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给女人的第一本人情世故书 > 第十章 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言语中的人情世故
第十章 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言语中的人情世故
作者:吴静雅   |  字数:11785  |  更新时间:2015-02-28 17:15:02  |  分类:

社科心理

成人世界里,再也没有“童言无忌”

古人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人要有防备之心,不可把自己的底牌全部透露,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很多女孩,总是会有意无意地陷入空虚的幻想之中,事实上,成人世界里根本没那么多“童言无忌”。

说话要注意场合,不能把话说得太透,这样才能给人留回旋的余地。无论你是提忠告,还是劝说别人,都不能把别人的退路堵死,切勿将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该委婉的还要委婉,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这就是说话的智慧。

一天傍晚,正值下班高峰期,地铁里拥挤不堪,偏偏这个时候上来一位抱小孩的老太太。大家上了一天的班,都非常疲惫,没有人起身让座。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起身示意那位老太太去坐。

小伙子还没完全站起身,那位老太太就冲了过去,马上一屁股坐下来。一旁的小伙子被挤得失去了平衡,但老太太坐下来之后,只顾喘气定神,丝毫没有道谢的意思。

一旁的林女士看不下去了,她假装不经意地逗小孩:“小朋友,叔叔给你让座,你还不谢谢叔叔啊?”这一句话提醒了那位老太太,她忙对孩子说:“快,谢谢叔叔。”同时,她也对小伙子表达了谢意。

那位小伙子听到了她的感谢后,忙笑着说:“不客气,不客气。”

看似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提醒了不懂礼貌的老太太。在公共场合,林女士既传播了文明礼貌的观念,又不至于让老太太没面子,这一句提醒可谓高明。

试想一下,如果林女士在一旁用责怪的口气说:“这位老人家怎么一点都不懂礼貌啊?人家小伙子给你让座,你那么粗鲁,而且一句感谢都没有。”那么,老太太非得和她大吵一架。可见,要想劝服别人,需要保护别人的自尊心,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

曾有一位书生向一位高僧求教说话的艺术,高僧给他开了一副药方,药方的内容是:“热心一颗、温柔两片、说理三分。”这副药方是什么意思呢?具体而言,“热心一颗”和“温柔两片”说的是要心怀好意、与人为善、语言温柔,而“说理三分”则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说理三分”指的是一种说话技巧。如果你的话有道理,而对方又不傻,那么你无需把道理讲得过于透彻、详细,只要一点,对方就会顿悟过来。所以,话说三分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讲得面面俱到。

第二,“说理三分”指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宽容。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对待别人的缺点时,你只需巧妙地点几句,对方自然就明白你的用意。而且你点醒他还给他留了面子,他还会感谢你。

事实上,“说理三分”就是教我们说话不能太露骨,不能太咄咄逼人,而要学会半含半露。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涵养,还是一种风度,是说话办事的大智慧。你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需要这种智慧;你在忠告别人的时候,也需要这种智慧;你在提醒别人的时候,更需要这种智慧。当你参透了这种说话的智慧之后,你就不再是一个胸无城府、口无遮拦的招人烦的女人了。

点到为止,有些话不能说得太透

说话,点到为止即可,有些话不能说得太透。不看场合、不分对象说话,很容易得罪人。没有谁希望别人揭自己的伤疤,相信你也不希望这样,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别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不要“一根筋”地问;对于别人忌讳的话题,不要“死心眼”地说;对于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当众指出。否则,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失去朋友。

失恋的时候,人的情绪反应强烈,内心痛苦不堪。这不,陈晓的一个朋友最近失恋了,情绪特别低落,疯狂地吃零食,于是她劝慰朋友说:“失恋就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朋友听了这话,当即拍桌子对她叫道:“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你失恋,你在这里瞎嚷什么?”陈晓一下子惊呆了,因为平时她的这个朋友非常温和,她想不通朋友说话为什么变得这么粗暴。

站在一旁说风凉话,这是安慰人吗?谁听了不生气呢?一个说话不看情况的人不仅可悲,更是可恨,可悲的是她一生很难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伤疤,戳人痛处,让人勾起一段不快乐的回忆。

张亮精心准备一个星期的企划案被上司“毙”了,原因不是他的企划案不精彩,而是因为他的企划案和另一位竞争对手的企划案太相似。上司怀疑张亮抄袭别人,或模仿得太像,所以,狠狠批评了张亮,还以张亮为反面教材,警告大家今后一定要有创新思维。

一周之后,李娜因为新的企划案正在发愁,就请教张亮:“张亮,上次你的那份企划案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她的话还没说完,张亮就打断了她:“你给我闭嘴。”一时间,大家都很尴尬。

说话看对象、分场合、看情况,点到为止即可,女人千万要记住一点。

首先,说话要强调场合意识。说话看场合,说适合场合、氛围的话,才能让人喜上眉梢;说与场合、气氛相背的话,就会让人怒火中烧。比如,在寿宴上,不要说卖保险的事;在婚宴上,不要谈离婚、婚外情等话题;在丧礼上,不要嘻嘻哈哈开玩笑……否则,你只会遭人白眼,招人反感。总之,说话要分场合,在轻松的场合可以幽默一点,在严肃的场合,说话要严肃认真。

其次,说话要强调环境因素。所谓的环境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比如,在饭桌上,就说美味佳肴,说能激起大家食欲的话题。在厕所里,就别说吃饭类的话题,否则,就有失大雅。

中国人很热情,两个熟人碰面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问候一声。多半是问:“吃饭了吗?”尤其是在餐前餐后,使用这句问候更频繁。

有个人在洗手间里碰到一个熟人,对方正从里面出来,他张口就问:“吃饭了吗?

对方答道:“刚吃过了,你呢?”

“还没呢,马上就去吃。”

很简短的对话,却给人非常不雅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说话不看环境的表现,女人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否则,会给人没教养、不文明的印象。

再次,说话要看具体的情况。别人心情好的时候,你怎么开玩笑,哪怕开玩笑骂他,他也不往心里去;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还嘻嘻哈哈,说话没轻没重,别人就可能跟你急。这就叫说话看情况。不注意这点,也很容易得罪人。

张悦和刘梅是好朋友,平时爱逗闷子。比如,几天没见,见面后来一句:“你还没‘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没呢,等着你给我送花圈呢!”然后两人哈哈一笑,感觉特别轻松。

有一次,张悦病重住院了,刘梅去医院看望她,见面后想逗逗她,又说:“你怎么还没死啊?”这一次,张悦变脸了,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出去,快点滚。”然后,把她赶了出去。

试想一下,人家正重病在床,心理压力很大,心情也不好。这个时候,你对她说“死”,显然是没有分清情境。尽管你们平时关系再好,再怎么开玩笑,这个时候你也不能乱说话。这个事例充分说明,说话看具体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你手握真理,也不要咄咄逼人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很多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喜欢用一些犀利的语言,以咄咄逼人的态度,去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在语言上战胜对方。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是任人宰割的小羊羔,所以咄咄逼人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任何人内心都有自尊,适当地给人台阶下,才能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肆无忌惮地挥着道理的“鞭子”,闯入别人的内心领地,一味冲动地捅破这张网,结果只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抵抗和反感。以游刃有余的态度去面对,既不得罪人,又能达到目的,这才是聪明人该去努力的方向。

当我们每次和别人意见相左时,就该问问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究竟是该咄咄逼人与人斗争到底,还是软弱屈服、妥协让步?作家三毛告诉我们: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因此,你在说话之前,如果能先去掉霸气、傲气,换成和气,那么就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也能更好地获得人缘。

“不轻易指责别人”是美国前总统林肯最伟大的优点之一,这也是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借鉴的地方。但是林肯年轻的时候比较狂妄,待人处事不够谨慎,喜欢咄咄逼人。

那时,林肯一旦发现对方的错误就爱写信指责,有时还会将这些信故意扔在路上,让过路的人能够拾起看到。一次,林肯手下的一位将军因判断失误而错失了一次取胜的良机,林肯知道后非常愤怒。他马上坐下来,给这位将军写了一封信。

林肯在纸上发泄完之后,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他突然觉得:也许我有些操之过急了,如果我和他一样在葛底司堡打仗,看见那些血肉横飞的惨状,也许我也不会急不可待地下令去进攻。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也会有将军那样的胆怯心理,并和他犯同样的错误。但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过去了,把这封信发给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会伤害一个指挥员的威信。

自此,林肯再也不写那些讽刺别人、伤害别人的信了,再也不去咄咄逼人地对待旁人,而且他还经常告诫自己的朋友:“不要过于指责别人,咄咄逼人只会使你也受人谴责。”

周国平说:大智者必谦和,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在和朋友直面讨论时,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一点。缘于自己的优越,我们常常用咄咄逼人的态度无情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这是种多么浅薄,心胸多么狭窄的表现。

所以,即使你现在手握真理,也不应过于咄咄逼人,伤害别人的尊严。在无关得失的小事中,可以稍微谦和一点,可以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而在于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人一个台阶下,也可使自己不会因小事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小华是一个食品公司的销售员,在一次公司例会上,大家都在讨论有关食品销售的问题,因为最近有一款食品的销量下跌得厉害。于是小华站起来建议实行买二送一的促销手段:就是用买两包食品的钱就能拿到三包食品。尽管小华表面谦虚,但心里却暗自得意,等待着同事们的夸奖。然而不仅没人说话,还有人质疑,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小华又整整花了1小时来说服大家:“相信我,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好机会。”但是大家依旧没有说话,于是小华脱口而出:“为什么你们对我所有的建议都抱以这种奇怪的态度?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法子吗?”更糟糕的是,小华又添了一句:“是不是我的建议太绝妙了,你们想不出来,所以嫉妒吧!”

之后就听见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是谁把这个咄咄逼人的家伙招进来的?”“真是个笨蛋!”

没过多久,又传来一个坏消息:某款食品的销量又下降了7个百分点。小华原以为又到了英雄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上次在讨论会上的“精彩”表现,所有部门的员工都一致淘汰了小华的建议,即使它具有可行性,而小华从此也落了个自大狂的“美名”。

一提到咄咄逼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紧张的气氛和不愉快的心情。但是婉言却能使谈话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收到“咄咄逼人”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华这样说话喜欢咄咄逼人的人不在少数,当自己有想法或意见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出来。尽管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而且自己所提的意见也很有价值,但由于态度不对,结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对方心存芥蒂。

正如圣经·马太福音里所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所以在说话办事时,应该和和气气,以最委婉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这样既容易让对方接受,避免了伤害别人的自尊,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话不说满,要给自己留后路

月满则亏,水满财溢。说话太满,必定会自讨苦吃。

凡事多一些考虑,给自己留一丝余地,到最后也能有条后路可走。在人际交往中,少说绝对的话,尽量用“可能”、“也许”、“大概”,因为一旦有变故,还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不把话说绝,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古语说:“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大意就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以防事情变化。在待人办事方面如此,说话更要如此。

谁都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定是严谨、稳妥、留有余地的,而那些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会把话说得太绝对、太满。我们常说“祸从口出”,有时候把话说太满,等于是自寻死路,会把双方都推入尴尬的境地。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学习,就会发现很多名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都喜欢用这些字眼:或许、尽量、可能、考虑、征询各方意见等。之所以这样回答,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料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说话不要太满,给自己一点容纳“意外”的空间,如果一下子把话说死,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小张在一家公司做广告策划,他做的策划方案非常有创意,深得公司领导喜欢。但是小张有个毛病就是过于自信,说话太满。

有一次,公司来了个大客户,领导准备把这个大饼分给小张,领导把小张叫到办公室说了此事,临走时还问他:“这可是条大鱼啊,小张!我相信你的创意没有问题,但是时间比较紧,他们只给了一星期的时间,你能不能做到?”

小张拍着胸脯回答道:“绝对没问题,放心吧!三天之内我就能搞定它!”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张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有点头绪,后面因为被一些琐碎的杂事影响,于是越到后面越没有想法。三天后,领导见小张一点动静都没有,便问他进度如何,小张老实回答说:“哎,话说太满了,三天之内根本做不完……”

领导拍着他的肩膀示意他继续努力,但是再也不敢把一些大方案交给他,而且对于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也已经逐渐开始反感。

没有人喜欢大话连篇的人,特别是吹得天花乱坠,却不见实际行动的。这难免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不值得信任。其实把真实情况说出来,给自己留点缓冲的空间,既无损诚意,又显出你的谨慎,别人反而会因此更信赖你,就算把事情搞砸了,想必也不会太责怪于你。

说话不留余地,就等于不留退路;凡事不留退路,就等于自寻死路。就像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杯子留有一丝空间,就不会因太满而溢出来;人说话留一定的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而出现下不了台的局面。因此,话不说太满,还有从容转身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空隙,事后才会有回旋的余地。就像两车之间总会有段安全距离,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我们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毕竟谦虚一些总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只是让人觉得不够稳重、不能信任。不管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还是在职场,尽量不要用“我保证、一定是这样”,而应该多用“我试试看,应该没问题,我尽量”等字眼,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所留下的退路。话不说太满便能收放自如,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成功时,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当时已经卖出很多本了,我便觉得自己还不错。于是到了客户家里后,我便向客户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我就跟那家的一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小男孩想了想便问我:“我想知道,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我当时一听,立马就面红耳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从这次经历过后,我就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正因为我明白了这一点,后来才逐渐走上了成功之路。”

客家有句俗谚:“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尴尬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在说话时要留一丝余地,使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说话不说太满,给自己留余地,需注意以下两点:

1说话不要违常理

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拿着自己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尖利的东西也刺不穿它!”接着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什么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这盾,会怎样?”

有一些人说话就喜欢偏向于夸张,爱用夸大事实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夸张却不能违背常情常理,一旦事实夸得太大,便容易给别人留下话柄。

2说话不要太绝对

如果有人斩钉截铁地说:“答案绝对是这样!”那么别人心里定会有疑问:“难道真是这样?”

对于绝对的东西,很多人在心理上都会有一种排斥感。即使表达的是事实,但是心里总会存有一丝疑虑。所以倒不如除去绝对,用这样的口气说话:“答案大概就是这样。”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谈话时,即便这件事我们绝对有把握,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话太满便容易有漏洞,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反驳,还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些,给自己留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承受变化。

赞美的话要迎合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食。”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作用和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在赞美的时候,如果你能迎合别人的身份和地位,给足别人面子,那么你就能轻松俘获别人的心,赢得别人的好感。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典故。

有一天,秦昭王在朝廷上和大臣们商议事情,期间与大臣中期发生了争论,结果中期获胜了。而且中期非常狂妄、执拗,竟然一句客套话都不说,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让秦昭王感觉很没面子。秦昭王非常生气,想杀掉中期以解心头之恨。

就在这时,一位忠臣出来圆场,他说:“中期这个人也太狂妄了,要不是碰到陛下这样仁慈豁达的君主,而是碰到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恐怕中期就要掉脑袋了。”

秦昭王听了这位忠臣的话,心里美滋滋的,气很快就消了,中期也幸免一死。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聪明的大臣给秦昭王戴了一顶“仁慈豁达”的高帽,当众赞美了秦昭王,使之龙颜大悦,还救了中期一命,真可谓“一言救命”。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赞美可以让人绝处逢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享受。但并不是每个女人都善于赞美,毕竟赞美是一门艺术。因此,如果你想一句话笼络人心,就必须学习赞美的技巧。在赞美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好分寸,张弛有度,才能让人如痴如醉。

美国的“化妆品女王”玫琳凯特别善于赞美别人,常常让人受宠若惊,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她的推销。有一次,玫琳凯上门推销化妆品,开门后,看到一张冷淡的脸。玫琳凯理解主人的不悦,毕竟谁也不希望有人冒昧地上门推销。

在玫琳凯表明来意之后,女主人毫不客气地对玫琳凯说:“对不起,我现在没有钱,或许我哪天有钱了,会买你的化妆品。”

就在那短短的十几秒钟内,梅林凯敏锐地察觉到女主人怀里的狗价值不菲,非常名贵,知道女主人是假装没钱,想拒绝她。于是,玫琳凯笑着对她说:“你的小狗真可爱,一看就是名贵的狗。”

“那当然!”女主人见玫琳凯赞美自己的爱犬,马上露出了笑容。

“这么可爱的狗,你肯定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和培养吧?”

“是的,是的!”女主人开心地接话,并为玫琳凯介绍她为了照顾这条狗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

玫琳凯非常认真地听着,给女主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她插话道:“看你的小狗这么名贵,你肯定不是一般的阶层。就像这些化妆品一样,价格比较贵,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品位的女士才享用得起。”

女主人已经对玫琳凯产生了好感,自然不会再拒绝,很爽快地买下了一套高档的化妆品。

从玫琳凯赞美客户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恰如其分的赞美,能给人沁人心脾的愉悦感,让人不知不觉间被俘虏了。玫琳凯在赞美客户的时候,提到了“身份”和“品味”,这对客户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和恭维,难怪能那么轻易地打动客户。

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迎合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具体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来详细分析:

首先,赞美要迎合别人的身份。

赞美别人之前,要考虑别人的身份。如果不看身份,对什么样的人都用同样的赞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赞美为人父母者,可以把他们的孩子作为赞美的切入点,夸他们的孩子聪明伶俐,比夸他们更管用;赞美恋爱中的情侣,可以赞美他们般配,这比夸男的长得帅、女的长得漂亮更管用;赞美厨师,可以赞美他的厨艺高超,炒的菜是美味佳肴;赞美老师,可以把他的学生作为切入点,赞美他名师出高徒,等等。

其次,赞美要迎合别人的地位。

地位,指的是在具体的团队组织中担任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下级赞美上级,就要侧重于赞美上级的能力、权威和影响力,表现出钦佩之情;晚辈赞美长辈,就要侧重于赞美长辈的仁慈、智慧,表现出尊重之意;同事赞美同事,就不必表现得屈从和逢迎。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赞美更应该考虑别人的身份。

一句“对不起”,可以解决很多麻烦

人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哪个男人不喜欢如水一般的女人呢?所以,女人如水一般的温柔,是男人最难抗拒的。可遗憾的是,女人们往往不愿“服软”,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演变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误会”。

“女人是用来宠的”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在爱情里,争强好胜的做法并不可取。一个男人离开家,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外面有什么东西对他有绝对吸引力;二是被老婆的不可理喻逼走。现在有不少年轻的女人在爱情中蛮不讲理,也从来不会向爱人认错。虽然爱情里无需区分地位高低,但无理取闹并不是哪一部分人的特权。而那些过分蛮横的女人,大多数男人都无福消受。所以,女人在犯了错时还是要会示弱,大多数男人的耳根都很软,女人只要低头委屈地说声“对不起,我错了”,他马上就会举手投降。

一句“对不起”的威力是巨大的,它是女人征服男人的软武器,是以退为进、解决麻烦的策略,可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可以让大吵大闹的两个人冷静下来,好好地自我反思。

李琦和前妻离婚后,没过多久就碰上了温柔的王欣,两人很快便结了婚。也许在别人看来,他们不是很相配。李琦今年30岁,事业有成。王欣只是一个小职工,比李琦小3岁,长得也不漂亮,但是两人一直过得很幸福。

但是前妻对于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李琦之前就和王欣好了,所以才和自己离婚的。于是她三天两头地闹,有一天李琦实在是受不了,便对她说:“我早跟你说过,我和她之前不认识。你想知道我为什么和你离婚吗?我告诉你,你明天来我办公室听电话。”

第二天,李琦故意把自己的钥匙放进王欣包里,然后上班去了。王欣到了单位,看到包里有老公的钥匙,马上给他打了电话,而此刻,李琦的前妻就在旁边听着:“喂,老公,实在是对不起,我把你钥匙带走了,我下班比你晚,看来你得来我这取了。辛苦你了老公,对不起。”李琦表示下班后去取,然后挂了电话。

站在一旁的前妻,以前也犯过同样的错。可当时的她趾高气扬,不仅没有好脸色,还厉声地责怪李琦。在她看来,跟老公说“对不起”是不可能的,女人本就不应该为自己的过错道歉。自那以后,她仿佛明白了,从此再没有骚扰过李琦一家。

现实生活中,对于那些本该理性面对的问题,就要勇敢去面对,不要让自己成为不知分寸的女人。特别是在犯错的时候,就赶紧说句“对不起”,这没什么丢人的,也不代表你就处于劣势。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会让他更加疼惜你,也能增进彼此的亲密度,和谐地相处,这比“我爱你”更加有效。而且一般在“对不起”后,你犯的错已经不重要了。

很显然,男人对于“对不起”三个字有特殊的情结,一方面,女人在道歉的同时,会让男人感到如释重负。二来,女人的一句“对不起”,可以增加男人的满足感,让他们觉得有面子。对女人而言,主动说“对不起”,也是管理爱情和婚姻的“良方”。当你费力争辩,努力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时,这就是个脑力加体力活。在你证明自己强大的同时,也失去了静心享受生活的时间。可见,只有那些勇于说“对不起”的女人,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也不会让爱人挂心。

古今中外,有许多男人被女人打败,但女人靠的不是力量,而是以柔克刚的智慧。婚姻中不可能没有矛盾,硬碰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多半男人对弱小的事物都有一种保护和迁就的心理,女人没必要争强好胜。一句“对不起”,既让他心存感激,又让他因你的“懂事”而更加疼惜你,何乐而不为呢?

若我们跳出两性关系的“怪圈”,去反思女性在职场上的困境,就会发现:“对不起”的主动原则同样适用。实际上,职场上的“风波”和麻烦一点儿不亚于家庭。

很多时候,尽管女人小心翼翼地应对,可还是会惹上麻烦,导致双方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之后,女人应该及时消除矛盾,而不是让矛盾扩大、升级。同事之间产生矛盾,往往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继续交往。所以,如果在工作上与别人产生了矛盾,或别人对你有成见,你没必要耿耿于怀。你的一声“抱歉”,反而会给他人留下大度、包容的印象,有利于赢得人心。

如果和同事之间产生了不愉快,女人应该直面现实,而非刻意地逃避。在摆正立场的前提下,女人应该采取主动的姿态,抛开个人成见,更积极地待人接物,就像对待其他同事一样与“你的敌人”相处。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心存戒备,对你的好意表示冷漠,但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善待他,他内心的坚冰自会融化。

如果与资历较老、年龄较大的同事产生了矛盾,除非有十足的理由,否则不要轻易与他撕破脸面。最好的办法是在双方冷静之后,心平气和地沟通。如果发现自己有冒犯他的地方,不妨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有利于彼此关系的改进。

不会说“不”,永远都难成高手

周末你想在家休息,但是朋友打电话约你出去逛街;你想出门办事时,推销员不期而至,说什么“给您送礼来了”,软磨硬缠不肯离去;你本来手头紧张,但是朋友找你借钱……遇到这些情况时,你会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害怕别人不高兴吗?

对于老实女人来说,或许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老实女人太过善良、太过心软,宁愿让自己委屈,也不好意思对别人说“不”。然而,勉强地答应别人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呢?你没时间休息,结果搞得身心疲惫;你不好意思拒绝推销员,结果耽误了办事;你把钱借给朋友了,自己却节衣缩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春教授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得拒绝别人,委曲求全成了一种习惯,他们过多地为别人着想,却忽视自己的利益。这种人看似很高尚,他们自己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神圣,但是这样会给自己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一味地答应别人的要求,你的内心自然会慢慢觉得不平衡,进而产生自责和内疚心理,甚至有一种挫折感。为了避免这种情绪,你会慢慢缩小自己的交际圈。这对你也是不利的。所以,坚决不要做“仗义”的老实人,而要学会拒绝。

然而,拒绝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说“不行”,拒绝需要智慧,拒绝是一门学问。在拒绝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和态度,要注意措辞和态度,这样才能保证既不得罪人,又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女人不懂得正确拒绝,那么就很可能给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恶劣的影响。

刘女士是某公司的财务部主管,她一向性情温和,在单位很受人欢迎。一天,她向小昭催了三遍报表,但每次小昭都态度超好地说:“好的,好的,马上就交。”但是公司规定的期限都过了,小昭还没有交报表。

刘女士非常无奈,她找到小昭的同部门同事小琪:“小琪呀,小昭的报表还没交呢,你可以帮她填一下吗?你对填报表很熟悉,几分钟就能搞定的。”

不巧的是,那天小琪心情不好,她听到刘女士让她帮小昭填报表,冷冷地拒绝道:“你还是让小昭自己填吧!”

这时忍无可忍的刘女士终于爆发了,当着办公室那么多同事的面咆哮道:“你们怎么回事啊?一个报表催了10多天,怎么不配合一下啊?耽误你们发工资你们乐意吗?”

小琪觉得委屈,也恼怒地叫道:“你冲我发什么火啊?我的报表又不是没交,谁没交报表你找谁去啊!在这里瞎嚷嚷什么?”

小琪因为拒绝的方式不当得罪了刘女士,从这以后,刘女士和小昭老死不相往来。

小昭自认为自己很委屈,但说真的,她的拒绝方式真的不恰当。要知道,在办公室中,当着那么多同事的面,她那么冷漠地拒绝财务主管,让财务主管的面子往哪儿放呢?也许你可以说小琪那天心情不好,自然态度不好,但这不是理由。当然,财务主管当众发火也有些不理智,但这是后话。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错误的拒绝非常容易得罪人。那么,正确的拒绝方式是怎样的呢?在拒绝别人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听到别人的请求时,不要听到一半觉得自己无法帮忙就拒绝,而要耐心地听别人说完,这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其次,要为你的拒绝表达歉意,这是为对方着想的表现。同时,你要说出拒绝的理由,让对方理解你的难处。再次,拒绝的时候态度要温和,语气要委婉。尽管说“不”是你的权利,但仍需考虑别人的感受。当你做到了这样几点,别人在感情上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拒绝,从而避免了一些负面影响。

另外,拒绝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大概介绍一下:

回避法:“今天咱们先不谈这个,还是说说别的吧!”

借力法:“要不你问问小黄,这件事我真的干不了。”

谢绝法:“对不起,谢谢,我觉得这样做可能不合适。”

严词拒绝法:“这可不行,我已经想好了,你不用再说了。”

缓冲法:“我和家人商量一下吧,过几天再给你答复,好吗?”

婉拒法:“对不起,我还没有想好呢,你给我时间考虑一下吧!”

无言法:不说话,只是摇一摇头,露出无奈的表情,表明拒绝的态度。

补偿法:“真对不起,我真的爱莫能助,不过,我可以帮你做另一件事。”

幽默法:“啊,对不起,我今天有事要办,不能陪你逛街了,只能当逃兵了。”

自护法:“你也为我考虑一下吧,我怎么能做没把握的事情呢,你想让我出洋相啊?”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