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48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34  |  分类:

儿童教育

青铜时代的“曼哈顿”——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档案扫描

【中文名称】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英文名称】Archaeological Site at Moenjo-daro

【所属国家】巴基斯坦

【起源年代】公元前3000年

【地理位置】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城南20千米处

走近遗址

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因为其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极为科学,又有“青铜时代的曼哈顿”之称,是哈拉巴文明代表地之一。

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市内的交通如一个棋盘,十分整齐。大部分街道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小部分是小巷组成的不规则的路网与街道相连。街道下面用拱形砖砌成排水道组成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

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砖砌成,考古学家称,“砌砖的精细程度几乎无法再提高了”。住宅井井有条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大小不等。小的只有两间房,大的则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另外还有不少墙壁很厚的住宅,表明至少是两层楼房,一般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有趣的是,大多数住宅的底楼正对马路的一面均为毛坯,没有窗户。

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部分住宅的外墙里装有专用的垃圾滑道。居民们可以把废物倒进滑道,滑到屋外连接着下水道系统的小沟。

城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澡堂,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时,供信徒沐浴使用的。这个浴池设计合理,有阶梯,底部和四周是两层砖块夹一层沥青,可有效防止漏水,四周还有精巧的上下水道。

摩亨佐?达罗遗迹表明,包括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很多设计,在古代都是无与伦比的,甚至当今的许多城市都望尘莫及,比如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

遗址纵深

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南部有一座无人知晓建年代的半圆形佛塔废墟,这里多年来都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烟,人们称为摩亨佐?达罗,在印度语里是“死亡之丘”的意思。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班那齐带领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偶然来到这里,在佛塔的废墟里,意外地找到了几个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消息传出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来自各地的考古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发掘和整理。在完成艰苦卓绝地清理工作后,望着一大片的遗址坑,考古队员们意识到他们的脚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废墟。

经考证,公元前18世纪时,原本繁华的摩亨佐?达罗突然在短暂的时间里神秘地蒸发了。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先进的文化瞬间灭亡呢?这个不解之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们。

关于摩亨佐?达罗的覆灭,在考古界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有影响的是外族入侵、环境恶化及原子弹袭击等。“原子弹袭击”是英国科学家杰文波尔提出的,他在城中找到了爆炸中心和多处爆炸痕迹。他还发现,爆炸中心的建筑物明显被夷为平地,而建筑物受损的程度随着远离爆炸中心渐渐减小,这和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长崎十分相似。此外,他对遗址中的大量粘土和矿物碎片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被熔烧时的温度高达1400℃~1500℃,这在当时是不可能达到的高温。

再加上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描述的“天雷”和“无烟的大火”、“惊天动地的爆炸”以及高温使河水沸腾、游鱼煮熟的悲惨景象,以及《玛哈帕哈拉特》中记录的远古“天火”做佐证,接受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人们还是困惑究竟是谁掌握了这种核技术呢?

如今,这个谜已经揭开了。科学家证实,这种巨大的爆炸力来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在这种双重作用下,空气中非常活跃的化学微粒转变为气溶胶,并迅速积聚占据了广阔的空间,形成大小不等的球体。有的是一种未曾燃烧起来的色暗不透明的“冷球”,有的是一种燃烧起来的柠檬黄色或亮白色的“热球”。这种现象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鲜见。这些气溶胶球体,能产生剧毒,使空气迅速毒化。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可能是受到有毒空气和剧烈的爆炸,才很快毁灭的。

横向关联——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文明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明,以摩亨佐?达罗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巴古城为代表。哈拉巴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金属加工及各种手工业。其制作青铜技艺精湛,用红铜、象牙、陶土制作的印章也别具特色。他们使用自创的结构独特的文字,还发明了相当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对外贸易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中亚、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进行交往。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