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 第四章 沉不住气,口无遮拦就会祸从口出
第四章 沉不住气,口无遮拦就会祸从口出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4179  |  更新时间:2015-02-27 16:55:09  |  分类:

社科心理

说话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水平和修养,但事实上说话往往是一个人智慧的象征,因为说话往往会传达出很多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说多了或者说错了都可能给自己招惹麻烦。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懂得更加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发言权,应该更为有效地把握自己的表达机会,在说话之前,能够沉住气,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逢人只说三分话,把好“嘴门”这道关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做人要懂得有所保留,有些无关紧要的话可以和别人分享,有些私密的东西则要自己藏好,不能轻易说出来,即便是最亲密的朋友、亲人、爱人,我们也都应该保留有自己的私密空间,都应该留有自己的秘密。

朱元璋为人多疑,在历代君王中,他算得上是头号腹黑男,他自己并没有多少才能,但是却善于用人,更善于控制别人,所以手下拥有一大堆的能人。而对于这些忠心耿耿的属下,朱元璋并非完全放心,这一点从他设立锦衣卫来监视朝臣就可以看出来了。此外,他同部下说话的时候就总是有所保留,常常说一半真话,说一半假话,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圣意难测,所以部下也不敢乱来了。

其实,从本质来说,朱元璋的小心谨慎实际上就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这种意识每个人人身上都会存在,但是具体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直接的自我保护方式通常就是说假话,至少不会说出全部的真话,哪怕是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可能会有所保留,这并非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保守自己内心最私密的东西,为了确保自己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丝毫不留余地,将自己的全部隐私都曝光在别人面前,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将所有的话都告诉别人,这也是一种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当你把自己的一切都展示和告知他人时,实际上你就失去了保护伞,失去了最后的防备。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将自己的一切信息都和盘托出,那么就会将自己的缺陷无限地放大在别人面前,这样别人如果想要攻击你,那么你就避无可避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人处世无论如何都要对自己有所保留,不该说的话不要去说,私密的话不要说,不要轻易就相信别人,更不能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的一切都告知他人。尤其是在竞争环境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可能会将自己的重要信息透露给自己的对手,从而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

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的智商显然要比情商高出很多,对于如何与人交际,爱因斯坦似乎从来就搞不清楚,所以常常容易上当受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他被苏联女间谍玛加丽达色诱的桥段。爱因斯坦一生中有过多次的婚姻,其中第二任妻子是他的表妹艾尔莎,他和艾尔莎的感情非常好,而且表妹也非常了解他的生活习性,所以两个人一直以来非常相爱,可是当爱因斯坦迁徙到美国后,艾尔莎就因病去世。

日夜思念亡妻的爱因斯坦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每天都意志消沉,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貌美的俄罗斯女郎走进他的生活,这时候他才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爱情。这个俄罗斯女郎正是苏联的女间谍玛加丽达,她接近爱因斯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原子弹。因为美国当时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原子弹的国家,而苏联也非常渴望拥有这种杀伤力极大的恐怖武器,以此来谋求和美国的平衡。

爱因斯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人是间谍,反而在美色的攻势面前步步退让,弄得魂不守舍,自然而然,也经常在无意中透露了一些制造原子弹的绝密信息,而玛加丽达则将这些重要信息传回苏联。其实美国政府为了确保信息不外泄,早就对爱因斯坦进行严密保护,而且也让他守口如瓶,但是在诱惑面前,爱因斯坦难免口风松动,说出了真话,因为他从未想过欺骗美丽动人的玛加丽达。结果苏联几年之后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原子弹,而圆满完成任务的玛加丽达自此回到苏联,再也没有和爱因斯坦见过面,而痴情的爱因斯坦一直在苦苦等候她的归来。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和谁打交道,都要注意有所保留,即便这个人再亲近,也要沉住气,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将什么话都全部说出来,有些话还是应该隐藏起来。为了确保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出去,有必要的话还是适当说一些假话、虚话,至少不应该说出全部的真话。

人与人之间存在防备之心,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在交往的时候应该拥有这种警惕心,要尽量谨小慎微,心中有十分话,那么只需要说出三四分便可,千万不能掏心掏肺地和盘托出,这样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无路可走的危险境地。从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角度来说,就是要保护和隐藏好自己的信息,事实上博弈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谁掌握的信息越多,那么博弈的胜率就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所以你适当保留自己的信息,有助于在博弈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做人要沉住气,即便你迫切地想要和别人深交,想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想要找到一个倾听者,也要把好口风,尽量不要将一些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信息投给其他人。只有严格把好嘴巴这道门,才能够防止泄密过多而给自己招来麻烦。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对他人都不要盲目热情,给自己的生活加密,给自己的嘴巴上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并非是对他人不信任或者是不尊重,而是一种更加安全谨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更为明智的生活方式。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是你不够了解的,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之前,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无疑是一种冒险行为,最好还是谨慎一些。即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不能够将自己的心里话倾囊相授,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都有自己内心的小秘密,没有理由说给别人听。

其实,即便是君子相交,也不是完全掏心窝的,而且当你认为说出真话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那么就大错特错了。有人说:“和陌生人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三分真话,三分假话,三分空话,一分闲话。”一个人只有懂得适当保留和掩饰,那么才能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才能让自己更具独特的魅力。

有些话烂在肚子里,比说出来更好

春秋末年的儒家名师曾子,是一个很有名望和才学的人,作为儒学的传承人,他一生都恪守中庸之道,凡事都主张平和,从来没有真正得罪过别人,因为他平时做人很谨慎,说话也从不乱说,有时候明明自己有什么想法,他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做人做事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至于每次说话之后,他都要深深自省,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过什么,即便到了临死前,他还在担心自己曾经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甚至非常不放心地问弟子们自己的手和脚是不是还在。

其实,曾子的为人处世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大笑话,但事实上,正因为他处处小心谨慎,能够克制自己的嘴巴,他的一生才会平平稳稳,不曾有过什么坎坷经历。我们做人也要学习曾子的谨慎,尤其是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能说的话尽量少说,不能说的话要烂在肚子里,不要轻易说出口,无论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都不要把实话说出来,因为很多不该说的话实际上像一把利剑,既容易刺伤别人,也容易划伤自己,所以最好还是放在肚子里消化掉比较安全。

生活中有很多直性子的人,常常一激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人看上去非常耿直可爱,可是因为说话太直往往被人讨厌和排斥。事实上说话很直爽的人往往不够委婉,所以当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时,就会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提出来;当他们表达不满的时候,就会当面批评和抗议;当他们觉得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会直接指正出来。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只是说出了真话,但是在别人看来,有可能会产生误会,认为你在针对他。其实做人还是要圆滑一些,要知道你的肺腑之言不一定就是好话,即便你真的对别人不满,也不要当面就把矛盾公开,这样只会让双方的冲突升级。有些东西也许是你看不惯的,但是即便看不惯也要懂得去接受它的存在,你不想面对的话,不妨选择沉默面对,尽量让它消失在肚子里,说出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黑暗的时期,各股政治势力互相对抗,常常弄得民不聊生,而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很多当权者都会选择拉拢当时的名人和世族,一些非常有名望有才学的人因此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为了防止受到政治迫害,很多人干脆选择隐居,逃离是非。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当时的名士,不仅长得挺拔俊美,而且才识渊博,深得当权者的重视,不过他这个人比较直率,不喜欢和当权者交往,也不稀罕官场的名利地位,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入仕之心,每天都和亲近的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乐,除此之外,他甚至喜欢打铁。

尽管远离是非之地,但是嵇康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往往招来祸患。某一天,朝臣钟会听闻大才子嵇康在打铁,于是借着拜访的名义前来炫耀,当时钟会驾着非常豪华的车辇来找嵇康。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钟会是故意来炫耀自己的排场和地位的,不过钟会的确是当权者司马昭身边的大红人,很多人都会敬他三分,嵇康原本可以做做样子,给钟会一些面子,这样实际上也就相安无事了。可是嵇康是个直性子,他看不惯钟会在自己面前卖弄,于是就故意装作没看见对方,这让钟会感到非常尴尬,他原本想在嵇康这个大文人面前炫耀,没想到遭了这样的冷落,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准备怏怏离开。

本来这件事就此作罢了,可是嵇康偏偏藏不住心里的不满,他不无讽刺地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句话摆明了就是不给钟会面子,钟会非常生气,于是恶狠狠地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个人如此精简的一问一答,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话,可是这一番对话的背后却隐含着浓浓的杀机。钟会由此心怀怨恨,经常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而嵇康也因为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个性而得罪了这位权臣,可以说嵇康最终被司马氏杀害与这事有很大关系。

一个圆滑的人不一定总是要懂得说好话,但是一定要懂得把话说好,不中听的话可以委婉来说,或者选择不说,这些话虽然也是真话,可是真话未必受人欢迎,这是每个人在说话时应该掌握的技巧。所以即便你对人心怀不满,即便你对别人的行为有意见,即便你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有些话的确不方便当面说出来,做人还是应该沉住气,要懂得掩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要懂得撒谎,要懂得口是心非。对于那些不该说的话最好还是放在心里,不要轻易说出来,以免伤害刺激和别人,从而对自己不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很多话本身可能是实在话,是真心话,但是这些话往往带着刺,带着毒,你说出来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最终会伤害到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三缄其口,什么都不说。其实当你隐忍着什么也不说时,事情往往也会就此作罢,你当然也不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愚蠢总是在舌头比脑子跑得快时产生

古兰经曾经明确地规劝信士们谨防滥用舌头,有个人请教圣人:“你最怕什么?”圣人指着舌头说:“我最怕它”。另一次,有人又请教圣人:“我们要求得拯救的机密是什么?”真主的使者答道:“管好你的舌头”。一个人为什么最害怕舌头,而且为什么又要想办法管好自己的舌头呢?就是因为舌头往往会因为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而闯祸,会因为说了一些不经大脑的话而犯错。

事实上,很多人是急性子,说话办事总是风风火火,完全不经过深思熟虑,总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种人不喜欢等待,缺乏耐心。而且嘴巴里藏不住话,只要有想法,只要想说话,就会很快将话全部说出来,这种人说话通常都很快,总是脑子还没想清楚就把话说出来了,结果由于思考不及时,考虑不周全,而犯下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

汉朝时,汉人常常把匈奴人打得气势全无,正因为这样,匈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恢复元气,到了三国时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强大,而匈奴国则势力相对弱小,为了寻求生存的机会,匈奴就派使者来商谈休战,当时曹操专心应付蜀国和东吴,自然也不希望匈奴在背后骚扰,所以也有意和匈奴签订休战协定。

在召见使者之前,魏王曹操担心自己不够威严,于是就临时决定让自己手下一个相貌威严的武将冒充自己,前去商讨和谈事宜。当然,他自己则拿着刀立在一侧当起了侍卫,以便能够从旁观察情况。会面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很快握手言和,签订了协议,为了试探匈奴人对魏王的印象,曹操事后派人去打探,匈奴使者如实回答:“魏王的确雅望非常。”其实这番话虽然不论是不是真心,但至少不会让人感到面目无光,而曹操也能借此达到震慑的目的。可是这个时候,匈奴使者突然心血来潮,想也没多想,就补充了一句话:“然而榻旁捉刀人,真乃英雄也。”

这一句话说出口后,打探的人很吃惊,使者也自知说错了话,立刻闭口不谈,打探的人回来立即向曹操汇报了情况,曹操听完后想也没想就立刻派人诛杀了来使。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使者明明是在称赞曹操啊,证明使者很有眼光,而曹操也的确很有魅力。但事实上这句话恰恰触动了曹操的软肋,首先这句话有揭穿真相的嫌疑,曹操自然不能容忍,其次,一个侍卫如果看上去比君主更有威严,那么在外人看来必定会认为曹操这个人还不如一个下人,这显然会让人笑掉大牙,这对曹操而言都是一种折辱,曹操一定不希望这样的话传出去。

其实那个使者也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话,但是一时心直口快,没有来得及做周详的考虑和分析,就贸然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犯了一个大错。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后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可这时往往已经太晚了,说出去的话往往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

我们常常说做人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做什么事,无论是说什么话,都要先进行三思,三思当然并不是指要经过三次考虑,也不是说要思考三个方面,而是说在说话办事之前一定要多进行思考,要进行准确分析,比如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话是不是得体,会不会引起什么误会,会不会给自己惹上麻烦,自己说这句话是不是能够找到更为合适的话来替代,如果所说的话不得体,甚至可能会造成误会和矛盾,那么就不要说出来,或者换成另外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话说出来。

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们所说的话往往就具有可控性,能够尽量减少说多、说错的情况,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准确合理,使自己的话更容易让人感到舒服。这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嘴巴设置了一道闸门,我们说话不再是像洪水一样喷涌而出,而是适当打开闸门,有序地引导着倾泻出去,这样就不容易出乱子。

其实,任何一句成熟的有内涵的话,实际上都需要经受住思想的沉淀,需要用成熟的思想来控制和支配,这些话不能够是随随便便就说出口的。其实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浮躁和心急,最好是沉住气、静下心来,慢慢说,而且最好是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说的更为恰当,怎么说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上有些人说错话并不是有心的,他想表达的意思也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因为一时心急才使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才使用了不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为了避免发生误会,为了避免让人误解自己的想法,最好还是慢慢说,还是想清楚了再说,宁可说慢点,也不能词不达意,更不能说错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告诫自己的弟子,说话前先要用三个筛子将想要说的话进行筛选,第一个筛子就是真实,也就是说你说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的。第二个筛子是善意,如果说你所说的话或者听来的话不是真实的,那么就要看看这些话是否具有善意,你说出来会不会带来伤害。第三个筛子是重要性,当你心急火燎地想要说出这些话时,应该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很重要,是不是值得说出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要准备一些筛子,在说出口之前,尽量先筛选几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说出来的话有价值有意义。

不要抱怨世态炎凉,也不要怪别人攀龙附凤

我们常常看不惯各种社会现象,那些性格耿直、直来直往的老实人总是得不到重用,往往还要受到压迫和排挤,而那些只懂得溜须拍马、说奉承话的人却总能够逍遥快活,甚至平步青云。这时候,难免会感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觉得这个社会乱了秩序,觉得人心变得淡漠和虚伪,但是这个世界往往就是这样,说真话的人不一定受到欢迎,而那些喜欢拍马屁的人,总能把话说得天衣无缝、大快人心,让人听着很舒服。

其实,这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是说话的艺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我们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赢得别人的好感,如果说出来的话让人听着很反感,那么还不如不说呢。显而易见的是大家都喜欢听好话,而且都没有办法拒绝别人说你好话,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其实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赞美的,所以一旦有人阿谀奉承,你明知道是假话,也一定心花怒放。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中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大户人家生了孩子,全家人都高高兴兴的,准备给孩子办个酒席,结果那天很多朋友都前来道贺,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尽说些喜庆的好话。主人家听了非常高兴,对客人的招待更加周到。不过有个不识趣的老实人却当众说了一句话:“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主任听了非常生气,拿着棍子将老实人赶了出来。

其实认真想一想,这人根本没有说错什么,他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毕竟人是一定会死的,没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说,这比祝贺孩子长命百岁要真实得多,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说出真话无疑就是自讨苦吃,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真心话。

所以,并不是什么真话都可以说的,相反地说一些阿谀奉承的好话往往不会显得突兀,毕竟多数人都喜欢被人吹捧,有人愿意说好话来攀龙附凤,那么自己也乐得给别人机会来攀高枝,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般人不会拒绝。在生活中有人说好话,说赞美的话,实际上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这样的话是非常讨喜也非常讨巧的,能够为自己带来诸多方便。

很多人会以为,会说话的人,说好话的人都是一些小人,都是为了贪图名利富贵,或者就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但事实上,很多人说一些奉承话只是为了能够明哲保身,只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空间。因此不能总是用个人道德上来束缚这些人,也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他人的话是不是恰当,有时候那些好话更加能显出一个人的交际水平,更能显示出个人的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攻占了小国中山国,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风范,魏王非常爽快地将中山国赐封给了自己非常宠爱的儿子,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都高呼君主贤明,认为魏王是有史以来最具仁爱之心的君主。可是大臣任座却不买账,他觉得魏王将封地给了儿子而不是弟弟,很明显是有意偏袒儿子,其实,朝中很多人都认为魏王的弟弟应该得到这块封地,不过念及魏王的爱子之心,大家都附和着同意罢了。而任座却直接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当然,魏王听了任座的想法后非常生气,准备重重地处罚他。

大臣翟璜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最了解魏王的想法,他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就前去拜见魏王。魏王就故意问他:“我是不是为明君?”翟璜非常恭敬地回答道:“您当然是一位好皇帝。”魏王自从前一天听了任座的批评后,心中很不快,于是略带讽刺地问道:“那你说说我到底好在哪里。”翟璜从容说道:有部下敢于批评的君主,肯定就是明君,昨天任座在朝堂之上批评了您,可见您也是一位好皇帝。魏王听了这番马屁话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同时也意识到了任座的耿直,于是派人把任座放了,并重新加以重用。

相对于任座的尽忠直言,翟璜无疑要更加高明得多,他更懂得去迎合他人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奉承来达到说教的目的,而不是直接提出批评,因为他明白如果照实直说,蛮横地提出批评,那么只会使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到最后吃亏的很可能就是自己,还不如先讨好别人,然后寻找更加柔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向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告诫自己的儿子做人要懂得“外圆内方”,外“圆”是处世之道,表示做人要中庸和圆滑,象征通融成熟,具备了非常好的交际能力;内“方”则为立世之本,是正气和原则,是独立人格的最终体现。事实上很多人都具有外圆内方的个性,表面上溜须拍马,说一些好话、套话,但是内心却很讲原则,为人也很正直,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做人不能只讲原则,还要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该拍马屁的时候就一定要主动去拍,不能因为碍于面子而沉不住气,老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里话,殊不知你的真心话可能是刺伤别人的利剑,与其这样还不如说些中听的话,这样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而你也更容易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凡事不要太过刚直,有时候要懂得随机应变,要懂得融入社会生活中去,不要去抱怨什么,也不要老是用批评的眼光看待一切,而说话时更需要讲究分寸,要说的有味道,平时尽量把话说得圆融一些,不能口无遮拦地胡说和直说,其实,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候拍拍马屁也是无妨的。

把话说得太满,就等于断了自己的退路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向来讲究“三不”,即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口向来都是为人处世的大忌,我们常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说的不好往往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而如何说话,如何把话说好,实际上是一门艺术,而在这些说话艺术中,有一个点必须要牢牢掌握,那就是不能把话说满,一般来说,言不可说尽,责不可苛尽,才不能傲尽,功不可邀尽,理不能抢尽。话一定不能说满了,不能够说绝了,凡事都要为自己留有后路,也要为别人留有三分余地,这样留人方便,也能予己方便。

很多人说话的时候容易犯下把话说满的错误,比如一些人说话总是得理不饶人,丝毫不给对方台阶可下,这种断绝别人后路的做法不可取,容易招人嫉恨。有些人则喜欢到处夸海口,轻易就向别人做出承诺,结果常常说话不算话,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样就会遭到别人的鄙视和耻笑,给别人留下了浮夸、不靠谱、不讲信用的不良印象。还有一些人喜欢把事情说得很绝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丝毫没有改变的余地,可是当情况出现变化时,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自己难堪。

我们都知道矛和盾的故事,楚国人卖盾时,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耐用,可以抵挡住任何攻击。卖矛时,他又吹嘘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可以刺穿任何防备,他这番话说的如此漂亮和绝对,但是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前后相互矛盾,所以当围观者让他用手中的矛去刺手中的盾示范一下时,他只能自认倒霉,然后灰溜溜地离开。

做人要沉住气,每次说话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话是否妥当,不要盲目就说出口来,更不能把话说得太满,须知月满则亏,水满自溢;弓满易折,话满自伤。一个人如果把话说得很满,连回旋的余地也不留给自己,那么实际上就断绝了自己的后路,等于是在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有时候甚至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诸葛亮和魏军交战的时候,一直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镇守街亭而烦恼,正在左右为难之际,诸葛亮的门生马谡自告奋勇,认为自己足以担当重任。诸葛亮知道马谡是一个人才,不过街亭地理位置很重要,一旦失手将会对蜀国的北伐大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他没有立即同意下来。这时马谡信心满满地向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不能守住街亭,情愿接受军法处置。诸葛亮间马谡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了他。

马谡认为自己熟读兵法,能力出众,完全有能力守住街亭,所以也就没有将魏军放在眼里,反而对部下说自己一定会给丞相一个最满意的答复的。可是最终他却因为过于自大而失守街亭,这时候,诸葛亮非常痛心,一方面是因为北伐大业受到重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器重的人才,他不忍心对这样的人才进行军法处置,可是军令状已经写了,不可能做出更改,所以最后诸葛亮还是依照那张军令状而挥泪斩杀马谡。

其实,如果马谡当时没有夸下海口,没有把话说得那么满,那么绝,也许还能够逃过一劫,而且诸葛亮本意是爱才惜才的,他也不愿意杀掉马谡,但是马谡自己却沉不住气,直接把自己的后路全部断掉了,这样即便诸葛亮有意留他一条活路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除了说大话的人容易把话说得太满,还有一类人也容易把话说绝,比如有些人自以为能说会道,口齿伶俐,说话时常常不留情面,让别人退无可退,这种人本性或许并不坏,不过因为舌头太过毒辣,往往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为大家都觉得你很讨厌,觉得你这个人没有什么修养。所以当你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别人损得一无是处、毫无招架之力时,你的形象往往也被抹黑了,别人都会因为你不道德的说话方式而渐渐疏远你。

我们常常说做人说话要留点口德,这点口德实际上就是说说话要有分寸,不能把话说得太难听,更不能把话说得太绝,一切都要把握好度,要注意给别人留下面子和尊严,一旦别人没有退路可走,实际上你也堵住了自己的退路。

做人应该进退有据,凡事都要懂得保留一些余地,吃饭吃个七八分饱是最健康的,吃多了吃涨了就会消化不良,诱发肠胃病;喝酒最好的状态就是喝到微醺,这时候最让人感到舒服,如果喝得大醉,反而对身体有害。说话也是这样,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什么话都说尽了、说绝了,一定要留下缓冲和回旋的余地,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方便。

别人求你办事时,不要一冲动就夸下海口,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我尽量”“我试试看”来答复,这样既能够给自己的失败找个缓冲余地,也不会因为失败而遭人笑柄;当你做事时,也不要说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而应该谦卑一些,低调一些,这样即便失败了,自己也不会过于尴尬;如果和别人争论,不能将别人的观点一棒子打死,更不要认为自己就一定正确,否则说错了会让自己感到很丢人;同别人发生冲突时,要注意留下口德,不能把话说得太绝,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下一次的和解留下机会。

事实上,说话就像杯子装水一样,只有留出空当,杯子里才能蓄水。言至极则缺,话说到极致之后就会暴露缺陷,所以凡事还是应该留有余地,要注意收放自如,既把话说到点上,同时也不能把话说死说绝,这样别人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想法,而你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来改善自己的观点,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别人的“秘密”,要装聋作哑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龙是世间的灵物,平时表现得非常温顺,很多人都可以从容地骑在龙背上腾云驾雾,可是有个人某一天发现了在龙的咽喉上存在一块逆鳞,而这块逆鳞实际上是龙的秘密和禁忌,是不准别人知道和触碰的东西,这个人却对逆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忍不住用手去触碰,结果龙就毫不客气地把他吃掉了。

其实人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逆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禁忌和秘密所在,这些东西使我们深藏起来切不愿意和人分享的东西,是我们私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足够识趣和聪明的话,就不要跨越雷池,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和秘密,更不要随意就将别人的秘密说出去,这样对别人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事实上,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个人隐私的保护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当中,总是要时时防备着周边的人和眼睛。而偏偏有很多人喜欢窥探他人,喜欢打听别人的秘密,而且也喜欢到处宣扬别人的秘密,甚至专门以此为乐。比如很多人喜欢找出别人身上的毛病,喜欢调侃别人身上的缺陷,要么就将别人的秘密公布出来,成为所有人的笑谈。

其实,从道德层面来说,窥私行为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轻易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这样做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而从人际交往的层面来看,窥私往往是一种损人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让别人对你失去更多的信任,甚至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备排他性,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每个人实际上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和别人保持距离,甚至可以排斥别人。而一个人身上的排他性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秘密,有关个人隐私和秘密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表现得很谨慎,一旦有人试图窥视秘密,我们总是本能地作出反抗。所以如果当一个人试图了解他人的秘密时,往往会被他人列入人际交往的黑名单,没有人愿意和这种喜欢窥私的人在一起。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探听别人的隐私,不要去了解别人最私密的生活,也许你能够满足一时的兴趣,但却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不仅要做到洁身自好,最好还是主动远离那些秘密,比如当你无意中发现别人的秘密时,当你道听途说知道他人的私密时,最好还是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有些东西还是不知道为妙,因为它们很可能带有很大的危险性。

每个人都具有猎奇心理,都想要了解那些未知的神秘的东西,觉得那些才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价值,但是好奇往往是祸患的根源,一个人越是对别人的秘密感兴趣,就越容易惹上麻烦。私密有时候就像罂粟花一样,看上去很美丽,很有诱惑力,可是一旦你迷上了它,实际上就会将自己推入黑暗的深渊。

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曾流亡英国数年,但是2006年,他最终还是离奇地死在了医院中,有关他的死亡,很多医学专家认定他是死于重金属铊中毒和放射性物质钋,很显然这是一起明显的暗杀,因为类似于重金属铊或者放射性物质钋,常人是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的。那么利特维年科为什么会被人投毒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中校特工,手中掌握了一些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重要秘密,而随着他的叛逃,这些重要秘密很可能会泄露出去,事实上,早在1998年,他就爆料俄罗斯金融巨头别列夫斯基被联邦安全局列入暗杀名单的事,结果引起轰动。正因为他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秘密,俄罗斯政府决定除之而后快。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位因为知道秘密而惹祸上身的俄罗斯公民了,他的好朋友波里斯科夫卡娅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女记者,她曾经因为报道车臣问题而扬名世界,但是记者喜欢挖掘真相、调查秘密的职业习惯最终害死了她,因为了解了太多车臣的秘密信息,她在利特维年科死前的一个月别人枪杀在莫斯科的公寓楼中。

所以有时候还是不要轻易去探听别人的秘密为好,正因为是秘密,是别人不愿意告知公众的东西,所以一定会想办法隐藏起来,如果你总是抱着窥探的心理去深入挖掘,那么实际上就容易触及别人的禁忌,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做人还是应该低调平和一些,无论别人的秘密多么富有吸引力,都要沉住气,不能被那些秘密拖下水,即便知道了那些秘密,也不要随口张扬,不要到处传播,尽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反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置身事外,不会牵涉其中。

西方有句谚语:好奇害死猫,都说猫有九条命,无论怎样都不会轻易死掉,可是猫往往却死于自己的好奇心,人往往也是这样,猎奇心和窥私心理往往会让我们陷入麻烦之中,所以平时不要去打探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巴。无论对方是你的对手、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你都不要拿别人的私密事来开玩笑,最好的做法就是避而远之,要么就一直锁在自己的心里,一旦泄漏出去,你就会被人讨厌和排斥,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言多必失,只有慎言才能少是非

有个人宴请朋友,可是到点时,还有一些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脱口而出:“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有些人还没到,这边又有人准备走了,心中一急就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听了很不舒服,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纷纷离开。

这时候,整个屋子里只剩下一个客人了,这个人好心劝主人:“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觉得很委屈,急忙解释说:“可是我的本意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接着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说话过多,往往会犯下类似的错误,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很多场合,能够少说话的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不要说得太多,以免越说越错,越错越多。

说话是一种技能,会说话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但是会说话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多说话,相反地,多说话的人往往容易犯错,中国向来就有“言多必失”的千古明训,英国也有“生活是银,沉默是金”的金玉良言。一个人话说的越多,破绽往往也就越多,错的内容也越多,很多时候话中还会夹杂着很多个人的信息,包括一些秘密,如果多说了就等于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弄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认为一个真正聪明且有学问的人是不会轻易多嘴多舌的,反而总是有意保持缄默,而那些喜欢说话,喜欢多嘴多舌的人看上去能说会道,但是却不够不明智,不够谨慎和成熟,说话越多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展示,但实际上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正因为如此,做人还是应该少说话,当然少说话并不是不说话,而是要人们在与人交谈时尽量少言,慎言、不多言,不妄言,只有保持适当地沉默,只有保持谨慎态度,只有沉住气,认真思考自己要说出的每一句话,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祸从口出。

菜根谭中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警议丛兴”,一个人说的十句话中即便有九句说对了,也许也不会有人因此而称赞你,但是当你不小心说错其中一句时,就可能会招来众人的指责。当你的十次计谋有九次成功,也未必会归功于你,而只要你失败了一次,所有的错误都会被归结到你的身上。所以说话做事之前一定要细细思量,尽量少说或者不说,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总统小布什是一个非常喜欢演讲的人,据相关部门统计,小布什先生也许是美国历任总统中话最多的一位,堪称一位“话痨总统”,很显然,他说的话最多,出现的错误相应的也是最多的。比如2004年8月5日,他在签署国防拨款法案后就反恐问题发表了一段很失败的演讲,当时他为了强调政府的反恐决心,情绪非常激动,而且明显是和恐怖分子针锋相对。他对着听众说:“我们的敌人变换手法,随机应变,我们也一样。”紧接他就烦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们从不停止考虑危害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新途径,我们也一样。”很显然,他在这里将美国政府和恐怖分子混为一谈了,这无疑给政府抹黑。

当看到众人吃惊的表情后,布什似乎意识到自己这一次又没管好嘴,犯了错误,于是当场就露怯了,他立刻改口说:“我们会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对策,尽力去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必须永远想在敌人的前面!”但是很显然,这样低水平的演讲实在难以让美国人放心和满意。

有个作家曾经说做人如果想要说出好话,那么应该向和尚学习,道一千句一万句,也比不上一句“阿弥陀佛”有效,简简单单四个字,把什么话都说尽了,把什么意思都表达进去了,这样既不会犯错,也不会惹上麻烦。听起来只是一个玩笑,但事实上话说多了真的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和麻烦。

另外,从社会博弈的角度来说,多说话就会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让对手了解你的真正实力和水平,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估。同时对手也可以透过你的谈话来了解你的缺陷和不足,这样就可以针对你的弱点做出猛烈攻击,这样一来,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在大众面前说很多话的,更不会因为乐于表现而沉不住气,将自己的信息全部透露出去,他们总是小心谨慎,尽量表现得更为低调一些。

所以,一般情况下,做人还是少说一点话为妙,要做到长话短说,不表现,不炫耀,更不说废话。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要简单、精练,有时要注意保持沉默,要沉住气,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说多了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