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 第七章 管理者要赋予企业生命
第七章 管理者要赋予企业生命
作者:王剑   |  字数:11840  |  更新时间:2015-03-11 15:04:36  |  分类:

职场励志

管理下属要有严密的组织

有人问李嘉诚:“企业做到之后靠什么控制它?靠人还是靠制度?”李嘉诚的回答是,一定要靠制度,靠人绝对不成。最信任的人,也一定要有监督与制衡,这就是组织与制度的力量。李嘉诚认为,只要组织正确,企业便能长存。

李嘉诚“子承父业、江山代传”的观念并不浓厚,他把企业的健康发展看得比儿子们的权位和财富更重要。因此,虽然他很努力地栽培儿子,但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继承自己的集团,而是培养他们的才能。李嘉诚强调,企业的永续经营靠的是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团队组织的同心协力,如果儿子不堪当大任,他表示由外人来管理企业也无妨。因为,组织正确才是关键。

在李嘉诚的管理心得中,李嘉诚说过这样一番话:“公司最大的资产并不是拥有庞大的资金,而是靠一个组织,公司的1000多个行政人员班底,是我们最大的资产。”

管理公司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整个组织。李嘉诚说:“作为一个集团的领袖,第一,要责己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更大就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一百多年的银行也一朝崩溃。”

李嘉诚十分重视组织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他很看重团队的作用。在他看来,企业做大之后,需要一个组织、一个对你有信心,又愿意与你团结同心的优秀组织来帮你,而且你也必须信任这个组织,对他有信心,这样才能同心协力取得成功。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这句话用在企业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企业员工不断流动,但只要有牢靠的制度,组织可靠,那么无论员工怎么流动,企业依然能够稳定地发展。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重视用组织纪律约束每个员工,让员工学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会议决策,执行公司制定的计划,这样企业必然会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钢铁团队。

有一个著名的海盗首领,名叫罗伯茨。在他的海盗生涯里,他一共抢劫了四百多条船。尽管是海盗,但他和其他海盗不同,他从不喝酒,只喝淡茶。他还是一个善于用纪律管理下属的人,他制定了一份“海盗十戒律”。

在这份戒律中,罗伯茨要求全体成员平等表决日常的一切事物;不允许偷取同伙的财务,否则将被遗弃在荒岛上;严禁在船上赌博,每天晚上八点必须准时熄灯;不许佩戴不干净的武器,每个人都要把枪和刀擦洗干净;不准勾引妇女,不许携带儿童上船,否则就会被处死;不许临阵脱逃,否则将被处死;严禁私斗;战斗中残废的人可以留在船上不工作,并且可以领到800块西班牙银币……

虽然其他海盗也有类似的规定,但罗伯茨执行最严格。由于这种纪律的约束,罗伯茨才能每次获利颇丰,他还获得“黑色准男爵”的绰号。后历史学家称,这份海盗戒律是原始的民主主义。

看一看,一个海盗头领都知道用组织纪律约束部下,懂得用纪律打造铁的团队,作为企业的领袖,更应该依靠严密的组织来管理下属。在这方面,除了李嘉诚做得非常好,美国的西点军校也是典范。

为了保障纪律锻炼的实施,西点军校有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还有具体的惩罚措施。比如,学员若违反军容,校方会惩罚他身着军装,肩扛步枪在校园里正步行走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

据说,艾森豪威尔将军当年在西点军校就被惩罚,因为他自由散漫惯了,经常违反纪律。因此,他经常被惩罚在操场上来回走步。经过一年的训练,纪律观念终于根深于他的大脑。所以,后来我们才看到威严的艾森豪威尔将军。

其实,管理员工与管理军队一样,都必须强调组织纪律。组织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是维系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有了严明的组织纪律,才能具备战斗力。

组织纪律是确保做事正确、行动有效、执行到位的有力武器。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这样才能将员工很好地拧成一股绳,团队才能迸发出战斗力。否则,团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会变成一盘散沙,大家不听命令,不服从指挥,随心所欲地行动,就不可能产生战斗力。

不做骄傲自大的领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李嘉诚是高高在上的世界华人首富。富可敌国的他,是否会骄傲自大呢?对待自己的员工,他是否会趾高气扬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李嘉诚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领袖,他认为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自己努力,还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考虑别人的见解,要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重视每位员工的贡献。

在长实集团里,李嘉诚一直要求大家保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谏风格,这在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里是少有的。这全都是因为有李嘉诚这样一位平易近人、乐于受教的领导人。李嘉诚曾强调,组织必须配合人性化的管理,他从不要求员工做终生效力的保证,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小事,让员工觉得值得为他终生效力。

2008年6月26日,李嘉诚参加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并在典礼上致辞,他公开了自己的成功秘诀,他把这个成功秘诀归结为四个字——自负指数。他计算自负指数有四个标准,也就是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否过分骄傲和自大?

第二个问题:我是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

第三个问题:我是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

第四个问题:我是否缺乏预见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李嘉诚在致辞中表示:“我与大家分享的这项秘诀,那是终生指引我能凭借情感和智能、超越感受和本能的导航器。”无疑,这也是李嘉诚经商几十年以来,一直保持高昂的前进姿态的重要原因。因为懂得反省自我,拒绝骄傲,李嘉诚才能始终如一地低调进取,也才能连续15年蝉联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其实,李嘉诚不仅在长实集团里平易近人,在汕头大学也与大家打成一片。对于汕头大学的学子来说,李嘉诚被亲切地称为“诚哥”。从1981年汕头大学建校开始,每一年的毕业典礼,李嘉诚都会回到汕头大学,给即将毕业的学子们寄语一番。

有一次,汕头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静雯看见李嘉诚后,条件反射地喊出了:“诚哥,你好!”喊完之后,自己都笑了,李嘉诚热情地回应:“你好,你好!”从汕头大学毕业的学生张燕回忆起与李嘉诚的那次见面,觉得李嘉诚非常亲切,他与每个人握手合影。尽管他说话带有浓厚的潮汕腔调,但有一句话至今让张燕印象深刻,“做人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嚣,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李燕说,李嘉诚还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信封,里面塞了一些钱,这个举动让李燕觉得很贴心,她说:“只有家里人才会在自己出远门前那样做。”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嘉诚的平和待人,如果他是一位骄傲自大的领导,人们不可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股亲和力。

反观当下的一些企业,他们的管理者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屑于和基层员工打交道,不愿意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在员工的心目中,他们威严有余,但亲和力不够。这样如何凝聚人心呢?如果他们能够放平心态,保持谦虚和低调,多走近一线,多走近员工,那么不仅可以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还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瑞典一家电器和水暖器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公司业务迅速走下坡路,面临重重困境。在这个关键时期,沃特斯走马上任,担任公司的总经理。在短短18个月之后,他成功扭转了公司的颓势。他是怎样做的呢?

原来,他上任之后,为了帮员工重拾信心和自重感,积极深入车间,与普通员工接触。据说一年中,他有150天在生产车间度过。由于该公司坐落在小镇上,公司的一举一动都被周围人关注,自然引来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记者问沃特斯:“你接手的公司千疮百孔,你为什么还不实施管理措施呢?”

媒体所说的“管理措施”指的是常规性的领导策略,即坐在办公室里,一本正经地做战略规划。沃特斯的回答是:“如果我不亲临现场,不重视现场工作,而是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里,那么我怎么能让现场工作人员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呢?”

沃特斯正是通过放低姿态,深入现场,对员工实施激励,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迸发出高昂的工作激情,以此扭转了公司的颓势。

无独有偶,69岁的罗杰·米利肯——米利肯联合公司的董事长,也重视深入前线与员工交流,他经常亲临车间现场,忙于员工聊天,并亲自摆弄机器。不要小看管理者的这种行为,它会对员工能产生强大的鼓舞,员工会想:原来领导很重视我们基层员工。这样一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身为管理者,为了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除了深入一线与普通员工接触、交流之外,还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和员工打成一片。比如,公司举办娱乐活动时,管理者不妨大胆地露两手,哪怕水平有限,哪怕“愚弄”自己一番,只要能带给大家欢笑,也不失为一种“亲民政策”。这样能让员工看到管理者平易近人的一面,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好感。

像大公司一样思考,像小公司一样行动

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提到梦想,绝大多数经营者会说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李嘉诚认为,比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更难做的是将企业做得长久。李嘉诚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最典型的就是产品,一个新的产品有导入期,有成长期,有成熟期,有衰退期,这是一个生命的规律。企业也如此,中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七八年,小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大约两三年,而李嘉诚的企业生命周期已经五六十年了,他是怎样穿越生命周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呢?李嘉诚认为有两点,第一,像大企业一样思考;第二,像小企业一样行动。

怎样像大企业一样思考呢?企业应该思考什么呢?李嘉诚认为,企业应该思考最宏观、最长远、最重要的问题,比如战略问题、竞争问题、机制问题。战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方向问题,方向选对了,就不怕路远;方向选对了,路就不会太远。

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是时间问题,即一个战略的时间跨度是5年计划,还是10年规划,还是20年战略,这个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想清楚。未来一年要干什么,未来5年要干什么,未来10年要干什么,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

第二是地域问题,即产品到底要卖到什么地方去,是做一个区域品牌,还是做一个全国化的品牌,甚至是做一个全球化的品牌,这个是需要做好选择的。每个品牌的发展都有阶段性,有可能区域品牌就是最好的选择,小市场的最大好处是成本低、效益很高。假设一下,某品牌的酒在一个省年销售额10亿,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该品牌的酒如果能在某个地区年销售额10亿,那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第三是势域问题,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竞争优势的选择一般就是差异化和总成本,到底是选择差异化还是选择总成本呢?很多企业两者都选,但有些企业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才是更明智的。

如何像小企业一样行动呢?李嘉诚认为,成功的三件法宝是学习、思考和行动,其本质是像大企业一样思考来落实执行,强化执行力的打造。战略执行有“三步”:

第一步:将总战略细化为子战略,也就是当公司制定总战略之后,一定要在总战略的指导下,将其细化为若干个子战略,否则,战略太大、太空,是无法落实到位的。

第二步:战略号召要具体化为战略标准,如果号召不变为标准,就无法考核,就无法量化执行的质量。

第三步:高层管理者要将执行意识转化为全员行动,形成一种铺天盖地的力量。

说到像小公司一样执行,利丰公司就做得很好。

利丰公司的业务已经遍布全球38个国家,但他们并不喜欢将自己定位于“跨国公司”,而是谦虚地将自己定位为小公司。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曾经这样说:“我们最不想做的就是把公司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来经营。因为那些大公司需要在病休、住房津贴等所有你能列举出来的项目上制定政策。”

对于自己说的话,冯国经先生这样解释:“贸易公司必须保持小规模才能有效运作,这样才能快速发展而不至于形成官僚作风。同时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组织架构就能立即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像大公司一样思考,像小公司一样行动。”

怎样理解像小公司一样行动呢?根据冯国经先生的介绍,利丰公司有150多个小部门,每个部门都是独立负责某个大客户,或负责几个小客户,业绩与薪酬绝对挂钩,正是因为坚持这个简单的原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励。

在利丰公司上班,一切劳动报酬都是用现金来体现的,冯国经先生说:“现金能给予人们最大的灵活性,因为我没有可能设计一套同时满足1000个人的政策。”比如,利丰公司没有公车,如果员工上班需要开车来,那么可以拿自己的薪酬和奖金去买辆车,而跨国公司通常的做法是,雇佣一批专家去研究,制定关于汽车所有权的规定,然后再雇佣10个人去执行这些规定,这样执行力就大大下降了。

像大公司一样思考,是为了高瞻远瞩,放眼长远,制定全面的企业发展战略;像小公司一样执行,是为了灵活、高效、彻底地执行企业战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才能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一直屹立不倒,而且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强大。

动态管理:团队因灵活而高效

半个多世纪的经商生涯,让李嘉诚拥有一个帝国集团。如此庞大的企业集团,如何去管理它呢?李嘉诚采取的办法就是动态管理,灵活假设与设定企业管理坐标。李嘉诚曾说:“身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面临四面八方的挑战。以和黄为例,其业务遍布42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架构及企业文化必须兼顾不同地区的同事的愿望与期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灵活的团队管理策略。”

1979年,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结合中国人流畅的哲学思维和西方的管理科学,找一个适合公司发展与管理的坐标,建立一套灵活的构架,建立以诚信和宽容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以保证今天的扩张不会成为明天的包袱。

企业越大,单一的指令与管理就越行不通,这不仅会限制不同的管理阶层发挥他们的专业和经验,还会导致子公司与子公司、孙公司于孙公司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制造阻力。在长江实业集团里,有很多子公司和孙公司,李嘉诚会给他们定出不同的坐标,让管理层在坐标的范围内灵活发挥。

总体来说,李嘉诚采用的动态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相对灵活的决策机制

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形式主义,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这就需要建立相对灵活的决策机制。长实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影响力巨大的企业,与其采取灵活的决策机制是分不开的。他们在总的发展战略制定之后,然后由各子公司去分配各个阶段的战略计划,这样就细化了战略,提高了执行力。

(2)保持相对灵活的财务制度

任何大型企业,由于大一统的财务制度,都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而在长江实业集团里,他们采取的相对灵活的财务制度。这避免了粗放型的财务制度下,没有明确的财务目标的缺陷。在相对灵活的财务制度下,各个子公司的赢利状况,都会一目了然。这样便于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便于发现问题。

(3)保持相对灵活的人才配置

管理者在团队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人才的使用来体现,达到员工与工作的合理匹配,使不同能力的员工承担适合他们的工作。简单的工作由工作能力较低的员工去做,难度大的工作由素质高的员工去完成,并且通过对能力较低的员工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的能力提升以后,可以从事难度较大的工作。

管理者的用人之道在于,知人善任,用人之长,就是将人才的优点了解清楚,将他们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同时,管理者要避免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前者浪费了人才资源,后者影响工作完成的质量,还会导致员工产生挫折感,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两者都是失效的人才资源配置。

(4)保持统一的品牌与形象

无论企业的规模多大,子公司、孙公司的数量有多少个,无论企业采用多么灵活的管理策略,企业的品牌与形象必须自始至终统一,这是一个企业集团之所以成为集团的典型标志。就像士兵打仗一样,一个国家有多种类型的兵种,他们的功能不一样,他们的实力不同,但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必须有统一的旗帜。否则,各支军队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各自为战,那岂不是乱七八糟,毫无战斗力可言?

看看国内的一些企业,他们没有统一的形象,公司与品牌、品牌与产品、不同的产品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一个公司请四五个广告公司为其工作,甚至一个产品请多个广告公司为其工作,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在长江实业集团,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存在的。

在长实集团这个大团队之下,还有很多小团队,各个团队之间保持相对统一,又相对独立,因此在执行任务时非常灵活、非常高效,这就是长江实业集团为何连续十几年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也是李嘉诚为何长期占据世界华人首富头把交椅的原因。

团队气质:团队就得有傲骨无傲心

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李嘉诚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也许很多人认为,在如此杰出的成就背后,李嘉诚以及他的团队难免会心生傲气。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因为李嘉诚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有傲骨无傲心的团队。

2005年6月28日,李嘉诚在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举行名为“与大师同行”的系列演讲管理的艺术。在演讲中,李嘉诚说:“我常常跟儿子说,你要建立没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团队,在肩负经济组织其特定及有限责任的同时,也要努力不懈,携手贡献于社会。”

演讲结束后,很多学生针对“傲心”和“傲骨”的问题,请求李嘉诚做出详细的解释。李嘉诚是这样回答的:“傲心与傲骨的区别非常大。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了不起,就像一杯水装满了之后,一滴水都装不进去,这是傲心。”

傲心,即骄傲之心,人一旦心生傲气,就会忘乎自我。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忘了自己姓什么,忘了应该如何平和地对待员工,如何对待同行,如何对待竞争对手。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如果有傲心那将是可怕的,因为傲心会阻碍企业发展。因此,杰出的企业家、优秀的团队,都会消除傲心,谦虚待人。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如何谈到管理员工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当员工只有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至10万人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松下幸之助用一番谦虚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企业老板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的意思是,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企业领导人应该冲锋陷阵,亲力亲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领导者应该更多地依赖员工;当企业规模庞大,形成集团时,必须依靠组织,依靠团队精神。

可以说,松下幸之助的这番话,道出了李嘉诚的心声。在团队建设和企业管理上,他从来都是谦虚待人的,即便连续多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他依然谦和地说:“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正因为有了这种谦和的心态,他在对待员工、对待团队上,总是充满平和的心态,目的是想为大家做一个有傲骨无傲心的榜样。

不仅如此,他在对待同行或对手时,也同样保持有傲骨、无傲心的姿态,即便他人无理,他也会宽以待人。即便对方公司实力孱弱,已经沦为他的收购对象,他也会以礼相待,而不是以势压人。这一点,深得竞争对手的钦佩,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长实公司召开记者会,邀请了与长实有业务关系的公司参加。有一家大公司的一名外国主管表现得十分傲慢无礼。原本他承诺参加这次招待会,但却中途失信,回到自己的国家度假去了。

后来,李嘉诚亲自去见这位外国主管,问他:“为什么你答应好的事情却反悔呢?如果我是你,我连觉都睡不着。”没想到,对方漫不经心地说:“Illsleeplikeababy”意思是,参加记者招待会我会像一个小孩一样睡着的。

李嘉诚愤怒地说:“Sorry,Idontthinkso”意思是,我并不这么想,由于他失信在先,李嘉诚为了保护公司的利益和声誉(与不守信的公司合作是有风险的),就把交易价格提高了50%。结果不到72小时,这位外国主管就打电话给李嘉诚,诚恳地请求面谈协商。当李嘉诚赶到时,他和公司的重要领导人纷纷请李嘉诚吃饭。

李嘉诚说:“你们是不是还sleeplikeababy?”

他们说:“我们一直都没能睡好。”

对于这位外国主管的故意失信行为,李嘉诚并未多提,更没责骂他,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李嘉诚收购了这家公司。

在这个案例中,李嘉诚的傲骨彰显无遗:你故意失信于我,我也不跟你计较,但是我会想办法让你俯首称臣,让你输得心服口服。这就叫傲骨,他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品质。至于傲心,那是一种肤浅、愚蠢的态度,这是一个优秀团队不应该有的。

战略要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

科学投资杂志曾进行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小企业平均寿命在三四年之间。为什么企业寿命如此之短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科学有效的战略。李嘉诚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方向性的、全局性的、预见性的、谋略性的企业规划,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呢?

在李嘉诚看来,企业战略应该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在制定战略之前,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战略定位越准确越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

什么叫“抉择”和“权衡”呢?很简单,那就是在制定每个战略前,都要做细致的战略分析,权衡利弊,选择最好的发展之道。这个前期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握。

美国最富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在全球十大超级智囊团中排行榜首。它有1000名职员,其中一半是各方面的专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兰德公司集中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来研究中国政府的态度问题,最后得出“7字结论”——中国将出兵朝鲜。

兰德公司将这一研究成果作价500万美元(这相当于当时一架最先进的战斗机价钱),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研究成果还附有380页的资料,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并十分肯定地判断: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会战败。

遗憾的是,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的官员们不肯买账,他们认为兰德公司在恶意敲诈。后来,麦克阿瑟将军从朝鲜战场回来,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事后,美国政府出价200万美元,买回了那份“过期”的报告。

军事上的战略决策要从细节中来,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决策同样如此。为什么麦当劳的分店开到中国哪里,就火到哪里?很多餐饮界人士对麦当劳是羡慕嫉妒恨,可他们并不知道麦当劳在制定战略之前,做过艰苦细致的市场调研工作。

麦当劳在打入中国之前,花了5年时间跟踪调查中国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情况,了解中国人的消费方式的特点,提前4年在中国东北和北京市郊实验马铃薯。麦当劳的店铺装修也十分注意细节,就连柜台、桌椅的高度和尺寸,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身高体形来确定的。麦当劳在中国开首家分店时,在北京选了5个地点反复论证、比较,这就是抉择和权衡,最后不出意外地一炮打响。这就是细节在战略决策中的魅力。

同样,为什么李嘉诚做什么生意都赚钱?为什么别人不敢做的生意,李嘉诚敢做?这都是源于他的团队在战略决策前,注重从细节上做调查、搞研究,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做出最佳的决策。但是,仅有科学的战略还远远不够,因为再好的战略都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谈。

希尔顿是美国的“旅馆大王”,他严格要求员工:不管工作如何辛苦,都必须对客户保持微笑。他把“你今天对顾客微笑了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经营旅馆的几十年中,他经常巡视各分店,每到一家分店,他都不忘告诉员工:今天你对顾客微笑了吗?

1930年,美国遭遇了罕见的经济大萧条,80%的旅馆在这次危机中倒闭。希尔顿旅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如此,希尔顿仍然有坚定的信念,他积极飞赴各分店,鼓励员工一起共度难关。在借债度日期间,他仍然要求员工对客户微笑,他呼吁:“万万不可把心中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遭到何种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属于顾客!”

由于全体员工在服务中很好地贯彻了微笑原则,希尔顿旅店感动了很多人。因此,希尔顿旅店的回头客特别多,渐渐地,它走出了低谷。后来,当希尔顿旅店不断扩大规模时,希尔顿问员工们:“你们认为还需要添置什么?”员工答不上来。希尔顿笑着说:“还要继续添置一流的微笑!”

希尔顿告诉员工:“如果我是一个旅客,单有一流的设备,没有一流的服务,我宁愿弃之而去住那种虽然设施差一些,却处处可以见到微笑的旅馆。”正是因为全体员工把执行落实到微笑这一细节上,希尔顿旅店才能至今屹立不倒,傲视群雄。

全球第一零售巨头沃尔玛也要求员工对客户保持微笑,并且有明确的规定:员工必须对3米以内的顾客微笑致意,甚至还有微笑的细则——要露出8颗牙齿。另外,当顾客提出问题时,员工永远不能说“不知道”。可以说,沃尔玛帝国有如今的成功,与它注重执行细节是分不开的。

有人曾问世界最伟大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密斯·凡·德罗的回答只有简单的六个字——秘决在细节中。他反复强调:“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但如果你不把握好细节,永远称不上是一件好作品。”

同样,不管企业战略如何豪迈、如何富有远见,如果不注重从细节上调研,不重视从细节上去执行,也永远称不上好战略。真正的好战略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人潮涌动的街道上如果没有红绿灯,就会陷入混乱、拥堵;实力雄厚的公司如果没有制度,很快就会遭遇危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都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保证,是凝聚团队、团结人心的粘合剂。因此,制定一套性质有效的制度,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显得尤为重要。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制度。制度再好,如果只是挂在嘴边,贴在墙上,不付诸行动,不去执行,不落实到位,那么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管理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因此,管理者一定要严抓制度的落实,并从自身做起,带头执行制度,为员工做榜样。

李嘉诚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以身作则,给员工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公司,李嘉诚虽然是董事会主席,但却像普通员工一样,严格遵守公司的规定。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公司,下班之后,他却是最后一个离开。

李嘉诚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经常对身边的高层说:“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比如,李嘉诚曾要求高层们控制好给员工开会的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否则马上终止会议。如果有事情没有说清楚,自己找时间再给员工说。刚开始,高层们都不适应,开会经常超时,慢慢地,他们意识到,鸡毛蒜皮的事情没必要开会说,开会应该讲重要的事情。从这以后,公司高层给员工开会花的时间少了很多,开会的效率也高了很多。

有一次,李嘉诚和几名董事开会,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当他发现开会时间超过了45分钟时,马上停止会议,并向大家道歉,然后宣布散会。

几个董事表示,事情还没商讨完,而且事情非常紧急,因此,恳请李嘉诚破例延长会议时间。但李嘉诚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语重心长地说:“大家都是公司的高层人员,公司上下数千双眼睛都盯着我们看,我们要给员工作出一个好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的管理者,都是重视以身作则的人。他们不会对员工一套,对自己又是一套。在这方面,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与李嘉诚的做法不谋而合,无论谁违反了制度,都要按制度规定处罚,这样才能服众。

柳传志认为,公司开会的机会比较多,如果总是有人迟到,很多事情就无法顺利地展开商议。因此,联想集团订下制度规定:只要你没有请假,不管你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都不能开会迟到。迟到了就要罚站,罚站就要站1分钟。这个罚站是把会议停下来,大家看着你站1分钟,有点像默哀一样,让你很难受。

联想刚制定这个罚站规矩时,柳传志就处罚了一个老处长。柳传志说:“他罚站的时候,站了一身汗,我坐在一旁,也是一身汗。后来我跟他说,今天晚上我到你家去,给你站1分钟。但是今天,你必须站在这里1分钟不可。”

迟到罚站,联想从来不搞特殊化,柳传志也曾被罚站3次。有一次,他被困在电梯里,电梯坏了,他用力地敲门,想叫人帮他请假。但是没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要被罚站。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公司建立制度后,关键在于执行,只有当制度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制度才会显现出生命力。其实,按制度办事讲究的是“对事不对人”,处罚员工是因为他违反了制度,处罚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提升管理效率。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还要重视检查监督。没有检查和监督,你就不知道公司的规章制度落实得怎么样,你就不知道谁钻了制度的空子,谁绕开了规章制度谋私利,更不知道制度存在哪些不足。所以,检查监督要经常化、要细致化、要严格化,做到一视同仁,杜绝敷衍了事搞形式。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体现了管理的严格化,但并未否定管理的人性化。因为制度与人情并不矛盾,制度无情人有情,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在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处处体现对员工的尊重,顾及员工的感受,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多给员工信任和赏识,多与员工保持沟通,多给员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