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 第十四章 制度管人必须跨越的20大误区
第十四章 制度管人必须跨越的20大误区
作者:王剑   |  字数:19736  |  更新时间:2015-03-06 15:05:43  |  分类:

职场励志

制度本身没有错,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更没有错。但为什么有些管理者用制度管不好人?管不了事?反而把企业弄得缺少人性化,人人抱怨呢?其实,错就错在管理者陷入了制度管人的误区。说得更准确些,是管理者自己给自己下了套,导致在错误的思维的指导下来管理企业,这样岂能把企业管好?因此,要想真正用好制度,管好企业和员工。管理者就必须理清对制度管人的认识,消除思想上的误区。

事必躬亲的人,没有当领导的命

我们常说一个人是“劳碌命”,是说一个人一生都在奔波操劳中度过,没有歇脚的时候。很多公司的领导,尤其是小公司的领导,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财务要管,培训要管,业务也要管。这样直接结果就是精力的不足。现在有关“过劳死”的报道越来越多,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企业规模还小、刚开始筹办全新业务的时候,领导一定要身先士卒,领导是演员,是明星,作用就是带动气氛。但是当公司上了一定规模以后,一定不能够再事必躬亲。原因有二,一是精力不够,二是不能够很好地放权。

有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史书上记载,凡是超过杖责三十的刑罚诸葛亮都会亲自过问。虽然这种方式能使大部分事务妥善处理,但也透支了诸葛亮的生命。反观曹操和司马懿都比诸葛亮要长寿。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诸葛亮为“诸葛多智而近妖”,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他这种行事方式的不满。

放权,就是要求公司高层领导人,要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范充分放权,通过放权来给下级施加压力同时增添动力,通过充分发挥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工作效能。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名高层尽管事必躬亲,每天忙得团团转,但管理效率仍然十分低下,这就是没有放好手中的权力。

作为领导者不敢放权,最核心的原因是信任,授权人的信任和受权人的能力难以得到统一。放权,本质是决策的变化,表现调用资源的权利。领导只有在确信下属的能力可以用好、用对这些资源之后,才能做到真正地充分放权。领导担心放权之后会带来不利影响。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敢于放权并善于放权,即是一个管理者成熟的表现,又是一个管理者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还有一种可能是不会放权。有的领导认为缺乏管理人才,或者说不敢太快使用人才。这个问题矛盾的核心就是授权机制,没有制度来保证权力在下放的同时,能得到足够的制约。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不能把手里的权力下放一定会给人造成贪恋权位,打压新人的印象。久而久之带来的是团队的一种不信任,团队之间没有了信任是很可怕的,同时还会导致怨言。

让自己清闲下来,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给心灵思索的空间,让自己站在局外,以上帝视角来观察,来思考。公司改组一书的作者戈登·唐纳森说:“权力下放不等于放弃权力,管理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当好总经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让自己轻松下来,对自己,对公司,都是好的。

玩弄手腕者,终究会失信于人

生活中,总是不缺“聪明人”:他们好耍小聪明,喜欢从自己的心计中得利。其实玩弄手腕者,最终都大多失信于人。这样的人也许可以一时欺骗蒙哄某些年幼无经验者,可以得利于一时,赚到一笔,捞到一把。可是第二次或第三次,一旦被识破,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了。

玩弄手腕其实就是用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来获取利益,是一种极其卑微的行为。但在企业中,总有一些员工始终不满于自己的所得,他们渴望被重视,又不知如何采用直接的方法去得到重视,于是只好采用不适当的、甚至欺骗的行为去满足这一需求。他们用迷惑、哄骗或者虚与委蛇的方法获得关注和存在感,或者是以在同事间挑起事端为快,以此作为报复或反抗的表现。不管他们以什么方式展开这些行为,最终都会使企业的其他员工感到厌烦。

潘丽是办公室的组长,属于“惹不起”的人物,倒不是她有多厉害权力有多大,只是她长了一张会搬弄是非的嘴。谁要是惹她不高兴,她就去领导面前说三道四。大家都很烦她,她却觉得自己地位很高,谁也不敢招惹她。对待同事,她也是经常指来喝去,一会让这个帮她处理文件,一会让那个帮她送个快递。她还总是跟人换班,说之后会替别人顶班,但是过后,再也不见她提起换班的事。大家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不去计较。

一次她又中途脱岗,恰巧赶上领导来检查,她的缺岗让领导很不满意。她事后赶紧向领导解释是自己孩子生病了,急着去医院没来得及请假。但是恰巧这位领导当时正好从医院回来,领导心知肚明,也没有说破。只是那后来人事变动的时候,潘丽莫名其妙地被调到了仓库,办公室从此便没有她的位置了。

其实同事之间存在竞争是好事,但是这种竞争应当建立在追求工作成绩、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上,而不是钩心斗角。事实上,当你试图去摸清别人底细的时候,你也是正在暴露自己的底细和意图,这是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没有人愿意被刺探,被揣摩,这是人之天性。耍弄手腕的人,往往不会注意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分寸,面对纠纷的时候,往往不想着如何化解纠纷,而只知道如何利用纠纷为自己谋利。这些做法,无疑会让人心生厌恶。

每一个上位者都是从下面上来的,小伎俩是瞒不过别人的。一个谎言说了出来,往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解释。但是真相就是真相,要知道,纸永远包不住火。

好话和坏话都要讲在当面

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事情:亲兄弟合伙做生意,从一穷二白的时候做起,一步步把生意做起来。当生意做大时,也往往意味着兄弟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为什么?因为牵涉到利益了,而当初两人没有把利益分配和经营模式说清楚,事成之后,两人各有各的想法,于是纠纷就产生了。

前不久,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哥哥创业,让弟弟和弟媳来帮忙。平时不给他们发工资,他们需要钱,哥哥就给。后来,哥哥开分公司,让弟弟去全权管理。若干年后,嫂嫂忍无可忍,要求弟弟还钱,因为弟弟把分公司的经营收入都揣到自己的腰包。弟弟表示不欠哥哥的钱,相反,他认为那家分公司属于自己的。最后矛盾不可调和,只好借助金牌调解栏目来解决纠纷。

为什么会出现纠纷呢?因为当初哥哥与弟弟没有该说的说清楚,他让弟弟、弟媳来帮忙,没有说明工资待遇,也没有记录他们从公司拿的资金开支;当初让弟弟全权管理分公司,哥哥也没有说清楚:“那只是让弟弟帮自己打理分公司。”否则,弟弟就不会认为那家分公司是自己的。当嫂嫂要求弟弟还钱时,弟弟却要求哥哥支付他们为其打工的工资,如此搅作一团,说不清也道不明,让人真的很纠结。

其实,在企业管理中,因没有把该说的说清楚而导致企业陷入混乱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曹老板和小严是好朋友,他多次邀请小严加入自己的公司,言语之中对他充满了赏识,但就是不提工资待遇。小严受到赏识,心情激动,碍于颜面,也不好意思问待遇。小严和自己的一位朋友说:“我想老曹给我的月薪肯定不低于5000。”结果小严辞去现有的工作,兴致勃勃地进入曹老板的公司,曹老板却对他说:“我给你的月薪是4000元。”小严愤然离去,结果两人朋友也没得做了。

好话和坏话都没有说在头,导致彼此期望有差距,影响了两人的朋友关系。这就是曹老板的失误。如果曹老板当初明确地说:“我给你的基本工资为4000元,你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如果完不成,相应地要扣多少,如果超出了月工作量,按什么标准奖励。”把奖罚都说清楚,好话坏说都说在前头,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矛盾。

在管理中,最忌讳的沟通不畅,把好话坏话都说在前头,为的就是把事情沟通清楚,让彼此心明如镜,也是为了给对方一些心理准备,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作出预测,使得在面对今后发生的问题时,有一个解决的标准。这样才不容易造成误解和纠纷。

忽略鸡毛蒜皮的事

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情很重要,有些事情不重要,有些事情很紧急,有些事情不紧急。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事情,管理者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地统筹安排,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就会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最后还会把事情办得一团糟。聪明的做法是,忽略鸡毛蒜皮的小事,把精力放在大事、要事、紧急的事情上。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某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的办公桌上,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文件,他经常被这些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自从参加了一堂管理着教育培训课后,他学会了统筹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会了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回到岗位之后,他马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类。

首先,从那些文件中找出重要且紧急的文件,第一时间批阅。对于其他的文件,他一一分配给下属,让下属自己去处理。其次,他养成了每天上班时做计划的习惯,这个计划也许写在纸上,也许留在大脑里,即每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今天我要完成哪些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计划之后,他每天都能按部就班地工作,再也没有慌乱的现象,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遗漏重要的工作,而且他还有充裕的时间去做新计划的推广工作。

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曾经说过:“做一个管理者,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小问题上,要多花时间在目标上。如果一个主管把精力放在小问题上,就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会丧失创造力,或者至少会逐渐枯竭。很多主管好像很忙,其实常常都是空忙,他们每天花90%的时间去做对公司只有10%的贡献,这种缺乏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小处。”

余世维的话告诉我们,做事要懂得取舍,做事要看大原则,要把握大方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事”上面,比如,制定战略决策,研究产品的市场潜力,分析市场,管理员工等等。如果做好了这些大事,还有空闲时间,可以再去做那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小事。

权威不等于纪律

一位资深老教师向几位年轻的新教师传授教学管理经验时说:“三分教,七分管,教得再好,管不住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样不好,管好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你们在学生可以时刻保持微笑,可以与学生在课余时间打成一片,但是如果学生不好好学习、课堂上捣乱,你一定要严惩不贷,这样对其他学生能够起到警醒作用,对管好班级很有帮助。”

其实,管理班级、管理学生与管理企业、管理员工的道理是一样的,管理者有权威,有威信,有影响力是好事,管理者与员工打成一片,与员工关系和谐,在大家心目中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也是好事,但这一切都不能替代公司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是制度,权威是权威,员工不会因为你有权威,就自觉地管好自己,更不会因为你好相处,而认真地遵守制度。

陈希是一家健身器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有一次,他见客户的时候,从客户那里得知自己的部门中有两名下属拉私活。回到公司后,陈希将那两位下属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指出下属的错误行为。两名下属倒也没有狡辩,乖乖地承认了自己的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慌张,而是笑嘻嘻地对陈希说:“陈总,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你原谅我们吧,以后我们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陈希非常生气,因为平日里这两位下属与他的关系很好,经常下班后一起喝酒、吃饭,有时候周末还一起出来玩。由于陈希能力突出,为人正直且非常敬业,因此,深得两名下属的仰慕。加之陈希年纪比这两位下属大,因此,他们都把陈希当成大哥,平时对他特别尊敬。令陈希无法接受的是,一直以来对自己心服口服、言听计从的下属,居然做出违反公司制度的事情。

经过一天的思考,陈希最终决定将此事上报给公司领导。结果,公司扣除那两名下属的当月奖金。之后,陈希主动找到两名下属,对他们说:“虽然我们关系很好,但是在公司里,我有责任维护制度的权威,你们的行为是公司不允许的,如果我替你们隐瞒,那是就有监督不力之责。作为兄弟,你们应该支持我的工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者的权威性再高,也难保员工不违反制度。因此,管理者在处理下属的违纪事件时,千万不能为了维护自己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和好感,而包庇员工的错误,对员工违反制度的行为视而不见。否则,不但亵渎了公司制度,还会影响自己的权威,倒是正直地处理员工的违纪行为,更容易赢得员工的敬重。

聪明的管理者,无论自己有多大的威信,无论自己在员工心目中多么有影响力,都不能对制度监督掉以轻心。在发现员工违反制度的行为之后,要严格按照制度处理,绝不能姑息纵容。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井然有序地发展下去。

领导不要成为暴君

很多领导者脑子里有严重的传统思想残余,认为做领导的就是高人一等,仗着公司是自己的,仗着自己在公司里当了官,就处处在下属面前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言谈举止飞扬跋扈,说话语气颐指气使。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演绎成一个活生生的“暴君”。在他们感觉自我良好同时,却不知不觉逼走了优秀的员工,对此他们还浑然不知。

杰西是某大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他辅佐公司老板很多年,老板对他非常满意。老板推卸后,老板的儿子主政,他继续辅佐新任老板。可是没过多久,杰西就找到前任老板,对他说:“原谅我,尊敬的老板,我现在想回家。说实话,很感激你,但我再也不能辅佐你了。”

前任老板吃了一惊,问:“你为什么要走呢?你在我们公司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们对你也很熟悉,请你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如果你对待遇不满意,我可以给你加薪,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不,亲爱的老板,我知道你对我很好,给我的薪水也很高,但是我真的想回家了,也许几个月之后,我还会再回来。”

“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突然要离开呢?我真的很想知道原因,这对于我们家族的事业发展有帮助,请你实话实说,就算帮我一个忙吧!”

“既然你这么追问,那我不放只说。我之所以想离开,是因为新任老板对我们员工太粗暴了,他像暴君一样高高在上,完全没有你那种亲和力,他给我们下命令的时候,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尊重,当我们工作没做好时,他毫不留情地侮辱我的人格,我感到非常受伤害……所以,请允许我离开吧!”

也许,新老板自己并未意识到自己管理下属的方式像暴君,他在主观上也没想过做暴君,但很遗憾的是,由于他的脑子里有权力欲望,使他不知不觉间走上了暴君治企之路。一旦他走上这条路,那么他就彻底与亲和力说拜拜了,也和影响力扯不上边了。他只能赢得员工的不满、不敬,最终会失去人心。

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即便你是公司的一把手,你在公司说一不二,但你在人格上与员工是平等的。你们所不同的,只是分工不同、职务不同,除此之外,你们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把你那些强硬的命令收回去,把你那些粗暴的批评咽回去,把你那些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去,努力打造自己的亲和力,做一个受人欢迎的领导者,这样才有希望带领员工把公司经营好。

惩罚创新者,等于自毁长城

创新永远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不竭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每个人的成功,每个企业的突破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背后,都有创新的影子。创新力是最可贵的一种能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头脑,更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一旦一种制度确立下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惯性。人们会习惯于这种惯性所带来的稳定,选择墨守成规,拒绝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现象古往今来屡见不鲜:教会坚持地心说,为此迫害诸多科学家,延缓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清末中国闭关锁国,技术停滞不前,最终被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

在这个逆水行舟的竞争世界里,不允许创新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进就意味着要被市场淘汰。对创新者的宽容就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把握,而对创新者的惩罚,无异于扼杀企业的前途。

“索尼从不惩罚技术创新失败者,这也是我成为索尼社长的原因。”在位于日本东京品川区的索尼总部,索尼公司现任总裁兼社长中钵良治一身干练地出现在一群记者面前,当被问及在索尼的30年工程师生涯中有过多少失败时,中钵如此回答。

“创新虽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但是长远来看给公司带来了无限的利润。如果让那些勇于创新的人失去了热情,比损失一百亿日元还要可怕。”

“每一次创新都给索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果因为创新会导致失败而停止创新,索尼这个巨人就会慢慢腐朽。”

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的精神,日本制造业才能在战后突飞猛进,先后击败了一个个传统制造强国,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质量与科技的结合体。这才有了索尼、东芝、松下这样闻名遐迩的公司。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折了一个好看的折纸,拿到父亲面前,父亲却说,你这有什么用,还不快去写作业。殊不知,这个父亲的一句话,很可能否定了一位未来的大师。

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并不少见。我们都知道,创新往往意味着要开展大量的枯燥的基础工作,而且这种工作在短期内也许不能制造利润,可是以此为借口打压创新,却是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不负责。坚持旧的制度,维系整个系统的稳定固然是对的,但是不能以牺牲创新来达成目的。

创新力能使一个公司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活力。一个公司如果不能够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必将由盛转衰。所以,不要轻易打击创新者,更不要随意惩罚创新者,这是对企业的现在负责,也是对企业的未来负责。

只奖不罚,只能让更多人不满

追求轻松、规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也是工作的动力之源。因此,现代管理制度分别引入了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希望能达到一种综合管理的效果。奖励是一种激励性的、正面的力量,惩罚是一种约束性力量,在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地带,是管理者发挥自己的头脑,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

但是,由于现在我们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在“柔性管理”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管理者过分强调了“柔”而忽视了“刚”,他们只记得重视运用奖励制度,冷落了惩罚制度。具体表现在,相对于奖励制度而言,他们手中惩罚制度运用的数量、方式和力度,都相形见绌,有的甚至将惩罚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这种主动放弃惩罚的做法,实质上是一支管理上的毒剂,日积月累下来危害甚大。

一个团队如果少了惩罚,那么团队赖以生存的纪律性、团结性以及执行力将大打折扣。

浙江台州有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之初,和许多民营公司一样,公司的成员多是老板的亲戚。在创业初期,一般都是采用激励的方法,或是用经济手段,或者是表扬。对于迟到早退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是很快,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就逐渐开始显现。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不得不雇佣员工,而新员工和老员工在对公司制度的执行上,显然是两个标准。老员工消极对待公司态度,依旧沿用初期的办事方法,做事懒散,不思进取。新员工面对老员工的这些做法都颇有微词,但是也没有申诉的渠道。当完成业务时,老员工得到的奖励要比新员工多得多,而当老员工触犯公司条例的时候,却仅仅是口头的批评。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新员工有的也开始怠工,有的另谋出路,选择离开。这样一来,公司始终无法做大做强。

这可以说是很多家族企业的通病,有的人面对此种情况会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规范公司制度。但是更多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任由其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很多,但是无法做成规模的原因之一。

其实,采用激励性的奖励手段来管理,既符合人性,也符合现代化的管理需求,但这不应该成为只奖不惩的理由,奖励不能以减少或弱化惩罚为前提。事实上,二者完全相辅相成,奖励可以拓宽企业的上限,惩罚则可以弥补企业的短板。

如果只奖不罚,只鼓掌,不打“板子”,或是“板子”扬而不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先进无动力,后进无压力,考核无活力的局面,长此以往,企业必会一蹶不振。

做战略最忌讳面面俱到,一定要重点突破

有句老话叫“贪多嚼不烂”,企业刚做大一点时就想跨行业经营,就显得有点贪心了。比如,听别人说房地产赚钱,于是赶紧去开发房地产,听人家说网上开店赚钱,于是又在网上开店;再过几个月,又涉足餐饮业。结果贪多求全,样样都想做,结果一样也没有作深入,最后经营的面由于铺得太大,导致无法应付过来。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经说过:“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他认为,战略第一要素是明白你的客户是谁,第二是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第三是你怎样把这些价值传递给客户,同时还要考虑你的竞争对手。这就是马云倡导的“重点突破”。

有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非常火热,很多企业放弃自己原有的经营项目,跑去炒房,都想分上一杯羹。面对房地产大潮,阿里巴巴毫不理会。有人感到好奇,就问马云:“你们为什么不做房地产?做房地产可以扩大你的经营范围,利润非常高啊!”

马云表示,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创办企业的时候,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阿里巴巴的出发点就是专心做中国的电子商务,而且要做成世界一流的电子商务。因此,公司的资金储备要留着为电子商务服务,而不能随便拿去炒房。再说了,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做了那么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表明走这条路是对的,是自己的优势。如果不好好经营自己的优势产业,却做自己不懂的房地产,后果是难以估测的。

所以,2001年,阿里巴巴只是安静地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守为攻。马云认为当时阿里巴巴不宜变化太多,以守为好是最好的发展策略,守是练内功,练好了内功,才能强大起来。这一点非常符合“舍”与“得”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背后,看到的是马云的务实精神。

在“舍”的方面,马云曾抵抵挡过很多诱惑。比如,2005年短信很赚钱、网络游戏也起来了,但是马云一直坚持做电子商务。后来,那些靠做短信、网络游戏的公司纷纷倒闭,但阿里巴巴依然还活着,而且越活越。

企业经营者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要认清企业的实力,看清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试图面面俱到。否则,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甚至是破产倒闭。正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的那样:“定位一定要准确,你才能做好。少做就是多做,不要贪多,而要把你擅长的产业做精、做透。”

花旗银行董事长约翰·里德曾经说过:“战略越精炼,就越容易被彻底地执行。”看看那些优秀的企业,哪一个不是有着清晰简单的战略?这样才容易执行,而执行力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防止员工在制度上投机取巧

投机取巧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人都希望付出少,回报多,都希望得到一时便利,其情可以理解。但是可以理解,不等于可以原谅,当发现员工在制度执行上投机取巧,身为管理者的你必须严肃地处理,坚决维护制度的威信,维护企业的良好秩序。

要知道,员工在工作中投机取巧,短期来看对自己有利,但长期来看,对公司对他自己都是有害的,会在他的心灵里埋下隐患,使其变得懒惰,变得不走正道,还会使其人品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应该及时制止员工投机取巧的行为。

某公司业务员小周非常聪明,脑子很灵活,但做事不够踏实,经常动歪脑子走“捷径”。他在公司负责某地区的业务工作,但他很少出门见客户,也很少见他给客户打电话。这些做法与公司的销售制度都是相悖的,公司制度明确规定,销售员每周要花两天时间接见客户,其他时间给客户打电话,听取客户的反馈意见。

领导曾经针对他不爱出去见客户,不爱给客户打电话这个问题与他沟通过,但是他的自我感觉良好,而且振振有词地说:“营销的最佳手段就是给客户实惠,关键时候,只要我打点到位,单子一定能拿下。”

不久,小周负责的地区有个学校招标,有100多万的实洋,他终于走出了公司,前去拜访校长和馆长。然而,他们与小周一点都不熟,根本不愿意接见小周。好不容易见到了面,但是他们对小周不冷不热,小周开门见山地提出给他们“好处费”,但他们坚决不收,最后,公司在该项目上没有中标。

事后,领导和小周分析此事时,小周还在为自己争辩。领导非常生气,最后公司以小周不执行公司的营销制度为由将小周辞退。

对于投机取巧的员工,管理者首先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在肯定员工优点的同时,指出员工投机取巧的危害性,使员工认识到其中的利弊,促其改正不良行为。其次,管理者可以让员工自己去撞一次南墙,让他交点学费,吸取教训,促其觉悟。上面案例中的领导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员工小周并未觉悟,公司才决定将其辞退。如果员工撞了南墙之后觉醒了,那么公司不妨再给他一次机会,相信他会有所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投机取巧固然不对,但管理者有必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尽可能不给员工投机取巧的机会。比如,在布置任务时要选准人、交代清楚任务;对员工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监督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敲打两下”予以警示。对于员工表现好的地方予以奖励,表现不好的地方予以批评,该追究责任要追究责任,坚持赏罚分明。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减少或防止员工投机取巧。

有些矛盾冷处理更好

在员工之间发生矛盾时,身为管理者的你作为最佳的评理者,往往会被员工寄予厚望。然而,当情绪激动的矛盾双方找到你时,你该怎么处理这对矛盾呢?当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你该相信谁呢?有些管理者在没有了解清楚矛盾的之前,就轻率地做出裁决,结果没有化解矛盾,反而得罪员工,把矛盾扩大化了。对于这种情况,你一定要避免。

赵老板和胡老板各自经营了一家公司,他们既是生意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朋友。一天,胡老板打电话给赵老板,叫他出来喝酒。见面后,胡老板一脸郁闷,赵老板一问才知道,原来胡老板在公司里没有处理好两个员工的矛盾,结果得罪了其中一位员工,对方一气之下递交了辞职书。而这位员工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一直深受胡老板的器重。胡老板向赵老板请教如何挽留这名员工之后,又请教了如何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

对此,赵老板是这样回答的:“每当员工怒气冲冲地来我这里告状时,我都会像接待重要人物一样对待他。我先请他坐下,让他感受到尊重,然后给他倒一杯茶,尽量使他心平气和。等他情绪稍微平静时,我再让他讲述所遇到的麻烦,然后我从头听到位,从不打断。领导能够以同情之心听他诉苦,会让员工感到很受安慰。当他讲完之后,我会对他的心情表示理解,我说:如果我在你的位置上,我也会有他那样的感受。说完这句话,他的气往往消了一大半。接着,我问他需要我做什么,对方往往大吃一惊地说:哟,老板,我只是诉诉苦,没想让你帮我做什么,你能听我诉苦,我已经很满意了。”

赵老板停顿了一会儿说:“说实在的,我感觉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很容易,那就是竖起两只耳朵认真地听,听完之后问员工需要我帮他做什么,如果他告诉我需要什么帮助,我能做的就帮他做,就这么简单。”

听完赵老板的话,胡老板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找老板的这番话,值得每一位管理者牢记于心,因为那是处理员工之间矛盾的金玉良言。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处理员工之间矛盾的要点:一是倾听,二是理解。而倾听与理解的过程,就是冷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员工的怨气消了一大半。

需要补充的是,在听完员工的诉苦之后,管理者有必要给员工几句善意的提醒和引导,使其更加理智地处理与同事之间的矛盾。需要记住的是,管理者千万不要随便插足员工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因私人关系而偏向某一位员工,否则,只会激怒矛盾的另一方,使矛盾越来越大。

和风细雨不一定就不能解决问题

有些管理者发现员工出了问题之后,往往会生气、发火,带着愤怒的情绪批评员工。随着一阵暴风骤雨,问题解决了,管理者的情绪也得到了宣泄,但员工却被淋得全身湿透,而且是“透心凉”。员工感到很沮丧,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受伤了,同时他们会对管理者产生怨气,这种不良情绪对接下来的工作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人不禁要问:难道解决问题非得用狂风骤雨的方式吗?和风细雨就不行吗?如果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员工的自尊心又得到了保护,那不是皆大欢喜吗?在这方面,有个经典案例:

多年以前,卡耐基的侄女约瑟芬离开堪萨斯城的家,来到纽约做他的秘书。当时约瑟芬只有19岁,办事经验十分欠缺。有一次,卡耐基发现约瑟芬犯了几个常识性的错误,觉得这种错误是不可思议的,就在他准备严厉批评约瑟芬时,他这样提醒自己:“慢着,且等一等,戴尔·卡耐基……你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一倍,你处世的经验也高过她一万倍。你怎么能希望她具有你的观点,你的判断力,你的见解呢?戴尔,在你19岁的时候,你做了些什么?记得你那笨拙、愚蠢的错误吗?”

当卡耐基认真地思考这些后,他发现约瑟芬的表现比当年的自己强多了。所以,从那以后,她发现约瑟芬的错误时,总是这样温和地提醒她:“约瑟芬,你犯了一点错,可是老天爷知道,你并不比我所犯的错误更糟……如果你照这样去做,你想不是更聪明一点吗?”

不管是对其他人,还是对你的下属,暴跳如雷的批评或斥责都会让他被负面情绪笼罩。这种破坏性的批评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打击员工的士气,伤害员工的自尊心。因此,解决问题时要学会用和风细雨的方式,要像暖风拂面一样让人心悦诚服,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之道。

美国天普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Michael告诫管理者们:“当你生气时,你会觉得大发雷霆是应该的。比如,员工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你认为是他不努力造成的,于是你恶狠狠地批评他。然而,如果你换一种思维想一想,你可能会发现,员工没有按时完成工作是因为他的孩子生病了,因为他身体不舒服,因为工作量太大了等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找出原因,而不是想当然地怒吼。

Michael教授的告诫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去深思,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冷静地思考原因,少先入为主地臆断,这是能够做到和风细雨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赢得员工信任和尊敬的良方。

要平等,但不要平起平坐

在公司里,老板与员工只有职位的不同,没有人格的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不少老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有意无意地摆架子,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似乎在刻意制造所谓的“威严”、“威信”。结果导致员工与老板之间有了层级分明的距离感,老板在员工心目中没有亲和力,这样很容易影响员工与老板的交流。

真正高明的老板懂得与员工打成一片,他们知道,与员工打成一片之后,便于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更方便地沟通,这样既可以培养大家的感情,又可以营造平等的公司氛围,给大家一种人文关怀,从而激励员工更积极地对待工作。在这方面,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做得非常到位。

索尼公司是世界知名企业,公司的最高领导者盛田昭夫,能够放下架子,和员工平等相处,表现出极好的亲和力。盛田昭夫喜欢和员工接触,他经常到各个部门走动,了解具体情况,争取有更多与员工沟通的机会。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中午和基层员工一起吃午餐。在吃饭的时候,与员工轻松随意地交谈,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员工对公司制度、待遇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进而快速出台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策略。

一天中午,盛田昭夫照例和员工一起吃午饭。席间大家有说有笑,但细心的他观察到有名员工闷闷不乐。后来经过一番了解,得知该员工对他的直接上司不满,因为他的直接上司是个草包,对新来的员工横挑鼻子竖挑眼,喜欢把下属的功劳占为己有,把自己的过推给下属。得知这一情况后,盛田昭夫很快就召开了董事会,讨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以便给踏实肯干的员工更多施展才华和晋升的机会。后来,那位员工成了公司的一名中层领导。

在盛田昭夫看来,管理不是独裁,管理者应该和员工平等相处,因为员工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人。他曾说过:“在日本人的劳工关系里,有一种他处罕见的平等作风,在索尼公司里,白领与蓝领阶级罕有区别。如果某人是一名成功的劳工领袖,我们就希望他能加入管理阶层。”

企业领导者与下属和员工亲切友善地相处,对他们表现出亲切随和、笑容可掬的态度,可以让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人情味,从而更加努力地为公司效劳。在这样的企业里,上下沟通协调,工作氛围轻松活泼,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国外有些大公司为了营造公平、平等的企业文化,公司经理、董事长在工作时间同工人穿一样的工作服,一起干活,下班之后一起到酒吧喝酒聊天,他们甚至取消了经理、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者的专用用洗手间、专用餐厅等。他们尽可能多地与员工交谈、争论,有时候和工人们一起摆弄有故障的机器。

和谐管理绝不是讨好员工

什么叫“和谐管理”?所谓和谐管理,其实是指管理者的和谐心态。当管理者处于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和不良的环境里时,首先应该学会自我超越,用平常心和愉快的心情去管理企业。

和谐管理还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即看人、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管人、容人、留人等方面,能够做到从容有序,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和谐管理更是指管理者对人做到人尽其才,对物做到物尽其用。

在庄子中,子舆是一个冲有很多缺陷的人,他不但驼背,还隆肩,更是脖颈朝天。换做很多人,如果有这样的缺陷,或许会很自卑。但是当朋友问子舆是否讨厌自己的样子时,子舆却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

子舆的态度是:如果上天让他的左臂变成一只鸡,他就用它在凌晨来报晓;如果上天让他的右臂变成弹弓,他就用它去打斑鸠烤了吃;如果上天让他的尾椎骨变成车轮,精神变成了马,他便乘着它遨游世界。

子舆说:“上天赋予我的一切,都可以充分使用,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所以哀怨不会入侵到我心中。”

作为管理者,如果你能让你的下属像子舆一样坦然地接受你的命令,服从你的安排,充满喜悦地去对待工作,让他们顺应可观的条件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那么下属的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这就是和谐管理。和谐管理既指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也指上下级之间和谐相处。

某企业的一名员工的父亲遭遇了车祸,重伤住院。他的家庭很贫困,而他刚工作没多久,没有什么储蓄,无法支付几万元的医疗费。就在这名员工犯难时,公司得知这一情况,果断地拿出5万元钱借给他,并根据他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特批给他半个月的假。员工十分感动,回家照顾父亲,处理好一切事务后,他立即赶回来上班。他说:“公司就像家庭一样温暖,我一定努力学习操作技术,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才对得起‘家人’。”

对员工实施亲情化管理,以营造和谐的气氛,并非刻意讨好员工,事实上也是为了企业着想。试想一下,如果员工家里出事了,管理者却不通人性,不准假、不帮忙,员工是不是会觉得寒心呢?就算你把他强留在工作岗位上,他也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又怎样为公司创造价值呢?而当企业帮助了员工,赢得了员工的感激,员工再以数十倍的激情对待工作,回报企业的恩情,这样是不是更好呢?所以说,关心帮助员工,让员工与企业关系更加和谐,这种做法对企业和员工双方皆为有利的。

不要喂得太饱,否则他们就没有了奔跑的欲望

在这个商品经济年代。所谓的“知遇之恩”往往只能赢得别人口头上的称赞,想让人真正记得你的好,恐怕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身为企业领导者,如果你不给下属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不要指望人家毫无保留地卖命。因此,领导者不只应该懂得用感情投资笼络人心,更应该学会用“利益”打动下属。

在用利益笼络人心时,领导者要牢记一点:人不太容易知足,如果你一次给足了下属好的待遇、奖励,并且今后没有改善和提高,那么下属就容易产生怨恨,甚至会消极怠工。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逐渐改善下属的待遇,一步步笼络下属的心,这更能激发下属的感恩之心。

一位大学教授在推荐其课程时,大谈特谈所谓的“喂猴理论”,他把员工比作马戏团里的猴子。工作人员为了让猴子配合自己,取悦于大众,他们往往会用一些猴子爱吃的食物作为诱饵,以激励猴子的积极性。在训练之前,工作人员会给猴子喂食,但是不会喂得太饱,因为喂得太饱了,猴子就没有了表演的欲望了;再者,喂得太饱,“诱饵”对猴子就失去了诱惑力。

通俗地讲,给下属好处不要一次给足,而要结合下属的心理需求,分期给他好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他的积极性。有一块大甜头,不要一次性给下属,而要分成几次、分成几个阶段地犒劳下属,以换得下属更持久的感激。站在下属的角度,一次性获得领导给予的甜头,很容易吃得太饱,变得不思进取,而细水长流的好处,则可以让下属一直在激励中努力工作。

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人性中有贪婪和懒散的成分,一次性把下属喂得太饱,容易把下属的胃口撑大,使下属变得更加贪婪和懒散,这样一来,他可能对工作失去热情。在运用此法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千万不能表现得太过功利,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收买,会引起下属的不快,也会引起旁人的不满。

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在给下属好处时,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幻想一次性就能满足下属所有的需求。今天你满足他某个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愿望,他就会一直感激你、为你效力吗?恐怕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忘记你给他的好处。再者,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手里的资源是有限的,你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一下子喂饱下属,所以,明智的话,还是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一次给下属一点好处,争取持久战的胜利吧!

给得好,不如给得巧。在给下属好处时,一定要抓住时机。举个例子,下属手头宽裕的时候,你奖励他几百块钱,他可能不放在心上。如果下属急需用钱时,你奖励他几百块钱,或暗地里塞给他一个红包,他可能会对你感激涕零。这就是雪中送炭的威力。所以,管理者要多了解下属的心理,下属想要什么,你就适当满足他什么,这样更容易笼络下属的心。

不要轻易许诺,难以实现的诺言比谣言更可怕

实现诺言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其实就是按制度办事。公司制度就是公司对员工的一个承诺。它承诺倘若员工能够按制度办事,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否则,就要接受应有的惩罚。然而,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按制度办事,不是所有的诺言都能实现。无法实现的诺言将会导致人心的涣散和企业的全盘崩溃。

谣言四起会使人心惶惶,会使企业的日常生产陷入一时的混乱。但是,谣言毕竟是谣言,终有一天会被真相打败,员工会从慌乱中走出重新振作。而无法实现的诺言却会让企业制度的权威消失,让员工不再信任企业,让领导者置身于赤裸裸的雇佣关系之中,让企业变成利益第一的冰冷世界。

企业对员工的诺言是员工积极性的源泉。他们相信按照企业制度办事,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有沉甸甸的收获。他们十分向往这份收获,付出全部的真心只为得到这份收获。而当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按照制度办事,无法实现对员工的诺言时,员工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消失,工作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按规则办事的领导者不仅是员工的榜样,更是员工人生的导师。在我国内地的许昌市有这样一家叫胖东来的购物超市,它几乎垄断了市区的超市行业。倘若它停止营业一天,百分之八十的市民将没有饭吃。它在该市的日营业额甚至超过了丹尼斯、沃尔玛等全球连锁的超市。这样一个地方性的超市怎么就能够有如此辉煌的成功呢?这要从超市的文化说起。该市的市民总是说,如果你在许昌街上看到从不闯红灯的人,那他一定是胖东来的员工。是的,胖东来一直以信守承诺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超市领导者总能按时发放员工工资和奖金,对员工的任何承诺从来不会打折扣;而员工在领导者的激励下总能百分之百地完成分内的工作。所以,这家超市的工作总是井井有条,很少出现差错,从来没有接到过市民的投诉。

员工把按规则办事的要求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市民的一片好评。胖东来的管理者注重对诺言的实现,不但提高了超市的运作效率,更提升了员工的个人素质。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员工的高素质是胖东来深受市民追捧的关键。

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制度的执行,这是承诺问题。很多企业不重视制度的执行,对管理工作得过且过,虽然能够得到一时的利益,却会失去员工与合作者的信任。总是能兑现承诺的领导者会成为员工的亲人、合作者的朋友,伸向它的不会是讨要报酬的大手,而是一只只热情的、能帮助你成功的有力臂膀。

不一定每个岗位都要用最强的人

看过NBA篮球赛的人都知道,NBA30支球队,没有一支球队在各个位置上的球员都是最强的。即便每年夺得总冠军的球队,其各个位置上的球员也不是最强的。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组建一支全明星球队呢?这样不就十拿九稳夺得总冠军吗?

这个想法很好,但它有几个问题:首先,组建全明星球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其次,打篮球并不是“最佳球员最佳球员=最佳战绩”的运动,因为它涉及到球场上的配合,因此,全明星球队也不一定去的最佳战绩,不一定能夺得总冠军。

话又说回来,要想夺得总冠军,并不一定要让每个位置上的球员都是最强的,只要最关键的位置上用最强的人,有进攻尖兵,有防守大盾,再配上中不溜的球员,球队一样能取得好成绩,甚至夺得总冠军。比如,当年“科比奥尼尔”组合,连夺三个总决赛冠军,就是最好的说明。

企业用人与NBA球队用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不一定每个岗位上都用最强的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是这么认为的,他说:“不一定每个岗位都必须选择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来担任。”这在常人来看是很难理解的。

松下幸之助的解释是:“如果把十个自认为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做事,每个人都有他坚定的主张,也就是十个人有十种不同的主张,最后根本无法决断出一个结果,计划也就无法推动。十个人中只要有一两个杰出人物即可,其余的可能是平凡者,事情反而得以顺利进行,因为其他人会心悦诚服地遵从那一两个才智出众的领导者。”

现实中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松下幸之助的观点,比如,有些公司拥有很多一流的大学毕业、资历很出众的人才,按常理来说,这些公司应该发展得很好。可实际上,某些由二流人才组成的公司,干出的业绩比一流人才组建的公司更好。因为都是高材生、都是人才,一旦没有配合好,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谁都不服谁,结果造成企业内耗,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我们看看西天取经的团队——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四人中唐僧算得上是优秀的领导者,孙悟空是一流的人才,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能算得上二流的人才,但是他们四人搭配在一起,却成功战胜了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取得正经。由此可见,知识水平、能力才华不同的人才搭配在一起,一样可以让企业蓬勃发展。当然,其中重要的条件是要有英明的领导者。

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有一则笑话,值得每一位管理者玩味:

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的时候,把自己的眼睛取下来,给病人试戴,理由是:“这个眼镜我戴了了10年,效果很好,送给你吧,反正我家还有一副眼镜。”

病人委婉地拒绝了,但医生却坚持把眼镜送给他,还说:“我戴得很好,送给你了,白给的你还不要啊?”

病人说:“我不习惯戴别人戴过的眼镜,我还是自己买个新眼镜吧!”

医生不高兴地说:“算了算了,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

这则笑话揭露了许多管理者一个共同的缺点——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把自己认为好的想法加强给员工,让员工认同他们的想法。这与推销员向不需要产品的顾客推销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是顾客,你被强硬推销,你会有何种感受呢?

身为管理者,你一定希望自己的观点赢得认同,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怎样才能让员工认同呢?最关键的是你的观点有道理,而且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如果你的观点不具备这样的特点,那么你硬是对员工说:“我的观点很好对不对?对不对?对不对……”只会引起员工的反感,或员工为了避免被你纠缠而说假话:“是啊,你的观点很好,你的想法很不错。”但这种口是心非的附和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如果你的想法不错,而且对解决问题有效果。而且,你说服别人的方式让人感到很舒服,那么你就很容易赢得别人的认同,达到你想要的目的。在这方面,有一个案例典型的案例:

纽约一家大医院需要新添一套X光设备,很多厂商得知这个消息,纷纷慕名而来,向医院负责采购的罗伯森医生推销产品,罗伯森医生非常烦恼。制造厂商A也派员工去推销产品了,但是失望而归。A公司的销售经理决定亲自出马,他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推销。

销售经理给罗伯森医生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是:我们厂最近生产了一套最先进的X光设备,前不久才运到公司来。由于这套设备比较先进,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否尽善尽美,因此,他希望罗伯森医生起来观摩,看这台设备是否有不足之处。

销售经理在信中还很礼貌地说:“为了不耽误你宝贵的时间,明天我开车来接你来我们公司。”

罗伯森医生看完信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厂商咨询过他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他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虽然第二天他很忙,但是他依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了那家公司观摩设备。观摩之后,他发现那套设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市场上大多数设备差不多。于是他想,买别人的设备也是买,何不买下这套设备呢。就这样,他向医院建议买下那整套设备。

销售经理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罗伯森医生,而是以一种请教的口吻,邀请他前去观摩,表现了对他十分重视。这一做法赢得了罗伯森医生的好感,最终罗伯森医生认同了他们厂的产品,他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推销目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与其强迫别人认同你的观点、接受你的意见,不如换一种态度,巧妙地说服别人,这样才能在不动声色之中提升你的影响力。

说到做到,绝对不能开空头支票

说到做到是一种决断,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人无信不立,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招来的只能是讥笑。一味地言而无信,只能被人当做小丑看待。史记中说道:“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就是诚信的无价。

当贝索斯在董事会宣布亚马逊决定大幅削减商品价格,并对订购金额超过25美元的订单实行免邮费的政策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

企业只有言出必行,才会有勇夫敢于站出来。长期失信的结果,就是即使许下了重赏,人们也只认为是镜中月水中花,不会当真。这就意味着公司将为此支付巨大的开支,当这个政策实行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亚马逊公司的一个噱头,大家一直在等待这场闹剧的结束。

但是贝索斯接下来的行为更让人目瞪口呆,他宣布亚马逊将会继续在邮费上进行优惠。业内人士和消费者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贝索斯很快又推出了“亚马逊免邮费”计划:为顾客提供全年7美元无限次次日送达的配送服务。无论说这是宣传策略也好,一时之计也好,亚马逊确实把更多的钱留在了顾客的口袋里。贝索斯没有食言,即便这意味着巨额的花费。

日本管理学家秋尾森田说过:“不守信用的人如同酩酊大醉的酒鬼,满嘴都是胡言乱语。这样的人最后只能引来怀疑和嘲笑。即使他清醒过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事实也证明了贝索斯的决定是正确的。亚马逊已发展近20个年头,数以亿计的忠心的顾客被他招至麾下。密歇根大学在2007年年底对数百家美国企业所做的顾客满意度调査中,亚马逊高居榜首。

说到做到,体现的一种诚信和信誉。有了这一点,个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领导者才能才团队中建立威信。论语提出了“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观点,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遵守自己的诺言,违背了契约,就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最后连立身之地都没有了。因此,领导人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说了就要确保去实现。否则,你必将失信于人,最后丧失领导权威。

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领导说加完班有奖励,但是没有;主管说完成这个大单就会有旅游,但是没有;上司说会升职加薪,但是没有。对此,一般员工往往是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这样做长期的后果就是,没有人再有动力继续为公司服务。

这种松散的制度,往往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很多承诺,由于是口头的,所以即使违背也无法追责。这最终导致的是个人或者企业公信力的缺失。

让所有人都成为赢家,而不是整天想着利益独占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挣钱”。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朴素的想法,那就是:别人得到了,我就得不到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安踏创始人丁志忠曾经提出过“49%理论”,这个理论来自他的父亲。父亲教导他: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永远只要49%。丁志忠最初不能理解,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吗?哪有这样做生意的?后来他慢慢理解了:这样做看起来是暂时吃亏,但他却赢得了客户的长期合作。让客户更加认同,更加尊重,更加信任。

古语云:“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能对自己的利益有所让步,那么必定没有合作的空间。两只刺猬靠得太近,只能让互相都受伤。一心想着独占所有的好处,最后往往是什么好处也得不到。佛教六道轮回中,有一道被称作“饿鬼道”,里面的饿鬼有着极大的肚子和极细的喉咙,他们想吃掉一切,最终却什么也吃不到。

创立台塑集团后,王永庆对待跟自己打天下的人一样非常用心。他始终坚持的目标是,让大家得到应有的回报和福利。不止同患难,更要同富贵。当他得知有主管得了呼吸道疾病时,他主动打电话问候。同时联系最好的医院安排该主管治疗。王永庆明白打拼的不易,也懂得人才付出之后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他把对员工的关爱融入到切实的关怀之中,而不仅仅只是口头支票。

王永庆不仅仅把公司以商业的理念来经营,更以一颗仁慈的心来经营。他知道企业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组成,台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来源于此。让所有人收益,就是让整个企业收益。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王永庆去世后,台塑为何有那么多老员工在他的灵前失声痛哭。这些老员工缅怀的是王永庆那一颗让所有人受益的心。

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人的本性,但我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很多,比你所能看到甚至想到的更多。可以说,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得不到的财富。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每个人的利益交汇也越来越密切,大家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一种普遍的形势。我们不能再用“我兴你衰”、“零和博弈”等思维来看世界,看周围的人。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