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 第六章 小公司的战略就是赚钱,活下来
第六章 小公司的战略就是赚钱,活下来
作者:王剑   |  字数:13276  |  更新时间:2015-02-27 11:01:06  |  分类:

职场励志

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如果不以赚钱为目的,就失去了做企业的意义。”对于小公司而言,企业的战略就是赚钱、活下来。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都是无意义的。要知道,小企业活下来并非容易的事情,因为半路夭折的小企业太多太多。这就是马云为何忠告小企业:活下来才是首要任务。只有活下来了,企业才有希望争霸天下,创造宏伟蓝图。

战略决定胜负: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有一句话叫:“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身为企业领导者,你的思想是否高远,会影响到你的眼界和战略制定。只有思想深远,看问题才会长远,才能做出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马云就是这样的领导者,阿里巴巴能有今天,与他高远的战略规划分不开。

从1999年成立至今,阿里巴巴在全球范围内,被十几种语言400多家媒体连续追踪报道,它连续5次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它的排名甚至比全球电子商务的巨头亚马逊还要靠前,马云是怎么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1995年,马云开创企业黄页网站,每天出门向别人讲述互联网的神奇,说服别人出钱把资料放到网上去,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在那段时间内,马云被人视为骗子。然而,他不放弃。在中国互联网大潮风高浪急之时,马云决定做一个和世界上所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的B2B网站,他放弃了那15%大企业的生意,决心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他说:“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

这是远见还是狂妄呢?事实证明,这是马云的远见。1999年年初,他创办了阿里巴巴,企业创办初期,严重缺少资金,马云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宣讲他的B2B模式。渐渐地,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海外媒体开始对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风险投资商也慢慢对马云产生了兴趣。但是马云先后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商,接受了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的500万美元的投资。在该笔资金到位后,他飞赴北京,见了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那次交谈之后,孙正义向阿里巴巴投资了2000万美金。就这样,阿里巴巴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

福布斯曾这样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事实上,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是他的眼光却非常高远,他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很好的前瞻性。这是阿里巴巴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并且将会走得更远的战略保证。

一个真正有战略远见的领导者,敢于挑战灵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分界线,善于在未来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看清方向,为企业发展找到新的出口。关于战略远见,英国大文豪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只能在月光里找到他们的道路,他们受到的惩罚是:他们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更早地看到曙光。”有远见的领导者,才能将企业带向光明。

吴少梅是佛山市花漾空间卫浴有限公司(简称“三英洁具”)的总经理,她就是一个充满商业眼光和战略思想的人。她的战略远见表现为三点:

第一,表现在产品定位上。

绝大多数企业在产品定位上,所走的路线是“市场缺什么就生产什么”,但是三英公司专做女人的生意,找对了市场的定位。吴少梅表示,行业内有些公司是走功能型的路线,以豪华赢得男人们的青睐,而三英做的是女人生意,以玫瑰花为主题,很好地抓住了女人内心细腻而多情的特点,设计了女人喜欢的风格。在吴少梅看来,这就是三英的商机。她说,在购买洁具时,女人购物往往是凭直觉的,第一眼看上就非买不可。三英玫瑰洁具将女人的浪漫延伸到卫生间,使男女情调不再局限于卧室。

第二,表现在扩张路线上。

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惜到银行贷款,但是三英不这么做,她说:“许多陶企负债,但我们公司没有。许多企业搞出口,但三英不搞。像谷歌打入中国市场,要花10年的时间和数以亿计的广告费才打响知名度。做出口的投入大,风险大,回报不明显。三英只做国内女人的生意。外国的市场变化莫测,不像国内的市场易控制。”

第三,表现在捕捉机遇上。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很多年轻人选择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结婚。吴少梅看准了这一商机,推出了“爱的系列”洁具,为年轻人准备了一份粉红色的礼物。不少人认为,80后收入不高,买不起楼房,即使买了房子,也要还房贷,根本买不起高档洁具。但是吴少梅确却认为,一些80后父母事业有成,他们会竭尽所能为女儿提供物质条件。因此,80后的年轻人依然是消费的主力军。再说他们追求时尚,追求快乐,而三英“爱的系列”产品有浓厚的爱情色彩,可以很好地迎合80后的口味。果然,新品上市之后,很快就被疯抢,这一现象震惊了陶瓷界。

事实证明,吴少梅的眼光是长远的。因为有远见,她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尽快对市场或客户做出反应。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如果领导者没有战略远见,那么企业将与机会擦肩而过。如果领导者没有战略远见,那么企业走得更远将是一个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领导者的思路决定了企业的出路,领导者的思维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只有当领导者有了战略远见,有了市场前瞻,有了捕捉机遇的能力,企业才有希望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走向长远。

小公司的战略就是赚钱,活下来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阿里巴巴集团的总裁马云用这样的话形容竞争的残酷,他说:“小公司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挣钱,活下来。”

马云和无数企业家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企业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至少在创业阶段,最重要的是先挣到钱,保证企业活下来,然后再考虑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问题。”

在士兵突击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什么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什么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家公司破产,半途夭折的公司不计其数。据统计,日本90%以上的公司在3年之内消亡。所以,老板先让公司活下来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公司的老板,当务之急是思考怎么让企业活下来,怎么稳步地赚钱,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想要一夜暴富。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作为老板,如果总是想着暴富,总是嫌弃赚钱的速度慢了,往往会栽大跟头。

张先生是一位做百货生意的创业者,在同行激烈的竞争趋势之下,他感到了不小的压力。虽然百货公司每年能给自己带来几十万的利润,但是他觉得赚得不够多,所以,他还想创办一个网络公司。

下属听他说要搞网站,就劝说道:“现在网络行业已经人满为患了,一些实力很强的公司都难以生存,我们没有经验,资金又不是很雄厚,贸然投资,很难成功的。”

张先生一听,说:“没经验怕什么,我们几年前做百货生意时,也没有经验,还不是照样做成了?”他执意创办网络公司,结果因竞争太过激烈,不到一年,公司就破产了,原来的百货公司赚的钱也赔了进去。

张先生所犯的错误就是危机意识淡薄,不懂得先活下来,自然不可能做有意义的事。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家的使命就是赚钱,如果不赚钱那就是犯罪。”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鲁夫也是这么说的:“一个企业家赚钱叫道德,企业家不赚钱就是缺德。”因为当企业不赚钱时,当企业存活不下来时,势必会给社会、员工、老板自己带来严重的伤害。

其实,小公司要想活下来,要想挣到钱,也不是难于登天的事情。只要老板心中牢记活下来的理念,再运用适合自己的战略,就能把企业盘活。总而言之,小企业活下来有这样4种战略:叫做“猛、狠、奇、绝”。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战略1:猛

所谓猛,就是极端化战略,把一个正常的事物,狠狠地推到一个极端上去,从而形成一种不对称的优势。比如,有些领域完全是空白,这个时候你可以快速抓住这个领域的商机。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样你才能实现创富之梦。

田忌赛马的故事,相信很多企业老板都听说过。比赛的时候,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三局下来都败了。后来在孙膑的建议下,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结果以21的比分取胜。

在这里,田忌采用的是对称的竞争模式,结果节节败退。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企业资源不如别人,和别人对称竞争,你能赢吗?而孙膑的建议提倡的是不对称竞争,舍弃自己的软肋,用自己的优势去战胜对方的弱点。这样,才更容易在残酷的竞争中取胜。

战略2:狠

所谓狠,就是速度化战略,也就是快速地对一个正常的战略进行操作,从而获得一个高速度带来的惊人效益,就像小鸟也能撞坏飞机一样,高效之下必然有利润。

小老板们应该明白,小公司资源少,有时候必须敢于孤注一掷,用极端化的战略开辟发展之道。简单地说,在大公司一点点壮大、按部就班地做积累时,小公司可以凭借体量小、身段灵、负累少、胆子大、脑子活、速度快等特点,抄近路、走捷径跑到大公司前面,占领市场的先机。可以说,这是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加速发展的模式。

举个例子,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山寨机,不管是山寨电脑,还是山寨手机,这类产品在中国已经非常普遍。“山寨”也是一种活法,甚至成为了一种哲学,它们的特点就是为流行而流行,用速度抢占利润。做山寨机的老板们,并不期望他们的产品能畅销多年,他们要的就是风光一时,只要样式足够新颖,功能足够炫酷,铺货足够快速,就能获得巨大的赢利。

战略3:奇

所谓奇,就是出奇制胜,就是不走寻常路。如果说正版货是好学生,那么山寨机就是“坏孩子”。虽然每个孩子都应该心存高远,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坏孩子”往往头脑灵活,有胆有识,他们往往能生存下来。当然,这里的“坏”是指不走寻常路,有创新,敢想敢为的勇气和魄力。在这方面,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有个孩子本应该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样,认真读书,考取大学,然后再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他却没有走这样的寻常路。他的父亲见他在打台球方面有天赋,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偏激的决定——让他放弃学业,专心练习打台球。后来这个孩子成功了,他就是丁俊晖,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他。

丁俊晖的成功对每个老板都有启示。小企业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不走寻常路,看似偏激,实则是一种经营的智慧,或者说是一种生存哲学。只要企业挣到钱,能活下来,就是经营成功的第一步。

战略4:绝

所谓“绝”,就是指拼碎片化战略,把别人看不上的、分布得过散的东西集中起来,变成自己的生意。在温州一家人这部电视剧中,周万顺的老婆赵银花把纽扣厂废弃的纽扣收集起来,然后卖给服装厂家,这一做法就叫“绝”。

制定战略最忌讳的就是面面俱到,一定要重点突破

马云曾经说过:“做战略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一定要记住重点突破,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他认为,战略第一要素是明白你的客户是谁,第二是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第三是你怎样把这些价值传递给客户,同时还要考虑你的竞争对手。这就是马云倡导的“重点突破”。

然而,很多管理者在做战略时往往抓不住重点,总想面面俱到,导致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有做好。而高明的管理者则不同,他们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自己做什么最有把握,于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去用心经营。比如,阿里巴巴的企业战略就是重点突破,专一进攻,“只抓一只兔子”。

有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非常火暴,很多企业放弃自己原有的经营项目,跑去炒房,都想分上一杯羹。面对房地产大潮,阿里巴巴毫不理会。有人感到好奇,就问马云:“你们为什么不做房地产?做房地产可以扩大你的经营范围,利润非常高啊!”

马云表示,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创办企业的时候,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阿里巴巴的出发点就是专心做中国的电子商务,而且要做成世界一流的电子商务。因此,公司的资金储备要留着为电子商务服务,而不能随便拿去炒房。再说了,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做了那么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表明走这条路是对的,是自己的优势。如果不好好经营自己的优势产业,却做自己不懂的房地产,后果是难以估测的。

所以,2001年,阿里巴巴只是安静地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守为攻。马云认为当时阿里巴巴不宜变化太多,以守为攻是最好的发展策略,守是练内功,练好了内功,才能强大起来。这一点非常符合“舍”与“得”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马云的务实精神。

在“舍”的方面,马云曾抵挡过很多诱惑。比如,2005年短信很赚钱,网络游戏也起来了,但是马云一直坚持做电子商务。后来,那些靠做短信、网络游戏发家的公司纷纷倒闭了,但阿里巴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好。

有一句老话叫“贪多嚼不烂”。企业发展初期或刚刚做大时,如果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诱惑,想跨行业经营,是非常危险的。看见房地产赚钱,就去开发房地产;看见餐饮业前景可观,就去经营饭店;看到电子产品利润颇高,又向电子行业进军。试问,企业有多少精力、资金、资源,让你那么去折腾?贪多求全、跨行业太多的结果,往往是丢弃了安身立命的优势,最后把企业弄得支离破碎。

人容易上当是因为贪婪,永远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同样,企业战略容易失误,也是因为贪婪,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位成功的企业家曾忠告创业者:“定位一定要准确,你才能做好。少做就是多做,不要贪多,而要把你擅长的产业做精、做透。”

花旗银行董事长约翰·里德曾经说过:“战略越精炼,就越容易被彻底地执行。”看看那些优秀的企业,哪一个不是有着清晰简单的战略?这样才容易执行,而执行力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深圳华为公司的董事长任正非提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这样才有利于执行。”有一次,他在公司管理层会议上说:“5年之内不允许大家进行幼稚的创新,而要按照顾问们所说的方法去做。5年以后,等我们把人家的系统用好了,到时候再进行局部改动。至于进行结构性的改动,那是10年后的事情。”正是因为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才造就了华为的春天,才促成了华为今天强大的执行力。

任正非的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立马见到效果的。经营企业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因为经营的产业短期内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就增加一个企业战略,增加一个经营项目。做一件事应该脚踏实地,做一个产业也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做战略一定要找重点,找你的优势产业,并始终如一地执行企业战略。

“拍脑门”决策是一场必输的赌博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共有10898万家企业有登记注册的记录。然而,这些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为什么这些企业的寿命如此之短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决策者心浮气躁,“拍脑门”决策,导致战略失误,最终企业举步维艰。

其实在企业界,“拍脑门”决策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而且这种决策在中小企业领导者身上非常常见。他们往往在某个晚上,在某次醉酒之后,在某次与朋友侃侃而谈之后,突然想到一个点子,于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就这样随之产生了。

2007年,一个养兔子的老板在饭桌上与朋友侃侃而谈,谈到兴奋时,突然拍板表示:要进军冰箱产业。为什么他突然有这样的想法呢?原本,他和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冰箱生产行业,朋友说冰箱制造业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行业,于是他脑袋一热,就决定进军冰箱产业。

说干就干,这位老板的行动速度可见一斑。第二天,他就开始选择厂房地址、租厂房,然后大量购买冰箱生产设备,再之后花重金招聘技术人员。然而,到了2007年年底,这位老板所在的当地从事冰箱生产的企业已经多达5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大量滞销。到了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该厂已经无力经营下去,不得不宣告破产。

连养兔子的老板都敢进军冰箱生产业,而且脑子一热,说干就干,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经营者有了一定的成就,有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他们就表现得财大气粗,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的,想干嘛就干嘛,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简单。这种“老子天下第一”,对危机估计不足,对形势分析不够的决策注定是一场必输的赌博。

有些老板在做决策时,虽然采用民主讨论的形式来决策,但这只不过是走过场。因为在召开公司高层会议之前,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决定,有了大体的框架,找大家商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决定通告给大家,让大家服从自己的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其他领导者提出不同的观点、相反的意见时,老板们就会不愉快,甚至对提出反对意见的领导者产生厌恶感。接下来,他们就开始极力说服反对者,而不是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决策是否明智。

某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小企业,在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历经多年壮大起来。公司实力壮大之后,总裁决定建一座15层高的集团大厦,于是召开企业高层会议。最初,大家一致同意这一决策。可是当15层的大厦即将建成时,总裁决定继续加高楼层,几次增高后,达到30多层,成为当地最著名的办公大楼,成为当时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但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最后导致集团不堪重负。

事实上,大厦从15层加高到30层的决策过程,与企业总裁的拍脑袋决策有很大关系。总裁没有采取集体决策,而是私自下达增高楼层的命令。虽然有不少管理者提出质疑,并向总裁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是总裁根本没有把反对意见放在心上。

当集团的总裁意识到危机后,他开始反省,在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这样说:“现在想来,我制定决策的方式是不对的,这种高度集权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表现出很高的决策效率,但是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在个人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时,这样决策很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总裁决定加高楼层呢?总裁回答这个问题时坦言:“其实这是我一夜之间做出的决定,当时我只给设计师打了一个电话,问加高楼层会不会对大厦的根基产生不好的影响,对方说影响不大,于是我就拍板决定了。”

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认为,决策就是判断,是在各种可行性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然而,那些拍脑门决策的领导人根本没有多种可行性方案,他们想到哪儿算哪儿,脑子一热,就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潜在的灾难。

要知道,决策对企业的作用非常巨大,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与领导者的决策息息相关。哈佛商学院认为,企业成败主要取决于决策和管理两大因素,其中决策所占的重要性高达80%,而管理所占的重要性为20%。哈佛商学院的观点告诉我们,企业成败绝大多数在于决策,领导者的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做强做大,更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决策呢?所谓科学决策,指的是决策者凭借科学的思维,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趋势,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对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并提出目标、方法、策略等决策。在决策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对其他人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论证,最终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决策时,要注重对问题的定义。因为很多时候,决策不力往往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问题,没有对问题进行准确定义,导致把决策的焦点聚集到次要问题或错误的问题上去。因此,定义问题非常重要,即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方面进行决策,而不能被细枝末节迷惑了双眼。比如,上文增加楼层的例子中,决策者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增加楼层所造成的成本,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对企业有什么影响,而不是考虑次要问题——增加楼层对大厦的根基是否有不好的影响。

最容易做的决策一定是个臭决策

决定,决定,决定,似乎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前行,都是在决策的主导下进行的。先有明智的决定,再有有效的行动,我们才能活得有价值。身为企业领导者,你每天都要做决定,当然,把“决定”换成“决策”其实对领导者而言更为恰当。问题是:“你是一个好的决策者吗?”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好的决策者,那也不用烦恼;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好的决策者,也不要得意,因为决策其实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而绝非想当然的决定。

决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通过特定的步骤来做决策,另一种则是即兴的。虽然这两种类型的决策都包含着机遇与经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特定的过程所做的决策绝对是有优势的。最明显的优势是,通过特定的过程所做的决策会更加全面,减少失败的风险。而即兴的决策则犹如碰运气,碰到了好运,你就走运;碰到了霉运,你就栽跟斗。

对比两种决策类型,我们会发现:即兴决策是最容易做的,它不费什么时间和精力,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定下来。然而,这是好的决策吗?我们不得而知。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说过:“最容易做的决策一定是个臭决策。”在他看来,决策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领导者的决策就是取与舍。取舍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事实证明,在决策时的取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取舍是一种割舍,是一种放弃,是一种让人难以痛快做出决定的事情。因此,如果你的决策非常容易做,一种原因可能是你很有魄力和智慧,一眼就看透了取舍之间的利弊得失,还有一种原因是,你的决策太过简单、草率,而且这种原因往往占据多数。这就是马云为什么说“最容易做的决策一定是个臭决策”。

尽管马云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但他至少说明了一种现象:高明的决策,往往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复杂过程,绝非三五秒之间的妄下定论。那么,为什么即兴决策存在众多隐患呢?原因有这样几点:

(1)过分地依赖专家信息

很多领导者在做决策时,比较依赖专家的说法。要知道,专家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偏见。因此,多方听取意见,比只听所谓的专家意见更加靠谱。

(2)高估他人提供的信息

所谓他人提供的信息,比如,专家、政府数据、社会上层人士、某行业的成功人士等,这些信息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可靠,这些人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有能耐,所以,很多决策者愿意相信他们,而不愿意相信自己一线的下属。

(3)低估别人提供的信息

在决策中,偏见处处存在,比如,对于老人、小孩、妇女、清洁工、服务人员等人,领导者在决策时往往不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其实,这些人有时候能提供更客观真实的信息,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将是你的损失。

(4)只听你想听的,看你想看的

有些领导者在决策时,会向众人征求意见。但在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只愿意听认同自己观点的人的意见,而不愿意听否定自己观点的人的意见。也就是说,他寻求别人意见,实际上是寻求认同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问题,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有位领导者特别喜欢寻求下属的意见,但当下属说出不同于他的意见时,他就会与之争论,极力说服下属,最后下属们都不爱发表意见。而这位领导者,经常在决策之后发现自己的失误,而这些失误正巧是下属们曾提到过的。

如果你在决策时,有以上几种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请注意了,你的这种决策习惯是不受欢迎的,也不利于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那么,怎样做决策才能做出好决策呢?下面就来介绍做决策时要注意的几个步骤:

(1)找出关键问题

每一个决策,都有一个针对性的关键问题。在做出决策之前,请先找出这个问题,你的决策才能有的放矢。举个例子,某项工作进程慢了,上级催促,要求加快速度。这个时候,下级管理者针对“提高工作进程”的问题进行决策,想办法用更快的工作方法代替当前的工作方法。

(2)搜集有意义的资讯

继续延伸上面的举例,在决定加快工作速度、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时,决策者应该多方搜集有关工作方法的资讯,看能否找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向同行朋友咨询,向网络寻求帮助,向员工征询意见等等。

(3)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决策的可操作性

决策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还应该有具体可操作性。如果只是提出一个美好的愿望,却没有实施的办法,那么这个决策再美好,也没有实际意义。举个例子,一群老鼠召开会议,思考对付猫的招法,其中有一只老鼠提出一个很好的创意:将一个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猫靠近时,铃铛会发出响声,然后老鼠就躲起来。可是,怎么把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呢?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老鼠都无言以对。由此我们知道,为了确保决策可以落实,在制定决策时,领导者就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操作性。

(4)筛选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事实上,并非想不出来好办法,而是因为考虑得太多,觉得什么办法都可行,却没有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决策中,决策者要将多种解决方案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案,而不要觉得这个决策有很多办法实施,然后就不考虑到底用哪种办法。

(5)拟定行动计划,确实执行

一旦做出了决策,就要下定决心确定执行,包括执行的期限,执行要达到的效果,谁来执行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考虑。

做决策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管理中,领导者往往会面对复杂多变、类型多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这考验领导者的智慧和做事方法。有些领导者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什么问题处理什么问题,不分事情的轻重缓急。结果忙忙碌碌,却没有做好工作,尤其是容易耽误重要、紧急的工作。这对经营和管理企业是十分不利的。

事实上,面对多个问题的决策时,管理者完全可以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进行。因为在不同时间段或场合,往往对应着一些主要的问题或紧急的问题,而有一些问题则是次要的、非紧急的。这个时候,管理者就应该先决策重要的、紧急的问题,而把次要的、非紧急的问题往后放一放,如此才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来处理问题,这是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方法。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一心多用,做好多项决策,必然要学会分先后,这样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非常注重轻重缓急原则的人,他总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排序,从早上九点钟与夫人在白宫的草坪上散步起,到晚上招待客人吃饭为止,每一天的事务他都会安排好。等到该睡觉的时候,他就可以放下所有忧虑和思考,安心地睡觉了。

在管理中,我们有必要向罗斯福总统学习,在遇到多个要做决策的事务时,不要急着动手,而要先将事物分门别类,搞清楚哪些事务是必须紧急处理的,哪些事务可以推后一会儿,这样才能各个击破,提高办事效率。

首先要决策的事务是重要且紧急的事务,因为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接着,决策那些紧急却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因为虽然它们不那么重要,但是由于很紧急,如果不及时决策,也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决策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最后,决策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这类事情一般放在你有闲余时间的时候处理,甚至你可以放权给下属,让他们去决策。

除了按事务的轻重缓急来做决策,在涉及到具体的决策时,决策者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否则,制定的决策没有针对主要矛盾,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明了这一问题:

有一天,有一只袋鼠从动物园的笼子里跑了出来,动物园的管理员发现之后紧急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袋鼠之所以逃出笼子,关键原因是笼子不够高。于是,他们决定增加笼子的高度,把原来的10米增加到20米。但是第二天,管理员再次发现袋鼠跑了出来。

可是,当他们把笼子的高度加到30米时,依然有袋鼠跑出来。管理员们非常紧张,准备继续加高笼子。

正当管理员们紧锣密鼓地加高笼子时,长颈鹿在一旁对同伴叹息道:“你们看,这些人怎么这么笨呢?他们一味地加高笼子,却忘记了关门。”

这是一个多么有讽刺意味的寓言,它极好地嘲讽了那些做决策时不考虑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的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当你看了这个故事之后,相信你会有很大的启发。如果你想做出有效的决策,必须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方法,而不是想当然地蛮干,笼统地想办法。因为思路不对,方法不对,措施不得力,你再怎么花力气,也不会产生效果。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将非主要矛盾当作主要矛盾来处理。

总之,重者当急,轻者当缓。作为领导者,在做决策时,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在具体的决策中,要分清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找出关键性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成功的决策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管理者也是决策者,一个决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执行的效果。重大的决策,还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成功的决策可以让一堆废物变成宝,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让企业走出困境。不信?你就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一位美国出版商的仓库里积压了一大堆书,怎样才能把这堆书卖出去呢?他思来想去,想到一招:他给总统寄去了一本书,说是送给总统,但是要求总统给那本书加一句评语。日理万机的总统随便翻了翻那本书,觉得还不错,就评价道:“这本书很不错,值得一读。”然后把这句评语装在信封里寄给了出版商。出版商如获至宝,立即把这句评语附在每本书上。读者们看到总统都在推荐这本书,于是纷纷抢购,出版商的书很快就销售一空。

看完这个小故事,让人不由得为这位书商的聪明决策而拍手叫绝。一个新奇的创意,就能让他的书成为畅销产品,这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起死回生”。

高明的决策、成功的决策者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武器。面对瞬息万变的商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行情,面对企业可能遇到的困境,要想抓住商机,要想赢得竞争,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有“四两拨千斤”般的决策,必须要有“出奇制胜”的点子。

1980年至1984年,尤伯罗斯担任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面对公费举办奥运会的传统,他提出了奥运会商业化运作的“私营模式”,这不仅改变了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传统,而且在没有政府出资的情况下,还赢利225亿美元,他把奥运会变成了众多商人眼馋的“摇钱树”。

尤伯罗斯原本是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的老板,除了在业界小有名气,外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而且,他曾经还反对用纳税人的钱举办奥运会,但是由于他爱好体育,具有创办和管理大企业的经验,因此他精通公关事务。后来,他被科恩·费里国际公司聘用,并参与竞选奥运会奥组委主席,最后一举成功。

上任之初,没人愿意给奥组委提供办公室,洛杉矶市政府也不提供公用基金,加利福尼亚还不准奥组委发行彩票,当时真的是困难重重。没办法,尤伯罗斯只好自己掏腰包,用100美元给奥组委开了个账户。然后,他做出了一个个大胆而创新的决策——

出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由此获得了36亿美元;

与可口可乐等公司实现合作,赢得了860万美元的赞助费;

放弃了只肯出价200万美元的柯达公司,转而与日本富士公司合作,获得了700万美元的赞助;

……

通过一系列的高明决策,尤伯罗斯为奥运会筹集了大量资金。奥运会结束后,赢利225亿美元,一举改变了奥运会赔钱的历史。正因为尤伯罗斯对现代奥运会的贡献突出,所以,1984年,国际奥组委将杰出奥运组织奖颁发给他。

用商业的眼光,把奥运会当成一家企业来经营,这是尤伯罗斯的高明之处。他在组织奥运会期间,提出的一些打破常规的决策,为奥运会赢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奥运会靠政府出资、只赔不赚的历史,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在企业经营中,有些决策或许不像出版商卖书那么绝妙,也不像尤伯罗斯组织奥运会那样精彩绝伦,它们或许只是一些“土办法”,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它们的实际作用。一个决策是否高明,一个决策者是否高明,要靠决策执行的结果来评判。

1993年8月,甘肃省医药管理局批准了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所申请的“奇正炎痛贴”的生产许可。随后,公司董事长雷菊芳开展了一场营销大战。对雷菊芳而言,营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奈之下,她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推广办法——送药,送到哪儿去呢?送给男篮、乒乓球队、体操队女排……从各级运动队一直送到大街小巷里的平民百姓手中。

就这样,一送就是3个月。送出了几万贴价值几十万的“奇正炎痛贴”,送得公司负债累累,送得公司油尽灯枯。不过,几个月后,送药活动收到了奇效。从1994年开始,从地方台到中央台,还有各行业的报纸,全国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对“奇正炎痛帖”和奇正公司进行了连续报道。很快,“奇正炎痛贴”的口碑就树立了起来,求购者闻讯而至,产品供不应求,在3个月内断货4次,而奇正藏药公司也迅速崛起。

雷菊芳的营销策略非常传统,非常平常,但是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神奇的。它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滚滚的利润。当然,这个决策是冒险的,冒险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残忍,这种“狠下心来送药”的魄力,最终也为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什么样的决策才是最高明的呢?其实,只要能收到效果的决策,就是高明的决策。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一定要根据公司的具体特点、市场行情来决策,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推动公司的大力发展。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