。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不做无益的事来妨害有益的事,事就能成;不重视珍奇物品,百姓的用物就能充足。犬马不是土生土长的不养,珍禽异兽不收养于国。不羡慕远方的物品,远人就会来;所要重视的是人才,那自己附近的人民也就安定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