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主管 > 第四章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人要用制度说话
第四章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人要用制度说话
作者:王剑   |  字数:13462  |  更新时间:2015-03-11 14:24:36  |  分类:

职场励志

1管人要用制度说话,“人治”不如“法治”

孙子兵法指出:“要规定明确的法律条文,用严格的训练整顿军队,对士兵过于宽松,过于爱怜,结果会导致士兵不能严格执行命令,部队陷入混乱而不能加以约束。”当前企业面临的竞争,其残酷程度不亚于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血肉拼杀,如果企业没有严明的制度,做不到令行禁止,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秩序、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一个团队缺少规章、制度、流程时,团队就很容易陷入混乱,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下面是企业因没有合理制度的规范、主要靠人治而产生的常见弊病:

(1)职责不清

在很多企业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制度不合理,导致工作安排不合理,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但实际上哪个部门都没有认真负责。两个部门对工作纠缠不休,扯皮推诿,使得原本应该是职责分明的人员安排变得混乱无序,造成极大的内耗。

(2)业务流程无序

由于人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容易导致一项工作原本应该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但是人受情绪变动的影响,往往容易跳出这个流程,任意所为,最终造成流程无序。举个例子,采购人员拿着资金外出采购,回到公司原本要上交账单,和财务交接工作。但是由于公司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采购人员可能迟迟不与财务对账,甚至私吞公款,利用假票据蒙混过关。

(3)缺少协调与配合

由于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哪个部门负责哪项工作,那么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出现部门间的断层,彼此间缺乏协作意识,你站在那儿观望,我也站在那儿观望,大家都认为这件事应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导致小问题被拖成大问题。协调不力是管理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因为它使团队无法形成凝聚力,使员工缺少团队意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有章不循

还有一种情况是,公司有相关的规定,但规定出台后领导者不遵守规定,也不严格按规定办事。当员工违反规定后,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导致员工不把规定放在眼里。比如,有一家公司的领导对大家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个月只有两次迟到的机会,请大家不要迟到。”可是大家根本不把领导的话当回事,习惯了迟到的员工继续迟到,而领导者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就连半句批评都没有。这就是典型的有章不循,其根本原因在于规章制度不严肃,随口一说,而且并未说明:如果迟到了第三次,将受到何种处罚。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当一家企业崇尚人治,忽视用制度管人时,员工就会变得没有执行力。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企业中,当老板在公司时,员工就有执行力。当老板不在公司时,员工就没有执行力。因为不用制度管人的公司,其员工往往会无视制度,而只看重老板的言行。这就是人治造成的不良后果。一般来说,人治有这样几个弊端:

第一,人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难以服众。

第二,人治带有专制性,缺乏民主性,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人际关系紧张。

第三,人治经常过不了人情关,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企业无法产生凝聚力。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用制度与纪律管理企业,并使制度与纪律成为员工的行动准则。事实也证明,用制度管人管事比用人奏效得多。如果你想让企业完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你首先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其次还要让制度产生威慑力,让大家严格执行制度。只有这样,你的公司才会在硬性制度的规范下,稳定有序、高效率地运营。

一家工厂的工人盗窃了厂里的产品,虽然盗窃的产品数量不大,但性质恶劣,属于盗窃。由于这个工人是厂里的老员工,平时找他帮忙的同事很多,大家与他关系都不错。于是乎,当老板准备依据公司的制度惩罚这位老员工时,很多员工都来为老员工求情,有人说:“原谅他吧,只要他知错就好了。”有人说:“少数服从多数嘛!”

厂长理直气壮地说:“厂里的规章制度通过了大家的认可才出台的,既然有了制度,就要按制度办事,绝不能徇私情。”结果,那名老员工受到了制度的严惩,虽然当时厂长有点被孤立的感觉,但是时间一长,大家都理解他的做法,而此后厂里的盗窃案也少了很多。

在这件事中,如果厂长不顾厂里制度,顺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处理或从轻处罚那名偷窃的员工,不仅厂里的偷盗之风得不到遏制,厂规厂纪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届时,厂里一片混乱,厂长的威信扫地,那才是真正的孤立。由此可见,制度出台之后,就要严格执行,绝不能找借口,公然违背制度的规定。只有按制度办事,才能维护制度的威信,才能遏制不正之风,维护企业的利益。

2制度“坐镇”,企业才能稳如磐石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这句话用在企业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企业员工不断流动,但只要有牢靠的制度,那么无论员工怎么流动,企业依然能够稳定地发展。反之,如果企业不实行制度化,那么员工就会像一盘散沙,握不紧也抓不牢,无法产生强大的战斗力。

日本东芝公司的电子产品之所以“容光焕发”,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芝公司对工作间的卫生有苛刻的要求:女工严禁擦粉,男工必须每天刮干净胡子,操作时,不允许说话、咳嗽、打喷嚏,防止空气振动,把尘埃扬起。

然而,在不少企业中,当员工不遵守制度时,管理者不严加处理,却碍于情面而放纵员工。比如,一天,一位员工迟到了,这位员工与领导的关系很好,领导不忍心处罚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过几天,又有一个员工早退了,由于这个员工的业绩突出,领导想:如果处罚他,很可能打消他的工作积极性。于是,他“宽容”了这个员工。这两件事情多数人都知道,结果很多员工都不遵守上下班时间。

其实,制度之所以无法约束员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员工违反制度后的处理态度,如果管理者不予重视,不加处理,就意味着默许员工的违纪行为。如果管理者毫不犹豫地按照制度处罚员工,那么制度的严肃性就得到了维护,领导者的威信也得到了维护。然而,人性化的变通实乃企业管理的长久之计,如果制度真的不合理,那么就要对制度进行重新审查,做出适当地修改。

宋先生是某私营企业的老板,经营着一家中型皮鞋公司。一直以来,公司都有非常严格的考勤制度——上下班都要打卡,对迟到或早退的员工,公司有严格的处罚措施。然而,最近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向他反映:公司中员工之间相互代为打卡的现象比较普遍,明明看到员工在上班后几分钟到公司,可检查考勤时却发现迟到员工的考勤卡已经打过了。

人力资源主管表示,虽然知道员工在考勤卡上做了手脚,但是苦于没有证据,也无可奈何。于是,宋先生要求人力资源主管每天早一点来到公司,站在打卡机旁边监督员工打卡,希望杜绝代打卡现象。很快,人力资源主管发现,在她检查期间,总有员工主动和她搭讪,甚至有人想把她的注意力引开。人力资源主管也是人,不好得罪员工,因此,这一招也难以奏效。最后,宋先生购买了一部指纹打卡机,希望从源头上刹住代打卡的歪风。

果然,自从推行了指纹打卡的考勤方式,代打卡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扼制。然而,还没等宋先生高兴几天,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员工因为迟到的问题经常抱怨不断,以至于影响了工作情绪。

这是怎么回事呢?自从推行指纹打卡制度以后,每天迟到的员工比以往“增加”了不少,很多员工迟到的时间仅为一两分钟,有些员工为了避免这一两分钟的迟到,不惜花钱打车到公司。由于按公司规定,只要上班之前没请假,就判定为迟到。因此,员工经常因为晚了几分钟,而被罚款,员工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因此,他们会在工作期间大声地抱怨,还有不少员工附和。接下来,该员工可能一整天都消极怠工,他的不良情绪还会传染给其他员工。

表面上看起来,宋先生公司的考勤制度得到了严格贯彻执行,但是却给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结果是宋先生始料未及的,作为公司的老板,他深知员工士气低落会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率,可是该怎么办呢?

或许有人建议:迟到1分钟可以不算迟到。如果真是这样,当员工迟到两分钟时,该不该算迟到呢?这样的问题在管理中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它反映了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之间平衡的重要性,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佳。

针对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其实宋先生可以每个月给员工3次迟到的机会,并且规定迟到最多不得超过10分钟。这种规定,就是对意外迟到的一种宽容,是管理人性化的表现。如果迟到次数超过3次,哪怕第4次迟到1分钟,也要坚决按制度予以处罚。这样才能维护公司制度的权威性。但是人性化也要掌握好限度,否则也会让制度失去权威性。

孙子兵法中指出,军队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要用严格的纪律训练整顿军队;对士兵不能过于宽松,过于爱恋,否则,很容易导致士兵不严格执行命令,从而导致部队陷入混乱,没办法约束。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残酷厮杀不亚于战场上的弱肉强食,因此,企业一定要用铁的纪律约束每一位员工。

3制度设置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在某工厂的生产车间门口,门卫提醒前来视察的领导戴上安全帽,但是却被领导恶狠狠地瞪了一眼:“懂不懂规矩,没看到领导来视察吗?”门卫无奈地赔笑道:“对不起,对不起!”某公司会议室的墙壁上有一个醒目的标语:进入会议室请关手机。但是有些领导者却没有这么做,开会时经常有短信或电话铃声响起,有些领导者还公然在会议上接听电话、回复短信,对墙上的标语视若无睹。

从这两件小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领导者的特权思想,他们把自己凌驾于制度之上,在用制度管人的同时,自己却不遵守制度,当了员工的反面教材。如此一来,制度就缺失了公平性,员工感受不到公平感,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因此,优秀的管理者都懂得维护制度的公平性,以保护员工的工作效率。

维护制度的公平性首先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自觉地遵守制度的规定,在这一点上列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参加苏维埃会议。当卫兵要求他出示证件时,他才意识到忘了带证件,结果被卫兵挡在了门外。后来,有人向卫兵说情,说那是列宁,但卫兵依然坚持按制度办事。列宁不但没有批评卫兵,反而特意表扬他。

IBM公司有一条重要的管理理念,那就是人人平等。公司的总裁汤姆·沃森表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经常犯一个错误,他们对自己和员工采取双重标准,他们在违反公司的规定之后,往往会受到宽待,甚至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但是当员工违反了公司规定时,他们则会按照规定惩处员工。汤姆·沃森说:“这种做法会造成很坏的影响,你应该毫不留情地把这类管理人员开除。只有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公司的利润才能实现最大化。”这就是IBM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IBM创立于1911年,目前拥有职工30多万人,其业务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公司。其创始人老沃森出身贫寒,在奋斗的过程中,深感不平等给人心理带来的创伤,给人事业上造成的障碍。因此,在创办了IBM之后,他将人人平等的理念融入到管理中来,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管理原则,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使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IBM,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是平等的,那里没有单独的经理餐厅,没有管理者特有的俱乐部、高尔夫球场,也没有专供经理人使用的卫生间、停车场。这些都反映了一种追求平等的企业文化。

在IBM,每个职工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无论你是谁,都必须从基层做起。当你做出成绩,当你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某个更高的职位时,你就会得到晋升的机会。这一点,在小汤姆·沃森身上也没有例外,尽管他是老沃森的儿子,但是进入公司后,他和普通的员工一样,必须先接受公司的销售培训,然后进入基层工作。培训结束后,担任一名普通的销售代表,负责曼哈顿的销售业务。

在IBM,还有一项规定:不得歧视有色民族或少数民族。在美国,很少有公司出台这样的规定,IBM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曾经有两个年轻聪明的犹太人来IBM求职,结果被拒之门外。两位年轻人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才失去了进入IBM的机会。于是他们写信给老沃森。

老沃森十分重视这件事,立即派人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结果证实公司的招聘人员确实对犹太年轻人有种族歧视。老沃森非常恼火,他将所有的招聘人员召集起来,把两位年轻犹太人的来信读给他们听,最后严肃处理了公司的招聘人员。从此以后,IBM再也没有发生这类歧视事件。

IBM还规定,每个员工都可以对公司的管理问题、对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向管理高层提出意见和申诉。有一次,IBM的一家分公司的员工被开除了,他写信给老沃森,说他干活多,拿的工资却很少。老沃森经过调查,发现情况属实,结果严肃地处理了这家分公司的管理者,最后留下了那名员工,还给他增加了工资。

IBM的制度文化告诉我们,制度不只是针对普通员工的,而是针对公司所有人员的,这里面包括了所有管理人员以及公司的老板。在制度面前,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对公司的功劳大小,大家都一律平等。公司有公平和正义,公司的工作氛围才会和谐,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护和激发。当大家意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公司的回报时,他们自然会加倍努力地去工作。

4制度朝令夕改,员工就会找不着北

在企业管理中,有一种管理者经常令员工们苦不堪言。他们出台规定,朝令夕改,今天这样规定,明天那样调整,整来整去,整得员工不知所云。结果,员工怎么做也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员工感到非常受打击。

有个年轻人在一家公司担任经理助理一职,但是他工作得很不开心。理由是,他很怕见到老板,不知道怎么工作是对的。他说,老板经常不停地改变想法出台规章制度,让他无所适从。老板经常说的话是“你这样做不行”“你把那个通知追回来”“准备修改一下原来的方案”等等。

还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在管理上也出现了朝令夕改的问题。公司一切都看老板娘的心情,老板娘今天开心,出台一项福利制度;可是明天却予以否认,或说忘记了,或说昨天出台的制度没有细想,还要具体思考一下。然而,当你没有按照制度执行时,她却突然间想起某项制度,大声质问你的不对。

曾经有一次,公司要出台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但是这项制度前前后后改了五六次,到最后还是没有确定。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公司的员工频繁流动,今天可以招来30名员工,一个星期后,可以炒掉29名员工。

管理者在出台制度、下达命令时朝令夕改,会让员工摸不着头脑,无法应对工作,整天忙着收拾残局。在这样的企业员工不可能快乐,因为他们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没有成就感。这样的企业也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它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管理者彻底失去了员工的信任。所以,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朝令夕改的危害性,改变这种不良的管理习惯。

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出台制度后朝令夕改,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制度操作难度太大,可行性太差。有些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没有对实际工作进行调查,没有充分考虑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于是闭门造车,或生搬硬套别人的制度,结果制度出台后,发现水土不服,缺少可操作性。这样也会导致朝令夕改。

第二,制度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企业规章制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但不少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却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不注重制度的前后联系,导致前一项制度与后一项制度缺少连贯性,甚至割裂开来、相互拆台,这也是造成制度朝令夕改的原因。

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之外,管理者出台制度朝令夕改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本人性格犹豫不定、遇事反复无常,或做事不慎重等等。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台制度朝令夕改呢?对此,管理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制定制度要慎重一些,注重前瞻性和大局观

在制定制度时,管理者要考虑到客观情况的变化,要前瞻性、全局性地看待实际情况。尽可能制定多种制度方案,慎重地从中选出最佳的一个方案,以保证制度经得起客观实际的考验,即使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也不至于大幅度地调整制度。

(2)制定制度要结合实际,注重具体性和可行性

制定制度是为了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制度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帮助,比如制度空洞无物、过于抽象,让人无所适从,或者制度要求过于严格、目标太高,让人无法达到等,这样的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制度。因此,在制定制度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的具体目标,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制度的具体性和可行性。

(3)制定制度要征询员工意见,体现民主性和人性化

有些企业花了很长时间制定了详细的制度,但就是执行不下去。为什么呢?这与制度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如果只有生硬的制度,却没有体现出人性化,员工往往会产生排斥和不认同的心理。因此,在制定制度前期,应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并在制度中附上明确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标准,这样的制度才会产生约束力和激励性,才容易有效地贯彻执行。

5制度要抓重点,要简洁、明确

不少公司的制度文本拿出来一大叠,厚厚的像一本书,翻开内文,细细一看,你会发现,里面啰唆的内容一大堆。原本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他们硬生生地扩展成一段话,好像写得“丰满”就意味着制度完善一样,好像上面的字越多,显得制度考虑的问题越全面一样。

其实,真正好的制度,并不是越复杂、条款越多越好,而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把该考虑到的方面考虑到,避免有些“坏”员工钻了制度的空子。与此同时,制度的表述应简洁、明确、言简意赅,让大家看得明白,容易执行。说到容易执行,我们就不得不提制度的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简单,过于模糊笼统,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举个例子:

某公司员工上班迟到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候甚至过了上班时间900,只有两三个员工准时坐在电脑前办公,多数员工没到公司。910之后,那些迟到的员工手里提着早餐,三三两两、陆陆续续地来到公司,然后大家打开电脑、聊着天、吃着早餐、看着新闻,这么一折腾,时间差不多到了1000,原本只有3个小时的上班时间,仅剩两个小时。

有几次,公司领导来到公司,发现很多员工没来,于是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天,他开会时宣布:“大家注意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后上班不要迟到了。”就这么一句话管用吗?当然不管用,这句话说出来等于没说。因为这项规定没有监管的负责人,没有任何惩处措施。

果然,那些习惯了迟到的员工,除了在会议的第二天做了做样子早到之外,过后又和往常一样了,他们继续发扬着上班迟到的“工作作风”……

在这个案例中,领导者针对具体的问题——员工上班迟到频繁的现象,做了一个规定:“以后上班不要迟到了。”这个规定抓住了迟到问题,但是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和处理措施,也没有指定具体的监管人,因此,这项规定流于形式,如风中的一团烟雾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如果该规定明确指出,以后上班迟到多少分钟,要扣发多少钱;考勤制度由谁来具体负责监督实施等,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现实中,公司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发生这种舍本逐末、表述繁冗或过于笼统、不够明确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那么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应注意什么呢?

(1)抓住重点问题,避免舍本逐末

有些制度条文中,列举了很多无关紧要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这会严重削弱制度中重点内容的分量,是典型的喧宾夺主。比如,有一项制度是针对员工上班聊QQ的,但制度条文中,却大篇幅地说员工上班聊QQ的不良影响,这有必要吗?管理者只需规定上班除工作不准闲聊QQ即可,闲聊者一经发现如何处理等,无需在制度中讲大道理。

(2)制度表述要简明扼要,避免啰唆

制度的出台,是为了让公司全体成员执行,如果制度条文太繁琐,就会削弱制度的威信。比如,有一家纺织厂的安全守则中,有这样一条:“公司厂区内不得燃放可燃性或容易导致燃烧的器具。”这句话就不够简明,不易被人理解,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厂区之内,严禁烟火。

(3)内容具体,避免误解

内容具体的制度,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可以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所谓具体,指的是公司希望员工怎样做,如果员工不怎样做,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因此,制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不允许员工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如果员工违反了规定,将受到怎样的处罚。可是很多公司在制定制度时,只有前一个方面,却没有后一个方面,违背了制度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没有事先的约定。

比如,公园的草坪上有“请勿践踏草坪”的标语,但是草坪照样被人践踏。厂房里有“禁止吸烟”的字样,但是员工照样在厂区吸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禁止的内容,根本没有惩罚性,如果把那句标语改成“禁止吸烟,违者罚款”,甚至更具体一些“禁止吸烟,违者罚款100元”,那么这项规定就更有约束力了。

身为管理者,一定要搞清楚:制度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毫无疑问,制度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的,让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行事,如果员工没有做到,要承担什么责任?是扣奖金、扣工资、降级,还是辞退?当然,具体怎样处罚,还需管理者自己思考清楚。

6把制度细化为可以有效执行的流程

一位从事体育科研的专家,曾对几位夺得过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进行了分析,并将他们连续复杂的动作分解为简单的步骤。最后整理出简明的、可参照的训练流程,然后指导110米栏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流程训练,结果成绩提高很快。这就是按流程办事带来的高效率。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位顾问曾说:“你所要做的事,如果以前有人做过,你最好把这个人找出来。如果你能把这个人的成功经验流程化,然后按流程去执行,你就一定可以提高绩效。”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按流程办事的价值。

世界500强公司、跨国公司的员工为什么那么有执行力?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那些公司能够把制度细化为可以有效执行的流程,简单地说,他们推崇按流程办事、按流程执行。所谓流程,就是做事的步骤和程序,有了清晰的流程,员工就明确了岗位职责和执行标准,执行起来就可以少走弯路,执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流程就是执行的工具,如果你的员工都能按流程执行,那么他们的执行力就会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优秀的企业,越重视流程化办事。因为他们尝到了按流程办事的甜头,发现了流程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作用。

按流程、按标准执行看似烦琐,实际上保证了工作质量。也许有人觉得按流程执行太过死板,太过教条,太过循规蹈矩,于是他们自作聪明地省掉某些看似不必要的流程,以为这样可以加快执行进度,却不知,执行少了一个环节,就多了一分安全隐患。

有一位中国学生在美国一家饭店里打零工,他的工作就是洗盘子。饭店规定,每个盘子必须冲洗7遍,学生忙活了半天,也挣不了多少钱。后来他觉得,盘子没必要冲洗7遍,冲洗5遍就可以。于是,他偷偷省掉了两遍,这样一来,他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钱也增加了。

可是这家饭店的老板特别重视洗盘子这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他会到厨房去抽查盘子的清洗情况。一次,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检测出盘子的清洁程度未达标准,就找来中国学生询问情况。中国学生感到很委屈,就说:“洗5遍和洗7遍效果差不多,何必浪费水、浪费时间,多洗两遍呢?”饭店老板淡淡地说:“洗7遍是标准,你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不按流程做事,请你离开。”

把制度细化为可以有效执行的流程,严格按流程办事,不仅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工作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企业文化。这家饭店的老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波音中国公司总裁王建民曾被记者询问:“对稳定的追求和对流程的要求是否会导致公司反应迟缓、执行力不足?”王建民的回答是:“按照流程执行是我们不变的方针,虽然这样可能导致反应慢些,但是对流程的严格遵守,正是执行力的体现。”

总之,细化制度,并按流程执行,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执行力,还关系到团队的执行力。有了流程化的执行标准和制度规范,员工才会明确各自的职责,才不会越位、错位、缺位,这样的团队才有执行力和战斗力。

7得不到执行的制度都是“纸老虎”

建立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经营和管理好企业的前提,但是有了制度不等于高枕无忧,如果有合理的制度,却没有有效执行,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天晚上,某家公司的财务室被撬开,墙边的保险柜也被打开,柜内的20万元现金被盗。这笔钱是公司第二天急用的购料款,但这笔钱突然丢失了,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业务。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个保险柜是国内最先进的一款,柜子上面有报警器、电击系统和密码装置,而且密码系统由电脑控制。既然保险措施如此齐备,那保险柜为什么还会被盗贼轻而易举地打开呢?

事后经过调查发现,使用保险柜的出纳是个马虎大意的人。虽然公司制定了一整套财务保卫的规章制度,但是出纳根本没有按制度执行。在他看来,这个保险柜确实不错,但是他觉得公司很安全,没必要小题大做,因此他把钱放进保险柜之后,并没有将其锁上,而是虚掩着保险柜的门,这样便于他取钱时方便……

有保险柜不用,有制度不执行,这样的保险柜还有何用?这样的制度还有何用?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的规章制度再好,如果没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制度也会沦为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企业制定了成套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大到厂纪厂规,小到领物规定、作息规定等,不可谓不完善。如果这些制度真的能贯彻执行下去,对企业绝对有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把制度当作花瓶和摆设,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做出来只是为了给别人看,却没有体现在执行中。

看看那些破产或倒闭的企业,它们破产或倒闭的原因在哪呢?很多人可能会说,管理者的决策失误,领导不力。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在管理者没有失误、公司制度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依然会破产,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

而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强化制度执行的人,绝不会无视制度的权威。当他们发现有不遵守制度的情况时,肯定会严肃处理,必不姑息纵容。

康佳是国内彩电行业知名度颇高的企业,也是一家十分强调制度执行的公司。在康佳公司,有这样一条规定:在工作场合不准吸烟!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定,并不是每个员工都做得到。公司里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技术员,非常受公司领导的器重。由于他的能力突出,进入公司不久便晋升为车间的副主任。在走向领导岗位之后,他工作更加积极,表现更加优秀。

可是,该年轻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特别爱抽烟,而且烟瘾极大。由于公司明文规定不准在工作场合吸烟,因此,他只好每天上班之前猛吸几口烟,到了中午吃完饭,再猛吸几口烟,然后强忍着烟瘾熬到下班。

一天,年轻人发现楼梯的拐角处比较隐蔽,他个人觉得这个地方不能算是工作场合。于是,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在上班的间隙在这个地方抽烟。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享受吞云吐雾的快感时,公司的副总经理恰好路过此处。

虽然当时副总经理没有过多地批评他,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很快就做出了处理决定:第一,免去了他车间副主任的职务;第二,罚款;第三,全厂通报批评。

这事件被公之于众后,在康佳公司的整个生产车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员工认为公司的管理方式太苛刻,惩罚力度太大。但是自从这件事之后,再也没有人在工作场所吸烟了。

如果你是那位年轻人,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很冤,心想:我不就是抽了一支烟吗?至于大动干戈吗?给我一个口头警告不就可以了吗,或者让我私下写个检讨书,再不然罚我一两百块钱也行,为什么要撤我的职呢?这不是存心让我难堪吗?

但是,如果你能站在公司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公司已经明确规定,不能在工作场合抽烟,你却明知故犯,公然违反制度。如果管理者不按制度的规定严惩你,制度的威严何在?今天管理者对你网开一面,明天别人违反了制度,管理者是否也要对他网开一面呢?如此一来,制度还有约束力吗?

所以说,康佳副总经理的处理方法是明智的,他让公司的制度成了万伏高压电,让员工害怕触碰,这对全体员工都充满威慑力。对不遵守公司制度,不按制度办事,不按制度执行的员工,若不下几剂“猛药”,他们是不知道疼痛的。只有让他们痛过,才能深刻地记住教训,才能乖乖地执行制度。

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军中树立了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的楷模。今天的康佳公司,严肃地处理了违反制度的员工,也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树立了榜样。如果你想管好企业,想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定要让公司的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

8勿让公司制度与法律法规撞车

有句话说得好:“我的地盘我做主。”很多企业老板都有这种观念,他们心里这么认为,并且嘴上是这么说的,行为上是这么做的:“在我的企业,你就得听我的,否则,我让你滚蛋。”有了这种心理,他们制定的公司制度,也往往显得“无法无天”。

2008年10月28日上午,张先生驾驶着公交车途径某路口时,发现一名路人骑车上了马路,为了避让他紧急刹车,结果造成公交车上的一位乘客摔倒受伤。伤者是名50多岁的妇女,经鉴定构成9级伤残。

事故处理完毕之后,公司总共赔偿伤者139万元,由于车辆有保险,其中11万由保险公司支付。公司领导找到张先生,要求他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赔偿公司的损失。公交公司有一部很重要的规章制度,叫责任事故损失赔偿及行政处理办法,其中规定负事故全部责任,按照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应当赔偿公司损失的20%。

然而,到底怎样计算这笔费用呢?张先生与公司发生了严重分歧。公司要求张先生支付两笔费用,第一笔费用为超出10万元的那部分费用,因为张先生所在的公交公司有制度规定,凡是10万元以上的事故就要被解雇。如果想继续留在公司,就必须把超出10万元的部分补齐。第二笔费用是10万元的20%,加起来总共59万元。

张某不愿意出第一笔费用,但又不想被解雇,万般无奈之际,他将公司告上法庭。法庭经过一个小时的审理,法官当场宣判,公司的制度不合理,张先生胜诉——公司不得解雇张先生。

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在这里,“优先”二字非常关键,它表明在企业制度与法律法规产生冲突时,应该优先以法律法规为准则。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劳动者。

事实上,很多老板不是不明白法律大于公司制度,但是他们心中有特权思想,又有侥幸心理,认为制度与法律有冲突没关系,员工想在自己的企业里工作,就必须认可这些制度。殊不知,这种想法是有风险的。一旦公司出现劳资纠纷,员工把公司告上劳动仲裁机构或法庭,最终败诉的肯定是用人单位。所以,经营公司还需以法律为准绳,做一个守法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做老板的,一定要敬畏法律,坚决不制定与法律“撞车”的企业制度。

当然,企业如果存在哪方面的制度短板,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一旦发现制度的漏洞,一定要设法补齐,或尽可能地补齐,这样才能保障员工的利益,平息员工的不满,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有一家公司各方面的制度都还不错,但就是薪酬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多次引起员工的不满,不少员工因此而愤然离职。有一次,公司安排三名员工去接受培训,老板当时表示前去接受培训的三名员工每天将获得100元的补贴。

到了月末,公司核算工资时,老板表示:“三名前去接受培训的员工,在10天的培训期间,基本工资要扣除掉。没有完成当月工作任务的,也要按未完成任务的计酬方法来算工资(最低标准)。”

由于该公司给员工的基本工资为2200元,平均到每一天的工作日,一天100元。那么,当初老板承诺的培训期间,每天补贴100元,完全就是一个大忽悠。同时,由于三名员工前去接受培训,因此影响了当月工作任务的完成,这样一来,员工的工资就减少了很多。

当三名员工得知老板的计酬方式后,立即勃然大怒,他们认为员工在工作期间,接受公司的安排,基本工资不能扣除。在这个前提下,培训期间每天补贴100元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老板不就是“骗”员工去接受培训,想省下一笔基本工资嘛!

当三名员工找老板理论时,老板却说:“我让你们去培训,那完全是器重你们,你们想一想,今天你们得到了培训,能力得到了提高,会给自己一生都带来好处,是不是呢?”员工表示:“我们压根就不稀罕这机会,当初要不是你说每天给100元补贴,我们还不去呢?没想到你这样坑人,我们不干了。”

最后,三名员工一同辞职,而他们是公司的骨干员工。三名员工离职后,公司一度陷入了困境,因为大家干不出活,公司没办法给客户满意的产品。

在这个案例中,老板斤斤计较于10天的基本工资,导致员工愤然离职,结果企业陷入僵局。由此可见,这家企业的老板非常小家子气,在员工的薪酬上算得非常清楚,而且算得不合道理,以至于员工不满。

其实,无论是哪方面的制度,只要存在过于明显的短板,对企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比如,有些企业特别不重视福利制度,过年过节的,别的公司又是发礼品,又是发过节费,又是请员工吃大餐,可他们公司呢?什么没有不说,还要求加班,你说找谁说理去?员工心里觉得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次次累计,总会有一天爆发出来。

再比如,有些企业对考勤管得特别严,迟到了就要罚款,哪怕一个月仅有一次迟到也不例外。而员工全勤呢?那就是理所应当的,没有半毛钱的奖励。员工每天早上挤公交,火急火燎地来上班,若因堵车而迟到一两分钟被罚款,你说他们气不气?这种气愤积累下来,总有一天也会爆发。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自查,对企业的制度进行满意度调查,听听员工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很多员工对某一方面的制度有意见,那么管理者就要好好反省一下了,是不是制度真的有问题?然后及时修正不完善的制度,努力给员工一个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心。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