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 > 第十二章 制度公平公正,员工才会心服口服
第十二章 制度公平公正,员工才会心服口服
作者:王剑   |  字数:9699  |  更新时间:2015-03-06 14:36:11  |  分类:

职场励志

112制度公平公正,员工才会心服口服

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公平。尽管管理者拥有制定制度的权力,但切不可利用制度给人“穿小鞋”,否则不仅会引起下属的反感,甚至会引发公司全体对制度的公然挑衅,自己的领导威严也会毁于一旦。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家族企业是“穿小鞋”的高发区域,不少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目的,会有意无意地把制度当成为自己保驾护航的“保镖”,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制度一旦有失公平,就会成为舆论的靶子,又怎么可能真正贯彻实施下去呢?到头来,只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混乱。

一家小公司正朝着中型企业进发,为了调动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几个领导制定了一项具体的奖励办法:超额完成正常工作任务20%的员工将在年终获得奖金1万元;超额40%及以上则可获得奖金2万元;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经过董事会集体商议,可获得3%—10%的原始股份;员工对所持股份有自主支配权,既可以享受分红,也可以转让、继承。

这项制度并没有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几个领导一商量便拍板决定了,但该制度一公布就遭到了不少员工的质疑。“什么样的贡献才算重大贡献?连个标准都没有,到时候算不算还不是领导一句话的事。”“经董事会商议才有股份拿,如果他们商议的结果是不给股份呢?那岂不是辛辛苦苦白忙活了一场?”诸如此类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别说调动员工积极性了,反倒让这些流言蜚语闹得公司上下混乱不堪。

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切不可自作主张,而是要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用制度给员工“穿小鞋”。案例中的管理者尽管是无意识的,但仍然在不知不觉中给员工套上了看不见的“枷锁”,这正是大家对制度产生质疑的最根本原因。

不管是有心也好,还是无意也罢,管理者都要时刻谨记:制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所谓“公平”并非是一个人、一部分人的公平,而是全体的公平。如果仅仅为了维护某一部分员工的利益,就牺牲另一部分员工的利益,那必然会遭到受损害员工的反抗,并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所以千万不要利用制度给人“穿小鞋”。

113没有100分的员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不少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往往存在盲目高要求的误区。明明是中专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到了招聘时却要求不得低于本科,实际上这种用人策略并不高明。世界上没有100分的员工,只要适合企业的工作岗位就是最好的。所以在很多时候,管理者不必对员工过分苛求。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事时喜欢追求百分之百完美,所以在管理下属时也常常以满分为目标,殊不知过于要求完美不仅不能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人才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只要将员工放到与他们匹配的职位上,就是成功的管理。

身为公司经理的老高,是一个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人。他对下属的要求也很高,比如写收据时必须百分百正确,不能涂抹,不得有错别字,字迹要清晰优美,不能过于潦草,此外所填的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一旦发现员工所写的收据不够完美,老高会马上要求他们予以修正。

事实上,对于老高的这种做法,他的几名下属都颇为反感,出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员工们表面上并没有说什么,但私底下却是怨声载道。“真是没事找事,我又不是书法家,写个收据还得写出美感来吗?”“我现在最烦写收据了,上次一张收据我可是足足写了7遍才通过,还被批评了好几次。”

但老高并不了解到员工们的抱怨,依然按照这种近乎完美的标准去要求每个下属,时间一长大家的工作效率竟然越来越低,这时他才意识到管理出了问题。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100分的员工,管理者用满分的标准去要求下属,绝大部分人必然会牢骚满腹,又怎么会安心工作呢?

要想避免这种状况出现,企业管理者就必须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对下属不能事事要求完美。只有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合情合理,才能赢得他们的好感;反之,过高的标准只会让员工们心生退意,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效率。

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务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用人方面,不盲目地追求高学历、高能力;二是在管人方面不用满分的标准去要求下属,坚持合格即可的管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自己赢得好口碑。

114升迁过快,弊大于利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现代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不少管理者求贤若渴,为了笼络各路英才,都建立了“破格提升”等制度。然而,升迁过快,还是带来了不少“后遗症”。

不管是从企业来讲,还是从被提拔的员工本人角度来看,升迁过快都不是一件好事。适度提拔有能力的员工能激发其工作潜力,但企业毕竟是一个团队,对某个员工或某些员工的提拔过于频繁,往往会令其他员工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所以,管理者在人事升迁上一定要把握好“度”。

田经理就职于一家中型食品厂,作为销售部的领导,他十分希望组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销售队伍,但考虑到部门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员工,缺乏闯劲和拼搏精神,他便打算为部门注入一些新鲜血液。

新入职的员工当中,有一个小伙子令田经理刮目相看。他刚来就拿下了一个百万大单,要知道自从他担任经理以来,公司还从没人签过这么大的单,因此他对这名新员工也十分看重,并打算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试用期刚过,他便按照老员工的标准上调了该员工的底薪,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此举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竟然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是由固定底薪、学历补贴、销售提成、话费差旅补四部分构成的。老员工们的学历多以大专为主,而新来的员工则一律是本科学历,按照公司的薪酬制度,本科的学历补贴每月要比大专学历高出200元,由于田经理给其中一名新员工上调了底薪,使其与老员工的底薪持平,这样一来,新人的固定工资比老员工还高。再加上老田有意提拔这位新人担任销售副经理,所以老员工们感到极度不公,为了发泄心中不满,甚至集体排挤新人,结果硬是把这名销售人才挤走了。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在一个团队中尤其如此,一旦有人升迁过快,必然会引起“众怒难平”的局面,不仅破坏了团结,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所以,管理者在提拔下属时,还要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破格升迁确实能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就整体来说,升迁过快弊大于利,既不利于人才的立足,也不利于整个公司的团结。所以,管理者要尽量避免破格提拔,如果迫于某种原因必须这样做,也要提前做好预防“内讧”的准备。

115杜绝“人人都端铁饭碗”

管理学者史蒂格说过:“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惩罚表现好的,鼓励表现差的,得来的只是一支坏的职工队伍。”人人都端铁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如今这个外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打破“大锅饭”的传统分配方式,让能者上,庸者下,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往往能够把员工个人报酬与其贡献率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种管理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事实证明,平均主义是企业管理的大忌,铁饭碗雷打不动的原则只会使公司效率低下,因为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的工资,所以员工们没有丝毫的斗志,工作懒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可言。

某大型国企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铁饭碗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尽管打破了平均主义,但不仅没能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反倒引起了内部混乱,这着实令管理层感到意外。销售是直接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在薪酬制度上采取高提成的奖励措施,正是造成内乱的导火线。

眼看着销售部的员工月月都拿高工资,那些在生产部门的员工们必然会抱怨。车间工作很辛苦,努力了半天也没多少奖金,尽管有奖励措施,但和销售部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大家情绪不满,工作也就开始糊弄。而一旦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得罪了大客户,销售部与生产部之间的梁子也会越结越深。

打破平均主义本无可厚非,但杜绝“人人都端铁饭碗”就势必要出台一项新的分配制度,这时,管理者一定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得失,既不能实行平均式的奖励,也要考虑到公平性。一旦新的分配制度有失偏颇,不仅不能起到激发员工干劲的作用,反倒会引起内讧,对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有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在实行平均奖励的情况下,奖金与工作的相关性为20%;而进行差别性奖励,则该相关性可高达80%。由此也不难看出,打破“人人都端铁饭碗”的分配制度是提高员工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既然是差别性奖励,就势必会有厚有薄,只有管理者秉公办事,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避免引发内部利益之争。

116特殊人才,特殊对待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毫不夸张地说,人才正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领导在选拔人才时不能过于死板拘泥,坚持“不拘一格,实力胜过资历”的选材原则才是明智之举。试想,如果仅仅因为学历的门槛,就把一个能力超群的员工拒之门外,这岂不是企业莫大的损失?特殊人才就要特殊对待,只有敢于突破束缚,大胆起用各种人才,才能让企业迅速崛起。

不少管理者在人才提拔上都吃过哑巴亏,表面上的“人才”经过一番考验才发现真面目,结果不但没给企业带来益处,反倒因错误决策导致企业面临生死考验。有些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过于注重条条框框,不管什么人,一律用这个“大筛子”一筛,反倒漏掉了那些优秀的特殊人才,等对方投身竞争对手有所作为时才悔不当初。

作为在全球都颇有知名度的企业管理者,松下本人在提拔人才方面也确实很有一套。在多年的管理工作中,松下始终都坚持着“量才适用”的原则,不论年龄、学历、性别,只要有才干、有经验、有品德、有能力,那么就可以委以重任。在松下看来,人才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如果明知道他有能力、没学历,还非要用世俗的规矩去束缚他,那很可能会因此而失去这位特殊人才。

众所周知,松下电器有论资排辈的管理传统,所以管理层大多都是老员工,他们经验丰富、资历高,很受年轻下属的拥戴。但特殊人才就要特殊对待,不能因此忽视那些年轻有为者,为此,松下专门为特殊人才预留了上升通道,并将30%的升迁名额都留给了这拨年轻人。这种特殊对待的管理方式让年轻员工大为感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也确实提拔了一批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企业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不能总走四平八稳的老路,这样纵然稳妥,却很难发掘拔尖的特殊人才,有时候为了公司前途和业绩,在用人方面也要敢于冒险,敢于用特殊政策来吸引人才,敢于破格录用有实干精神的能者,这样才可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急剧扩张的企业,在用人上更是不能墨守成规,往往越是那些偏才怪才越是具有不可估量的爆发力,如果能有他们的全力加盟,那么企业的前途将不可限量。所以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时,一定要学会特殊人才特殊对待。

117疏而不漏,危急关头绝不手软

身为企业管理者,由于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所以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产生或多或少的遗憾也是在所难免。一个明智的领导者不会对无关紧要的小遗憾患得患失、耿耿于怀,只要所做之事对企业来说利大于弊,那么他们便会坚决执行,绝不会因为小小的损失而忧虑。

疏而不漏,危急关头绝不手软是很多成功管理人的共同之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管好一个偌大的企业,就必须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点。俗话说,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如果凡事斤斤计较,过于在乎那些细枝末节,那么,势必会丢掉大局,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企业从小到大,既有人不断加盟,也有人陆续离开,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号称“中国企业教父”的柳传志,在用人上就看得很开,对于那些不正常的现象,他从来不会过分忧虑,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联想有不少元老级别的员工,当初跟随柳传志一起创业,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联想从一个年销售收入几百万元的普通企业,迅速成长为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知名品牌。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从倪光南、吕谭平、孙宏斌到杨元庆、郭为,一个个重量级人物的离开,并没有让柳传志感到不适。

在他看来,企业发展需要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的规律注定会有元老人物退出,只要把握住这一大局,便不会因为新老员工的交替而忧虑。尽管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但柳传志始终都是气定神闲,一步步筹划着企业的发展,一步步把联想发展壮大。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管理者在骨干离开公司后都会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中。实际上,人才掉队并不是什么遗憾事,而是一种常态,因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身就是“喜新厌旧”的,所以有人离开很正常。作为企业管理者,不必为此而担忧,越是这种危急关头越是不能手软,学会处理“掉队者”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118以人为本,别把员工当棋子

人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企业管理者要想赢得下属的拥戴,就要学会“收买人心”。老子曾经教导我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只有给予员工实实在在的恩惠和尊重,才能获取宝贵的“人心”。

有些管理者在员工面前往往喜欢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不仅没有丝毫的尊重,反倒将其视为实现目标的棋子,如此一来又怎么可能赢得员工的真心拥戴呢?一个把员工当成棋子的管理者,总有一天会沦落为光杆司令;反之,如果把员工当成大人物一样去看待,那么身为领导者的你,也总有一天会成为大人物。

身为一家大型跨国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皮特的地位可谓十分显赫,但他并没有完全地掌控下属,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倾听员工们的意见和建议,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令他获利良多。

一年前,这家集团正处于高层主管过度专权的危险期,由于管理层总是专横跋扈地发号施令,结果那些再也忍受不了的员工便一起到领导办公室下最后通牒:要么你们放松统治,要么我们集体辞职。作为新任领导的皮特,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决定顺应员工们的要求,适当地改变管理方式。

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皮特在刚刚入职的几个月中,多次把公司员工召集到一起来商讨公司管理模式的问题。在商讨会上,员工们的发言十分积极,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这时皮特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对每个决定逐一进行审批,员工们完全可以负责大部分的运营。于是,在维持过去管理架构不变的情况下,皮特改变了发号施令的强硬管理办法,并给予员工们一定的工作自由,结果管理方式改变不到一年,企业的利润就增加了100万元。

有些管理者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威,甚至将倾听下属提议当成一件伤自尊的事,为了所谓的领导威严和自尊,他们把员工当成完成目标的棋子,对于员工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也不闻不问。殊不知,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把别人当成了棋子,也就别怪他人推翻“暴君”的统治。

过于森严的等级,只会扼杀员工们的创意和原动力,所以千万别把员工当棋子。没有人愿意被自己的上级压迫,管理者要想与下属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友好关系,就必须从人格上尊重对方,在工作上认可对方。如果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还谈什么上下一心呢?

119给员工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

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曾说过:“我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就是追求两点:一是待遇问题,二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实现。如果后面一点做好了,我相信就可以避免人才的流失。”

团队中的人才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外面招聘来的,二是从内部的培训中产生的,然而相较于外面招聘的人,从内部晋升的人才更熟悉业务、了解情况,而且管理者不必考虑忠诚度等问题,因此,内部的人才是企业造血的来源。但是要保证内部人才不流失,就要给他们一个激励人心的目标。

一家企业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源,利用好自己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拥有较高员工忠诚度的公司如惠普、3M并没有提供给员工第一流的丰厚物质回报,而是将企业建成寻求理想、一展所长的梦想之地。

日本索尼公司也是用这种方法让公司长盛不衰。他们有一套明确的内部晋升制度,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施展梦想的舞台,而这个制度的创始人就是索尼的董事长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很关注员工,喜欢跟他们聊天,也鼓励员工提建议。一次,他到员工餐厅就餐时,发现有一位年轻的职员满脸忧愁,于是他就坐到了他的旁边,询问他原因。这个员工说:“我毕业于东京大学,原本有一份待遇十分优厚的工作。但是我崇拜索尼,我认为进入索尼是我一生的最佳选择。但是,现在我发现我不是在为索尼工作,而是在为课长干活。坦率地说,我这位课长是个无能之辈,然而,我所有的行动与建议都必须得到课长批准。我自己的一些小发明与改进,课长不仅不支持,还挖苦我异想天开、有野心。我现在对在索尼的工作失去了兴趣,也很后悔自己放弃了那份优厚的工作来到这里!”

员工的这番抱怨让他非常震惊,他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盛田昭夫就产生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的想法。他觉得管理者应该关心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处境,绝对不能堵塞他们的上进之路,之后的索尼公司每周都出版一次内部小报,刊登公司各部门的“求人广告”,员工可以自由而秘密地前去应聘,他们的上司无权阻止。另外,索尼公司每隔两年就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人才,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主动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从索尼的管理之道中,我们可以学到,任何一个员工都需要得到管理者和团队的认可和关注,如果管理者不能给他一个激励的目标、美好的未来,那么他的工作就没有了热情,公司就可能会失去这个人才。对于管理者来说,你需要给员工指出一条发展之路,给他一个前进的动力,为他的晋升和发展提供机会。

120不到位的制度等于无制度

摩根斯坦利董事长兼CEO普赛尔说:“所谓的企业管理,就是解决一连串关系密切的问题,必须树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便系统地予以解决,否则必将造成损失。”制度是一只隐形的手,潜流于企业整个运行体系中,左右着企业的走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是劣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只隐形的手。

制度完善的企业,各项事务才能够井井有条地进行,决策才能够更加准确明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强。反之,不到位的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就等于无制度。而没有制度的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风一吹便四散天涯,发展壮大将无从谈起。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将公司的管理推向正规化轨道。完善的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保证,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完善自身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定要”的问题。

不到位的制度把企业推向倒闭的深渊,而内部的自我完善能将企业从泥潭中拉出。“洁尔阴”的畅销正是得益于企业制度的自我完善。“洁尔阴”的生产厂家恩威公司是一家从事中草药加工和生产的私营公司。公司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制度,对产品生产、质检、销售、售后等方面的管理极不规范。

管理的不严密让投机分子钻了空子,假冒的“洁尔阴”洗液充斥市场。江苏、云南、四川、湖南等多个省的销售点都发现了假冒“洁尔阴”。多家报刊闻风而来,争相报道此事。事情恶化到了极点,恩威公司上上下下愁成一片。公司总裁薛永新决定从内部整顿入手,令外界的不良影响不攻自破。他在公司展开全面整顿,重新制订了严格的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让公司的面貌大为改观,产品的质量也明显上升。“洁尔阴”洗液成功通过了成都市药检的抽查,重新获得销售商和消费者的信任。并且,由于防伪技术过硬,市场上很难出现仿冒产品。不久,“洁尔阴”就成为畅销全国的保健品牌。

恩威公司的薛总,成功地对公司制度进行了调整,让公司从制度不到位的泥潭中走出,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市场竞争。事实证明,只有适时地完善制度,并运用好制度这一“武器”,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从而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121铺天盖地的制度,意味着管理的失控

企业的日常管理,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琐碎事务的重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制度时务必要细致、具体,从小处出发,以细节为着眼点。然而如此一来,企业必将拥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一旦处理不好,管理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制定制度从小处出发,并不意味着制度越多越好,铺天盖地的制度无异于作茧自缚。一个企业的制度要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部门制度要统一于企业整体制度,只能是企业整体制度的细化、详解和补充,而不能游离于企业制度之外。涉及与其他部门相关的制度时,要及时沟通、交流。

梳理好公司各项制度的关系,使公司制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公司制度的简化。倘若公司的各项制度没有明确的归属,重复的制度就会增多,公司的日常管理就会变得纷繁复杂。

公司在制定制度时自然是越细致越好,但倘若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细密的制度就会变得繁琐不堪,公司的日常管理就会受到影响。温州一家皮革公司由弱到强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皮革公司的老板并不是经商管理的科班出身,在社会打拼几年之后,积攒了部分资金,才下定决心自己创业。

公司创立之初,管理十分松弛,发展举步维艰。皮革老板在管理人员的建议下,着手完善公司制度。各个部门积极响应,新的规章制度很快开始实施。管理者一个个充满希望,期待着公司的长足发展,可是得到的却是失望。生产中的失误似乎变得更多了,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也在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皮革老板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司的制度。他发现公司的制度过于杂乱,某件事情业务部门要管理,生产部门也要管理,某项条款既出现在生产管理条例中,又出现在后勤管理条例中,这无疑会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皮革老板开始对公司制度进行精简梳理,制定出一个明确完整的制度体系,公司的运作开始走向正规。仅仅几年,该皮革厂就成为温州的支柱企业之一。

铺天盖地的制度会让管理变得杂乱无章,从而降低公司的运作效率。因此,制度设计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有全局性的安排,并以提升效率、增长效益为前提。那种为了盲目追求制度管理而将制度安排泛滥的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是制度建设的重大失误。对此,领导人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明确、精简的公司制度体系,才能发挥制度的效力,真正提升管理水平。

122制度的本质,是对一把手的制约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认为,管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管理者本人的问题,而不是被管理者的问题。许多老板也强调制度化管理,但是他们口中的制度化仅仅是对员工的约束,从来不包括自己。

企业的制度能否很好地执行,关键在于一把手。企业的一把手是企业之舟的掌舵者,他的决策往往决定着轮船是驶向富庶的岛屿,还是沉没在冰冷的海底。因此,企业的一把手更应该遵守企业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模范维护者。

企业制度应该具有最高权威,无论是谁都应该按照制度办事。当领导者个人意志与企业制度发生冲突时,个人意志应该无条件服从公司制度。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的行为都是员工学习、模仿的样板。领导者以身作则,才能在员工心目中树立权威。倘若企业的领导者不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却总是对员工过分要求,员工势必会心生不满,这样下去,制度的执行也就成了走过场。

“善治人者能自治”,好的领导者总把自己看作企业的一部分,他们以公司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赢得了员工爱戴和追捧。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一把手”。李嘉诚自创业之初,就时刻以公司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出入公司,严格执行公司的门禁制度,主动到门卫室签到。虽然只是一件小事情,却可以从中看出李嘉诚对公司制度的绝对遵守。从业几十年,他总是第一个到公司办公,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长江集团的员工个个精神饱满,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李嘉诚的榜样作用。

李嘉诚从不会利用权利为自己谋求方便。李嘉诚老家的子侄辈总想到长江集团谋求生计,李嘉诚从来都是按公司规定办事,有能力的留下来,能力不够的走人。由于李嘉诚的以身作则,长江集团任人唯贤,几乎没有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这就大大提高了长江集团的员工素质。

企业的领导者对制度的遵守是企业管理走上正轨的关键。制度的本质就是对一把手的制约。企业制度一旦确立,就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任何人都必须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办事,尤其是“一把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