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李嘉诚50年经商哲学 > 第十一章 天道酬勤:成功10%靠运气,90%靠勤奋
第十一章 天道酬勤:成功10%靠运气,90%靠勤奋
作者:王剑   |  字数:10785  |  更新时间:2015-02-27 13:59:23  |  分类:

职场励志

有个成语叫“天道酬勤”,意思是:上天会酬报那些勤奋付出的人。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算没有获得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从白手起家的穷困小子,蜕变成一个富商巨贾,李嘉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勤奋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事业都一样,人家做8个小时,他可以做16个小时,他认为挫折和痛苦是磨炼人的好帮手,勤奋可以成就一世。

1幸运成功一时,勤奋成就一世

很多人说李嘉诚的成功得益于运气,但事实上,从李嘉诚成功的历程来看,他并非天生的幸运儿。他的祖上没有给他留下商业基因,他也并非天生的商业天才,而且他所经历的忧患与磨难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但李嘉诚之所以叫李嘉诚,就是因为他有异于常人之处,他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在苦难中顽强奋斗,勤奋付出,这是他经商成功的根本原因。

李嘉诚曾经在谈到自己走向成功的原因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李嘉诚对勤奋的推崇。

1950年夏天,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筲箕湾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周围交通极其不便,李嘉诚之所以选择在此处创业,是因为这里租金较低。当时的厂房非常破旧,连一扇完好的窗户都没有,房顶下雨天漏雨,晴天漏光。

由于资金匮乏,李嘉诚的塑胶厂缺少开业的新气象,整个厂房除了“长江塑胶厂”这块牌子是新的,其他的东西都十分破旧。但是李嘉诚没有丝毫的沮丧,他踌躇满志,乐观地面对这一切,开始了崭新的事业。

李嘉诚每天清晨外出推销或采购。由于地处偏远,他赶到客户那儿时,客户正好上班。出门时,李嘉诚从来不打车,如果路远,他会选择乘巴士,如果路近,他就选择步行。到了中午,李嘉诚会匆匆赶回工厂,检查工人一个上午的工作情况,然后和大家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

尽管李嘉诚是老板,但他却有很多角色,白天他要充当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和出纳员等等,到了晚上,他还要检查数据,收集信息,还要记录销售情况,规划产品的市场区域,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以及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

在创业中,李嘉诚把工厂当成家,每天吃住都在工厂。很多事情,他都会亲自研究,比如,怎样充分挖掘资金,怎样激发员工的潜力,以创造更大的效益。由于他缺少资金,因此不得不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经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他终于赢得了效益和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慢慢扩大生产规模,订单也不断涌来,他的塑胶厂不断走向辉煌……

李嘉诚曾在中央电视台名人面对面的访谈节目中,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其实不只是李嘉诚这么认为,很多成功的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比如,浙商们认为:“道由天定,事在人为。”他们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勤奋总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金钱,一切都必须通过勤奋去获得。

事实上,就算你想买彩票中奖,你也至少要走出家门,而不是坐在家里想象。可见,幸运和机遇是建立在勤奋和行动的基础上的。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家境一般,能力也不是十分出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须用勤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1995年4月,马云辞去教师的工作,借了2000美元,创办了“中国黄页”(ChinaPages)。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和经贸部合作开放网站,建立了中国商品网上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际级站点。之后,他通过演讲说服了别人投资,筹集了50万元的人民币,以B2B为模式的阿里巴巴网站宣告成立。

在发展初期,阿里巴巴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资金短缺,马云经常对员工说:“在未来12个月,我们不能放松,一口气都不能松。我们从北京回来的时候说,我们要准备打36个月的仗,3年以内我们咬紧牙关、没有工资也要坚持。我们拼三年,这条船也要给我冲出去,冲到纳斯达克。如果3年内挫败了,那我们放弃。今天,我要求大家的是,我们把36个月变为18个月。”

阿里巴巴一位元老级的员工回忆当年创业时的艰难,说:“当时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元钱,房租好像是600元钱,三个人一起租的。由于没钱,我们非常节约,懂得怎样花每一分钱。”在勤勤恳恳地付出下,阿里巴巴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向了强大,成为了今天网络的“巨无霸”。

没有背景,没有靠山,马云创业之初,几乎一无所有,如果不是勤劳付出,恐怕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由此可见,勤奋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许多成功的商人,创业时都是一穷二白,没有资金,也没有人脉,但是他们不寄予好运的宠幸,而是勤奋地去努力,哪怕从最辛苦的工作做起,比如,卖鞋子、卖纽扣等,一步步积累成功的资本。最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大富翁,而那些小行当,也成了有名的企业。

李嘉诚曾经这样阐述他对成功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取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也需要一点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走的。”

在李嘉诚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勤奋努力是首要因素,是基本前提,如果你不勤奋努力,那么即使好运降临在你身旁,你也会因为准备不足、条件欠缺而错失机遇。反之,如果你勤勤恳恳、积极上进,那么,你就可能在少许运气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成功。当然,即便没有运气的眷顾,你的努力付出,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事业都一样

如果问:成功靠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人可能会说:“成功靠的是运气。”但李嘉诚不这么认为,尽管事业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但主要还是靠勤奋。李嘉诚经常说:“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造就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工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他告诉人们:商人要想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李嘉诚少年丧父、中途辍学,年少时进入茶馆当伙计,后来又到塑胶厂打工。1950年,李嘉诚从亲友手中借来5万港元,加上自己的积蓄,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从此走上了经商的道路。李嘉诚能有如今的成就,主要全凭他性格中勤劳刻苦的品质、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

李嘉诚认为,一个人的努力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勤劳不但可以补“拙”,还可以弥补资金、技术、人脉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使你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他在总结自己成功之道时,说:“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挫折时,李嘉诚比别人更加勤奋地面对,在行动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攻克挫折的办法,尽快走出困境。当年李嘉诚在茶楼当跑堂时,别的伙计早早就睡觉,但李嘉诚却挑灯夜读,勤奋思考,不断规划自己的人生。多年以后,他比同龄人优秀了很多,那段奋斗的历史让李嘉诚最为刻骨铭心。

李嘉诚曾在一期访谈节目中说:“一个人假如能认真、坚决地去做事,很多看来不可能的事,其实是可能做到的。”因为李嘉诚的成功与挑战困难是分不开的,很多事情别人觉得办不到、做不成,但是李嘉诚却能做到,这也得益于他的勤奋耕耘。

在卫星电视还未诞生之前,香港只有两家电视台,分别是“无线台”和“亚视台”。伴随着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香港政府计划建立第二电信网络,向民众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信,比如移动电话、无限寻呼等服务,1988年,政府正式批准了这一计划。

李嘉诚对有线电视的前景十分看好,于是捷足先登,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团合作,准备拿下第二电信网的经营权。与此同时和黄、中信、大东等几家公司合作,宣布投资发射。结果,实力强大的和黄、中信、大东这个组合获得了经营权。

然而,由于和黄集团在是否重点投资的问题上产生了疑问,导致香港政府把牌照转给了九龙仓有限传播公司。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李嘉诚并没有灰心丧气、退出角逐,而是认真分析现状,选择曲线救国的方针。

1990年4月7日,“亚洲卫星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亚洲卫星一号一共有24个转发器,原本这些是用于电话服务的,但在李嘉诚的创新研究下,把其中一些转发器用于刚起步的电视计划上。结果,李嘉诚与和记黄埔在这次有线电视的经营权中各占一半股份,他成立了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开创了卫星电视的新领域。

1990年12月,李嘉诚获得了卫星电视的营业执照,但面临着两个苛刻的条件:一是禁止播放粤语节目,二是禁止向用户收费。对于这两个规定,李嘉诚知道政府是受无线、亚视、有线3家电视台施压的结果,目的是置卫星电视于死地。要知道,在香港地区,很多人都听不懂普通话,如果不允许播放粤语及粤语节目,意味着卫星电视丧失了市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嘉诚委托公关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赞成播放粤语节目的民众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李嘉诚把这一结果反馈给香港政府,不久之后政府修改了条例,规定卫星电视可以独立经营,可以收费,可以播放粤语节目,李嘉诚因此大赚一笔。

面对困难,李嘉诚毫不气馁,用实际行动化解了困难,为自己赢得了生意上的成功。这种积极行动的表现,也是李嘉诚勤奋的一种表现。尽管行动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在李嘉诚看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勤奋刻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一个商人而言,只有多吃苦,保持勤奋,才能找到财富之路。反之,即便掌握了财富密码,也不可能实现财富梦。李嘉诚认为,一个商人在了解市场环境,寻找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离不开流汗,一个不愿意流汗的商人,是做不成大买卖的。

3商道是从挫折和痛苦中磨炼出来的

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凡是想成就大事者,都应该乐观、勤奋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在艰苦的环境中修炼自己的心智,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更加优秀。

说到在困境中走向优秀的人,我们不得不提到李嘉诚。李嘉诚把苦难当成人生最好的锻炼,他说:“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在1998年香港电视台拍摄的杰出华人系列——李嘉诚电视节目,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逆境中,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能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并肯建立良好的信誉。”

童年时遭遇战乱、家境贫困,这些都是李嘉诚所遇到的逆境。尽管李嘉诚的父亲去世之后,什么都没有给他留下,但是父亲给他留下了做人的道理。一面是生活的重担,一面是做人的道理,在这两份沉甸甸的遗产面前,李嘉诚选择用做人的道理来承担生活的重担。

正是因为李嘉诚对父亲的承诺负责、对家庭负责,年仅14岁的他才会谢绝了舅父供他上学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辍学,用自己的双手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原本李嘉诚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他没想过成为商人,但残酷的现实迫使他走上了从商之路。

求职期间,李嘉诚遭受了太多的白眼和冷语嘲讽,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母亲曾劝他去投靠一个同乡长辈,可是等到他找到时却发现那是一家将要倒闭的空店。在这个时候,舅父让他去自己开的钟表公司上班,他却倔强地拒绝了,他立志要凭自身的能力找工作。这种自信、独立、永不言败的强者性格,帮助李嘉诚从一个打工仔,快速蜕变成一个工厂老板。尽管在日后的经商道路上,李嘉诚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险境,但李嘉诚凭借这种强者性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一步步走向商界的巅峰。

艰难困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在苦难面前,不要相信上天的意志,而要相信自己屹立不倒的精神。李嘉诚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把挫折和痛苦视为一种良好的磨炼,而他的商道正是从挫折和痛苦中磨炼而来的。

当年李嘉诚全家逃亡到香港,李嘉诚进入一家中学读书。父亲为了养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家人省吃俭用为李嘉诚筹集学费。后来李嘉诚父亲的身体撑不住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舍不得治疗,舍不得住院。父亲的举动让李嘉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在一年内学会了广东话,还能听懂英语课,能用英语答题解题。每当李嘉诚向父亲报告学习情况时,父亲总是露出宽慰的笑容。

后来父亲去世了,李嘉诚去茶楼工作。尽管他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但回到家里,他依然要秉烛夜读,学习到深夜。有时候,他因为学习太专心,导致忘了时间。他的同事闲暇时间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但他却捧着一本辞海专心阅读,时间长了,这本辞海被他翻得发黑。

后来,他在舅父的公司做学徒,白天上班,晚上他继续学习。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利用业余时间学完中学课程。这个时候他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教材,因为他的工资微薄,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供弟妹上学。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李嘉诚决定购买旧教材。

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李嘉诚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每当谈起这件事,李嘉诚都非常兴奋,好像比赚了几亿港币还要高兴。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正是从知识中,李嘉诚的心智、做人智慧、经商之道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他日后的经商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正如李嘉诚说的那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轻时遭遇挫折和痛苦,李嘉诚坚强地走了过来,这种磨炼最终使他成为一代商界俊杰。

4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时至今日,李嘉诚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工作狂,把心思全部放在事业上,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正如当年球王贝利说过的“最好的进球是下一个”一样,李嘉诚也是一个从不满足,锐意进取的人。这种成功的习惯是他年轻时艰苦奋斗造就的,他坚信勤能补拙。

李嘉诚在回忆初入社会时的辛苦时,说过这样的话:“我17岁就开始做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7个推销员中,我年龄最小、经验最少,但我的推销成绩最好,是第二名成绩的7倍……18岁时我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我又当上了总经理。”

纵观李嘉诚的成功历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勤奋的励志故事:

当年李嘉诚一家逃亡到香港,生活过得非常拮据。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收入微薄,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更好地面对现状,他要求李嘉诚学习做香港人。为此,首先要学习香港的大众语言——广东话。李嘉诚意识到自己家庭的困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语言关。

为了学习广东话,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寻找一切机会练习广东话。与此同时,他还专心学习英语。由于李嘉诚从小好学,记忆力也比较好,善于学习,因此,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顺利攻克了英语难关。

后来,李嘉诚的父亲去世,弟弟妹妹年幼,而且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切都很好地促使了李嘉诚快速走向成熟。李嘉诚放弃了学业,勇敢地承担了家庭的重任,当时他只有14岁,但他依然用坚强撑下来了,用勤奋战胜了一切困难。

在创立长江塑胶厂之前,李嘉诚已经打工七八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做过很多种工作。比如,在茶楼里当跑堂的小伙计,在五金厂当推销员,在塑料裤带公司担任推销员等等,每一次换工作,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次挑战他都力求完美,努力成为所有同事中最出色的那位。

李嘉诚在茶楼当伙计那段时间,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茶楼。到了茶楼之后,他会细心地观察茶楼里各种各样的顾客,潜心揣摩他们的年龄、职业、收入状况和性格特征,然后,他还会寻找机会,巧妙地与客人搭讪。这样李嘉诚很快就了解了客人的消费习惯,把客人招待得非常满意,很多客人都成为茶楼的常客。因此,李嘉诚也成为茶楼里加薪最快的伙计。

李嘉诚在做推销员的那段时间,每天都会背着一个大包四处奔波,走街串巷,寻找顾客,这对身体并不强壮的他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幸好之前他在茶楼里跑堂,每天拎着大茶壶跑上跑下,锻炼出了出色的腿功和脚力。加之他在茶楼里练就了出色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因此,他在推销时,往往很快就能根据客户的反应判断客户的心理,然后制定相对应的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销售业绩跃居所有同事之首。

李嘉诚之所以表现出众,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有记者采访他创业成功的经验,他是这么说的:“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间。我自己从创业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与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俗话说:“刀不磨不锋利,人不磨不成器。”出身寒微的李嘉诚在困境中逆风而上,吃尽了苦中苦,最后成为了人上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用切实的行动告诉世人,面对艰苦的环境,应该怎样去奋斗才能融入大环境中去,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5人生最怕的就是满足

很多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觉得:一辈子能这样就行了,干嘛累死累活地去奋斗?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人就会变得安于现状,甚至得过且过。李嘉诚认为,人生最怕的就是“满足”,这并非贪心和不知足,而是一种永不停止的奋斗欲望,就像河流一样,永远不停地向前奔去,奔向宽阔的海洋,那才是最广阔的天地。

李嘉诚曾经说过:“对于商人来说,最可怕的是自我满足,满足于眼前取得的一些小利润,因为这种满足感容易让人失去前行的动力,而要想成大事,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满足。”其实,不仅商人不能满足,做任何工作都应该保持雄心壮志,力争做到最好。事实上,李嘉诚在创业之前,也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他曾多次变换工作,每一次跳槽,对他来说都是一次通向成功的跳跃,而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他在为日后独立创业积累经验。

李嘉诚在五金厂推销镀锌铁桶时,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奋,取得了很好的推销业绩,深得老板的器重。但是李嘉诚没有就此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他推销铁桶的时候,敏锐地意识到塑料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后决定跳槽到塑料公司。尽管五金厂的老板提出给他加薪,但他去意已决。其实,他跳槽的最根本原因是不满足于现状。

进入塑料公司后,李嘉诚依然做推销工作,他把推销当成事业来对待,而且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在推销中,他密切关注塑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向老板提建议,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应该压缩什么产品的生产,还把香港市场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把每个区域的销售行情都记在本子上。

在塑胶公司工作一年之后,李嘉诚实现了他的预定目标,他的业绩超过了其他6个推销员,而且他的业绩是第2名的7倍,全公司的人都说他是推销奇才。18岁时,李嘉诚就成了公司的部门经理,经营管理产品销售。20岁时,他被提拔为总经理,全盘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

对塑胶公司而言,李嘉诚就是台柱子,在打工者眼中,他的收入非常高,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按理来说,李嘉诚本应该心满意足了,但是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这两个字。在塑胶公司有了出色的表现后,他再一次跳槽,开始新的人生搏击。任凭塑胶公司的老板怎么挽留,他都不为所动。但老板心里明白,李嘉诚绝非等闲之辈,在他谦虚沉稳的外表下,实则蕴涵着一颗雄心。果然,历经数十年,李嘉诚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推销员,成长为香港著名的商人,之后成为世界华人首富。

了解李嘉诚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有超强的能力,还有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不甘于寄人篱下,做一个小小的打工者。在刚刚步入社会时,他表现得像一个刻苦学习的学生,以诚待人,打造自己的良好信誉。数年之后,当他创业时,他把公司命名为“长江”,从这个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志向有多大。他似乎在告诉人们:我要像长江一样,包容世间所有的财富,取得浩瀚的功绩。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身居何位,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积极上进。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不懂得谦虚为人、踏实做事,即使你再怎么富有,也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稍不留神就可能人仰马翻。李嘉诚的永不满足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胸怀大志,才可能成就大事。

李嘉诚说:“我从未自满过,像是始终处在奥林匹克赛场一样。”作为一个商人,应该像大海那样厚重,应该培养低调处世的心态,当取得生意上的成功时不骄傲,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才是正确做人做事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事业上来,从而建功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嘉诚是一个敢于挑战自我,敢于追求第一的人。无论他在什么领域、行业,他都极力做到最好。比如,在房地产行业,虽然他是一个后起之秀,但却超越了百年老店英资置地,而且把公司打造成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最后收购了英资,成为市场里最重要的一员。他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种不服输、不满足的精神,才能使他在众多的领域内进入最高的境界。

如今李嘉诚已经85岁了,但是他依然坚守目标,永不满足,完善自我,全力做事。有人问到他关于退休的打算,他的回答却是:“从未考虑要退休,若将来退休,亦会全心全意做旗下基金会的工作,希望将基金会做好。我热爱我的工作,也不用找接班人,因为我有一班好同事,位位都可以做大将军。”

为什么李嘉诚一直不想退休呢?很多人都非常困惑和不解,其实,如果你了解李嘉诚的人生坐标,你就不会有任何困惑了。李嘉诚曾经说过:“人生是个漫长的赛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你什么时候起步,那便是起点,什么时候倒下,那便是终点。”在他的经商生涯中,也许没有终点,因为他永不满足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

6把时间当对手,你将无往而不利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珍惜时间,才能抓住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才不会让自己虚度年华、碌碌无为。

对于一位成功商人来说,如果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把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那么,他将无往不利。李嘉诚就是一个懂得珍惜时间的人,惜时如金是他发家致富的一个秘诀。当他在投资的紧要关头,他靠的就是对时间的精准把握,从而比对手快一步,一举抓住机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不论是收购九龙仓,还是并购和记黄埔(和黄),李嘉诚每次都能做到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他的成功,就在于懂得把握时机,低进高出,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交易。他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时间永远是最宝贵的,如果你在竞争中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如果你在竞争中赢了,你也是赢在时间。

时间对于李嘉诚来说,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比对手快一步,哪怕是一秒钟,也对最后的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他说的那样:“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只要比别人快一点,便是赢。”所以,他总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从来不白白浪费掉。

年轻时,李嘉诚每天睡觉之前,都要思考一下:今天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是否虚度了时光?有时候,李嘉诚会为中午花了时间休息而感到非常内疚,他认为自己是在浪费大好时光。因此,他后来养成了不午休的习惯,如果实在困了,就喝咖啡提神。

为了节省时间,李嘉诚在沟通中采取的是单刀直入、直接切题的说话方式,他不喜欢拐弯抹角,讨厌说话婆婆妈妈的人。在他看来,那种说话不紧不慢,说了半天仍然没有主题的商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直接进入主题,干净利落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

李嘉诚珍惜时间还表现为开会快、决策快,他说:“我开会很快,45分钟。其实是要大家做功课。当你提出困难时,请你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告诉我哪一个解决方法最好。”不仅如此,他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他的手表被调快15分钟。此外,李嘉诚从不在网上浪费时间,查看最新的咨讯、看看公司的有关资料除外。

李嘉诚指出,商人要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时间观念,在对待工作时,要有大男子汉的气概,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如果员工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你都要去干涉,那你怎么有时间干大事呢?

所以,李嘉诚会把公司经营的很多事情交给下属去办,对于所确定的投资计划,他总是充分信任下属的执行力。这样为他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使得他能有效地管理规模庞大的长江实业公司和和记黄埔。

每个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李嘉诚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呢?其实,他主要是对自己“狠”,把休息、娱乐的时间挤出来用于工作。他赢得了时间,最终赢得了财富。

作为商人,我们也应该像李嘉诚那样,把时间等同于商品或金钱,将时间视为赚钱的资本,好好珍惜时间。在这一点上,犹太人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时间观是:人的一生就像从救火现场抢东西,你越会利用时间,你抢东西的速度就越快,你抢出的东西就会越多。

人生就是一场时间竞赛,竞争对手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时间。如果你能战胜自己的惰性,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两步、三步,那么你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正如世界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的那样:“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人的成就是在别人浪费掉的那些时间里取得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做一个善于管理时间和利用时间的人。

(1)改变拖沓的办事习惯

有些人在办事过程中,养成了拖拖拉拉的习惯,为此浪费掉了宝贵的时间。比如,上司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一拖再拖,这种不良习惯应该及早纠正,否则,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影响事情的进展,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学会统筹时间的方法

每天都做一个小计划,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在心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这样做事才会有条理,而不会想到哪里做哪里,导致忙中出错。

(3)与人谈业务时,要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李嘉诚曾指出,在洽谈业务时,如果绕弯子、撇开正题不讲,而是讲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是绝对不能成功的,因为这样太迟缓。因为在现代商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在商谈业务时,要针对业务本身,要直接爽快地讲,才不至于浪费时间。李嘉诚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平时的商业应酬总是能短则短,能少则少。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